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蝗种苗繁殖技术

合集下载

养蚂蚱怎么养殖技术

养蚂蚱怎么养殖技术

养蚂蚱怎么养殖技术引言蚂蚱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它们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以及繁殖能力强的特点。

由于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养殖蚂蚱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养殖产业。

本文将介绍养殖蚂蚱的技术要点,包括蚂蚱的选种与繁殖、饲料的选择与管理、生态环境的调控以及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1. 蚂蚱的选种与繁殖1.1 选种:选择健康、体形完整的成年蚂蚱进行繁殖。

可以考虑选用养殖场养殖的品种,如高产种、快繁种等。

1.2 繁殖:繁殖蚂蚱可以通过自然繁殖或人工繁殖。

自然繁殖可供应种蚂蚱较少,所以建议采用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主要通过分枝法或分箱法进行。

2. 饲料的选择与管理2.1 饲料的选择:蚂蚱的主要饲料包括谷类、麦麸、豆粕等。

选用优质的饲料可以提高蚂蚱的生长速度和素质。

2.2 饲料的管理:饲料的投喂应定量、定时进行,避免过度喂养或不及时补充。

同时,饲养过程中注意饲料的储存,保持饲料的新鲜度。

3. 生态环境的调控3.1 温度调控:蚂蚱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摄氏度。

在蚂蚱的饲养环境中,要保持温度的稳定,并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

3.2 湿度控制:蚂蚱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湿度条件。

通常,蚂蚱的生长湿度为50%-70%。

可以通过加湿器或者适当增加水的使用量来控制湿度。

3.3 光照管理:蚂蚱需要适度的光照来促进其生长发育。

一般情况下,每天提供8-12小时的自然光照即可。

需要注意避免强光直射。

4. 疾病防治4.1 疾病的预防:建立健康的饲养环境,保持良好的卫生卫生条件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定期清理蚂蚱的饲养箱、更换饲料等措施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4.2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一旦发现蚂蚱出现不正常的症状,应及时进行诊断与治疗。

常见的蚂蚱疾病包括感染病、寄生虫等,可以采取合理的药物治疗或其他物理方法进行控制。

结论通过正确的选种与繁殖、科学的饲料管理、适宜的生态环境调控以及疾病的防治,可以有效提高养殖蚂蚱的产量和质量。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者应保持对蚂蚱的观察与调控,以确保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养殖水蛭的注意事项及技术

养殖水蛭的注意事项及技术

养殖水蛭的注意事项及技术养殖水蛭的注意事项及技术水蛭养殖是利用野生水蛭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生物,目前有金钱宽体水蛭、菲牛蛭等野生水蛭生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饲料等生物转变为生物能,以取得水蛭的机体和药材等生物产品的生产。

那么养殖水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养殖水蛭的注意事项及技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养殖水蛭的注意事项及技术养殖水蛭注意事项一是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

计划养殖前先参加学习培训,到养殖场实地参观学习,再动手养殖。

二是因地制宜。

根据各地具体气候和水域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适合水蛭养殖池塘,节省建设投入,降低风险。

