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真草千字文》临习指导精编版
《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讲座(连载7)_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

《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讲座(连载7)_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字头十七、尸字头1.组合特点横折、短横、长撇组合,撇的弧度大小,横的粗细变化能使字头发生根本的变化。
2.临习提示“居”,整体点画较粗,字头狭窄,长撇笔势顺畅,下部横短口小,结构紧凑;“履”,字头上面宜扁,长撇劲挺,下部左窄右宽,中间留白较多,疏密关系明确;“属”,整体结构挺拔,点画粗细变化明显,转折棱角分明。
十八、广字头1.组合特点点画的形态改变,撇的弧度大小,能彻底改变字的结构特征。
2.临习提示“席”,点画排列匀称,用笔轻松自如,长撇顺势自然;“雁”,字头长撇下移,如同柳叶飘落,内部横画均匀布白,撇的收笔和横折钩的底角形成支点,使字的结构更加稳健;“府”,字头横画拉长,长撇变点,和内部的短竖、竖钩形成三个支点,字的结构较扁。
十九、田字头1.组合特点点画组合后,横向拓宽,纵向压缩,用笔藏露结合,转折或内敛含蓄,或棱角分明。
2.临习提示“异”,字头宜扁,中间要宽,底部两点要分开,点画横细竖粗;“累”,整体结构偏长,上下疏中间密,下面两点要分开;“畏”,上紧下松,中间一横左长右短,右边一捺向右延伸,和左边的横画形成对应,这样字的结构就更加平稳了。
二十、聿字头1.组合特点字头横画均取平势,主横要长,中间一竖粗壮有力,横画粗细因字的结构而改变。
2.临习提示“书”,字头宜宽,下部要窄,点画起笔较露锋芒;“昼”,上宽下窄,横画较细,上下紧凑,底部短横取覆势;“尽”,上宽中紧下窄,点画之间笔意连贯牵丝连接一气呵成,底部一横藏头护尾,波势灵动。
二十一、羊字头1.组合特点头部两点笔意交代,横竖之间或笔意连贯,或牵丝连接,以短横为主。
2.临习提示“羌”,上窄下宽,上密下疏,整体笔意连贯,撇的收笔和竖弯钩的底部起支撑作用;“羲”,字形偏长,上下之间结构紧密,横画较为短小,底部短撇的收笔和斜钩的底角形成支点,支撑上面结构;“善”,上面的字头较窄,中间的横画较长,底下的口较小,上下部分重叠有序。
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 《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讲座(连载.15).doc

右部首十四、三撇旁 1.组合特点三撇短小浑厚,起笔或方或圆,都在同一垂直线上。
2.临习提示“形”,左宽右窄,中间疏朗,左部横画取仰势和平势,左边曲头撇、垂露竖,三撇布局窄长;“?”,左部呈长方形,左右两竖向背而立,结构紧凑,左右两部间距稍宽,但不松散。
十五、见字旁1.组合特点上面长方形结构,直撇收笔或藏锋,或回锋挑出,撇画的收笔和浮鹅钩的底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2.临习提示“亲”左右同宽,左高右低,左部安排在右部撇的上方,结构紧凑;“观”,左长右短,左部宽大,左部中间两个“口”,由点画所替代,右部短小下沉,左右部着地平齐。
十六、犬字旁1.组合特点横短,撇画起收笔锋芒稍露,上直下弯行笔带弧度,捺画的起笔和横画、撇画相交,由轻至重,顺势而下,点的位置高低不一。
2.临习提示“猷”,左部横画向左延长,和右部捺画形成对角平衡关系,斜点在横的收笔处,字形结构宽扁;“兽”,左部结构方正,重叠有序,右部“犬”紧靠左部,捺舒展顺势,斜点偏上。
十七、丸字旁1.组合特点撇画的行笔较直,撇画的形态差异较大,因字而异,横折钩行笔弧度稍直,斜点位居字的结构中间。
2. 临习提示“执”,左长右短,底部较平,左部横画长短笔势不一,上下排列紧密,右部撇画和钩画相背而立,左右两钩底角支撑字的结构;“孰”,左长右短底部在同一水平线上,左部上密下疏,钩画的接触面较大,右部钩和左部钩使字平稳。
十八、鸟字旁1.组合特点上窄下宽,点画排列匀称,下方横四点略微偏上,斜点之间可分可连。
2.临习提示“鸣”,“口”位于左上角,横四点向左延伸意欲托住上方的“口”,结构较方正;“?”,左小右大,左部小而方正,位居“鸟”的左上方,右部上窄下宽,横四点向外延伸,左右两部形成整体。
十九、风字旁1.组合特点结构瘦长,撇和钩取向背弧度,撇短钩长,内部结构紧凑。
2.临习提示“飘”,左长右短,左部点画布局匀称,下面“小”变横三点,使结构更平稳,右部横折钩的底角和左部横三点在同一水平线上;“?”,左密右疏,左部上斜下正组合生动,右部撇短钩长中间紧密,左边竖折的转角和右面钩的底角是字的支点。
智永_真草千字文_技法精讲_二_许晓俊

初h 巧
根 肥 孔 #
类是也 "0 明李淳 5大字结构八十 四法 6 云 : / 向
者虽迎 , 而手足亦须回避 " 如 妙 ! 舒! 好 ."
