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阅读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文学阅读 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文学阅读一、小古文阅读。
张无垢①勤学张无垢谪②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③辄④执书立窗下,就⑤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⑥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⑦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注释】①张无垢:张九成,号无垢,南宋官员。
②谪:指官吏降职或远调。
③昧爽:拂晓,破晓。
④辄:就。
⑤就:靠近。
⑥洎(jì):到,至。
⑦趺(fū):脚。
1. 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寓.城西宝界寺()A. 寄托。
B. 居住。
C. 公寓。
(2)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A. 拿着。
B. 坚持。
C. 执着。
(3)如是.者十四年()A. 正确。
B. 凡是。
C. 这样。
2.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文中画“_____”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下面故事中主人公的做法和本文主人公相似的是() 。
A. 《铁杵成针》B. 《囊萤夜读》C. 《程门立雪》5. 请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散文阅读。
咪咪二世季羡林凌晨四时,如在冬天,夜气犹浓,黑暗蔽空。
我起床,打开电灯,拉开窗帘。
语文四年级下册 期末现代文阅读真题拓展卷(含解析)

语文四年级下册期末现代文阅读真题拓展卷(含解析)期末现代文阅读真题拓展卷-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部编版一.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1.(2023春罗湖区)课内文段阅读: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节选自《琥珀》)(1)“推测”和“想象”不同,“推测”中包含想象,但是必须有依据。
作者推测两只小虫在松脂里挣扎过的依据是___ 。
(2)根据课文内容推测,这块琥珀有什么样的科学价值?(多选)A.可以推测几万年前的气候环境可能很炎热。
B.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
C.可以推测几万年前森林是如何被海水淹没的。
D.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了松树和松脂。
2.(2023春盘州市)资料袋:月亮太阳看起来为什么一样大——选自《十万个为什么》从地球上望月球,看上去它和太阳一般大小,造成这种错觉是距离奇怪的安排。
月球的直径是3476公里,而太阳的直径是139.2万公里,也就是说太阳的直径是月球的400倍。
但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14960万公里,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只有384401公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刚好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上望去,月球和太阳大小差不多,这样月球就正好处在可以发生日全食的位置上,月球不大不小,准确无误地与太阳重合。
(1)造成月亮与太阳看起来一样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A.直径和位置B.人们的视角错觉C.天文学无法解释D.距离和位置(2)阅读资料袋画线的句子,照样子用一句话写一个事物。
___(3)文中不少语句表达很准确,请选择其中最能体现这种特点的一个句子___________。
A.造成这种错觉是距离奇怪的安排B.所以从地球上望去,月球和太阳大小差不多C.月球的直径是3476公里,而太阳的直径是139.2万公里D.从地球上望月球,看上去它和太阳一般大小(4)以资料袋的内容为读本,完成自己的读书卡《十万个为什么》读书卡内容标题___内容摘要(不能超过50字)___收获和体会___3.(2023春淮安区)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课外阅读拓展专项复习【含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课外阅读拓展专项复习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学号: .一、小古文阅读。
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①。
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③。
【注释】①逐走:追着跑。
逐,追赶。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邓林:地名。
译为“桃林”。
1.“走”的古义是__ __,今义是__ __。
(2分)2.根据短文内容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6分)未至.:__ __欲.得饮:__ __弃.其杖:__ __3.翻译下面的句子。
(9分)(1)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至,道渴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为邓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夸父能吞河饮渭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儿子的创意毕淑敏一天,儿子突然说:“我准备到日本旅游一次。
”因为他经常异想天开,我置之不理。
他说:“咦,你为什么不表态?难道不觉得我很勇敢吗?”我说:“是很勇敢。
可有些事不单是勇敢就够用。
比如这件事吧,还得有钱。
”他扬了扬手中的杂志,很郑重地说:“这上面写着,举办一个有关宗教博物馆建筑的创意征文比赛。
金牌获得者,免费到日本观光旅游。
”“关于宗教,关于建筑,你懂多少?金牌历来都只有一块。
”“可是我有创意啊,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点燃藏香,给人一种浓郁的宗教气氛;可以卖斋饭,让参观的人通过色香味立体地感受宗教。
比如……”“人家征的是建筑创意,要像悉尼的贝壳状大歌剧院,有独特的风格。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期末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突破卷——课外阅读(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考号: .一、善意的谎言每周一次,我总到附近一间小小的理发店去吹洗头发,两个师傅负责设计发型,一个小学徒专门抓洗头发。
老实说,我很同情那个瘦小的学徒,看得出她很想学发型设计,但由于工作烦琐,加上两位师傅态度冷淡,她只能默默地在肥皂泡沫中消磨..她可怜的青春。
然后,有一天,机会忽然来了。
新年前的一个月,两个师傅要求加工资遭拒绝,一起辞职。
老板娘一时请不到人,除了亲自上阵外,还给小学徒进行“速成训练”,另外再请了个小工负责抓洗头发。
小学徒升级后,战战兢兢的,颇没自信。
而许多老顾客也不来了,生意顿时冷清起来。
小学徒忧心忡忡,老板娘脸如黑锅。
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
