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绘本教案图文稿

数学绘本教案图文稿
数学绘本教案图文稿

数学绘本教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真正的魔法师》教学设计

一、教学意图:

这是本非常地道的数学绘本,内容侧重于“序数”。讲述了一个小魔法师如何通过三轮考验最终成为真正魔法师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幼小的心灵感悟到世界的缤纷和美丽。它的更大魔力在于,它讲的是世界万物的道理,讲的是世界万物的规律,讲的是孩子能懂秩序和方法,讲的是数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最初的最浅的最好玩的最实用数学知识数学概念,都完美地蕴藏在美妙的故事里,让孩子在感动的同时也打开了心智,有美有暖有智慧陪伴童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10的序数,熟悉表示顺序的序数。

2.感知上下、左右等不同方位,会根据方向及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三、教学准备:

1.绘本《真正的魔法师》课件。

2.排序操作卡、十个魔法师的图片。

3.操作卡人手一份。

四、教学重点:

认识序数1——10。

五、教学难点:

区别数与序数的概念。

六、教学过程:

(一)引出故事主题。

出示绘本画面1,认识十位魔法师,讲述他们要参加“真正魔法师考试”,激发学生兴趣。

(二)学习根据方向及第几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1.引导学生为十位魔法师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并边指边念出“第一、第二、第三……”,并能说出大个子魔法师的位置。熟悉表示顺序的序数。

2.教师讲述第一轮考试的要求,出示图书馆书架,引导学生找到装着钥匙的书。

3.出示画面2、3,引导学生看看魔法师考试的情况,说说哪些魔法师找对了,为什么。

4.教师讲述第二轮考试的要求,出示出示画面4法术柜子,引导学生先来找一找下数第六个抽屉里的9张法术明信片。

5.逐一出示画面5、6、7、8、9,引导学生说一说剩下的魔法师们第二轮考试的情况。

6.教师讲述第三轮考试的要求,并出示画面10,引导学生说一说从左边开始数第10件衣服的正确位置。

7.出示画面11,说一说第一个找的魔法师有没有找对,为什么

8.出示画面12,说一说大个子魔法师有没有找对,为什么

9.讲述画面13、14、15关于大个子魔法师到达玩偶之国的经历。

(三)学生操作

教师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操作卡,交代操作要求,幼儿操作。

活动反思:

这是一本画面优美,故事动人,具有魔力的绘本。本活动以绘本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主,将绘本与数学活动有机结合,将绘本中的故事情节作为线索串联整个活动,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通常讲到序数,能想到的就是第1、第2……这样的概念,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在这本绘本中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序数不是指绝对位置,而是指事物间的相对位置,即根据基准位置的不同,所指事物或事件的位置也随之变化。如同样都是第3,可是从上边数和从下边数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还有,同样都是5,从前边数第五和从后边数第五表现的位置也不一样。像这样,把握事物空间、时间、位置的相对性,在解决与序数有关的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绘本领域的多面性,激发幼儿对数学绘本的兴趣。

《时间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时针、分针走的关系使学生知道1时=60分,认识几时几分。

2.通过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时间的特性,能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钟表,能够正确的读出时间。

教具学具:绘本,媒体课件,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初步感知

1.由宇宙奥秘引入时间观念。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太阳、地球……)第一缕光来到世界是哪一天难道早在这个世界产生之前第一缕光就流向了我们吗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答案(想)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时间的奥秘。(板书:时间)

二、探究新知,认识时间

1.认识时间的特性。

师:出示绘本图片,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时间是早晨、中午、晚上这样重复的。

总结: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只是因为太阳每天升起,而这种自然的反复特性,使我们感到时间是“循环的”。

媒体出示课件,教师提问:时间是不是像这样一会长,一会短

师:虽然我们在玩的开心时感觉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无聊时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但实际上时间的长度是固定的,因为我们的主观感受感觉有时长、有时短。

