初二物理上册知识重难点

合集下载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考试必看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考试必看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考试必看1.物理量和单位-物理量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具有一定的物理含义的量,如长度、质量、时间等。

-单位是用来表示物理量的大小的标志,如米、千克、秒等。

2.计算-计算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单位换算:km/h → m/s,1 km/h = 1000 m / 3600 s3.运动与力-力是外界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静止或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为零,物体保持原来的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F=m*a。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一个物体所受的力都是成对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质量与重量-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不受重力影响。

-重量是物体受重力作用的力的大小,可以随重力加速度变化而改变。

5.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接触表面之间的力,它可以阻止物体的相对滑动。

-静摩擦力:物体静止时,两个接触表面之间的力。

-动摩擦力:物体运动时,两个接触表面之间的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和接触表面之间的粗糙程度有关。

6.压力-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压力:P=F/A。

-用途:判断物体是否会沉没、测定气压、考察落地时的冲击力等。

7.浮力-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和液体(气体)密度有关,可以用阿基米德定律进行计算。

-阿基米德定律: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量。

8.音速-音速是声音在其中一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3m/s。

9.光线-光线是光的传播路径,可以用光线图表示。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但在介质之间传播时可能发生折射。

10.镜子与光学成像-平面镜:镜面是平面的镜子。

-曲面镜:镜面是曲面的镜子,如凸透镜和凹透镜。

-光学成像的法则:--入射光线与镜面法线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入射光线与镜面法线的夹角等于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初二上册物理难点总结归纳

初二上册物理难点总结归纳

初二上册物理难点总结归纳在初二上册的物理学习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难点和挑战。

这些难点涉及了力、电、光等多个领域。

在本文中,我将对初二上册物理的难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1. 力的作用和性质力是物体受到的推或拉的作用。

初学者常常困惑于力的概念和性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力的效果。

例如,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不同物体所受的力大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力的作用和性质。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它们可能会合成一个合力,也可能互相抵消。

合成力的方向和大小可以通过向量图形的方法解决。

此外,我们需要了解平衡条件,即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时的力的平衡状态。

3. 电的基本概念电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但初学者可能会对电的基本概念感到困惑。

我们需要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以及电荷的性质。

此外,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也是初学者常常会遇到的问题。

通过实验和图表来展示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4. 光的传播和反射光的传播和反射是初二上册物理的另一个难点。

我们需要了解光的传播的直线性和速度,并学习光的折射和反射规律。

通过实验来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例如用镜子来展示反射的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行为。

5. 声音的传播和特性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它需要介质传播。

初学者可能对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特性感到困惑。

我们需要了解声音的速度和声音波的特点,例如频率和振幅。

实验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测量声音的传播和特性,例如通过声音传输实验来研究声音的传播路径。

为了更好地掌握初二上册物理的难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1. 深入学习课本知识:仔细阅读课本,理解每个难点的定义和概念。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实践和实验:通过实践和实验来观察物理现象,以直观的方式理解概念和原理。

可以尝试在家中或实验室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

3. 请教老师或同学:如果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八年级物理上册主要包括力学、光学和声学三大模块。

下面是对这些模块中的重点知识点的总结:一、力学1.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会保持不变,除非有外力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多个力可以通过合成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通过分解为多个力来描述。

3. 力的图示与计算力的图示:用箭头表示力,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力的计算:计算合力、分解力等。

4. 质量与重力质量:物体所具有的惯性特征,与物体所含物质的总质量有关。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质量有关。

5. 平衡力的平衡: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杠杆原理:平衡杆上力的大小和位置之间的关系。

二、光学1. 光的传播与反射光的传播:光是以直线传播的,从光源发出的光沿着直线传播,遇到界面会发生折射。

光的反射:光线遇到光滑界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反射,另一部分光线被吸收或透过。

2. 光的折射与全反射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两种介质的光速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

全反射: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

3. 光的色散与光的成像光的色散:不同颜色的光在折射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形成光的分散。

光的成像: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平行光有不同的成像特性。

三、声学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声音。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无空气或真空中无声传播。