一天,踏入店内,特地指定小学徒为我吹头发,小学徒受宠若惊,拿着吹风机的手都微微地发着抖。
卷吹梳弄一小时后,我朝镜一望,哎呀,那发型硬绷绷的,好似戴了一顶不合时宜的帽子。
小学徒站立一旁,脸如那僵硬的发型,眼巴巴地望着我。
我赶快露了个笑容,说:“这个发型真不错,谢谢你!”小学徒的额头舒展开了,笑嘻嘻地把我送出小店。
再去理发店时,我依然..指定由她来吹饰。
她面带微笑,双手灵活地卷弄梳理,极有韵致。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惊讶极了,不由得真心实意地说道:“你梳得实在是很好哩!”小学徒脸若鲜花,灿然生辉。
1.题目“善意的谎言”在短文中指的是()(填序号)(1分)①“这个发型真不错,谢谢你!”②“你梳得实在是很好哩!”2.写出短文中加点词的近义词。
(2分)消磨——()依然——()3.小学徒前后两次为“我”吹头发,她的表情和手的动作变化很大。
请用文中的相关词语填空。
(4分)(1)第一次的表情:,手的动作:。
(2)第二次的表情:,手的动作:。
4.通过小学徒前后两次为“我”吹头发的变化,可以看出“我”那句“善意的谎言”给小学徒带来了,从中也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的人。
(4分)二、古人谈读书(两则)其一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小小天地我家住的是一个很老很旧的平房。
爸爸妈妈住稍大的一间,我呢?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
这是一间不到6平方米的小屋。
屋角放着我睡觉的小床,床上整齐地叠放着被子和枕头。
床边靠墙摆着一组淡黄色的高低柜,柜子上面立着一面铝合金包边的镜子。
镜面上画着一幅画——百叶窗前的花瓶里,插着一束紫罗兰,花瓶边趴着一只波斯猫,它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前方。
整幅画雅致而美观,为我的小屋增色不少。
窗台边有一张写字台,那是我看书、写字的地方。
上面放着许多我喜欢看的书,如《十万个为什么》《世界真奇妙》《少年优秀作文选》,等等。
每天做完作业后,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这些书来,有时甚至连吃饭都忘了。
写字台上的点读机是我学习英语的好助手。
台角上的调光台灯是我夜晚学习时最要好的朋友。
这些就是我的小屋的全部陈设。
就是这不起眼的小小天地,已经伴着我走过了十个春秋。
它虽然很小,但是我却很喜欢。
从我记事开始,每当爸爸妈妈上班后,我便一个人在屋里玩游戏。
上学后,这里又是我最好的学习场所。
每天放学回家,我就在这里看书、做作业。
到了晚上,爸爸妈妈就会来到我的小屋,给我讲故事、说道理,欢声笑语常常飘满了我的小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在这充满温馨的小小天地里,慢慢地长大了。
我爱这小小的天地,因为这里留下了我幼时的天真、童年的欢乐;我爱这小小的天地,因为它还将伴着我成长,伴我走向新的旅程。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我”的小小天地是哪里?小小天地里有些什么?(2)“我”喜欢在这小小天地里干什么?2.下列说法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A.“我”的小小天地太小了,也太简陋了。
B.“我”的小小天地虽然很小,但给“我”带来许多快乐,“我”喜欢“我”的小小天地。
电子“五官”人们常说:狗的鼻子最灵。
(1)可是科学家制造的电子鼻比狗的鼻子还灵。
有的电子鼻能嗅出夹在包裹中的爆炸物的气味,防止意外的发生;有的电子鼻能嗅出大麻、海洛因等毒品的气味,不管毒品贩子伪装得多么巧妙,也别想从电子鼻下蒙混过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期末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期末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四年级下期阅读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一)窃读记①转过街角,()见饭店的招牌,()见炒菜的香味,()见锅勺敲打的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
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②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
我可以安心了。
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③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
从头来,再找一遍。
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④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⑤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
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⑥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
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
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
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⑦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
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⑧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课内、课外阅读》专项精选试卷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课外阅读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阅读《清平乐·村居》,完成练习。
(28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
1.将这首词补充完整。
(6分)2.本词的词牌名是,词题是。
(4分)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A.词中“相媚好”是形容老翁和老妇互相逗趣、取乐的样子。
B.词的上阕描写了江南山村的景色,下阕描写了两代人的生活画面。
C.这首词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D.全词表达了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4.词的上阕中“,”描写了乡村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
词的下阕中“亡赖”一词并无贬义,而是形容小儿的样子。
最后一句中“”字用得甚妙,使小儿天真、活泼的样子跃然纸上。
(8分)5.画“”的词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写一写。
(5分)二、阅读《飞向蓝天的恐龙》选段,完成练习。
(23分)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
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1.读画横线的句子,填空。
(6分)(1)“一支”指的是,而不是全部的恐龙;“漫长”是指恐龙变成鸟儿经过了,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2)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是说明性文章的一大特点。
