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工程力学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工程力学》整体教学设计

《工程力学》整体教学设计

《工程力学》整体教学设计力系平衡条件的应用能力表 2 课程内容模块 课时课内训练模块课时课外实践模块学习小组活动计划 力学模型的分析简化 施工现场考察见习综合作业梁的弯曲应力与强度计算撰写论文、制作汇报课件 力学知识应用专题研讨会综合作业及答辩挡土墙受力分析与基底应力计算 路基稳定性分析1、2、3、4、5、7、8 1、2、4、5、7、8、91、2、3、4、5、7 1、2、3、4、5、7 1、2、3、4、5、7、8 1、2、3、4、7桥梁吊装最佳吊点问题 建筑阳台横梁与挑梁计算现浇结构模板安装施工方案编制计算 钢材拉伸、压缩、扭转等试验 砼的抗压、劈裂等试验1、2、4、5、7、8、9三、考核方案设计考核评价采用多形式、全过程的考核方式,如:笔试作品+答辩等相结合的形式。

学生成绩评价评价应该是终结性评价 学》课程考试采取模块化形式和知识一次考试; 理论知识考试采取闭卷笔试与小组活动答辩综合评分;+口试、个人 +小组,课内 +课外、+ 表现性评价。

《工程力按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运用知识完成书面作业;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考勤表;同学、按时完成作业;教师观察;课堂按要求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笔记乐于请教和帮助同学;小组小组作业;小组活动协调和谐;协助教师教活动记录;自评、学管理;做好教室值日工互评记录;值日作;按要求做课前准备和课记录;同学、教习中能提出问题和见解;对个人作业;自主教学或管理提出意见或建学习计划;学习议;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方案活动;个人口头设计;独立或协同完成力学或书面提议课程学习项目的任务作业1、力、力系、平衡、刚体、力偶特性、静力学四公理、两推论、约束及约束反力;1、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2、单跨梁的反力计算3、惯性矩平行移轴公式的应用1、绘制轴力图;2、绘制扭矩图;2、圆轴扭转剪应力的分布规律及强度计算;3、扭转变形计算2、斜弯曲与偏心压缩的应力及强度计算;3、截面核心的定义3、细长压杆的稳定性计算方法;4、提高稳定性的措施综合内容而是由学习者本人,自主4、完成考察见习报告及小组活动考核评价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

工程力学教程第Ⅰ册课程设计

工程力学教程第Ⅰ册课程设计

工程力学教程第Ⅰ册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结合工程实例,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工程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提升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 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2.1 立体静力学通过对结构力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应用实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立体静力学理论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2 杆件静力学重点讲解杆件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杆件静力学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2.3 梁的静力学讲解梁的基本受力形式和受力原理,并通过综合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梁的受力计算和分析。

2.4 框架结构静力学通过实例分析框架结构的静力学特点和求解方法,让学生掌握框架结构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3. 课程设计实施步骤3.1 选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工程项目或问题作为设计选题,能够涉及到课程设计的各个方面。

3.2 调研准备学生进行相关文献的阅读和调研,明确问题背景和研究目的,同时明确采用的计算方法和理论基础。

3.3 计算模拟学生通过计算模拟,实现对选题的计算分析,同时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如有限元、MATLAB等,来解决问题。

3.4 计算结果分析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包括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深入探讨和思考。

3.5 结果汇报学生根据选题,编撰课程设计论文,包括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计算方法和实现过程、结果分析等,同时做好课程设计报告的准备。

4. 课程设计考核方式4.1 论文评分:40分论文占课程设计总分的40分,包括选题、内容设计、分析和论述等方面,考核通过学生对工程力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实现。

4.2 课程设计报告:30分课程设计报告占课程设计总分的30分,要求学生通过口头和实际演示,详细介绍课程设计的想法、研究方法和结果,考核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4.3 课堂讨论:30分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和同学们交流思想、提出问题、分享经验,提高思维和交流能力。

