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血寻梅》:残酷的温柔
踏血寻梅

《踏血寻梅》——“少女于连”的“特区梦”的破灭原创2016-05-27 冰糖葫芦娃电影分级师文章开始之前,笔者首先要声明这不是标题党,标题党,标题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踏血寻梅》的女主人公佳梅同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有着相似之处,同样的年轻美好并且心灵脆弱,渴望得到另一个阶层和社会的接纳,结果也都是悲剧性的,但佳梅没有于连的野心勃勃,形如水中浮萍,慢慢卷进漩涡之中。
若因循大多数香港人的想法,“大陆援交少女裸死出租屋”这样的标题或许更适合放在非正常发行的小报里的猎奇新闻版块,而并非被翁子光导演改编成一部院线电影,他们觉得那些人不值得如此关注,正如影片中四眼仔的女朋友用英语单词“shit”来形容如王佳梅一类的大陆人,“被忽略”已经成为他们的常态。
《踏血寻梅》作为一部为数不多的具有香港味道的电影,没有刻意迎合大陆市场(没有在大陆院线上映),坚持内容形式相互统一的表达,在如今的香港电影中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
这也是笔者推荐这部电影给大家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踏血寻梅》相对地客观地描绘了香港底层的生活状态——孤寂、隐忍。
残酷且真实。
电影与现实应是何种关系,忠实反映?抑或超脱时代?《踏血寻梅》给出了一部商业电影能够给出的最佳答案。
木心先生说过,艺术创作有三境界。
其一,为艺术而艺术;其二,为时代而艺术;其三,为人生而艺术。
这三境界并无优劣之分,不过但凡流传久远的艺术作品必达到时代和人生的境界。
虽然《踏血寻梅》从电影本体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一流的,却已达到了后两种境界。
讲时代性。
香港本身就有大历史碾压的痕迹,新旧时代的交替;中西文外的交织在这块土地上随处可见。
伴随着一系列的新闻事件,香港地区的政治文化的敏感性逐渐升温,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是国人注目的“特区”,《踏血寻梅》大多时候呈现的是香港的底层社会,这里利欲熏心、人情冷漠,狭小潮湿的出租屋是外籍移民和底层群体聚集地。
想要努力融入香港社会的王佳梅怀揣梦想来到这里,佳梅也是无数身处香港的底层外来者的写照,渴望得到立锥之地,到头来却是遍体鳞伤。
《踏血寻梅》王佳梅之死:我只是想拥有一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踏血寻梅》王佳梅之死:我只是想拥有一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春夏】原名李俊杰,云南昆明人,从小跟着母亲长大,而父亲早早就死在了牢里,单薄潦倒的家境让春夏备受欺凌,遭同学打骂,被老师说有病,对她而言都是家常便饭,所以在初中毕业后,春夏拎着行囊,飞快地逃去了上海。
《踏血寻梅》王佳梅之死:我只是想拥有一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kdjfjdfj,是佳梅的QQ密码,意思就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踏血寻梅》上映于2015年,女主角是春夏饰演的16岁女孩王佳梅,性格孤僻,与母亲不和,辍学成为援交少女,后来被一个变态杀死并分尸。
电影的重点不是查出真凶,而是通过男主臧SIR(郭富城饰演)的一步步追问,找到佳梅被害的原因。
为什么佳梅会对一个初次见面的人说想死?为什么凶手会相信她的话,并“帮助”她去死,之后又主动投案自首?后来我们知道答案,佳梅和凶手丁子聪都是孤独的人,一个父母离异,家境困难,另一个在小时候目睹母亲车祸离世。
这部电影,郑秀文的歌《娃娃看天下》是重点,是剖析佳梅内心世界的重要工具,“脸上泛着微热发上结着红蝴蝶,正是那段往事我思忆中的七月”是她的QQ签名,也许是在影射她在东莞失去的第一次。
关于这个细节,我觉得电影表达得不好,似乎失去第一次是佳梅变得孤僻的主因,但她搬到香港之后,并没有表现出这件事对她的影响,反而母亲和家庭才是她的主要矛盾。