三是充分发挥肥料的作用。

积极培肥水质,为水蛭提供天然饵料。

但要控制肥料施用的质量和次数,确保水质和饵料丰富,但不宜过肥,否则容易造成水蛭缺氧,从而影响其的生长发育。

四是合理饲喂。

提高饲料利用率,利用本地天然饵料资源。

五是要有合适的苗种来源。

野外采集要注意品种选择。

六是做好水蛭病害防治工作。

遵循水蛭的生活习性和生病规律,做好疾病预防工作,促使水蛭健康成长;在水蛭生病后,切忌盲目用药或乱用药。

水蛭养殖技术设防逃网为防止水蛭逃跑,引种后不得直接将水蛭投放到池塘里。

在池塘内侧设置水蛭防逃网,高度在80厘米以上。

在池塘周边选择一块阴凉潮湿的地方,将水蛭放到里面,让其自行爬进池塘。

大量放养水生植物因水蛭怕阳光直射,应放养水葫芦和浮萍,既可作为田螺饲料,又可遮光,有助于水蛭在上面产卵。

供给充足饲料每公顷水面应投入约750公斤田螺。

此外,每周为水蛭投放不含盐的畜禽血块1次,放置时间不超过两天。

将血块放在木块上,使其浮在水面上,水蛭嗅到味后便可爬上采食。

繁殖期注意观察水位水蛭在覆盖物下的泥土中繁殖,繁殖期内,若水漫过土床约7天,水蛭卵就会因缺氧而死,应注意察看。

及时捕获一般在10月捕获。

打捞出来的水蛭按大、中、小规格分开,中等的应马上加工成干品后出售;小的另外放在一个池中继续养殖。

水蛭怎样繁殖与孵化

水蛭怎样繁殖与孵化

水蛭怎样繁殖与孵化水蛭是一味常用中药,功能破血、逐瘀、通经,治蓄血、积聚、妇女闭经、干血成痨、跌打损伤、目赤痛、云翳等。

那么水蛭是怎样繁殖与孵化的呢?下面店铺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水蛭怎样繁殖与孵化答:水蛭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每个成熟的水蛭都有繁殖能力。

水蛭交配一般在疏湿的土壤中进行。

交配后一个月开始产卵茧。

5月中旬至6。

月上旬、平均温度19~24~C时为产卵盛期。

卵茧产出后经16-25日孵出幼蛭。

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可把卵茧选出来,放在适宜的环境下集中孵化。

在卵茧孵化时期,要尽量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免踩破卵茧。

平台面可覆盖一层水草,以保持湿润,若到下雨天气要疏通溢水口。

水不能没过平台,要保持3-5厘米距离。

幼蛭孵出后2-3天内主要靠卵黄维持生活,3天后即采食。

初孵出的幼蛭主要取食蚌、螺的血液、汁液(粘液):在一个蚌体内,会钻人十多条幼水蛭。

随着幼体的长大,它们会吞食蚌、螺蛳的整个软体部分。

水蛭经济价值水蛭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活血、散瘀、通经的功效。

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经闭、血瘀腹痛、跌打损伤、瘀血作痛等病症。

近来有用活水蛭吸取术后瘀血,使血管畅通;又用水蛭配其他活血解毒药,试用于治疗肿瘤;用活水蛭加纯蜂蜜制成一种注射剂,经结膜注射能治疗角膜斑翳、初发期和膨胀期的老年白内障。

水蛭的生物学特性(一)形态日本医蛭体略呈圆柱形,长3—5厘米,宽4—6毫米。

背面呈黄绿色或黄褐色,有5条黄白色纵纹,背中线有1阔白色条纹延至后吸盘,纵纹的两侧有密集的黑褐色细斑,腹面暗灰色,无斑纹,背面的纵纹和细斑随个体也常有变化。

体环103节,环带不显著,占4/5环节。

雄性和雌性生殖孔分别位承31、32、36、37之间的环沟,两孔相间5环,**长,露出时呈线状。

眼5对,排列成马蹄形/。

前吸盘较大,口内有3个颚,颚脊上有1列细齿,食道纵折6条;后吸盘碗状,朝向腹面,肛门位于其背侧。

宽体金线蛭体长6一g厘米,最宽处8—11毫米。

水蛭的人工育苗技术 水蛭的人工繁殖技术 - 养殖技术

水蛭的人工育苗技术 水蛭的人工繁殖技术 - 养殖技术

水蛭的人工育苗技术水蛭的人工繁殖技术-养殖技术水蛭,俗名蚂蟥,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中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泡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

在水蛭养殖生产中,人工育苗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只有掌握水蛭人工育苗技术,大量地繁殖后代,有足够的苗投入池中,才能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水蛭的人工育苗技术水蛭的人工繁殖技术。

一、种蛭的来源1.野外捕捞每年4月上旬至5月上旬,从天然水域捕捞成蛭作为种蛭。

我国北纬32°~38°水流缓慢的小溪、沟渠、坑塘、水田、沼泽、湖畔以及温暖湿润的草丛处均有野生水蛭,可采用人工直接捕捞与引诱捕捞两种方法获得种蛭。

2..从养殖单位购买购种季节。

水蛭每年春季和秋季各产卵1次。

人工育苗所需的种蛭必须在春季采购,育出的苗正好与养殖生产需要蛭苗衔接上。

人工水蛭养殖首批放苗时间在5月中下旬,春季育出的蛭苗放养后,到10月上中旬可收获加工成干品。

春季温度越来越高,养殖环境比较好控制,水蛭的饵料也易获得。

购种最佳时间。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春季购种最佳时间段是3月底至4月,超过了5月1日,购回的种蛭就会少产1个卵茧。