背者 固扭 , 而脉络 本 自贯通 , 如 孔 ! 乳! 兆 ! 非." 0 宋姜夔 5续书谱 #向背 6 云 : / 向背者 ,
如人之顾盼 ! 指 画 ! 相 揖 ! 相背 " 发于左者应 于 右 , 起 于上 者伏 于 下 " 大要 点划 之 间 , 施
施 0等字的左 右两部分相 背 " 处理好 向背关系 , 能使结体更有变化 , 笔 画更有情趣 " 无论相 向 ! 相背 , 都应互相顾盼照应 "
乡 令方 色
设各有 情理
求 之古人 , 右 军盖为独步 " 0 隋
释 智果 5心成 颂 6 称 : / 分 若抵 背 , 谓 纵也 , -册 . -册 . 之类 , 皆须 自立 其抵背 , 钟 !王 !欧 ! 虞 皆守之 "0 相 向者如 / 困 0 字 , 左 边 竖 画 向右 , 右
边 竖 画 向左 " 相 背者 如 / 夙 ! 用 0 等 字 " 结 构 的两个部分之 间也有 向背关系 " 初 !巧 !好 ! 约 ! 妙 0 等字的左 右两部分相 向 , 根 !肥 !孔 !
1 技法纵论
智永 5真草千字文 6 技法精讲 (二)
向背
@ 许晓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妙 _风 ! 雨
向 , 指 点 划 结 构 之 两 部 分 相 向者 , 如
/ 困 0/ 巧 0等 " 背 , 指两部分相背者 , 如 /用 0/ 孔 0 等 " 无论 / 向 0 或 / 背 0 均要 各有 体 势 , 须
智永《千字文》楷书笔法精解

智永《千字文》楷书笔法精解智永,南朝人,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浙江人,世称“永禅师”。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妩媚俊挑,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范本,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较快地入手。
用笔概要1起笔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尖锋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轻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
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习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稳住笔势。
2行笔关于行笔,今人多有忽视。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包世臣这段话言明了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
临写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且轻虚,以达到力实气空的线条效果。
3收笔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帖中的收笔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尽。
临习时,要有一种静穆的心态,注意收笔的蓄势,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临写准备每当我们面对一本新帖时,应掌握一些临帖常识,充分做好临帖前期的工具准备与心里调解,切不可“笔不论柔与硬,腕不论低与高”。
应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每一本字帖所处的时代、书写的背景、相关的评论资料,以便于我们较好地理解原帖、走近原帖,达到事半功倍的临写效果。
把握字形,确定临字的大小此帖字径大多不过2厘米,结构方正稳健,气息畅达。
由于这是智永书写的一本普及性书法字帖,因此它并不追求险绝多变的体势,而是注意结字的稳健、匀称,力求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以便于人们欣赏、学习。
我们在临习时,要抓住本帖的这一要旨,把握住字形特点。
初习时可悬腕书写,字形基本与原文相当为宜;待有一定基础后亦可悬肘书写,略放大字形。
对笔、纸、墨的选择此帖真书介于中楷与小楷之间,可视为小楷。