工程力学教案

工程力学教案

工程力学教案【篇一:《工程力学》教案(1)】课时计划科目:工程力学班级:教师:检查人:第页- 1 -- 2 -- 3 -课时计划科目:工程力学班级:教师:检查人:- 4 -- 5 -【篇二:工程力学教案】授课班级:10道桥1班、10道桥2班、10道桥3班、10道桥4班教学课题:绪论第一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第三节刚体、变形体及其基本假定第四节荷载的分类与组合第五节结构计算简图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荷载的分类与组合,结构计算简图的概念和确定计算简图的原则2、初步掌握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3、掌握刚体、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4、掌握杆件的几何特征、刚结点和铰结点的特征教学重点: 1、刚体、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1、结构简化的几个方面2、平面杆件结构的分类教学难点:支座的简化及其受力情况分析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图示法,教具:计算机多媒体作业:1、四种类型的支座(可动铰支座、固定铰支座、固定端支座、定向支座)简化及其受力情况分析图2、五类平面杆件结构(梁、拱、桁架、刚架、组合结构)的简化图教学过程及内容:绪论第一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一、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结构——建筑物中承受荷载并起骨架作用的部分。

构件——组成结构中的单个部分。

(1)杆件结构(2)板、壳结构(3)块体结构二、杆件的几何特征1、主要几何要素:横截面:是垂直杆的长度的截面。

轴线:是所有截面形心的连线。

2、分为直杆和曲杆第二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一、工程力学的任务1、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2、研究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3、合理解决安全与经济之间的矛盾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不仅与构件的形状有关,而且与所用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关,因此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验研究是完成材料力学的任务所必需的途径和手段。

二、对构件的三项基本要求1、具有足够的强度(结构和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构件在外载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工程力学教案

工程力学教案

工程力学教案【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程代码】:MECH101【开课学期】:大一下学期【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熟悉和掌握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一、静力学1. 重力和质点的平衡2. 刚体及其平衡3. 力的分解和合成4. 平面力系的平衡5. 三角形力系平衡6. 杆件受力分析7. 静摩擦和动摩擦二、动力学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 动量和动量守恒3. 动能和动能守恒4. 力和加速度的关系5. 动力学原理和方程三、实践应用1. 工程力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2.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分析3. 工程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和原理。

2. 课堂讨论:通过提出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实践:通过工程实践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评价】:1.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工程力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查。

2. 实验报告:对学生在实验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3. 课堂表现: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和讨论能力进行评价。

4. 课程设计: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和完成课程作业,对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教学参考书目】:1. 《工程力学》(第五版),作者:刘韬,机械工业出版社2. 《工程力学导论》(第四版),作者:罗豫章,高等教育出版社3. 《工程力学实验指导书》,作者:张先锋,机械工业出版社【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静力学基本概念和力的平衡第3-4周:刚体平衡和力的分解和合成第5-6周:平面力系和三角形力系平衡第7-8周:杆件受力分析和摩擦力第9-10周:直线运动和力和加速度关系第11-12周:动量和动量守恒第13-14周:动能和动能守恒第15-16周:实践应用和案例分析第17周:期末考试和课程总结。

《工程力学》课程整体设计

《工程力学》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教学总体设计《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总体设计(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工程力学2.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3.课程编码:0310474.学时:100(讲授:100课时)5.适应专业:铁道工程技术(二)、教学设计1.学习基础分析工程力学是以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为基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物理知识作为前提,主要研究对象是杆件和杆件结构。

它虽有应用背景,但不涉及具体的工程或产品,它是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后续的建筑结构、土力学与基础、地下结构施工技术、工程地质等课程必备的理论基础;因为它还涉及有应用背景,所以在具体的工程或产品中可解决一些实际的力学问题;它又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和技能训练、培养能力的主要课题。

因而它的覆盖面比较宽,且要求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还具有与铁道工程技术相关的方法论,对所培养的铁道工程技术人才打下必要的力学理论基础十分有用。

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达到着重培养学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并同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加强对物理概念的深化。

2.学习目标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建立准确的力学基本概念,熟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熟练进行基本的静力平衡计算的能力,具有基本能够进行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的稳定性分析计算的能力,具有熟练进行材料的力学实验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能够熟练准确地对平面静定结构进行内力计算。

