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震监测新技术与新方法

合集下载

无人机在地震监测中的创新应用与突破

无人机在地震监测中的创新应用与突破

无人机在地震监测中的创新应用与突破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对于预测和监测地震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地震监测方法主要依靠地震台网以及其他地面检测设备,但由于地震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这些方法在一些地区和情况下存在一定的限制。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作为一种新的监测工具,正在地震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无人机在地震监测中的创新应用与突破。

一、无人机在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中的应用地震灾害发生后,了解灾情和受灾地区的状况对于救援行动至关重要。

传统的人工勘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而无人机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通过搭载高分辨率相机和多光谱传感器,无人机可以飞越受灾地区,实时获取高清晰度的图像和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提供给救援人员,帮助他们迅速了解灾情和受灾地区,从而调配救援资源和制定救援方案。

二、无人机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地震的预测一直是地震研究中的难题,但无人机的出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搭载地震仪和其他地质仪器,无人机可以进行地震监测工作。

它们可以在地震前后飞越受灾区域,实时收集地震前兆和地震活动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回地面进行分析。

这为地震学家研究地震的成因和规律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提高地震的预测准确性。

三、无人机在地震灾后重建中的应用地震之后,往往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等严重破坏,需要进行灾后重建。

无人机可以应用于灾后重建的各个环节。

首先,它可以帮助评估被毁建筑的情况,提供高清晰度的图像和数据,帮助规划人员制定重建方案。

其次,无人机可以用来进行测量和勘探工作,包括土地测量、地质探测等,为重建工作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此外,无人机还可以用于物资运输和建筑施工中,提高效率,缩短重建时间。

四、无人机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地震预警是预测地震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预警,从而给人们逃生和采取保护措施留出宝贵时间。

无人机搭载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前,通过地面传感器和空中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并及时发送预警信息。

微震监测方法与技术

微震监测方法与技术

引言
C – SeisPTTM微地震监测解释软件 声发事件的探测 声发事件的分析 微地震的定位 压裂裂缝绘制
左图:模拟无裂缝的均匀介质中P波和S波的传播.(图中小圆圈为接收点,星号为震 源-小裂缝) 右图:模拟有裂缝时的波传播情况( a. 40毫秒时 b. 75毫秒时. P波和S波的速度从 外部岩石向裂缝内部明显下降)
i 1
i 1
i 1
i 1
n
i
1 n
aiT
n
ai2x
i 1
n
n
ai biy
i 1
n
n
ai ciz
i 1
n
n
ai Ri
i 1
n
i 1 n
biT
ai bix
i 1
n
bi2y
i 1
n
bi ciz
i 1
n
bi Ri
i 1
n
i1
ciT
ai cix
i 1
bi ciy
5、反演定位方法研究
R为实测到时与初始参数计算到时之差,是已知 量;a,b,c为时距函数在初始点的偏微分,也是已知 量;e是二次以上的高截误差;σx、σy 、σz 、是待 求的震源参数修正量。下一步利用最小二乘原理,令e 的平方和最小化,从而建立下列线性方程组:
nT n aix n biy n ciz n Ri
引言
随后,1976年美国著名国家实验室桑地亚国家 实验室在Wattenberg油田做了大量工作,试验用地 面地震观测方式记录水力压裂诱发微震。试验结果 表明,由于水力压裂诱发微震的能量,频率等特点, 以及地层吸收因素等,在地面是不能可靠检测到的, 因而也就不能用地面观测的方法确定水力裂缝方位 和几何形状,而是应该在靠近这种裂缝附近记录诱 发微震。

微地震监测方案

微地震监测方案

微地震监测方案地震是地球表面因地壳断裂导致的振动现象,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而微地震作为地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被广泛应用于地震的监测与预警工作中。

本文将介绍一种可行的微地震监测方案。

一、引言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而微地震监测则是通过监测和研究微小地震信号,以了解地壳的活动状况,更好地预测和防范大规模地震事件的发生。

因此,制定一套有效的微地震监测方案至关重要。

二、设备和技术1. 声波传感器声波传感器是一种用于检测地震信号的关键设备。

它能够测量地壳中微小地震波的振幅、频率和持续时间,从而判断地壳的活动情况。

2. 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是用于收集和记录声波传感器所感知到的地震信号的设备。

