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代会历史上的四次秘密会议

我国人代会历史上的四次秘密会议

作者:徐高峰

来源:《红广角》 2014年第7期

(吉林)徐高峰

每年3月的全国“两会”,吸引了众多的中外媒体参与报道,无论是中国的老百姓还是世

界各国,都可以随时关注会议进展情况。这是我国作为现代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

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表现。然而,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年的历程中,上个世纪60、70年代,曾举行过鲜为人知的4次秘密会议。这几次人代会,没有记者报道,人们都是从新华社或者大会新闻公报上获取会议消息。而之前的历次人代会,都邀请各国驻华使节和

在京访问的部分外宾观摩。回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史上的四次秘密会议,从中可以管窥当时

我国复杂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生活。

第一次秘密会议:没有“两高”和计划、财政报告的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1962年3月27日至4月16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1072人。

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是在中国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召开的。从国际环境看,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中国反动派利用中国暂时的经济困难掀起了反华浪潮。特别是1961年10月召开的

苏共22大上,赫鲁晓夫公开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攻击。从国内形势看,由于“左”倾错误思想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跃进”运动,中国从1959年进入三年困难时期。1961年1月,中共八届

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此,党和国家做了

大量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经济调整的压力依然很大,党内思想比较混乱,对形势的看法存在分歧,广大干部群众对国内经济和国家前途也很担忧。在这种形势下,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由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

党委、地委、县委(包括重要厂矿企业党委和军队党委)领导干部共计7118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史称“七千人大会”,以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贯彻

“八字方针”,顺利克服暂时困难,使全国各族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各

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爱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爱国侨胞和其他一切爱国人士,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艰苦奋斗,同心同德,努力完成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中

共中央决定召开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由于这次大会的主要目的是谈缺点,找问题,统一思想,会议没有公开举行。这也是自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人代会历史上首次秘密会议。

会上,周恩来总理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分为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国内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两部分,详细阐述了我国对外关系的总路线和各项具体政策。报告

对“大跃进”以来的政府工作作了基本总结,分析了产生或加重缺点、错误的主要原因,并代

表国务院承担责任。报告总结几年来统战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重申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取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已成为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

不应该把他们当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分子的绝大多数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已经取

得进步,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已经改造成为劳动者了。

会议批准了国务院的工作报告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预算委员会的审查报告;通

过了提案审查委员会的提案审查意见和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补选的代表资格审查报告。会

议同意国务院的建议,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后两年的国民经济

调整计划和相应的国家预算。

会议期间,外交部还向大会分发了中国政府和印度政府交换的22件照会及1960年12月中、印两国官员关于边界问题的报告。但这次会议没有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的工作报告,也没有没有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财政预算决算报告。

第二次秘密会议:没有“一府两院”报告的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1963年11月17日至12月3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共有1012名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的全体政协委员,列席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也没有公开举行。会议结束后,新华社播发了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

这次大会也是在国民经济调整的过程中举行的,主要的任务是研究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国家预算安排。会上,先后听取了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代表国务院作的

《关于1963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和1964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国务院副总理兼

财政部长李先念代表国务院作的《关于1963年国家预算草案和预计执行情况、1964年国家预

算初步安排的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作了书面的工作报告。会议还听取

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的《关于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说明》。

会议讨论了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审查了政府的两个工作报告,讨论了第三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的问题。在全体会议上发言的代表,共有248人。周恩来总理在

12月2日的会议上,就当前国内外的形势和任务作了讲话,并且解答了代表们在讨论中提出的

问题。

会议通过了关于1963年国民经济计划和1964年国民经济计划、1963年国家预算和1964

年国家预算初步安排的决议;通过了关于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议。会议批

准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作的《关于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

说明》。会议通过决议,批准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通过了预算委员会关于国家预算的

审查报告,通过了提案审查委员会的提案审查意见。

这次大会也是人大历史上唯一一次没有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

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秘密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于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3040人。

结过1961年至1964年的艰苦努力,国民经济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标志着中国即将进入

新的发展阶段。召开新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执行今后的建设方针、计划,统一全国

人民思想,就提到日程上来了。1964年12月8日,刘少奇召开最高国务会议,讨论研究召开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事宜。会上,周恩来对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了说明,彭真就会议议程

