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6 古诗二首-黄鹤楼
黄鹤楼诗原文及翻译

黄鹤楼诗原文及翻译黄鹤楼诗原文及翻译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
下面是黄鹤楼诗原文及翻译,请参考!黄鹤楼诗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诗翻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赏析原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七律约略的可分成前后两层,前四句讲仙人已去的寂寥,后四句说俗人眼下的惆怅。
我只是说因这首诗传下来的神道的故事。
唐人以后盛传此诗,认为它是七律的最优范式。
其实这诗照七律的戒律来比对,它的拗句和重字都是大忌。
无奈这个崔颢造境、造意上乃是大家能手,那付仙人乘鹤悠然不返的寂寥引起的失意和失落让你有道不清的感怀和情怀,你还能顾得上什么拗不拗啊?接下来的就是眼前晴川历历在目、芳草萋萋可见,更增添了仙人何在的悠思。
于是,接踵而来的便是思仙引发的思乡之情,真真的烟波江上愁不断了。
撇开后来李白评价的因素,你说这诗读了是不是要叫好?真正的好,好就好在它的意境之妙上。
后来有了李白评价的传说,更使本是上品之优的诗篇优而优之了。
照《唐才子传》的说法,崔颢诗成且提之于黄鹤楼上后,某次李白亦赴彼游,“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小学语文冀教版三年级上册6古诗二首《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冀教版三年级上册6古诗二首《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
案
【省级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学习,会写7个一类字。
正确认读7个二类字。
2、结合学习提示,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学习古诗三步法。
3、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以及作者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2学情分析
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目标是这样描述的“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感悟,领悟内容”,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通过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读音,所以教学中重点放在让学生多读,在反复诵读中体验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
3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学习“三步法” 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以及作者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黄鹤楼诗十首全诗

黄鹤楼诗十首全诗一、原文:1. 《登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 《望黄鹤楼》李白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援,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4.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5. 《黄鹤楼》贾岛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偏是战争留纪念,更无人与共传杯。
谁知此日凭轩处,肠断先皇旧剑归。
6. 《黄鹤楼闻笛》赵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如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8.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9. 《送客之鄂州》韩翃江口千家带楚云,江花乱点雪纷纷。
春风落日谁相送?唯有武昌官柳新。
此诗虽未提黄鹤楼之名,但武昌与黄鹤楼相关,也常被与黄鹤楼相关作品归于一类。
10. 《verge of the sea at Yellow Crane Tower》(《黄鹤楼之海边》此为翻译题目,原文没有精确对应中文名)(外国诗人模仿黄鹤楼诗风所作,仅为示例创作,不在古代经典黄鹤楼诗作内)Gray sea and blue sky blend,Yellow Crane Tower in sight.Waves leaped, as years flied.Sailors' tales, clouded the twilight.Fading sun, on the far shore.My heart, is a lonely bore.二、衍生注释:- 《登黄鹤楼》中的“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曾骑鹤过此。
初中语文文言文崔颢《黄鹤楼》原文与译文、赏析

崔颢《黄鹤楼》原文与译文、赏析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赏析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
“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
初中语文文言文崔颢《黄鹤楼》原文与译文、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崔颢《黄鹤楼》原文与译文、赏析崔颢《黄鹤楼》原文与译文、赏析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赏析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
“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
《黄鹤楼》原文及翻译

《黄鹤楼》原文及翻译黄鹤楼原文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翻译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诗文赏析《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
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
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小学三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黄鹤楼送别》记叙了年轻的李⽩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送别友⼈时⽆限依恋的感情。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黄鹤楼送别》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黄鹤楼送别》原⽂ 暮春三⽉,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正在黄鹤楼上为⼤诗⼈孟浩然饯⾏。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李⽩和孟浩然⼀会⼉仰望蓝天⽩云,⼀会⼉远眺江上景⾊,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举起了酒杯说:“孟夫⼦,您的⼈品令⼈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从我结识了您,就⼀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才能再见⾯,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饮⽽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天涯若⽐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登上了船。
⽩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依然伫⽴在江边,凝视着远⽅,只见⼀江春⽔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按捺不住激动的⼼情,随即吟出了脍炙⼈⼝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 故⼈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篇⼆】⼩学三年级语⽂《黄鹤楼送别》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字,理解有⽣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
3、读通课⽂,初步了解课⽂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字,理解有⽣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初步了解课⽂的内容。
教学媒体:投影⽚录⾳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诗⼈李⽩,⼤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起来看他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 幻灯出⽰该古诗 3、师范读 4、⾃由读,读准字⾳。
古诗《黄鹤楼》赏析

古诗《黄鹤楼》赏析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黄鹤矶上,背靠蛇山,俯瞰长江。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
其说有二:一说三国时蜀人费文褘跨鹤登仙,曾在黄鹤楼上憩息;一说仙人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
这句一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
这首诗历来为人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教材简析:本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文章以“仙”字贯穿全文,内容环环相扣,结构十分严谨。
语言上整散结合,富有变化。
可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课前准备:1、学生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江南三大名楼及其成名的原因。
3、熟读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4、把不能弄懂的字词和预习中的问题批注到课文旁边,课堂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开场白:朗读崔颢《黄鹤楼》诗导入新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草萋萋鹦鹉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送xx之xx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你愿意再学一首xx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齐读课文题目。
3.解释课文题目,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看了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师配着悠扬的古筝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你也希望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
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把生字娃娃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小组比赛读。
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
生互评。
7.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小组边读边议古诗,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小组交流刚才的学习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
(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
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
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
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xx/xx,
烟花/三月/下xx。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表演读。
(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黄鹤楼送别的情景,另一名学生配音。
)
(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指导背诵,加深感悟。
1.听录音xx,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拓展练习,学习课后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
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
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
展示xx的《xx》。
5.生读,简略理解诗意。
试背。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一首古诗,还结交了几个生字朋友,愿意把它们记住吗?
2.分析形体,分类识记。
本课生字左右结构的最多,找出来比一比。
“浩”、“唯”、“陵”是左窄右宽的字;“帆”、“故”、“鹤”左右相当;“影”是左宽右窄的字。
3.把这些字xx地写在田字格里。
4.展示评价写得xx字。
板书设计:
xx送xx之xx
故人辞()xx
xx尽()xx流朋友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