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命名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命名品读鲁迅的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尤其是人物的姓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人物姓名的语言运用上看,他力求用较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
从修辞上看,他在给人物命名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通过姓名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人物姓名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视角。
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姓名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反映出鲁迅小说创作的严肃性和深刻性,是我们走近鲁迅的又一途径。
1934年11月,鲁迅先生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说:“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根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
为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思,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大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面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我的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
”其实,我们仔细读一读鲁迅的小说,认真琢磨其中的人物名字,就不难发现,它们绝不仅仅具有排除“消息家”或“谣言家”“穿凿”的作用,不论跑龙套式的次要人物,还是主要人物,作者对其姓名的处理蕴含妙意。
一、人物外貌特征的勾勒鲁迅小说中的人名,有一部分就是勾勒人物外形特征的漫画。
即直接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特征而省略其姓名,使其人物特征更鲜明。
比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赵白眼”等,都极其省俭地活画出了人物的外形特点。
又如《阿Q正传》中的阿Q,光秃秃的头的后面,拖着一根小辫子,这“Q”不正是其外在形象的写照吗?读着这些名字,我们就仿佛见到他们的主人,真是“借一斑知全豹,以一名传精神”。
二、人物性格特征的揭示鲁迅小说中不少人物的名字,恰好揭示了其性格特征,使得“人如其名”,高度个性化了。
《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和“疯子”,一“狂”一“疯”正是他们最主要的性格特征。
《伤逝》里的“小雪花膏”也一样,非常清晰地勾画出一副爱慕虚荣、不务正业而多嘴的无聊面孔。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作者:朱耀照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03期夏四奶奶与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两个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
一个是《药》中次要人物,一个是《祝福》中的中心人物。
小说中两人生活的社会背景也不一样,一个生活在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个在辛亥革命以后。
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这两个人物有许多相似之处。
现分述如下:一、她们作为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形象,都无名无姓。
一个因嫁给夏家排行第四辈分较高的人,旁人便称她夏四奶奶。
一个嫁给比她小十岁的少年祥林,别人就称她祥林嫂。
即便后来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鲁镇上的人也仍叫她祥林嫂。
二、她们都有丧子经历、切肤之痛。
夏四奶奶的儿子被清政府作为乱党杀害,鲜血还被蘸了馒头给华老栓买来让儿子吃。
对此,夏四奶奶悲痛之余,还添一层羞耻。
她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把对儿子的思念和哀痛深埋在心中,以至第二年清明节上坟祭拜儿子,也只能一大早悄悄走去,惟恐遇见别人。
祥林嫂的儿子是在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以后被狼叼走的。
这次丧子的打击使她精神崩溃。
这只要看她第二次到鲁镇的神情动作就知道了:“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到鲁镇后,她念念不忘阿毛,见人便讲儿子遇难的故事。
这些都凸现了丧子对她的打击之大。
三、她们都受封建社会凌辱。
其一,受亲属盘剥欺压。
夏四奶奶的儿子是伯父夏三爷为了五十两雪花银告发的;祥林嫂呢,婆婆只是为了小儿子婚事的花费,把她捆绑着像猪一样卖到贺家坳,而贺老六的本家在贺老六及儿子阿毛死后就来收贺老六的房子,让她无家可归。
其二,她们都受整个社会的排斥。
夏四奶奶的儿子因革命被砍头后,群众不理解为自己献身的烈士,对英雄的母亲也倍加歧视。
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茶客谈药,谈夏家,羡慕夏三爷,崇拜红眼睛阿义,奉承刽子手康大叔,对夏瑜被打幸灾乐祸,骂夏瑜狱中宣传“不是人话,疯了”。
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
1、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
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
2、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
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
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
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
3、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抗。
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祥林嫂人物形象

