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礼仪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礼仪差异

中西礼仪差异

中西礼仪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然而,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并不总是容易的,因为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礼仪和社交惯例。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特别大,这意味着需要特别注意文化之间的差异,以避免引起误解或冒犯。

以下是中西方礼仪之间的一些差异:
1.问候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使用问题“吃了吗?”来问候对方,这是表示关心和尊重。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直接问候对方,如“你好”或“你在干什么?”。

2.称呼
3.礼貌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体现出极强的礼貌,如鞠躬或敬手。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温和有礼的语气来交流,但不太可能进行身体上的表示。

4.餐桌礼仪
在中国,餐桌礼仪非常重要。

人们会使用不同的菜肴放在特定的位置,并依照一定顺序食用。

人们通常会使用筷子,而不是刀叉。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刀叉进行吃饭,不过餐桌礼仪较为灵活,没有特定菜肴和顺序。

5.见面礼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给予小礼物或红包,以表示尊重和感激。

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会使用花或葡萄酒等小礼物,虽然这种做法不是绝对必要的,但是也可以表达尊重和感激之情。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之一。

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座顺序:在西方,主人会通过座位安排来显示人们的社会地位。

通常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中央位置,而客人则坐在主人两侧或者对面的位置上。

而在中国,主人往往坐在最东方的位置,象征着东方的“吉庆”。

而其他人的座位则根据客人的尊卑和长幼排定。

2. 用餐工具的使用:在西方,用餐时使用刀、叉和勺子作为餐具。

刀和叉用来切剥食品,勺子用来托物。

而在中国,主要使用筷子作为餐具。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夹取食物,传统认为筷子与两手都缺一不可,象征着夫妻的和睦和家庭的和谐。

3. 吃饭姿势:在西方,用餐时通常坐在餐椅上,双手放在桌子上。

而在中国,通常是坐在凳子上,双手放在餐桌以下。

另外,在西方,交叉双腿也是被接受的。

而在中国,交叉双腿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4. 餐桌礼仪:在西方,人们在用餐时会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切割成小块。

在品尝菜肴时,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夹起来,然后送入嘴里。

而在中国,使用筷子夹取食物是常见的做法。

而夹取食物时应该使用筷尖,而不是筷子的其他部分。

5. 餐前礼仪:在西方,餐前通常会有一段时间用于交流和饮酒。

主人会为客人倒酒,而客人则会向主人表示感谢。

而在中国,主人会以热水或茶的方式招待客人,并提供一些开胃小菜。

在中国,主人也会向客人倒酒,客人通常会表示感谢。

6. 餐后礼仪: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用餐结束后用纸巾擦拭嘴巴和手,并把纸巾放在餐盘上。

而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使用餐巾擦拭嘴巴和手,然后将餐巾折叠放在餐盘旁。

在西方,如果有剩余的食物,人们不会再食用,而是留下来作为下一顿的食材。

而在中国,剩余的食物通常会被认为是主人的问题,因此客人通常不会提前离开。

总之,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就座顺序、用餐工具的使用、吃饭姿势、餐桌礼仪、餐前礼仪和餐后礼仪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餐桌礼仪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的对比分析

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的对比分析

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的对比分析1. 引言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而礼仪则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其中礼仪也有明显区别。

本文将对中西方礼仪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2. 中西方礼仪的基本原则和特点2.1 中式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和敬畏他人是一种普遍的行为准则。