2.“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二者”指的是,“毫不相干”是说。
(4分)3.选段主要想告诉我们。
(4分)4.从选段的写法上提问:我用(方法)来解决问题:(9分)三、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19分)匡衡勤学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①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②以书,遂成大学③。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期末阅读理解专项复习(含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期末阅读理解专项复习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课外阅读21世纪的家——绿色住宅21世纪的住宅花样繁多,适合人们不同的需求。
如果你是个“小气鬼”,请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太阳能住宅”。
在住宅中普及太阳能发电是日本政府“阳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通产省计划在以后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发电能力达到500万千瓦,使100万户的居民可以依靠太阳能发电设备给自己提供足够的电力。
政府还和电力部门达成协议,白天居民家庭(富裕 富余)电力可以通过普通电网卖给电力公司,晚上或阴雨天气可以从电力公司的电网购买电力,到一定时间进行结算。
日本早从1994年就开始促进(普及 普遍)太阳能发电,并设立“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补助制度”,对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设备给予50%的财政补贴。
2001年,日本财政用于个人购买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补贴(预计 预算)达160亿日元。
如果你喜欢自然,喜欢绿色,就来(关心 关注)一下诞生在澳洲的“生态住宅”。
这一款被澳洲的植物学家和生态建筑师视为澳洲人的世纪房屋,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
室内顶棚空间种植着下垂式倒挂草本植物,室外平缓宽大的房顶或外墙爬满藤本植物。
从外部看,整个房屋与周地面连成一体,完全呈绿色..。
预计21世纪中期将全面普及“绿屋”,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将变成绿色植物编织的城市。
而堪培拉每个新建住户都可得到一份市政府的丰厚“绿礼”——15棵不同品种的树木和30丛灌木,并在新居落成之日,由身穿绿色制服的志愿者帮助栽种。
德国柏林的新议会大厦也采取了“绿色..建筑”设计,所有房间都可以自然通风,冬暖夏凉,而其中消耗的能源,98%都来自太阳能。
(1)读一读,画去文中括号里不合适的词语。
(2)文章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绿色住宅”。
(3)文章两个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绿色”分别是什么意思?(4)“生态住宅”的特点是什么?(5)堪培拉市政府送给新建住户的“绿礼”是什么?2.课文精彩回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阅读短文(一)三月桃花水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啊,河流醒来了!三月的桃花木,舞动着绚丽的朝霞,向前流淌。
有一千朵樱花,点点洒在了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三月的桃花木,是春天的竖琴。
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
那细白的浪花,敲打着有节秦的鼓点;那忽大忽小的水波声,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咚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三月的桃花木,是春天的明镜。
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片片花瓣;边疆看见村庄上空,很早很早,就升起了袅袅炊烟……比金子还贵啊,三月桃花水!比银子还亮啊,三月桃花水!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
三月桃花木,叫人多沉醉。
啊!掬一捧,品一口,让这三月的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
1、理解短文内容填空。
(1)第一自然段作者把_____________比作了铃铛、丝绸,写出了河水_____________的情景。
(2)“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淌。
”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的写法,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悟全文,请你从三个方面说说桃花水的美。
3、看到这么美的三月桃花水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说说你聪明镜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我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看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一句关于春天的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十几年前,一位年轻的摄影爱好者深入大别山地区采访“希望工程”。
在安徽省金寨县,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里路求学的孩子,在众多孩子中间发现了一双闪亮的大眼睛。
这个大眼睛的小女孩年龄最小,最叫他担心,因为她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
可是,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
这位记者十分感动,一天早晨,他随着这个孩子走进教室,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
从此,照片中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的热心人,也在小朋友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明亮,那样专注。
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
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向我们讲述着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故事。
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看着所有人,从心灵深处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关心。
这幅照片发表后,“大眼睛”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
这双忧郁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激起了海内外千百万人的爱心,无数援助之手伸向了渴望求学的孩子们。
