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可行的解决方案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可行的解决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增加病虫害的发生率,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会导致气温升高、降雨减少或不均衡分布、干旱等天气状况的恶化。
这些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干旱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会缩短,产量和质量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导致病虫害的发生率增加。
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成本和效益,给农民带来重大的经济压力,并影响到粮食安全和全球食品供应。
目前,全球90%以上的粮食供应来自于中国、印度、美国和欧洲等地区。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这些地区的粮食供应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也会受到影响,导致全球农业产量的下降,而世界人口则在不断增长。
这种情况可能会引发全球性的食品危机,并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其中,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1.加强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的现代化技术研发和应用。
现代化技术包括病虫害调控、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等方面,这些技术能够帮助农民更加有效和精准地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益。
2.实施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生产。
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生产不仅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还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3.推广合理化用地管理。
合理化用地管理可以实现土地的充分利用和保护,减轻土地的污染和压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稳定性。
同时,通过合理化用地管理可以降低土地的容积率,增加空气流通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缓解城市热浪和雾霾等问题。
4.加强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和减缓措施的实施。
为了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需要共同努力,实施减碳措施和可持续能源的发展,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对环境的破坏。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一、引言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它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中国这样农业大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总结现有适应措施,以期提供对应策略和建议。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1. 温度变化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中国的农作物生长周期和生长期也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高温导致农作物成熟期缩短、生长速度变快,增加了农作物病虫害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冬季降温减少,北方地区的某些冬季农作物受到了不利影响。
这种温度变化对农业生产结构、农作物产量以及质量产生了显著影响。
2. 降水变化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分布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这对中国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
一方面,降水量和分布的变化使得对于灌溉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农作物种植模式。
另一方面,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涝等对农作物生长带来了潜在威胁,尤其是在灌溉不足的地区,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3. 气候变异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也对中国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
一方面,气候变异导致了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分布范围的改变,这对农作物的传粉和有害生物的控制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气候变异也增加了农作物遭受病虫害的风险,由此带来了农业生产上的损失。
三、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1. 科技创新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培育有抗逆性的新品种,并开发高效且环保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增加中国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2.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优化农田灌溉系统,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农业,能够减少因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压力,确保农业生产的持续性。
3. 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可持续性。
4. 数据监测和预警体系建立健全的气候变化监测和灾害预警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能力。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农业生产,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
气温升高导致作物生长季延长,有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生长速度。
然而,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水和干旱,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气候变化还会改变作物的分布和种类,导致一些作物无法适应新的生长环境而减产。
据研究报告显示,过去三十年来,中国农作物生长季平均延长了近半个月,同时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也在增加。
这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不仅对农作物生长产生影响,还会对农业生产资源产生压力。
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水资源短缺。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水资源原本就不足,再加上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使得水资源的压力更加显著。
这将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制约。
气候变化还会对土壤产生影响。
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和极端气候事件都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面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中国政府和农业生产者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政府需要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气候变化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
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
农业生产者也需要采取积极措施。
他们可以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选择适应新气候条件的作物品种。