家庭、长辈及社会地位都赋予了人们特定的角色和责任。

例如,在宴会上,主人需要招待客人并保证其舒适;长辈需要受到特殊尊敬。

2.2 西式礼仪相比于中国的集体主义思维,西方国家更注重个体权利和个性表达。

西方礼仪更加注重自由、平等和独立。

在社交场合上,友善、直接且坦率地表达意见被认为是受欢迎的行为。

3. 社交场合中的差异3.1 问候礼仪在中国,人们通常以握手、鞠躬等方式表达问候。

而在西方,握手已成为普遍的问候方式,但在特定场合会使用拥抱或亲吻的方式。

3.2 言辞和声音中文是一种尊敬他人的语言,通常使用比较委婉、客气的措辞。

相反,在英语中,直接、简明扼要的表达方式被认为是更有效和高效的沟通。

3.3 餐桌礼仪中国和西方各有其自己独特的餐桌礼仪。

例如,在中国餐桌上,主人更注重对客人的照顾和关心;而在西方,个人空间和隐私权被尊重。

4. 文化背景与价值观4.1 中式礼仪背后的文化思想中国传统礼仪注重家族和社会秩序。

服从权威、保持谦虚谨慎且避免直接冲突被视为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必要的行为准则。

4.2 西式礼仪背后的文化思想西方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人自由、独立和平等。

西方的礼仪更注重尊重对方的个人权利和表达个性。

5. 文化交流中的相互理解和尊重5.1 学习与融合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学习对方的礼仪和价值观,可以促进双方之间更好地沟通和融洽相处。

5.2 常见误解由于缺乏文化知识或对他人文化产生偏见,常常导致误解和冲突。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应保持开放心态,尽量避免刻板印象和偏见。

6. 结论中西方礼仪在根本原则、行为规范和背后文化思想上存在明显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礼仪的差异一、由文化的背景影响的文化不同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不同的理由之一是文化的背景。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孔子思想,道教和其他的观念学。

当发展的不同观念彼此碰撞时, 中国文明的基本结构建立了起来。

然后孔子思想变成中国哲学系统的基石。

孔子思想的中心思想是仁的德行。

仁是什么? 仁有各种不同地翻译如仁慈,善意和人性。

简而言之,仁意谓爱。

它已经形成而且成形为中国的文明而且发挥极深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二千年来作用在了几乎四分之一之上的人类。

二、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由不同价值引起的中国价值的观念是时常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被放在有方价值的反对派之内。

因此, 决定于人们如何定义西方价值。

现代的西方价值系统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开始, 而且把它说成是社会的基准.通常的在那期间欧洲人遵守这个价值。

西方价值的核心是个人主义。

中国价值的核心有和孔子思想的一些关系。

孔子思想的原则在人类关系的道德个性中是发现为孔子为他的疾病和邪恶提供了解决。

那就是众所周知的人的五关系: 统治者-部长 , 父亲-儿子, 丈夫-妻子 , 年长者-弟弟和朋友-朋友。

这被解释为应该有爱在父亲和儿子,在统治者和部长之间应该有正直责任感, 区分在男人和妻子之间注意行为,在朋友之间应该有信心。

"在封建制度超过二千年期间,统治阶层用这关样的关系去安排每件事物, 然后形成了一个阶级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一个部长要忠贞他的统治者,一个孩子对他的父母尊敬。

结果是人性被疏忽而且人没有平等。

不同于中国的是, 在文艺复兴方面时期的英国, 人开始强调人类的尊严而且强调现在生活的重要, 他们宣述男人不只有权利的拥有者,完美人的信念充满他们的生活, 而且也有能力使自己更加完美而且运行奇迹.这是人性的基本。

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提及教义,个体的权利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重视的东西。

大多数的西方人相信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应该被辨认出而且承认。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礼仪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规范以及生活方式。

中西方由于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礼仪文化。

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减少误解和冲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一、社交礼仪在社交场合中,中西方的礼仪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在见面时,通常会使用握手作为主要的问候方式,同时伴有亲切的问候语,如“您好”、“最近怎么样”等。

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可能会拥抱,长辈与晚辈见面时,晚辈往往会主动向长辈鞠躬问好。

而在西方,亲吻脸颊和拥抱是常见的问候方式,尤其是在亲朋好友之间。

初次见面时,通常以握手表示友好,但握手的力度和时间相对较短。

在称呼方面,中国注重辈分和身份,使用诸如“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关系的长辈,以表示尊敬。