师:瞧,这是什么(PPT展示钟表)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人们为什么发明钟呢

师:为了让时间不能随着性子变长变短,人们就发明了钟表。

2. 认识钟面。

媒体出示钟面,教师提问:钟面上有些什么(12个数、时针、分针、格子。)

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动态演示: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

师:每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动态演示: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

师:从12到1里面有5个小格,从12到2里面有几个小格呢你是怎么想的12到3呢你知道每个数对应的小格数吗同座位的同学先讨论讨论。

教师总结。

3.认识秒。

媒体演示:闭眼,再慢慢睁开眼睛的时间,大约就是1秒钟。

媒体演示倒计时的声音,使学生感官直接地感受1秒的长度。

4.认识分。

媒体演示:闪动分针,并且分针从12起走动1小格。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

媒体演示方针从12走到1的过程,提问: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的(12到1有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走5小格的时间就是5分。)

师:分针从12起走到2是几分你是怎样想的分针从12走到4、9、11各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又是多少分

师: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走几小格经过的时间就是几分。

通过读、写、算、数等活动,亲身体验1分钟的时间观念。电脑计时,学生分组活动。第一组:读课文。第二组:写字。第三组:口算。第四组:数数。

5.认识时

媒体演示:闪动时针,并且时针从数12走到数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

师:时针从1走到2是1小时。从4走到几是1小时你还能说一说,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师: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经过的时间是1时。

6.教师小结。

三、梳理知识,巩固应用

1.比比谁最棒

你们会用今天学的方法看钟吗,这儿有个小朋友的时间安排,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都会读时间了,看看谁能够又快又正确的读出时间。

2.课件展示小红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希望同学们都能合理安排好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四、联系生活,拓展欣赏

媒体出示一分钟价值图片,“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希望你们珍惜每一分钟,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

《大熊的储藏室》教学设计

教具:绘本故事PPT、日常物品分类PPT、颜色标记、大小标记。

学具:各种食物图片、操作纸人手一份。

活动目标

在看看、说说、做做中,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尝试概括食物的外部特征,学习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天气渐渐凉了,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有只大熊肯尼准备了大量的食物要放到储藏室里过冬。

2.猜猜大熊会在储藏室里放些什么食物。

二、播放画面一至四:感知食物的外部特征

1.师提问:大熊都准备了哪些食物(引导说一说什么样子,什么颜色。)大熊准备的食物可真多啊!于是他准备把所有的食物都放进储藏室里,可是储藏室堆不下了,大熊决定整理一下。

2.师提问:要怎么整理呢!谁来帮大熊出出主意小朋友想的办法真不错,

我们来看看大熊是怎么做的。大熊说:让我来把所有的东西都分类放吧!

三、播放故事画面五、六,概括颜色特征,认识颜色标记

1.师提问:大熊他怎么分的呢是按什么分类的(颜色)大熊把食物按颜色分成了几种(黄、红、绿三种)

2.认识颜色标记:大熊按食物的颜色来分,可以用颜色标记来表示。如:香蕉、梨子、小鱼干黄黄的,就用黄色标记来表示。

3.游戏“找错误”:大熊按颜色分,好像有一个错了,谁来把错误找出来大熊按照颜色分类,可是这个方法好像不太合适,储藏室放不下。

四、播放故事画面七、八:概括大小特征、认识大小标记

1.师提问:这回大熊又是按什么分类的(大小)

2.认识大小标记:大熊按食物的大小来分,可以用大小标记来表示。

3.游戏“找错误”:这回大熊分对了吗请你把错误的找出来!大熊按大小分类.可是储藏室的空间好像还是不够!

五、操作活动:帮大熊按颜色、大小特征给食物分类

师:大熊按颜色分,按大小分,都遇到了困难,那我们来帮帮大熊吧!

