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ppt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课件: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高中地理课件: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950.6.25朝鲜战争(外来势力)--------1953.7.27停战协定 1964.8.5越南战争(外来势力)----------1976.7越南统一 1948.5.15中东战争(领土纠纷) 1982-----1990八年两伊战争(国界争端) 1991年伊科战争(资源问题,领土争端)----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等 多国部队将伊拉克赶出科威特)------1998年海湾危机(对伊拉克核武 器,生化武器核查矛盾) 1999年科索沃战争(民族宗教矛盾) 2000年至今巴以冲突(和谈僵局,恐怖活动) 2001年阿富汗战争(美国9.11事件----美国打击在阿富汗的国际恐怖组 织基地)
巴士拉。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工厂应设在居民区最小 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当地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且 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谢 谢 大 家
让世界充满爱! 我们需要竞争,我们更期待和平!!
(2)巴勒斯坦地处 亚 、 欧 、 非 三大洲交通要 道,是联结东西部 阿拉伯 国家的纽带。
(3)填出图中国家的名称:A 埃及 B 约旦 C 叙利亚 D 黎巴嫩 .
耶路撒冷 ,这 (4)图中F地是被三大宗教尊为“圣城”的 伊斯兰教 、犹太教。 三大宗教 分别是基督教 、
(5)该地区最重要的水源是 约旦 河,此水源对该地区的重要性是 沿岸各国工农业 。
(美、欧、日、俄、中、印) 3、以上两例说明了二战后怎样的世界政治局面?
1.二战后,世界总体上维持着和平局面。
2.在全球性对抗和大战危险减弱的同时,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 因素增多。甚至爆发局部战争。
读右面的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局势长期以来动荡不安,主要是因为 阿拉伯 、 和 犹太 两大民族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51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51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同盟国
协约国
(德奥意)
(英法俄)
(3)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___德___)国缩小,(__奥__匈___)崩溃、(__俄___)革命走上社会 主义道路、(英_____和__法___)衰败、(_美____和__日___)兴起。
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起因
(2)轴心国及反法西斯同盟
三类证据 第一,萨达姆是暴君。 第二,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第三,萨达姆暗中勾结和支持国际恐怖主义组织 托词一:为了伊拉克人民的福址。 托词二:武力倒萨得到了广泛的国际支持,代表了 正义的呼声。 托词三:为了自由与民主而战。 托词四:和平手段已经用尽。
两大理论 2002年1月的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首次明确提出
了“邪恶轴心论”,把伊拉克、朝鲜、伊朗等国称 为对世界和平构成极大威胁的“邪恶轴心国”,而 伊拉克则名列“邪恶轴心”之首。“9·11”事件 之后,美国更想让世人相信,作为“邪恶轴心”之 首的伊拉克不但是中东的动荡之源,是美国国家安 全的重要威胁,同时也是世界和平的重大威胁。
1、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东方、西方内部阵营的分化
2、欧洲政治地图的剧变
——两极格局瓦解
3、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
80年代末
(_德__)国统一、(南_ 斯__拉_夫_)分裂、(苏__联____) 解体、华约解散、北约东扩;形成_美______、 _西___欧__、 _日__本___、 _俄___罗__斯_、 _中___国__ 、 _印___度__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形成。
海湾战争结局与影响
此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广 泛使用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 备。此战是在国际条件和地理条件特殊、双方实力对比悬 殊情况下进行的,其经验教训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它 是“冷战”结束后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是世界多种矛 盾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







【共同社报道 】2012年3月24日,日本外务 省拟定2012年《外交蓝皮书》草案。
该草案认为,鉴于中国军力上升以及亚太 地区安全形势严峻,日本应以日美同盟为 基轴,通过主动努力作出积极贡献,同时 强调开展日美中3国对话的必要性,体现对 华采取“软硬兼施”战略的特征。


因钓鱼岛争端,2012年,中日关系跌至中日 邦交正常化40年以来的最低点 2012.11.5温家宝 和野田在第9届 亚欧首脑会议 上擦肩而过



防止核扩散、航道安全、反恐、跨国犯罪和疾病 防治; 民间的频繁交往
中美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

6大类60多个对话和磋商机制 政治、经济、军事、执法、科技、教育、 能源、环保、航空等方面 有助于消解猜疑、避免关系倒退、培育政 治互信

中美相互需求的关系发生变化
中国对于美国的需求趋于稳定 美国对于中国的需求明显上升
2011各国经济排名
(名次;百万美元;占全世界GDP百分比)
1 美国 2 中国 3 日本 4 德国 5 法国 6 巴西 7 英国 8 意大利 9 俄罗斯 10 印度 11 加拿大 15,064,816 6,988,470 5,855,383 3,628,623 2,808,265 2,517,927 2,480,978 2,245,706 1,884,903 1,843,382 1,758,680 21.52% 9.98% 8.36% 5.18% 4.01% 3.60% 3.54% 3.21% 2.69% 2.63% 2.51%
美国的军事实力