➢基本能够对平面超静定结构进行内力计算;➢能够准确地对杆件进行强度计算;➢基本能够对杆件进行刚度计算;➢能够对压杆进行稳定性分析。

知识目标:➢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

➢理解截面法求解杆件内力的基本原理及直接等式法计算杆件内力方法。

➢理解变形固体材料的基本假设,掌握一般常用材料拉压的力学性能。

➢理解影响许用应力的安全因数及正应力和切应力强度条件的建立思想。

工程力学教程电子教案1685最全版演示课件.ppt

工程力学教程电子教案1685最全版演示课件.ppt

KUHKUK
4
工程力学教程电子教案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5
1.1.3 平衡条件与平衡力系 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作用于物体上的力
系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称为力系的平
衡条件;作用于物体上正好使之保持平衡的力系
则称为平衡力系。 1.1.4 刚体静力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 受力分析——分析作用在刚体上的各种力,弄
FB
KUHKUK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31
A
F
H
D
E
B
C
C
FC
31
工程力学教程电子教案
例 题 1- 5
3.梯子整体的受力图。
A
F
H
D
E
B
C
KUHKUK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32
F
A
H
D B
FB
E C
FC
32
工程力学教程电子教案
例 题 1- 6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33
A
60
D
30
C
如图所示,重物重为P ,用 B 钢丝绳挂在支架的滑轮B上,
(3)根据约束性质画约束力。
(4)考虑平衡条件,判断某些约束力的方向。
(5) 注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KUHKUK
19
工程力学教程电子教案
例 题 1- 1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20
如下图梁AB, 分析AB梁的受力情况并作 出它的受力图。
F
A
B
300

l
y
FAx A
FAy
F B 300
x
FB
KUHKUK

工程力学课程设计

工程力学课程设计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专业名称: 工程力学适用专业: 焊接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总学时: 80学时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院校焊接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基础与技能主干专业,其任务是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安全意识,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职业;在教材中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注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三、课程目标(一)职业知识培养目标1、能够掌握对物体进行受理分析的方法,能正确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

2、能够熟练掌握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计算,力矩计算方法及力矩平衡条件和平面力偶系平衡条件的应用。

3、能够熟练掌握应用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求解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

4、能够运用剪切强度条件和挤压强度条件进行连接件的强度计算。

5、掌握用截面法计算圆轴扭转时的内力——扭矩,并能正确地绘制扭矩图。

6、能够了解提高直梁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

7、掌握纯弯曲时,直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及最大正应力计算公式的应用。

(二)职业道德与情感教育目标1、培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

2、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4、树立质量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5、具有诚信、善于协调的职业道德品质,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3 / 74 / 75 / 76 / 7工程力学课程设计五、课程考核与评价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建议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像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对学生的考勤要作出评定,每次完成的任务要依据新的项目评价细则作出相应的评定,结合最后的考核进行总的评定综合成绩作为毕业、就业的重要依据。

六、课程实施条件或建议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的方法以任务驱动训练为主线、相关知识为支撑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

《工程力学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工程力学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工程力学课程设计Engineering mechanics course design课程代码:24460037学分:2周数:2周(其中:讲课学时;设计学时;上机学时;答辩学时)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适用专业:工程力学教材:(选填)一、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说明课程设计在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与主要作用)在专业课程(实验力学、复合材料、机械振动等)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典型工程问题进行工程力学课程设计。

具体研究机械、航空、汽车、土木等工程中的复合材料、金属材料等在载荷工况的作用下力学响应。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融会贯通本课程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完成一个较完整的实验设计过程,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来解决基本工程测试问题的初步技能,全面分析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和通过实际实验获得的实验技能,设计工程结构,验证工程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

增强对工程实际应用的理解与领会。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强化工程力学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技巧,培养独立运用力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中力学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需包括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内容)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力学知识(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的能力;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从工程实际问题出发,验证工程结构安全性的能力;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增强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认证专业专业必修课程填写)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1-1……m-n1.毕业要求3:掌握工程力学所需的数学、物理学等基本内容,了解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挑战,初步具备从中提炼关键力学问题并利用基本力学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2.毕业要求4:掌握力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振动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和实验力学的理论体系,初步利用力学思维对自然和工程问题进行机理性和定量化的建模与描述,明确各种力学理论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3.毕业要求5:掌握基本的力学实验与数值计算技能前者包括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等基础力学实验与结构健康监测和微纳米测试等方面的最新实验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 工程力学
适用专业: 焊接技术与应用专业
课程总学时: 80学时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院校焊接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基础与技能主干专业,其任务是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安全意识,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职业;在教材中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注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三、课程目标
(一)职业知识培养目标
1、能够掌握对物体进行受理分析的方法,能正确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

2、能够熟练掌握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计算,力矩计算方法及力矩平衡条件和平面力偶系平衡条件的应用。

3、能够熟练掌握应用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求解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

4、能够运用剪切强度条件和挤压强度条件进行连接件的强度计算。

5、掌握用截面法计算圆轴扭转时的内力——扭矩,并能正确地绘制扭矩图。

6、能够了解提高直梁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

7、掌握纯弯曲时,直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及最大正应力计算公式的应用。

(二)职业道德与情感教育目标
1、培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

2、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4、树立质量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
5、具有诚信、善于协调的职业道德品质,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