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科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一寒假作业语文试题:十三 Word版含答案

十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
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
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
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
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
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
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
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
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和不好之念。
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
“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再说“恭”。
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
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
“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
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
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
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
“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③“相反相成”“物极必反”,这是古代儒家与道家的共同观点。以这类观点为指导的思想方法,用西方的名词来说,就是辩证法,所谓辩证法即是揭发思想言论中的矛盾并解决思想言论中的矛盾的方法。如果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来说,可以称为“辨惑法”。孔子及其弟子很注重“辨惑”。《论语》说:“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即是自相矛盾。“辨惑即是辨别自相矛盾,正与西方所谓辩证法意义相近。中国古典哲学和医学都长于辩证思维,这是值得赞扬的。
C.古代儒家、道家主张的“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体现了辩证思维,以其为指导的思想方法和西方的辩证法意义接近。
D.汉儒的“三纲”说,改变了先秦儒家“从道不从君”的伦理内容;宋儒宣扬的主张则将臣对君演变为绝对服从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孟子倡导的“无鬼神”,比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思想更进一步,丰富了先秦儒学的内容。
A.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老子》)
B.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张介宾《景岳全书》)
C.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张载《太和》)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
2月高三语文定时训练试题加答案

高三教课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020.01一、现代文阅读(共36 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此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下边1~3 题。
“共和国勋章”获取者屠呦呦对于青蒿素的研究,正是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方”所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启迪了新的研究思路,经过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富集了青蒿的抗疟组分,最后发现了青蒿素,应用于世界特别是非洲地域,拯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有着“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呼的吴文俊对于数学机械化思想方法的研究,受启发于《隋书·律历志》的记录:祖冲之当先世界千年之久的圆周率π值源于刘徽《九章算术注》“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致于不行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是有踊跃影响并有现代意义的。
中国传统科技基因,完整能够古为今用。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早在2000 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期间,已经有了百花怒放、百花齐放的繁华场面。
儒学的开门祖师孔子,是创始“私学”的大教育家,他以“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培育“博学通才之士”为目标和目标,对学生进行礼、乐、书、数、御、射“六艺”教育。
此中,数即数学,乐和声学有关,御和力学有关,射和机械有关。
儒家的“六艺”教育详细付诸教材,即古代经典,这此中遍及古代科学的因子,如《易》,誓易道广大,包罗万象,旁及天文、地理、音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力;《诗经》中包括有大批虫鱼、鸟兽、草木,以及天文、地理、农业生产等知识;《礼记》中有农业与季节有关的知识;《考工记》则是有关手工业技术的特地著作。
孔子之孙孔伋 (子思 )的《中庸》有言:“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问、思、辨、行,完整切合研究科学的方法和步骤,即获守信息、提出题目、逻辑推理、查验结果、躬身实践。
作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的《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024全国卷2答案详解.docx

全国卷2答案详解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社会科学类)(1)Λ【解析】B项,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说“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故选项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于文无据,其次段只是说二者的不同之处:D项,原文第四段说“数字化记忆及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限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翔造我们的认同”“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新权的反抗”。
故选项内容不符合题意。
A项,符合题意。
(2)D【解析】文章主体二三四段重点论述的是“被遗忘权”的意义,D项表述有误。
其他三项表述无误。
(3)B【解析】文章第三段说“假如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简洁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阅历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将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选项中,遗忘是面对现实和想象将来的基础,及原文意不符,故选B。
ACD项,都能在文章中找到答案,表述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实力,须要纵观全文,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前提下,分析选项及文本,相对难度较大。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原文论证和文章思路的实力,要求学生对文堂有全局把握,经过细致分析推理和比对才能找准正确选项。
本题重在考查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实力,必需以文本观点为依据,所以逻辑实力和理解分析实力是考察重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
(I)C【解析】“描写了一般市民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错,他们并没有看电影,文章主旨也不是写其思想意识转变,而是写他们对待新事物的不同心态。
故选C。
(2)①对待新颖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高傲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颖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颖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窕,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颖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担心。
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

