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七层模型各层的协议
osi参考模型各层功能

osi参考模型各层功能OSI参考模型是网络通信的一种标准模型,它将网络通信的过程分解为七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协议。
下面将分别介绍每个层次的功能。
第一层:物理层物理层是最底层,它负责将数据转换成电子信号或光信号进行传输。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包括确定传输介质、数据的传输速率、电气信号格式等。
该层的协议有Ethernet、Wi-Fi和USB等。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将物理层传输的数据组织成适合传输的数据帧。
它提供传输数据的可靠性和数据的纠错功能,还负责数据的排序和流量控制。
该层的协议有以太网的MAC协议和PPP (Point-to-Point Protocol)。
第三层:网络层网络层负责将数据帧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的网络中。
它将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确定传输的路径,并处理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问题。
该层的协议有IP(Internet Protocol)和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等。
第四层:传输层传输层负责端到端的数据传输,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错误恢复。
它将应用层数据分成小块,并为这些数据块添加序列号和错误检测码。
常见的传输层协议有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第五层:会话层会话层负责在两个终端之间建立和管理会话连接,控制数据的传输顺序和方式。
它提供对数据流的同步和控制,以确保通信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会话层的协议有RPC(Remote Procedure Call)和Sockets等。
第六层:表示层表示层主要负责数据的格式转换和加密解密。
它将应用层的数据转换成网络可识别的格式,并进行数据压缩和加密。
表示层的协议有JPEG、GIF和HTTPS等。
第七层:应用层应用层是最顶层的层次,它直接为用户提供网络应用服务。
应用层协议有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和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等。
osi模型有哪七层

第一层:物理层这一层负责在计算机之间传递数据位,它为在物理媒体上传输的位流建立规则,这一层定义电缆如何连接到网卡上,以及需要用何种传送技术在电缆上发送数据;同时还定义了位同步及检查。
这一层表示了用户的软件与硬件之间的实际连接。
它实际上与任何协议都不相干,但它定义了数据链路层所使用的访问方法。
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向下直接与物理传输介质相连接。
物理层协议是各种网络设备进行互连时必须遵守的低层协议。
设立物理层的目的是实现两个网络物理设备之间的二进制比特流的透明传输,对数据链路层屏蔽物理传输介质的特性,以便对高层协议有最大的透明性。
ISO对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做了如下定义:物理层为建立、维护和释放数据链路实体之间的二进制比特传输的物理连接提供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
物理连接可以通过中继系统,允许进行全双工或半双工的二进制比特流的传输。
物理层的数据服务单元是比特,它可以通过同步或异步的方式进行传输。
从以上定义中可以看出,物理层主要特点是:1.物理层主要负责在物理连接上传输二进制比特流;2.物理层提供为建立、维护和释放物理连接所需要的机械、电气、功能与规程的特性。
"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这是OSI模型中极其重要的一层,它把从物理层来的原始数据打包成帧。
一个帧是放置数据的、逻辑的、结构化的包。
数据链路层负责帧在计算机之间的无差错传递。
数据链路层还支持工作站的网络接口卡所用的软件驱动程序。
桥接器的功能在这一层。
数据链路层是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它介于物理层与网络层之间。
设立数据链路层的主要目的是将一条原始的、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对网络层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数据链路层必须执行链路管理、帧传输、流量控制、差错控制等功能。
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向网络层提供以下基本的服务:1.数据链路建立、维护与释放的链路管理工作;2.数据链路层服务数据单元帧的传输;3.差错检测与控制;4.数据流量控制;5.在多点连接或多条数据链路连接的情况下,提供数据链路端口标识的识别,支持网络层实体建立网络连接;6.帧接收顺序控制" 第三层:网络层这一层定义网络操作系统通信用的协议,为信息确定地址,把逻辑地址和名字翻译成物理的地址。
TCPIP模型及OSI七层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和主要协议

TCPIP模型及OSI七层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和主要协议TCP/IP模型和OSI七层参考模型是两种不同的网络协议体系架构,用于描述和管理计算机网络中传输数据的过程。
虽然它们是两个独立的模型,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
下面详细介绍TCP/IP模型和OSI七层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和主要协议。
一、TCP/IP模型TCP/IP模型是互联网常用的网络协议体系架构,由四个层次构成,即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1.网络接口层:网络接口层是通过物理连接和电流,将数据变成二进制电信号以便于在网络中传输。
它负责将数据包转换成比特流传输,是数据在局域网中的传输介质,主要包含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负责物理传输介质的传输细节,如光纤、电缆等。
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在物理网络中的传输,通过帧传输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如以太网、WiFi等。
主要协议:Ethernet、PPP、ARP等。
2.网际层:网际层是在网络中定位和标识主机的过程,它负责通过IP地址将数据传输到目标主机。
网际层是TCP/IP模型中最重要的层,提供传送和路由数据包的功能。
主要协议:IP、ICMP、ARP、RARP等。
3.传输层:传输层主要是为应用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负责数据的分段、传输和排序,确保数据的有序、可靠和无差错。
主要协议:TCP、UDP。
4.应用层:应用层是TCP/IP模型最上层的层次,主要是用户和网络应用之间的接口层。
应用层的协议提供了网络应用之间的通信。
主要协议:HTTP、FTP、SMTP、DNS等。
二、OSI七层参考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七层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通信协议模型,它将数据传输过程分成了七个不同层次,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1.物理层:物理层是物理媒介上数据的传输和传输的电流、光信号转换的功能部分,负责传输原始的比特流。
网络OSI七层参考模型

