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例题、习题附标准答案)
(必考题)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题(含答案解析)

(必考题)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题(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以下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教室进行消杀后室内充满消毒液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说明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C.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这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D.和两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2.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A.花香四溢—一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一—分子种类没有改变C.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一一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D.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所占体积明显变小一—分子数目变少3.南京理工大学胡炳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NaN5·3H2O,该化合物中含有N5-等微粒。
已知氮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N5-是一种单质B.1个N5-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C.1个N5-中共含有35个质子D.1个N5-中共含有35个电子4.我国成功发射的“北斗三号”卫星采用了高性能的“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
铷元素和氢元素本质的区别在于()A.质子数不同B.中子数不同C.电子数不同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5.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 n-离子,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m=nB.m=n+xC.m=n-xD.m=x-n6.已知A-、B2-、C+、D2+、E3+五种简单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则它们对应的核电荷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A>B>C>D>E B.B>A>C>D>EC.C>D>E>A>B D.E>D>C>A>B7.现有质量相同的铁、铜、银三块金属,其中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铁、铜、银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56、64、108)()A.铁B.铜C.银D.一样多8.下列实验探究与结论不相符的是选项A B C D实验探究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结论水发生了化学变化分子在不断运动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多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具有可燃性A.A B.B C.C D.D 9.如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钠、镁、铝三种原子都有3个电子层B.氢、锂、钠三种原子的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C.铍、镁两种原子易得到电子变成离子D.图中有五种金属元素10.下面是4位同学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A.B.C.D.二、填空题1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例题、习题附答案)

初三化学(三)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0课时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课前预习】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总是在不停地。
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在固体、液体中微粒间的距离,在气体物质中,微粒间的距离,所以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物质不易被压缩。
【课堂练习】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蔗糖放到水中不见了,说明蔗糖以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了水中B.从远处就能闻到香醋的气味,是因为醋的微粒运动到了空气中C.湿衣服晒干了,说明衣服上的水的微粒运动到了空气中D.水结冰后,冰中微粒间的距离比液态水中微粒间的距离小4.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A、微粒的质量发生变化B、微粒的大小发生变化C、微粒间的空隙发生变化D、微粒处在静止还是运动状态5.纯净物是由(相同的、不同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种微粒构成的物质是。
6.水受热蒸发和水通电分解分别发生了变化和变化。
水受热蒸发时,构成水的微粒(发生、没有发生)变化,水通电分解时,构成水的微粒(发生、没有发生)变化。
一、填空题8.把固体碘密封在一根约长10cm的玻璃管内,用酒精灯微热有固体碘的一端,可观察到的现象为,这是因为。
9.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⑴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所得混合物的体积(大于、等于、小于)100mL,由此可说明;⑵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这是因为;⑶在盛有50mL水的试管里,加入一小颗高锰酸钾晶体,观察到溶液,这是由于;⑷在夏季,充足气的自行车胎在行驶过程中容易爆胎,这是因为。
10.用微粒的观点说明:物体固、液、气三态的密度不同。
三、简答题11.如右图,做氨分子运动实验时,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
(1)用吸取浓氨水,滴在管口棉花上,可观察到的滤纸条酚酞试剂棉花现象是。
(2)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3)某同学在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的颜色没有改变,而试管口的棉花却变色了,发生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考点总结(带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考点总结单选题1、一定条件下,6000L氧气可压入40L的钢瓶中。
对此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B.氧分子的质量变小C.氧分子的体积变小D.氧分子的数目减少答案:A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在受压时间隔变小,所以,容积40L的钢瓶中可压入6000L氧气。
故选A。
2、如图所示,封闭在注射器中的空气被压缩后,气体分子的A.个数减少B.质量减小C.间隔减小D.种类减少答案:C空气被压缩,是因为空气中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减小的缘故,故选C。
3、在原子中,能决定元素种类的是A.电子层数B.质子数C.中子数D.核外电子数答案:B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在原子中,能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
故选B。
4、氢气与四氯化硅反应制取硅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iCl 高温Si+4X,其中X的化学式是A.Cl2B.H2OC.HClD.SiH4答案:C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氢、硅、氯原子个数分别为4、1、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氢、硅、氯原子个数分别为0、1、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4X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和4个氯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HCl;故选:C。
小提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掌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海南岛存在大面积富硒土壤。
富硒土壤中的“硒”指的是()A.元素B.分子C.原子D.单质答案:A富硒土壤中的“硒”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硒”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A。
6、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比原子大B.水遇冷凝结成冰,水分子停止了运动C.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答案:D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但是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例如:一个水分子大于一个氢原子,但一个铁原子大于一个氢分子,故A选项错误;B、分子在做永不停歇的无规则运动,水虽然凝结成冰,但冰中的水分子仍然在做无规则运动,没有停止,故B选项错误;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不可再分,但在结构上还可以再分为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故C选项错误;D、氯化钠属于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所以说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D选项正确。
