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管理技能)龙洋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佛教信仰与企业家精神

(领导管理技能)龙洋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佛教信仰与企业家精神
(领导管理技能)龙洋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佛教信仰与企业家精神

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佛教信仰與企業家精神

第五世多智欽·龍洋

中國佛教協會理事、青海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

內容摘要: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文化日趨多元的當代中國,企業家持有某種宗教信仰日益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普遍現象。企業家精神的形成與宗教信仰的持有之間究竟存在著何種關係,既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本文主要探討了改革開放浪潮下,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佛教信仰與構建和塑造企業家精神之間的密切關係。現代中國企業家精神與中國佛教信仰具有內在的契合性,揭示了佛教思想對於構建企業家精神以及促進現代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通過引導和推廣佛教信仰來培育和構鑄現代中國企業家精神,由此促成大批優秀企業家的成長,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繁榮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這正可以成為建立和健全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市場經濟改革所可資借鑒的重要途徑,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佛教信仰企業家精神有佛教信仰的企業家

龍欽然絳尊者說:“自心無念清淨光明,他心等六種神通悉可得,眼能見蓋障所礙之外境,無量清淨佛刹亦皆能見,心現分和空分皆清淨故,可得自在無量智慧和三摩地”1。回首首屆世界佛教論壇,藉由“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進而實現“新六和”的願景,提出“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第二屆世界屆論壇本著智慧、中道、慈悲、寬容、和合、平等、圓融的精神,匯眾緣於一處,聚和合為一心,提出以“和諧世界,眾緣和合”為主題,反映了時代的呼聲,探討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體現了佛教界關愛眾生、關注社會的理念,對包括宗教界在內的社會各界共同建設和諧世界,必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1龍欽然絳著:《詞義寶藏論》,第230頁,喜林苑了義文化出版社(臺灣)1998年版。

- 141 -

當今世界進入以資訊全球化、資本全球化為基本特徵的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社會經濟格局,連同中國的傳統佛教信仰,都遭受著洗禮,面臨著諸多契機和挑戰。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和發展,需要一個優秀的企業家階層,而優秀企業家階層的形成,需要培育和弘揚一種健全的企業家精神。作為現代化建設最重要的實踐主體的現代企業家,他們的靈魂與品格亦即企業家精神,是市場經濟中現代精神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亦是近現代以來社會制度變遷和歷史文化嬗變相交融的產物。

党和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家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成為佛教思想的虔誠信奉者和實踐者。具有佛教信仰背景的中國企業家是一個具有鮮明企業家精神的群體,是中國現代企業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梳理佛教信仰與企業家精神之間的關係,充分調動企業家積極性,對於整個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佛教信仰成為企業家精神源泉的可能

1、佛教信仰與早期經濟活動主體的歷史淵源

從佛教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來看,佛教與商業、僧團與商人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據《過去現在因果經》記載,商人是佛陀最早的皈依弟子。釋迎牟尼剛成佛,從菩提樹下站起來,即授二位商人三皈依:爾時世尊,咒願訖己,即便受食,食既畢竟,澡漱洗缽即授商人三皈。2相對吠陀時代的農牧業社會3,佛陀時期的印度社會出現了以金屬貨幣作為交易的媒介、龐大的商隊、借貸頻繁、儲蓄與投資等活絡的商業經濟現象4,商人階級成為新興的社會力量。

2《過去現在因果經》第三卷,《大正藏》第三冊,第642頁中-643頁下。

3早期吠陀時代(西元前1500~前1000年)以遊牧經濟為主,晚期吠陀時代(西元前1000~前600年)則以農業經濟為上。

4(1)、金屬貨幣:“爾時東方弗于逮諸工,以金缽盛滿銀粟,銀缽盛滿金粟,其往至轉輪王所白言,天王

來大善,東方諸城國界,宣樂熾盛安隱,五穀豐熟,人民眾多,珍寶眾多,工巧者饒,明月珠玉琉璃、白象馬牛羊奴牌米谷豐饒,倉庫儲滿。”(《大正藏》,第1冊,第281頁上);(2)、商隊:“二城中間道側樹下靜默而坐,時有五百乘車經過其邊,車聲轟轟覺而不聞。(《大正藏》,第1冊,第19頁上)”;(3)、借貸“若有欲人貧窮,舉貸他家財物,世中舉貸他家財物為大苦耶……若有欲人舉貸財物,不得時還曰長息,世中長息為大苦耶……若有欲人長息不還,財主責索,世中財主責

- 142 -

釋迦牟尼敏銳地覺察到這一社會基礎的變化,肯定商人作為職業的如法性。經商是過好世俗生活的正當職業之一:

何等為方便具足,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疏、算、畫。5

另外,指導商人如法求財,為商人的經營活動設立了倫理規範。“戲求財物、非時行求財物、飲酒放逸求財物、親近惡知識求財物、常喜妓樂求財物、懶惰求財物者為非法”6,否則,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7。其次,為商人提供經營技巧,如:貨賣速售,大得財利”8、“販賣市易,教令依平,無貪小利,共相中欺”9。

2、佛教信仰成為企業家精神源泉的可能

佛教僧團發展至今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其規模從最初僅在恒河流域佈道的六人(懦陳如等五人加上釋迦牟尼本人),發展至今成為由遍及全世界幾億信徒組成的無數僧團。相對于悠久歷史、規模龐大的僧團,同樣作為社會組織之一的企業,是否可以從佛教的發展中破析到成功的基因密碼呢?

在佛教經典《六十華嚴》中揭示了其發展的奧秘所在:

菩薩摩訶薩,教化眾生發菩提心,是故能令佛寶不斷;開示甚深諸妙法藏,是故能令法寶不斷,具足受持威儀教法,是故能令僧寶不斷;複次悉能讚歎一切大願,是故能令佛寶不斷,分別解說十二緣起,是故能令法寶不斷;行六和敬,是故能令僧寶不斷;複次下佛種子于眾生田,生正覺芽,是

索為大苦耳蔔……若有欲人財主責索,不能得償,財主教往至彼求索,世中財主數往至彼求索為大苦耶……若有欲人,財主數往至彼,求索彼故不還,便為財主之所收縛,世中為財主收縛為大苦耶……彼雖多有金銀琉璃水精摩尼白坷螺壁珊瑚耽拍瑪瑙娥謂碎碟碧玉赤石瓏珠,然彼故貧窮無有力勢”(《大正藏》,第1冊,第614頁上);(4)、儲蓄與投資:“後求財物己,分別作四分:一分作飲食,一分作田業,一分舉藏置,急時赴所須,耕作商人給,一分出息利。”(《大正藏》,第1冊,第642頁上)。

