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9章)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9章)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一至九章)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

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年¥22.00《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该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类型、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学流派、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期末复习以阅读教材(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为主,同时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传播现象。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传播现象及历史发展一、什么是传播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的历史发展(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特征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特点(一)社会信息系统(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第一章复习题1、简述传播的含义。

P5-6 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迄今为止,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28-34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6-8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4、简述社会系统及其特点。

P9-11所谓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指社会中信息的产生、传递、接受和反馈的系统。

实际上,传播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和严密的信息系统。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邵培仁《传播学概论》修订版)[绪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宗旨、学科特点、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第⼀章]传播学的五位创始⼈拉斯韦尔的“⼀句话、三功能”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李普曼、施拉姆的主要贡献及代表著作传播学的本⼟化趋势[第⼆章]传播:⼈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出现相应变化的活动传播的分类:内向传播⼈际传播组织传播⼤众传播跨国传播传播模式优秀传播模式的标准五个W模式(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两级传播模式辐合模式传播的功能社会雷达功能传播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制定传播原则的客观依据必须遵循的传播原则[第三章]传播者⾓⾊丛传播者的权利专业保密权传播者的赢效因素媒介组织媒介的虚假性和欺骗性媒介⽂化媒介组织与信源的三种关系传播者与受众的四种关系(⽀配、疏离、圈层、服务)守门⼈守门⼈的功能施拉姆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提出的四种传播体制⾃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阿特休尔的媒介三体系理论[第四章]信息信息学构成世界的三要素:物质、信息、能量⼤众媒介信息特征:新闻性、娱悦性、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实效性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的巨量⽣产和⾼速传播,超越了媒介空间的容纳⽽产⽣的剧烈传播反应或社会影响。

弹⽚⽂化信息爆炸的后果:信息泛滥信息超载信息浪费信息疾病信息匮乏:是指⼤众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真相的”、“对⾃⼰有⽤的”信息。

(真相、重要、知识)[第五章]符号与⼈类的特殊关系:⼈是符号动物,符号是⼈类的标征。

外延意义:是指语⾔符号体现中所固有的与客观事物有代表性关系的意义内蕴意义:是指⼈们在运⽤语⾔符号时所表达的与客观事物⽆直接联系的评价性的意义投合性译码:即接受者的理解与传播者想要传达的意义是⼀致的协调性译码:即接受者的译码部分符合传播者的本意、部分违背其本意,但并不过分背离性译码:即接受者所得意义与传播者的本意截然相反。

传播学概论考前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考前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考前复习资料传播学概论是传媒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考前复习对于顺利通过考试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传播学概论考前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做好考前复习准备。

一、概念基础1. 传播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对传播学的整体把握。

2. 传播模式和传播过程:了解传播的基本模式,如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以及循环传播模式,并能够描述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要素。

3. 传播媒介和技术:学习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如口头传播、书面传播、新媒体传播等,并了解各类传播媒介的应用和发展。

二、传播学理论与模型1. 传播学的理论:了解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如媒介效应理论、认知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等,并能够分析理论的内涵和应用。

2. 传播模型:学习传播模型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如拉斯韦尔模型、SMCR模型等,理解不同的传播模型对于不同传播场景的适用性。

3. 传播科学方法论:了解传播科学的方法论,如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内容分析等方法,了解不同方法的应用范畴和步骤。

三、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学习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如客观真实原则、隐私保护原则等,了解传媒从业人员应当遵循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

2. 传播法律:了解与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新闻法、版权法、侵权法等,了解传媒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益保护。

四、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方法:了解传播研究的常用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学习设计、实施和分析传播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2. 传播实践案例:学习传播实践的案例,如公关活动、广告策划、媒体报道等,了解传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相关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

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

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

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第一章传播学论一、关于传播,我们首先可以把它看作世间的一种普遍现象。

这种自然万物、社会人文信息的生命流动,就是传播。

传播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是社会信息的流动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所谓社会传播,即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

三、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发展的产物。

信息也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物理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谓信息,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四、、最早对信息社会作出理论解释的,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post-industrial society)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1980年《第三次浪潮》(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五、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即传播)便是它的研究对象。