祥林嫂人物形象祥林嫂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祥林嫂》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她是一位勤劳婉约、坚强乐观的女性形象,为了生活而不断努力奋斗,展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力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勤劳婉约的外表与内心祥林嫂在作品中以勤劳婉约的形象出现。
她身材瘦小,相貌平凡,但却有着一双明亮而坚定的眼睛。
她总是穿着朴素的衣服,保持着整洁的形象。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她却总是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精打细算,过着节俭朴实的生活。
然而,祥林嫂并不满足于现状。
她内心深处渴望着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更好的生活。
她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不将命运寄托于他人。
她在作品中展现出了女性的坚强和独立精神。
强烈的生命力和乐观向上的态度祥林嫂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尽管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幸接连而来,她却不气馁,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她相信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有回报。
作品中的祥林嫂常常以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赞赏。
她的乐观向上的态度对身边的人起到了积极影响,激励了他们继续向前。
祥林嫂在生活中充满了动力,她不断地寻求机会和发展空间,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她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能力的人。
尽管她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她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对社会存在的反思祥林嫂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形象,还反映了社会存在的某些特点和问题。
她是一个代表广大劳动群众的形象,通过她的努力和拼搏,我们可以看到农村人民的奋斗和生活状态。
作品中描绘的祥林嫂身上所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的特征。
她生活在一个社会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年代,但她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她坚信只要人们努力奋斗,就有可能摆脱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
通过祥林嫂的形象,作品也提出了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比如人的价值、生活的意义等。
祥林嫂的乐观向上的态度,给予了读者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发人们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并激励人们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的态度。
鲁迅-----《祝福》赏析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物形象分析】1.】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3.】祥林嫂的婆婆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精明强干、有心计的女人,也是封建社会中自私自利典型。
她拿走了祥林嫂的工钱,把祥林嫂当成工具,并且不顾祥林嫂的反对,不考虑她的意愿,就把她嫁到偏僻的村庄来获取高额的彩礼钱。
同时她也从容能干,面对鲁四爷的时候从容应对。
4.】柳妈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
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
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5.】“我”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

《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我国民国时期中国妇女的代表,祥林嫂是不幸的,她的丈夫去世,婆婆逼迫她改嫁,改嫁后丈夫又去世,孩子被狼叼走了,这种种的有伤道义的不幸都让祥林嫂品尝了,但是祥林嫂却仍然顽强的生存着,她甚至迷信的认为自己捐了门槛就真的洗脱了罪名,但是祥林嫂的形象仍旧是悲惨的。
一是祥林嫂是勤劳、善良、和朴素的女性形象。
祥林嫂本身是一位合格又称职的女性,她话不多,却像男人一样干活,同时又是恪守本分的,因此在封建社会中祥林嫂理应像正常的女性一样辛苦但是快乐的生活,但是实际上社会环境却并没有因为她的勤劳,给予她更多的生存空间。
二是祥林嫂是不幸、恪守礼教、和遭受礼教残害的女性形象。
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环境下,自己也是恪守礼教的,为了守住贞操她不惜以死来威胁后来的丈夫,为了能够换回清誉,她不惜花费重金去捐门槛。
但是她的努力却并没有减少别人对她的嘲笑,因为四婶的一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
摧毁了她心中的礼教底线,祥林嫂在别人的冷言冷语中也许可以暂且苟且生存,但是当做祝福的时候,因为不让它接近却让她倒下了,可见她被礼教毒害至深。
三是祥林嫂是既可怜又可悲的女性形象,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却依然将礼教奉为神明,仿佛没有了礼教就不能生活。
祥林嫂的遭遇是十分可怜的,完全的客观原因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但是客观悲剧没有摧毁祥林嫂,封建礼教却将祥林嫂的灵魂和肉体都夺走了,这是祥林嫂的主观愚昧害了自己。
因此祥林嫂是既可怜又可悲的女性形象。
二、《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根源《祝福》中的祥林嫂塑造了一个不幸愁苦的封建女性形象,但是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祥林嫂形象的悲剧,对祥林嫂人物进行深层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社会环境的根源。