小楷在结字上要“舒展开疏,间可跑马”,因此对临写者指、腕的要求甚高,执笔要紧,运腕要活。
总体而言,临习真、草二体,可如虞世南《笔髓论》中言:“真一(距笔头一寸)、行二、草三,指实掌虚。
智永草书千字文笔法解析(全集)

16.火字旁 有四笔分明者,有三笔分明省缺一点,如写竖心者。范字:烛(燭)、烦、炜(煒)。
17.马字旁 此马字为草法符号,点下似一子字,最后一笔上挑。范字:驴(驢)、骇、骧。
18.双人旁
在草法中最混杂,与单人旁或三点水相仿,全看上下字之间的读句来确定。范字:得、御、 衡。
23.斜王旁 此字一笔完成,中间有一环转。有依附右半之势。范字:珠、环(環)、玑(璣)。
24.女字旁 第一笔少一折笔,以作省略,横画写成挑,甚至一点,以与右半连贯。范字:妙、如、好。
25.贝字旁 形态变化复杂,许熟悉草法,不然难以辨认。范字:贱、贡、贼。
26.食字旁 形态不一,最后一字用笔省之又省。范字:饱、饥、余(餘)。
27.车字旁 写法迥异,三种写法,用笔、结体都有不同,要熟记。范字:轻、轲、转。
28.宝盖头 左边一点都省却,或一横起笔处稍重作代替,其势斜、其钩长。范字:实(實)、寂、寥。
29.广字头 一横有长短,一撇有藏锋或连写,其势要斜,有利于下部书写。范字:庭、庙(廟)、靡。
30.雨字头 中间极为简省,竖弯代替一竖和四点。范字:霄、露、虞。
草书四大要素
智永草书千字文笔法解析(全集)
连
把一个字的点画都连起来写,这在草书中是最为常用的方法,整个字几乎一笔完成。其连的方 法主要是靠笔的旋转、循环、靠牵丝的带动,故多用圆笔。转折顿挫处处似有非有。如:步、 皇、庶、象
步
皇
庶
象
省
将有些点画及局部偏旁或省略,或变化形态,而又不使字形有太大的影响,省笔中有许多是因 笔势连贯应运而生。如:君、起、气、良
19.目字旁 因用笔快速,故中间两点似写一点。范字:睦、眠、瞻。
《智永真草千字文》笔法精讲及原帖高清欣赏

《智永真草千字文》笔法精讲及原帖高清欣赏示例文章篇一:《智永真草千字文》笔法精讲及原帖高清欣赏嘿,大家好!我今天想跟你们聊聊超级厉害的《智永真草千字文》。
你们知道吗?智永和尚可了不起啦。
他写的这个《智永真草千字文》就像是书法世界里的一颗超级闪亮的星星。
我一开始接触书法的时候,就听老师提到这个帖子,当时我就想,这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呢?先来说说智永和尚吧。
他可是个很有毅力的人。
就像一个长跑运动员,一直坚持不懈地在书法的道路上奔跑。
他住在一个寺庙里,每天都在练字。
我想啊,他练字的时候肯定特别专注,周围的一切都打扰不了他。
说不定寺庙里的小和尚们有时候会悄悄凑过去看他写字,心里想着:“哇,智永师父写得也太好啦!”那这个《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笔法到底有什么奥秘呢?咱们先从真书部分说起。
智永的真书啊,笔画就像一个个小士兵,排列得整整齐齐,但是又各有各的特点。
比如说横画,它不是那种平平无奇的横,而是有一点微微的起伏,就像小山坡一样。
这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了一点点小小的涟漪,让整个字看起来更加生动。
你看,我们写横的时候,如果写得像根木棍一样直,那多单调啊。
智永和尚就聪明在这里,他把笔画写得活灵活现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书法课上试着模仿智永的真书横画。
我写了一遍又一遍,可怎么都写不出那种感觉。
我就有点着急了,旁边的同学就对我说:“你别着急呀,就像你走路一样,不可能是直直地走,总会有点小晃动的。
”嘿,经他这么一说,我好像有点开窍了。
我再写的时候,就想象着这个横画是一个小人在小山坡上慢慢地走,嘿,写出来的横画还真就有那么点味道了。
再说说竖画吧。
智永的竖画就像挺拔的大树,直直地立在那里,给整个字一种很稳的感觉。
这就好比盖房子的时候,柱子要立得直直的,房子才不会倒。
要是竖画写歪了,整个字就像要倒了一样,那可不好看啦。
我就试过写竖画写歪了,那字看起来就像个喝醉酒的人,东倒西歪的。
老师看到了就笑着说:“你这字啊,是不是被风吹歪啦?”我当时就特别不好意思,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竖画写好。
《智永真草千字文》简介及临写指要

《智永真草千字文》简介及临写指要《真草千字文》,真草二体,是智永传世代表作,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留传千古名迹。