5《雜阿含經》第4卷,《大正藏》第2冊,第23頁上-23頁中。

6《中阿含經》第33卷,《大正藏》第1冊,第639頁中。佛陀說明瞭六種非法求財的方式。

7《中阿含經》第33卷,《大正藏》第1冊,第639頁中一640.頁上。

8《中阿含經》第60卷,《大正藏》第1冊,第802頁上。

9《優婆塞戒經》第5卷,《大正藏》第24冊,第1061頁。

- 143 -

故能令佛寶不斷;不惜身命護持正法,是故能令法寶不斷;善禦大眾心無憂惱,是故能令僧寶不斷,去來今佛所說正法不違其教,是故能令三寶不斷。10

佛教信仰在發展過程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點的倫理道德標準和以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為中心行為規範體系,內容極為豐富。其中“緣起實相”、“業因果報”、“自利利他”的倫理觀更是蘊涵著深刻的經濟倫理思想,所謂“一切世間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11

二、佛教信仰與企業家精神的內在關係

企業家精神,主要是指具有與市場經濟要求相符合的現代職業型企業家所特有的文化品質,包括企業家的價值取向、企業家的經營理念、企業家的管理思想三個方面。

1、“自利利他”與企業家的價值取向

“自利利他”的思想是佛教的一個重要思想,它貫穿於全部佛教教義之中,尤為大乘佛教所宣導,並集中體現於佛教慈悲心、菩提心12的論述中。大乘佛教要求佛教徒為他人和社會做貢獻,即在“自利”的同時要“利他”,並把“利他”作為修行的出發點和目的。“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的菩薩行成為大乘佛教修行的宗旨。大乘佛教“自利利他”思想的實踐,則集中體現在“六波羅密”13、“四攝法”14和“四無量

10《六十華嚴》,《大正藏》,第9冊,第461頁中—461頁下。

11《妙法蓮華經玄義》第1卷,《大正藏》,第33冊,第683頁。

12菩提心的內容主要有:①、願菩提心。首先要發大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發四弘誓願,阿彌陀佛在因地時發有四十八大願,藥師佛發有十二大願,普賢菩薩發有十大願等皆屬發上求下化的願菩提心。這說明具有偉大的抱負,弘深的誓願,是行菩薩道的先決條件;②、行菩提心。願菩提心還只是發心,還沒有落實到實踐中去,必須要和六度四攝密切結合才能達到上求下化的目的,此即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願菩提心側重於起信發願,行菩提心側重於深悲利他。

13“六波羅密”又稱六度,是指六項度脫諸惡,使自己到達佛果彼岸的德行,客觀上也是利益眾生的。佈施度慳吝,持戒度犯惡,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癡。菩薩利他之法主要是學習五明,廣行四攝。五明是內明、聲明、因明、醫方明和工巧明。

14四攝法即:佈施以資財饒益眾生,令生歡喜;愛語是慈愛說法,導其向善;利行是施設方便,利濟其行;同事是和光同塵,以身作則。

- 144 -

法”15中。

大乘佛教強調“自利利他”,反對違背菩薩道的“純自利”和“純他利”。《菩薩地持經》說:“違菩薩道者,應知應斷;順菩薩道者,應當修學。”16違背菩薩道的自利是“為己樂故,求財自用……是名純自利,應知應斷”17。完全為了自己的享樂和名利而求取錢財和修持佛法,而不是為眾生,這種自利是純粹的自私自利,是違背菩薩道的自利,應該斷除。佛經說惟菩薩行者得成佛,而修獨覺禪永不得成佛。違背菩薩道的利他,如“無因無果邪見佈施,犯戒違背道為他說法”是“純他利”,“應知應斷”18。所以從“自利利他”思想我們看到佛教信仰根本上是兼濟天下而非獨善其身。如果企業家堅定“自利利他”的理念,把企業的願景實現建立在每個人的努力並引導眾人的共同努力基礎上,企業家的價值追求便會由追求“利潤至上”轉化成為追求“使命至上”。

自度度他、自濟濟人,這是佛教中“自利利他”的基本精神。作為社會組織構成之一的企業,其生產經營活動與社會大眾的利益息息相關。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應該自覺樹立“自利利他”的精神,把造福社會作為企業追求的終極目標。事實上,只有企業在其生產經營活動中實現了社會效益最大化,其自身利益才能夠得到可靠保證。不僅如此,樹立“自利利他”的企業家精神,真誠為社會大眾服務,還有利於激勵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的發揮,提高企業的內在效率。企業發展的品質和速度不僅取決於資金和技術,從另一個角度講,更取決於掌握技能的人們的勞動態度、奮鬥精神和崇高的價值取向。所以,“自利利他”的價值觀是企業發展的內動力,是人們做好各項工作和行為選擇的重要動力源。

總體來說,企業的成功依賴於企業特有的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的支

15簡稱“慈、悲、喜、舍”,是佛菩薩為普度無量眾生,令離苦得樂,所應具有之四種精神和情懷。《大般涅槃經》解釋說:“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無量利樂,是名大悲;于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自舍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舍。”《大正藏》,第12冊,第454頁。

16《菩薩地持經》第1卷,《大正藏》第30冊,第890、891頁。

17《菩薩地持經》第1卷,《大正藏》第30冊,第890、891頁。

18《菩薩地持經》第1卷,《大正藏》第30冊,第890、891頁。

- 145 -

撐因素之一就是企業家精神。一種優質產品的上市,某種商業服務承諾的兌現,固然是企業追求“自利”的行為,但“自利”的效果卻完全取決於其受眾的滿意程度——即企業自身所獲利益的大小取決於“利他”的效果。現代企業的成功靠的就是合乎“自利利他”的經營理念及實踐。優秀的企業家精神,必然是“自利利他”精神的延伸,也是人間真善美精神的體現。因此,弘揚“自利利他”的企業家精神,有利於形成社會團結奮鬥的凝聚力,有利於激發和引導人們積極的經濟創造行為,有利於建立一種經濟發展所必須的倫理秩序,從而保障社會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

2、“因果報應”與企業家的經營理念

經營理念(或稱經濟倫理精神19)為企業家精神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倫理精神上承企業家的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形而上內容,下接企業家的實際功能、經營能力、管理方法等形而下內容,在整個企業家精神構成中具有中軸和橋樑的意義。

佛教主張世界是一個倫理報應的完美整體。業力因果,善惡報應20,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其意旨被總攝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21。最簡潔的表達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22,業有一種不導致果報決不消失的神秘力量,這叫作“業力”。23依照佛理而言,業雖然說是刹那滅了,但並非說等於沒有,而只是從現實存在而轉化為另一種形態,這種形態與存在於現在的不同,如物質的東西從質而轉化為

19從社會生活的一般意義而言,經濟倫理是指在社會發展中產生並約束和調節人們的經濟行為及其倫理規範和道德精神的總和。經濟倫理既是調節人們之間經濟利益關係的行為規範,也是主體把握社會生活的實踐精神。