目前美国国防财政预算世 界第一。 二战以来,美国军费开支 一直居各国之首。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与发展趋势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与发展趋势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与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各国之间政治地理角力的不断演变,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当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特点,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当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传统的国际体系中,以美国为核心的单极时代正在被挑战和取代。

新兴大国和地区性强国的崛起,如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正在重塑全球力量对比。

这些国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加强经济合作,逐渐在全球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地缘政治竞争的加剧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稀缺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地缘政治的竞争愈加激烈。

某些地区的地缘政治矛盾和冲突,如中东地区的乱局和南海争端等,成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的热点问题。

各国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和资源,积极参与地缘政治的角力,以争夺地区的控制权和影响力。

三、区域一体化与合作的加强尽管世界政治格局的竞争与冲突依然存在,但区域一体化和合作的趋势也在上升。

欧盟作为最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不断推动欧洲国家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此外,亚洲国家也积极构建亚洲一体化的机制,如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

区域一体化和合作为各国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合作空间。

四、非国家力量的崛起除了传统的国家力量之外,非国家力量的崛起也给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带来了新的影响因素。

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等非国家实体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这些实体通过跨越国家界限的合作和活动,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并对各国的政治地理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技术发展与网络安全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已成为影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更加迅速和广泛。

然而,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各国之间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信息主权,频繁发生网络攻击和信息战。

综上所述,当前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呈现多极化、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区域一体化与合作加强、非国家力量崛起和技术发展与网络安全挑战等特点。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来诸多不便。 (5)穿孔型;嵌入型领土形状的"国中之国",难免受到穿孔型国
家的控制。 (6)飞地型;国家关系容易产生摩擦;
第二节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3、领土位置 领土的位置指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区域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
位置在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领土 的地理位置差异很大。
(2)经济型核心区。
经济型核心区是指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决定性和主导性的那些区 域。如美国的五大湖地区、法国的巴黎盆地。
由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因素总是交织在一起,因而有 的核心区既是经济核心区又是起源核心区,同时还是民族文化 核心区。
第二节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四、边界与边疆
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都有一条边界线与其邻国分 开。这条线一方面表示两国共有的分界线,另一 方面表示其线内是其主权管辖范围。
第二节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四、边界与边疆
人为边界是指以民族、宗教信仰、语言、意识形态、心理习惯等因素 作为依据。人为边界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人为边界多种 多样。 (1)以政治力量作为划界标准:这种边界既存在于国与国之间, 也存在于政治集团之间。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2)以文化因素作为划界标准:如沿着民族、语言分布、宗教信 仰来划分边界,如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就是当时根据宗教 分布而划分的。 (3)几何边界。以经度或纬度等数理位置作为划分国界的根据而 划分的国界,又称数理国界。如美国和加拿大边界。 (4)海洋边界线。海上的界线既有与相邻国之间的界线,也有国 家领海与公海之间的界线。
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如领土 的变更。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地理

2016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7-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历史-人民版(共计82张PPT)

2016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7-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历史-人民版(共计82张PPT)

返回目录
第13讲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美苏争霸
2.美苏两极对峙的出现呈现出哪两大特征?美苏两 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特征:①以美苏对抗为标志,构成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国际斗争的中心和焦点。 ②双方的斗争形式在欧洲以“冷战”为主,在亚洲出 现“热战”。
返回目录
第13讲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返回目录
第13讲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美苏争霸
【史料论证】 ► 主题一 “冷战”的表现和实质 史料1 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 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 地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史料2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 态„„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美国政府能够 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返回目录
第13讲
美苏争霸
命题一
利用地图注重历史空间概念的考查 典题例证1 [2013•江苏卷]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 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下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命 题 研 析 对 测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返回目录
第13讲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美苏争霸
核心探究 【问题精要】 1.如何理解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区别 、实质与作用? (1)联系: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 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 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 ,目的上基本一致,手段上各具特色。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 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 义制度,达到政治上控制欧洲,并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 反苏的目的。

世界地理格局与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

世界地理格局与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

世界地理格局与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地理格局和地缘政治关系一直在不断演变。

这种演变不仅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还受到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世界地理格局和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世界地理格局的演变。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地理条件一直是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因素。

