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课文解析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课稿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课稿一、说教材《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篇课文,该单元以“事理说明”为主题展开。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篇课文先从法显和玄奘两个物对沙漠的“可怕”写起,让读者触目惊心,激发读者探求知欲望,引出下文。
接着,用设问引出问题“沙漠真像二人说的那样可怕吗?”可地质部、石油部、中科院工作人进入大戈臂却没有遇到奇离鬼怪的现象,是个极好的回答,并且又提出一个新问题“这是什么缘故呢?”接着用生动的语言回答了产生那些奇怪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条理清楚,说服力强,给人的深刻的印象。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为:教学目标:(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3)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沙漠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能理解人们对沙漠现象持不同说法的根源。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并适当运用目标导学法、情境激学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和勾画圈点法。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我们把一根木棒放到一个装满水的玻璃被里面,从外面看木棒就好像断了一样,可实际上它却没有断。
小时候的我们肯定认为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但是随着我们只是的增加,就会了解到这是什么原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奇怪现象,那么沙漠中会不会也有类似的奇怪现象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竺可桢到沙漠中去寻找一下沙漠中的奇怪现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案背景:苏教版教材选入的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是一篇说明性质的科学小品文,内容涉及到沙漠,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见过沙漠,对沙漠的认识也很肤浅,又加上是说明文,所以在学生读来比较枯燥乏味。
基于这种认识,我便想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以故事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快乐中自然地学到知识,总结方法,这也是我编写这个教案的最终目的。
教学课题: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材分析:《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初二下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本学期首次接触的一篇说明文。
文章先从法显和玄奘两个人物对沙漠的“可怕”印象写起,让读者触目惊心,激发读者探求欲望,引出下文。
接着,用设问引出问题“沙漠真像二人说的那样可怕吗?”可地质部、石油部、中科院工作人员进入大戈壁却没有遇到鬼怪离奇的现象,是个极好的回答,并且又提出一个新问题“ 这是什么缘故呢?”接着用生动的语言回答了产生哪些奇怪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说服力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方法:1、目标导学法:教师用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步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圈点勾画法: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思同步进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探寻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学会从科学的角度作出正确解释。
2(过程与方法)、学习简单的事理说明文阐明事理的写法,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能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解释一些现象,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重点:探寻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学会从科学的角度作出正确解释。
难点:激发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能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解释一些现象,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八年级语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苏教版知识精讲

初二语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二. 重点、难点:1.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与其形成的原因。
2. 释疑的巧妙构思。
3. 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过程]〔一〕作者介绍: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二〕结构分析本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
全文共五段:〔1〕文章首先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
这两个人物都是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万里跋涉走过各处,他们对沙漠的感受,集中表现了古人对沙漠的认识和情感。
法显和玄奘都把沙漠说得十分可怕,虽相隔二三百年,“可怕〞的感受却完全一致;“人们对它也就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可见他们的说法影响之大,同时也可以看出人们的愚昧和盲从。
在概括两个人物对沙漠的感受的根底上,文章具体叙说了他们各自著作中的有关内容:沙漠中,“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十分荒凉;“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少沙漠过客遭到悲剧的结局。
这些表示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起了读者的探求真相的欲望,很好地引出了下文。
〔2〕“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吗?〞第二段以设问开头,暗含着对法显、玄奘所说情况的否认态度。
“解放以来,我们的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好几次横穿某某塔克拉玛干大戈壁,并没有什么鬼怪离奇的东西阻挡了他们的行进,这是什么缘故呢?紧接着,又以设问启人深思,引人入胜。
“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身份的交代,寓含着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的意思。
〔3〕第三段,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困苦条件,解释他们觉得沙漠“可怕〞的原因。
“法显出发时〞,七个同行者或开小差或病死,“最后只留下他一人〞,玄奘也是“单枪匹马〞走沙漠,“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这一句中包含了两个比拟,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拟,二是旧时装备与现在“汽车飞机来支援〞的比拟,无论是哪种比拟,法显、玄奘都处于弱势,这样“当然〞就会有“十分困苦〞之感了。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批注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批注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批注:
在沙漠中,有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和探险者。
一种奇怪的现象是沙漠中的流动石头。
这些巨石似乎能够在没有人力驱动的情况下移动。
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假设来解释这一现象,包括风力、冰的作用和地质活动。
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些假设。
另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沙漠中的风暴。
这些风暴往往突如其来而且非常猛烈,但持续时间却很短暂。
科学家认为,这些短暂的风暴可能与沙漠中的地形和气象条件有关,但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此外,沙漠中的光亮现象也令人困惑。
有时候,在夜晚,人们可以看到一些奇特且明亮的光芒在沙丘间闪烁。
一些人将这归因于大气条件和光的折射,但目前尚无定论。