20“業”,古代釋為“造作”,現在可以解釋為活動或實踐。“報”指報應。佛陀認為業力是眾生所受果報的前因,是眾生生死流轉的動力。眾生的行為和支配行為的意志,從本質上說是業力。做一件事情,一般是先有心理活動,是意業;後發之於口,是口業;表現於身體上的行動,為身業。任何思想行為,都會給行為者本人帶來一定的後果,這後果叫作“報應”或者“果報”。21《雜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第67、551、353頁。

22《菩薩瓔珞經》,《大正藏》第16冊,第78頁。

23業力是連接因果報應的紐帶。業,體現著力量和作用、功德和過失。佛經中把業力比喻為種子,如草木的開花結果,雖然凋謝枯萎了,但種子還會生芽生枝而發葉結果;或比喻為如香薰“習”,像藏過名香的盒子,香雖已取出,但盒子裏還有香氣一樣,因此以後大乘佛學有以此成立為“種子說”或“習氣說”。

- 146 -

能。故業力的刹那滅去,仍然一樣存在,只要遇到因緣會合,就會招感果報。如果因緣不和合,則果報不生,但業力則永久存在,這叫“業力不失”。

在《中阿含經·善生經》中,佛陀列舉了六種非法求財的方式:戲求財物、非時行求財物、飲酒放逸求財物、親近惡知識求財物、常喜妓樂求財物、懶惰求財物者為非法。在嚴格的意義上,個人自己創造了自己的命運,共同體的作為則造就了社會盛衰的價值觀。企業在為社會創造價值和財富的時候,也必然對社會產生影響,這是不可避免的。佛教信仰的“因果報應”觀正可以成為企業家開展經濟活動的精神動力和倫理規則。在“因果報應”的理念指導下,企業家必然要採用敬業精神、競爭精神、創新精神和合作誠信精神等經營理念(經濟倫理)去指導經濟活動的開展。企業家的經營理念都與佛教意識形態中的超越性和神聖性密切相關,出於佛教超越性精神、理想的指引。

佛教因果報應思想給人們這樣的倫理承諾:善的品德行為必將能夠得到獎賞以及與它相應的福樂,而惡的品德行為必將嘗受惡果。佛教倫理的因果律認為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則支配,善因必產生善果,惡因必產生惡果,即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強調德行與幸福的一致性,“善自獲福,惡自受殃”24。在經濟倫理意義上,告訴人們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必定要擔承一切身心行為的後果,以警示人們的道德自律。

3、“慈悲平等”與企業家的管理思想

企業是一個經濟組織,要造就高素質隊伍,要生產高品質產品,要創造高水準效益,就需要用一種積極的倫理精神,將大家團結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形成有機的整體,形成強大的合力,激發企業員工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這同時也會使社會對企業本身給予更多的信賴,有利於企業自身發展。

慈悲,按照佛教通常的解說,慈是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悲是悲憫眾生並拔除其痛苦,二者合稱為慈悲25。慈悲實際上就是憐憫,就是同情,

24《長阿含經》第1卷,《大正藏》第1冊,第181頁。

25佛教宣揚“三緣慈悲”的思想,把慈悲的物件定為三種,進而歸結為三類慈悲。慈有三種:一、

- 147 -

就是愛,就是愛的純粹化。《大日經》雲菩薩行要以“大菩提為因,慈悲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慈者,同與喜樂因果故;悲者,同拔憂苦因果故”26。佛教認為,慈悲是由自愛出發最後歸結為純粹的愛。由於對眾生的強烈的渴愛,而產生出憐憫之心,不僅能感受自己的痛苦,也能感受他人的痛苦,由此能夠以親切的友愛關懷眾生。“自大悲無生之母,生一切諸如來。以是佛道修行之最初,以五停心治諸亂心,立慈悲觀對治嗔恚,修行漸進。或以四無量,或以信等十行等,皆不離此慈悲憐湣之念。複立悲智二門,表佛法之覺德,並以觀音象徵彌陀之慈悲門、普賢象徵釋迦之慈悲門。”27“此慈悲諸善中王,一切眾生所歸依處,如日照晝,如月照夜,為人眼目,為人導師,為人父母,為人兄弟,同歸道場,為真知識,慈悲之親,重於血肉,世世相隨,雖死不離。”28

慈悲平等觀,要求這些有佛教信仰的企業家行四攝法29,四攝在行為上的攝化企業的員工,讓員工和企業保持共同的願景、價值觀、使命;行四攝時尚須以四無量心為根本,這四無量心是:慈無量心,與人以樂;悲無量心,拔人之苦;喜無量心,見人離苦得樂而生歡喜心;舍無量心,怨親平等,舍憎舍愛,無有執著。有佛教信仰的企業家管理最理想的管理境界就是在慈悲平等觀理念的基礎上,以菩提心為因、慈悲心為懷、以般若智為導,結合“四攝法”和“四無量法”的管理。

佛教信仰的慈悲平等觀自然要求企業家在經營活動中具備合作、誠信的精神,有社會責任感,關注人們的切實生活,不淩駕和孤立於社會大眾

眾生緣悲,緣苦眾生,欲為濟拔。……觀諸眾生十二因緣生死流轉,而起悲心。……二、法緣悲,觀諸眾生俱是五陰因緣法數,無我無人,而起悲心。……三、無緣悲,觀諸眾生五陰法數畢竟空寂,而起悲心。……慈亦有三:一、眾生緣慈,緣諸眾生,欲與其樂。二、法緣慈,緣諸眾生但是五陰因緣法數,無我無人,而起慈心。三、無緣慈,觀一切法畢竟空寂,而起慈心。

26《十地經論》,《大正藏》,第26冊,第134頁。

27《十住毗婆沙論》第1卷,《大正藏》,第26冊。

28《慈悲道場懺法》第1卷,《大正藏》45冊,第922頁。

29四攝,詳稱“四攝法”、“四攝事”、“四事攝法”。為菩薩攝引眾生歸向佛道德四種方法,因此四法能攝化眾生,故名四攝法。“攝”有引導、攝受之義。四攝即佈施、愛語、利行、同事,是菩薩攝受眾生時所堅持的四種方便法門。所謂“巧把塵勞作佛事,善知方便度眾生”,即是此意。

- 148 -

之上,真實為社會大眾服務;在企業內部則應以上下平等的理念調動和團結員工激發他們積極性、創造性。這些都有利於企業自身的發展和企業效益、社會效益這二重效益的實現。佛教信仰的慈悲平等理念無疑是企業家承擔社會責任並轉化為一個企業經營行為的進而管理的重大理念支撐。

三、結語

具有佛教信仰的企業家在經營實踐中,“以菩提心為因”,“以慈悲心為懷”,“以般若智為導”,發“四無量心”,胸懷“四弘誓願”,去惡修善,堅忍精進,踐行“四攝法”和“六波羅密法”,綻放出了卓越的“佛教特色”企業家精神,體現了“自利利他”的大乘菩薩精神。而這種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現代經濟社會特質的企業家精神,正是中國企業家群體學習的共同財富,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值得珍視的寶貴財富。

通過引導和推廣中國佛教信仰來培育和構鑄現代中國企業家精神,由此促成大批優秀企業家的成長,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繁榮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這正可以成為建立和健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精神文明建設可資借鑒的重要途徑,對於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Abstract:This paper conducts a sociological study on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religious faith, with the aim to study the latent inf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rel igious faith upon the market economy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ith in China’s Buddhism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equire the formation of an outstanding class of entrepreneurs. To achieve this, we need to nurture and carry forward sound entrepreneurship. As the soul and character of the modern entrepreneurs, the most important players in the practice of modernization, the entrepreneurship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nd integral part of the modern spirit since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Entrepreneurship is also the combined product of the social system changes

- 149 -

an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nsmutations in the modern times.

