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农民与城镇化
《城镇化》乡村和城镇PPT精品课件

郊区城镇化:
城市人口密集,就业难, 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地 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
乡村环境优美,差距缩 小,地租便宜,基础设施 完善。
合作探究 英国的城镇化进程 P36
1、用“s”曲线,描述英国城镇化进程时间段
•初期阶段:工业革命之前(18世纪中叶) •中期阶段:18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后期阶段:20世纪下半叶——
3、通过GNSS、GIS查询(摄像、视频…) 如遇堵车,可呼叫就近警车,通过广播告知车辆绕行
4、交通组织、商业组织、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RS:遥感系统:数据的获取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空间定位 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更新、分析
生活应用 城市规划 市政服务 公共服务
课堂小测
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出警中的应用
P41
回答:1、2、3、5问
1、GNSS,定位信息—110指挥中心
2、GIS,所有车辆信息由GIS整理、分析后,寻找离出事地点最近车辆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城镇化
-.
✓城市增多 ✓超级城市出现
✓自然增长 ✓机械增长
任务一
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概念
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标志
城镇人口数量增加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例上升
3、城镇化发展的动力
相互促进
推拉因素
乡村的推力 城镇的拉力
二战后,加速城市化 遍及全世界
城镇化有差异:70%以上,40%以下主要分布的大洲在哪?
城镇化区域差异:全球、大洲、国家 城镇化进程示意图—“S”曲线
起步 发达国家 早 发展中国家 晚
城市化与农村社会关系

城市化与农村社会关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愈发紧密。
城市化对农村社会关系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但同时也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首先,城市化为农村社会关系的演变带来了新的机遇。
传统农村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建立在家庭、亲戚和邻里之间。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农村地区逐渐融入城市经济体系,农民可以通过在城市中就业或创业来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
同时,城市中的服务业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这使得农民的社会关系不再局限于家族和邻里,而是与城市居民、同事、朋友等更广泛的群体建立起联系,农村社会关系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
其次,城市化对农村社会关系的演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农村社会关系面临着“空心化”的问题。
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导致老人和儿童成为农村社会的主体。
这使得农村社会关系缺乏活力和新鲜血液,老人的照料和儿童的教育成为农村社会关系中的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城市化带来的现代化思潮和生活方式冲击了传统农村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农村社会出现了个体主义、分化以及家庭关系疏远等问题,农村社会关系面临着重新建构的挑战。
然而,农村社会关系的演变并不意味着传统农村社会的完全丧失,相反,传统农村社会的某些特点得以继承和延续。
农村社会的相对封闭性和亲情关系的重要性依然存在。
虽然城市化加速了农村社会的多元化,但传统的封闭社会网络仍然在农村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族、亲戚和邻里依然是农村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撑,农民在处理家庭、婚姻、亲情等问题上,仍然遵守着传统的行为准则。
由此可见,城市化与农村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多样的互动关系。
城市化为农村社会关系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农村社会关系的改变既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村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注重农村社会关系的建设和保护,促进城乡居民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城市化和农村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
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综述

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综述【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综述】1、引言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本文旨在综述相关文献,探讨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作用、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政策对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控等。
2、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2.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迁移,对农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了农业劳动力,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城市产业的发展。
2.2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经济增长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土地流转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农村土地流转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通过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得到集约利用,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增加了农民收入。
3、农村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作用3.1 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的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很多资源和劳动力。
农村经济不仅提供了城市所需的食品和其他生活物质,还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3.2 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消费市场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增强。
这为城市的消费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消费市场的扩大和繁荣。
4、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城镇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又为城镇化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城镇化和农村经济的互动关系在中国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政策对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控对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