沙漠中的这些奇怪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虽然我们对这些现象的起因和机制还不完全了解,但对于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来说,沙漠提供了一个探索未知和解开谜团的场所。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沙漠的奇怪现象》《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本课出自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 它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主要说明沙漠里特有的一些奇怪现象及其科学原理, 目的是教育学生从小要有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同时, 也教给学生有关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1.带领学生走进沙漠、探寻沙漠、认识沙漠;2.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形成原因;3、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 体会其巧妙的构思。
分析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习, 借助多媒体课件来使学生直观、快速、理性地认识沙漠;2.品味科普小品文的趣味性与语言的准确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借助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2、激发学生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 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沙漠中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2.锻炼学生的发现、组织能力。
【教学难点】1.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2、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 体会其巧妙的构思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师:同学们, 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屡遭雾霾和沙尘天气影响。
它既给我们的交通带来了不利, 又对我们的健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这些沙尘都来自我国西部和北部的大漠。
老师这里准备了几幅沙漠图片, 请同学们欣赏, 然后说说对沙漠的感受。
(展示沙漠图片, 学生探讨, 2-3分钟时间)师:的确, 沙漠是多面的, 它既有着“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的壮美, 又有“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的凄凉;既有“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的温婉, 又有“今夜不知何处宿, 平沙万里绝人烟。
”的狰狞。
今天让我们走近沙漠, 跟随作者去探觅一下沙漠的奥秘。
2.课前处理:师:不过, 不要着急。
我们知道沙漠中的长途跋涉很累人, 在进入沙漠之前, 我们先来个热身运动吧!(1)你了解作者吗?(2)你会读这些词语吗?(3)你会解释这些词语吗?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 展示预习成果, 养成学生的预习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下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课稿和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课稿和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课稿和教学设计《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事理说明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本文对沙漠里千百年来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分析、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
课文以设问方式步步引导读者探寻沙漠奥秘,在带着读者思考的过程中,作者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既便于事理的阐述,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沙漠的兴趣。
故在学习本文时,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探究沙漠现象,及根据人们研究沙漠、征服沙漠的事实来明确文章所表现的中心,从而树立崇尚科学的思想。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八年级下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课稿和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沙漠里的奇怪》说课稿一、说教材《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
这个单元从体裁上看属事理说明文,一般来说,这样的文章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要让学生油然而生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享受发现的成功,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其难易程度可想而知,这一节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下面课文的学习。
这是本单元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点(1)能说出文章介绍的几种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和形成的原因。
(2)学习简单的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和常用的说明方法。
2、能力培养(1)探索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缘由,学会从科学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2)善于从网络上搜寻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3、情感体验(1)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明白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所以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2)体验有些动植物能适应极其恶劣尤其是干旱的沙漠环境的特殊本领;它们能充分地吸收水分,它们能充分节约用水,尽可能减少水的损失。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事理说明文的写作顺序难点:能科学解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能解释生活中和本文原理相同的怪异现象。
八年级语文下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说课稿苏教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先从法显和玄奘两个物对沙漠的“可怕”写起,让读者触目惊心,激发读者探求知欲望,引出下文。
接着,用设问引出问题“沙漠真像二人说的那样可怕吗?”可地质部、石油部、中科院工作人进入大戈臂却没有遇到奇离鬼怪的现象,是个极好的回答,并且又提出一个新问题“这是什么缘故呢?”接着用生动的语言回答了产生那些奇怪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条理清楚,说服力强,给人的深刻的印象。
2、重难点理解沙漠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能理解人们对沙漠现象持不同说法的根源。
3、教学目标(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3)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二、说教法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导读功能,用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读思同步法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思同步进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读书水平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符合循序渐进的思维规律。
3、在研读课文的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安排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思考,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习课文完成后,布置作业进行达标测,当场检查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地。
三、说学法1、循序研读法按照课文内容顺序读书,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整体感知法这是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通过浏览课文,抓住重点语段把握文章脉络,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圈点勾画法这种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养成自学动笔的好习惯的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一些好句子或段落,写上自己的理解。
四、说教学程序1、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迅速导入新课。
2、学生圈点读书,思考,掌握字词,句子,理解课文,整体感知。
3、理解课文的写作思路与语言特色。
4、思路拓展与作业布置,以巩固的学知识的基础上向课外延伸。
五、说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篇课文的浓缩,能够完整地表现作者的思路和结构框架,给学生直观的认可,从而更形象地理解课文主题。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件:11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共16张PPT)

这些奇怪现象是什么样?