她刚到香港,妈妈和姐姐都激动得哭了,可是之后并没有得到多少温暖,母亲是一个老歌女,对她很严厉,经常打骂她,叫她辍学赚钱帮家里;她的亲生父亲在内陆非法赌博,跟继父又不亲近,而姐姐也作用不大,在影片里非常模糊,没有明确的社会身份,只是郑秀文的粉丝。
“回头问问这天空这人生可轻易吗”是《娃娃看天下》的歌词,我认为这句词最打动佳梅,因为那就是对她的锥心之问。
她想当模特,却只被安排做模特经纪,她想打扮得漂亮,却没钱买漂亮的耳环和衣服,她想有温暖的家,家人却不理解她的想法。
墙上贴着一张别人的照片,非常漂亮,那是她的渴望,她也想那么光彩照人——她想要一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踏血寻梅

《踏血寻梅》照明评析影片《踏血寻梅》讲述了援交女被残忍杀害的真实故事,为了凸显出影片的扑朔迷离以及故事的真实性,影片以冷色调为基础,运用了大量的自然光线,以及侧面光。
在影片的开始,为了表达出王佳梅一人在广东东莞孤独孤僻的生活,主要用了从窗帘中透出的自然光线,微弱的光线从窗外打进来,洒在王佳梅的身上,从窗口能清晰地看出她身体的轮廓,使得她的身体显得有些惨白,给人孤独寂寞的感觉。
当王佳梅从东莞来到香港,她一人凝视着窗外,车窗上透过白色的光线,使得她的面部显得惨白,似乎预示着她在香港的悲惨结局。
当王佳梅独自来到新学校上学,面对同桌突然从他手里夺过小刀自残的时候,为了表达出王佳梅内心的恐惧,不知所措,以及对这件事情的疑问,影片运用了大量的侧面光,阳光忽隐忽现,可以表达出王佳梅内心的混乱。
在和老师的谈话过程中,王佳梅表现的异常冷静,为了表达出王佳梅内心的迷惘,导演在此主要使用了侧面光,面部一明一暗,彰显了他对这件事的疑惑。
臧警官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为了彰显他破案能力,导演故意设计一个情节,他很容易看出两个警察之间的矛盾,自然光从快速行驶的车窗中透射进来,加上路边环境的不同,使得车内忽明忽暗,营造了一种穿越时光的氛围。
当臧警官第一次走进案发现场,漆黑的屋中,唯一的光源就是破案用的手电筒营造出一种悬疑的氛围,表现出了这件杀人碎尸案的恐怖。
王佳梅第一次跟母亲吵架,是为了一对耳环。
在这一情节中,屋内的三台灯,以及电视机成了主要的光源,虽然光源很多,但是显得并不明亮,昏暗的灯光照在一家四口的身上,只是表现出了部分轮廓,表达了一家四口之间的冷漠。
在臧警官审问证人的时候,当他打开窗帘,明亮的灯光从窗外打到臧警官的脸上,对这一切,他似乎早已胸有成竹。
在第一次丁子聪为了女人跟朋友吵架的时候,是在黑暗的楼道里,微弱的光线仅仅能够看到他们面部的轮廓以及表情,表达了丁子聪性格孤僻残忍。
在佳莉为藏将官讲述他对妹妹的事情的时候,一束强烈的太阳光窗外照进来打在臧警官的脸上,似乎表达了案情的进一步发展。
《踏血寻梅》电影解说文案

《踏血寻梅》电影解说文案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08年,香港一名援交少女在工作时惨遭杀害尸体被肢解脸皮被撕下人头沉海骨肉则混入市场售卖这就是香港引起轰动的王嘉梅命案根据女孩生前最后一个电话负责此案的藏警官锁定了嫌疑人丁子聪29岁货车司机有黑社会背景目前在逃而令人不解的是一个如此残忍的凶手竟在不久后前来自首不是财杀情杀仇杀不是冲动或意外那他为什么要杀嘉梅呢?为了了解真相藏警察来到嘉梅家通过她的母亲和姐姐藏警察逐渐了解了生前的嘉梅嘉梅姑娘不是湖南人父母离异妈妈姐姐跟嘉梅辗转东莞终于到了香港当时的香港寸土寸金但对于移民家庭贫穷与孤独是生活的主角生日时妈妈朋友送了一对昂贵的耳环朋友要用廉价或将耳环换回嘉梅不愿将喜欢的耳环摘下闹情绪结果被妈妈打了一巴掌心气极高的嘉梅于是她在初三时选择退学她苦练粤语管理身材梦想当上模特儿却屡屡失败她在街上发过传单曾在麦当劳当服务员但发现这些赚钱方式太慢了最终她选择了背叛自己的身体这也是挣扎在底层的他唯一可以出卖的东西他终于可以买到喜欢的耳环和高跟鞋了可以寄钱给他温暖的亲爹这些小小的物质欲望总是很容易满足而比这更难的是寻找身份和心灵的归属这一刻,嘉梅不合时宜地遇到了爱情她爱上了一个男嫖客并天真地认为他们是情真意切结果等来的却是对方的慢走不谢为了给女朋友解释男嫖客指着嘉梅说你真丑请自重法庭上丁子聪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详细讲出了自己杀人分尸的全部过程期间持续了数十小时作案现场血流成河过程中丁子聪还给朋友打了电话也够更骚的令人发指的作案手段连他自己回忆时都不禁哽咽停下的嘉梅妈听了更是如坐针毡几近崩溃虽然凶手已经被绳之以法但藏警察仍然寝食难安或许是因为不明白丁子聪残忍分尸的不解也或许是家有一女身为父亲的不安他对案子的追究几近走火入魔通过访问丁子聪和两人的聊天记录藏警察渐渐走进了两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就像嘉梅一样丁子聪也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甚至更为不幸年少时亲眼目睹妈妈死于车祸永远留下阴影一直在家里挂他妈妈的画像后来又结识了想要傍大款的嘉梅并爱得无比卑微小梅虽然偶同丁子聪私混但内心却对他无比嫌弃最后,她嫁到了美国,成为了一个富翁的小老婆。