Since China took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the society has involved in a wav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information and capital globalization. In this context, the traditional faith in China’s Buddhism has also undergone severe tests and faces a lot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t the same time, more and more Chinese entrepreneurs have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Buddhism and become pious believers and followers of it. Based on the study and analysis, the author maintains that the Chinese entrpreneurs believing in Buddhism are an excellent and integral entreprenerial group in China, with distinguishe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n their business operation and practice, they exterminate the evil and follow the goo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Buddhist tenets and the merciful spirit of Bodhisattva.By giving donation,speaking love language, doing good to people and working together, the entrepreneurs have shown their outstanding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Mahayana, which benefit both the self and others. Integrat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economic society, such entrepreneurship is the common wealth shared by the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group as well as the wealth worth prizing in our time.

In short, we can cultivate and establish the modern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by expounding the faith in Buddhism, which will mature a great number of outstanding entrepreneurs. In turn, they will prompt the social economy to enjoy a sound and prosperous growth and the society as a whol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a word, thi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we can learn from it.

Key words:Buddhist Faith Entrepreneurial Spirit Buddhist Faith Entrepreneurs

- 150 -

- 151 -

韩国的宗教文化及信仰

韩国的宗教文化及信仰 韩国文化与其他的某些文化不同。在那些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是单一宗教,而韩国文化则包含了很多形成其人民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各种宗教。在韩国历史的早期,宗教和政治的作用交织在一起,但后来才被区别开来。 历史上,韩国人受到过萨满教、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影响。在近代,基督教大举进入韩国,从而带来了一个可能改变韩国人精神景观的重要因素。韩国的工业化用了20年,而西方的工业化却经历了两个世纪。 高速度的工业化引起了不少焦虑和疏离感,同时也破坏了韩国人平静的心境,从而促使他们在宗教活动中寻找安慰。因此,宗教人口明显壮大,宗教机构日益成为有影响的社会组织。 韩国宪法保障宗教自由。根据1995年的社会统计调查,50.7%的韩国人信教。在宗教人口中,佛教徒占46%,其次为新教徒占39%,天主教徒占13%。 宗教信仰是韩国一大传统文化,韩国政府也保障了韩国国民的宗教信仰的自由,各教派如百花争艳,将自己的宗家广泛的传播。 在古朝鲜神话中的上古时代原始信仰,上天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神,凌驾于世界万物之上。在韩民族的建国神话“檀君神话”中出现的桓因和桓雄便是神,意指上天或上帝。后来,兴起了巫术性的祈福信仰。三国时代以后,佛教、儒教等传来韩半岛,发展成为以祈福思想为主的求道式信仰。 经过三国时代、统一新罗时代和高丽时代,也就是到了14世纪末,佛教发展成为大众宗教,儒教发展成为政治思想。而到了朝鲜时代,开始提倡儒教思想,遏制佛教信仰。朝鲜末期,基督教流入,并出现了天道教和甑山教等传统信仰,开始发展成为以民众为中心的宗教信仰。到了现代,基督教和佛教成为主要宗教,大倧教和檀君教等传统宗教成为小数宗教,巫俗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基础。 瞠目结舌的宗教人口 韩国 2005年为2497万人(统计厅人口总调查),占全体人口的53.1%。 回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为46.5%。 北韩 基本上,北韩并没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真实意义的宗教并不存在。正式的宗教人口仅2万至3万人,但私下信仰也就是所谓的“地下教会”的宗教人口并不在少数。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 白化文 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 的典型配置。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 一、殿堂概观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大致地说,殿是供奉佛像以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其名称,或按所供奉的主要神佛而定,或按其用途而定。 中国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寺院的配置也是如此。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可能还有藏经阁。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茶堂(接待室)等。“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二、山门 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

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据《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法后,要常亲近佛,当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他后来成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当了卫队长,自然有坐“传达室”看门的任务。可是外来户“金刚力士”只是一个人,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像只有一尊。这不合乎中国人爱对称的习惯,到后来就又添上一位。《金光明经文句》中解释说:据经文,金刚力士只是一位,现在寺院里却有两尊像,乃是适应外界情况变化,多一位也没什么。现今寺门左右的金刚力士像,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其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见图一);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封神演义》中想使这二位金刚进一步汉化,就说他们是哼哈二将郑伦、陈奇死后封神而成。佛教徒认为那不过是戏言。但据说,在云南有的寺院山门内就塑有骑火眼金睛兽的哼哈二将。可见,世俗人等,包括佛学水平不高的僧人,爱的还是汉化了的土生土长的东西,哪怕它是小说也罢。 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大肚弥勒佛,面朝

浅析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及现代意义

浅析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摘要: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漫长的20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虽曾经历三武一宗的法难,但直至今日,佛教依然相当兴盛。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关键词:佛教中国影响现实意义 正文: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诞生在印度次大陆,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发生冲突和融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为辅的文化格局。这种文化格局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时代。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对中国所发生的影响,对中国是深远而广泛的,一直到今天还在发生作用。本文就文化艺术以及道德这两方面的影响作较为详细的解析,并结合自身观点谈谈佛教对中国的现代意义。 一、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影响 佛教的一大影响表现在文学艺术上,佛经浩如烟海,仅《大正藏》便收录了一万多卷经文。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深受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佛经的翻译带来大量的外来词汇,如般若,意识,禅那,摩诃,三摩地,丰富了我国汉字词汇。唐代诗人中如王维深受大乘维摩诘经的影响,田园诗富有禅意。宋朝的三苏他们的词赋洋溢着禅的味道。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 至于音乐方面,公元三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二、佛教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除了对中国文学思想等有直接间接影响外,对社会风尚习惯亦有潜移默化之功。 中国原有的儒家信仰,是着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无暇推究生前与死后的问题,对于生前死后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体,都是存而不论。纵然讲到善恶的补偿及惩罚问题也只寄望于个人的后代子孙,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其实,从现实的史实上看,寄望于子孙的果报是不可靠的。因此,自从佛教传入之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观,为中国民间带来了新兴而有力的希望。 佛教给我们指出了生死轮回的问题,均由各自负责;善恶报应的问题告诉我们,一切行为均由各自负责,善报属于自己,恶果也属于自己,现生不报,来生必报。这一点鼓励了人们,要积极地去除恶。这一观念,对于千百年来的中国民心社会的安定与影响之大之深,实在无法估量。 中国古人,立身处世,甚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孝道为本。佛教之传入,益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因为儒家论孝,不过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佛教言孝,不仅侍奉供养,继其志,展其业,更要使其止恶行善,进而了生脱死,离苦得乐。”佛教孝道之提倡,确可令社会充满孝敬与亲善,而人心之向善,前途之幸福,亦可指日可待。所以说,佛教之孝,不止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抑亦可以敦风化俗,有助于道德之发扬。 三、佛教对于中国现代社会的意义 根据佛教界的说法,佛教是关切人生、以人为本、帮助他人获得心灵拯救的宗教。尤其中国佛教更是具有积极入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他通过教育和引导人自修、自悟、自证、从而在精神上得到自我解放,因此,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是啊,走遍天下,哪儿找得到长角的兔子呢?这正是中国佛教的积极入世精神。

