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国际贸易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对国际贸易的关键研究之一,它试图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之间会进行贸易,并探讨贸易的模式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介绍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相关概念。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8世纪末提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相对成本差异。

简而言之,比较优势指的是某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相对效率优势。

通过将生产分工,每个国家都可以专注于生产其有相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商品。

以纺织品和酒类的贸易为例,假设英国比葡萄牙在制造纺织品上更具竞争力,而葡萄牙在制造酒类上更具竞争力。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英国应该专注于纺织品的生产,而葡萄牙应该专注于酒类的生产。

通过贸易,英国可以向葡萄牙出口纺织品,同时从葡萄牙进口酒类,双方都可以因此受益。

二、绝对成本理论绝对成本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

绝对成本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的全部成本,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

根据绝对成本理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将专业化的生产过程进一步进行分工,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以英国和葡萄牙的例子来说明,假设英国在纺织品和酒类的生产中的绝对成本都低于葡萄牙。

根据绝对成本理论,英国应该专注于纺织品和酒类的生产,并通过贸易向葡萄牙出口多余的产品。

虽然比较优势仍然存在,但绝对成本理论更强调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收入效应指的是贸易对国内收入和消费格局的影响,而替代效应指的是国内商品和进口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

当一个国家通过贸易获得更多的收入时,人们的购买力提高,消费水平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国内需求会增加,从而对国内产业有利。

二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二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第1节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和生产分工的思想。

一、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国际贸易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希腊时代,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中就出现分工交换思想。

最早提出分工学说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Plato),他强调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生来却只具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可能无求于他人而自足自立,有待于互相帮助。

他进一步指出,一人为多数事,不如一人专心于一事。

如果一个人专门生产他擅长的东西,生产出来的必定较多,质量较优。

所以,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

主语每个人究竟从事哪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则取决于个人秉性,这是先天决定的。

此外,早期宗教神学中也有部分关于贸易的思想。

二、重商主义(Merc antilism)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开始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大约从14世纪末到18世纪。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为2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和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叶—18世纪)1.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

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

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

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

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

(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基于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即:怎样通过鼓励商品出口、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而增加社会财富。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该理论基于劳动价值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比较优势
,而不是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基本的解释和预测框架,对现
03
代贸易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01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国际贸 易中,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 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
02
比较优势理论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要素价格…
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会导致各国之间相对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但现 实中这一现象并不总是出现。
比较优势理论未能充分考虑市场规模和需求因…
该理论主要关注生产成本和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而忽略了市场规模 和需求因素对贸易的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现代国际贸易时具有一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国际贸易的形式和动力已经发生了 很大变化,比较优势理论的解释力受到挑战。
04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发展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总结词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等概念,对贸易模式和贸易 利益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详细描述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由于生产规模的差异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同国家在 生产同一产品时仍会存在成本差异,从而导致贸易的产生。此外,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还探讨了不完全竞争市场 结构下的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分配问题,进一步丰富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能够带来互利共赢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能够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实现互利共赢。
反对保护主义政策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反对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贸易,主张开放 市场。
02
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贸易实践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贸易实践中得到了广 泛应用,指导企业进行国际市场开拓和贸易 活动。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动态比较优势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动态比较优势的概念, 解释了国家间贸易关系随时间变化的内在机制。
01
技术进步与贸易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将技术进步纳入分 析框架,探讨技术进步对贸易格局和福 利效应的影响。
02
当时,国际经济格局以自由贸易为主导,各国经济通
过自由竞争和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03
新古典经济学派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引入边际分
析和一般均衡理论,形成了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主要观点
01
比较优势理论
各国应专注于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交换, 实现全球福利最大化。
02
资源禀赋理论
资源禀赋理论的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表明,资源禀赋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 的主要原因之一,各国在出口商品中表现出与 其资源禀赋相对应的特征。
例如,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在出口原材料 和初级产品方面具有优势,而劳动力丰富的国 家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优势。
实证分析还表明,国际贸易能够提高各国的经 济效率和福利水平,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 。
资源禀赋理论的局限性
资源禀赋理论无法解释一些国际贸易现象,例如发达国家 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等。
资源禀赋理论忽略了技术进步、市场结构、政策干预等因 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在现实中往往起到重要 作用。
资源禀赋理论的基础假设是各国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受到 限制,但在现实中,生产要素流动逐渐变得更为自由,这 使得资源禀赋理论的应用受到限制。
政策干预与贸易保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创始人:亚当·斯密内容:贸易是两国各自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贸易得利来源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提高了的劳动生产率。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绝对优势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绝对优势来源于有利的自然禀赋或获得性优势。

