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原因及成因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愈发凸显,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内涝不仅造成交通拥堵、居民生活不便,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如积水浸泡基础设施等。
因此,探究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对于城市规划和防洪排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频发,短时间内强降雨增多,超出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
- 地形地貌:部分城市位于低洼地带,地势平坦,不利于雨水快速排放。
- 水系不畅:城市水系受到污染和人为填埋,导致自然调蓄能力下降。
2. 人文社会因素- 城市规划滞后:部分城市在扩张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排水系统建设,排水设施陈旧。
- 建筑密集:城市建筑密集,道路硬化面积大,地面渗水率降低。
- 绿化不足:城市绿地面积减少,自然调蓄雨水的功能减弱。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城市内涝的成因,应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预防和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的气象预报体系,对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进行准确预报。
- 建立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居民。
2. 完善排水设施建设与维护- 加大投入,更新老旧排水设施,提高排水能力。
- 科学规划新建排水系统,确保排水设施与城市发展相匹配。
- 定期对排水设施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3. 优化城市规划和设计-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充分考虑雨水排放和利用,合理规划绿地、水系等空间布局。
- 推广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如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提高地面对雨水的渗透能力。
- 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法律法规建设,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4. 加强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内涝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居民自我防范意识。
-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内涝治理工作,形成共治共管的良好局面。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防洪排涝知识和技能。
四、结论城市内涝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城市内涝灾害的预警与应对

城市内涝灾害的预警与应对一、城市内涝灾害概述城市内涝灾害是指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城市排水系统无法正常运转,降水无法迅速排解,形成的城市内涝灾害。
城市内涝灾害已成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给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二、城市内涝灾害的成因1.自然因素:季节性大雨、城市下水道堵塞等。
2.人为因素:城市下水道建设设计不合理、城市建筑抽水排涝等。
三、城市内涝灾害的危害1.对道路交通造成影响,增加车辆交通拥堵,影响市民日常出行。
2.会导致道路地基松动,给城市建筑物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
3.内涝水渗入地下,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加重市政基础设施的负担。
四、城市内涝灾害的预警措施1.完善城市信息系统,实现对气象数据、下水道等排水设施数据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
2.建立城市内涝灾害应急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城市内涝灾害预警信息。
3.加强内涝成因分析和研判能力,实现对内涝灾害的分析和研判。
五、城市内涝灾害的应对措施1.增加城市排水设施投入,加快城市排水体系建设,提升城市排水设施的运营效能。
2.开展城市道路清淤、护坡、排水设施清洗、排污设备维护等日常维护工作。
3.对于高风险区域,可以进行地下排涝工程建设,及时清理沉淀物。
4.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采用雨水管理、植物盘根错节等技术,增强城市水利生态功能。
六、结语城市内涝灾害预警和应对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环节,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大内涝防控工作的投入和力度,确保城市内涝灾害预警和应对工作的有效进行,以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内涝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城市内涝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城市内涝是指在城市地区由于降雨量超出城市排水系统的处理能力,导致地表积水严重并引发洪涝灾害的现象。
城市内涝主要由降雨量大、排水系统不完善、地势低洼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降雨量大。
城市通常会出现强降雨的情况,特别是在夏季和季风地区。
当短时间内降雨量超过城市排水系统的处理能力时,水就会积聚在地表上,形成内涝。