网络OSI七层参考模型一、OSI参考模型在整个参考模型中,下层是为上层提供服务。
二、TCP/IP常见的协议(一)应用层为应用软件提供接口,使应用程序能够使用网络服务,应用层协议指定相应的传输层协议,以及传输层所使用的端口等。
应用层的PDU被称为Data(数据)。
Telnet:端口号23,使用传输层TCP协议,远程接入协议,提供远程管理服务,通过Telent客户端程序连接到服务器,用户在客户端中输入命令,这些命令在服务器端运行。
FTP:端口号20、21,使用传输层TCP协议,文件传输协议,主要用于文件的下载和上传,采用C/S((主机/服务器)结构。
TFTP:端口号69,使用传输层UDP协议,简单的文件传输协议SNMP:网络管理协议,一般用在管理平台,可将交换机、路由器等一些设备信息上传到网管平台HTTP:端口号80,使用传输层TC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提供浏览网页服务。
SMTP:端口号25,使用传输层TCP协议,邮件传输协议DNS:域名解析协议,将域名翻译成IP地址进行访问网址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自动匹配IP地址(二)传输层传输层协议接受来自应用层协议的数据,封装上相应的传输层头部,帮助其建立端到端的连接。
端口号的取值范围:0-655350-1023:知名端口号,发送过程中会在发送端随机匹配一个端口号,并且是在1023之外未使用的。
传输层的PDU被称为Segment(段)1.TCP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层通信协议。
在传输前先建立连接,之后才可以传输,传多少接收多少,丢包之后重传确保全部收到。
使用场景在文件传输或者文档传输中使用。
(1)TCP的建立-三次握手A.主机1向主机2进行syn(查询B.主机2向主机1进行syn查询,ACK确定C.主机1进行ACK确定----------TCP连接建立--------------(2)TCP四次挥手A.主机1向主机2发送FIN请求断开连接B.主机2向主机1发送ACK确认C.主机2向主机1发送FIN请求断开连接D.主机1向主机2发送ACK确认----------TCP连接断开--------------(3)TCP序列号与确认序列号序列号:对包进行排序,根据序列号确认序列号:对收到的包进行确认A.主机1向主机2发送3000的数据包,最大数值需要1500包,进行分段传输,0-1499,1500-2999B.主机2收到包后向主机1进行发送确认序列号,未收到或者丢包,主机2会向主机1再次发送所丢失的包进行重传。
网络7层协议

网络7层协议网络7层协议,也被称为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模型,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框架之一。
它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的过程分为七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任务。
这种分层的设计使得不同的网络功能可以被独立地设计、实现和修改,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网络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网络7层协议的具体结构和各层的功能。
第一层是物理层(Physical Layer),它负责传输数据的物理介质和信号。
在这一层,数据以比特流的形式通过物理介质传输,例如电缆、光纤或者无线信号。
第二层是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它负责在相邻的节点之间传输数据。
数据链路层将比特流组织成数据帧,并进行差错检测和纠正,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第三层是网络层(Network Layer),它负责在不同的网络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网络层通过路由选择算法来确定数据的最佳传输路径,并进行数据包的分组和转发。
第四层是传输层(Transport Layer),它负责端到端的数据传输。
传输层通过建立、维护和终止数据传输连接,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第五层是会话层(Session Layer),它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连接。
会话层可以实现数据的双向传输和同步,以确保通信双方的交互顺利进行。
第六层是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它负责数据的格式化和编码。
表示层可以将数据转换成适合传输的格式,并进行数据的加密和解密。
最后一层是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它负责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
应用层定义了各种不同的应用协议,例如HTTP、FTP和SMTP,以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信。
网络7层协议的设计理念是将整个网络通信过程分解成多个相互关联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任务。
这种分层设计使得不同的网络功能可以被独立地设计、实现和修改,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网络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OSI七层模型及其对应的协议