根据笔者的经验,为了缩短暂养时间,购蛭种的最佳时间应在4月15日前。

二、种蛭的挑选种蛭可从成年水蛭中挑选,种龄在2年以上,且种龄一致、体重15~20克/条;以活泼健壮、体躯饱满、体表光滑、有弹性的个体为佳,即放在手心里或用手指触碰会立即缩成团。

水蛭是雌雄同体,异体交配。

在繁殖季节,水蛭身体前部雌雄生殖孔间都有明显隆起的生殖带,繁殖以后生殖带消失,所以进种时要特别注意,以免误进已繁殖或未达到性成熟的个体。

三、种蛭的运输1.运输方法目前种蛭运输方法有干运法和湿运法。

干运法。

此法有两种方式:一是装袋运。

将种蛭装入80目尼龙筛绢袋中(规格为30厘米×40厘米),每袋装5公斤,扎紧袋口,然后放入比袋稍大、两端留有通气孔的塑料泡沫箱中,箱底放少量水草或少量水以保持箱内湿润。

水蛭种苗的养殖方法

水蛭种苗的养殖方法

水蛭种苗的养殖方法水蛭别称蚂蝗,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其干制品泡制后中医入药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

有不少的养殖户看中了其中效益开始养殖起水蛭,那么,水蛭怎么养?下面我们就先来给各位介绍下水蛭种苗的养殖方法。

饵料投喂水蛭人工养殖以投放饵料以螺蛳为主,每亩可一次性投放螺蛳25公斤,让其自然繁殖供水蛭自由取食,饵料不足时可喂些蚯蚓、昆虫等,同时每星期喂一次动物血。

水质调节水蛭池塘养殖虽然水体较大,不容易腐败,但也要注意水质,以黄褐色、淡绿色的水体较好,水深60厘米,水体透明度10~20厘米,pH值呈现中性或微酸性。

产卵孵化水蛭产卵期应尽量保持安静,不惊动正在产卵的成蛭以免出现空茧。

孵化期间应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免踩破卵茧,同时平台面要保持湿润。

幼蛭培育水蛭幼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水温应保持在20~30℃之间,同时消化器官性能较差,因此应注意投料的营养性和适口性,而且应勤换水。

分级饲养水蛭饲养过程中应把大、中、小水蛭及时分离,可设小水蛭池、中水蛭池、种蛭池,种蛭池设置在中、小水蛭池中间,池壁安装过滤让其自行过滤分离。

越冬管理水蛭在气温降至10℃以下时停止取食,钻入泥土中或树叶层中冬眠,选择个体大、生长健壮的留种,一般每亩留种25~30公斤,集中投入种蛭池中越冬。

疾病防治水蛭容易得细菌性传染病,特别是在秋天,先是头尾皮肤红肿,然后相继死亡,每7~10天用0.2~0.3毫克/升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一次可以有效防治此病。

捕捞采收水蛭一年可采收两次,6月中、下旬将已繁殖两季的种蛭捞出加工出售,10月中、下旬时早春放养的一般都已长大,可考虑捕捞一部分,但大部分宜在第二年捕捞。

水蛭怎么繁殖

水蛭怎么繁殖

首先是种蛭的选择
用于繁殖的水蛭,年龄一般在2年以上,体重约为30克,选择活泼好动(用手触摸迅速收索身体)身体健壮的个体。

这类的水蛭怀卵多,孵化率较高种水蛭的投放量按照陆地面积计算,一般一平方1.5千克左右。

种蛭入水后应该保证充足的食物来源。

繁殖技术
水蛭产卵茧后,就可以将其捕捉至其他饲养池进行饲养或者加工。

繁殖池直接可当做孵化池,让卵茧直接在穴道中孵化,大约12-15
日幼蛭可以被孵化。

新生的幼蛭呈木黄色,体背部两侧排列7条紫灰色细纵文,在它逐渐成长的过程中,纵纹的色泽会慢慢变化,成年水蛭的色纹会逐渐形成。

由于刚孵化的幼苗抵抗力差,病害率高。

而且要对幼苗进行精细的饲养,避免因为天气、水温、饵料和天敌等因素造成成活率的下降。

孵化的幼蛭3天之后便可以进行取食,此期间内,幼蛭的食物幼蛭主要以河蚌、螺丝的血液和汁液作为食物,当然还有水中的浮游生物,需要向何种不断地追加肥料,在池内有水中的浮游生物的前提下,需要不断追加肥料。