例如,欧洲大陆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区域之一。

从古代罗马帝国到现代欧盟,欧洲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地理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现在,亚太地区逐渐成为全球的焦点。

亚洲国家的崛起以及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使得这个地区成为了世界地理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崛起和印度的快速发展使得亚洲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

此外,亚太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这使得它在地缘政治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其次,我们来看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

地缘政治关系是指国家间在地理上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欧洲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一直是世界的焦点。

从帝国主义时代到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一直在不断演变。

然而,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欧洲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现在,全球的地缘政治关系更加复杂。

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也带来了新的地缘政治挑战。

例如,网络安全和环境问题等全球性议题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此外,地缘政治关系也受到国家间经济利益的影响。

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

最后,我们来分析世界地理格局和地缘政治关系演变背后的原因。

首先,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地理距离不再是国家间竞争的唯一因素。

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使得地理条件对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减弱。

其次,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变得更加重要。

【高考教练】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第4节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综合国力精品课件 人教版

【高考教练】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第4节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综合国力精品课件 人教版

材料一
济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资源、政府
资源、军事资源、国际资源等八个方面,利用23项指标,衡 量了中、美、日、印、俄五大国的综合国力(见下表)。根据 这一项研究,人力资源是中国各类战略资源中最具潜力的 资源。
1980~1998年五大国综合国力比较(占世界比重%)
国家 1980 1985 1990 1995 1998 1980—1998 年变化量 年平均 变化量
(2)2033 2043 (3)BC (4)①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建设小康 社会;②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③重视农业和农 村问题;④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例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
本国内出现了产业向海外转移
的趋势,到2001年为止,日本
的上市公司中有一半打算把生 产企业迁到国外。近年来中国 已成为吸收日本对外交接投资 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读“日
A )
①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
②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③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日益提高 ④具备了便捷的电子商务服务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3) 日 本 产 业 的 持 续 外移 , 对 日本经 济 的影响 可 能 是 (
A )
①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
②致使国内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降低 ③造成本国失业率有所上升 ④致使国内企业研发与创新能力减弱 A.①③ C.①② B.②④ D.③④
的好望角是西方的“海上生命线”,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
上生命线”。这些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价值,是国际势力 争夺的重点,是形成热点的基本前提。
2.自然资源丰富
例如:波斯湾是“世界石油资源的宝库”,南非是“矿 产资源丰富”,中亚是“当今世界最后一片尚未开发的油气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地学分析
第一章 植被遥感
主要内容
一、植被遥感原理 二、植被分类 三、植被生态参数的估算 四、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物理量的估算 五、中国及中亚地区荒漠化遥感监测 研究
植被



植被是生长于地球表层的各种植物类型的总称, 在地球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地球表 层内重要的再生资源。 植被是全球变化中最活跃、最有价值的影响要 素和指示因子(找水、矿)。 植被影响地气系统的能量平衡,在气候、水文和 生化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气候和人文因素对 环境影响的敏感指标。
形成两个强烈的吸收带;

胡萝卜素、叶黄素导致0.43μm-0.48μm范围
内形成强烈的吸收带。

两吸收谷间(0.54μm附近)吸收相对较少, 形成绿色反射峰(10%-20%)。
组分吸收
不同色素影响反射率

植物叶子中含有多种色素,如叶青素、 叶红素、叶黄素、叶绿素等,在可见光 范围内,其反射峰值落在相应波长范围 内。
3、叶片反射波谱的影响因素 1)叶片生化组分

在可见光谱段内,植物光谱特性主要受叶内各
种色素(叶绿素和胡萝卜素等)的支配,其中
叶绿素起最主要的作用。

因色素强烈吸收,叶片的反射和透射都很低。
(一)单张叶片光谱特性及影响因素

3、叶片反射波谱的影响因素

1)叶片生化组分

叶绿素a、b,导致0.45μm与0.67μm为中心
(一)单张叶片光谱特性及影响因素

3、叶片反射波谱的影响因素 1)叶片生化组分

叶片生化组分包括水、叶绿
素、胡萝卜素、纤维素和蛋
白质等,它们决定了叶片的
吸收特性。
不同水分含量玉米叶子反射曲线
植物的光谱特性受叶子总含水量的控制,反射率与
总含水量呈相关关系。
(一)单张叶片光谱特性及影响因素