贡献: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首次论证了国际贸易不是一种“零和”游戏,而是一种双赢博弈。

2.比较优势理论:生产率内容:贸易模式是专门生产并出口其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

(例外,当两国之间不存在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3.相互需求理论:创始人:穆勒内容: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4.要素禀赋理论:创始人:赫克歇尔和俄林内容: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5..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①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从没有贸易到自由贸易的转变毫无疑问地提高了价格上升产业所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益,降低了价格下降产业所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益。

②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两国的两种商品各自的相对价格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

6.里昂惕夫之谜当代国际贸易理论:7.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技术要素、人力技能要素、研究与开发要素、信息要素。

规模经济与管理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①技术差距理论:②产品生命周期理论:③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④原材料生命周期理论9,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①钻石理论: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②优势产业阶段理论③创新机制理论10.产业内贸易理论:11.新经济地理学贸易理论贸易保护主义12.重商主义:13.幼稚产业保护理论:14.超保护贸易理论:15.新贸易保护主义。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贸易后的情况
19
中国
美国
(1)各国专业化生产量
60布
60小麦
(2)假设国际比价
2布=1小麦
(3)各国消费
30布和15小麦 30布和45小麦
(4)各国比贸易前多消费
5小麦
10布
(5)全世界生产比贸易前增加
10布和5小麦
(6)全世界消费比贸易前增加
10布和5小麦
国际分工充分发挥了美国在生产小麦上的相对优势,也充 分发挥了中国在生产布上的相对优势,相应地都避开了各 自的相对劣势。
国际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各国技术优势的发挥,是国际贸 易利益的根本来源。
从上表可看出如下几点:10
(1) 贸易使各国消费都增加了,即各国从贸易中都获 得了利益。国际贸易是“非零和”游戏。
(2) 世界生产和消费比贸易前提高了。来源于国际分 工的益处,国际分工使各国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 的生产优势发挥出来了,各国技术优势的充分发 挥提高了全世界的劳动生产率。
(2) 价格差引发的贸易会使各国的生产组合发生变化,各国 将专业化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中国将专业 化生产布,美国将专业化生产小麦。
(3) 交换比价应在两国国内比价之间。(0.5公斤小麦:1码布 <国际比价<2.5公斤小麦:1码布)
贸易后的情况
9
中国
美国
(1)各国专业化生产量
50码布
100公斤小麦
所需劳动 (人/年)
120
80
毛呢 产量
1
1
2
所需劳动 (人/年)
100
90
分工后 英
2.2
220

2.125
170
合计 2.125

古典贸易理论即国际经济学纯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即国际经济学纯理论

汇报人:日期:•古典贸易理论概述•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目录•古典贸易理论的实证分析•古典贸易理论的应用与拓展古典贸易理论概述01古典贸易理论起源于16世纪和17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的商业和殖民扩张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起源古典贸易理论是在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下形成的,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不应干预。

背景古典贸易理论的起源与背景03偏好相似古典贸易理论假设各国消费者偏好相似,即各国对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具有相似性。

01完全竞争古典贸易理论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上有很多买家和卖家,他们之间没有价格歧视或垄断行为。

02资源禀赋古典贸易理论假设各国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即各国在生产某些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生产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生产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绝对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因此应该专注于生产那些需要大量使用本国富余资源的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02比较优势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会专门生产不同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它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是某一国家在生产不同产品时所拥有的相对成本优势。

它基于机会成本的概念,即一个国家在放弃生产某种产品时所获得的收益。

比较优势的概念基于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01基于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放弃生产某种产品时所获得的收益。

这种收益可以通过计算生产不同产品的机会成本来得出。

02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拥有的机会成本较低,那么它就具有相对的优势。

这种优势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会专门生产不同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Classic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重商主义、重农学派、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机会成本、保护贸易、相互需求,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一、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一)简介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是16~17世纪封建主义解体之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