中考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20篇(附带答案解析)经典

中考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20篇(附带答案解析)经典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B.只有带电的原子才叫离子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D.原子是变化中最小的粒子【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错误;B、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错误;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水是由分子构成的,铁是由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正确;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错误。
故选C。
2.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 n- 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A.m= x B.m = x –n C.m = n - x D.m = x + n【答案】B【解析】【详解】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元素R的原子中质子数为m,R n-离子是表示得到n个电子后形成的阴离子,所以m═x-n。
故选B。
3.地壳中含有丰富的氧、硅、铝、铁等元素.如图是四种元素的有关信息,关于四种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B.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C.铝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D.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g【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由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圆圈内的数字是8,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故选项说法正确;B、铁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C、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考点: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4.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A B.B C.C D.D【答案】C【解析】A、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正确;B、在阳光下,湿衣服更容易晾干,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即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正确;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经典大题例题(带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经典大题例题单选题1、“等一帘烟雨,候十里春风”,是对二十四节气中“雨水”的形象描述。
随着“雨水”之后雨量的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的原因是A.每个水分子体积变大B.水分子分解加快C.每个水分子质量增大D.水分子数目增多答案:DA、空气中湿度变大,水分子增多,但水分子本身没变,选项错误;B、空气中水的含量增多但水未发生化学变化所以水分子没有分解,选项错误;C、每个水分子的质量是不变的,选项错误;D、空气中湿度大的原因是水含量增多,水分子的数目增多,选项正确;答案为:D。
2、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氢气球在高空膨胀——分子体积变大B.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水和过氧化氢性质不同——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D.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答案:A分析: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A、氢气球在高空膨胀是氢分子的间隔变大,分子体积不变,故A不正确;B、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是品红分子在水中不停地运动,故B正确;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水和过氧化氢性质不同说明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故C正确;D、气体分子间隔大于液体,则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D正确。
故选A。
小提示: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3、如图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氯原子的质子数为17B.氯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C.氯原子的第二层电子数为8D.氯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答案:BA、由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圆圈内的数字是17,该元素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故正确;B、氯原子的最外层上电子数是7,大于4,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故不正确;C、由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氯原子的第二层电子数为8,故正确;D、由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氯原子有三个电子层,故正确。
最新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及答案-(1)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物质微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微粒在不断的运动B.微粒间有一定间隔C.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D.空气中只含有一种微粒2.“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A.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有质量的B.微粒之间有空隙C.微粒在不断的运动D.微粒是可以分割的3.夏天路面会拱起开裂,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于受热膨胀引起的。
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微粒的性质发生了改变B.微粒的大小发生了改变C.微粒的质量发生了改变D.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4.下列现象利用微粒在不断运动这一观点无法解释的是()A.把两块表面光滑干净的铅块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的快C.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D.在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和其他中药混合的药味5.关于液态氧与氧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③它们由不同微粒构成④它们为相同的物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二.非选择题6.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从微粒的观点来看,纯净物是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是构成的物质。
7.解释下列事实或现象(1)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其体积小于20mL的原因是。
(2)水银温度计能指示出温度高低的原因是。
(3)白酒瓶敞口放置,酒的香味变淡,原因是。
(4)气体容易压缩,而液体和固体难以压缩,原因是。
(5)乒乓球压瘪了,但未破裂,放在沸水中就会恢复原状。
这是因为。
8.(1)从微粒的观点来看,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微粒;而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微粒。
(2)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9.洁净的试管里,在试管口处塞一小团棉花,并用滴管滴十几滴浓氨水于棉花上。
描述现象说明理由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选择题1.含有氧分子的物质是()A.液态空气B.二氧化硫C.二氧化锰D.水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再发生改变C.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D.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3.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其主要论点有: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②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③同类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A.氯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发现了原子中有带正电荷的原子核C.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D.一个OH- 有9个电子B解析:BA、中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为氯离子,说法错误;B、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发现了原子中有带正电荷的原子核,说法正确;C、分子和原子质量不能比较大小,可以说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质量大,说法错误;D、一个OH-有10个电子,因为其有9个质子,且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说法错误;故选:B。