其次,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
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排水管道狭窄堵塞,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导致积水加重。
再次,城市地面覆盖率高。
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地面被大量的建筑物、道路和人工硬化表面所覆盖,导致雨水难以渗入土壤形成地下水,增加了地表积水的可能性。
最后,地势低洼。
一些城市位置相对低洼,缺乏自然的排水条件,容易出现积水问题。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的地表沉降也会使地势变低,加重城市内涝的程度。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首先,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应对城市排水管道进行改造和扩建,提高其处理能力。
同时,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道路,将排水系统纳入考虑范围,确保雨水顺利排出。
其次,优化城市水系。
合理规划城市水系,增加水体容纳能力,培养城市绿化和湿地,使其具有吸收雨水的功能。
再次,提高城市绿化率。
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特别是建设湿地公园等湿地区域,增强城市的雨水保持能力。
此外,加强城市地面管理。
减少城市地面覆盖,增加透水表面的比例,利用透水铺装材料和雨水花园等手段,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漏。
最后,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
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利用,避免在低洼地区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或居民区,减少内涝风险。
综上所述,城市内涝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解决城市内涝需要从改善城市排水系统、优化城市水系、增加城市绿化率、加强城市地面管理、改善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着手。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安全。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每当遇到强降雨时,城市内涝问题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城市内涝指的是城市地表径流系统失效,降雨水无法有效排泄及固定位置的涝灾。
内涝对城市的交通、生活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影响,也会对居民生活造成巨大困扰。
本文将探讨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提出应对内涝的对策。
城市内涝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自然环境、城市规划与建设、以及人为因素。
首先,自然环境是城市内涝的基本原因之一。
城市地表自然状况的不平坦、缺乏自然水体等因素都会影响水的自然排泄。
对于一些山区城市来说,地势陡峭,河道狭窄,导致降雨迅速聚集并超出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
此外,气候变化也是城市内涝的重要因素,不断增强的降雨量使得城市内涝问题更加严重。
其次,城市规划与建设问题也是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城市规划阶段,对于排水系统的规划不足往往会导致内涝问题。
例如,大量混凝土和砖石建筑材料的铺装会加剧降雨后的径流速度,导致水流难以排泄。
此外,城市中建筑物密集、人口聚集等因素也会对排水系统造成严重压力。
再次,人为因素也是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垃圾、建筑废弃物等的乱倒乱放会导致排水口被堵塞,排水能力降低。
此外,恶意破坏排水设施、非法占用排水用地等行为也会造成城市内涝。
为了应对城市内涝问题,采取以下对策是相当必要的。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势、河道宽度、降雨频率等自然因素,合理布局排水系统,确保其容量能够满足降雨量的需要。
此外,应推动绿地建设,增加地表渗透能力,减少城市地表径流。
其次,加强排水设施的改造与维护。
对于老旧的排水系统,应进行改造升级,增大排水容量,提高排水效率。
同时,加强排水设施的定期维护,清理排水口等,确保其畅通。
再次,加强环境保护与管理。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禁乱倒乱放垃圾、废弃物等行为,并加强对排水设施的管理,防止非法占用排水用地等现象。
最后,加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准备。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城市内涝不仅影响城市交通、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如洪涝灾害、水污染等。
因此,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对于保障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自然因素(1)气候异常: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大暴雨等天气现象增多,导致城市内涝频发。
(2)地形地貌:部分城市地处低洼地带,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容易形成积水。
2. 人为因素(1)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规划中缺乏对排水系统的统筹规划,导致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排水需求。
(2)城市建设用地过度开发:城市建设用地过度开发,破坏了原有的水系,影响了自然地表的渗水能力,加剧了内涝风险。
