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第二章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合集下载

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导学案高中地理必修二

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导学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第一课时)以深圳为例班级:小组:姓名:【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与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学习目标】1.结合区域资料,理解城镇化的含义和标志。

2.通过案例和资料,综合分析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特点和差异。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思考城市中新市民的来源、城市的发展与变化,感受青龙县城城镇化的过程。

【认知内化】材料1:1979年3月5日设市以前,深圳叫做宝安县,总人口约30万,是一个以基塘农业为特色的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民生活穷困。

材料2:2022年,深圳市常住人口达1768.16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387.68亿元,已成为中国超大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来自于深圳市统计局网站)材料3:深圳街区发展变化图1.什么是城镇化?2.城镇化的标志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活动探究】活动探究一: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材料1:深圳市地区生产业结构的变化(右图)材料2:2022年12月,深汕特别合作区在赤石镇新里村实现了水稻从育秧、插秧到收割的全过程机械化,这大大提高了当地粮食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品质,节约了农业种植成本,科学推进农药、肥力减量化亦取得成效,深汕农业现代化探索示范迈出极具意义的一步。

根据上述材料探讨:1.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关系?活动探究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以中国为例)材料1:深圳的城镇化过程是中国城镇化过程的一个缩影,我国的城镇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右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率数据。

3.结合材料并利用1978年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曲线图,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材料2: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已超过60%,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但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不到50%。

2.3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学案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3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学案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学习目标】1.利用提供的材料理解城镇化的内涵。

2.收集图片以及相关资料,说明不同区域城镇化过程的差异,分析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3.理性地看待城镇化的利弊,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树立人地协调观。

【学习重点】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的特点,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利弊分析。

【学习难点】城镇化的内涵。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城镇化的内涵。

_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_的过程。

_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_的过程。

_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城镇化过程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口的______过程。

______向______的转化过程。

____________的变化过程。

3.城镇化过程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______阶段、______阶段、______阶段。

5.说一说城镇化的利弊。

【学习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城镇化的相关概念,知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的差异,同时学会了理性地看待城镇化的利弊。

【精练反馈】1.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2.关于城镇化标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城镇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B.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C.乡镇企业蓬勃发展D.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读漫画“你是从城里来的吗?”回答问题。

3.漫画所反映的城市问题是()A.建筑物密集,绿地面积小B.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D.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精练反馈参考答案1.A2.A3.B。

2022-2023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2-3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28张)

2022-2023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2-3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28张)
城镇化的特点:人口急剧膨胀,由此 导致大城市及其周边的城镇和乡村人 口大量集聚,尽管在空间上具有城镇 的形态特征,但在经济、社会和制度 等多方面还是有乡村的特点。 出现的问题:就业岗位不足、基础设 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和生活环境恶 化等一系列问题, 如印度、孟加拉国 等。
我国的城镇化
城镇化特点: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 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发展水平不均衡。 出现的问题:我国城镇人口有8亿 多,但城镇的数量和规模还不能满 足现实需求,城镇化发展的空间依 然很大。
住房问题。 城镇面 积有限,过多的人口 造成住房紧张,出现 贫民窟和棚户区。
人口问题。城镇人口 大量增加,就业压力 加大,失业人数上升, 导致部分低收入者陷 入贫困。
交通问题。 随着车 辆数量增加,交通基 础设施不能与之适应 时,交通拥堵就容易 发生,停车困难也逐 渐出现。
04
案例研究
思考题
德国是欧洲人口较多的国家之 一,截止到2017年, 德国有 8200多万人,城镇化水平超过 90%。 1.德国城镇化的特点是什么? 2.德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对 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镇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
城镇化 水平
新技术革命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生 产率大大提高,使大量乡村人口转为城镇人 口。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城镇人口的比 例一般达到70%左右。
城镇化发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 展趋势 始,由于环境方面的原因,人口从大城市向
环境质量较好的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
答案
1.城市化的速度快,城市化的 水平高。德国的中小城市多, 分布比较均匀,人口过于集中 的大城市少。德国注重协调发 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 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件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件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资料二:雄安新区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漕河、 南瀑河、萍河、南拒马河等多条河流在区域内交汇。九河下梢,汇 集成淀,星罗棋布的苇田,摇船入淀,但见浩渺烟波,苍苍芦苇, 悠悠小舟,岸上人家,宛若"华北江南"。雄安新区范围内人口密度 低,建筑少,拆迁量不大。雄安新区可开发建设的土地较充裕且可 塑性强,具备一定的城市基础条件。
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镇化能够创造出比较多
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促使劳动力从第 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传播文明。伴随着城镇化,城镇文化向乡村广
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乡村更 加开放和文明,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发展差距缩小,社 会更加进步。
过度城市化的城市内部往往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在这些城市中, 既有现代化的产业、高档住宅区和相应的现代化设施,同时也存在着 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缺少最基本公共设施的贫民住宅区。这些城市的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城镇 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目前每年城镇人口增加约2000万人, 这比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我国城镇人 口有8亿多,但城镇的数量和规模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城 镇化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它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 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 城镇化。
中国城市化特点: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地 区的城镇化发展不均衡。
城镇化发展空间依然巨大,我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它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 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2021年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教案中图版必修二.doc