作了说明,提出这次会议的方针是强调缺点,鼓励代表对国家各项工作中的缺点提出批评。在

这种形势下,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也没有公开举行。

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是1226人,但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扩大了1倍多,有3040人。

对此,彭真在《关于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说明》中指出,一届、二

届全国人大代表只有1200多人,在当时是同会场(中南海怀仁堂)的限制有关的,现在有了人民大会堂,这个问题解决了。更重要的是,当时把人大代表作为一种政治荣誉。为了使各个战线

上大批涌现的各民族优秀人物能够被选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当增加各方面的代表,以及二

届全国人大代表有些将连任,需要扩大代表名额。按照大会决议的说法,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的名额扩大以后,将会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更好地反映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面貌,更好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加强民主集中制,巩固人民

民主专政,更好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这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首次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

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即:四个现

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会议还分别听取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向大会作的工作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1965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和1965年国家预算初步安排的决议。决议批准政府工作报告、批准国务院提出的1965年国民经

济计划主要指标和1965年国家预算的初步安排。

会议选举刘少奇为国家主席,宋庆龄、董必武为副主席;朱德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会议根据刘少奇主席的提名,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会议还选举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会议通过了周恩来总理提出

的国务院副总理、秘书长,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等国务院组成人员的人选;通过了刘少奇

主席提出的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委员人选;通过了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人选和

法案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人选。

由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第三届全国人大只举行了这一次会议。

第四次秘密会议:极“左”状态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全国人大及常委会仅仅保留了一个名义,各项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完全失去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和最高立法机关的地位和作用。经过了几

年“文革”的暴风急雨式的斗争,进入七十年代,斗争稍见缓和。1970年3月毛泽东提出筹备

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修改宪法。但这项工作因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和败露被搁置

下来。1974年10月,中共中央重新发出关于召开四届全国人大和修改宪法通知,并传达了毛

泽东的指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八年。现在,以安定为好。全党全军要团结。”然而,国内局势仍然尖锐复杂,“左”的思想继续占据统治地位,特别是江青“四人帮”集团大

搞阴谋活动,企图夺取更大权力,毛泽东本人也重病缠身,心力交瘁。为此,四届人大的筹备

一波三折,大会一再延期。

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于1975年1月召开,朱德委员长宣布大会开幕。出席大会代表应是2885名,实到代表2864人。这次会议是在极其严格的保密措施下秘密举行的。代表不是选

举产生的,而是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由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和军队方面推选的,还

有的是组织秘密指定或特邀,并要求严格保密。会议时间、地点、议程均保密;所有代表提前

秘密集中,秘密隔离,会前由军用飞机秘密运送到北京;到京后秘密入住指定饭店,不准离开

驻地一步,也不准与外界有任何联系;会议当天由专车秘密运送至大会堂,再由秘密隧道进入

会场;会议期间外国记者被特意“安排”到外地参观。值得一提的是,大会预备会议开了7天,正式会议只有5天,这次会议创下全国人大正式会议时间最短的记录。

这次会议不准国内、外记者采访,也没有邀请外国使节参加。直到闭会后才发布了新闻公报,全国人民和国外媒体才知道大会召开的消息和大会通过的宪法及其他事项。传达会议精神时,人们不仅没因自己被蒙在鼓里而不满,反而由衷地钦佩党中央的英明、伟大,保密工作如

此高明,让美帝苏修毫无可乘之机,觉得毛泽东思想真是战无不胜。

这一次的人大会议,只有开幕和闭幕的两次大会,剩下的是几次省市代表团会议。没有小

组会,而且根本也没有认真讨论过宪法草案和政府工作报告。人选也没有什么酝酿。因为,这

些文件和人选都是“无产阶级司令部”决定的。所以,代表团的会议实际上也变成了“表忠会”。发言的人,都是谈毛主席和共产党对自己的关怀,说把一个普通工人或农民,或者是一

个不懂事的“娃娃”,培养成全国人大代表,这个恩情说不完。

这次会议毛泽东同志本人没有参加。原因是他提出不当全国人大代表,也不出席会议。周

恩来同志抱病参加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报告是邓小平主持起草的。这个报告比往届的短,全文5700多字,但周总理还是不能全文宣读。他只念了前面一段和末尾一段,作个交代。周恩来在报告中重申了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以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会议选举朱德为四