1.交代要求:桌子上有许多大熊带来的食物,请你把大熊的食物既按颜色又按大小来分一分。

3.示范操作(集体与个别),根据操作纸上的标记进行分类。

4.操作,教师指导。提醒看清标记进行分类。

5.讲评:展示操作结果。

六、继续阅读故事,了解二次分类的方法

师:小朋友真能干,根据食物的颜色、大小两个特征帮大熊把食物进行分类,可是故事里的小猴子还有另一种方法来帮大熊分食物呢,你们想知道吗

1.阅读故事后提问:小猴子用了什么方法第一次是按什么分的第二次呢

2.小结:小猴子第一次是按食物的种类,第二次是按食物的大小来分的,这是一种二次分类法,我们以后会学到的。

七、观看日常物品分类PPT,了解分类在生活中的运用

1.观看PPT,师:运用分类的方法,使大熊的储藏室看起来整整齐齐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地方要用到分类,我们一起来看看!

2.师总结:原来分类有这么大的用处,让我们回到教室分一分、理一理,让班级看起来更整洁好吗!

《螳螂太太的新家》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1. 在听听、说说、做做的过程中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2. 在尝试一刀剪的过程中感受图形变化的神奇和乐趣,。活动过程一、出示绘本,引起兴趣师:它是谁(螳螂)它又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青青二、欣赏故事1. 老师边讲故事,边看绘本提问:螳螂青青家有哪些家

具2. 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家具呢3. 你们家里有什么形状的呢4. 继续欣赏绘本妈妈生日了,青青妈妈盖房子,尖尖的屋顶,长方形的墙……。妈妈太胖进不了门怎么办呢

蚂蚁帮忙把长方形的门变成了正方形的门,这样妈妈就可以进屋了。

三、图形变变

1. 长方形能变成正方形,那么其他的图形可以变吗?

2. 你们愿意来变吗

3. 自己选择图形,要求一剪刀变成另外的图形。

4.操作

介绍。老师介绍半圆形的剪法

5. 再次操作并讲解

四、欣赏绘本结尾

延伸:怎样变心的图形,下次我们来变。

活动反思

以绘本来引出课题,孩子们比较感兴趣,在听听讲讲中,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在尝试一刀剪的过程中感受图形变化时,第一次操作和第二次操作要求没有更好的递进,要求不是很明确,老师对一剪刀剪直的方法应加以引导,这样孩子就能更好地把握图形的变化,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很主动。

《蜘蛛和糖果店》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蜘蛛和糖果店》是一个有关概率和统计的绘本故事。概率是依据自己收集的材料推测未来,概率其实就是生活中可能性的大小,绘本中的蜘蛛经过统计得知咪咪买棒棒糖概率比买其他糖果的大,但概率虽然能判断某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却不能保证100%正确。如自作聪明的女店主在老奶奶买什么糖的问题上就出了错。所以从孩子的思维层面上考虑,在设计此活动时,我把这个绘本设计成了有情景性的估猜活动,以故事中蜘蛛猜测顾客来糖果店买什么糖的情景为主线,帮助幼儿理解概率和统计,同时鼓励孩子根据自己已有的数学经验去猜测、估计,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估猜生活中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推理与预测,初步感知概率、建立统计的概念。