传智永曾写千字文八百本,散於世间,江东诸寺各施一本。
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
墨迹本为日本所藏,纸本,册装。
计二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原为谷铁臣旧藏,后归小川为次郎。
后有杨守敬、内藤湖南所写两跋,论者认为墨迹本为智永真迹,也有人疑为唐人临本。
故宫博物院藏拓本。
《真草千字文》,北宋时宣和内府仅存七卷,南宋至今唯有一卷。
流传下来的《真草千字文》墨迹只断烂了开首两行,其他都尚称完好;至于缺的部分,也已根据关中本补全。
所谓“关中本”,是宋朝大观三年时薛嗣昌根据长安崔氏所藏真迹,於大观已丑(公元1109年)摹刻上石,又称为「陜西本」,原刻石今日尚存西安碑林,据说「颇极精工,无复遗恨」,可说是善本,但感觉和墨迹相比稍差一些。
《真草千字文》是他晚年以当时的识字课《千文字》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成四言文章,便于初学者诵读,识字。
这类文章古代即有,而以南朝梁武帝命周兴嗣所撰千字文流传最广,名人书写而传世者很多。
从书史发展来看,智永《真草千字文》卷的规范作用超过了传为东汉蔡邕书《熹平石经》的影响。
《真草千字文》法度谨严,笔力精到,或字字区别,个个独立;或映带相关,连绵一气。
然皆下笔有源,使转有法。
体现所谓'意在笔先,熟能生巧',达到了'神化自若,变态无穷'的意境。
遒劲丽美,字体古雅,用笔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多奇趣,确非唐以后人所能至。
都穆《寓意篇》评其字谓:“《智永真草千字文》,气韵飞坮,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
“。
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
又如苏轼所评:“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此书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继承并总结了“二王”正草两体的结体、草法,从体法上确立了它的范本作用。
1、智永千文书在锋颖的藏露、用锋的顺逆、运锋的正侧等方面,呈现出用笔多样性的特点,确乎是“精熟过人”、“精能之至。
《智永真书千字文》书法教程

《智永真书千字文》书法教程智永真书千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篇经典字帖,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育意义广受青睐。
本文将为您介绍智永真书千字文的书法教程,帮助您了解如何正确地书写这篇经典之作。
一、智永真书千字文概述智永真书千字文源于唐代,作者智永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和教育家。
他以其卓越的书法技艺和辅导经验,创作出这篇千字文。
智永真书千字文的特点在于字体端庄工整,结构严谨,能够帮助读者掌握汉字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二、智永真书千字文的基本要素在书写智永真书千字文之前,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 宣纸:宣纸是中国传统书法所常用的书写材料,具有透气性和吸墨性好的特点,能够保证字迹的流畅和清晰。
2. 毛笔:选择一支柔软适中的毛笔,能够更好地表现智永真书千字文的线条和笔画的变化。
3. 墨汁:使用优质的墨汁,可以使字迹更加浓郁且不易褪色。
4. 笔墨文房四宝:这包括墨砚、文房四宝 (笔筒、墨盒、砚台、文具盒)等,它们是书法创作的必备工具。
三、书写智永真书千字文的步骤接下来,我们将为您介绍书写智永真书千字文的详细步骤:1. 准备工作:将宣纸展开并将其固定在书写台上,确保书写的稳定性。
调整纸张的方向和倾斜度,以获得最佳的书写效果。
2. 用墨汁调制墨汁:倒入适量的墨汁,用水稀释并搅拌均匀。
墨汁的浓度应适中,既要能够在纸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墨迹,又不能过于浓重,以免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3. 蘸墨、挥毫:将毛笔蘸满墨汁,轻轻敲除多余的墨汁,然后以适度的压力挥毫书写。