是在信息与信息传播背景日渐凸显的背景下产生的。

具体说来,传播学的研究分属三个层面:一是从自然科学的层面,研究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技术性问题;二是从社会科学的层面,揭示信息社会及其传播的规律性问题;三是从人文科学的层面,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一句话,社会信息系统的技术、规律和意义均属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六、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从社会历史方面看,传播学的兴起与现代文明或现代化发展关系密切,其中尤以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兴起为首屈一指的动因。

七、传播学研究的演化:三大来源1).以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基础的行为科学所谓行为主义,就是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加强了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1.传播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分类:按传播媒介、按传播内容、按传播流向、按传播途径
3.传媒与传播的区别
二、传播学主要理论
1.传播行为理论:传统线性模型、双向互动模型、多重模型
2.社会认知理论:认知不均衡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观众定位理论、犯罪学派理论
3.文化理论:功能主义理论、符号学派理论、批判理论
三、传媒与社会
L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4.传媒与文化的关系
5.报刊和新闻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四、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1.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2.传播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3.传播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五、媒体伦理与自律
1.媒体的角色和社会责任
2.媒体专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3.媒体自律制度和监管机制
六、未来传播趋势
1.新媒体的发展和趋势
2.传播技术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3.传媒将如何应对未来的发展挑战
综上所述,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需要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掌握传播学的主要理论,了解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认识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遵守媒体伦理与自律要求,关注未来传播趋势,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共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传播”概念的界定有何影响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2、“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3、传播有那些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4、传播学四大先驱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脱颖而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传播”概念的界定有何影响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2、“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3、传播有那些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4、传播学四大先驱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脱颖而出。

出现了四位代表人物。

它们是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勒温、卡尔·霍夫兰、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他们被誉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奠基人。

(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02-1978)主要贡献:宣传理论;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

(2)心理学家卢因(1890-1947)主要贡献:“把关人”;实验法。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主要贡献:两级传播论;哥伦比亚学派;调查研究法。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1912-1961)主要贡献:态度说服理论;耶鲁学派;实验法。

5、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主要贡献:a、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b、一生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贡献了众多的理论成,如:《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传播学概论》;c、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6、试述拉斯韦尔开辟的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7、试比较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20世纪60年代之前,传播学研究一直是经验学派的天下。

后来欧洲的批判学派异军突起,才打破了这种一枝独秀的局面,渐趋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

两大学派比较(经验学派vs批判学派):&研究内容:如何传播Vs 为何传播研究方法:经验事实、量化统计Vs 价值判断、思辨全面研究取向:“只知拜佛” Vs “只想拆庙”第三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8、与人类传播相比,动物传播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1)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2)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9、人类传播经历了哪几个传播时代【(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网络传播时代10、审视下列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传播革命示意图,分析媒介发展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上图的分析和思考,我们认为媒介发展呈现以下特点:(1)加速度性。

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状态发展。

从动物传播进化到人类的语言传播用了140万年,从语言传播进入文字传播用了9.65万年,从文字传播跨人印刷传播花了约4千年,而从印刷传播迈进电子传播只用了1 200年,从电子传播进入网络传播的时间更短,只有100年,而以电脑为主体的互动或网络传播至今只有50多年。

(2)叠加性(共融性)。

即新的媒介产生,并没有淘汰旧的媒介,而是与之共存,且各有其用武之地。

(3)整合性。

如电视是对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以及广播、电影功能的整合。

第四章传播的基本过程~11、何谓传播过程传播过程的几本构成要素有哪些“所谓传播过程,就是信息从传播者流向接收者,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

”(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传播学通论》P42,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传播过程,通常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1)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2)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

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注:讯息与信息的区别,参阅郭庆光教材P58-59。

)(4)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12、什么是传播模式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对应。

;所谓传播模式,即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

13、以拉“斯韦尔模式”和“香农-韦弗模式”为例,说明线性模式的主要局限。

I、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II、申农—韦弗数学模式(1)直线性。

未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循环性。

(2)单向性。

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单向的过程。

(3)孤立性。

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的过程。

14、拉斯韦尔模式的主要贡献有哪些|提示:(1)它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个模式。