植被遥感不仅依赖于对单张植物叶片的光
谱特性,还需进一步认识植被冠层的光谱
特性。
(一)单张叶片光谱 特性及影响因素

1、植物叶片结构 叶片是绿色植物的主要受光面积,也是遥感传 感器所接收到的植被信号的主要贡献者。分为
异面叶和等面叶两种。

异面叶的叶肉组织有较大分化,形成栅栏组织
和海绵组织,故叶片上下面的受光情况不同,
(一)单张叶片光谱 特性及影响因素

1、植物叶片结构

叶脉:为贯穿于叶肉间的维管束。主脉部分维 管束较粗大,侧脉及小脉部分维管束较细小。
叶脉具有输导和支持的作用,是盐分和水分的
运输管道,也是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通道。
(一)单张叶片光谱特性及影响因素

2、单张叶片的反射、吸收和透射特性
反射辐射
入射辐射-散射辐射=吸收辐射,用于增加植物体温和光合作用
(一)单张叶片光谱特性及影响因素

2、单张叶片的反射、吸收和透射特性
5)超过1.2um,又以吸收为主,且在1.4、1.9和 2.7um出现液态水吸收带,吸收作用增强,达到7095%。 6)1.3um的短波红外,入射能基本均被吸 收或反射,透射极少。
植物叶片的反射、透射和吸 收特性随种类、生长期、病 害及入射波长不同而变化, 故可依据此识别植被、诊断 病害及估产。
植被遥感研究的主要内容:
(3)能否准确的估算出与植被光合作用有关 的若干物理量,例如植被表面水分蒸腾量、 光合作用强度(干物资生产率)、叶表面温 度等。 关于植被资源的清查与分类方面以已取得了较 为突出的成绩,后两个问题正是植被遥感所 要研究的问题,虽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 到成熟仍需时日。

一、植被遥感原理
叶肉:为表皮内的同化薄壁组织,有两种: (1)栅栏组织:紧靠上表皮下方,呈圆柱状, 垂直于表皮细胞,并紧密排列呈栅状,内含较 多叶绿体。在两面叶或针形叶,栅栏组织亦分 布于下表皮上方或整个表皮内侧四周,但亦有 一些水生及阴生植物的叶是完全没有栅栏组织 的。 (2)海绵组织:细胞形状多不规则,内含较少 叶绿体,位于栅栏组织下方,层次不清,排列 疏松,状如海绵。
植被


因此,地球植被及其变化一直被各国科 学家和政府所关注。 卫星遥感是监测全球植被的有效手段, 为人类提供了监测、量化和研究人类有 序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区域或全球植被变 化影响的可能。
植被遥感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遥感影像从土壤背景中区分出植被 覆盖区域,并对植被类型进行划分,区分是 森林还是草场或者农田,进而可以问是什么 类型的森林,什么类型的草场,什么样的农 作物,如此等等。 (2)能否从遥感数据中反演出植被的各种重 要参数,例如叶面积指数(LAI)、叶子宽度、 平均叶倾角、植被层平均高度、树冠形状等 等,这一类问题属于更深层次的遥感数据定 量分析方法与反演技术。
不同颜色叶子的反射光谱
不同橡树叶子的Green leaf Yellow Red/orange Brown
1
2
Percent Reflectance
1
30 25 20 15 10
a
2 3 4
a.
b. 4
5 d. 0 Blue (0.45 - 0.52 mm)
Green (0.52 - 0.60 mm)
(一)单张叶片光谱特性及影响因素

2、单张叶片的反射、吸收和透射特性
1)绿色叶片反射和透射光谱非常相似; 2)叶片对紫外线吸收很大,达90%-99%;
3)叶片对可见光以吸收为主(约90%),且蓝-紫光 (0.38-0.47um)和橙-红光(0.62-0.68um)的光合有 效辐射吸收最大,约90%,绿光吸收最少,吸收率为 50%-90%。 4)从0.69um始,叶片对近红外 辐射的吸收迅速减小,在0.76和 1.2um间有最小吸收率,5-25%, 故反射和透射最大。
上呈深绿色,下呈淡绿色。

等面叶的组织分化不明显。
(一)单张叶片光谱 特性及影响因素

1、植物叶片结构

叶片一般具有三部分:表皮、叶肉和叶脉
表皮:包围整个叶片,由一层或多层组成。表
皮细胞扁平,排列紧密,通常不含叶绿体,外 表常有一层角质层。
(一)单张叶片光谱 特性及影响因素

1、植物叶片结构
Red (0.63 - 0.69 mm)
Near-Infrared (0.70 - 0.92 mm)
c.
不同色素影响反射率
随着植物生长, 叶绿素减少、 其它色素增加、
红光附近反射率 上升
不同生长状 态橡树叶子 反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