采集系统应具备高灵敏度、高采样率和较大存储容量,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数据处理软件数据处理软件用于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它能够提取出地震信号的关键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有助于判断地震的发生原因和趋势。

三、监测范围与布点微地震监测的范围应根据地震活动频率和地理位置进行合理确定。

选择地震频繁的地区进行监测,可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布点方面,应充分考虑地震监测站之间的辐射覆盖范围,布设足够数量的监测站点,并确保各监测站点之间的距离适当,以便有效监测地震信号的传播路径。

四、数据分析与处理1. 地震事件识别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间、震级和震源位置等关键信息。

这有助于及时了解地震活动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 地震波形分析地震波形分析是对地震信号的振幅、频率和持续时间等进行详细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地震波形的分析,可以判断地震的来源、运动性质和可能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影响。

3. 数据趋势分析通过长期对微地震监测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可以发现地震活动的趋势和规律。

这对于预测地震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可能性有很大的帮助。

五、监测结果的意义与应用微地震监测的结果可以为地震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有助于科学家们对地震活动机制和震源构造的认识。

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应用

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应用

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应用摘要微地震监测工艺包括近震硏究的定位与地壳构架成像,微地震监测各类定位手段需创建不同II标函数,地震定位悄况的实质为求得II标函数的极小值。

NA拥有不依靠于模型初始值选用,不会收敛与部分极小值,比以往线性近似手段有更大的精度与稳定性。

经过地震信息的震相硏究,走时拾取反演能够得到地震干扰区的地震波速度系统,当前已推行使用在石油、气田勘察开发和页岩开发领域;矿山开挖中矿震、岩爆,煤和瓦斯突出,承压水突水检测;水利项H 施工坝址、边坡可靠性以及天然滑坡检测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微地震;监测方法;运用;研究1微地震具体定位手段微震监测方法是在地震监测方法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其在原理上和地震监测、声发射监测方法一样,是依靠岩体受力损坏阶段破裂的声、能原理。

近震3D空间微地震定位忽视深度后能视为平面微地震定位情况,使用三点定位儿何手段,在已知三个测量点坐标与地层介质传递速度基础上,经过三点到时就能够明确震源部位[1]。

00是坐标原点,以R, R+AR1, R+AR2分别是半径作圆,三圆交点就是震源,如图1所示。

天然微地震出现频率相对偏低,地震震相容易区别,常体现出单事件特点。

精确的定位手段均是创建在3D空间前提下,常见的微地震震源定位基本手段包括Geiger法、网格检索手段等线性优化途径;还有遗传算法、模拟退火以及邻近算法等非线性优化手段[2]。

2微地震监测运用2」矿山安全开挖微地震监测伴随开挖深度增大,地压、瓦斯以及地下承压水等安全情况突出,微地震监测技术起到关键的作用。

冲击地压属于矿山内损坏行最大的地压问题,出现时大小不同的煤块以较大的速度飞向巷道,对矿山设备以及人员生命的威胁较大,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作用[3]。

统计结构显示,大概50%的矿震是因为沙砾岩等重点层损害造成的,僅有少数矿震造成了冲击地圧情况,表示矿震和冲击地压的差异。

冲击地压与地震一样均是和地球中物理损坏相关联的岩体可黑性现象,其出现时均表现为较短时间内散发大量的应变能。

最新微地震技术提供可靠裂缝监测手段

最新微地震技术提供可靠裂缝监测手段
l N 1 V显 不 Ma t l a b 计 算 的地 震 属 性
会 图或重 映射值 ;输入测井 曲线、
偏差 曲线和标记 的数学公式;并提 供更灵活 的跟踪处理器 ,可在一个
线备份 可以发起报警信号 ,启动断
条件下的一个5 _ m( 1 6 一 f t )范围内。
它 适用 于 各 种各 样 的 水下 应用 程
开源处理系统。
该 平 台 可确 保准 确 地 图 的 呈
现 。它还提供 了Q C 功能 ,如增强道 头工具提取值形成地平线;创建交
移 动 无 线 水 下 调 制解 调 器
W F S 技术公 司研 制 的S e a t o o t h
S I O 0 ,一种移动无线水下调制解调 器 ,它可 以提供数字无线通信链接 或采集设备,直到具有挑战性深水
开紧急程序或者 阀门控制 。它配有 标准的数据通信接 口,这使它适合 传感器和水下设备应用程序 。据介 绍,该技术有助于 降低成本 ,决策
运行的可用数据大幅增加。 田
打摩对车支奢任霄谭埝t脯 .—冀●件歪 :
选项卡进行方便分组 ,采用 自定义 执行顺序 ,能够应用多次 。水平线 的的副本能够创建和操作, 四维地
为石油行业提供常规和3 C 陆上地震
探测性 、空 间定位 ,以全面了解裂 缝的形成过程 ,从而可 以使压裂作
了高噪音区域,在相邻 的监测井 中
使用 窄光束扫 描 ( N B S )得 到 了大
量准确的裂缝监测数据 。 目前该技
业者优化压裂方案,最大限度地形
成有效裂缝 。 现场应用 时,在压裂 目标 区域 附近布 置若干数量 的检波器 ,可以
满足裂缝监测的要求。 田

