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诗两首》教案示例(02)

《乡愁诗两首》教案示例(02)
《乡愁诗两首》教案示例(02)

《乡愁诗两首》教案示例

教材分析

乡愁,是一个永恒的母题,本课中所选的两首乡愁诗虽各有特点,但都真挚感人。余光中的《乡愁》主要是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而席慕蓉的《乡愁》,主要是靠新奇的比喻来表现女诗人特有的缠绵的情思。学习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以不同的构思、语言来表现同一主题。

教学设想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外地,因此此课比较容易引起共鸣,要通过此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品味乡愁。拟用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余光中的《乡愁》的结构美和音乐美,席幕容《乡愁》中的比喻。

2、通过朗读背诵,体会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背诵《静夜思》

再想想,还有哪些写乡愁的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学习第一首

(一)试读,尝试标节奏、重音,设计语速、感情基调

(二)听录音配乐朗读

本课采用2001年中秋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走进台湾”的现场录音。

(三)讨论、点拨朗读的节奏、重音

(四)朗读:个人、小组结合,男、女声读

(五)理解诗意

(1)第一首四节诗之间按一个怎样的顺序?

(2)“愁”是一种思绪,看不见摸不着,要写愁,就必须选择特定的形象,使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使这种思绪为了所理解,于是李白是怎么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消愁愁更愁)南唐后主李煜怎么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清照又怎么写?(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作者选取了

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他们或者将之比喻成水,或者比喻成麻,都是将无形的愁有形化了,那么,此诗中余光中先生用了哪些形象?

这首诗中用"邮票”表达f对母亲的思念,用“坟墓”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浓烈的亲情;用“船票”表达对新婚妻子的想念,这是热烈的爱情;而“海峡’测表达了对家乡、祖国的眷恋,这是深沉的爱国之情。这几组形象构成了乡愁的丰富内涵,使‘乡愁”有J”更明确的寄托。

(3)这四节中的愁有何不同之处?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另外,这四节诗借用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如同歌词,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利于突出主题。

(六)学生各自朗读、品味、背诵

三、听读、朗读席慕蓉《乡愁》

(1)这首诗作者又将乡愁外化为哪些形象?

(2)第一节写故乡的月夜笛声,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绪?“总”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3)如何理解“一种模糊的惆怅”

(4)最后一节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永不老去”说明了什么?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树是以年轮来计算生长年限的,没有年轮,永不老去,意味着作者的乡思无限,直到永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的思念之情。

(5)自由朗读、背诵

四、欣赏罗大佑的《乡愁四韵》抄录歌辞

五、作业

读李广田的《乡愁》,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1.这首诗中,作者是因为什么而触动了思乡的情思?

2.作者在诗中描述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

3.这首诗与两位台湾诗人的《乡愁》在表达情感及构思上有何不同?

4.你认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附录:

一、两首诗的朗读提示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四韵词

余光中词罗大佑曲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那血一样的海棠红

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那信一样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鹤发童颜的余光中在接受来自祖国大陆的记者采访时,又一次忘情地吟唱起他作于30年前的《乡愁》。

由于余光中15年前从香港返台后“背弃台北”而“转居高雄”,记者初抵台北欲寻访这位名播两岸的诗人的计划受到困扰。幸好报载他要到台北出席一个文学翻译界的笔会,我们相约于他,没想到诗人竟爽快地答应了。

采访自然是从他的创作谈起,而“乡愁”又是双方共同的话题,余光中告诉记者,中央电视台刚刚与他谈妥,将他的诗作《乡愁》谱曲后作为电视系列片《闽南名流世家》的主题曲,这部电视片讲述的是郑成功后人在海峡两岸生活的情况。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创作,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