在工作场合,会使用职位称呼,如“李经理”、“王主任”等。

而西方更倾向于直呼其名,除非在非常正式的场合,才会使用“先生”、“女士”、“博士”等称呼。

交谈时的话题选择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交流中可能会更多地涉及家庭、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个人情况,并且喜欢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

在西方,这些话题被认为是比较私人的,不太适合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之间谈论,他们更倾向于谈论天气、旅游、艺术、体育等相对轻松和公共的话题。

二、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人通常使用筷子作为餐具,进餐时注重分享和热闹的氛围。

菜肴会摆在桌子中央,大家共同享用。

在座位安排上,长辈或尊贵的客人通常坐在主位。

敬酒是常见的礼仪,通过敬酒来表达尊敬和感激之情。

西方则以刀叉为主要餐具,实行分餐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食物。

用餐时,一般从外向内依次使用餐具。

座位安排也有一定的讲究,男女主人会分别坐在餐桌的两端,贵宾坐在主人的右侧。

在西餐中,喝酒一般不劝酒,而是根据个人意愿适量饮用。

论述中西方基本礼仪的特点及区别

论述中西方基本礼仪的特点及区别

论述中西方基本礼仪的特点及区别一、中西方基本礼仪的特点(一)中方基本礼仪的特点在中国呀,礼仪那可是有着浓浓的人情味儿呢。

咱们的礼仪特别注重长幼有序。

就比如说在家庭聚会的时候,晚辈见到长辈得主动问好,而且吃饭的时候得等长辈先动筷子,晚辈才能开吃。

这可不是什么刻板的规定,而是表达对长辈的尊重呀。

还有咱们的社交礼仪,很讲究谦逊。

别人夸自己的时候,可不能大大咧咧就接受了,得谦虚地回应。

像人家说“你这孩子真聪明”,一般都会回答“哪里哪里,就是运气好”之类的话。

而且咱们中国的礼仪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视人情往来,逢年过节互相送个礼呀,这礼不在多贵重,重要的是那份心意,表示咱们心里还记挂着对方呢。

(二)西方基本礼仪的特点西方的礼仪呢,感觉就比较讲究个人空间和独立性。

在西方的社交场合中,人们很注重彼此之间的距离,不会轻易侵犯他人的私人空间。

他们在交往中也很直接,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出来,不像咱们中国人有时候会比较含蓄。

比如说表达爱意,西方情侣可能就会很直白地说“我爱你”,而咱们可能会用一些比较委婉的方式。

还有西方的餐桌礼仪,餐具的使用可复杂了,不同的食物要用不同的餐具,像吃牛排就有专门的刀叉。

而且他们在餐桌上也比较安静,不会大声喧哗。

二、中西方基本礼仪的区别(一)礼仪观念的区别咱们中国人的礼仪观念更多是基于家族观念和社会等级观念,像前面说的长幼有序就是家族观念的体现。

而西方的礼仪观念更多是基于个人主义和平等观念。

在西方,不管是长辈和晚辈,还是上级和下级,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所以他们的礼仪更多是为了维护这种平等关系。

(二)礼仪形式的区别在见面礼仪上就很不一样。

咱们中国人见面可能会握手、鞠躬,熟人之间还会拍拍肩膀什么的。

而西方呢,常见的是拥抱、亲吻脸颊,不过亲吻脸颊也分亲几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还有不同的讲究呢。

在宴请礼仪上,咱们中国的宴席那菜可丰富了,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还会互相夹菜。

西方的宴请呢,菜品相对比较精致,而且都是各吃各的,不会互相夹菜,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不卫生。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交礼仪的规范也有所不同。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

首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表现在尊重的表达上。

中方文化强调的是对长辈、上级、学者等的敬重和尊重,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称呼他人时使用尊称,如称呼长辈为“爷爷”、“奶奶”等,称呼教授为“教授”等。

