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合集下载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水深等;(2)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以及其在我国湖泊中的地位;(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自然景观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青海湖的美丽风光;(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对青海湖生态环境的认识;(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青海湖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3)提高学生对我国湖泊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地理位置、面积、水深等;2. 青海湖的自然景观:湖光山色、鸟岛、沙岛等;3. 青海湖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湿地保护等;4. 青海湖的保护意义和现状:生态保护措施、旅游业发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青海湖的基本概况、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2. 教学难点:青海湖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青海湖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青海湖,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3. 案例分析法:分析青海湖的保护措施和现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4.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湖泊资源;2. 讲述青海湖的基本概况,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面积、水深等;3. 介绍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如湖光山色、鸟岛、沙岛等;4. 讲解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包括生物多样性、湿地保护等;5. 分析青海湖的保护意义和现状,讨论生态保护措施和旅游业发展;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价学生对青海湖的基本概况、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掌握程度;2. 能力培养: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中观察、描述和分析自然景观的能力;3. 情感态度:评价学生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热爱程度,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4. 作业完成: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海拔等;(2)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3)使学生掌握青海湖的文化内涵,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青海湖的美丽风光;(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青海湖的形成原因及保护措施;(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青海湖与其他湖泊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青海湖的基本概况;(2)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3)青海湖的文化内涵及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1)青海湖的形成原因;(2)青海湖与其他湖泊的比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青海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2)准备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材料;(3)设计讨论及实践活动。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准备发言稿;(3)搜集其他湖泊的资料,以便进行比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青海湖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知道青海湖吗?它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

3.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2)组织学生讨论青海湖的保护措施及文化内涵;(3)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4. 实践活动(1)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比较青海湖与其他湖泊的异同;(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3)总结青海湖的独特之处。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青海湖的基本概况、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及文化内涵。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青海湖具有独特的特点。

希望大家珍惜自然资源,为保护青海湖美丽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湿地退化、水质污染等;2. 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青海湖保护所采取的措施;3. 探讨个人如何为保护青海湖等自然资源做出贡献。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概况及其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对我国湖泊资源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了解青海湖的特点及其保护意义。

(2)学会通过观察、调研等方法,了解并分析生态环境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提高学生保护青海湖及其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青海湖的地理位置、概况及其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对我国湖泊资源的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青海湖的概况及其生态环境。

(2)制作课件,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情况。

(2)分组,准备进行课堂讨论和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简要介绍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课本,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概况及其生态环境,为学生的讨论交流奠定基础。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2)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或质疑。

4. 案例分析:以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保护为例,让学生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青海湖及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2. 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3. 参加一次环保公益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青海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对青海湖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青海湖的地理位置、面积、水质等特点。

教学难点:青海湖的形成原因及其生态环境。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图片展示: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的美丽。

2.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对青海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教师讲解:介绍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水质等特点。

4. 视频播放:播放青海湖的宣传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青海湖的美景。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青海湖的美丽和独特性。

章节二:青海湖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青海湖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

教学难点: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操作。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图片展示:展示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2.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教师讲解:介绍青海湖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

4. 视频播放:播放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实际操作建议。

章节三:青海湖的文化内涵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青海湖地区的民族风情、历史传说等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图片展示:展示青海湖地区的民族风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文化特点。

2.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教师讲解:介绍青海湖地区的民族风情、历史传说等文化特点。

4. 视频播放:播放青海湖地区文化特色的宣传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化内涵。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水质等。

(2)培养学生对青海湖生态系统的认识,了解其特有的生物种类。

(3)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利用地图,让学生学会查找和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导入: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主题。

2. 青海湖的基本概况:(1)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的青藏高原。

(2)面积:约为4,317平方公里。

(3)水质:咸水湖,盐度约为0.46%。

3. 青海湖的生态系统:(1)特有的生物种类:青海湖裸鲤、青海湖卤虫等。

(2)生态脆弱区: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 青海湖的自然景观:(1)日出日落: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2)鸟岛:了解鸟岛的特色和保护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青海湖的基本概况。

(2)青海湖的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3)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青海湖生态系统的保护。

(2)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青海湖的自然美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青海湖的生态系统特点及其保护意义。

4. 欣赏与实践:组织学生观看青海湖的自然景观视频,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景。

5. 小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青海湖的自然景观画。

2. 写一篇关于青海湖的日记,记录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3. 调查身边的人对青海湖的了解程度,提高大家对青海湖的认识。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2)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3)青海湖的保护措施及意义。

2. 教学难点:(1)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2)如何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

(2)学生分享对青海湖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的案例。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拓展延伸:(1)学生探讨青海湖生态保护的意义。