微地震检测:页岩气开发明星技术

微地震检测:页岩气开发明星技术

但 由于所需仪器价格 昂贵且精度不
高 、监测结果不明显而未能 引起人 们 的足够重视 和推广 。近 1年来 , 0 地球物理学的进展 ,特别是数字化
地 震 监 测 技 术 的应 用 , 为小 范 围 内
开采坑道的破 坏,只有那些能够引 起矿区附近的地区都受到破坏的地 震事件才叫做冲击地压或煤爆、岩 爆 。对地下开采诱发 的地震活动性
术特 点、技术关键、应用方法 、技
术 实用性及其发展方 向,必将对我 国页岩油气藏勘探开发起到重 要的 推进作用。
地震监测研 究。一些技术服务公司
在该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开发
微 地震检 测技术及 应用 方法
作为2 1年世 界十大石油科学 00 技术进展之一 的微地震检测技 术, 最早于2 世纪8 年代提出,9 年代 O O O
息最 丰富的监测手段 。随着对 微地 震震源机制 、反演及可视化的深入 研 究,微地震技术将不断扩大应用 范围,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类 :第一类是矿井 地震检测系统 , 用于监测矿震 ,特 点是监测大震级
破裂事件,定位精度50 0米左右,主
微地震检测技术 的基本应用方
法是:通过在井 中或地面布置检波
随着我国页岩油气开发技术的不 断突破 ,未来5 O ~1年必将形成一定 的油气开发规模 。微地震压裂检测 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藏
勘 探 新 技 术 ,全 面 了解 和 掌握 其 技
用包括储层压裂监测 、油藏动态监 测等,可缩短和 降低储层监测的周
期与 费用 。
数 ,最后通过这些参数对 生产活动
压裂检测技术 ,首次在油气勘探领 域实现商业化应用 。微地震检测技
术在油气藏勘探开发方面的主要应

微地震监测技术介绍

微地震监测技术介绍
31
1-C or 3-C 检波器 8~16 线, 800~1000道 准备时间: 5~10 天
2023年11月5日7时34分
100~600 3-C 检波器 适合于多井多段 准备时间: 2~4 周
微地震的监测方式
三.微地震监测主要方法
配套软件
GeoEast-VSP
32
2023年11月5日7时34分
配套软件


一.概 述
二.微地震监测的应用
三.微地震监测主要方法
1,井中监测 2,地面监测 3,浅井监测 4,方法对比 5,微地震监测的工作经验
四.结束语
30
2023年11月5日7时34分
三.微地震监测主要方法
井中监测
地面监测
浅井长期埋置
12~30 级 3-C 检波器 监测距离: 100~800m 准备时间: 2-3 天
15
2023年11月5日7时34分
Well B Well A
位置和相对时间
二.微地震监测的应用
3、验证和优化井间隔的设计
通过微地震监测标定的裂缝模型可以用于估计支撑层位的具体位置, 然后根据油气藏模型选择排采模式。 井距太远可能会导致资源被绕过。另一方面,井距太近会增大井的 密度,因而导致成本增大,而由于邻井排采重迭区间之间井的干扰, 可能进一步导致减产。
11
2023年11月5日7时34分
前言
二.微地震监测的应用
1、裂缝尺度描述
5m 42m
监测 结果
12
某压裂微地震事件俯视图和东西向剖面图
裂缝网络长
西翼
东翼
231
142
裂缝网 络宽
66
裂缝网络高 井轨迹上 井轨迹下

研究地震的最新技术

研究地震的最新技术

研究地震的最新技术地震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内经常发生。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发生原因、预测地震的时间和地点,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地震的最新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最新的地震研究技术及其应用。