祥林嫂究竟是生活在怎样一种环境中,其实祥林嫂的生活环境十分的狭小,但是却存在着这样一些想尽办法去诋毁祥林嫂的人,首先是她的婆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将祥林嫂推向改嫁的深渊,给一个勤劳本分的老实人戴上了有伤教化的帽子,周围的帮工每天讽刺取消祥林嫂的伤疤,让祥林嫂难堪极了,祥林嫂身边的每个人都是诅咒着祥林嫂的。
鲁迅《祝福》中各人物性格分析

鲁迅《祝福》中各人物性格分析(一)祥林嫂:生活在旧中国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委弃的典型。
祥林嫂没有姓氏,比丈夫大十岁(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
她在鲁四老爷家担负着沉重的劳役: “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
这与她刚逃出村来时的青黄脸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反衬她在丧夫之后,在婆婆家难以忍受的待遇,暗中写出了她出逃的原因。
希望凭借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挣扎下去的活路。
鲜明地揭示她勤劳、淳朴、坚韧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
后来,她又被当作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野坳里(贺老六家),由于受“寡妇守节”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不知道今后过的会是怎样的生活,因此,毅然在香案上撞破了自己的额头,来表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帮工,四婶对她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这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
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可以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
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全然陷入绝境。
祥林嫂临死向“我”提出三个问题,是对灵魂的有无表示怀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
这种疑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这种疑惑、这种无可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祝福》通过“嫁而守寡,寡而再嫁,嫁而再寡”这三个特定情节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
从她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看到:封建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勒死的;族权强迫她改嫁,夫权剥夺她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毁她的心灵,政权是这一切罪恶活动的总后台。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
“典型者旁观者闯入者装在套子里的人祝福》人物形象比较研读

谢谢观看
二、旁观者:四叔
四叔是《祝福》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封建礼教的代表和维护者。他对祥 林嫂的悲惨遭遇漠不关心,甚至在祥林嫂被驱逐出家门时表示赞同。他的行为 暴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残忍,也突显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差异和人与人之间的 隔阂。
四叔的形象与祥林嫂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他的冷 漠和残酷也提醒人们,要想改变封建社会的现状,必须推翻封建礼教,消除阶 级差异,实现人人平等。
而《装在套子里的人》则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别里科夫的故事。 他是一个胆小、懦弱、封闭的人,他害怕新事物和变革,总是试图把自己装在 一个套子里,避免与外界接触。他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底层 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在这两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差异非常明显。《跨越时空的比较祝福》中的林 悦和楚天都是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和追求的人,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都非常积 极向上。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则是一个消极、悲观、封闭的人, 他的性格和行为方式都非常消极。这种差异也体现出了两个小说的主题和背景 的不同。
五、祝福: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和 对新生活的期望
《祝福》以“祝福”为题,实则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和对新生活的期望。通过 描绘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和封建礼教的黑暗面,鲁迅先生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深 刻批判和对新生活的热切期望。《祝福》也表达了对妇女地位的和对个体生命 的尊重。
通过对《祝福》中典型者、旁观者、闯入者以及装在套子里的人物的深入分析 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新生活的 期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装在套子里的人: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祝福》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代表了封建礼教的极端维护者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顽固捍卫者。他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视 而不见,甚至认为女人应该服从三从四德,守节守志。他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 封建礼教的残酷性和对于个体生命的压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两个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