2. 声音的特性与波动特性声音的特性:声音的音调由频率决定,音量由振幅决定。

声音的波动特性: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具有波长和波速的特性。

3. 声音的反射与回声声音的反射: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产生回音。

回音:声音经反射后,回到源头的声音。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重难点归纳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重难点归纳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重难点归纳单选题1、初冬的早晨,山林变成了冰清玉洁的银色世界,树枝上出现了雾凇,如图所示。

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经下列哪种物态变化形成的()A.凝华B.熔化C.液化D.汽化答案:A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热,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下列措施中,可以减慢蒸发的是()A.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B.用扫帚把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将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答案:DA.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风加快了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液体的温度,两种措施都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A 不合题意;B.将地面的水扫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B不合题意;C.把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提高了液体的温度,风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两种措施都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C不合题意;D.将蔬菜用塑料袋包起来,减慢了蔬菜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减慢了液体的蒸发,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图所示的物态变化实例中,由于熔化形成的是()A.立春时节冰化成的水B.白露时节草叶上的露珠C.霜降时节枝头上的霜D.冬至时节房檐上的冰挂答案:AA.冰化成的水,固态变为液态,发生的是熔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B.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体,故B不符合题意;C.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固体,故C不符合题意;D.冰挂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固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用酒精消毒时,酒精沾在手上会迅速汽化。

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与其相同的是()A.壶口“白气”B.浓雾消散C.露珠形成D.冰雕变小答案:BA.壶口“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变成的小水滴,故A不符合题意;B.浓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浓雾消散是液态水变成了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C.露珠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冰雕变小是因为固态的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人教版初二物理(上)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引言知识归纳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_______。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_______米. 课桌的高度约0.75m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km=_______m=103m;1dm=_______m=10-1m;1cm=_______m=10-2米;1mm=0.001m=10-3m;1m=_______μm;1um=_______m 1m=_______nm;1nm=_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与过手科学之旅序言1、物理学是一门学习有关力、热、声、光、电等知识的学科。

物理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密切相关。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学习物理有趣,更有用。

3、要学好物理应做到:①勤于观察,乐于动手;②勤于思考重在理解;③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即归纳为: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理论联系实际。

同时还要做到:多读课本、多感知物理情景和过程、记写得法、多巩固应用。

4、要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5、会判断:自人界、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哪些与力有关、与热、与电、光、声有关。

第一章机械运动(共4节)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表示为m。

另外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倍率。

1k m=1000m,1m=10dm=100cm=1000mm=106um=109nm,。

还有英尺、码、光年等也是长度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长度的工具;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测量时的方法:“0”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初二上册物理难点归纳总结

初二上册物理难点归纳总结

初二上册物理难点归纳总结在初二上学期的物理学习中,同学们经历了许多挑战,也掌握了许多重要的知识。

本文将对初二上册物理学习中的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1. 力和压力力是物体受到的作用,它的大小可以导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但是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也有关联,这常常让初学者感到困惑。

此外,压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它是力对单位面积的作用,常常与力混淆。

2. 速度和加速度初二上学期学习了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而加速度则表示速度的变化率。

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速度和加速度的公式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会导致困惑。

在解题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注意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以及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 简单机械初二上学期学习了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和斜面等。

在理解这些概念和运用相关公式时,往往会遇到困难。

例如,运用杠杆原理计算物体的平衡条件时,同学们需要考虑到力臂的长度和力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4. 光的传播与反射初二上学期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反射。

在实验中,同学们会面临无法精确控制光线方向和角度的挑战。

此外,理解光的传播速度和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也是一大难点。

5. 电流与电压初二上学期学习了电流与电压的概念,以及欧姆定律。

电流是电荷的流动,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电流的大小需要考虑到电荷和时间的关系。

而电压则表示电能转化的程度。

理解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相关问题是初学者常常遇到的难点。

总结起来,初二上学期的物理学习中,同学们面临了许多难点,如力和压力的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简单机械的应用、光的传播与反射以及电流与电压的概念等。

在解决这些难点时,同学们需要充分理解概念、加强实验操作能力,并且多做相关练习,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对初二上册物理学习中的难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希望同学们能勇敢面对难点,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物理学习的能力,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

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

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

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 1dm=10-1m;1cm=10-2m; 1mm=10-3m;1μm=10-6m; 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1cm。