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邓小平、李先念等为副总理,从而确定

了以周、邓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机构。

这次会议所通过的修改后的宪法即1975年宪法,是一部有严重缺陷的宪法。该部宪法肯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过分强调

毛主席和党的一元化领导,对党的领导作用作了许多不适当的规定。该部宪法还严重削弱了国

家机构和国家政权的职能,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会期和职权等规定,都比1954年宪法退了一步。该宪法还规定,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要服从国务院领导,听从其指挥,使党凌驾于人民代表大会之上的

“以党代法”、“党政不分”关系得到了宪法的确认。

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年代,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毕竟在一定程序上恢复了国

家最高权力机关,使我国政治体制正常化向前迈进了一步。

纵观四次人代会秘密会议,不难看出都是在当时中国特定的政治历史环境下召开的。以1957年反“右”派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开始极端强调“一元化”领导,轻视甚至抛弃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的作用,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出现严重的扭曲和错位。首先,这四次会议都没有

如期召开。一届全国人大在1958年召开了第五次会议,其任期达4年零7个月。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推迟了两次,与二次会议相隔两年。因此,1961年全年未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也经过一次推迟没能按时召开,与三次会议相距近19个月。这使得整个二届人大的任期达到5年零8个月,超过法定期限近一年半。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与四届全

国人大一次会议更是相继10年之久。其次,这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的内容都不完整。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没有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二届全国人大三次、四次会议都未能听取和审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连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决算报告都没有提交大会审议。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更是连“两高”报告和计划、财政报告都没有审议。由此可见,即使能够开会,会议也流于形式。

国家立法机关会议公开举行,已成为现代国家举行会议的普遍原则。1954年全国人大通过

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15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公开举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议举行秘密会议。”1982年重新制定的全国人大组织法也做了基本

相同的规定。1989年制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对举行秘密会议的程序作了更为

具体和严格的要求。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举行秘密会议。举行秘密

会议,经主席团征求各代表团的意见后,由有各代表团团长参加的主席团会议决定。”这四次

秘密会议从一个反面教训告诉我们:人大制度不完善,人大制度遭到破坏,则国家遭殃、人民

遭殃。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与国家和民

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中国主要的三种会议

中国主要的三种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代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权力机关,每一届5年,每年开一次全体会议。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于每年第一季度举行,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大会会议次数不同.华人民共和国自1954年以来共举行了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二、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会议叫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早期党代会的时间是不确定的。现在党代会不是每年都开,除了二分之三的代表同意,或者是紧急情况重大情况,可以提前,否则一律按党章五年举行一次。几月份开也不一定,现在的惯例是九月十月左右。 党代会的专用名词:“几届几中全会” 1.“届”:用于定期的会议,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新的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每届任期5年。但由于政治运动等原因,九大直到1969年才召开,而十大、十一大均比党章规定提前一年召开,到了1982年的十二大及以后各次党代会,才真正按“八大”确定的党章的规定,5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我们某次党代会的中央委员会议为“几届几中全会”。 2.“中”:是指中共中央委员会议,如“七届二中全会”就是指七大的党代表选出来的中央委员召开的第二次中央委员会议。

历次党代会 时间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全国政协每一届的任期为5年,每年举行一次全体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届至第十届主席(1949年至2004年)分别是:毛泽东(第一届;第二至第四届名誉主席)、周恩来(第二至第四届)、邓小平(第五届)、邓颖超(第六届)、李先念(第七届)、李瑞环(第八、第九届)、贾庆林(第十届)。 以上就是我国的两会。两会涉及到立法,修改宪法及法律,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确定国家元首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党代会,党代会的每次决议都是全国各阶层、政府、学校等等必须积极落实的方针政策,是每一个党员的行动目标和工作任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成立于1949年9月。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权,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这次会议还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国旗、国歌和纪年。1954年,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诞生。从此,政协作为中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以及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民政协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中国近代重大会议和事件

一、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历史条件: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②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干部和组织条件。 2.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并决定建立党的地方组织。 3.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二、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内容——制定党的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二)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2.中共“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时期;②指出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 (2)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人大、政协、几届几中全会的区别和召开时间