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随后,台湾歌手杨弦将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并为大陆同胞所喜爱。余光中说:“给《乡愁四韵》和《乡愁》谱曲的音乐家不下半打,80多岁的王洛宾谱曲后曾自己边舞边唱,十分感人。诗比人先回乡,该是诗人最大的安慰。”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1992年,余光中43年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谈到这次对北京的访问,余光中说:“我的乡愁从此由浪漫阶段进入现实时期。我大陆之行的心情相当复杂,恍若梦中,我在北京登长城、游故宫,被两岸同胞的亲情所感染,写了不少诗作,尽情抒解怀乡之愁,因为原来并未到过北京,所以首次回大陆,乡愁并没有一种很对应的感觉和体验。”

自此以后,余光中往返大陆七八次,他回到了福建家乡,到了南京、湖南等地,在南京寻访金陵大学故地,在武汉遍闻满山丹桂,探亲访友,与大陆学子对谈,对大陆自然多了一层感知和了解。

他说:“初到大陆,所见所闻,令我兴奋不已。但我也看到洞庭湖变小了,苏州的小桥流水被污染了,这些让我也产生些许失望。但此后去大陆多次,那里的变化之快让我惊异和兴奋。”在四川,作家流沙河赠他一把折扇,问他是否乐不思蜀,他挥毫题字:思蜀而不乐。翰墨间仍飘出了淡淡的乡愁。

他说:“玄武湖,紫金山都变了,但大学原来的校舍我还能认得出来。

我接触了许多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都不错。尤其是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一心一意搞建设,魄力很大,又很踏实。”

余光中说,在大陆的游历也使他越来越发现,他的乡愁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李广、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白,一会儿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我突然意识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

他说:“我在大陆大学演讲时朗诵我的诗《民歌》,‘传说北方有的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才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在场的学生和我一同应和,慷慨激昂,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感情。”

抗战时期,余光中随母亲逃出南京,日军在后面追赶,他们幸得脱险,后来辗转越南到了重庆。日军大肆轰炸重庆时,上千同胞受难,余光中幸好躲在重庆郊区。谈起这些浩劫,余光中说:“这些都激发起我作为中国人的民族感情。那时候,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同仇敌

忾的豪情,只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万里长城万里长’,都会不禁泪流满面。前几年在东北访问时,青年时的歌谣仍萦绕着我。于是写下了‘关外的长风吹着海外的白发,飘飘,像路边千里的白杨’的诗句。”

余光中承认,他的诗歌在赴美期间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比较注意节奏,因此也容易被作曲家看中谱曲,但他仍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明他的文化传承中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说,尽管他在美国上过学,诗文中也受一些西方东西的影响,但不变的是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他的作品深受《诗经》的影响,也学习过臧克家、徐志摩、郭沫若、钱钟书的作品。他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曾在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他说,中国文化对所有的“龙族”都有着无法摆脱和割舍的影响。谈到台湾一些人企图割裂两岸的文化联系,他说:“吃饭要用筷子,过端午节,过中秋节,能改得掉吗?大家所信仰的妈祖,不也是从大陆来的?余秋雨等大陆文化学者到台湾演讲引起轰动,不都说明中华文化是一脉相传的?”

余光中的妻子是他的表妹,江苏人,有着女性知识分子的韵味和气息。

重庆时期,两人青梅竹马。他们至今都保留着一个特色,那就是在家的时候讲四川话。有次余光中到四川大学演讲,他征求校方,既然到了四川,是否就用四川话演讲,后来校方告诉他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就用普通话吧”,余光中因此没能有机会显示他讲四川话的才能。

从香港返台后,余光中为躲避繁琐的事务和各种交际,一直定居在高雄,在“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尽管年过七旬,但精神矍铄,幽默健谈,不失赤子之心。他每天坚持工作,上课、创作、编书,乐此不疲。他的近作不时被大陆报刊转载,一些大陆出版社要出他的作品集,他便不辞辛苦亲自校对。

“国立中山大学”环境优美,紧邻寿山风景区,南边是世界排名第四的货运港口高雄港,正西是西子湾,他的办公室就在面海的半山腰。余光中面海低语:“在台北时办公室也靠海,不过是靠着台湾东海岸,我看着太平洋有什么意思,看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现在我凭窗而立,便可直视海峡西面,尽管身在台湾,我可以眺望对面的香港,可以一生守望

着我的大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