水中的浮游生物快速繁殖,大量幼蛭会让水中的食物快速消耗,鸡粉粪、或者牛羊粪整袋成为水底。

直接吞食河蚌、螺蛳的软体部分作为食物还要等到幼蛭的发育生长之后。

水蛭人工繁殖技术

水蛭人工繁殖技术

水蛭人工繁殖技术水蛭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

传统上,水蛭主要是从野生水蛭中采集获得,但随着对水蛭药用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开始研究水蛭的人工养殖技术。

目前,水蛭人工繁殖技术已经逐渐成熟,成为水蛭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蛭的生态特征水蛭是一种寄生动物,寄生在水生动物身上。

水蛭寄生后不会对寄主造成伤害,但会吸取寄主体内的血液。

水蛭寄生后会不断脱落和再生新的环节,因此水蛭的寿命相对较长,可以达到数年之久。

水蛭在野外分布广泛,但数量较少,采集难度较大。

水蛭寻找寄主的能力强,通常会在夜间出现,吸取寄主的血液后会迅速离开。

因此采集水蛭的难度较大。

水蛭的繁殖方式水蛭的生殖方式主要有两种: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性生殖水蛭的性生殖方式与哺乳动物相似,需要雌雄两性交配来产生后代。

水蛭的交配通常发生在水中,雄性会将精液注入雌性体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孕育,雌性便会在体内产下水蛭幼虫。

无性生殖水蛭的无性生殖指的是环节、头、尾等部位的再生。

水蛭可通过这些部位的再生,产生新的个体。

这种繁殖方式通常发生在水蛭的环节处,当头或尾部分离水蛭时,它们可以继续生长和再生,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水蛭个体。

水蛭人工繁殖技术为了满足市场对水蛭的需求,并避免过度采集野生水蛭,人们逐渐开始研究水蛭的人工养殖技术。

水蛭人工繁殖技术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控制水蛭的生长环境和营养供应,促进水蛭的繁殖和生长。

养殖场环境建设水蛭是一种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动物,养殖场的环境建设是水蛭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殖场应该选择水流清澈、生态环境优美、水源新鲜的场址,养殖池应该具有较好的自然通风和阳光照射条件。

在建设养殖场时需要注意防止水池水流速度太快或太慢,以及水草过多等问题。

種苗培育水蛭活体作为种苗,也称为“母蛭”。

水蛭种苗的获取途径有两种:采集野生水蛭或购买现成的种苗。

采集野生水蛭的品种和数量不易掌握,因此推荐采用购买现成的种苗。

饲料补给水蛭是一种以血液为食的动物,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为其提供足够的食物。

水蛭种苗繁殖孵化技术

水蛭种苗繁殖孵化技术

水蛭种苗繁殖孵化技术水蛭一般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中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下面来看水蛭种苗繁殖孵化技术。

水蛭人工繁殖技术1、繁殖池的建造根据多少亩量来投放,一般一亩投一千斤,池四周池壁设1~1.5米高,平台健在池中间,平台上口宽80厘米,一亩一千斤需要平台130米,一米可产下500个卵,一千斤比例是1000*30*2=60000卵,平台长度为5米一个,安130米去算,一亩需要26个,平台,平台要分开,分布均匀,这样水蛭产卵分布的比较均匀,水深20—40厘米,平台高出水面25--30厘米,平台面保持湿润。

做平台的土应疏松沙质土壤,便于蚂蟥打洞,切忌用黄粘土,齐平台面应设溢水口,防止下雨水淹没平台造成繁殖失败。

2、种蛭的选择用于作种繁殖和种玛蟥,体重20克左右,体质健壮,活泼好动,用手触之即迅速缩为一团。

这样的蚂蟥怀卵量多,孵化率高,种蚂蟥入池后要保持水质肥厚,要有充足的浮游生物和螺狮供其取食。

3、繁殖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蚂蟥产卵茧的时间从5月初开始,持续到6月中旬(随个体差异而不同),5月中旬为其繁殖高峰期。

产卵茧期应保持安静,避免在岸边走动震动,否则,正在产卵茧的蚂蟥会受惊而逃走,造成空茧。

4、孵化管理蚂蟥产卵茧结束后,把卵挖出来人工孵化,种即可收取捕捉加工,刚孵出的幼蛭体形很象成体,呈软木黄色,体背部的两侧各排列着7条紫灰色的细纵纹。

随着幼蛭的生长,纵纹间的色泽逐渐变化,形成5条由两种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而变化成成体的色纹,即可投放幼嫩的蚌类和螺狮供幼蚂蟥取食,幼蚂蟥孵出后两,三天内主要靠卵黄维持生活,三天后即可采食。