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一、城镇化发展趋势我国的城镇化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20%不到到现在的超过60%,城镇人口也不断增加。
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
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都有不小的进步。
更多的人向城市聚集,城市的规模和人口都在不断扩大。
二、农村发展状况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
小规模农业经营和人口流动的不便,限制了农村的发展。
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也有待改善。
然而,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升级与发展,相应设施条件也得到了提高,农民的生存水平也有所增长。
三、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城市的经济规模大、资金流通多,发展更快也更激烈。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也不断提升。
而农村经济则依赖于农业和畜牧业,资金流动性不足,发展受到很多局限。
文化教育方面,城市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源和高等教育机构,因此城市的文化水平和人才水平更高。
农村虽然通过基础教育的普及让农民受到了更多的文明教育,但文化水平仍偏低,农村人才的缺失问题也普遍存在。
医疗条件方面,城市的医院设施和医疗技术更为先进,但医疗费用相对较高;反之,农村则因为其医院条件和医生水平的局限而导致医疗费用相对较低,但医疗质量还有待提升。
四、如何促进城乡发展对于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关键是要保证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
城市和农村的发展要有平衡。
农村方面,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行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农村产业逐渐多样化,喜提农村互联网、智慧农业等概念,从而面临发展新方向的机遇。
城市方面,需要在发展的同时加强公共服务。
政府应该加强对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投入,降低医疗费用和教育孩子费用等基础服务的成本,从而缩小城乡差距。
总之,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城镇化建设与新生代农民工

农 民的均 等 化待 遇 , 真 正做 到 让农 民进城 “ 进得 来 、
留得下 、 有尊 严 ” _ 2 ] 。 ( 二) 新 生代 农 民工在 城镇化 建设 中的作 用 在 世情 、 国情 和党 情都 在发 生深 刻变化 的时代 , 利益 、价值 和观 念 日趋 多元 化 。重视 青年农 民工 工
存 即他们 外 出打工 的 目的不仅 仅是 出于 生存理 性 的
城镇 化 建设有 效 地解决 了农村剩 余 劳动力 的转 移, 有利 于 提高各 种 市场要 素有 效配 置效 率 , 是 破 除
0 7 9 瓮 黼 ,
簿譬
考虑 , 经济理 性和社 会理性 选择 也表 现得更 突 出些 ,
一
” 重要 讲 话 中深 刻 指 出“ 青 年 是祖 国的未 来 、 民族
本, 以城 乡统 筹 、 城 乡一 体 、 产城互动 、 节 约集 约 、 生 态 宜居 、 和谐 发展 为基 本特 征 的城镇 化 , 全 面提 升城 镇 化质量 和水平 , 走科 学发 展 、 集 约 高效 、 功能 完善 、
步实 现城镇 基本公 共服 务覆盖 常住人 口。 《 全 国促 进 城镇 化健 康发 展 规划 纲要 ( 2 0 1 1 ~ 2 0 2 0 年) 》 ( 以下 简 称《 纲 要》 ) 中明确 , 要鼓励 部分地 区积极 稳妥 的推 行 全 国居 住证 制度 。在全 国政协 十二届一 次会议 首 次
发挥 新生 代农 民工 的生力 军作 用 ,这直接 关 系到我
国新 型城 镇化 建设 的进程 。
( 三) 新 生代农 民工在 城镇 化 建设 中的 生活状 况
及 其对 自身权 益 的要 求 党 的十一 届三 中全会 以来 ,我 国城镇 化 进程不 断 加快 。城镇 化建 设进 程 中涌现 出了一 支新 型劳动 大军, 即出现 了新 一代城 镇青 年— — 新生 代农 民工 。
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