他们可以采取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他们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等方式,提高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影响,政府和农业生产者需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通过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等措施,我们相信中国的农业生产将能够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持稳定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也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气候异常,降雨频率和降水量都发生了改变,从而影响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而我国东南部地区在雨季的长时间存在,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土地退化以及水稻产量降低。
其次,全球气候变化也会对我国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持续性的干旱、暴雨和台风等,这些自然灾害也会直接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
此外,气候变化也会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区域的改变,导致地域重心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二、面临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应对策略面对气候的变化,相应的策略也在不断地优化和调整中。
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科研,推出新型的白鸽米、逆境耐性的作物等,以缓解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另一方面,提高耐旱水稻、抗病虫害的品种,能够应对变化的气候和环境。
在水稻种植方面,推广以种植、喷雾散水、田间管理、生态救灾、区域管理为主的模式,培育水稻的品质,达到一定的商业效益,创造高品质、特色化、集约化、高效率的水稻生产产业。
在农业生产中,科学化的管理和技术也是不可缺少的,对于现代技术、农业机器和气象预测等科学技术,农民们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使农业生产的效益、精简度和生产质量得到极大的提升,防止生产不足和投资回收不佳的趋势。
另外,对于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结构调整,我们也应该采取相关方法,如推广具有耐旱逆境的杂草和耐旱的植物等,使秸秆和草原等逆境的绿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促进林下种植体系的形成,从而加强林下种植的效果,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使农业生产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最后,对于防治和抵御自然灾害,政府和农民家庭以及产业链的相关机构和团体都要加强对防治自然灾害的掌握和应对,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三、结论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深远的,面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其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气温升高、降雨不均、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这些都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气温升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成为显著的现象,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在一些中高纬度地区,气温升高导致冬季虫害、病害难以消退,造成作物减产。
同时,夏季高温也会使一些作物受到影响,例如大豆、稻谷和玉米等。
长时间高温给作物生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收获量下降。
在低纬度地区,气温升高也会导致土壤干旱,造成植物生长困难。
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因为气温升高,导致许多作物死亡或减产,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生计上的影响。
二、降雨不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还会导致降雨不均,使得某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而另外一些地区则面临干旱。
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对作物生长带来了不利影响。
洪涝灾害会导致作物死亡,而干旱则会减少作物生长。
例如,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干旱和洪涝,对当地居民的生计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另外,农作物的生长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如果气候变化导致降雨不均,导致作物生长环境逐渐变得不适宜,也会导致收成减少。
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还会导致自然灾害的频发,如台风、洪涝、旱灾、干旱等。
这些自然灾害也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例如,由于强台风袭击面积广,风暴潮引起的海水淹没和强风吹倒的作物造成的损失,会导致作物减产或甚至作物灭亡。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对大气污染的监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
2、鼓励种植抗旱、抗病虫的品种,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新作物种植,这有助于提高作物生长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3、加强农业用水管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干旱灾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4、加强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能力,通过灾后农业援助等方式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以减少灾害带来的农业损失。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气温变化随着气候变暖,气温不断升高,会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重大影响。
一方面,作物的生长周期将会加快,导致其生长过程过于急促,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另一方面,较高的气温可能导致作物叶片蒸腾过多,水分蒸发快,从而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降低光合效率和作物产量。
2. 干旱和洪涝气候变化也会导致降水模式的改变,使得干旱和洪涝成为更加普遍的现象。
干旱会导致作物叶片萎缩、枯黄,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而洪涝则可能破坏农田土地结构,导致农田淤积和土地流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3. 虫害和病害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虫害和病害的繁殖和流行。
其中,较高的气温和降水量有助于病菌和病毒的繁殖,而同时,一些有害的昆虫也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改变繁殖季节和数量,对农作物的危害也会更加严重。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措施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生产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1. 适应性措施农民和相关机构需要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制定相应的适应性措施。
例如,加强作物品种的研发,优化耐旱、抗病、生长周期较短的作物种类,改良农业设备,以便提高干旱耐受性和减轻土地侵蚀等问题。
同时,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排水和灌溉条件,减轻干旱和洪涝带来的农业损失。
2. 减缓气候变化措施减轻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对农业生产也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需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例如降低化肥使用量和使用更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等。