地震监测地震监测技术主要是通过地震仪来监测地震的震动情况和时间。

传统的地震仪需要在地表,往往由带有传感器的浅孔钻和地震仪组成。

这种监测方式非常有限,只能监测到较浅的震源,不能很好地预测深部地震。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地震监测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

其中最主要的技术是高灵敏度地震数组,该技术采用了一种新型的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微弱的地震信号。

高灵敏度地震数组将数百个小型传感器埋在地下,这些传感器可以将地震的细节进行更加精确的监测。

这种技术可以监测到深度为几百公里的地震,而且对于细微的地震信号也有很好的响应。

此外,高灵敏度地震数组可以监测到一些不是由地震引起的震动,例如海浪和风力等,这些信号对于气象预报和海洋研究非常有用。

地震成像地震成像技术是一种三维成像技术,可以根据地球内部物质的速度差异来重建地球内部的结构。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地震区的地质活动和寻找石油等自然资源。

地震成像技术的核心是地震勘探,它使用雷霆(地震波)穿过地下,并通过地震仪来记录这些勘探的信息。

随后计算机会将这些信息转换成一个三维图像,这张图像可以表现地球内部的层次结构,因此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目前,地震成像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中,例如弹性波全波形反演技术。

该技术结合了地震成像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在避免地球物理理论假设的情况下进行高精度的成像,更好的应用于深海勘探、地下岩洞探测和建筑物损伤检测等方面。