中国寺院布局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杂说 2011-02-28 18:27:58来自: 广志(talkbox: ratmickey) 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 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

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佛教(Buddhism)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全名为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1]。传入中国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时期。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不仅是其信徒众多,更表现在其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佛教的特点与思想以及佛教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1.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 佛教,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两汉之际。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也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佛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隋唐佛教的特点是系统性、宗派性。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

佛教属于无神论宗教-佛教 无神论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佛教属于无神论宗教:佛教无神论 唯物无神论否定一切精神的独立存在,也不信有鬼神的世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佛教属于无神论宗教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佛教属于无神论宗教 这是宗教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世间有两种无神论,一种是唯物的无神论;一种是佛教所说的无神论。 唯物无神论否定一切精神的独立存在,也不信有鬼神的世界。而佛教所讲无神论,是说诸法由因缘所生,宇宙万物由众生的共业所成,承认有精神、有鬼神,只是不以为有一位如一神教所说的全知、全能,主宰创造宇宙的,既是最初

也是最后而唯一的神。 神的分类,从宗教学上,可分做多神、二神、一神、泛神以及无神的信仰。多神是一般的民间信仰,没有组织、没有体系,是原始民族的宗教型态,也是地域性的宗教型态。例如:中国民间的神,分做地方的、国家的。地方的又分做祖先神和自然神,它的名称和形象,可以因地、因时而异;国家的神是全国和全民族的元祖或山川日月。 至于二神信仰,是把善恶分为两种势力。最初是两个敌对民族各自将己方的保护神视为善神,而对方的则为恶神,后来经由各民族的统一之后而形成了二神的信仰,那便是恶神为魔鬼,善神为上帝;不过,既崇拜魔鬼,也崇拜上帝的宗教,在世界上只有波斯的祅教。基督教虽然也相信魔鬼和上帝永远的存在,但是只拜上帝,不拜魔鬼,有二神教的内容,只取一神教的形式。 所谓一神教是说,万物由一神所创造、控制、毁灭,神有大能、权威来主宰万物,正如中国人所称为的造物者,基

督教所说的耶和华。基督教虽然也相信有天使、天子、天女、天神,那是唯一上帝的扈从,也是唯一上帝的创造物,不可能成为上帝的继承人和与上帝相等地位的另一位大神。 至于泛神,是哲学家所相信的理念之神,它是宇宙的本体,自然的法则,并没有人格的形象,却是万物所出生和所回归之处;神不能有意志地爱人,人有责任和义务服从和敬爱神。 至于无神,本文刚才已说有二类。一是唯物论的无神,认为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物质运行所产生,除物质的活动之外,没有离物质而存在的灵体。人在出生以前,没有过去,死亡之后,没有未来;如果说有,是肉体遗传的源头和延续。对个人而言,人死如灯灭,纵然也承认人在世间时所发挥的精神力量,不论是学术的、政治的、艺术的,都能够影响于后世;但那是物质,而不是精神。人能够怀念古人,古人却不知道我们怀念他,因为他们根本已不存在;怀念古人不为慰灵,乃为见贤思齐的自励励人。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 白化文 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 的典型配置。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 一、殿堂概观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大致地说,殿是供奉佛像以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其名称,或按所供奉的主要神佛而定,或按其用途而定。 中国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寺院的配置也是如此。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可能还有藏经阁。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茶堂(接待室)等。“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二、山门

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据《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法后,要常亲近佛,当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他后来成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当了卫队长,自然有坐“传达室”看门的任务。可是外来户“金刚力士”只是一个人,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像只有一尊。这不合乎中国人爱对称的习惯,到后来就又添上一位。《金光明经文句》中解释说:据经文,金刚力士只是一位,现在寺院里却有两尊像,乃是适应外界情况变化,多一位也没什么。现今寺门左右的金刚力士像,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其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见图一);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封神演义》中想使这二位金刚进一步汉化,就说他们是哼哈二将郑伦、陈奇死后封神而成。佛教徒认为那不过是戏言。但据说,在云南有的寺院山门内就塑有骑火眼金睛兽的哼哈二将。可见,世俗人等,包括佛学水平不高的僧人,爱的还是汉化了的土生土长的东西,哪怕它是小说也罢。 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大肚弥勒佛,面朝 南。他的背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两位背靠背,中隔板壁。弥勒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有关情况,将另文介绍。 三、正殿——大雄宝殿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053H03ATS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改卷教师: 学号:姓名:得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摘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在经济高 速发展的中国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是无可替代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 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与现代化的冲突也是非常明显的。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 中的两重性也变得日益重要。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儒家 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四个显著的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