此外,发展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有效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之一。
3. 提高农业保险和风险管理能力气候变化会增加农业生产的风险,农民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保险,以减缓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和损失。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同时还会增加农业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程度,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增加了灾害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暴雨、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率和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这些灾害不仅会对农作物造成直接损失和破坏,而且对气候影响周期也有很长的时间。
农作物生长情况受天气影响的情况也变得更加不可预测。
2. 影响农作物品质和产量气候变化不仅直接影响气候,而且对土壤水分和矿物质的分布也有影响。
因此,农作物生长情况和品质都可能受到影响。
气候变化还会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生变化,使得农业生产难以预测,从而增加了风险。
3. 影响农业生产成本气候变化还会对农业生产成本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增加种植、施肥、排水等费用。
此外,由于气候变化的不可预测性,农民应对气候变化可能需要进行更高强度的投入或设备升级等工作,这也会进一步增加成本。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 提供气象预警政府和农业机构,应该提供更加及时和准确的气象预警信息。
这样可让农民更及时地预测气候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程度。
2. 推广农业防灾和抗灾技术积极推广灾害防范和应对技术,例如改进农业排水系统,提高农田抗风、抗旱、抗霜冻的能力等。
同时,引导农民采用与气候变化相适应的种植、育苗技术,如多年生作物,栽培技术等,从而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好的应对,减少农业损失。
3. 推广科技支持农业积极推广农业科技园建设和科技服务,以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持,包括建立温室采暖空调装备系统,人工养殖技术和饲料等,降低农业成本和增加农业产量。
4. 稳定农村经济通过稳定农村经济来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相关工作机会。
这样的措施,包括提高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能力,减少针对大型生产单位的颠簸。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随着全球气温上升,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而农业作为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之一,其发展也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成为了近年来广受关注的问题。
一、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极为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生产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过去,农业生产主要是依靠天气和自然环境的稳定来维持,但是近年来,气候异常导致了暴雨、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的出现,给种植和畜牧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据统计,2016年我国的强降雨天气事件频发,导致农业生产受损,产量下降,农业生产(农作物、养殖业等)可能面临较大困难。
2. 气候变暖导致作物生长周期缩短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作物的生王周期也在缩短,这使得农业生产需要适应新的生长环境。
由于生王周期的缩短,导致作物的早熟,容易出现品质差、产量不足的问题。
3. 气候变化加重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气候变暖加快了冰川融化的速度,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岸地区的淹没,森林面积减少导致生态平衡受到影响。
这些影响都会导致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措施对付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政府和农民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和策略。
1. 不断升级农业设施和技术农业生产的设施和技术不断升级,能够有效地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例如,广泛使用深松耕地、植物种植、土壤水管理技术等,能够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率,还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加强农业种植布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强农业种植布局和农业结构调整,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例如,在水资源少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在雨量过多的地区,要发展养殖业等。
3. 稳定农业市场,保证农民收入加强农业市场的稳定,使农民可以稳定地销售和售出自己的产品,最终能够保证农民的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一中段敬文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对策未来全球性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将产生明显的影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空气中CO2 浓度升高,世界各地的热量资源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预计在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可能升高1.1---6.40C,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0C,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连续出现了近20个全国性暖冬,二是近百年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是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
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0—40mm,其中华北平原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mm。
从以上种种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生产、种植制度、病虫害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探讨了相应的农业对策,提出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研究领域。
大气中CO2 浓度增高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正努力寻求控制措施,但短期内很难控制其增长势头。
CO2 浓度与温度增高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作物生产方面关于CO2浓度增高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的研究倍受关注。
研究表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明显变暖使全球大气环境、气候带、洋流和气温等气候因子发生变化,已引起科学家们高度重视,国内外学者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气候变暖下作物产量、种植制度和适宜种植区的可能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1、温度升高对作物生产的影响温度升高可延长全年生长期,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而对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来说又是不利的,因为温度高使作物的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单产下降。
据研究表明,作物生育期气温每升高10C,水稻生育期日数平均缩短7~8 d,冬小麦生育期日数全国平均缩短17 d,从而减少了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
