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专项练习

合集下载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①,莫敢违。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

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

李佑、李忠义钁②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

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③,使击柝如故。

遂开门纳众。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

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④外宅。

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

”又有告者曰:“城陷矣!”……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

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

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

进诚梯而下之,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节选自《李愬雪夜入蔡州》)【注释】①愬:李愬,带领部队夜袭的首领。

②钁(jué):钁头,一种掘土农具,这里是挖的意思。

③击柝者:打更的人。

④元济:吴元济,叛军头领。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愬令惊之以混军声(使……惊惧)B. 使击柝如故(原来)C. 民争负薪刍助之(背)D. 进诚梯而下之(梯子)(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4)参考词典解释,谈谈“相”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古汉语词典》“相”〈副〉的义项有:①互相;交互。

②表示行为动作偏向一方。

③递相;相继。

(5)李愬偷袭蔡州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请结合选文,分点简要概括其中的原因。

【答案】(1)D(2)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3)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4)“相”,此处意为“互相”“交相”,写出了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极言气候之恶劣,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5)风雪之夜出兵;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海。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文言文阅读王安石在相位,子妇①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②。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巡,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③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儿子的媳妇。

②馔(zhuàn):食物。

③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因谒公谒:拜见B. 觉饥甚而不敢去去:前往C. 其人已心怪之怪:怪怨D. 萧氏子颇骄纵颇:非常(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公约之饭汝心之固,固不可彻B. 意为公必盛馔贤能为之用C. 觉饥甚而不敢去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D. 留其四傍其真无马邪?(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 王安石请萧氏子吃饭,却故意很迟才开饭,又以简单的菜肴招待他,表现了他的吝啬与傲慢。

B. 萧氏子特意拜访当朝宰相王安石,以为能尽享豪宴,反映了他贪图富贵、趋炎附势的性格。

C. 王安石拾取萧氏子吃剩的胡饼来吃,用实际行动批评了这个娇生惯养的萧氏子,让他羞愧离去。

D. 王安石对萧氏子之流非常反感,趁其拜访之际,有意地用约他吃饭的方式来教训他。

【答案】(1)B(2)C(3)A【解析】【分析】(1)B.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

“觉饥甚而不敢去”: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

“去”:离开。

(2)C.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都是表转折的连词。

A.前者代词“他”;后者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不译。

B.前者“认为,料想”,后者“被”。

C.前者代词,指“胡饼”;后者表疑问的副词“难道”。

(3)A.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

“表现了他的吝啬与傲慢”错。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广①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②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③卖以共具。

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④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几⑤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

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

”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⑥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

贤而多财,则捐⑦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

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饷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说服。

(《汉书疏广传》)【注】①广:疏广,西汉宣帝时的太子太傅,身居高位。

②共具:摆设酒食用具。

③趣:催促。

④昆弟:同族兄弟。

⑤几:希望。

⑥老悖:年老昏乱,不通事理。

⑦捐:舍弃(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广既归乡里(已经)B. 足以共食(值得)C. 吾既亡以教化子孙(通“无”,没有)D. 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增加)(2)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B.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C.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D.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

②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

(4)文中所写的疏广的做法对于我们今人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请简要评析。

【答案】(1)B(2)A(3)①现在再给他们增加什么都是多余的,有了多余的就会使子孙养成懒惰。

②另外,这些金钱是皇帝用来给我养老的。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范文正公守邠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④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

公怃⑤然,即彻⑥宴席,厚赒⑦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范仲淹罢宴》)【注】①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缞绖(cuīdié):丧服,这里指穿着丧服。

③亟(jí):急迫地。

④赗(fènɡ)敛:下葬入殓的衣服。

⑤怃(wǔ)然:形容失望的样子。

⑥彻:通“撤”,撤去。

⑦赒(zhōu)同“周”救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是进亦忧________③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④使毕其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甲】文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

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4)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答案】(1)探求;这,这样;在……之前;完成(2)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3)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4)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是”:这。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1)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1)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1)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蛛与蚕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①,黄口灿然②,固之自裹。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③躯。

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④,天子衮龙⑤,百官绂绣⑥,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⑦,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

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注】①经纬:纺织品中直线为经,横线为纬。

此指所吐之丝。

②黄口灿然:即言蚕黄色的嘴金光灿灿。

③厥(jué):作代词用,意为“其”,“他(它)”。

④文章:带花纹的织品。

⑤衮龙:衮(gǔn),衮龙,古帝王之礼服。

⑥绂绣:绂(fú),绂秀,祭祀时穿的礼服。

⑦枵腹而营口:枵(xiāo),枵腹,空腹。

营,经营,此为“寻找”意;营口,即寻找食物糊口。

(1)下列划线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 固之自裹/汝心之固C. 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寡不敌众D.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汤熨之所及也(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3)蚕答蛛的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蚕怎样的感情?【答案】(1)C(2)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3)对比,既表现了蚕的自豪,又表现了对蛛的憎恶。