(3)管理不善:部分地区缺乏有效的排水管理机制,导致排水设施维护不到位,堵塞、老化等问题严重。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城市内涝的成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1)科学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建设,合理布局道路、广场、绿地等设施,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建设完善的排水设施,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
同时,加强城市防洪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3)保护自然地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尽量保护原有的水系和地貌,避免破坏自然地表的渗水能力。
2. 提升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1)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暴雨等极端天气预警信息,提醒市民做好防范措施。
(2)加强应急管理: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
3. 强化排水设施维护与管理(1)定期检查与维护:定期对排水设施进行检查与维护,及时发现并解决堵塞、老化等问题。
(2)加强监管:建立健全排水设施的监管机制,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城市内涝是指在大雨、暴雨或台风等极端天气条件下,城市排水系统无法及时有效地排除积水,导致道路、地下室、低洼地区等处出现大量积水的现象。
这一问题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城市化进程快速、排水设施老化、管理不善、地质条件差等。
首先,城市化进程快速是城市内涝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原本的自然地表不再能充分吸纳和排除雨水。
大量的水泥、沥青路面、建筑物等人工构筑物对雨水的渗透能力较差,积水问题愈发严重。
其次,排水设施老化和管理不善也导致城市内涝问题的加剧。
由于建设和管理的长期忽视,许多城市的排水设施陈旧、堵塞、损坏。
垃圾、泥沙等杂物堵塞了下水道,雨水无法流入排水管网,造成积水。
此外,由于排水设施分散管理、缺乏科学规划,缺少统一指挥系统,导致救援和抢险工作的效率低下。
最后,地质条件也是城市内涝问题的因素之一。
有些城市地势低洼、土质不良,雨水难以迅速排出,造成大量积水。
此外,部分城市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导致排水困难,也加剧了城市内涝问题。
对于城市内涝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首先,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合理规划城市排水设施,并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及时清理下水道。
其次,加强城市防洪能力,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等生态雨水管理设施,增加雨水的自然蓄滞能力。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规划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城市内涝问题的认识,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城市水土流失。
城市内涝问题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综合性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来解决。
以下是一些进一步的对策建议: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加大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投资,更新老化设施和补充不足。
特别是在高风险地区,应增加抗洪排水设施的建设,如提高雨水收集管理能力、新建海绵城市示范区等,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抗洪能力和容量。
城市内涝的原因及措施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城市内涝的原因及措施整理城市暴雨内涝灾难产生缘由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对社会生活和经济产生严峻的影响。
城市连遭暴雨攻击,且愈发严峻。
经分析,其产生缘由可归结如下。
一是气候变化引发水循环变化。
由于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人为排热、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导致水循环的`进一步变化,从而引起城市微气候的转变。
二是城市进展和建设造成的地面自然滞、蓄雨水力量降低。
三是排水管渠等防涝设施排水力量不足。
四是人为因素。
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施工管理不善造成建筑垃圾或生活垃圾堵塞管道;泵站故障;景观大道改造掩盖或井盖破坏。
措施仔细规划好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在城市建设的时候,要事先仔细考虑好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努力做到未雨绸缪。
不断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旧的城市排水系统已经很难应对了,所以要对老城区的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适当建设城市透水路面。
内涝的形成主要缘由是由于雨下得太大引起的,所以要逐步建设城市透水路面,让雨水直接渗透到地下。
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做好排水管道的排污工作。
随着时间的延长,排水管道里面会沉积一些污渍、污泥、杂物等,这样很简单削减排水量。
搞好管道的排污,排水就会顺畅许多。
防止排水口被河水沉没。