我眼中的佛教

我眼中的佛教 在中国,作为一个汉族人中没有宗教信仰的普通大学生,个人而言,相对于其他宗教,我对佛教有更多一些的了解。 日常生活及习俗之中,多多少少,均有佛教的成分在内。相对地,中国的佛教,也不全同于印度或其他国家的佛教,正如老师在课堂上所说:佛教到了中国之后,经过近两千年的发扬光大,早已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所以中国佛教,是外来的文化,也是中国自身的文化。可是,当佛教深入中国的民间而成为普遍化的信仰之后,对于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为大众所知。大众所知的民间佛教,乃是为求现世利益而供观音菩萨,为求死后安乐而供地藏菩萨,为了消灾祈福而念药师弥陀。活著的时候,为了求财、求寿、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许愿;死了之后,即由亲属请了出家的僧尼,为之诵经超度。一般人所知的佛教,大约仅仅如此。当然,这些观念和现象,站在作为宗教信仰的功用上说,佛教并不反对,只是佛教的内容和佛教的根本精神,并不仅是如此。 从网上可以看到很专业的解释:佛教-最早的世界性宗教,距今三千多年,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东汉明帝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知错就改,随时改变错误的信仰,即是佛教。不脱离实际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是佛教徒的思维。所以,佛教的特点是:既自由思想,又理性科学。 在课堂上,我对于老师讲述的相关佛教内容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佛教的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接下来,就用我粗浅的认识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眼中的佛教。 在我看来,整个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看来都表现出昌盛的一面。毕竟在中国虽然不禁止宗教信仰,但也没有大规模的对宗教进行宣传。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其他宗教,然而在这许许多多的宗教中,甚至连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都没有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范围大。 佛教起源至今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在三千年中,佛教的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我们在日常中的许许多多事物均是来自于佛教文化。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平日中我们所讲到的大千世界即是来源于佛教用语,指的便是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三界六道,甚至在动画片中都对于佛教思想有所涉及,例如《霍顿与无名氏》就表露出了一沙一世界的思想。 同样从网上容易得知,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一般认为是于汉明帝(28年-75年9月5日东汉第二位皇帝)时。佛教自传入中土以来,曾几度辉煌。佛教最兴盛的时候是在南北朝时期和中唐、晚唐时期。当时人们对佛教极端狂热,如有人当着大众面前割取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鸟,遍体流血却颜色不变,又有僧人自以铁钩挂体,燃点千灯,一日一夜,端坐不动。在这样的狂热下,唐朝的僧尼道众、庙宇寺院也是远多于今天,而且唐朝的僧尼还享有很多的特权,类似于佛教在中国隋唐时期的繁荣昌盛我就不再多赘述。 然而万事万物盛极必反,宗教也一样,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反佛运动,其中有三次规模较大,而发起这场运动的皇帝的谥号里都有个武字,所以就称为“三

浅谈中国佛教寺庙建筑 (以及鸡鸣寺的改造)

浅谈中国佛教寺庙建筑 (以及鸡鸣寺的改造) 关键词:寺庙建筑汉化欧洲教堂清雅 摘要: 作为一种饱含宗教文化性与悠久历史的建筑种类之一,寺庙应该开始脱离陈旧腐败的模式,而逐渐转向现代文明,更加注重表达精神和思想上的意义,区体会建筑和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交流。 正文: 佛教寺庙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时期,其结构以及风格在汉化后自然和印度源起的风格有很大的改观。事实上佛教建筑是在中国贯通生活文化的哺育下发展而成的,所以总是不能避免一定的世俗感。 在古代寺庙多为僧人清修,有的大型寺庙是为皇室祈福所用,大多数身居山林,而让僧人感受到山林的宁静和佛堂肃穆从而礼佛,洗尽铅华。反较于当代的佛教寺庙,大多温和而慈善,是为了让大量为了朝拜的都市居民更好的礼拜。部分的寺庙存在于城市之中,由于地价的不断攀升,整个寺庙的面积就已经被局限住了,然而又有佛塔、大殿、经堂、钟鼓楼、藏经阁、僧房、宅堂等必不可少的形式,所以分到每个殿堂的面积就晓得可怜。早在禅宗兴起之后,中国大部分的寺庙就放弃了“塔”的建筑模式,多以中轴对称的层层推进来进行排列。失去了塔的建筑复建方法,无法保证在防火的情况下保证每层的稳定性,所以当代的城市寺庙只能从一定情况下失去了所想呈现的美感。对于每间殿堂的结构上来说一踏进门槛便是三至五个荷包垫,进门还没来得及看得清楚是什 么菩萨,长什么样子就被后面的人无意的推到垫子 上跪了再说。这样的拥挤的寺庙建筑很难让人感受 到转眼肃穆的感觉,尤其是不得不走马观花的“参 观礼拜”,早已失去了原有想要净化内心的超凡效果。 欧洲的宗教建筑教堂对比与寺庙来说非常不同, 无论是其所想表达的社会性,所处的位置还是建筑 的结构。教堂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想让基督徒在周 日来教堂做礼拜,跟上帝忏悔自己的种种过错从而 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无论你是否是基督徒,在进入 教堂的时候总觉得身心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一排排 的长椅,从外界透过墙壁上的彩色玻璃所讲述的一 个个久远的故事,巨大的十字架和周围伫立着的烛 光都让人身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但这些和中国的 寺庙建筑几乎无法分出胜负。但是有一点我认为是 胜于中国一部分寺庙的,殿堂的室内空间。人们进入教堂,要经过很长的走廊的长椅才能走到神父的面前,在这之前的过程中,外部的不断熏陶会给心灵注入深沉的力量。

佛教文化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佛教文化研究课题教学设计 种一颗善的种子 遵义市第二十五中学孙永平 一、设计目的及要求 1. 传播佛教文化,寻找和发掘佛教文化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2. 引导学生对佛教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识,了解佛教里的“十善”。 3. 引导学生培养善的种子,做一个善良并知恩感恩的人。 4.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懂得修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设计重难点:对佛教的正确认识和“十善业”的认识理解。 三、设计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讲解法、多媒体展示法 五、设计教学过程: 总体思路:明白恩格斯、马克思对佛教的客观评价;解读“十善业”;对父母的善,十善孝为先,对父母的善表现为:让父母离苦得乐、知恩感恩、不给他们添麻烦,这是重点;对师长的善对自然的善;对自然的善;对国家社会的善;小结。 教学流程: 一、引出并解读话题 1. 引出话题:你喜欢一个善良的人还是喜欢一个恶行满身的人?你觉得你善良吗?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呢? 2. 学生回顾课文中带“善”的句子. PPT展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莫以恶小而不为,莫以善小而为之。------《三国志》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上善若水。------《易经》 3. 同学们对善的理解是什么呢?(可以讲个故事、举个例子、组个词) 说文解字:善=羊+口+喜(板书) 4. 说起善,我们不得不提到佛教中的“十善业”。 PPT展示“十善业”并简单解读: 一、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 二、不偷盗。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一切事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佛教在传入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与华夏文明交汇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形制。 佛教建筑气势恢宏雄壮,融汇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特色,寺院建筑之美展示出宗教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韵味,佛教建筑映射出的美学精神蕴藏在精密的土木结构与宗教艺术风韵之中,谱就出建筑深邃的精神境界。 建筑是土木构建的无字史书,中国寺院的建筑之美在于殿堂亭廊与青山流水和蓝天白云间的相互呼应,含蓄蕴广,大气庄严,认知寺院,就是学习佛教历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感受殿堂,就是聆听历代高僧大德心声的歌咏;建筑是永恒的诗篇,读懂塔阁,也就理解了宗教精神中的人文情怀。 自殷周至唐代的一千多年中,建筑制式从宫殿、王府、署衙、宅第等,逐步形成以宫殿为主、由层层院落组合而成的传统模式。殿的位置是崇高的、神圣的、显赫的,是帝王定夺国家大事的场所,也是祭祀天地,社稷、神灵和祖宗牌位的地方。所以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礼佛、诵经的地方也应该是殿,这是中国人早已习惯并经常采用的形式。