(2)学生分享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和经验。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收获和体会,提出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青海湖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青海湖的地理、生态、旅游等方面的资料。

2. 图片资源:青海湖美景、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图片。

3. 教材资源:相关章节的内容及案例分析。

4. 学生资源:学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7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7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7篇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这篇文章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课。

这一单元是游记单元,单元设置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把握阅读和写作游记的根本方法。

它同时也是一篇寄情于景的抒情性散文,课文以美丽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在高原上布满梦幻般漂亮的青海湖。

它不仅风光壮美,而且生物资源丰富。

通过这一篇散文,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2、说教学目标本课是一篇游记,依据游记这一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确定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看挨次,培育观看景物的力量。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加自己的环保意识。

二、说教学方法本文是第一单元游记中的第三篇,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这种文章体裁的阅读方法,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内容,体会文字中蕴涵的景之美、情之美。

为了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标,我采纳“1+1高效合作教学模式”中的“主体阅读模式”来进展教学。

“主体阅读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自读感知——研读探究——争论评价——拓展延长”。

教师在预备教案的同时,学生还要预备相应的学案。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猎取信息、提炼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

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互动,以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师生之间的协调互动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来共同完成这一课的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依据树立“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当以“学”为中心去预设。

主要应当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进而形成新的高效课堂运行机制。

这节课的详细教学过程是:第一个环节:自读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观看青海湖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充分预习文本内容。

进而让学生对青海湖有一个根本的了解,对所学文本有一个初步的熟悉,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其次个环节:研读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1、欣赏了青海湖的哪些风光?2、是按什么挨次欣赏青海湖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

初二语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课文

初二语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课文

初二语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课文初二语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我们同启明星上路了.和我们一起上路的,还有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高原梦。

汽车在青藏公路上行驶。

窗外,是一片漆黑和寂静。

我在轻轻的摇晃中,继续在那神奇的高原梦中徜徉。

身子猛地朝前一倾,我从睡梦中惊醒。

身旁年轻的司机,此时轻轻地说了声:“青海湖到了,下车看看吧!”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

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

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水。

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青海湖的蓝,蓝得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

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青海湖水所以如此湛蓝,是因为湖面高出海平面3179米,比两个泰山还高,湖水中含氧量较低,浮游生物稀少,含盐量在百分之零点六左右,透明度达到八九米以上,因而,湖水晶莹明澈。

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

我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

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

我幻想着,当年大自然在创造青海湖的时候,一定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畅淋漓地挥舞着最大的画笔,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尽情泼洒。

因此,留下了这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湖,留下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青海湖还是鸟的世界,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

不然,为什么会一年又一年地吸引着数万乃至数十万不同种类的水鸟呢?那红的、蓝的、花的鸟儿,甚至那洁白的天鹅、美丽的凤头潜鸭、欢快的云雀、优雅的黑颈鹤,年复一年地从我国江南,从东南亚,从尼泊尔,从印度,飞到这里,在这里畅游嬉戏,悠然自鸣,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后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不要总是笼统说热爱大自然)文章的主要线索是:梦幻——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

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

⑵了解课文观察与想象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能力目标⑴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⑵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使学生感受青海湖的美丽神奇,培养爱美情趣。

2、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青海湖风景图(挂图或网络)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补充、总结第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探究美兴趣在那一望无际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白云,在蔚蓝的天空掩映下湖水是那样湛蓝,那样晶莹透澈,这是一幅何等令人陶醉的画面?时而有各种各样的鸟儿,在蓝天中翱翔,在水面浮游,在草滩栖息;那么多鱼儿成群在水中游来游去,这么神奇、美丽的地方,简直就是扑朔迷离的梦境……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二、整体阅读,初识青海湖的美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过渡:老师读完这篇课文后,脑海里总会有几幅挥之不去的画面,你有吗?你说说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你能用一个来概括一下这幅图吗?你想为这幅图取什么名字呢?(归纳起来,作者共为我们描绘了三幅画面:那就是“湛蓝湖水图”“心中幻想图”“丰富物产图”,作者通过这三幅画面的描绘,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仿佛置身幻境之中。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三、读中感悟,品味青海湖的美1、品读,读出文章层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面进行朗读,而后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何在。

老师相机指导。

过渡:哪一幅给你的印象最深?⑴湛蓝湖水图:这幅图主要写了青海湖“蓝”的特点。

的确,当作者来到这湛蓝的湖水前时,也被它的美丽所惊呆了。

不信,你瞧……①你想如何来描绘这幅画面?过渡:这是你心中的青海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作者笔下的青海湖。