在书写时,要注意用笔力控制墨迹的粗细和线条的流畅度。
4. 注意字形和结构:在书写每个字时,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构造,力求准确地表现每个笔画的变化和笔顺。
特别注意每个字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和平衡关系。
5. 书写顺序:按照智永真书千字文的原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逐字书写。
尽量保持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均匀,并注意整篇字帖的美观和协调性。
6. 专注和耐心:书写智永真书千字文需要持之以恒的专注和耐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永《真草千字文》临习指导一、智永与其真草《千字文》智永,生卒年不详。
南朝陈、隋间人,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世称“永禅师”。
相传40年不下楼,书《干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各寺。
退笔头置大笔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满。
唐张怀瓘《书断》评其书:“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
”北宋苏轼《东坡题跋》言:“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右图为作品局部)妩媚俊佻,今人疑为唐人摹本。
然墨本较之刻本更易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范本。
何况智永书法“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李嗣真《书后评》),这一点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较快地人手。
我们这次系列讲座选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迹影印本。
二、用笔概要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干文》,笔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
”分析此帖用笔,诚如何所言,无论起、行、收笔均力实气空,笔势浑穆。
1.起笔。
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尖锋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轻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
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习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稳住笔势。
2.行笔。
关于行笔,今人多有忽视。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包世臣这段话言明了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
临写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且轻虚,以达到力实气空的线条效果。
3.收笔。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帖中的收笔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尽。
临习时,要有一种静穆的心态,注意收笔的蓄势,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三、临写准备每当捌面对—本新帖时,应掌握—些临帖常识,充分做好临帖前期的工具准备与心理调解,切不可“笔不论柔与硬,腕不论低与高”。