OSI 七层模型及其对应的协议OSI参考模型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层、应⽤层。
如下表所⽰:1 物理层在OSI参考模型中,物理层(Physical Layer)是参考模型的最低层,也是OSI模型的第⼀层。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利⽤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实现⽐特流的透明传输。
物理层的作⽤是实现相邻计算机节点之间⽐特流的透明传送,尽可能屏蔽掉具体传输介质和物理设备的差异。
使其上⾯的数据链路层不必考虑⽹络的具体传输介质是什么。
“透明传送⽐特流”表⽰经实际电路传送后的⽐特流没有发⽣变化,对传送的⽐特流来说,这个电路好像是看不见的。
2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是OSI模型的第⼆层,负责建⽴和管理节点间的链路。
该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控制协议,将有差错的物理信道变为⽆差错的、能可靠传输数据帧的数据链路。
在计算机⽹络中由于各种⼲扰的存在,物理链路是不可靠的。
因此,这⼀层的主要功能是在物理层提供的⽐特流的基础上,通过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差错的数据链路,即提供可靠的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数据的⽅法。
该层通常⼜被分为介质访问控制(MAC)和逻辑链路控制(LLC)两个⼦层。
1)MAC⼦层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共享型⽹络中多⽤户对信道竞争的问题,完成⽹络介质的访问控制; 2)LLC⼦层的主要任务是建⽴和维护⽹络连接,执⾏差错校验、流量控制和链路控制。
数据链路层的具体⼯作是接收来⾃物理层的位流形式的数据,并封装成帧,传送到上⼀层;同样,也将来⾃上层的数据帧,拆装为位流形式的数据转发到物理层;并且,还负责处理接收端发回的确认帧的信息,以便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3 ⽹络层⽹络层(Network Layer)是OSI模型的第三层,它是OSI参考模型中最复杂的⼀层,也是通信⼦⽹的最⾼⼀层。
它在下两层的基础上向资源⼦⽹提供服务。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报⽂或分组通过通信⼦⽹选择最适当的路径。
OSI七层模型 相关协议 缩写

OSI七层模型相关协议缩写应用层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FTP 文件传输协议SMTP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TELNET TCP/IP终端仿真协议POP3 邮局协议第三版Finger 用户信息协议NNTP 网络新闻传输协议IMAP4 因特网信息访问协议第四版LPR UNIX 远程打印协议Rwho UNIX 远程 Who协议Rexec UNIX远程执行协议Login UNIX 远程登陆协议RSH UNIX 远程Shell协议NTF HP网络文件传输协议RDA HP 远程数据库访问协议VT 虚拟终端仿真协议RFA HP 远程文件访问协议RPC Remote Process Comm.S-HTTP 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GDP网关发现协议X-WindowCMOT 基于TCP/IP的CMIP协议SOCKS 安全套接字协议FANP流属性通知协议SLP服务定位协议MSN微软网络服务Radius 远程用户拨号认证服务协议DNS 域名系统NFS网络文件系统协议NIS SUN 网络信息系统协议R-STAT SUN远程状态协议NSM SUN 网络状态监测协议PMAP SUN 端口映射协议MountLPR UNIX远程打印协议常用UDP协议的应用层服务BOOTP引导协议DHCP动态主机配套协议NTP网络时间协议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表示层DECnet NSPLPP 轻量级表示协议NBSSN NetBIOS会话服务协议XDP外部数据表示协议IPX会话层SSL 安全套接字层协议TLS传输层安全协议DAP目录访问协议LDAP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RPC远程过程调用协议VINES NETRPCVFRPNeTBIOSIPX传输层XOT 基于tcp之上的X协议Van Jacobson 压缩TCP协议ISO-DE ISO 开发环境-------->NetBISOTALI 传输适配层接口协议DSI、NetBIOS、IP NeTBIOS、ISO-TP SSP、SMB、MSRPC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RUDP可靠的用户数据报协议Mobile IP 移动IP协议网络层IP/IPv6 互联网协议/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CMPv6互联网控制信息协议第六版ICMP互联网控制信息协议IGMP 互联网组管理协议SLIP 串行线路IP协议安全协议AH 认证头协议ESP 安装封装有效载荷协议路由协议EGP 外部网关协议OSPF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IGRP 内部网关路由协议NHRP 下一跳解析协议IE-IRGP 增强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RIPng for IPv6 IPv6路由信息协议GGP 网关到网关协议VRRP 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PGM 实际通用组播协议RSVP 资源预留协议PIM-DM 密集模式独立组播协议DVMRP 距离矢量组播路由协议RIP2 路由信息协议第二版PIM-SM 稀疏模式独立组播协议MOSPF 组播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数据链路层MPLS 多协议标签交换协议XTP 压缩传输协议DCAP 数据转换客户访问协议SLE 串行连接封装协议IPinIP IP套IP封装协议隧道协议PPTP点对点隧道协议L2F第二层转发协议L2TP 第二层隧道协议ATMP接入隧道管理协议Cisco 协议CDP 思科发现协议CGMP 思科组管理协议地址解析协议ARP地址解析协议RAR逆向地址解析协议物理层IEEE 802.2Ethernet v.2Internetwork亦称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型,是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个用于计算机或通信系统间互联的标准体系。
osi七层结构模型及功能