地震预测地震预测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不过由于地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物理现象,预测地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质上,地震预测是通过对地震活动的变化进行监测和研究,来预测未来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系列新兴的预测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地震事件识别技术
• 7.反演遇到的两个问题 • (1.实际S波微地震事件反演 • 处理实际微地震资料时,发现压裂后期记录的微震事件中,多数 事件的同相轴都出现了S波同相轴能量相对较强P波同相轴缺失的 情况,而且这些事件多集中在靠近监测井的范围内,分析其主要 原因:1.水力压裂时,由于特殊的震源机制,出现了只产生S波没 有产生P波的情况;2.在水力压裂的后期,由于S波速度相对P波 较小,因此,检波器收到P波、S波不是对应出现的P波、S波首波, 可能为S波首波和与其对应的P波续至波,这样,S波首波相对于P 波续至波,这样,S波首波相对于P波续至波能量会比较强,从而 湮没了续至P波的同相轴信息。
微地震事件识别技术
• 7.反演遇到的两个问题 • (2.对初至波的敏感性问题 • 反演方法对初至的敏感性是实际微地震事件反演中困扰我们的主 要问题之一。例如,网格搜索法对初至就很敏感,对事件反演的 真解影响很大。对待实际微地震资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 善反演对初至的敏感性问题。 • (1)选择适应性更高的反演算法。例如前面联合反演方法的提 出,结合遗传算法稳定的特点,解域评价方法可以对于解的分布 做出准确的估计,可以提高实际微震反演对于初至的敏感影响的 适应性。
微地震监测新技术与新方法
—宋维琪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李彬 学号—1201511182 走自己的路
微地震监测方法(井中监测和地面监测)
微地震监测技术作用
• 1)与压裂作用同步,快速监测压裂裂缝的产生,方便现场使用; • 2)实时确定微地震事件发生的位置; • 3)确定裂缝的高度、长度、倾角及方位; • 4)直接鉴别超出储层、产层的裂缝过度扩展造成的裂缝网络; • 5)监测压裂裂缝网络的覆盖范围; • 6)实时动态显示裂缝的三维空间展布; • 7)计算储层改造体积; • 8)评价压裂作业效果; • 9)优化压裂方案;
自回归理论:
缺点:该方法在信噪比低的情况下准确度也会下降,而且在纯噪声段也会出现最小值,从而无法判断数据段中是否存在 有效信号。
自动拾取方法:能量比—偏振法
微地震事件识别技术
• 4.微地震事件的震相识别 意义:如何有效地利用S波对应的初至信息,来准确定位微地震事 件的位置。因此,要反演定位微地震事件的位置,首先要在微地震 记录上有效识别出微地震事件的震相到底为P波还是S波。
网格搜索法
• 优点:网格搜索法思路直观,编程简单。对于微地震实际资料反 演,网格搜索法易于实现,可以很快的找到解的分布规律,初步 限定搜索区间作为后续处理的条件。
共轭梯度法
• 共轭梯度法与牛顿法、最速下降法一样都是利用目标函数的存在 的梯度信息进行迭代求取最优解的方法,收敛速度较快,但是比 较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点,其解的过程极大的依赖于初始反演参数 的设定,因此,构建稳定目标函数,巧妙的设定迭代初至,对于 成功实现共轭梯度法反演至关重要。
微地震事件识别技术
5.微地震反演模型的建立 波动正演的特点是能够在不同的介质条件下,对波场传播过程中的 相位、振幅、频率等变化规律进行准确的模拟,真实的反映波的动 力学特征。一般情况下,基于波动方程的正演方法能够适应各种复 杂模型,本书中采用迭代法射线追踪的方法建立模型。
微地震事件识别技术
• 迭代法射线追踪 • 通过计算透射波、反射波、折射波时差规律及振幅特征,可以对 微地震记录中有效事件的识别、处理、反演进行指导。在给定的 速度结构下,通过模拟对应微地震事件的走时特征,识别有效事 件,对干扰进行处理,既能为有效事件的自动识别提供依据,又 可以保证反演计算的精度,因此,对于精确的微地震定位技术的 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迭代法射线追踪的计算速度快,精度高,对复杂模型的适应性强, 适于交互计算,能够满足微地震反演计算要求。
微地震监测技术作用
• 10)识别引起储层分区或过早见水的流动通道和路线的断层(渗 漏断层)构造; • 11)识别裂缝储层流体流动各向异性井确定井位; • 12)提供流体压力前缘移动的实时三维监测; • 13)帮助确定新的注采井位; • 14)识别潜在的井眼不稳定性的区域; • 15)建立油藏预测模型;
为微地震事件的反演奠定了基础
利用给定的观测系统,结合实际资料特征,通过定量极值讨论的方 法,求取理论P波、S波的时差分布范围,相邻道时差变化规律特征 研究,同时通过讨论P波、S波事件偏振特性,可以有效的区别P波、 S波事件的震相,为下一步的微地震事件反演奠定了基础。通过这 两个重要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的识别所遇到的微地震事件的震相, 提高反演精度的同时,也为后续的解释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信息。
缺点:在地震信噪比比较低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误拾、漏时的情况。
偏振特性:
优点:区别地震信号,比较理想的克服随机噪声的影响,在已知信号偏振特性的情况下对相关噪声也有一定的适用性。 缺点:本身没有一定的尺度,无法进行单独信号的有效检测。
分形分维:
缺点:难以克服低信噪比的影响;拾取过程中必须插值,而且结果强烈依靠插值的准确性;此外,分形分维对时窗长度 的选择十分敏感,稍有不慎就会严重影响其后果。
地震监测关键技术
• 1)微地震监测采集技术 • 2)微地震资料去噪技术; • 3)微地震事件识别技术; • 4)微地震震源定位技术; • 5)微地震监测裂缝解释技术;