应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每—本字帖所处的时代(当时的书风、用笔、用纸、作者的取法等)、书写的背景(作品书写年代及作者书写时的年龄、心境等)、相关的评论等方面的资料,以便于我们较好地理解原帖、走近原帖,达至事半功倍的临写效果。
在临写智永真草《千字文》之前,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把握字形,确定临字的大小此帖字径大多不过2厘米,结构方正稳健,气息畅达。
由于这是智永书写的一本普及性书法字帖,因此它并不追求险绝多变的体势,而是注意结字的稳健、匀称,力求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以便于人们欣赏、学习。
我们在临习时,要抓住本帖的这一要旨,把握住字形特点。
初习时可悬腕书写,字形基本与原字相当为宜;待有一定基础后亦可悬肘书写,略放大字形。
2.对笔、纸、墨的选择此帖真书介于中楷与小楷之间,可视为小楷。
小楷在结字上要“舒展开疏,间可跑马”,因此对临写者指、腕的要求甚高,执笔要紧,运腕要活。
总体而言,临习真、草二体,可如虞世南《笔髓论》中言:“真—(距笔头—寸)、行二、萆三,指实掌虚。
”小楷落笔及草书的折转引带全仗笔尖部位运行,所以动作要爽洁、清劲、准确,宜用弹性较强的纯狼毫书写。
在用纸上,由于所临字较小,线条纤细,点画间留白较少,因此不宜在渗化严重的生宣上书写。
平日临帖可用毛边纸,创作可选用七成熟的宣纸,如色宣、仿古宣、瓦当宣等。
在用墨上,同样应防止渗化,切忌为追求墨色变化而兑水书写。
(下图为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四、真书的用笔分析智永用笔“精熟过人”,其笔法绚烂多姿,富于变化。
我们在临习前应先认真读帖,留意帖中相同点画的不同写法,找出规律。
(一)横的写法1.长横作为—字的主画,长横起着稳定字势、调节节奏的作用,应写得生动得势。
此帖中的长横一般有三种形态:其一如下图中“举”字长横,书写时笔管略向左下方倾侧,笔锋落纸后向左下方切笔,而后抵住右行,至收笔时将笔稍抵提起回锋。
此横寓凌厉遒劲之势。
其二如下图中“妾”字长横,笔行至中段稍提,收笔向右下稍顿而成。
此横呈轻灵婉转之态。
其三如下图中“具”字长横,尖锋入纸后迅速挺直右行,前轻后重,刚直有力。
此横有劲健流动之势。
2.短横短横在此帖中的形态颇多,或笔锋上行,取俯势,如下图中“老”字上横;或笔锋下顿,取俯势,如下图中“杯”字右部之横;或尖锋入纸,求劲利,如下图中“情”字右部的横;或切笔向右上提锋,求果断,如下图中“求”字的横;或平直坚挺,求沉实,如下图中“耳”字的上横;或婉曲多姿,求妍媚,如下图中“且”字的下横。
3.横的变化汉字中的横画最多,因此其形态、体势的变化也颇多。
深谙于此的智永在用笔上更是多变,下面拈出几例说明。
下图中“土”字两横并列,上横前重后轻,取仰势而放之,下横前轻后重,取俯势而收之,对比鲜明。
而下左图中“任”字右部的三横,上仰、中平、下俯,长短各异,变化自然和谐。
又下图中“声”字中的横画,自上至下依次减细,且各横之间均有笔势上的照应,至末横处理成提画的走势。
临写中,对横画较多的字,应多观察分析,找出共性,举—反三。
(二)竖的写法.汉字横多竖少。
竖是字的骨干,起着支撑字形、稳定重心的作用,宜写得劲健挺拔。
1.长竖此帖中的长竖有以下三种:一为悬针竖,如下图中“傲”字右竖,起笔时与上一点画呼应,笔锋迂回而下,收笔时出锋,显出畅意流美之态。
二为垂露竖,如下图中“辞”字最后一笔竖,收笔时回锋,显得浑厚沉静。
三为“行意竖”。
由于此帖行意浓厚,因此字中时有行书笔意的点画,如下图中“斩”字末竖,显然是为求流畅的笔势而带出。
2.短竖短竖在写法上与长竖相似,有起、收笔上的藏露变化,有相向、相背的体势变化。
(三)点的写法待横、竖将手、腕训练得较为稳定后可转入对点的学习。
南宋书学理论家姜夔言:“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点为字之神,点亦富于变化,但何时用什么点并非可以随心所欲,而是要遵循—定的规律。
如左右两点用于字首、字中,—般就是如下图中“糠”、“嫡”、“少”的写法;用于下部,一般就是如下图中“凉”、“员”、“异”几种写法。
四点底一般也只有如下图中“熟”、“谦”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变化。
而上下两点的写法,由下图中“钧”、“扇”二字可见,上下三点由“沉”、“落”二字可见。
此帖中点单独出现时,形态最多的是侧点,书写时笔取侧势,锋尖入纸用力向右下,待毫铺开后笔锋稍顿,衄挫回锋。