一个是《药》中次要人物,一个是《祝福》中的中心人物。
小说中两人生活的社会背景也不一样,一个生活在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个在辛亥革命以后。
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这两个人物有许多相似之处。
现分述如下:
一、她们作为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形象,都无名无姓。
一个
因嫁给夏家排行第四辈分较高的人,旁人便称她夏四奶奶。
一个嫁给比她小十岁的少年祥林,别人就称她祥林嫂。
即便后来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鲁镇上的人也仍叫她祥林嫂。
二、她们都有丧子经历、切肤之痛。
夏四奶奶的儿子被清政
府作为乱党杀害,鲜血还被蘸了馒头给华老栓买来让儿子吃。
对此,夏四奶奶悲痛之余,还添一层羞耻。
她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把对儿子的思念和哀痛深埋在心中,以至第二年清明节上坟祭拜儿子,也只能一大早悄悄走去,惟恐遇见别人。
祥林嫂的儿子是在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以后被狼叼走的。
这次丧子的打击使她精神崩溃。
这只要看她第二次到鲁镇的神情动作就知道了:“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
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到鲁镇后,她念念不忘阿毛,见人便讲儿子遇
难的故事。
这些都凸现了丧子对她的打击之大
三、她们都受封建社会凌辱。
其一,受亲属盘剥欺压。
夏四奶奶的儿子是伯父夏三爷为了五十两雪花银告发的;祥林嫂呢,婆婆只是为了小儿子婚事的花费,把她捆绑着像猪一样卖到贺家坳,而贺老六的本家在贺老六及儿子阿毛死后就来收贺老六的房子,让她无家可归。
其二,她们都受整个社会的排斥。
夏四奶奶的儿子因革命被砍头后,群众不理解为自己献身的烈士,对英雄的母亲也倍加歧视。
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茶客谈药,谈夏家,羡慕夏三爷,崇拜红眼睛阿义,奉承刽子手康大叔,对夏瑜被打幸灾乐祸,骂夏瑜狱中宣传“不是人话,疯了”。
这自然也暗示了夏四奶奶的处境。
正是众人对夏四奶奶横加白眼,使得英雄的母亲感到羞愧而抬不起头来。
祥林嫂呢,自从改嫁遭遇夫丧子死第二次到鲁镇后,人们对她的态度大不一样。
先是怀着一丝同情听她的故事,后来“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便“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就嘲笑她;鲁四老爷、四婶剥夺她祭祀的权利,与她地位差不了多少的柳妈在对她灌输迷信思想的同时,在幸灾乐祸中向别人传播她额上疤痕的故事;以致
“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后来,她捐门槛也赎回不了她的清白之身,沦为乞丐后,这个“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在祝福前夕寂然死去。
四、她们都受封建思想毒害。
革命者的母亲夏四奶奶不以儿
子为荣,她不但不清楚儿子是不是真的乱党,还怀疑并且希望儿子是被人冤枉的。
她最不愿意证实夏瑜是反清的乱党。
当她见到儿子坟顶的花环时,第一个念头便是儿子是冤枉的,以为儿子在显灵,还要叫乌鸦停在儿子的坟顶上。
祥林嫂则更为严重。
为了自己的贞节不惜撞死;为了死后不被两个丈夫锯开,花了多年的积蓄捐门槛;到死还念念不忘地狱的事。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我想与鲁迅的创作态度与创作动机有关。
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他以独到的眼光深刻剖析着中国社会。
在他看来,那时中国的社会是吃人的社会:“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孩。
”他还看到:愚昧麻木的国民,一方面对别人被吃而宽慰、高兴,有时自己也去分一点残羹;另一方面又逃脱不了被别人吃的命运。
非凡的观察力使得他的小说具有常人难以达到的深刻性。
在他的笔下,夏四奶奶与祥林嫂等下层劳动妇女都有差不多的命运:她们都是被吃的人,不但封建统治阶级吃她们,而且愚昧的国民如柳妈、华老栓、看客和茶客也在吃她们。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在吃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夏四奶奶和祥林嫂们。
这一幕幕悲哀的场景,正是具有二千年历史的中国黑暗社会的真
实写照
鲁迅叙写世界种种惨状,剖析社会的种种罪恶,目的在于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从小说的主旨和创作动机来说,虽然《药》选自《呐喊》,《祝福》选自《彷徨》,创作的时间不同,作者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变化,但两篇小说仍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揭露了封建专制、封建思想的罪恶。
《药》通过华小栓吃夏瑜的血的故事表现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众人不理解为他们献身的革命者,夏四奶奶不理解儿子,儿子英勇行为又使她陷入生活更凄苦的境地,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专制。
《祝福》通过祥林嫂的遭遇,更为直接地表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两篇小说对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两个人物相似命运遭际的叙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深刻揭露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充分揭示了“启蒙民众,唤醒民众”的重要性。
“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创造一个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都不同的第三样时代。
这正是鲁迅创作使命的所在。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都是鲁迅作品中受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毒害和摧残的人物。
她们与闰土、孔乙己、阿Q等一样构成了鲁迅笔下中国社会下层受苦人民的群像。
透过这些人物形象,我们更能体会到鲁迅小说社会批判的深刻,感受鲁迅精神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