一、概述: 人大:5年一届,每年1次,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召开。 政协:同上,一般在每年的3月3日召开。 几届几中全会:党内会议党的代表大会,5年一届,一般一年一次,每年的9月份(国庆前进行),又叫几大几次会议。目前是十七大四次会议已经于09年9月18日召开过(又叫十七届四中全会) 二、人大,政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人大即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每年三月份召开一次全体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政协即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大与政协的联系主要有: 一是政治基础相同。人大和政协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互为补充。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据法律或章程开展各自的工作。共产党与人大和政协的关系是:共产党不凌驾于人大之上,三者都是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二是国体环境相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大和政协均存在于相同的国体之中。 三是法律基础相同。人大和政协均被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和载入。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同时还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载入了宪法。 四是指导思想相同。人大和政协都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在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上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五是根本任务相同。人大和政协都要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会议及人大会议

现在重要会议: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代会),每五年一次——中共几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代会),每年都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每年都开 两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代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每年都会开一次,但是五年才称为一届 三者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最高的参谋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办法(人代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构,简称“全国人大”。 1954年9月2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第一届人大诞生前代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职能、立法机构(人代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于每年第一季度举行,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选举主席团主持会议。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经五分之一以上的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由上次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召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选举主席团,由主席团主持会议 (几届)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代会)——每五年举行一次,简称中共几大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召开。 (几中)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简称“中共中央全会”,与中共几大对应,简称“几届几中全会” 几大就是几届的意思,几届几中全会就是在那届任期内所召开的第几次中央全会,即中央委员会全体委员参加的会议。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简称“中共中央”、“党中央”, 1927.5.9之前称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五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简称为“中共中央十六届一中全会”)(这是几届几次)(这是几届几中) So 几届几次=几届几中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 中央委员会五年一届!按现在的惯例是每逢年份末位是2或7的年份的秋季会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比如2002和2007年分别召开了中共十六大和十七大)大会结束后,新的中央委员会马上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政治局委员及政治局常务委员!在下一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召开之前中央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各个事

政治技术与政治发展历届全国人大会议表决方式的变迁与启示

政治技术与政治发展历届全国人大会议表决方式的变迁与 启示 历届全国人大会议的表决方式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开始举手表决和无记名投票两种方式一起发挥着作用。后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运用,电子表决器被引入到人大会议当中,其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举手表决的方式正逐渐被摒弃。这体现了一种新的趋势,一种新的发展。 一、表决方式的类型 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 十三条规定,表决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无记名投票,二是举手表决。事实上,这就构成了一届人大期间两种最主要的表决方式。一次会议专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进行无记名方式投票办法》,对投票的范围和程序都作了规定。根据无记名投票办法,这种投票的范围是有限的。它主要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表决和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国务院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这些重要的人事任免的表决[1]。所以,在一次会议上,这些重要的人事事项都是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除此以外,其他的议案和人事任免事项,

一般都通过举手的方式进行表决。事实上,尽管全国人大组织法规定了可以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但是并没有对这种表决方式的范围和程序作出规定,也没有其他的议事规则作出有关规定。所以,举手表决方式的适用范围和程序都是根据惯例形成的,具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两种表决方式各具特点。举手表决的优点是简便、快捷,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一是难以统计,易出混乱;二是代表举手时间过长,会产生种种不利后果,如身体不支,手臂摇动不易统计,举手与否可任意变动等;三是部分人大代表有从众心理,在举手公开表决的情势下,易于影响少数代表真实意思的表示[2]。所以,举手表决向无记名投票方式的发展体现了对表决人真实意志表达的保护和尊重,体现了民主的发展与进步。 二、表决方式与范围的变迁 自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全国人大的表决过程不断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1978年五届人大以来,不断有一些新的变革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变革有些甚至只是技术细节,但是也代表着政治进程的发展与进步。根据历届人大的无记名投票办法等文件,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表决过程变化的轮廓。 总体上来说,Ⅰ时期(1954~1957)、Ⅱ时期(1957~1966)、Ⅲ时期(1966~1976)出现的变化不大。除了通过