OSI七层结构模型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模型,用于描述计算机网络中数据通信的不同层次和功能。
每个层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协议,下面是每个层的功能和协议的简要描述:
1.物理层:负责将比特流转换为适合在物理媒介上传输的信号,例如电缆、光纤或无线电波。
物理层的协议包括:物理层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
2.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比特流组装成帧,并检测和纠正传输中的错误。
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包括:逻辑链路控制和介质访问控制。
3.网络层: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并在不同的网络之间进行路由选择。
网络层的协议包括:IP协议和ICMP协议。
4.传输层:负责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并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传输层的协议包括:传输控制协议和用户数据报协议。
5.会话层:负责管理不同主机之间的会话,并提供同步和恢复机制。
会话层的协议包括:会话层协议和远程过程调用协议。
6.表示层:负责数据的格式转换和数据加密解密。
表示层的协议包括:文件传输协议和安全套接层协议。
7.应用层:负责提供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络服务,例如电子邮件、Web浏览器和FTP 客户端。
应用层的协议包括:电子邮件协议和HTTP协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网络七层模型各层的协议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在互联网中实际使用的是TCP/IP参考模型。
实际存在的协议主要包括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各协议也分别对应这5个层次而已。
要找出7个层次所对应的各协议,恐怕会话层和表示层的协议难找到啊。
应用层
DHCP(动态主机分配协议)
•DNS (域名解析)
•FTP ( 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传输协议
Gopher (英文原义:The Internet Gopher Protocol 中文释义:(RFC-1436 )网际Gopher 协议)
•HTTP (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超文本传输协议
•IMAP4 (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 4) 即Internet 信息访问协议的第4 版本•IRC (Internet Relay Chat )网络聊天协议
•NNTP ( Network News Transport Protocol ) RFC-977 )网络新闻传输协议
•XMPP可扩展消息处理现场协议
•POP3 (Post Office Protocol 3) 即邮局协议的第3个版本
•SIP信令控制协议
•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即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SSH (Secure Shell )安全外壳协议
•TELNET远程登录协议
RPC ( Remote Procedure Call Protocol )(RFC-1831 )远程过程调用协议
RTCP (RTP Control Protocol ) RTP 控制协议
RTSP ( 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 )实时流传输协议
•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Protocol )安全传输层协议
•SDP(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 )会话描述协议
•SOAP (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
•GTP通用数据传输平台
•STUN (Simple Traversal of UDP over NATs , NAT 的UDP 简单穿越)是一种网络
协议
•NTP ( Network Time Protocol )网络校时协议
传输层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
•DCCP ( Datagram Congestion Control Protocol )数据报拥塞控制协议
•SCTP ( 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 )流控制传输协议
•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或简写RTP )实时传送协议
•RSVP ( Resource ReSer Vation Protocol )资源预留协议
•PPTP ( Point to Point Tunneling Protocol )点对点隧道协议
网络层
IP(IPv4 dPvG) Internet Protocol (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
ARP :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即地址解析协议,实现通过IP地址得知其物理地址。
RARP :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反向地址转换协议允许局域网的物理机器从
网关服务器的ARP表或者缓存上请求其IP地址。
ICMP :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 Internet 控制报文协议。
它是TCP/IP 协议族的一个子协议,用于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
ICMPv6:
IGMP :Internet组管理协议(IGMP )是因特网协议家族中的一个组播协议,用于IP主机向任一个直接相邻的路由器报告他们的组成员情况。
RIP :路由信息协议(RIP )是一种在网关与主机之间交换路由选择信息的标准。
OSPF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
BGP : (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边界网关协议,用来连接Internet上独立系统的路由选择协议IS-IS: (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 Routing Protocol )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的路由选择协议.
IPsec: Internet协议安全性"是一种开放标准的框架结构,通过使用加密的安全服务以确保在Internet 协议(IP)网络上进行保密而安全的通讯。
数据链路层
802.11 802.16 Wi-Fi WiMAX ATM • DTM •令牌环•以太网• FDDI •帧中继GPRS -EVDO -HSPA -HDLC -PPP L2TP -ISDN 物理层
以太网物理层•调制解调器・PLC - SONET/SDH - G.709 •光导纤维•同轴电缆•双绞线
数据包
数据帔
比特0101110101001000010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