2.愿意探索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的数学乐趣。

重、难点分析

1.活动重点:学习看记录表,理清思路,并大胆表达自己的猜想。

2.活动难点:通过猜测、验证的过程,初步感知、理解概率。

活动准备

自制PPT,人手一张统计表,铅笔,橡皮。

活动过程

一、引发听故事的兴趣

猜一猜,这是一家什么店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叫《蜘蛛和糖果店》。

二、听故事根据线索预测不同人物喜欢的糖

1.咪咪来买糖,蜘蛛出示咪咪的买糖记录。

提问:你们同意蜘蛛的猜测吗从记录中的哪里可以看出咪咪喜欢吃棒棒糖都记录了什么

2.东东来买糖,蜘蛛出示了东东的买糖记录。

提问:东东来过几次糖果店买过什么糖这次他可能会买什么糖

3.洋洋来买糖,蜘蛛出示买糖记录。

提问:洋洋买过几种糖他怎么来过5次,只买了4种糖这次可能会买什么糖

小结:怎样才能猜出以后来的客人可能会喜欢什么糖

4.菲菲来到了糖果店,出示菲菲的买糖记录。

提问:菲菲为什么一次买香蕉口香糖,一次买果冻你认为菲菲这次买哪种糖的可能性更大她下次来会买什么糖

5.老奶奶来到糖果店,出示买糖记录。

提问:老奶奶可能会买什么糖为什么有其他的可能吗

小结:我们觉得很有可能的结果,也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意外。

三、最受欢迎的糖果

1.阿姨又准备进货了,怎样才能知道哪种糖果才是最受欢迎的呢

2.出示“一周糖果销售记录表”及“统计表”,引导幼儿观察、理解。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统计表,找出最受欢迎的糖果。

延伸活动

用同样的方法去观察、了解身边的好朋友或者爸爸妈妈,然后用统计的方法来猜猜他们喜欢的东西。

分析与反思

我们知道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其实不难发现有很多东西是要唯一答案的,但也有很多是要我们去估计一下有什么可能的,所以从孩子的思维层面上考虑,在设计此活动时,我把这个绘本设计成了有情景性的估猜活动,以蜘蛛猜测顾客来糖果店买什么糖的故事情景为主线,让孩子根据自己已有的一些数学经验去猜测、去估计,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环节一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引起孩子听故事的兴趣,让孩子带着“蜘蛛到底有没有这个本领”的疑问或者说是好奇心进行活动。在环节二的内容设计上,是安排了四个内容,第一是四个相同,第二是三个和一个的数量比例,第三是三个一和二个的数量比例,第四涵盖的是排列规律,这四个内容的安排,为的是鼓励孩子能够运用多种已有数学经验来进行大胆的猜想,最后老奶奶的买糖,其实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情景安排,让孩子们猜不出来。环节三的是按照糖果店要进货的情景设计的,让孩子帮助营业员阿姨进行进货前的统计,目的是让孩子初步建立统计的概念。

其中第一环节,我以“这是一家什么店”“蜘蛛在糖果店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的问题引发孩子思考,进而激发他们主动猜测蜘蛛能否帮助阿姨预测的兴趣。在孩子们迷茫、怀疑、出现意见不一的时候,我再适时推出绘本情景引出:“那我们来看看蜘蛛到底有没有这么大的本

领”这样的问题悬念,让孩子们对绘本充满期待。第二环节重点是要挖掘绘本中的画面信息,突出数学学科价值,在第一张咪咪的买糖记录表出现时,我让孩子们观察画面:从记录中的哪里可以看出咪咪喜欢吃棒棒糖都记录了什么第二张东东的买糖记录表,是让孩子们目测东东来过几次糖果店买过什么糖这次可能会买什么糖在读洋洋的买糖记录表时,在孩子们观察画面的基础上提问:洋洋买过几种糖他怎么来过5次,只买了4种糖这次可能会买什么糖在帮助孩子们梳理前三次的猜测方法时,我是这样问的:你们能不能交交我你们用了一个什么办法把客人可能会买什么糖给猜出来的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语言,将零碎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也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说前面三次的猜测是数量比例关系,那么第四次出现的菲菲的买糖记录表,则是对孩子排列规律的一次经验运用。“菲菲为什么一次买香蕉口香糖,一次买果冻你认为菲菲这次买哪种糖的可能性更大她下次来会买什么糖”在没有继续阅读绘本前,孩子们大胆猜测,并说出了各自的理由。接着再回到绘本中,给了孩子一个身临其境的思辨环境。同时是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一些轮流经验,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情景的真实性。包括老奶奶的买糖,通过猜测,验证,以及结果的呈现,很意外,但很真实。在活动的最后环节,用“阿姨又准备进货了,怎样才能知道哪种糖果才是最受欢迎的呢”的问题让孩子们来学习统计。