有些排水孔很简单被河水沉没,要尽力做到排水孔高于河水,努力做到排水流畅。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2页/共2页。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城市内涝指的是在城市中出现的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排水系统不完善或不堪重负而导致的水浸现象。
这一问题在许多城市中都存在,给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本文将从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来分析城市内涝问题。
城市内涝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土地覆盖面积的扩大,使大量的原本透水的土地变为不透水的硬化地面。
这样的变化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渗入地下,增加了雨水积聚的风险。
其次,城市建设中的排水系统不完善,包括排水设施陈旧、设计不合理以及维护不及时等问题。
这些都会导致排水能力下降,使得降雨过后的雨水难以排除,从而造成内涝。
此外,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不合理布局及土地利用方式也是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之一。
一些城市存在大量的水泥森林和人工湖泊,这些地方无法有效吸收雨水,反而成为雨水聚集的场所,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针对城市内涝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议:首先,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建设绿色空间和适度增加自然湿地,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积,促进雨水的自然渗透。
其次,应改善城市的排水设施,加大投入力度。
对于老旧的排水系统,应进行维修和更新,提升其排水能力。
在新建城市或改造工程中,要充分考虑排水因素,合理设计和建设排水设施。
此外,应加强城市的防洪措施。
在一些容易发生内涝的区域,可采取加装抽水设备、建设雨水花园等方式,提高城市的洪涝抗灾能力。
最后,应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居民应该了解内涝的成因及其危害,了解如何避免内涝和如何应对内涝发生时的紧急措施。
综上所述,城市内涝问题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多个层面入手,注重提升城市的排水系统和防洪能力,并加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的采取,我们才能够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问题,提升城市的抗洪能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涝的“防”与“治”
3.降低地面硬化率
内涝的“防”与“治” 4.重视排水管网的建设
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 秋的事情,因此市政建设部门应做好城市管网的建 设工作,例如,武汉市汉口区一些旧城区在新中国成 立前铺设的排水管网现在还在发挥作用,这期间,该 区域大部分房屋都经过了多次翻修,但是排水管网 还是当初的管网,几乎没有进行过系统翻修,虽然这 些市政设施是当前老城区城市改造的对象,但从中 可以看出,城市排水管网将运行相当长的时间,需要 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因此,市政建设部门要重视城市 管网的建设。
内涝的“防”与“治”
2.保护城市天然水体
城市建设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破坏城市天然水 体。例如,南昌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填湖造地条件,市 内水网密布,赣江、抚河、锦江、潦河纵横境内,湖泊 众多,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918%,为保护城 市天然水体,南昌市人大立法明令禁止填湖造地,对 违法者给予严厉惩罚。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立法, 从地方法规层面杜绝了围湖造地这种只顾眼前利 益,忽视长远考虑的行为。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出 台了保护城市天然湖泊的地方性法规,重要的是如 何使这些法规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得到遵守。
城市内涝原因及成因
制作连队:101连 主讲人:刘铭 时间:2014-3-24
引言
• 谈一谈你曾经遭遇过城市内涝吗?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 2007年7月18日,山东济南突降大暴雨,3h最大降雨量达到 180mm,至少34人因此丧生,济南市因洪涝灾害引起的直接 经济损失达12亿
内容提要
城市内涝的概念 城市内涝的危害 我国城市内涝的原因 “青岛排水系统”的启示 内涝的“防”与“治”
内涝的“防”与“治”
5.国外防治内涝经验借鉴
为了降低暴雨对城市的冲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 在城市建设中大规模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日本政府 规定,在城市中每开发10000m2土地,应附设500m3的雨洪调 蓄池,同时在城市中广泛利用公共场所,甚至住宅院落、地下 室、地 下隧洞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调蓄雨洪,减免城市内涝灾害。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的时空和地域分布极为不 均,在缺水严重的城市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在暴雨时刻可以分 流一部分雨水,降低暴雨对城市排水管道的冲击,收集的雨水 也可以用于冲厕所、洗车、浇庭院、洗衣服和回灌地下水。 由于城市发展水平的制约,雨水收集系统前期投资较大,在国 内所有城市中强制推广有较大难度,但是以立法形式在北京、 深圳等一线缺水城市推广是可行的,可以有效降低这些城市受 到内涝灾害的威胁。