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全国甲卷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 论述类文本阅读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
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2.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第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
3.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
第11题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试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只需要熟悉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2. 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
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3. 名篇名句默写(1)《行路难》(2)《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花喻雪或以雪喻花三、语言文字运用材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工具的思考。
海南省嘉积中学海口文昌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海南中学、海口一中2024届高三联考试题文昌中学、嘉积中学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宇宙论范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来源,无论是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还是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或是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是指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始于同一宇宙本源的有机整体,倡导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人合于天的“天人合一”,而且这些保护自然的理念在传统社会也都得到了实践。
我国早在尧舜时代就设有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环保机构及管制机构“虞”,商周时期出现的“网开一面”“里革断罟”的著名典故就是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雏形。
孟子与梁惠王论政时就明确提出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秦代还颁布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田律》。
要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还需要还原到历史的客观情境中寻找答案。
《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古代的圣人正是在观察天地之道的基础上发现、总结、掌握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所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发现了大量天文现象的记载。
而且,当下仍广泛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应着当代的绿色发展观,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了“天人合一”所蕴含的系统性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更是从“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层面与社会伦理交往层面衍化而来的具体指向。
山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联考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联考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
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
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
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
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由此,该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
事情起源于历法编制。
当时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
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
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
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
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
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
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
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
普通高中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普通高中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初考试模拟试题高二语文命题范围:必修下册试卷难度:中档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科学发现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这需要文化底蕴的涵养。
科学与人文传统、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艺术人文并不妨碍科学研究,往往还是创新的源泉。
现代学科高度分工,在科学、艺术两方面均取得高成就难度很大,可很多科学大师依然热爱文学艺术。
当代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练习书法,念唐诗、宋词,背诵古文,精研鲁迅、王国维、冯友兰等的著作,他说:“这些书看起来与我后来研究的数学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些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我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者的成长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历史上未曾出现过一个大科学家在没有文化的背景里能够创造出伟大发明的情况。
"可见,在求索未知的阶梯上不断攀登,艺术与科学可以相互激发。
原创性的科学发现、颠覆性的科学创新、“从0到1”的科学突破,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的激发,这就需要让科学与人文携手同行。
当前,我们正走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
无论是探索未知奥秘,还是攻克“卡脖子"难题,无论是加强基础研究,还是提供科技解决方案,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而科学精神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
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不仅能树立科技为民、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更能为科技创新带来丰富的源头活水。
(摘编自喻思南《科学琴键演绎人文旋律》)材料二: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个民族对其文化基因的自觉与坚守。
爱国、创新、求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历代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全社会对优秀科学家群体精神禀赋的基本认同。
回顾我国科技发展史,无论在哪个时期,科技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科学家自身所展现的求真务实、不断精进的精神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儒学与科学
儒学与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代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儒学排斥科学、阻碍科学,与科学和现代势同水火。
对这种观点,有必要予以辨析。
对于儒学与科学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在儒学作为中国哲学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传统文华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在儒学作为人文科学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如果再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则可以说,儒学与科学之间是善与真的关系。
儒学和科学的旨趣,当然都涵盖真、善、美三个领域。
但从本质上说,儒学市一种追求以人为核心的善的哲学;而在科学的价值取向中,求真是基础性的。
从这个角度说,儒学与科学不是互斥的,而是相容、互促的。
儒学所求之善以科学之真为前提之一。
在求善的问题上,尽管儒学一巷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但也强调从求真的角度对什么是善、为什么要善以及求善的方式方法有准确深入的认知。
儒学的可信价值取向是尊德性,但同时认为鼻血道问学。
在一定意义上说,道问学市尊德性的前提。
所以,儒家历来强调以德摄知。
孔子明确主张“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把知作为得仁的手段,视利仁为知的目的。
孔子所确立的以德摄知传统,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
孟子认为:“仁之实,事实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
也。
”董仲舒认为:“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
”二者都强调知为仁和义服务。
朱熹认为:“学者功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功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功夫日益密”,强调穷理之知与居敬之德相辅相成,以及知服于德。
王夫之强调见闻之知,认为“人与所谓见闻者不能生其心”。
戴震则提出了“德行资于学问”的命题,明确把学问置于德行的基础地位。
儒学把明道的之善作为知的基本方向,但并没有否定和忽视对自然万物的认知,而是把自然万物之知主要限定在德兴之知的范围内,视知为实现善的手段。
所以,儒学并非与求真绝缘,也绝不反科学。
只不过在儒学看来,求真主要是“穷天理、明人伦”,自然之真必须从属和服务于伦理与性命之理以及政治之真。
正因为如此,儒学对于科学具有内在的需求。
譬如,敬授民时,需要天文历法;“安民富而教之”,需要农学;“疗君亲之疾,救贫贱之厄”,需要医学;治国安邦,需要地理学;等等。
儒学所求之善可以为科学之求真提供向导和规范。
求真有端正目的、提高效率的问题,二者均需要善的导向和规范。
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大都深深打上了儒学的烙印。
其最常见的目的有;追求儒学所提倡的富国安民,实践儒学的忠、孝道德,扫除儒家经典所包含科技知识的阅读障碍,准确理解儒家经典的本义,等等。
儒学对现代科学家端正研究目的,也有一定助益。
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科学家应树立崇尚真理的价值观。
其基本价值取向不是官本位,也不是金钱
本位、名誉本位,而是事实本位、真理本位。
树立冲上真理的价值观,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支撑。
尽管离殇上儒学在培育王国科学家冲上真理的价值观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可用的思想资源还是不少的,如儒家提倡的天下为公的理想、敬事而信的作风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城市态度等。
科学的求真要提高效率,也离不开善的规范。
为了提高研究效率,科学家必须恰当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科学界与社会以及事业与名利等方面的关系。
处理好这些关系,适当起手儒家伦理必将大有裨益。
儒学所倡导的许多道德规范,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伦理基础。
例如,“诚”能够引导科学家实事求是,不作伪;“信”能够引导科学家坚守诺言,保持信誉;“怒”能够引导科学家推已及人,团结同事;等等。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7月18日)9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意义上,儒学和科学是传统文华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B.在儒学看来,正是因为儒学对于科学具有内在的需求,所以,自然之真必须从属和服务于伦理与性命之理以及政治之真。
C.儒家认为,儒学的可信价值取向是尊德性,丹同时认为必须道问学。
在一定意义上说,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前提。
所以,孔子曾明确提出“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等主张,来强调以德摄知的重要。
D.儒学和科学的旨趣都涵盖真、善、美三个领域。
对儒学与科学的
关系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则可以说,二者之间是善与真的关系。
99.下列关于“儒学所求之善对科学之求真的影响”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历史上儒学在培育我国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价值观方面存在局限性,如儒家提倡的天下为公的理想。
B.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最常见的目的:追求儒学所提倡的富国安民,实践儒学的忠、孝道德,准确理解儒家经典的本义,等等。
C.儒学可以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伦理基础,例如,“诚”能够引导科学家实事求是,不作伪。
D.科学家必须恰当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科学界与社会以及事业与名利等方面的关系,已达到提高研究效率的目的。
【答案】
98.B
9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