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作者:马轶群唐沁越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3年第05期[摘要]區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加重了我国收入不平等程度。
本文使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对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均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且土地城镇化的增收作用强于人口城镇化。
分地区看,人口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在相同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下,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能获得更大幅度的增加。
土地城镇化则会扩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即使东部地区土地城镇化增速明显弱于中西部地区,但土地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弹性及初始值的优势,使得土地城镇化仍是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因而,在推动人口城镇化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只有依赖更快速的土地城镇化,才能抑制其对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负向作用。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收入;区域差距[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23)05-0074-08引言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刘志彪,2010;郑鑫,2014)[1-2]。
但学界也敏锐地发现,在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推进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两者关系引起广泛的关注,很多学者开始探讨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陈斌开和林毅夫,2013;穆怀中和吴鹏,2016)[3-4]。
然而,在现有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中,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王小鲁和樊纲(2005)认为,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是居民收入差距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农民收入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性对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增长都提出较大的挑战[5]。
那么,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有何影响,是缓解还是加剧了区域间农民收入的失衡?此外,城镇化通常分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有研究指出,从 2000年到 2011 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6.4%,而城镇人口仅增长50.5%,我国人口城镇化显著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两者处于非均衡、不协调发展中(彭代彦和彭旭辉,2016)[6]。
(整理)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的发展前景和道路.

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的发展前景和道路郑勇城镇化,国际上通用的叫法是城市化。
在我国的实践中,两种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城镇化在过去100多年里已成为全球一个不可遏止的发展趋势,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规律性现象。
尤其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发展加速,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其浪潮般的趋势席卷世界各国。
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政府层面逐步摈弃了原来对城市化的错误认识,逐步把发展城市化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大目标。
城市化脚步骤然加快,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应该指出的是,无论人们对城市化喜欢还是厌恶?赞成还是反对?它都是一个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只能顺应历史潮流,利用城市化对国家带来的有利方面,而逐步消除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几个概念1、城市化,是产业革命以来,非农产业的兴起,发达商品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生产要素迅速集中化、集约化,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经历革命性变革,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饶会林,东北财经大学)2、城市化的内涵。
广义的城市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性状的改变过程;城市数量的急剧增长过程;城市质量的不断演化和提高过程。
3、城市化指标,最常用的是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人口城市化程度。
二、我国城市化的历程及现状(一)建国以来城市化历程1、1949——1957 年: 城市化起步和人口自由迁移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国家是鼓励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
2、1958——1960 年: 城市化过快推进和人口过度迁移阶段。
在大跃进思想指导下,城市化速度人为过快推进。
3、1961——1965年: 城市化调整和人口返迁阶段。
作为对前一时期过度城市化的纠正, 这一时期经历了一次非正常的逆城市化过程。
4、1978—— 20世90年代 :城镇化与人口加速流动阶段。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是标准的城镇化模式。
由于害怕西方国家的“城市病”,国家这期间是抑制大城市发展,而鼓励中小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
中国农村现代化与城市化.ppt

rural modernization shall be harminzed with urbanization and the boosting effects to rural development
income of urban residents 长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造成的过大的城乡差距,经过
改革开放初期的所有缩小后,又一直呈扩大的趋势。
The duel structure of long-term urban and rural segmentation creates excessive urban and rural gap, which was narrowed to some extent shortly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but then sees a tendency of further widening
中国农村现代化与城市化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牛凤瑞 Niu Fengrui
05年3月18日 March 18, 2005
Workshop on China’s Rural Electrification
1
中国农村现代化与城市化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nization in China
expenditur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s 2.3:1 2000年 增加到3.0:1,By 2000, the ration had grown t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与城镇化
农民进城容易就业难。
农民尤其在县域城镇,能否从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是市民化的关键一步。
俺进城也好,俺上楼也好,解决不了饭碗,解决不了生活,怕是不中!
市民化,生活方式也。
小城镇和大问题
记者李智勇:一个县立足自身资源、孵化特色产业,进行发展路径探索。
三农老路:农村生活方式小农,农业生产方式小农,农民保障方式小农
农村夫妇掰着手指头算:两人的耕地,合两亩多一点儿,一亩地一年收千斤小麦、千斤玉米,顶天了。
能卖几个钱?化肥农药种子人工等成本都不算,不吃不喝,一年收入也就两千块钱!就算有新农合了,“孬好得个病,也不够吃药钱!”
发展路径改变
这是件大好事:“家门口就能就业,可以照顾老人小孩,留守儿童问题也不存在了,对老百姓当然好了!县城产业起来了,农民收入倍增就更有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