探秘 青岛 最牛 下水 道 ---百 年德 建排 水系
“青岛排水系统”的启示
“不管下多大的雨,积水从不会没过脚脖子”,青岛也因此被称为 “最不怕淹的城市”。传奇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这个秘密, 便是城市“良心”。在青岛城里,有一条100多年前德国人留下的地 下排水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它也被称为“最牛下水道”。 如果拿中国自己设计建设的城市与其相比,中国人是不是应该感 到羞愧,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城市竟然还不如外国人上心,国外人眼光 的长远让我们自叹不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是不是应该虚 心向国外请教 ,不应只看着眼前的一点利益不放,应该放眼长远,不 仅要得到目前的经济发展,更要造福子孙后代。
城市内涝的原因
2.城市规划赶不上城市化步伐
城市管网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内涝的重要原因, 城市开发总是从中心区慢慢向周边辐射,城市规划 部门也不能完全预料到城市发展的最终程度,在管 道建设初期,周边区域没有完全规划好,导致排水 系统的建设无法一步到位。后来,随着新开发区域 逐渐成为城市中心区,以前的排水管网显然不能满 足急剧膨胀的排水需求。因此城市前期整体规划 必须对城市水系有较全面的调查,对城市未来发展 走势有较准确的预测,从而达到合理布设排管网的 目的。
内涝的“防”与“治” 1.建立城市排水系统GIS数据库
国内众多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年代不一、结构复 杂,特别是很多城市存在老城区和城中村现象,这些 区域排水管网错综复杂,排水管网数据甚至连水务 局都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当发生内涝灾害时无法找 到症结根源。建立详细的排水管网数据库并实时监 控成为当务之急。
城市内涝的概念
• 城市内涝是指 由于强降水或 连续性降水超 过城市排水能 力致使城市内 产生积水灾害 的现象。造成 内涝的客观原 因是降雨强度 大,范围集中。 降雨特别急的 地方可能形成 积水,降雨强 度比较大、时 间比较长也有 可能形成积水。
• 近年来,我国多个大中城市频繁遭遇内涝灾害袭击,造成了惨 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2007年7月18日,山东济南突降大暴雨,3h最大降雨量达到 180mm,至少34人因此丧生,济南市因洪涝灾害引起的直接 经济损失达12亿元。 • 2008年6月13日,深圳市遭遇百年一遇大暴雨,造成5人死亡、 2人失踪、数十万人受灾,全市形成1000多处内涝,近万家企 业被迫临时停业,宝安区、光明新区、南山前海片区、蛇口片 区均出现大面积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亿元。 • 2008年8月25日,一场局部雨量超出百年一遇标准的强雷暴 雨袭击上海市,造成中心城区150多条马路积水,超过1.1万户 民居进水,徐家汇等地一度交通严重拥堵。 • 城市内涝频发,不仅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造成威胁, 也严重影响了到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为了减少内涝灾害发 生的频率,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必要对内涝产生的根源 进行分析研究。
日本先进排水系统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观看!内涝的“防”与“治”
3.降低地面硬化率
在1h内新、旧沥青路面的降雨损失分别仅为草地的6%和 12%,分别为裸露土地面的14%和26%;而屋面的降水损失量 更小,一般都仅为1~2mm。据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的两次实 测仅有0.170mm和0.194mm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做如下估 计:如果流域内城市不透水面积达到城市面积的20%,只要在3 年一遇以上降雨强度时,其产生的流量就可能相当于该地区原 有流量的1.5~2倍。以深圳为例,根据深圳市规划局2005年出 台的雨水工程规划标准,建成区域雨水管道工程设计采用的地 表径流系数已经达到0.17,较25年前增加了75%,在相同强度 的降雨情况下,产生的流量就会增加75%,在老城区,由于排水 管道最初设计是按当时的地表径流系数确定管道管径,在流量 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必然出现雨水不能及时排出,局部出现水 涝灾害现象。
城市内涝的原因
3.市民不文明的习惯
市民不文明的习惯也会导致周围排水管道堵 塞,这主要是指一些人为图方便,将垃圾倾入排水管 网,造成管网的人为堵塞。
城市内涝的原因
4.城市建设及管理的缺陷
首先,给排水管网设计和建设没有跟上城市建 设和人口迁移的步伐,给排水管网是城市最为基本 的民生设施,其运行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 命财产安全。 其次,城市老城区管道改造由于牵涉到众多部 门 , 电信、给水、燃气等管线都位于排水管道内 , 改造城市给排水管网需要众多部门协调合作。 第三 , 给排水管道不像其他建筑 , 其质量检验 难度较大 , 由于管线埋在地下 , 其设计施工监督比 较困难。
城 市 内 涝 的 危 害
城市内涝的危害
1.交通瘫痪 2.经济损失 3.影响城市卫生 4.带来较大的排水压力
5.破坏城市周边生态系统
城市内涝的原因
1.城市盲目扩张,水面率下降
大规模不科学的城市开发建设是内涝灾害 频发的重要诱因。城市建设的扩张,使原本具有自 然蓄水调洪错峰功能的洼地、山塘、湖泊、水库 等被人为地填筑破坏或填为它用,降低了雨水的调 蓄分流功能。
城市内涝的原因
5.都市化和空气污染引起城市局部降雨量增加
影响城市降雨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因素有3个: 充足的水汽供应 ; 气流上升达到过饱和状态 ; 足够 的凝结核。其中 , 第一个因素受气候 , 地理位置等 因素影响 , 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有限 , 但是人类的活 动却能够影响第二和第三个因素。大规模城市化 会影响气流的运动状态,大气污染则会增加空气中 的降雨凝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