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则注重平等和个人价值,人们通常按照姓名称呼对方。

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使用Mr./Mrs./Ms.加上姓氏来称呼他人。

其次,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表现在目光的交流方式上。

在中方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不礼貌和对方侵犯,通常人们会避免直视对方的眼睛。

然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尊重对方和显示自信的方式,人们通常会与对方进行直接的目光交流。

第三,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身体接触上。

在中方文化中,人们在与他人的接触时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避免身体接触的方式。

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愿意通过握手、拥抱和亲吻等方式来表达亲近和友好。

第四,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存在于餐桌礼仪上。

在中方文化中,用餐时人们通常会使用筷子,并有一些特定的规矩,如不直接用筷子指着他人、不把饭菜放在手上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刀、叉、勺是常用的餐具,用餐时人们通常会进行简单的示意,将刀和叉交叉放在餐盘上表示未饭中。

此外,西方人在用餐时还有一些规范,如应等其他人一起用餐、不把手放在桌子上等。

最后,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礼物送礼方面。

在中西方的礼物文化中,虽然都强调礼尚往来和表达感激之情,但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中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礼物的价值和花费,并注重礼物的包装。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重要性不在于价值的大小,而是在于表达情感和对对方的尊重。

此外,西方人在接收礼物时通常会当面进行打开,并表达感谢之情。

总之,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等方面。

文化交流中西方的礼仪差异

文化交流中西方的礼仪差异

文化交流中西方的礼仪差异文化交流中中西方的礼仪差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关注中西方的礼仪差异。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的表征,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在礼仪方面的差异,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

一、问候礼仪中西方在问候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通常采用双手合十、鞠躬等形式,而西方则以握手为主流。

这反映了中西方对于个人空间的不同看法。

中国人讲究礼仪的表达方式更显尊重,而西方人更注重直接和亲近的交流方式。

二、婚礼仪式中西方的婚礼仪式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婚礼通常以喜庆的氛围为主,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会大力参与。

而西方的婚礼更加注重个人的浪漫和独立。

西方婚礼通常在教堂举行,新娘会穿上白色婚纱,代表纯洁和祝福。

三、餐桌礼仪中西方餐桌礼仪上也存在诸多差异。

在中国人开餐时,主人通常会先劝酒,以示尊重。

而西方人在用餐时则更加注重餐具的使用礼仪,如刀叉的使用、折叠餐巾等。

同时,西方人注重个人的用餐顺序,不会过于关注他人。

四、交流方式中西方人在交流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注重言辞间的含蓄和委婉,善于运用间接表达方式,避免直接冲突。

而西方人更加注重直接和坦率的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主要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和沟通方式。

五、礼物文化中西方礼物文化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礼物的交流往往伴随着代表尊敬的红包,而西方则注重礼物的实用性和个性化。

西方人更加注重礼物的价值,追求独特和个人化的选择。

六、服装礼仪中西方在服装礼仪上也有诸多不同。

中国人在正式场合通常穿着传统的中式服装,注重色彩的含义和服装的庄重。

而西方人则注重穿着合适的商务或正装,强调干练和专业。

七、时间观念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和互动,追求和谐与稳定。

因此,中国人对时间通常更加灵活和弹性。

而西方人注重时间的精确度和效率,更加注重计划和准时。

尽管中西方在礼仪方面存在差异,但我们应该以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对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礼仪差异摘要: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

但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而产生各种问题,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我们就得学习、解读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与交际语言不同、交往的方式不同、餐桌礼仪的不同与服装礼仪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方差异礼仪文化交际语言服装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的礼仪也有不少差异。

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笑话并不少见。

近代有一则比较有名的故事,就是因为不熟知中西文化的差异而闹出了笑话。

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

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的虚实,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

由此可见,了解中西礼仪差异是很有必要的。

往大处来说,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

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一.礼仪差异的原因——文化差异1.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背景西方的历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