在鸣沙山那里,沙子会发 出轰隆的巨响,象打雷一样。
(鸣沙现象)
比较海市蜃楼和魔鬼的海的共性和个性
共性:折光和Βιβλιοθήκη 射 温差个性:上下温差不一样 倒映的景物不一致
视频中出现了什么现象?
根据4、5节内容,通过同桌对话,解 释科学现象。 百姓甲:沙漠很可怕,那里有种奇怪的 现象叫“ ”,有人看(或听)过 它的样子(或声音): 。
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 一句能否省略?为什么?
话说《新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西行来到了漫漫 大漠中,骄阳似火,四周渺无人烟。正当他们感到 饥渴难耐时,唐僧发现不远处有一大片蔚蓝的清水 ,八戒欣喜若狂,向水奔去,可是跑了半天没有看 到一滴水的影子,气得破口大骂。唐僧只觉得两眼 冒金星,一不小心从坡上滚了下去,顿时听到轰隆 隆的声音,以为出现了妖怪魔鬼,把他吓得半死, 大叫“悟空!” ⑴结合课文内容,请你说说故事中的他们遇到了 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⑵假设你是“神通广大”的悟空,请你任选一个 现象,对唐僧进行解释。
百姓乙:你别怕。我刚读过《人民日报》 上的一篇文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种 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讨论探究练习第二题,说说文中词语用 得好的理由。 ①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 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 兽)。 ②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 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 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 ③这一魔鬼的幻术(魔术)到了19世纪 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 戳穿(揭露)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是要人们认识沙漠,研究沙 漠,进而改造沙漠。 你能设想几种改造沙漠 的方法吗?
作业超市(三选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课文解析
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人,如晋僧法显、唐僧玄奘,都把沙漠说得十分可怕,人们对它也就产生了恐惧的心理。
法显著《佛国记》说,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
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举目远看净是沙,弄得人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也说,东行人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走踏过的脚印,不久就为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
(①在文章的开头,作者为什么在“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众多人物中选取“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人们对沙漠“可怕”“恐惧”的观感?谈谈作者引用其书中对沙漠的记载的作用。
)
【段析】第一部分:描述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文章引用佛书中对沙漠奇怪现象的记载,突出对沙漠恐惧的感受带给人们的影响之大。
这些叙写令人触目惊心,激起了读者探究的欲望,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品味】
举例说明很有说服力,交代了人们对沙漠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引用《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自然而然地引出沙漠中的奇怪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沙漠无比恐怖,沙漠十分荒凉,沙漠过客结局悲惨。
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吗?解放以来,我们的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好几次横穿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戈壁,并没有什么鬼怪离奇的东西阻挡了他们的行进,这是什么缘故呢?