初孵出的幼蛭主要小螺狮的内脏,随着幼体的长大吃螺狮的整个软体部分,幼蚂蟥生长迅速,半个月后,平均增长达15毫米以上,即可转入大池中饲养成成蚂蟥。

水蛭孵化技术1、自然孵化水蛭产出的卵茧在泥土中数小时后,茧壁逐渐硬化,壁外的许多泡沫逐渐遇风而干燥,泡沫之间原先的壁破裂,只剩下一些连接成五角或六角的短柱所组成的蜂窝状或海绵状保护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蛭的繁殖,是十分重要的生物学特性。

其繁殖的特点.直接关系到水蛭种群的发展,也关系到人工养殖水蛭的品种改良与选育。

掌握水蛭的繁殖特性。

对于水蛭的养殖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水蛭的繁殖特性,包括性发育。

交配、产卵与孵化。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蚂蝗种苗繁殖技术的相关情况。

(一)性发育水蛭的性发育与个体生长基本同步,当个体生长基本完成时.性发育也就成熟:水蛭雌雄同体,异体受精,雄性成熟较早。

在自然界,如果水蛭的生长发育,不受特别的丁扰,一般6个月左右,就能达到性成熟性成熟的标志是交配行为的发生.,并不是精、卵的完全成熟。

(二)交配水蛭和其他动物一样.只有通过交配,才能完成繁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4月中、下旬,当平均温度在13~15℃时,开始交雕。

交配时通常躲在水沟,池塘边的土块下进行交配,两条的头端方向相反,腹面紧贴.各自的雄性生殖孔对着对方的雌生殖孔,并通过细线状的阴茎插入对方的雌生殖孔输送精子,交配持续时间约2小时。

(三)产卵水蛭属卵科动物,发育成熟的水蛭经交配后约1个开月始产卵茧。

产卵茧时由生殖带分泌一种稀薄的黏液,夹杂空气而成肥皂沫状,再分泌另一种黏液,成为一层卵茧壁,包在生殖带周围,卵从雌生殖孔产出,落入茧壁和身体之间的空腔内,并向茧中分泌一种蛋白质,身体逐渐向右方蠕动退出,在退出的同时,前吸盘腺体分泌物形成栓,塞住茧前后两端的开孔。

整个产卵过程约半小时,卵茧产在泥上中数小时后,茧壁变硬,茧壁外的泡沫风f,壁破裂,只留F五角形或六角形短柱组成的蜂窝或海绵状保护层。

卵茧外形成椭圆形,直径约1.5~2厘米,酷似蚕茧.水蛭在自然状态下每年产卵3次以七,4~10月份是其繁殖交配期,每次产2~3个卵茧.卵茧经16~25天,便可孵出幼蛭,每个茧内可孵出20~25条幼蛭,全年可产幼蛭lOO 条以上,繁殖数量多少,因个体大小、月龄大小、营养、环境等而不同,个体同样大的水蛭在不同的营养和环境下。

(四)水蛭卵茧的采集与孵化水蛭在每年开春后的4月中下旬歼始产卵。

这时在饲养池周围平台上开始产卵。

潮湿泥土中就可
发现有1.5厘水左右孔径的小洞,沿小沿向内挖取,即可采到泡沫状的卵茧。

采集时,要小心,不要用力挖繁殖数量也不同。

马鞍山市创源水蛭养殖合作社是一家水蛭养殖中心,位于当涂县全国文明城镇石桥镇,自2010年以来,从水蛭单一养殖,发展成为专业从事水蛭苗种选育、孵化、养殖、加工和销售的多元化水蛭产业中心,建立水蛭卵茧人工孵化室2000余㎡,蛭苗种标准化繁育基地32亩,年产苗种1000万尾,水蛭标准化高效养殖基地1900亩。

创源水蛭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推广,解决水蛭养殖中的技术难题,不断加强研发力度,目前已获得水蛭养殖模式、水蛭人工饲料水蛭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发明专利31项。

2017年,中心实现水蛭年产量1800多万条,销售收入突破6000万元,亩均增收1.5万元,合作社成员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被评为
“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更多详情请点击官网马鞍山市创源水蛭养殖合作社进行进一步咨询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