微地震资料去噪技术
• 1.得到微地震数据资料; 多窗谱极化滤波方法 • 2.进行滤波去噪处理 改进的自适应滤波方法 此步骤在于凸显 高阶矩方法
微地震解释方法(震源性质)
• 在分析微地震震源性质、特征基础上,讨论了微地震属性分析与 提取方法、裂缝解释的聚类方法。根据施工资料与地质资料等, 分析裂缝分析特点,并对压裂效果进行相关解释评价。 • 与天然地震类似,微地震震源的性质可以通过对有效事件信号特 征分析来研究,比如可以根据微地震事件的振幅与动量来确定裂 缝的大小及方向、断面倾向等因素。如果在具有多口监测井的条 件下还能够得到裂缝容积和扩张性等性质,对震源机制的分析充 分利用纵波和横波特征进行讨论。 • 单个微地震事件是由水力压裂产生的裂缝破裂产生的,但是在压 裂过程中裂缝不会单个产生,而是沿着裂缝发育或者以主裂缝为 中心向周边生产出多个子裂缝,甚至会出现一个裂缝发生多个
微地震解释方法(微地震属性分析与提取方法)
• 常规微地震属性: 振幅、速度、时间、AVO、频率 时间属性 极值技术确定偏振角 偏振属性 直方图技术计算偏振角 矢端曲线求取偏振角
微地震震源定位技术
• 1.跟踪分量方法 对于三分量数据,微地震的震源方位信息包含在各个分量当中, 将各级检波器上的三分量数据投影到跟踪分量上之后在进行叠加等处理, 能够保留三分量数据中的振动方向信息,同时增强了这种定位方法的抗噪 能力。 2.叠加准则 能量叠加准则是一种比较基本的算法。由于在跟踪分量方向上有效信 号的能量最强,所以某一网格点在震源位置上或在震源位置附近的情况下 叠加能量会达到最大。但是在某一方向上存在比较强的而且具有方向性的 噪声情况下,会使得这种定位方法的定位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同时,能 量不是从单个点,而是从多个个体组成的种群为单位开始搜索, 也就是说,最优解的搜索过程是多维的,因此,对偶然出现的奇异 值点有着很强的适应性; 在搜索最优解的过程中,只需要由目标函数值计算得到适应值即可, 不需要定义目标函数及其所对应的梯度等其它辅助信息; 交叉、变异等遗传学算法机制使得搜索过程不易陷入局部最有点。 缺点:遗传操作过程中,主要算法参数的选择对于反演结果的影响 很大,既影响反演的速度又影响反演的精度。也就说在微地震事件 的反演过程中,如果任意定义反演的搜索范围,任意定义算子等, 那么遗传算法反演的效率与精度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有效信号和噪音信号的能量差异,然后根据其差异特征进行事件的 判断识别。并且,有利于识别地震信号的初至信息。
微地震事件的自动识别
• 3.微地震事件的自动识别与微地震波初至拾取一样,都是利用有 效微地震波与背景噪声的差异来实现。
识别方法
能量分析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基于长短时窗能量比法:
解域约束下网格搜索法与遗传算法联合反演
• 网格搜索法微地震反演适用于参数较少的情况下,且对初至的扰动适应性较 差,但是其快速、结果收敛的特点可以作为一种粗略定位的手段。共轭梯度 法搜索过程比较快速、便捷、收敛性较好,但是由于算法的反复迭代特征, 对于初始值的选择要求比较高,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点。遗传算法在其整个搜 索过程中,不涉及导数等其它辅助信息的计算,经过不断的选择、交叉、变 异操作,既能使优秀的个体得到最大限度的继承选择,又能通过不断的交叉 使个体更加的趋于优秀;同时,变异又能产生新的个体,丰富了解搜索的范 围,对于实际微地震反演个体来说,反演结果准确,方法适应性好,但是其 对算法中的一些参数的设定的依赖性较强,需要结合实际进行不断实验,才 能得到最优的反演结果。因此结合网格搜索法和遗传算法的优势,对于搜索 法的反演结果从解的概率分布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真解的分布区间。据此, 设定遗传算法的参数,对于微地震事件进行反演,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和 精度,对于准确的定位微地震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地震解释方法(震源性质)
• 微地震事件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空间上会出现一个一个的 裂缝簇(震源多于两个),在每个裂缝簇中的每个裂缝破裂时所 产生的微地震信号在微地震监测记录中波形都会具有一定的相似 性。 • 通常情况下,单条裂缝对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并没有实 际意义,只有那些局部区域产生破坏,形成的一组裂缝群或裂缝 系统才能改善和提高储集层的物性。 • 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地质时代、同一构造环境下,所形成的群体 裂缝,其发育强度、群体平均方位、力学性质均有优势趋向,尽 管单条裂缝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对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和渗 流通道是由裂缝系的平均性质决定的。
微地震事件识别技术
• (2)依据采集到的实际资料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检波器采集到的信号的 强弱,采用不同的加权系数,放大信噪比强的道信号在反演约束表达式 中的比重,减小信噪比低的道信号在反演约束中的作用。 • (3)构建稳定的单值约束函数,防止伪根的出现。采用相邻两道的初至 旅行时差值的最小二乘平方准则作为约束条件,为增加变化的显著性, 采用指数函数来构建约束表达式。在解的选择上,首先要求相邻道时差 要同时小于某一设定的阈值,否则舍弃掉,然后以时差均值作为迭代反 演判断标准,最大限度的避免奇异解,提高反演解的可靠性。 • (4)将有效微地震事件波场向监测井方向延拓,增大相应邻道间时差规 律的变化趋势。 • 并且针对速度的变化,提出了速度与位置联合反演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