可能熟悉这本数学绘本的老师们觉得很奇怪,我的PPT和绘本画面有些不同。一开始拿到这本《蜘蛛和糖果店》的这本绘本时,我觉得这个故事内容非常的生动有趣,很适合进行数学教学,但翻阅整本书后,发

现这本书的色彩带点灰灰的感觉,画面有点糊、构图以及排版也有点跳跃,所以,我想如果完全用书上的整幅画面制作PPT来进行教学,孩子可能会看不清,基于对绘本图画色彩与构图的关系考虑,也为了让孩子看的清清楚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在PPT的制作时,我利用绘本中的形象与主要情节和关键点,对故事画面进行了适当的剪接与改编,让孩子更清晰地读懂故事。

《蜈蚣叔叔的袜子》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绘本阅读活动,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蜈蚣叔叔穿袜子的特别与有趣。

2.在仔细观察绘本画面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按一定的规律排序。

活动准备

绘本、课件《蜈蚣叔叔的袜子》。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绘本: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书,让我们来看看书里面会藏着谁大家好,我是小精灵嘟嘟,很高兴见到你们,你们愿意跟我做朋友吗

2.今天嘟嘟还带来了很多好朋友,他们会是谁呢翻到第二页。

3.谁认识他们蚯蚓和蜗牛有脚吗(没有)那他们是用什么办法向前走的呢你们有没有脚,有几只那这些动物朋友里谁也有脚有几只一起来数一数怎么样

4.哇,他们竟然有那么多脚,不过有一位朋友,他的脚比蜜蜂、瓢虫的还要多得多,长了三十只脚呢他会是谁(翻到下一页:蜈蚣)再一起来数数蜈蚣有几只脚吧。他可真厉害,长了那么多脚。

二、阅读理解,了解排序

1.嘟嘟喜欢叫他蜈蚣叔叔。

2.蜈蚣叔叔住在嘟嘟家隔壁,他可是村里出了名的帅哥。帅哥什么意思你觉得蜈蚣叔叔哪里帅可不是个帅哥嘛,他出门的时候一定会穿上袜子,穿上亮晶晶的衣服,搭配各种颜色的袜子。喜欢袜子的蜈蚣叔叔,连在家里也是要穿袜子的。

3.可是嘟嘟发现有好几天没看到蜈蚣叔叔了,蜈蚣叔叔可能怎么了(翻到下一页)你从哪里看出蜈蚣叔叔生病了(躺在床上、触角都耷拉下来了)于是,嘟嘟的妈妈让嘟嘟带着吃的去看看蜈蚣叔叔。走,咱们跟着嘟嘟一起去看看吧!(翻到下一页)

4."蜈蚣叔叔你好。妈妈说这个送给你,希望你能早日康复!"嘟嘟边打招呼边偷偷瞄了一下蜈蚣叔叔的脚。嘟嘟一直很好奇蜈蚣叔叔到底有没有三十只,就偷偷地数了起来。偷偷地数是怎么数的(幼儿表演)数了没几只,其他的脚被棉被盖住了,没办法再数下去了,嘟嘟连忙说:叔叔再见,我要回家了!"这时蜈蚣叔叔说:"谢谢你小嘟嘟,有了你的关心我一定能很快就好起来!对了,你可以帮我一个忙吗一会儿有客人要来,我必须穿袜子。可是我没有力气。"如果你是嘟嘟你愿意帮忙吗(愿意)你们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喜欢帮助别人。可是你们也知道蜈蚣叔叔的脚可不是一只两只,你们还愿意帮他穿袜子吗(愿意)你们

真是太棒了。小嘟嘟和你们一样是个乐于帮助别人的好孩子,他也愿意帮助蜈蚣叔叔穿袜子。蜈蚣叔叔开心的笑着说:"袜子都晒在院子里。" 5.我们发现院子里的袜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什么颜色的袜子排成一排(完整描述红袜子排成一排,黄袜子排成一排……)就像彩色的旗在风中飘扬。

6.(翻到下一页)嘟嘟看到这么多颜色的袜子心想:该怎么来穿呢这时蜈蚣叔叔说:我会按照我的心情来穿,心情好的时候我会这样穿:课件一:出示完整穿好的袜子(蓝黄蓝黄)请幼儿来找找规律。

如果有客人来的时候,我会这样穿:课件二:出示穿了一半的袜子(红绿红绿)请幼儿来找规律,请你帮蜈蚣叔叔穿上袜子吧!