他们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们能够梦想的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是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它短短200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灿烂文明,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这就是西方的魅力。

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

2.中西方观念的差异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体精神,人们的倚赖性较强。

而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和个性自由。

比如,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品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人品是建立在关心国家,热爱集体,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之上。

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利益,你的人品则大大的折扣。

而在西方人们法制观念较强。

在此前提下,他们崇尚个人自由,不愿受到来自政府,教会或其他组织的干涉,喜欢我行我素。

在家庭中,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自立自强的观念。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中西方观念很大的差异,以至于中西方礼仪从根本上有很大的差异。

2.中西方观念的差异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体精神,人们的倚赖性较强。

而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和个性自由。

比如,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品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人品是建立在关心国家,热爱集体,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之上。

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利益,你的人品则大大的折扣。

而在西方人们法制观念较强。

在此前提下,他们崇尚个人自由,不愿受到来自政府,教会或其他组织的干涉,喜欢我行我素。

在家庭中,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自立自强的观念。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中西方观念很大的差异,以至于中西方礼仪从根本上有很大的差异。

二.交际语言的差异总体而言,西方礼仪强调实用,表达率直、坦诚。

东方人以.让.为礼,凡事都要礼让三分,与西方人相比,常显得谦逊和含蓄。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日常寒暄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2. 称谓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

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

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西方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

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3.告别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4.夸奖在面对他人夸奖所采取的态度方面,东、西方人不相同。

面对他人的夸奖,中国人常常会说过奖了、惭愧、我还差得很远等字眼,表示自己的谦虚;而西方人面对别人真诚的赞美或赞扬,往往会用谢谢来表示接受对方的美意。

三.餐桌礼仪差异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

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

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

除此之外,在餐饮气氛、餐桌礼仪方面也有差异。

1. 餐饮氛围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

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2. 餐桌礼仪中西方餐桌礼仪也各具特色。

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

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

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服饰礼仪的差异古今中外,着装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素质的无言的介绍信。

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

由于中西文化不同所以在服装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

1.中西方服饰礼着重点及代表服饰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注重韵味。

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

而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是中山装,西方代表装是西装。

穿中山服时,不仅要扣上全部衣扣,而且要系上领扣,并且不允许挽起衣袖。

在穿双排扣西服时,必须扣上全部衣扣。

穿单排三粒扣西服时,仅能扣上上一粒或中、上两粒扣子;穿单排两粒扣西服时,只能扣上上一粒扣子;不允许扣上单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生活中,会穿休闲装、背心、短裤、牛仔等。

- 6 -要系上领扣,并且不允许挽起衣袖。

在穿双排扣西服时,必须扣上全部衣扣。

穿单排三粒扣西服时,仅能扣上上一粒或中、上两粒扣子;穿单排两粒扣西服时,只能扣上上一粒扣子;不允许扣上单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生活中,会穿休闲装、背心、短裤、牛仔等。

五.其他方面差异1.见面的礼仪西方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

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

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

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

2.在礼品馈赠方面在中国,人际交往特别讲究礼数,重视礼尚往来,往往将礼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

东方人送礼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节日互相拜访需要送礼外,平时的婚、丧、嫁、娶、生日、提职、加薪都可以作为送礼的理由。

西方礼仪强调交际务实,在讲究礼貌的基础上力求简洁便利,反对繁文缛节、过分客套造作。

西方人一般不轻易送礼给别人,除非相互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人际关系。

在送礼形式上也比东方人简单得多。

一般情况下,他们既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也不送廉价的物品,但却非常重视礼品的包装,特别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

同时在送礼和接受礼品时,东西方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人送礼时,总是向受礼人直截了当地说明:.这是我精心为你挑选的礼物,希望你喜欢.,或者说.这是最好的礼物.之类的话;西方人一般不推辞别人的礼物,接受礼物时先对送礼者表示感谢,接过礼物后总是当面拆看礼物,并对礼物赞扬一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