2.下列图示的各物质(或元素)相对含量错误的是()A.地壳中的元素分布B.空气的组成C.人体中的元素分布D.海水中的元素分布B解析:BA、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大小为氧、硅、铝、铁,正确;B、空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图中气体的比例明显不符合实际,错误;C 、人体中的元素含量大小为氧、碳、氢、氮等,碳、氧、氮、氢合计约占了96%,正确;D、海水中的前四种元素是氧、氢、氯、钠,正确;故选B。
3.一种有趣的钟表式元素周期表如图所示,关于时针所对应的元素说法中,错误的是A.2:00对应的元素极难形成化合物B.7:00对应元素的单质是由分子构成的C.11:00对应元素的离子符号为Na+D.9:00与12:00对应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MgF D解析:DA、2:00对应的元素是氦元素,只有一个电子层,电子数为2,化学性质很稳定,极难形成化合物,不符合题意;B、7:00对应元素是氮元素,其单质是氮气,由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C、11:00对应元素是钠元素,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变成钠离子,其离子符号为Na,不符合题意;D、9:00对应元素是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F-,12:00对应元素是镁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Mg2+,故两者易形成得化合物为MgF2,符合题意。
《常考题》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经典复习题(含答案解析)

《常考题》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经典复习题(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关于氧气、过氧化氢、二氧化碳中的每个分子中都含有A.2个氧原子B.1个氧分子C.氧元素D.氧气2.关于下列四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X、Y、M均是已形成稳定结构离子B.粒子Y若失去一个电子就可以变成原子C.它们表示四种元素D.上述粒子中有两个是离子,两个是原子3.用“●”和“〇”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如图所示表示混合物的是()A.B.C.D.4.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A.B.C.D.5.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镁、锰、锌B.铝、银、汞C.氖、钠、硅D.氯、钙、铜6.宜昌磷矿资源丰富。
已知一个磷原子核内含有15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为31,则磷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8B.15C.16D.317.下列因果关系错误的是()A.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所以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B.因为质子数不同,所以碳原子和氮原子所属的元素种类不同C.因为所含元素种类不同,所以纯净物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D.因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氦元素和镁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8.下列物质中肯定为纯净物的是A.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B.只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C.只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D.洁净的空气9.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干冰升华——分子间隔变大B.水烧开后把壶盖顶开——分子数目变多C.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分子种类变化D.氧气和液态氧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10.对于Fe、Fe2+、Fe3+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④质量几乎相等;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③④二、填空题1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回答下列问题:(1)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填字母)A 质子数不同B 电子数不同C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2)元素周期表中氟元素的有关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前预习】
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总是在不停地。
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在固体、液体中微粒间的距离,在气体物质中,微粒间的距离,所以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 物质不易被压缩。
【课堂练习】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蔗糖放到水中不见了,说明蔗糖以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了水中
B.从远处就能闻到香醋的气味,是因为醋的微粒运动到了空气中
C.湿衣服晒干了,说明衣服上的水的微粒运动到了空气中
D.水结冰后,冰中微粒间的距离比液态水中微粒间的距离小
4.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微粒的质量发生变化B、微粒的大小发生变化
C、微粒间的空隙发生变化
D、微粒处在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5.纯净物是由(相同的、不同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种微粒构成的物质是。
6.水受热蒸发和水通电分解分别发生了变化和变化。
水受热蒸发时,构成水的微粒(发生、没有发生)变化,水通电分解时,构成水的微粒(发生、没有发生)变化。
【课后测试】
一、填空题
8.把固体碘密封在一根约长10cm的玻璃管内,用酒精灯微热有固体碘的一端,可观察到的现象为,这是因为。
9.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⑴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所得混合物的体积(大于、等于、小于)100mL,
由此可说明;
⑵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这是因为;
⑶在盛有50mL水的试管里,加入一小颗高锰酸钾晶体,观察到溶液 ,
这是由于 ;
⑷在夏季,充足气的自行车胎在行驶过程中容易爆胎,这是因为。
10.用微粒的观点说明:物体固、液、气三态的密度不同。
三、简答题
11.如右图,做氨分子运动实验时,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
(1)用吸取浓氨水,滴在管口棉花上,可观察到的
滤纸条酚酞试剂棉花现象
是。
(2)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
(3)某同学在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的颜色没有改变,而试管口的棉花却变色了,发生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1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配制1:2体积比的酒精溶液时,分工为:甲同学量取50mL酒精,乙同学量取100mL水,丙同学将两份液体充分混合并量出所得液体的体积为146mL。
对此,甲同学认为可能有人少量了液体,乙同学认为可能在读数时有误差,丙同学则认为三人用的量筒可能有质量问题。
对此,你的评价是:
四、探究题
13.取气密性良好的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
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如图),哪一
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请你再举出可以用
这种原因解释的一个实例来。
11课时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课前预习】ﻩ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和。
如金刚石由(填分子、原子、离子,下同)构成的,氯化钠由构成的,水是由构成的。
2.关于液态氧与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③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④它们是不同的两种物质
A.①③
B.②④
C. ①④D.①②④
3.下列有关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C.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课堂练习】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因为固体物质分子间的空隙较小,所以水结成冰后,水分子间的空隙变小了()
(2)氯化钠是由氯原子和钠原子构成的()
(3)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
(4)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5.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