出示句子:“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

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④你听了他的朗读后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美)⑤你从哪里感受了青海湖的美呢?是不是一般的蓝啊?出示一块蓝布,这也是蓝,可是你喜欢吗?那作者是怎么描绘的?它的蓝非同寻常,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甜雅,把青海湖的蓝比喻成蓝锦缎,把它泛着的涟漪比喻成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眼睛。

这是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啊!那你能把它读好吗?出示画面,瞧,这就是让作者赞叹不已的那蓝色的画卷,通过你们的表情,让老师感受到,青海湖的湛蓝,不但令作者为之惊叹,也让我们的同学为之感慨,此时此刻,你们的心里一定有好多话想对这美丽的青海湖诉说,有许多好多赞誉想送给青海湖,那就请同学们思考两分钟,把自己先说的话,写在书中插图的旁边。

⑨再读(这句话的层次很清晰,在老师引导、学生自读感悟后,便知道,作者先拿青海湖与海洋、天空作对比,而后突出青海湖那蓝的的特点,比海洋纯正,比天空深沉,蓝得纯净,蓝得深湛,蓝得温柔恬雅,像小姑娘的眼睛。

学生读出这几句话的层次,读出作者及自己的喜爱之情)⑵心中幻想图:作者驻足在那神奇的蓝色青海湖前面,抬眼望去,一碧万里,碧绿的草滩、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还有那悠闲自得的牦牛尽收眼底。

①如果是你伫立在这样一幅天然形成的画卷前面,你会想到什么?②作者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4自然段,欣赏一下作者所想到的画面。

③作者幻想到了什么情景?进而引导学生感受青海湖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⑶丰富物产图:过渡:青海湖不但自然景观优美,而且也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宝地。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部分,进行朗读。

指导读出世外桃源的意味。

出示第一句话。

欢快的云雀、优雅的黑颈鹤,畅游嬉戏,悠然自鸣。

欢快地畅游着的鱼儿。

自由自在。

2、精读,读出自我的感悟总结:作者正是通过这三幅图画的描写,来突出了这梦幻般的风景。

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提出“你是如何理解的?”“能否根据课文内容来说说你的看法吗?”“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梦幻般的美?”3、美读,读出心中的情感⑴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来美美的朗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情感。

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佳句来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4、联系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美⑴“可如今的青海湖又是何等景象呢?”利用网络出示一组资料,青海湖已经变成了咸水湖,而且那里的湖水不再那么晶莹透彻,也不那么湛蓝,那里鸟儿、鱼儿也少的极为可怜,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⑵在你生活的经历中,你还知道哪些恶化现象是由于环境的破坏引起的?比如:臭氧层空洞,不久的将来,冰山将要融化等等,以及大家关注的时事热点──学生能切身体会到的非典及禽流感的危害⑶在此基础上,质疑同学“为唤回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为了唤回青海湖的原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表自己的心愿,写写倡议书,或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完善自我人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作者:冯君莉,当代作家,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本文选自《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是作者游览完青海湖后而写的一篇游记。

二、再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 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明确: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明确:相关语句观赏顺序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观赏草滩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观赏湖水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观赏乌云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观赏万里晴空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观赏草滩与山峦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观赏鸟岛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

观赏结束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三、细读课文,分析结构1. 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 讨论交流:(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2)文中从哪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了青海湖?(3)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明确:(1)本文按游前、游中、游后自然分为三部分。

结构图表如下:(2)文中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l 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

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

首先,直接用赞美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

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此外,还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l 写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

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金灿灿的油菜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

文中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l 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

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

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

写夏季与冬天的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

l文中最后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3)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

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是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首尾呼应,是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

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

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

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

因而“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暗线。

四、精读赏析学生细读课文,讨论交流:(一)本文采用了多种手法和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含蓄深远,请找出并加以分析1.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作者用了“……似……,可比……要……”这样的句式,前一分句,让人对这种蓝产生直观想像,青海湖的蓝像海洋的蓝,也像天空的蓝。

后一分句又使意思更进一层,同时也摒弃了前一分句相比较事物的不足,青海湖是完美的,是无懈可击的。

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容易让人把握事物的特点。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青海湖的蓝不是一语可以概括的,它有很多特点。

“纯净”说明这种蓝透明、干净、清爽,“深湛”体现了青海湖蓝得深沉、清澈,“温柔恬雅”的青海湖就像一个文静的少女,柔美娴静,宁静安详。

语言优美而朴素,娴雅而有生机,细细品味,韵味无穷,意义深远。

3.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像是……又像是……”,这种连用几个比喻句比喻一个对象的方法在修辞学上叫做博喻。

其作用就是能用不同的比喻句表现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

“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玻璃是透明的、干净的看起来极少杂质,用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则突出它的透明、干净、柔滑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