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发展史
文字发展历史

圆黑体的图片以及理解
圆黑体:由黑体演变而来,方角变
农科院附小 三年级(11)班 第五小组
圆角,方头变圆头,点、撇、捺、挑、 勾略带弧,并稍加长。笔画的方粗和 粗圆,虽然字形一样,所取得的效果
确各异。粗方是厚重平板之感;粗圆
呈厚重而灵活的格调。因此,印刷术 上出现圆黑体,具有较强的冲击力, 给人圆润活动之效果,又有时代感。
魏碑的图片以及理解
魏碑:指北魏时期的石刻,属于
楷书,魏碑是把汉字由隶书向楷书 的演变过程中,表现了艺术上大胆 的革新精神和杰出的创造才能。特 点:品类繁多、风格各异我体不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草书的图片以及理解
草书:有大篆、小篆、古隶、今隶 的草书。草书专门发展成一个具有特色 的字体,是从汉代开始的,由汉至唐是 一度极盛的时期,形成了章草,今草、 狂草和行草。它既具有自身的规律,又 能抒发自我的情怀。今草是草书的主体。 它们笔势连绵回绕,痢约为本,点画相 连,态势飞动一气呵成。特点:节奏强
石鼓的图片以及理解
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 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 文”。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 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
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
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 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 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小篆的图片以及理解
小篆:公元前221年,秦统 一中国,命李斯等人实行“书 同文字”以秦篆为基础而出现 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字体均 圆整齐,上紧下松,带有图案 的装饰美。
隶书的图片以及理解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 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我国文字的又一 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 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构扁平、工整、 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
中国文字发展史顺序

中国文字发展史顺序一、象形文字的出现中国文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象形文字来记录信息。
象形文字是通过图画来表达事物的形状、特征和含义。
这些图画代表了人们所见到的自然界的事物,如太阳、月亮、动物等。
二、金文的出现与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象形文字逐渐不再满足人们的需求。
于是,在商代的时候,金文开始出现并逐渐演变。
金文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通过简化、变形和结构调整来表达更多的含义。
金文的出现标志着文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小篆的出现与流行小篆是中国古代文字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国家各自使用不同的文字系统。
为了统一文字,秦朝统一了中国,推行了小篆。
小篆是一种比较规范、统一的文字形式,它的字形更加简化,书写更加方便,成为了官方文字。
四、隶书的兴起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建立,人们开始对小篆进行改革和创新。
于是,隶书应运而生。
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和变形,字形更加规范、工整。
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文字的书写速度和效率,成为了汉代官方文字。
五、楷书的发展与推广楷书是隶书的一种演变形式,它在东汉时期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了主流的书写形式。
楷书字形规范、工整,书写流畅,被广泛用于文化、教育、文学等领域。
楷书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并成为后代书法家学习的典范。
六、行书的出现与流行行书是楷书的草书形式,字形更加简化,书写流畅,适合快速书写。
行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当时的书法家王羲之对楷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创造了行书的书写风格。
行书的流行使得书法艺术更加多样化,也为后代书法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七、随着时间的推移,楷书、行书等书写形式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字的主要形式,并延续至今。
在现代社会,虽然电子文字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加便捷地进行交流,但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仍然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国文字的发展史,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史

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史
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商代之前为起源史,虽然具体起源时间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甲骨文和金文等文字形式已经在这个时期出现了。
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现已发现大约15万片甲骨,包含4500多个单字。
金文则是指铸刻青铜器上的文字,始于殷商时期,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2.春秋战国时期,大篆和小篆开始出现。
大篆相传为周宣王时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书,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
小篆则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李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的文字。
3.汉代是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
4.楷书出现后,文字的发展趋于稳定。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到隋唐基本定型,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基本属于楷书范畴。
中国文字发展史

中国文字发展史
中国文字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楷书和行书,再到简体字和繁体字,中国文字发展历经几千年的漫长历史。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距今公元前六千多年,它发源于甲骨山文化,形式上可以分为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笔画文字和组合文字,甲骨文的书写形式是用楔形符号在石头、骨头等材料上刻出来的。
篆书是甲骨文后的文字,距今大约公元前四千多年,它发源于殷商文化,它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书写形式是用石笔在石板,陶片,金属板等器物上刻出来的,书写效果比甲骨文更加美观。
楷书是篆书后出现的文字,大约在公元前二千年,它发源于周朝,书写形式是用毛笔在纸上书写,它是中国文字书写中最常见的形式,也是中国文字书写的标准形式。
行书是楷书的变体,也发源于周朝,它和楷书有着相似的形式,但是行书更有节奏感,行书书写时笔画粗细变化较大,它给人以更加流畅的感受。
简体字和繁体字是中国文字中最常见的两种形式,简体字是在1955年由政府发布的《新汉字表》中定义的文字,它简化了繁体字的书写形式,使得书写更加便捷;繁体字是指中国历史上所使用的书写形式,它比简体字更复杂,但也更加精细。
中国文字的发展史