2、长度的估测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3、长度的测量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重点难点及易错点总结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重点难点及易错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重难点(人教版)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回声测距离:2s=vt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听到声音的条件: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重点定义: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穿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要点: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重点:双耳效应产生的条件:①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大小不同;②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先后不同;③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杆受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第三节:声音的特性一:音调重点定义:1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2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3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疑点: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声音的粗细,不是声音的大小,也不是声音的音色。

2在相同的介质和温度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拓展: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响度重点定义:1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2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

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要点:1物理学中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生活中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2人耳感受到的物体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重点:1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2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毫无关系三:音色重点定义:1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要点: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即音质。

拓展:人的音色会随年龄的增长,以及饮食,健康的因素而变化。

锻炼可以保持优美的音色。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噪声的来源重点定义:1从物理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波形无规律且杂乱。

难点: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在于:乐音是由发声体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是规则的;噪声是由发声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杂乱无章。

二:噪声的等级的划分重点定义:1人们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人的听觉是20Hz-----20000Hz。

0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

30—4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2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①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②空气等介质的传播;③鼓膜的振动拓展:噪声的危害可分为哪几类?造声的危害可分为生理危害,心里危害和物理危害。

不太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厌烦;比较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刺耳难受,时间久了会引起噪声性耳聋,还会引起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消化不良等症状;更强的噪声,几分钟时间就会使人头晕,恶心,呕吐,像晕船似的;极强的噪声还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妨碍儿童的智力发展,甚至是直接造成人和动物的死亡。

三:控制噪声重点定义:控制噪声的三个方面:①防止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的传播;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要点:消声(从声源出);吸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隔声(在人耳处减弱)第五节:声的利用一:声与信息要点:1回声定位2声纳测距,探测鱼群疑点: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超声,次声等;声音则指人而能够感受到的声重点:声音可以传递信息难点:用超声波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这就是“B超”。

用超声波检查身体时,由于人体各部分器官对声波的反射情况不同,利用计算机图像显示设备,可以清楚地将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显示在屏幕上,根据图像,医生很快就可以找出病灶所在的位置了,超声波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

这一点不同于“X光”二:声与能量要点: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波→将能量传递出去→声波能传递能量重点: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精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第二章光现象基础知识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太阳是自然光源,电灯、烛焰是人造光源。

月亮和所有的恒星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能解释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

3.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用字母c表示:c=3×108m/s光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中2/34.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光的反射遵守反射规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5.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表面光滑,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

漫反射:表面粗糙,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

6.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发生折射时,同时一定也发生发射。

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7.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者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侧,两角不等(空气中角大些)折射现象:钢笔错位、池水变浅、水中叉鱼、海市蜃楼等8.一束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

彩虹是太阳光被水滴色散而成。

9.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三原色:青、黄、品红透明物体的颜色有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10、红外线位于红光以外,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红外线作用:①热作用:加热食物热谱图诊病②红外遥感: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火灾等③遥控:电视机、空调等11.紫外线位于紫光以外,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

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避免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伤害。

紫外线作用:①杀菌:医院的紫外线灯②紫外线的荧光效应:验钞机、防伪③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人体骨骼生长和健康有好处。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边缘厚中间薄的透镜叫凹透镜。

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2.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焦点到光心距离叫做焦距。

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3.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三条特殊光线:①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对凹透镜来说,它的焦点是虚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对凹透镜来说是虚焦点,是入射光线的正向延长线过焦点。

5.照相机的镜头是个凸透镜,调焦环的作用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近景时,镜头往前伸,拍远景时,镜头往后缩,光圈控制进入光的多少,快门控制暴光时间。

6.u>2f倒立缩小实照相机u=2f倒立等大实fu=f不成像u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实倒虚正来成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儿跑。

7.眼睛好象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明视距离为25cm。

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近视眼能看清近处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成像在视网膜只前。

8.近视眼应该带凹透镜,远视眼应该带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度焦度=1/f9.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镜头。

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也是凸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镜头。

第四章物态变化1.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使用前注意:①观察它的量程②认清它的分度值,使用时注意: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放入被测液体,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放在液体中稍等一会儿,稳定后在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除了体温计)被测液体并且时视线和温度计液柱相平。

3.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4.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

蒸发现象: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