2021年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教案中图版必修二.doc

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1.结合资料,理解世界城镇化的含义、进程特点及成因。

(综合思维)2.结合资料,掌握不同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异同。

(区域认知)3.掌握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人地协调观)4.调查当地城镇化的特点及所处阶段,分析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地理实践力)一、城镇化的概念1.概念: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1)人口的集中过程。

(2)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

(3)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3.城镇化的本质: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特别提醒] 城镇化的标志中,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而城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镇的发展是否合理。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特点(1)发达国家:1950年后先快后慢,现在速度放缓、已经进入成熟期。

(2)发展中国家:1950年后先慢后快,现在快速发展。

2.部分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特点(1)欧美发达国家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初步实现了城镇化,现在城镇人口比重已很高。

②目前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

(2)日本①20世纪50~60年代,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②目前城镇化率已超过90%,空间上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

(3)非洲①长期处于较低的经济水平。

②部分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镇人口膨胀,就业岗位不足、导致贫民集聚。

(4)亚洲东南部①城镇化基本特点是人口急剧膨胀,但在经济、社会和制度等多方面还是有乡村的特点。

②部分国家普遍存在就业岗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和生活环境恶化等问题突出。

[易错提醒] 逆城市化不是城镇化的衰败,而是城镇化扩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教案:2.2《城市化》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教案:2.2《城市化》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1、分析教材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教材分析: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

2、学生分析学生对城市化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因为它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所以教学要尽可能从学生生活的城市入手;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表面的、甚至是偏激的,本节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去分析和认识有关城市化的问题;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是目前中国城市化案例中所欠缺的,学生难以理解,成为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图表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城市化内涵,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提高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环境的热爱和关注。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如何降低城市化5、教学过程:第2课时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入:以泉州近几年的发展来说明问题,特别浮桥、江南等地发展来说明城市及城市化带给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生物圈的影响对水圈的影响对岩石圈的影响对大气圈的影响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合理城市化2)、不利影响——过快城市化以各类污染的典型图片观看为主,并在每类图片之后,提出污染的来源,危害等对于P37活动的处理,除了认识中国的城市化现状,更多的作用在于尝试让学生回答第3个问题,并达到巧妙引入第三部分知识的学习。

新教材新课程同步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学案课件第二章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新教材新课程同步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学案课件第二章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 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 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 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 工业化水平
问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
存在 问题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
原因 提高,交通条件改善, 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
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 施逐步完善
过剩
第十四页,共35页。
[素养落实] 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 化数值。下图为 1965~2015 年世界城镇化水平及某国城镇化演 变过程。据此完成 1~2 题。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第二十八页,共35页。
4.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
第二十九页,共35页。
解析:第 3 题,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建筑地面越来越多、绿地越来 越少,降水多时会造成城市地表积水多,若排水不畅,会造成城市 内涝。城市渠化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 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道改造成为 外形归顺、水流顺畅的人工明渠,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 尽快排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排除地表积水到水渠中,增强排污排 涝能力。第 4 题,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河道 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阻断与地下 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取 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加快。 答案:3.D 4.B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晚 时间 原因