(2)它第一次构建了传播的程式,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3)第一次提出了传播的五个要素,界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领域。

主要优点表现在:(1)表明已与单向传播模式划清界限;(2)强调传受之间只有在其共同的经验范围之内才真正有所谓传通;(3)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映信息的过程是往复循环、持续不断的。

主要局限表现在(1)此模式不太适合于大众传播,只是比较适合于人际传播;(2)模式所暗示的传、受两者平等的、等量的传播观念在大众传播中是找不到的。

第五章传播者'16、何谓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即媒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主体,在传播过程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17、传播者有哪些特征(1)传播者具有政治倾向性;(2)传播者控制了大众传播的过程。

首先控制了传播内容;其次控制了传播方式;控制了传播时间;控制了传播空间;(3)传播者的受教育程度较高;(4)传播者受过专业训练;(5)传播者有机会对成千上万的人产生影响;|(6)传播者与受众一般不直接交流;(7)传播者能获得特殊的双重报酬(物质的和精神的);(8)传播者的工作紧张程度较高。

18、传播者的角色权利包括哪些(1)采访权(知察权):传播者通过访问、观察和实地调查的方法采集新闻材料的权利。

(2)传播权:传播者在法律范围内有权将从各方面获取的新闻、材料和数据经过写作、编辑后利用新闻传播媒介公开传播的权利。

(3)监督评论权:传播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有对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人和事发表评论、展开批评的权利。

(4)信息来源保护权(秘匿权):传播者有保护信息来源,不向外界透露消息提供者身份和姓名的权利。

(5)著作权: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所享有的防止被他人随便利用的权利。

(6)人身安全权:新闻传播者享有特殊的人身安全保护权。

}19、传播者有哪些角色义务(1)保护国家利益(2)遵“纪”守“法”(3)遵守社会公德(4)忠实于客观事实(5)保护信源秘密20、新闻传播者的责任有哪些(1)契约性责任(对自己服务的新闻媒介以及在内部组织中所应承担的类似于合同性质的系列责任)(2)社会性责任(3)法规性责任^(4)国际性责任21、试述传播者的赢效因素(1)权威性权威性是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的特质。

传播者的权威性一般体现在四个方面:a、表现在权力和地位上;b、表现在资历和威望上;c、表现在专业特长上;d、反映在能力和才华上。

(2)可信性可信性既是指受众对传播者相信和信任的感觉和态度,也是指受众对传播者认可和承认的倾向程度。

那么,传播者如何让人觉得可信呢a、诚实是增强可信性的首要因素;b、信誉作为传播者在受众心目中经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良好感觉,也可以增强可信性和传播效果;c、骨气是传播者十分重要的品德,也是增强可信性的重要因素;d、公正无私与可信性亦成正比关系。

(3)接近性接近性是说传播者在信仰、民族、籍贯、专业、个性、情趣、距离上与受众愈接近、愈相似,就愈容易产生好的传播效果。

(4)熟知性!在传播活动中,只要传播者多露面,增加与受众接触的次数和信息互动的频率,就会使受众产生“熟人”印象,形成亲近的倾向。

增强熟知性的途径有:a、让受众通过媒介经常看到你;b、直接与公众接触;c、让你的思想和观点不断传向受众,也可扩大知名度。

(5)悦目性一般认为,传播者容貌漂亮、风度翩翩,对受众具有悦目性,那么他(她)本人及其所传信息则易为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22、结合下列模式图说说怀特的守门人理论@ 勒温的学生怀特在《守门人:新闻选择的事例研究》(1950)一文(周本P152)中,对一家报纸的电讯编辑的工作进行研究时,验证和扩充了勒温的理论,揭开了研究“守门人”的序幕(参阅邵本教材P90)。

怀特的理论也并非尽善尽美,它有着明显的简单化缺陷。

过分强调了把关人的个人行为,认为只有一个主要的“门区”,而忽略了在现实传播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控制环节。

麦克内利针对这一不足,对单一守门之说进行了修正。

23、结合下图说说巴斯的把关人理论1969(1969)一文(周本P154)中对以前的守门人研究提出了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