【段析】本自然段用设问句引出下文对沙漠里奇怪现象的科学解释。
解放以来,我们的工作人员几次横穿戈壁的事实,是对上文法显和玄奘对沙漠的恐怖描述的否定。
【品味】
开头的设问句承上启下,暗示着对法显和玄奘所说情况的否定态度。
对“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身份的交代,蕴涵着在科学
工作者面前,奇怪的现象可以得到正确解释的意思。
试想法显出发时,只有七个和尚结队同行,而走了不久,就有人不胜其苦开
了小差,有人病死途中,最后只留下他一人。
玄奘也是单枪匹马
....深入大戈壁,所谓孙行者、猪八戒、沙和尚等随从人员,那是小说《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就十分困苦了。
(②如何理解“那时既……当然就十分困苦了”这句话? ③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段析】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艰苦条件,推测他们觉得沙漠可怕的原因。
这一自然段是从一般事理的角度加以解说的,解说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品味】
先分析法显遇到的不利条件,“最后只留下他一人”;再分析玄奘的情况也是“单枪匹马”,两个人的境遇相同,所以他们对沙漠的感受也相似。
两个否定句强调了他们孤立无援,没有装备和必要的物资,当然就会有“十分困苦”之感。
沙漠里真有魔鬼吗?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看起来,确像是有魔鬼在作怪。
但是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便可把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
这种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见的。
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
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
阿拉伯人是对沙漠广有经验的民族,阿拉伯语中称这一现象为“魔鬼的海”。
(④作者为什么不马上解释“魔鬼的海”的成因,而是具体描述“魔鬼的海”的现象?)这一魔鬼的幻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
孟奇随拿破仑的军队到埃及去和英国争夺殖民地,当时法国士兵见到这“魔鬼的海”极为惊奇,
就去问孟奇。
孟奇深深
..思考以后,便指出: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
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像倒栽在地面上,蔚蓝的天空倒映在地
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
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段析】作者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为了解说这一现象,作者让孟奇在随军出征途中回答士兵的发问,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有趣味。
【品味】
描述“魔鬼的海”这种沙漠的奇怪现象,强调产生这种现象的条件:季节—夏季,时间—中午,状况—口渴难耐。
“深深”形象地写出了孟奇解释这一现象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对待科学谨慎的态度。
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
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还有相信的。
(⑤“直到如今”说明了什么?)群众把会发出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
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名叫鸣沙山,即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这里设有治沙站。
站的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
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坐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
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
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⑥文章结尾引用古人之言有什么作用?)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⑦“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这一结尾有什么作用?)
【段析】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的“鸣沙”现象。
结尾处,作者水到渠成地揭示了一个普遍真理:世界是物质的,科学终将揭开一切奥秘。
第二部分:用科学原理解释沙漠中的奇怪现象。
【品味】
“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承接上文,指的是沙漠中“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这类奇怪的现象;“声音也会作怪”一句领起下文,引出下文对更为奇怪的现象的研究。
“鸣沙”之迷被揭开:沙中含有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沙粒移动摩擦,便会发出声音。
文章结尾提示了主题。
答案速查:
①这两个人都是历史名人,万里跋涉,走过很多地方。
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他们对沙漠产生的恐惧的心理感受,足以集中地表现出古代人对沙漠的认识和情感,所以作者选取这两个人物写人们对沙漠的“可怕”“恐惧”的观感。
文中引用佛书中对沙漠的记载,让读者触目惊心,能激起读者探求真相的欲望,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②“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
“法显出发时”七个同行或开小差或病死,“最后只留下他一人”,玄奘也是“单枪匹马”走沙漠。
“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这一句中包含了两个比较,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较,二是旧时装备与现在“汽车飞机来支援”的比较,无论是哪种比较,法显、玄奘都处于弱势,这样,“当然”就会有“十分困苦”之感了。
③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艰苦条件解释了他们觉得沙漠“可怕”的原因。
④生动地描述“魔鬼的海”的现象后,可以激发读者深入探究的兴趣。
⑤表明“鸣沙”现象从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超自然的现象。
⑥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水到渠成地收束全文,并使读者不仅懂得了沙漠中怪异现象的成因,而且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世界是物质的,不存在超自然的神魔鬼怪,科学道理终将揭开一切奥秘。
⑦文章的这一
结尾水到渠成地收束全文,使读者不仅懂得了沙漠中的怪异现象的成因,而且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世界是物质的,不存在超自然的神魔电怪,科学终将揭开一切奥秘,号召人们“崇尚科学,破除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