【解析】【分析】(1)A项,吃/通“饲”,饲养、喂养。

B项,固然/顽固。

C项,都解释为“少”。

D项,热水/是通假字,同“烫”,用热水焐。

故选C。

(2)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自杀,(这)不是太愚蠢了吗?据此可断句为: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3)分析蚕的话“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管夷吾/举于/士B. 曾益/其所/不能C. 必/先苦/其心志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例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B.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 休祲降于天D.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B.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 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 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1)A(2)C(3)B(4)C【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停顿为:曾益/其/所不能;C项有误,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

停顿为:必/先/苦其心志;D项有误,句意: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停顿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

凡吾因此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因此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

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③弃市:死刑。

④案堵:即“安堵”,安居别变、安顿别动的意思。

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别同的一项是()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咨询其故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降而石出者(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概括【甲】文的要紧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如此做各有啥目的?【答案】(1)B(2)①几个月往后,还间或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个地方的王。

(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

B原来;缘故。

C好似。

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别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终再依照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初中文言文专项训练十篇(含答案)

初中文言文专项训练十篇(含答案)

初中文言文专项训练文言文专项训练一曹彬二事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1,不可伤其生。

”【注释】1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下列加点字(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的品德。

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二道生毁宅道生廉约1,身为三司2,而衣不华饰,食不兼味3,一熊皮障泥4,数十年不易,时人比之晏婴。

第宅卑陋,出镇5后,其子弟颇更修缮,起堂庑。

道生还,叹曰:“昔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今强寇尚游魂漠北,吾岂可安坐华美也!”乃切责子弟,令毁宅。

【注释】1道生:指北魏名臣长孙道生。

廉约:清廉节俭。

2三司:当时的一种高级官位。

3兼味:同时吃多种菜肴。

4障泥:即马鞯,因垫在马鞍下,两边下垂有遮挡泥土的作用,故名。

5出镇:指出任做官。

1 .解释加点字(1)数十年不易.()(2)食.不兼味()2.以下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是A从前霍去病因为匈奴尚未消灭,没法成家。

B当年霍去病因为匈奴还未消灭,没有办法考虑自家的事。

C从前霍去病认为匈奴尚未消灭,没有必要考虑自家之事。

D当年霍去病认为匈奴还未消灭,没法成家。

3.长孙道生的子弟“颇更修缮,起堂庑”是因为(用自己的话表述)4.长孙道生“令毁宅”的言行中所体现的品德是。

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三晏子之御1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2深矣,常有以自下3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4。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⑤气索:气短。

⑥不韵:不雅。

8.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2分)落笔辄为人所传诵9.⑪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①前后类如此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⑫翻译下列句子。

(2分)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10.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2分)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3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

6.“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7.读了本文,你觉得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3分)3、(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乙)瑞无子。

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羸,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

小民罢市。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酹:lâi 把酒浇在地上)1、用课文原句为(甲)文填空。

2、为(甲)文加点字注音:潴:胼胝: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泥于掌故()是以必得()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全石以为底()盖地有高低()必如是()盖竹柏影也()如好逸而恶劳()4、翻译文中画曲线的句子(1)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译:(2)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译:5、(甲)文侧重写海瑞躬历事务的献身精神,(乙)文则写海瑞死后民众的反应。

海瑞在你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呢?4、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泥于掌故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潴有浅深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昔海忠介治河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20.翻译下列句子: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译: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译: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译:21.文中提出的治水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答:22.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答:23.你对文中的海瑞了解多少?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24.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答:5、居高位而不易其本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

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

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居高位而不易其本()(2)辄拾以啖之()(3)亦缘其性真素()(4)殷仲堪既为荆州()25.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云我豁平昔时意。

(2)焉得登高枝而捐其本。

26.文中“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可解释为:安于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哪能攀上高枝,就把树干抛弃了呢?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6、前事不远,吾属之师(13分)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2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亦知是尧、舜()(2)勇者竭其力()(3)炀帝恃其俊才()(4)曾不自知()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新课标第一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写出一个能表达本文寓意的成语(四字、八字皆可)。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就文中某一观点联系实际谈谈你所受到的启示。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长堤-水乡陆途沈括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

久欲为长堤。

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

嘉佑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刍槁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

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即以水车汱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

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

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

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注释】陆途:地上的道路。

病涉:苦于涉水行走。

泽国:低洼积水之地。

籧篨:芦苇。

漉:淘干。

实:填塞。

汱:排水。

14.文中“亦如此”中的“此”的意思是。

(1分)15.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人们“欲为长堤”遇到的困难是什么?(2分)16.选文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由此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什么特点?(2分)8、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2—15题。

(12分)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选自《陈涉世家》)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会天大雨,道不通(____________)(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____________)13.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A.辍耕之垄上B.怅恨久之C.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D.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陈胜、吴广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做了哪两件事?你如何评价他们的这种做法?(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阅读文言文《三峡》,完成12—16题。

(17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重岩叠嶂()(2)飞漱其间()(3)良多趣味()(4)属引凄异()1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而忘操之拔山倒树而来 B.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C.项为之强以丛草为林 D.物外之趣春冬之时14.翻译下列各句。

(6分)(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分)(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分)15.文中的画线句,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16.你能写出有关“三峡”的两句诗吗?(2分)10、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