7.寻找其他的规律

这时,门外传来了一阵敲门声:"叩叩叩。"开门一看,原来是蜜蜂阿姨来看望蜈蚣叔叔了,她还带来了一盒糖果,后面跟着蜗牛叔叔和阿姨,他们带来了一个大蛋糕。小朋友们找一找,蜜蜂阿姨的身上藏着什么秘密有什么规律蛋糕上有什么秘密还有哪里也藏着这样的规律呢

三、经验迁移

1.在黑板上出示蜈蚣叔叔形象(两个),请幼儿用夹子当袜子帮蜈蚣穿袜子。

2.学学蜈蚣叔叔散步,活动结束。

《让谁先吃好呢》

活动目标:

⒈乐意按动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发现按动物的不同特征不同顺序排会有不同结果。

⒉对问题情境感兴趣,乐意观察、比较、推理、判断。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出,激发兴趣

⒈师(点击课件):瞧,这是什么呢(桃子)

⒉师:你们喜欢吃桃子吗

3.师:不仅你们喜欢吃桃子,小动物们也喜欢吃桃子,(点击课件)看看哪些小动物也喜欢吃桃子

二、欣赏故事绘本,根据故事内容,按动物身体上的不同特征排队

1.师:你看到几只小动物想吃桃子

2.师:六只小动物都想吃桃子,可桃子只有一只,谁可以先吃呢

3.师:小动物们是怎么决定的呢

4.长颈鹿:咱们来比个子,谁的个子高谁就先吃。于是它把小动物们带到大树那,根据自己的身高在大树上做标记。

师:这里有小动物比高矮的照片,两人看一张,找一找有没有在比高矮的时候耍赖皮的。

它们重新排一次,谁是第一个吃桃子的谁是最后一个吃桃子的谁是第二个吃桃子的呢

5.犀牛心里在想为啥我要第二个吃桃子我们不要听长颈鹿的办法比高矮,还是按照我的办法来比谁先吃桃子。

犀牛会想出请大家比什么呢(体重)你们可说道犀牛心里去了,它就是这么想的。犀牛搬来了许多石头,让小动物们坐在跷跷板上跟石头来比分量。(点击课件)

交流数石头结果:它等于几块石头的重量那其他小动物呢谁和石头比重量时用的石头最多石头的重量最多动物

师:请你们按照犀牛说的方法,比谁最重时排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看图逐个说犀牛第一重,长颈鹿第二重……

C.其他小动物想长颈鹿说比身高得第一,犀牛说比重量得第一了,那我们有什么办法也能得得第一呢我们比什么呢还有那些小动物没得第一呢看来很多小动物都有自己很特别的地方和人家比,都有机会做第一。

学生自由交流,发表意见。

师:比谁最轻,毛毛虫得第一,比谁最矮,毛毛虫第一,真奇怪,犀牛用比谁最重的办法得第一,长颈鹿用比谁最高的方法得第一,而毛毛虫用比谁最最轻,比谁最矮的方法得第一。

小结:原来只要用倒过来的方法就能让毛毛虫得第一。其实呀,毛毛虫说不管比什么,我都能得第一,连长颈鹿和犀牛说的方法他都能得第一了,如果说比鳄鱼的嘴巴长,毛毛虫会说兔子说比谁的耳朵长毛毛虫会说只要把这些比的方法到过来,他就能得第一了,结果会这么样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