唐代著名僧人道宣(596~667年),在制定的僧团制度中,确定了僧人行为准则、仪式、以及僧人出家去除俗姓等,并规定寺院的建筑标准,明确提出殿是寺的中心。 佛教传入中国后,皇帝及王公贵族们,出于对佛教的崇敬,往往“舍宅为寺”。促进了佛寺形制的彻底转变。以“前厅为大殿,后堂为讲堂”,由此出现了以佛殿为主的佛寺类型。 这些宅第都以大殿为主体建筑,改成寺院后,对佛教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塔式的佛堂不利于节约建筑材料和建造工时。这种佛殿制式完全采用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多进式院落布局,主要建筑物山门、主殿等都布置在中轴线上。到了宋代,以殿为中心的佛教建筑,又被禅宗发展成“伽蓝七堂”的建筑形式。七堂,即指佛堂、法堂、僧房、库房、山门、西净、浴室等。自此,佛教建筑已全部中国化了。 佛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门类,以始建洛阳白马寺的东汉明帝时算起,汉传佛教建筑的发展约有2000年的历史。佛教建筑历史的遗存跨越年代久,覆盖类型广,在造型形式上变化最多。

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 (1)佛教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6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释迦牟尼。 对于出家的僧尼和其信教徒,佛教有严格的饮食戒律,出嫁僧尼终年素食,不吃荤腥,不饮酒。他们认为荤、腥、酒之类食物会乱性,不利修定,所以被佛教所禁止。派别不同,戒律也不同。对于一般的信徒的饮食,规定不一,有终年素食,也有每年固定月份素食的,还有每月中固定数日素食的,没有统一的戒律。 佛教的节日和法会很多,主要有佛诞节、成道节、涅槃、盂兰盆会等。寺庙里设有“住持”,在我国还称之为“方丈”。常见佛教徒在见面时,以两手当胸,十指相合来行礼,这就是佛教的通常礼节“合十”或“合掌”。他们在行礼时专注一心,决无散漫之意,以示对对方的敬意。在向佛、菩萨或上座行礼时,应该双膝着地,前额叩地,两手掌向上翻触地,就是常说的“五体投地”。这是一种对佛或菩萨虔诚的表示。一般非信教徒参拜佛或菩萨时行“合十”礼即可。 (2)道教 道教是我国东汉晚期形成的宗教派别。道教的教派很多,元代以后演变为两大教派:“正一派”和“全真道”。道教的戒律很多,少者五戒,繁者一千多戒。全真教对戒律比较重视,

主张“炼丹修仙”,道士须出家,不结婚,不食荤腥。其五戒与佛教相同,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信奉正一道的道士一般有家室,俗称“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道教的修斋有许多种,如有的设供斋、节食斋、心斋等,修斋的日期也不同。各道观还订立了自己的清规和禁忌。 道教以神仙诞辰及祝厘、接驾、祭星和展墓为节日,如玉皇圣诞、老君圣诞、蟠桃会、吕祖诞辰等。节日期间举行隆重的斋祭活动,供斋祭神。经常有道乐伴奏、唱颂舞蹈、法器罗列、供奉花果、叩拜祈祷等,在大的宫观所在地,往往伴随着庙会集市。 (3)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创立于公元622年,创始人为穆罕默德。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是:世界上只有一个神,他的名字叫安拉,即真主。信仰者必须服从安拉的意志,称为“穆斯林”(阿拉伯语“服从者”之意)。穆斯林有很多义务,如做礼拜、去麦加朝觐、斋戒等。 伊斯兰教教义体现在《古兰经》中,它不仅是宗教经典,同时也是穆斯林的基本道德规范。根据《古兰经》,穆斯林禁止食用猪肉、自死之物及血液以及未诵安拉之名而宰的牛、羊、驼、鸡、鸭、飞禽等,还有勒死的、捶死的、角抵死的、野兽吃剩下的动物都是禁食之物。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不洁

佛教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佛教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方立天 编者按:1961年,方立天教授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工作。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从先秦到当代,古今数千年,哲学家数以百计,哲学史籍汗牛充栋,难以全部究其原委。在一次教研室讨论研究重点分工的会议上,他确定了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哲学为自己的研究重点。这一段长达700年历史的哲学史,包含了儒、道、佛三教的丰富内容,研究难度很大。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近半个世纪的孜孜以求,他由此成就为中国的佛学大家,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以这样一幅对联评价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精思穷微著作传九州”。他对佛教哲学的研究大大丰富了中国哲学史的内涵,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而对于佛教文化对当今社会所起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佛教的作用,方教授也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看法,记者就此采访了方教授。 “我并不信仰宗教,也不反对宗教,我坚持真理。” “佛教的哲学其实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的思维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 “我们应该纠正过去那种把佛教简单地看成迷信的做法。” ——方立天 应该如何看待佛教 记者:您是学哲学的,和中国哲学打交道已近半个世纪,但对佛教的研究也很深入。佛教到底是宗教还是哲学呢? 方立天:1956年,我考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这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大转折。在北京大学,我曾经受业于汤用彤、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哲学界泰斗,他们的治学态度、方法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之所以决定研究佛教并矢志

不渝,主要是因为佛教内容丰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又极其之大,还可以与中国哲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而中国的佛教研究成果又极其之少。佛教到底是宗教还是哲学?近现代学术界有过争论,我的看法同汤一介先生是一致的,就是认为佛教包含很多哲学内容,佛教既是宗教也是哲学。佛教哲学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我的目的是通过系统整理、研究佛教哲学,丰富中国哲学史的内涵。在上个世纪,胡适曾经写过《中国哲学史》上卷,但因为对佛学了解不深,没有办法完成《中国哲学史》下卷。哲学大师冯友兰讲解中国哲学史就把佛学中的重要概念“空”理解错了! 记者:您是老一辈的哲学家,在诸种思潮蜂起的今天,您仍然诚笃地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并实实在在地运用这一思想,长期以来认真地整理中国佛教的思想发展脉络。您信佛教吗?您怎么看佛教呢? 方立天:我并不信仰宗教,也不反对宗教,我坚持真理。我把自己的任务限定为从学术的角度研究宗教,力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叙述和评价宗教的复杂现象,肯定在我看来应该肯定的东西,否定在我看来应该否定的东西。我对宗教研究了40余载,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在我身上都能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对自己安身立命和人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很大,我的工作、事业取儒家的态度,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生活上、名利上则受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顺其自然,淡然处之。佛教的哲学其实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的思维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其初衷当然是为了挣脱和解决人类千百年为之不满、为之困惑的那种不自由的现实状况。从这个背景上看待佛教和它的思想观念,形而上的玄想也就成为了人类因为追求自由解放而不断探索和创造的积极行动。这也正是宗教的以至于宗教情绪的文化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的根据所在。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记者:我们知道佛教源自外来文化,但千余年同中国的本土固有文化互相影响,彼此融合。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过程吗?