踏血寻梅

《三级片杂谈(一)》是什么让花季少女夜不归宿,又是什么让她对这个世界生出绝望;为何一夜情迷后冒出死亡念头,又为何坦然接受死亡。
这不是今日说法,而是《踏血寻梅》。
影片真是集悬疑凶杀色情于一体,由踏血、孤独的人、寻梅三个片段编织而成,一幕幕的精彩画面,讲述着一个女孩死去的故事。
影片中的臧警官,没有起到破案的作用,因为故事的一开始,杀人凶手丁子聪就投案自首。
他以一个落魄的警探身份,作为讲述者,通过不断的追寻受害人和嫌疑人背后的故事,揭开王佳梅死去的故事。
影片的名字很有意思,“寻梅”,既然王佳梅已死,嫌犯落网,为何导演还花120分钟讲一个故事。
死去的佳梅被残忍的肢解,身体七零八落的散落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寻梅,已不单单是为了拼凑出一份完整的尸体,更是去找寻杀死佳梅的真正元凶。
导演借臧警官之口抛出了问题:为什么佳梅对只有过一面之缘的陌生人会说出我想死的话而这个陌生人还真的就杀了她?所以臧警官在结案的情况下仍苦苦追寻线索想弄明白这个问题。
于是,有了寻梅的理由,120分钟的故事就凑够了时间。
那么,寻梅,寻得到底是什么?可以是寻得佳梅被肢解身体,可以是寻得被遗漏的凶杀细节。
凭这些内容已经具备了一个悬疑凶杀电影的基本要素,但一部电影被当平淡无奇的故事讲出来后,可否知道导演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
王佳梅,一个16岁的姑娘,究竟在她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会说出“活着会痛”的话,会在被杀的时候脸庞浮现着解脱的微笑,会以死亡的一时之痛来代替活着时所受的痛苦。
细看电影,不难发现。
初来香港的佳梅,环境的不适应,周围人的隔阂和冷漠,家庭的贫穷,感情上的欺骗,梦想的凋谢,当这些因素合力的压在一个女孩瘦弱的肩膀上时,这可能是佳梅无力承受,但是,这是她求死的原因吗?佳梅念过圣经上的一段话“凡神所赐的,皆是好的,要承受着”。
既然这些带给佳梅不幸福的不快乐的皆是神所赐,为何她向往着天国宁肯死去。
一个与佳梅类似的社会边缘人丁子聪,怀揣着深深的无力感,已惨无人道的方式肢解了同命相怜的姑娘,完成了对她的救赎。
《踏血寻梅》——对人性的拷问

第17卷第1期2017年3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Vol.l7No.lM ar.2017DOI: 10.13669/j. c n k i. 33-1276/z .2017.017《踏血寻梅》—对人性的拷问王中栋(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摘要]由翁子光导演执导的《踏血寻梅》是一部具有“新香港精神”的影片,以严肃的叙述基调和相对复杂 的叙事结构展开对事件真相的追问。
影片从残酷的现实、人的价值、破碎的理想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处于社会边缘的 人及其人性,折射出对人性的拷问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关键词]《踏血寻梅》;叙事结构;人性[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4326(2017)01-0074-04P ort o f C all一 a Reflecting on Human NatureWANG Zhongdong(C o lleg e o f L ib e ra l A rts, Q u fu N o rm a l U niversity, Q ufu,273165, C hina)Abstract:尸加directed by Director WENG Ziguang,is a film implying “the spirit o f new Hong Kong”. The truth of the event