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知识概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战略。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不同,包括城镇化发展速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和功能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理解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特点和阶段;2.掌握中国各地区城镇化的差异和原因;3.分析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3.1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特点和阶段3.1.1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城镇化历史悠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经济比较发达,城市规模大,城市功能齐全。

同时,东部地区的城镇化还面临着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短缺、环保压力大等问题。

3.1.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城镇化相对滞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低,但城镇化加速发展。

其中,崛起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涉及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等多种因素。

3.1.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城镇人口占比较低,但发展速度较快。

其中,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3.2 中国各地区城镇化的差异和原因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主要原因包括: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2.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不同;3.投资、政策等因素的作用。

其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和政策支持,以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3 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城镇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主要包括:1.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2.促进城市经济和产业升级;3.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和城市规划。

同时,城镇化进程也面临城市扩张、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在城市规划和环保等方面注重平衡和协调。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由教师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进行详细讲解,介绍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情况和原因。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各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及原因,以及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01、预习准备区精心准备夯实基础一、城镇化的概念1.概念: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01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02城镇地域、03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农业活动转化为□2.表现(1)人口的集中过程。

(2)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

(3)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3.世界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阶段二、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特点发达国家1950年后先快后慢,现在速度放缓、已经进入成熟期发展中国家1950年后先慢后快,现在快速发展2.部分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特点欧美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初步实现了城镇化,现在城镇人口比重已□01很高;目前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已逐渐□02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03逆城市化”日本20世纪50~60年代,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目前城镇化率已超过□0490%,空间上高度集中在□05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非洲长期处于较□06低的经济水平;部分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镇人口膨胀,就业岗位□07不足、导致贫民集聚亚洲东南部城镇化基本特点是人口□08急剧膨胀,但在经济、社会和制度等多方面还是有□09乡村的特点。

部分国家普遍存在就业岗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和生活环境□10恶化等问题突出中国目前城镇化□11快速发展,城镇数量和规模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城镇化发展的空间□12依然很大1.判断正误。

(1)城镇化过程中,乡村人口必然减少。

(×)(2)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逐渐发生变化。

(√)(3)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4)大城镇发展迅速和中小城镇发展缓慢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

(√) 2.下列国家中,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的是()A.中国B.印度C.美国D.埃及答案 C解析美国为发达国家,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中国、印度和埃及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提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城镇化速度最快的阶段是不是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时期?提示不是。

城镇化中期阶段速度最快,城镇化后期阶段水平最高。

三、城镇化的利弊1.有利影响(1)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调整。

大量吸收□01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促进劳动力02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从第一产业向□(2)社会进步、传播文明。

城镇文化向乡村广泛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03缩小。

和生活方式,城乡发展差距□(3)科技进步、生产发展。

现代化城镇是主要的科技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4)城乡互动、全面发展。

2.阶段性问题(1)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人口问题。

城镇人口大量增加,□04就业压力加大,失业人数上升,导致部分低收入者陷入贫困。

(3)住房问题。

城镇面积□05有限,过多人口造成住房紧张,出现贫民窟和棚户区。

(4)交通问题。

车辆数量增加后,交通□06拥堵、停车困难等。

,1.判断正误。

(1)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城市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排放大量污染物导致的。

(√)(3)有人戏称北京为“首堵”,其交通拥挤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2.下列属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是()A.交通拥挤B.居住条件差C.固体垃圾污染D.失业人数多答案 C解析四个选项中只有固体垃圾污染属于环境污染。

3.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在经历强降水过程中,会暴发“城市洪水”,造成巨大的损失。

分析导致“城市洪水”屡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提示暴雨集中;硬化路面大大减少了雨水的下渗;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

任务探究区思维探究实践运用任务探究城镇化的概念和进程下图为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刊登的世界部分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图(含预测)。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说明图示时期,印度与美国城镇化特征的差异。

(2)巴西城镇化过程与其经济发展明显不协调,指出这可能给该国带来的问题。

(3)试分析近半个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上的差异和原因。

[成果展示](1)美国城镇化水平高,印度城镇化水平低;1950~2000年,美国与印度城镇化速度差异不大;2000年以后,印度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环境污染严重。