在平均温度升高的同时,极值最高、最低温度的出现频率增加,对局部地区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
高温条件下作物生育期缩短,生长量减少,可能会抵消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
温度升高,高温热害、伏旱将更加严重,目前对我国亚热带农业生产的影响已十分突出,暖温带也有程度不同的类似问题。
高温胁迫的热害已经限制了作物生产,影响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的种植和产量,水稻、棉花的生育也受到强烈抑制。
温度升高对不同的生长季节有不同的效果,其影响程度视作物种类、地区和种植水平而异。
在温室效应影响下高温热害加剧,将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
2、降水量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我国的灌溉面积为 4 900 万hm²,约占耕地面积的52 %,粮食产量的2/ 3 以上来自灌溉农业,而灌溉的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
水分减少1 %,灌溉面积将减少1 %以上,粮食产量减少75亿kg,足以影响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而且大面积的旱地作物减产更严重,水资源本来短缺的北方农业生产将面临困境,水对我国农业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粮食作物对水分的增多与减少反应不同。
玉米表现为水分增加产量增加。
小麦对降水量的反应表现出缺水和过多都影响产量。
水稻的栽培是“以水定稻”,北方水分减少使水稻减产,降水量变化对南方晚稻生产影响极大。
晚稻生育期增加水分,可以改善伏旱期的水分供应,减少产量的损失;降水量不增加或减少,由于温度升高,生育期缩短,晚稻将严重减产。
甘薯、高粱、谷子在气候变暖、变干或变湿的过程中由于抗逆性较强,将起调节作用,可减少粮食产量的波动。
温度、水分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还决定于水、热匹配状况,如气候变暖与变湿相匹配且同季,农作物将增产;如气候变暖、变干,水分不仅限制变暖的效果,而且会加剧不利影响,作物将减产;如气候变暖而水分无变化,在冷凉湿润地区作物将增产,在多熟种植的温暖地区对有的作物生长季有利,有的作物生长季不利。
2、气候变化对我国种植制度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一大特点是多熟种植,复种指数达到150 %以上。
CO2倍增时温度升高,增加了各地的热量资源,使各地的潜在生长季有所延长,无疑对多熟种植有利,从而使当前多熟种制的北界向北推移。
根据FAO[4]的报告(1997),在温带,温度每升高1℃将使气候带移动200~300 km。
CO2 浓度倍增后,当前我国的一年一熟制大约可向北推移200~300 km ,一年二熟制和一年三熟制的北界也将向北推移500 km左右。
麦、稻两熟区、双季稻种植区和一年三熟制的水稻产区,只要水分条件能满足生育期的需要,种植北界均可向北推移。
这种变化有可能使一年二熟、一年三熟种植的面积扩大,据研究,在仅考虑热量条件的基础上,在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气候变化后我国多熟种制的面积可能产生如下变化:一熟种制由当前的63 %下降为34 %,二熟种制由24.12 %变为24.19 %,三熟种制由当前的13.15 %提高到35.19 %。
随着气候变暖,未来各种天气系统的活动可能更强烈、更频繁,干旱、洪涝、高温、冷冻害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可能增加;另外,气温升高增加了北方地区的热量资源,但季风雨带的南移却可能加重那里的干旱危害,造成北方变干变热而南方变湿变冷的趋势;气候的冷暖、干湿变率可能增大,特别是降水变化的不确定性,使种植制度的变化受到制约。
即我国未来的种植制度会因升温而有所变动,但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分的动态。
不过各类种植制度组合、种植作物的种类或品种会因温室效应出现大的适应性调整,高产品种将会被抗逆性强的品种代替,旱地作物如高粱、谷子、甘薯;耐热性作物如甘蔗、水稻等的播种面积将扩大。
3、气侯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据统计,我国常年病虫害发生面积2100~2133 亿hm²,是耕地面积的 2 倍多,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占同期粮食生产的9 %,气候变暖后,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将进一步增加,应引起植保部门的足够重视。
由于温度升高,害虫发育的起点时间有可能提前,一年中害虫繁殖代数也因此而增加,在新的有利环境条件下,某些害虫的虫口将呈指数增加,造成农田多次受害的几率增高。
气候变暖后,在18~27°N(粘虫冬季繁殖气候带) 、27~33°N(粘虫越冬气候带) 、33~36°N(粘虫春季迁入气候带) 及在36~39°N 的冀东北、山东半岛、北京等地,粘虫发生世代均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殖1~2 代。
另外,病虫越冬状况受温度影响将更加明显,冬季变暖,容易越冬,虫源和病源增大;害虫的休眠越冬期缩短,世代增多。
更为严重的是多种主要作物的迁飞型害虫比现在分布更广危害更大,我国粘虫越冬北界将从33°N 北移到36°N 附近地区,大致与现在的 1 月份- 2 ℃等温线相接近;冬季繁殖气候带,也将从27°N 北移至30°N 附近地区,造成粘虫越冬和冬季繁殖面积扩大上亿亩之多。
褐飞虱安全越冬北界将移至25°N 附近,常年可在26~27°N附近越冬;稻纵卷叶螟冬季越冬界线将由 1 月份 4 ℃等温线以南地区,扩展到 2 ℃等温线以南地区其结果不仅加重了大范围越冬作物的病虫危害,而且也增加了来年开春迁飞害虫的基数。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年份,小麦条锈病将有“南下”发展的趋势。
若双季稻种植区的东部向北扩展到35~36°N 之间的地区时,将使早、晚稻孕穗末期至抽穗期容易处于温度较低、雨水较多的时期,遇低温的几率加大。
而低温和寒露风对穗颈稻瘟病的流行十分有利,因此,双季稻种植区北移后,易造成稻瘟病北上,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和加重。
另外,水稻纹枯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当气温为23~35 ℃,并在伴有降雨或在湿度大的情况下,病情将扩展,有可能发展成为发病最广、危害最大的病害。
4、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初探鉴于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可能出现的严重影响,须加强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⑴研究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粮食生产的趋势与前景、水资源的农业调配与利用、气候变化后的土地生产力等,以确定农业发展的重点与农业技术的政策与导向。
⑵根据气候条件的可能变化,通过模拟实验和田间试验,以确定其对农业影响的程度。
⑶研究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的调整方案,以确定适应各种变化的农业生产形式与内容。
⑷研究高温热害、干旱等农业灾害的机制和规律,提出适应、抗御的途径与措施。
⑸发展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增强农业系统抗逆性,以适应气候可能变干的不利影响。
⑹培育耐旱、耐湿、耐热性作物品种,改变耕作制度和栽培管理条件,以适应变暖、变干、变湿的气候环境,提高抗御不良环境影响的能力。
⑺采取必要措施,减缓“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和速度。
⑻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5、研究展望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CO2浓度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影响已引起了各国政府与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尽管近年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正逐步深入、综合,但目前关于农业生产对未来全球环境变化响应机理的理解与预测能力有限,特别在我国研究尚待重视和加强.为了解全球环境变化对于农业的影响机制,提高预测农业生产力的能力,为制订国家政策的科学行动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与国际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接轨,未来中国拟加强的研究领域有:(1)农作物对全球环境变化响应的多因子协同作用的响应机制研究,以揭示农业生产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理;(2)生态脆弱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物理过程的研究,并与遥感技术相结合,了解大气- 植被- 土壤系统的水分与热量循环过程在农业生产力形成中的作用;(3) 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生态脆弱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4) 全球环境变化的农作物生产安全指标体系与预警系统研究;(5) 建立集数据库、模型库和专家系统于一体的以农业生产力为核心的农业生态系统信息系统,以实现农作物生产对全球环境变化反应的动态仿真,便于政府针对全球环境变化做出适宜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