is tracked down in a serious narrative tone and in a relatively complex narrative structure. Ilie film analyses and explores the people living on the margin o f the society and their human nature from three aspects: cruel reality, human value and broken dreams, which reveals a reflection on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issues.Key words:Port o f C all;Narrative structure; Human nature由翁子光导演执导的《踏血寻梅》是一部以悬疑 犯罪为原型、具有独立精神的影片,凭借纪实性情 节的电影风格,获得了高度的关注,被誉为香港电 影的新希望。
《踏血寻梅》

《踏血寻梅》作者:何树勋来源:《电影评介》2016年第15期2008年,援交少女被杀案在香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死者王嘉梅“16岁、援交、移民”的身份标签,死后被肢解以及人骨被混入街市肉档出售的传闻,为整个案件增添了更多的神秘与现实意义。
导演翁子光看到了事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意义与人性价值,以极为冷峻客观的方式,呈现出了困囿于逼仄城市空间中的小人物的悲情人生。
在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获得12项提名的《踏血寻梅》斩获了包括最佳编剧、最佳男女主角、配角、新演员、摄影在内的七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
再次证明着导演运用电影语言理性展现社会人生图景的成功。
影评人出身的翁子光,在完成《踏血寻梅》之前,其执导的《明媚时光》和《微交少女》都与援交少女有关,独特的视角和对城市边缘人物的表现,沿袭了导演一贯的人文关怀以及对香港本土意识的深刻反思。
一、反悬疑与篇章式结构以真实案件为蓝本改编的《踏血寻梅》,本可以充满各种商业性的猎奇因素。
2008年真实的王嘉梅遇害后,各种报道都在浓墨重彩血腥的碎尸、扑朔迷离的人骨出售传闻、少女援交与病态嫖客等桥段,却无人思考案件背后复杂的人性与社会问题。
翁子光对此十分反感,他关注更多的是舆论哗然背后能够沉淀出来的社会意义,并以现实主义的冷峻风格对社会和个体进行了展现。
事实上,影片中并非没有观众期待的视觉奇观,大篇幅的血腥分尸场面、少女援交、“港式侦缉、雨夜追逐、色情暴力”等元素,使影片在上映前不仅被定级为三级片,还不得不删减了22分钟。
然而,看似充满商业噱头和猎奇元素的电影,其本质仍然是一个关于小人物的绝望、幻灭、孤独的故事,《踏血寻梅》也因此成功地将港式风格与文艺风格相融合,充满着严肃的人文关怀性。
不同于以往的港式刑侦片,《踏血寻梅》虽然有一个悬疑犯罪的外壳,却并没有走查案追凶、警匪相斗的套路。
在开场6分多钟,影片已将普通悬疑片所要追查的关键——凶手是谁交代了出来。
如此反高潮的设定使影片从一开始就奠定了犯罪片的反悬疑基调,其要义不是悬疑,也并非寻找王佳梅的尸体,而是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同时借由警官臧sir的眼光去追溯人物背后的故事。
12.《玩偶之家(节选)》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2)

认清了海尔茂, 娜拉出走。
第二封信来了, 海尔茂又变得 甜言蜜语。
请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把握故事情节,梳理发展脉络。 2.结合选文及你所了解的戏剧情节,简述两封来信的内容。
第二封信:柯洛克斯泰在 女友的劝说下,将借据退 给海尔茂,不再要挟。
三 深入探究
➢ 戏剧冲突 ➢ 语言、形象 ➢ 本剧的社会意义
女性自觉意识的觉醒风暴
易卜生
《雪》
余秀华 我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呢
被自己深爱 被自己出卖 被自己钉在十字架 被自己取下来 雪下不下来 都阻挡不了我的白 我白不白 都掩饰不了一生的荒唐
《雪》