(3)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比发达国家快。

原因:发达国家由于城镇化水平已经很高,部分大城市开始出现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由于获得民族独立,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加速。

1.城镇化的标志2.城镇化过程的表现人口的集中过程人口不断向□03城镇集中城镇化水平上升;城镇□04规模扩大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05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镇建设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产业结构以□06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并伴随着城镇文明向乡村地区扩散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07推力和拉力。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08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下图所示:4.城镇化进程(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早晚早晚早(18世纪中叶)晚(“二战”之后)原因工业化早□19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速度加快原因城镇化已推进到相对□20成熟的阶经济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段城镇化水平高低高(70%左右) 低(40%左右)原因起步□21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城镇化进程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22快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相适应不相适应原因农业向□23现代化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5.(1)过度城镇化,是指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24工业化的速度,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

这种情况在□25发展中国家比较明显,尤其在拉丁美洲(如巴西、阿根廷)特别明显。

(2)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26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

这种情况不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读我国某地城镇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完成(1)~(2)题。

(1)阶段Ⅰ所表示的城镇化阶段是()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逆城市化阶段D.再城市化阶段(2)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D.轨道交通的发展科学思维城镇化进程的判断方法第(1)题,由图可知,阶段Ⅰ该地城市由市区向郊区拓展,属于城镇化中期阶段。

第(2)题,由图可知,阶段Ⅱ出现城区人口向乡村与小城镇迁移的逆城市化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市中心区地价上涨,环境恶化引起的。

[答案](1)B(2)C提升运用能力读下表,完成1~2题。

地区城镇人口/万人乡村人口/万人甲165 347乙264 396丙512 173丁385 411.表格中的四个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 D解析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地区总人口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之和。

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可知,丁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最高。

2.与甲地区城镇化特征最为相似的地区是()A.东非B.西欧C.东亚D.北美答案 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甲地区城镇化水平约为32%,城镇化水平低。

东非社会经济落后,城镇化水平低。

任务探究城镇化的利弊2019年2月25日,《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估报告》研讨会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举行,来自城市规划与建设、自然资源、人口、环境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荟萃一堂,积极为中国城市的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建言献策。

《评估报告》选取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和公共服务五个一级指标,以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M2.5年均浓度、生命线工程完好率、万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等22个二级指标。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评估报告》关注了哪些主要的城镇化问题?(2)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有哪些?[成果展示](1)医疗问题,住房问题,环境问题等。

(2)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3)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等。

1.城镇化的意义项目意义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推动区域工业和□01服务业的发展,改善□02产业结构;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03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对污染物进行□04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2.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环境问题(2)社会问题增加市环境质量;导致住房紧张,影响居住质量道路;加快住房建设;优先发展□16公共交通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乡村人口无序迁入造成贫困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握手楼”是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南宁市“握手楼”数量逐渐增多,高度不断增高。

下图示意南宁市某城中村的“握手楼”。

据此完成(1)~(3)题。

(1)南宁市的“握手楼”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A.人口增加B.土地紧张C.环境恶化D.交通拥堵(2)“握手楼”集中区域最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有()①车辆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②建筑通风、采光条件极差③建筑质量差,容易倒塌④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是()A.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B.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C.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D.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科学思维城镇化问题的分析思路第(1)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且楼层越来越高,说明城市用地紧张,导致住房拥挤。

第(2)题,住房拥挤导致无规划乱建造房屋,致使房屋过于密集,通风、采光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房屋密集,道路狭窄,车辆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

第(3)题,城市住房拥挤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人口过多,所以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

[答案](1)B(2)B(3)A提升运用能力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139 538万人,城镇常住人口83 137万人,城镇化率为59.58%。

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是()A.使城乡居民收入相同B.改善城乡的产业结构C.使城镇人口不断增加D.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答案 B解析城镇化可使城乡差别减小,但城乡收入不会相同,A项错误;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城乡的产业结构,B项正确;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属于城镇化的标志,排除C项;城镇化与世界和平无关,排除D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