中国文字的发展史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在中国的历史上,文字的发展与演变一直是一个令人惊叹的过程。
从甲骨文到汉字,再到现代的简化字,中国文字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形成的文字,大约出现在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形式,它们是在兽骨或龟甲上刻的字,通常被用于占卜和祭祀。
甲骨文的特点是笔画粗重,画面简洁,有些字形仍与现代汉字相近。
2. 金文商朝的灭亡,标志着文化的转变和发展。
随着周朝的崛起,新的文化形态开始出现,最为明显的是秦国的统一和对书法技艺的推崇。
这种变革在金文的出现中表现出来。
金文是在青铜器上刻的字,它于商周过渡时期形成,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3. 篆书篆书是指战国时期至汉朝的一种书法风格。
篆书形式上主要是直线、弧线相结合,富有韵律感。
篆书在印章上得到了广泛运用,它从一种书法表现形式逐渐演化成一种印刷术。
4. 隶书汉朝是中国文字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汉朝,隶书作为一种文字风格被发明出来。
隶书是一种笔画逐渐细长的字体,与篆书简化后的变种相比,文字更加规范化和易读。
5. 行书行书是唐代的一种书法风格,它是一种融合了隶书和草书的风格。
行书字体衍生自隶书,比较流畅,而且具有艺术性。
行书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之一,它对于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6. 楷书楷书是现代汉字中所使用的主要字体,它是以隶书、篆书和草书为基础演变而来的。
楷书的特点是造型清晰规范,笔画简练有力,便于阅读,所以被广泛使用于商业文件、印刷品、书法作品和新闻报道中。
7. 简化字简化字是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推广的,是为了加快新国家语言文字的发展而产生的。
简化字吸收了传统字体的精华,并加以简化;简化后的字体比较整齐、流畅且易于书写和识别。
虽然简化字在阅读和书写上比繁体字更为方便,但是有人认为简化字已经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
总之,中国文字的发展史就是由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和简化字组成。
中 国古代文字演变的历程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字演变的历程是什么文字,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智慧的结晶。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字经历了漫长而精彩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文字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多是用来占卜和记事。
那时的文字形态还较为原始,笔画粗细不均,结构也不太规整,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象形特征。
比如“日”字,就像是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形象地表现出太阳的样子;“山”字则像三座山峰并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商周时期,出现了金文。
金文主要铸刻在青铜器上,所以也被称为钟鼎文。
相较于甲骨文,金文的字形更加规整、圆润,线条也更加优美。
因为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金文在书写时往往更加注重装饰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各国的文字在形体和结构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形成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其中,秦国的文字相对较为规整,为后来统一文字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书同文”的政策,统一使用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小篆的线条规整、婉转,结构对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但由于书写较为复杂,在日常使用中不太方便。
于是,在民间逐渐演变出了一种更为简便的字体——隶书。
隶书将小篆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更便于书写。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变。
汉代是隶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出现了草书。
草书笔画流畅、自由,常常省略一些笔画,但因为其书写过于随意,难以辨认,主要用于艺术创作和个人抒发情感。
东汉末年,楷书逐渐形成。
楷书的字体规整、端庄,笔画规整平直,成为了通行至今的标准字体。
楷书的出现,使得文字的书写更加规范、整齐,也更便于认读和传播。
在楷书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行书。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整和草书的流畅,书写起来既快捷又美观,实用性很强。
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不仅仅是字体形态的变化,更是社会发展和人们交流需求的反映。
简述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简述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1、先秦书法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4、魏晋书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6、五代书法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8、元代书法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
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
中国文字发展史