历届全国人代会及党代会召开时间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 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28日) 第二次会议(1955年7月5日~30日) 第三次会议(1956年6月15日~30日) 第四次会议(1957年6月26日~7月15日) 第五次会议(1958年2月1日~11日)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59年4月18日~28日) 第二次会议(1960年3月30日~4月10日) 第三次会议(1962年3月27日~4月16日) 第四次会议(1963年11月17日~12月3日)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75年1月13日~17日)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78年2月26日~3月5日) 第二次会议(1979年6月18日~7月1日) 第三次会议(1980年8月30日~9月10日) 第四次会议(1981年11月30日~12月13日) 第五次会议(1982年11月26日~12月10日)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83年6月6日~21日) 第二次会议(1984年5月15日~31日) 第三次会议(1985年3月27日~4月10日) 第四次会议(1986年3月25日~4月12日) 第五次会议(1987年3月25日~4月11日)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88年3月25日~4月13日) 第二次会议(1989年3月20日~4月4日) 第三次会议(1990年3月20日~4月4日) 第四次会议(1991年3月25日~4月9日) 第五次会议(1992年3月20日~4月3日)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 第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 第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 第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 第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 第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 第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6日) 第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 第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

几大,几大几次,几届几中,几届几次会议的区别

几大,几大几次,几届几中,几届几次会议的区别 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1、几大:几大指的是某会议第几次全国性的代表大会。 党的几大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个党派的代表大会,是党派组织的行为.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般每五年召开一次,我们通常简称为“×大”。比如,我们所说的“九大"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简称,这就是“一大”或“十二大”,“十五大”。。。.。.。 从1921年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即中共一大)的召开开始,会议的召开没有一定的时间规律,直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8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新的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每届任期5年,同时还规定每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几大几次:几大几次会议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举行的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几次会议.如: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这其中的“八大"就是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就是纯粹的第二次会议。 3、几届几中:“届”用于定期的会议,党的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就是第几届中央委员会.现任中央委员会是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所以称为“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 党的中央委员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全会”或“中央全会”。一般来说,每一届中央委员会总共召开

五至六次全体会议,分别简称为“一中全会”、“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等. “X届X中全会”,就是这样产生的。 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或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一级组织提出要求,全国代表大会可以提前举行;如无非常情况,不得延期举行。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简称为“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届×中”全会是党会的专称,“中”是指中共中央委员会会议,是党代会的专用名词.去年(2016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几大,就是第几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例: 2013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十二大) 2、“人大"和“政协"没有几届几中的称谓方式。而是几届几次。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第六十一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一般情况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为五年,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第一次会议也是换届会议,所以每届全国人大应当召开五次会议。 几届几次会议,就是第几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第几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3黑龙江省保密知识教育测试题(含答案)

2023黑龙江省保密知识教育测试题(含答 案) 一、判断题(20题) 1.禁止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 A.正确 B.错误 2.沈安娜是著名的红色女特工,承担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等重要会议的速记工作,为党中央搜集了国民党政府发动反共高潮,企图破坏《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等重要情报,被誉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 A.正确 B.错误 3.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指1920年,陈独秀和李大钊秘密相约筹建中国共产党。 A.正确 B.错误 4.产生、传递、使用和管理国家秘密的密级高低和数量多少,是保密要害部门的确定标准。 A.正确 B.错误 5.工作需要原则和最小化原则是确定国家秘密知悉范围基本原则。 A.正确 B.错误

6.智能手机具有视频通话、宽带上网、位置服务、大容量数据存储处理等多种功能,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存储信息被窃取利用、用户位置被定位跟踪等安全隐患。在涉密会议和涉密重大活动中,只要不使用手机录音录像功能,就可以带入手机。 A.正确 B.错误 7.涉密人员因公出国《 境),按照人事行政隶属关系、干部管理权限和外事审批权限审批。 A.正确 B.错误 8.2010年4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这是我国历史上首部保密法律。 A.正确 B.错误 9.文件、资料汇编中有密件的,应当对各独立的密件的密级和保密期限作出标志,并在封面以汇编文件中的最低密级和最短保密期限作出标志。 A.正确 B.错误 10.手机在关机状态下,窃密者就不能通过手机进行窃密。 A.正确 B.错误 11.不得在普通手机通话中涉及国家秘密或者使用普通手机短信传送国家秘密信息。 A.正确 B.错误

2023黑龙江省保密知识教育测试(含答案)