无数同龄的孩子也自愿向贫困地区的孩子捐献文具图书,把省下来的零花钱积攒起来援助小伙伴。
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希望工程”开展十年后共收到捐款17.82亿元人民币。
220.9万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贫困地区崛起了7549所希望小学。
因此,“希望工程”被公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为改变教育落后面貌所付出爱心的一块丰碑。
直到今天,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还在注视着人们,召唤着更多的人投入到“希望工程”当中,激励着千百万孩子更加努力学习。
1、课文题目中的“大眼睛”加上了引号,其作用是()A、特定称谓B、着重指出C、表示引用2、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大眼睛”是怎样读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记者为什么要拍摄这张照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课文是怎样描写大眼睛的?从第2~5自然段中各找出一个关键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2自然段中的两个“生怕”写出了小女孩_____________。
第3自然段中加点词语“虽然”写出了学习条件的_____________,“可是”说明了小女孩对_____________的渴望,以及内心充满_____________的原因。
5、这双“大眼睛”还“生怕”什么呢?展开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用“-------------”和“”从文中分别画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比喻句。
7、“大眼睛”为什么能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你了解“希望工程”吗?你曾经为它做过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妈妈的手我的妈妈有一双勤劳的手,一双充满爱意的手。
记得一个冬天的傍晚,我在回家()路上,一脚陷进了小水坑里,弄得鞋子满是泥水;回到家里,我把鞋子悄悄放在厕所的门背后,准备等天气暖和些再洗。
天气真冷!晚上我躲在房间里做作业,忽然听到厕所里传来刷刷的声音。
我走过去一看,妈妈蹲在厕所的水龙头旁边,正在洗我那双沾满泥水的鞋子。
望着妈妈冻()通红的手,我感到妈妈不是在刷鞋,而是在洗我那懒惰的习惯。
我回房做作业做得很专心很认真妈妈轻轻()来到我的身边他拿起我的作业说我看看你的作业说着,就到一边坐下。
看完以后,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用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头,说:“你进步多了,继续努力吧!”这时,妈妈的手热烘烘的,一股暖流流遍我()全身。
顿时,我沉浸在无限幸福中了。
做完作业,我在床上总睡不着,闭上眼睛,仿佛看见妈妈的手在眼前晃动,烧饭、煮菜、刷洗衣服,一切都是为了抚育我成长。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温柔(近义词)_____________ 顿时(近义词)_____________马虎(反义词)_____________ 严厉(反义词)_____________2、在第3自然段空白处加上标点。
3、选择“的、地、得”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我的妈妈有一双_____________的手,一双_____________的手。
(2)冬天的夜晚,妈妈用冻得通红的手_____________,又用那温柔的手_____________。
(3)闭上眼睛,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__,又想到_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开头的方法是()A、简要叙述,说明起因B、巧设悬念,引人入胜C、开门见山,点明主旨6、怎样理解“我感到妈妈不是在刷鞋,而是在洗我那懒惰的习惯”这句话?联系实际生活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另一扇窗子一个美国的小男孩天生就有一只大鼻子,因为这只大鼻子,他在学校几乎成了每个学生嘲笑的对象。
他因此而成天闷闷不乐,他不爱和同学打交道,不愿意参加半晌(xiǎng sh ǎng)的集体活动,只是常常趴在教室的最后一扇窗户看风景。
他的老师玛利亚发现了小男孩的忧郁。
一次课后,她走到小男孩身边问:“你在看什么呢?”“我看见一些人正在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
”小男孩悲伤不已。
“那我们到前面的一扇窗户边看看吧。
"玛利亚牵着小男孩的手走到另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窗外是一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
孩子你开错了窗户了玛利亚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知道么在老师的心目中你的鼻子是最可爱的“大家都笑我啊(a ya wa na )。
”小男孩深感委屈。
“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一扇窗户,把你鼻子最可爱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啊。
”恰好学校一个小型话剧演出,一个角色很符合小男孩。
在玛利亚的指导下,小男孩鼓起勇气参加了,并获得了成功。
因为他的大鼻子,人人都记住了这个校园里的小明星。
后来,小男孩参加美国在线节目的演出,也名声大振(zhèn zhèng )。
再后来他进入好莱坞,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
这个小男孩叫斯格特,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滑稽明星之一。
是的,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是否想到要换一扇窗,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一扫而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声大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择括号里的正确的读音打“√”.3、用“_____________”划出文章的中心句。
4、4、给文章第6自然段加上标点。
5.小男孩先在窗子边看到_____________,心情_____________在老师的引导下又在另一扇窗户旁看见了_____________,他的心情_____________。
小男孩生活中那两扇窗子的含义你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孩子,你开错窗户了,”联系上下文理解玛利亚老师的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生活中你有因为遇到了不顺心的事而愁闷苦恼的时候么?谈一谈,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做的?读完这篇文章,回想那件事你是否有了新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登山人三个人同去攀登高山,第一个人刚开始攀登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下来啦,他说:“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