中国文字发展史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商代,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体系。
甲骨文:最早的文字形式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最早形式之一,产生于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用于卜卦和记录天文、地理等信息。
这些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初步形成。
经过对大量甲骨文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甲骨文中的一些象形符号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汉字。
例如,“人”字的甲骨文形状就像一个站立的人,而“木”字的甲骨文形状则像一棵树。
这些象形字逐渐被简化和规范化,形成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金文和篆书:字形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字形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变。
商周时期的金文是中国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金文比甲骨文更加规范和工整,字形更加简化,并且有更多的象形字和指事字。
随后,秦朝的篆书进一步系统化了字形,并且创立了字体规范。
篆书是使用篆刻方法书写的文字,字形更趋规范,而且具有更多的象形字。
篆书不仅被用于印章制作,也成为了历史书写和文学创作的重要载体。
隶书和楷书:字体规范化的进一步发展秦朝统一文字后,汉字逐渐普及和规范化。
东汉末期至魏晋时期,隶书成为主流书写方式。
隶书字形规范严谨,但笔画繁多,书写速度较慢,因此主要用于官方文件的书写。
随着汉字的流行,楷书逐渐崭露头角。
楷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字体,字形简化,笔画减少,书写速度更快。
楷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并成为后来书法艺术的基础。
楷书的演变和发展自宋代以后,楷书逐渐转变为手写体,并出现了多种字体和书法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楷书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的字体,如行书、草书和隶书等。
这些不同字体的发展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内涵和形式。
至今,楷书仍然是中国书法的主要书写方式,被广泛用于书法创作、历史记录和教育教学。
现代汉字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汉字在电脑和移动设备中的显示和输入也得到了巨大的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字发展史文字是人类传达感情、表达思想、记录语言的图形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国文字外,还有苏美人、巴比伦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圣书文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历史成就。
如今楔形文字、圣书文字、玛雅文字已销声匿迹不再使用,且该地区现行之文字和这些古文字也没有渊源关系,故中国文字应该算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
中国文字的主要发展历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例如:口米龟雨耳.金文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
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例如:小篆「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例如:隶书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
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草书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
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
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
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
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楷书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
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
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
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还再继续简化,但字体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做为我国四大发明术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做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
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上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
鲁迅曾经说过,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中国的书法是关于中国文字表现的艺术,首先在于它是方块字,它的点画使转、间架结构,形成了独特的书体,所以它首先是一个形的问题。
然后呢,中国书法从一开始就强调“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这里讲的可象之象,既包含着自然之象,也包含着人所创造的书体之象。
从篆到隶,再到汉末魏晋的草书和楷书自身的法象,慢慢地独立和丰满,传统的书论也总是以自然之象来比兴书法的意像,那么这个自然之象的背后是什么呢?是自然之神,是书写者精神的应会,由此形成独特的中国书法的美学倾向,形成一种如画般的书写特征。
这种独特的美学倾向,这种强调自然之神与书写者精神的应会,讲大了,是形成民族的精神气象;讲小了,就是书写者的精神气象。
所以中国书法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象,由于文字本身的纵横有可象之象,带出来的是书写者的精神之象和民族的精神气象。
再接下来,书写这个软笔的表现,所发泄出来的是书写者的气质和情怀,它可以达到人与自然沟通相契,活化生命意向的作用,它达到一个很高境界的时候是心手相忘,书笔相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个境是书艺所真正得以安顿的归宗。
所以中国人把书法作为人的一种内修的方式,因此书法使人心得到安顿的这样一种东西,这种很高的东西,我们称它为境。
所以书法第一和形有关,第二和象有关,最高层次和境有关,达到高境,达到忘境,达到活境。
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
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
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
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
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
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
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
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楷书的审美表现性和抒情性均不及行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下面摘自书法金沙的文章:论中国书法是“具象艺术”中国书法是“具象艺术”,不是中国书法的艺术之形基于她是自然界某种具体物象的直接的简单的描摹、再现,而是基于“再创作的汉文字”同时具有相对的再现性和表现性、具象性和抽象性、对应性和多元性、独有性和开放性等,是基于再创作的汉文字与汉文字之间的特殊关系,一种艺术创造的紧张而亲密的关系,一种生来具有的可识别性,其实体、本体或者说其实体、本体的核心部分――再创作的汉文字是“具象”的,因此,中国书法也就不可能不是“具象艺术”。
而不是什么“纯抽象形式”、“不是字的一组组线组构”、“不依附任何观念的形式美、自由美”、“独立于符号意义(字义)的净化了线的艺术”、“具有绝对独立性的美”。
中国书法的世界性和独有性。
书法金沙曾经反复提出不但应该把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一部分来研究,而且应该作为世界文化艺术的一部分来研究,中国书法或许具有世界性,于是书法艺术势必超越民族,跨越国界,而赢得一种世界性的艺术认同。
但是,这种认同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书法是心画,是形上表现,是形式美和情感因素的直接结合,因为把握这种结合,或许仅仅认识了作为具体门类艺术的中国书法应该具有的起码的艺术的普遍属性,这是完全不够的;书法金沙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中国书法的独有性、特殊性、民族性。
如两河流域文化、俄罗斯文学、希腊雕塑、中国古典诗词、中国绘画等等,不仅仅在于它们都具有或文化的、或文学的、或艺术的共有的基本属性,而且在于它们的独有性、特殊性、民族性,于是才有或者应该有这些民族文学艺术超越民族,跨越国界,而赢得一种世界性的艺术认同的必要和必然,它们应该是为这个地球村人类共同享用而携手共同进步的文化、文学、艺术。
如果研究中国书法的世界性应该同时研究它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特别应该强调和研究她的独有性、特殊性、民族性。
应该充分地研究中国书法是艺术,更应该充分地研究中国书法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国书法是有界定的传统民族艺术,中国书法是汉文字的再创作,中国书法是民族文化“根”的艺术,中国书法是“具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