2023黑龙江省保密知识教育测试(含答 案) 一、判断题(20题) 1.1951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必须十分注意保守秘密,九分半不行,九分九也不行,非十分不可。” A.正确 B.错误 2.2010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这是我国历史上首部保密法律。 A.正确 B.错误 3.激光窃听器由于难以隐蔽、窃听效果差,未能被情报机构广泛应用。 A.正确 B.错误 4.智能手机具有视频通话、宽带上网、位置服务、大容量数据存储处理等多种功能,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存储信息被窃取利用、用户位置被定位跟踪等安全隐患。在涉密会议和涉密重大活动中,只要不使用手机录音录像功能,就可以带入手机。 A.正确 B.错误 5.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指1920年,陈独秀和李大钊秘密相约筹建中国共产党。 A.正确 B.错误

6.1948年5月,中央保密委员会在西柏坡成立,这是党的历史上最早统一领导保密工作的专门组织。 A.正确 B.错误 7.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依照保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 A.正确 B.错误 8.未达到涉密岗位确定标准但接触知悉少量国家秘密的人员,必须确定为涉密人员。 A.正确 B.错误 9.机关单位要保证涉密人员每年接受不少于4个学时的保密专题教育培训。 A.正确 B.错误 10.上岗前已接受保密教育培训的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工作人员,在岗期间无需再进行保密教育。 A.正确 B.错误 11.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公开。 A.正确 B.错误

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区别

党代会党代会,顾名思义,就是党的代表大会,如果是全国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按照党章规定,目前为五年一届,现在是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人代会是每年都要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但党代会不是每年都开全国代表大会。通常党代会会每年召开一次中央委员会议,比如今年刚的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称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但中央委员会每年都会开,而且有时一年会开不止一次,时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目前来说,通常在五年内会开六次。 全国人民代表五年为一届任期,从1954年至今。每一届基本每一年召开一次大会,只有十年动乱那会儿例外点。到今年已经是第十届的第四年了,所以今年的人大会议叫十届四次会议。政协的类推。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2003年3月5日~2003年3月18日) 第二次会议(2004年3月5日~2004年3月14日) 第三次会议(2005年3月5日~2005年3月15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 第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 第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6日) 第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 第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 第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 第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 第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 第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88年3月25日~4月13日) 第二次会议(1989年3月20日~4月4日) 第三次会议(1990年3月20日~4月4日) 第四次会议(1991年3月25日~4月9日) 第五次会议(1992年3月20日~4月3日)

上海 2023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科目考试:保密意识与保密常识教育真题模拟汇编(共342题)

上海 2023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科目考试:保密意识与保密常识教育真题模拟汇编 (共342题) 1、根据《保密法实施条例》,以下情形应当从重给予行政处分的有()。(多选题) A. 泄露国家秘密已造成损害后果的 B. 以牟取私立为目的泄露国家秘密的 C. 泄露国家秘密危害不大但次数较多或者数量较大的 D. 利用职权强制他人违反保密规定的 试题答案:A,B,C,D 2、维修涉密存储载体应当采取这样一些保密措施()。(多选题) A. 在保密工作部门批准定点单位维修 B. 由经保密资格审查合格的人员从事维修工作 C. 将涉密计算机硬盘取下后再行维修 D. 在涉密单位派人监管的情况下维修 试题答案:A,B,C,D 3、《保密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单选题) A. 公务员 B. 共产党员 C. 领导干部 D. 公民 试题答案:D 4、涉密载体通常的形式为()(多选题)

A. 纸介质 B. 光介质 C. 电磁介质 D. 声介质 试题答案:A,B,C 5、()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国家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价值文化、国家制度、权力体制等方面免受各种干扰、侵袭、威胁和危害的状态。(单选题) A. 政治安全 B. 经济安全 C. 商业安全 D. 个人安全 试题答案:A 6、保密法属于哪门法律的下位法:()(多选题) A. 宪法 B. 行政法 C. 经济法 D. 刑法 试题答案:A,B 7、大数据元年是哪一年()。(单选题) A. 2010年 B. 2013年 C. 2014年 D. 2016年 试题答案:B