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二)发展时期及代表人物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 15 ~ 16 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

代表人物英国的威廉·斯塔福。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 17 世纪上半期,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

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

二、重农学派(Physiocracy)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

代表人物还有杜尔哥。

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在一定意义上,重农学派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之间的一座桥梁。

重农学派的观点有:(一)自然秩序重农主义者认为,和物质世界一样,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然秩序。

自然秩序是永恒的、理想的、至善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1.1.4 重商主义的主要错误
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 财富都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 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 获得财富,而进口则减少财富。
10
1.2 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如 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么整个国家的 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如果一个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 成本提供商品,那么我们最好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 他们交换。 ”
第1部分
国际贸易理论
1
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模型
主要理论模型
古典贸 易理论
比较优势论 绝对优势论
新古典 贸易理

H-O模型
特殊要素贸 易模型
当代贸 易理论
模型
规模经济贸 易模型
产品周期贸 易模型
主要理论贡献者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赫克歇尔 俄林
保罗.萨缪尔森
保罗.克鲁格曼
雷蒙.弗农
关键假设
1.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 2.固定的产品边际成本 3.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4.固定规模报酬(无规模经 济) 5.不考虑需求
—— 亚当.斯密,1776
11
1.2.1 背景知识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其代表
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又称《国富论》),书中对重商
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
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斯密所处的
时代背景是:英国资产阶级的原始
资本积累已经完成,经济力量得以
壮大,不再需要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2
第1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 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 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通过本章的学 习,你可以了解: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斯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1.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 2.边际成本递增 3.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4.固定规模报酬(பைடு நூலகம்规模经 济)
1.产品生产具有规模经济 2.不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 3.竞争的要素市场
决定贸易模式的 因素
生产技术绝对不同 (绝对劳动生产率差) 生产技术相对不同 (相对劳动生产率差)
资源禀赋不同
生产规模不同
生产技术的不同阶段
3
1.1 重商主义
“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 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恩格斯
4
1.1.1 背景知识
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世纪末到18世纪,这一时期 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及整个远东地区 搜寻着黄金;黄金这两个字变成了驱使西班牙人远 渡大西洋的符咒;黄金也是白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 海岸时所追求的头一项重要的东西” 。
8
(2)晚期重商主义
代表人物:托马斯.孟(Thomas Mun )
政策主张: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 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 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 的贸易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顺差)即可。因此,晚期重商主义的思想被称为贸易平 衡论。国内金银太多还会造成物价上涨,出口减少,影响 贸易差额。因此认为保存金银的最好办法是输出金银,用 来从事更多的国际贸易。这不但不会使金银消失,而且使 金银增加。现在的输出是为了将来更多的输入,这就是晚 期重商主义“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的精辟结论。
重商主义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自
由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
级要求实现自由竟争和自由贸易。
斯密的学说正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
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反映。
Adam Smith (1723-1790)
12
1.2.2 基本概念
所谓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是指,一国 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 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 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绝对 优势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 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 劳动要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 之则具有劣势。
13
1.2.3 基本观点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 ,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 生产并出口其具有 “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 “绝对劣势”的产品 ,则各国资源都能被最为有效地 利用,每一个国家都能从中获利。 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因此,主张实行自由 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 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一切限制贸易 自由化的措施都会影响国际分工的发展,并降低社会 劳动生产率和国民福利。
14
1.2.4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模型
为了进一步理解“绝对优势”贸易理 论,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
15
(1) 模型的基本假设
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 假设2: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 假设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 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 假设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 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假设5:劳动的规模收益不变 ; 假设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 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假设7:无运输成本等交易费用。
5
1.1.2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 财富的标准。 国内贸易不会增加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因为国内贸易是由 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一些人之所得就是另一些 人之所失 ; 国际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财富总量。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 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 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 一国要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要在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 大于进口。
6
1.1.3 重商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从15 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16 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
7
(1)早期重商主义
代表人物:斯塔福(William Stafford) 政策主张: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买 或不买,要保持每一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的贸 易都实现顺差。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 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早期重商主义者 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