我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呢 被自己深爱 被自己出卖
被自己钉在十字架 被自己取下来 雪下不下来
都阻挡不了我的白 我白不白
气
和人物形象塑造紧密联系;调动多种舞台元素 细腻刻画人物心理,多种表现手法互相作用, 既增强了戏剧的思想性,又强化了戏剧效果。
勃 兰 兑 斯
, 就 必 须 提
二 初步感知
➢ 前情回顾 ➢ 梳理脉络 ➢ 概括关键内容
前 情 回 顾
【第一幕】圣诞节前,海尔茂即将升职为银行经理。娜拉兴高采烈地买 来圣诞树等,准备过圣诞节。娜拉与丈夫讨论开销闲聊时,林丹太太来 访。林丹太太想在城里找一份工作,娜拉欣然答应让丈夫帮忙。柯洛克 斯泰造访,因为海尔茂升职后准备解雇柯洛克斯泰,柯洛克斯泰请娜拉 帮忙让她丈夫不要解雇自己。娜拉拒绝,柯洛克斯泰便威胁娜拉,会将 她几年前因丈夫患重病伪造父亲的签名向自己借钱的事告诉海尔茂。
前 情 回 顾
【第三幕】林丹太太找到柯洛克斯泰,经过一番谈话后,林丹太太表示 可以接受柯洛克斯泰并嫁给他。柯洛克斯泰决定放弃威胁娜拉,“努力 做好人”。娜拉被丈夫从舞会上拉回家,林丹太太告诉娜拉不用怕柯洛 克斯泰,但要把事情的实情告诉丈夫。林丹太太告辞,海尔茂送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血寻梅》:残酷的温柔
踏血寻梅,突出一个血字,皆因它脱胎自一个肢解凶杀案,这种案件当然是血腥的。
电影为了照顾大众感受,还出了一个98分钟的大众上映版,删去了20分钟的肢解戏,以免引发观众的不适。
我不死心,等足三个月,等来了加长的120分钟版。
其实,无论是删去的20分钟,还是全片,真正血腥的地方,对我来说,相当于是没有的。
导演用温柔的目光去抚摸跟这个案件关联的人,人啊,一个个活生生的,他们都是父母生的,社会养大的,他们不是霎时间就变成我们所遇见时的那副样子、那副心肠的。
每一个人被揭露过去的时候,引发的都是那么微不足道的颤动,人如蝼蚁。
王佳梅就是踏血要寻的梅,她是香港新移民,说着一口有口音的粤语。
当学校社工惯例关心学生,而佳梅问:“为什么她要用刀割自己?”社工的面孔有些难以维持了,她无法解答佳梅的问题,也就无法开解佳梅。
谁又能真正开解谁呢?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隔海相望,看似近,有时远。
佳梅看似是为了钱去缓交的,人活着,又怎么不被钱羁绊?她喜欢的耳环,因为没钱,就要被收走,这对于一个少女来说,是踩踏尊严的,但是没钱,她不能谈尊严。
家庭困难,使她异常想出人头地,这跟大
多数人是一样的,只不过有些人懂得等待,等自己长大,自己读完书,她就没那么好运气了,急冲冲的往社会里头扎。
其实没人引诱她的。
王佳梅,太平凡了,她可以是任何青少年的缩影。
她的求死,是真实的,不是负气,她说,人有那么容易死吗?少年的勇气。
她断气前的眼泪与微笑,显得那么的坦然,这不是属于少年的,这么坦然的面对死亡,对世界就毫无留恋吗?恐怕是这世界不值得她留恋吧。
佳梅在片中唱着郑秀文的《娃娃看天下》,歌词是这样写道的:发上结着红蝴蝶,正是那段往事,我思忆中的七月……回头问问这天空,这人生可轻易吗?这些你到底明白吗?
你明白吗?
臧Sir想搞明白。
郭富城再一次贡献了一次非常漂亮的演出。
臧sir从一开始就推理出是谁杀了王佳梅,而凶手也很快自首。
这在一般的凶杀电影里是不多见的,恰恰证明了导演的野心远不在“破案”,他想破人心。
知人口面不知心。
人心是那么好破的吗?
确实不容易,臧sir的同事劝他收手,不要再浪费警力,收集证据是用来指控的。
很有道理,漠不关心是活在这个现代社会的自学技能,有太多信息让人眼花缭乱,该关心哪一个好?哪一个都不关心就好。
通过臧sir的探究,去串联这案情中的每一个人,电影通过回忆闪回的方式,插入了每个人的心事,有些说出口了,有些藏在心了。
其中我觉得最动人的是,臧sir一直想知道的,丁子聪的杀人动机。
丁子聪是这样回答的:我恨的不是女人,我恨的是人,我其实不讨厌佳梅,我甚至喜欢上了她,我讨厌人,所以我杀了她。
一句既有杀机又有触机的话。
这里,我引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一句台词:生而为人,对不起。
导演翁子光兴许不那么悲观,他让佳梅有所信仰,读圣经: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
矛盾的是,佳梅将自己的生命视为可弃。
生命本身就是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