其他还有直点、长点、垂点、撇点、挑点、平点等,书写时要留意它们与不同笔画搭配时的形态,找出规律睦。
(四)撇的写法撇、捺好比字的双翼,要左右呼应对称。
撇是向左伸展的一笔。
1.长撇本帖**现频率最高的长撇为兰叶撇,如右下图中“房”、“史”二字之撇,轻锋入纸向右下轻点,然后将锋调正,由轻渐重,腕同时向左上方翻,自中下段渐行渐提,出锋撇出。
此掷飘逸摇曳。
另外两种长撇在起、收笔上作了变化:长曲撇起笔先向右下切入,而后笔致清晰地撇出,如右图中“饱”字左撇;回锋撇收笔处向左下轻蹲,得势后迅速向左上挑出,与下—笔呼应,如右图中“合”字之撇。
2.短撇短撇与长撇笔法相似,只不过长度较短,在起、收笔及角度上变化更细微丰富一些,由右图中“黍”、“税”、“亩”、“易”四字可见。
同时,短撇用笔迅疾多变,要求临写时手上的动作要干净、准确,不可有多余动作。
(五)捺的写法捺是字中向右舒展的一笔,其笔法来源于隶书,要有起有伏。
1.长捺此帖中的长捺丰润婉转,起伏含韵,一波三折。
如下图中“令”字之捺,起笔空中作逆入之势,笔锋落纸右行(取平势),为一折;而后顺锋向右下行笔,为二折;至捺脚翻腕捺出,为三折。
另有如下图中“聆”字的回锋捺,笔至捺脚处不出锋,而作回锋之势,显得含蓄厚重;而“奏”字之捺至捺脚处圆锋而亡,隶意十足。
捺贵舒展,临写中应注意用笔的节奏感,不可行笔过快。
2.短捺此帖中短捺化为反点者居多,如下图中“散”、“欣”二字的捺;也有类似于长捺笔法者,如下图中“囊”、“济”二字的捺。
(六)钩的写法作钩之法,需蹲锋,令钩饱满劲健。
钩的变化较多,但写法大致相似,只是方向、长短、粗细的差异而已。
竖钩的起、行笔与竖相同,至将转笔处手腕稍向右上翻,而后向左平推而出,如右下图中“则”字之钩。
本帖中的竖钩也有拖钩法,即出钩时将笔锋调正,掣住笔势向左稍行钩出,如右图中“孰”字左下的钩画。
钩的形态一般有以下几种,兹列出典型字例,可强化练习,如右图中“宅”、“弱”、“飘”、“心”、“贼”、“处”字中的竖弯钩、横折钩、弯钩、斜钩、卧钩等。
(七)折的写法折是由横和竖搭接而成的。
智永真书的折笔多暗转,劲力内敛,如右图中“伊”、“旦”二字的折,转处笔势稍顿,圆锋而下,折处圆劲而有张力。
而右图中“曲”、“忠”二字之折,则笔至转角处提笔换锋,抵住下行,折处笔力盎然,似切金断玉一般以上分析了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真书的笔法特点。
需要提醒临写者注意的是,此帖真书类似于行楷,笔致流畅圆洁,故而要想更好地表现其笔端灵便畅达的气息,则必须具备一定的行书基础。
因此在I临写此帖的同时可穿插临写王羲之的行书帖,以切准智永楷书与王字行书的契合点,达到由形入神的目的。
五、草书的用笔分析孙过庭《书谱》云:“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因此对草书的用笔把握首先体现在使转上。
智永笔法精熟,“笔笔从空中落”,故而可以说,智永此帖草书教科书般的笔法为我们做了极好的示范。
(一)使转此帖在使转上达到了“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孙过庭《书谱》语)的艺术效果。
其转笔淳厚流畅,灵动而不诡异,沉实而不呆板。
1.下转。
如图中“霄”、“易”二字之横下行时,腕部要随之缓缓外转,使锋居于正中,忌勾指直接向下。
2.上转。
如图中“充”、“肠”二字,在笔上转时不可懈怠(勿猛提笔),稍驻后翻转而上,忌机械硬转,令锋散开。
3.平转。
如图中“饱”、“畏”二字笔至平转(撇折)时腕要稍向内翻,并在转处稍顿。
行笔时注意要手腕轻虚,避免动作过大。
4.连转。
如图中“辅”、“鸥”二字,转笔处顺势相连,行笔动作基本—致。
但转折中应注意动作到位和连转处的变化。
草书使转中最(隹的是上、下转交替进行,如图中“委”、“寓”二字。
临写时首先要看清行笔线路,其次要把握好腕部动作,可先在空中熟悉两遍后落笔。
检验连转动作是否正确的方法是审视线条的起、行、收处,不能出现散锋或尖薄的情况。
如果动作不对,应及时调整,直到准确为止。
(二)横草书中多牵丝映带,许多点画相互依存,横画也不例外。
它可以与竖、撇、捺、点等连接在一起,难分彼此,如右图中“佐”、“曲”、“弱”、“营”等字。
当然,相对独立的横画也会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字中,与字的其他部分互相呼应。
1.短横草书中独立的短横一般为字的首笔或末笔,其起、收有轻重,体势有俯仰。
一般上横多用轻起、仰势,如右图中“飘”字;亦有切笔人纸重起者,如“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