我国人代会历史上的四次秘密会议

我国人代会历史上的四次秘密会议 作者:暂无 来源:《读报参考》 2021年第9期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会吸引众多中外媒体参与报道。鲜为人知的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举行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秘密会议。这四次人代会,没有记者报道,人们都是从新华社或者大会新闻公报中获取的会议消息。 1962年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1962年3月27日至4月16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1072人。这次会议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召开的。 从国际环境看,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反动派利用中国暂时的经济困难掀起了反华浪潮;从国内形势看,由于“左”倾错误思想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跃进”运动,中国从1959年进入三年困难时期。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此,党和国家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经济调整的压力依然很大,党内思想比较混乱,对形势的看法存在分歧,广大干部群众对国内经济和国家前途也很担忧。 在这种形势下,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史称“七千人大会”,以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贯彻“八字方针”,顺利克服暂时困难,中共中央决定召开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由于这次大会的主要目的是谈缺点找问题,统一思想,会议没有公开举行。 会上,周恩来总理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详细阐述了我国对外关系的总路线和各项具体政策;对“大跃进”以来的政府工作作了基本总结,分析了产生或加重缺点、错误的主要原因,并代表国务院承担责任。 会议批准了国务院的工作报告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预算委员会的审查报告;通过了提案审查委员会的提案审查意见和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补选的代表资格审查报告。会议同意国务院的建议,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后两年的国民经济调整计划和相应的国家预算。 会议期间,外交部还向大会分发了中国政府和印度政府交换的22件照会及1960年12月中印两国关于边界问题的报告。但这次会议没有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也没有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财政预算决算报告。 1963年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1963年11月17日至12月3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共有1072名代表,这次会议也没有公开举行。会议结束后,新华社播发了会议新闻公报。 这次大会也是在国民经济调整的过程中举行的,主要的任务是研究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国家预算安排。会议讨论了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讨论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的问题。在全体会议上发言的代表,共有248人。周恩来总理在12月2日的会议上,就当前国内外的形势和任务作了讲话,并且解答了代表们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六十五年发展历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六十五年发展历程:恢宏 壮阔的民主之旅 不知不觉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陪伴我们走过了六十五载春秋。 其间,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走过了“文革”前后的黯淡蹉跎;经历着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社会及百姓生活的日新月异。如今,站在新的起点,它正陪伴中国走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 六十年的发展,既是一段气势恢宏的民主之旅,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归原点,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沿革的轨迹,追寻那些记忆深处的历史故事,共同触摸和感悟中国民主的真正内涵。 民主融合的盛会 1949 年9 月21 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很深的渊源,由这次会议诞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闭会后,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年的努力,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土地改革、抗美援

朝、“三反”“五反”等重大斗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召开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从1953 年下半年起,根据选举法的规定,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普选,共选出近567 万名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并为县级以上各级人大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54 年9 月15 日至28 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 那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分布十分广泛,各民族、各阶层都有与其地位相当的代表。据资料记载,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共有1226 名全国人大代表,其中,妇女代表147 人,占代表总数的11.9% ;少数民族代表178 人,占代表总数的14.4%。代表中,共产党员668 人,非共产党人士558 人,分别占代表总数的54.5% 和45.5%,充分体现了党的长期共存、荣辱与共的统一战线政策。 当时,人们聚拢在广播旁,欢欣鼓舞地倾听着来自北京的声音。这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

2023江苏省保密知识教育培训试题(含答案)

2023江苏省保密知识教育培训试题(含答 案) 一、判断题(20题) 1.国家秘密标志是一种法定的文字与符号标识,用以表明所标识的物品所承载的内容属于国家秘密。若领导要求传达学习某份涉密文件,可以遮盖涉密标志后拍照并在微信群中发布。 A.正确 B.错误 2.通过架设伪基站,能对周围的手机通信进行窃听和截获。 A.正确 B.错误 3.因工作需要携带涉密载体在境外驻留时,应当选择符合安全保密要求的场所;每次离开驻留场所前,应当进行彻底清理,确保不遗留任何涉密载体。 A.正确 B.错误 4.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依照保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 A.正确 B.错误 5.机关、单位在确定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前应对照主管业务领域保密事项范围的规定和部门工作职责,对相关内设部门、部位是否符合确定条件进行梳理。