宗教信仰的作用

浅谈如今的宗教信仰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宗教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宗教作为一种超验的存在,宗教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而对由人构成的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下面我们主要论述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无论处于哪个时代,宗教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们热衷于探讨的永恒而又古老的话题。宗教表达了人类最深层愿望和恐惧,对信仰者的生活和心灵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信众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道德标准,决定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一:对宗教的定义 “定义”,就字源来说,有“界说”或“界定”之意,是给某种事物规定范围、划定界限,使与其他事物分离,以便知道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就意义而言,是把一事一物所含的意义,用简单扼要,但是却完整的表达方式加以说明,使人其有正确的观念,而不致与其他事物混为一谈。 自古至今,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学者对宗教的定义都是不

同的。比如:费尔巴哈说,宗教是人类的心智之梦。康德说,宗教是关于作为立法者的上帝的道德律;是对我们的职责的认可,而这职责应被看作是神圣的戒律。柏拉图说,宗教是一种对待诸神的正确行为。马克思则认为:"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 反映。"在了解了诸多关于宗教概念的定义之后,本文认为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在一种特殊信念的指导下,遵守着一定的生活规范,并在一定的制度下举行表达自身特殊信念的礼仪,来获得信靠感,且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群体的幸福生活和信仰环境,以磨练或塑造圆满高尚的人格为内在目的,从而使人对生命真谛及其价值有真切的认识和努力的追求。因为,他们相信现世生命结束之后,有一种超越的生命出现,这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因此,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有一定的组织和严密纪律的特殊的 信仰团体。宗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相信神的存在这是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的根本特征。宗教是个体灵魂与超验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因此 一切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关于自然以及世界的解释, 这些解释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每一个体系中 都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神。宗教信仰,相比于政治信 仰,有一个人格化的神,宗教信仰的来源,就是人类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 推荐:那些减肥中的错觉三观不合多是伪命题× 新浪首页慧宇居士个人中心发博文消息中国佛教寺庙结构 和组织概况 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是洛阳的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三国以前的佛寺很少,因佛教僧人不蓄资财,靠乞食而生,无力建寺。魏晋以后,在帝王贵族的资助下,通过敕建、封赏、布施等方式,佛寺建造逐年增多,到了东晋西晋时代,许多佛寺拥有大量的土地,对下层僧侣和劳动人民进行剥削,成为封建地主庄园。 和尚的庙通称“寺”,尼姑的庙叫“庵”,在一个地点或一座山岭上,集中很多寺庙的地区叫做“一方丛林”,如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云南鸡足山┅┅等到等。 中国的佛寺结构,因山因地有所不同,时代的先后也有差异。但大体是:进寺的大门称山门,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主要殿堂,多数寺内有放生池。 山门或天王殿门外两侧有青狮、白,天王殿门口左右两边有哼、哈二将,殿内正中朝外供的是弥勒佛,弥勒背后供的是韦驮菩萨,两旁是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殿内正中一般供奉三尊佛:有的供“三世佛”,即药师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释迦牟尼身前两侧有一老一少,老者是迦叶(摄)、少者是阿难(如华亭寺)。有的供“三身佛”,即法身、报身、应身,(如圆通寺)。有的供“华严三圣”,即正中是释迦牟尼、左边是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乘白象的普贤菩萨,(如筇竹寺内华严阁)。释迦牟尼背后,有的供“西方三圣”,即正中是阿弥陀佛,左右胁侍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有的仅供观音菩萨。大雄宝殿内两侧一般是罗汉。 大雄宝殿外两侧及背后的殿堂,那就各有不同了,有的是“藏经楼”,有的是“揽胜阁”,有的是“观音殿”,有的是“华严阁”,有的是“禅房”, “斋房”、“客堂”等等。 因为佛教的宗派不同,供奉的佛像不同,佛寺的殿堂亦各不相同。如喇嘛黄教寺庙供奉宗喀巴,傣族地区的小乘佛教寺庙,有的仅供释迦牟尼,天台宗禅宗的寺庙必须有禅堂等。 在佛龛前面的桌案上,祭品很多,有长明灯,、香炉、烛台、花瓶、净水瓶、经卷、签筒、铜磐、木鱼,地下放着功德柜、磕头用的薄团,还有很多的“锦幡绣帘”。总之,极为庄严肃穆,富丽堂皇。 佛寺几乎都有“放生池”,放生池的大小和位置各不相同。

中国传统和谐社会观

中国传统和谐社会观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 潘岳发布时间:2006-08-07 06:00光明日报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一、人与自然和谐。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基本一致。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还落实到制度上。如孟子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谓“王道之始”。 二、人与自身和谐。儒家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儒家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道家也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主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自我的锢蔽,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佛家讲修来世,力图以事事无碍的超然态度进入一种彻悟的心灵境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 三、人与人和谐。孔子提出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并以“仁爱”为原则,实施两条途径: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各大文化、宗教中都有相似表述,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儒家重视“礼”,主张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道家也反对人与人

宗教信仰是什么

宗教信仰是什么 宗教是一个古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宗教信仰状况也会发生改变。下面是有宗教的信仰,欢迎参阅。 宗教信仰是信仰中的一种,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 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宗教的意义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文化特征,具有神秘神话色彩,它是人类精神的阶段性体现。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它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它是人类 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某种反应,它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 “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是知觉和情感。它希望直观宇宙,专心聆听宇宙自身的显示和活动,渴望孩子般得的被动性被宇宙的直接影响所抓住所充实。”从字面上来看它的本质,就是人类对自己心中王国宗主的向往与精神皈依所在。所以,我们也就不难

理解宗教情感论的首创者施莱而马赫这样解释宗教的本质意义。 作为人把握世界和生命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它对人生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们通过教义的学习和不断重复的仪式行为,使宗教信仰的理念和精神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价值和行为系统之中,,从而成为形塑信教者的心理与人格的新的力量。 宗教信仰为人生提供慰藉。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宗教信仰具有追求为生活寻找支撑和意义的显着特征。表征着人对终极关怀的渴望,它给人注入神圣的目标,引导人去反省自我、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从而为人的生活提供情感、意欲、愿望、行动等的根基。是一种精神的仰望和生命的活水,是人的一种价值意识的定向形式。 提供应当 作为评价主体价值观念体系的深层内核,是价值评价活动的大前提。信仰从它的生成那一刻起,即满足着人的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理想性需要,信仰一生成就本然性地获得了‘纯正性’的价值本性。 聚合和圣化 每个人无论他是否具有宗教倾向,都有自己最终的假定前提。因为这些前提对他来说是真实的,这种假定前提不管是被称为意识形态、人生观、观念或者仅仅是对生活的一种直觉,都对属于他们的所有行为产生了创造性的压力。这种内驱力推动人去从事德行,使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