A.正确 B.错误 6.针对无线窃听,可通过建设电磁屏蔽室等方式进行防范。 A.正确 B.错误 7.激光窃听器由于难以隐蔽、窃听效果差,未能被情报机构广泛应用。 A.正确 B.错误 8.2010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这是我国历史上首部保密法律。 A.正确 B.错误 9.工作需要原则和最小化原则是确定国家秘密知悉范围基本原则。 A.正确 B.错误 10.智能手机具有视频通话、宽带上网、位置服务、大容量数据存储处理等多种功能,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存储信息被窃取利用、用户位置被定位跟踪等安全隐患。在涉密会议和涉密重大活动中,只要不使用手机录音录像功能,就可以带入手机。 A.正确 B.错误 11.涉密人员因公出国(境),按照人事行政隶属关系、干部管理权限和外事审批权限审批。 A.正确 B.错误 12.不得在普通手机通话中涉及国家秘密或者使用普通手机短信传送国

2022年河南省保密知识教育培训考试(含答案)

2022年河南省保密知识教育培训考试(含答 案) 一、判断题(20题) 1.2010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这是我国历史上首部保密法律。 A.正确 B.错误 2.涉密计算机改为非涉密计算机使用,在经本机关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后,可以保留原信息存储部件。 A.正确 B.错误 3.产生、传递、使用和管理国家秘密的密级高低和数量多少,是保密要害部门的确定标准。 A.正确 B.错误 4.机关、单位在互联网上转载信息时要履行信息发布保密审查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公开、谁审查”、“先审查、后公开”。 A.正确 B.错误 5.因工作需要携带涉密载体在境外驻留时,应当选择符合安全保密要求的场所;每次离开驻留场所前,应当进行彻底清理,确保不遗留任何涉密载体。 A.正确 B.错误

6.机关、单位在确定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前应对照主管业务领域保密事项范围的规定和部门工作职责,对相关内设部门、部位是否符合确定条件进行梳理。 A.正确 B.错误 7.1948年5月,中央保密委员会在西柏坡成立,这是党的历史上最早统一领导保密工作的专门组织。 A.正确 B.错误 8.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规定外,绝密级不超过30年,机密级不超过20年,秘密级不超过10年。 A.正确 B.错误 9.国家秘密标志是一种法定的文字与符号标识,用以表明所标识的物品所承载的内容属于国家秘密。若领导要求传达学习某份涉密文件,可以遮盖涉密标志后拍照并在微信群中发布。 A.正确 B.错误 10.通过架设伪基站,能对周围的手机通信进行窃听和截获。 A.正确 B.错误 11.手机在关机状态下,窃密者就不能通过手机进行窃密。 A.正确 B.错误 12.未达到涉密岗位确定标准但接触知悉少量国家秘密的人员,必须确定

2023辽宁省保密知识教育培训题(含答案)

2023辽宁省保密知识教育培训题(含答案) 一、判断题(20题) 1.2010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这是我国历史上首部保密法律。 A.正确 B.错误 2.手机在关机状态下,窃密者就不能通过手机进行窃密。 A.正确 B.错误 3.普通手机处于关机状态下时,不存在泄密隐患。 A.正确 B.错误 4.机关单位要保证涉密人员每年接受不少于4个学时的保密专题教育培训。 A.正确 B.错误 5.根据涉密人员管理有关规定,由涉密岗位调整到非涉密岗位的,应当执行脱密期保密管理要求。 A.正确 B.错误 6.机关、单位在确定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前应对照主管业务领域保密事项范围的规定和部门工作职责,对相关内设部门、部位是否符合确定条件进行梳理。

7.国家秘密标志是一种法定的文字与符号标识,用以表明所标识的物品所承载的内容属于国家秘密。若领导要求传达学习某份涉密文件,可以遮盖涉密标志后拍照并在微信群中发布。 A.正确 B.错误 8.当前常见的几款即时通信软件都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服务,聊天记录、文件收藏都会在“云端”传输、处理、存储。一旦涉及国家秘密信息,就等于将其完全暴露在了互联网上。 A.正确 B.错误 9.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依照保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 A.正确 B.错误 10.下级机关单位产生的国家秘密,以上级机关单位名义制发的,由上级机关单位负责解密,下级机关单位不可以就该国家秘密提出解密建议。 A.正确 B.错误 11.1931年4月25日,钱壮飞及时将顾顺章叛变的绝密消息告知中央,为保卫中央机关的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A.正确 B.错误 12.通过架设伪基站,能对周围的手机通信进行窃听和截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