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本翻译的研究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文本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文本翻译一、引言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下,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
科技交流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旅游业也迈进全球化时代。
很多外国游客渴望通过旅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因而汉语旅游文献的翻译已成为我国对外宣传、吸引国外游客的重要途径。
根据Reiss的文本类型理论和Vermeer的目的论,原文本的类型不同,其翻译目的也会有所不同,翻译不同类型的文本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从文本的角度探讨旅游资料的翻译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在1971 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思想的雏形。
而后,汉斯·威密尔在与赖斯合著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功能目的论”这一概念,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并强调翻译并非简单的由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
之后,克里斯汀娜·诺德对功能派理论进行全面总结,使其更加系统、完善。
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行为的目的,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的预期功能为目的,使译者拥有更大的自由。
目的论指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译文读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译文读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阅历,每一种类型的翻译都有特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所以,在目的论下进行旅游文本翻译,需要充分考虑旅游文本和景点的特点的同时,并高度重视译文的交际功能和社会功能,以提高译文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接受性。
三、旅游文本的特点和翻译目的旅游文本包括经典介绍、广告标语、告示标牌、民俗风情画册、古迹楹联解说等内容,是一种对外宣传资料(方梦之,毛忠明;2005)。
旅游文本是一种大众化的通俗读物,其目的是帮助游客了解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方面的知识。
就其问题功能而言,传递信息和诱导行动是旅游资料的两个主要功能,因而其语言表达必须准确、通俗、简洁,能雅俗共赏,利于不同层面读者理解和接受(贾文波,2004)。
旅游文本中的翻译规范研究

三 、 游 文本 中的翻 译规 范 旅
旅 游文本 翻译 并非单 纯意 义上 的语 言 层面 的 翻译 , 表 现出来 的更 多 的是 一种描 述性 翻译 以及文 学 翻译 , 文化 在 学派及 描述 学派看 来 , 在文 本 翻 译过 程 中, 面 始终 有 一 里 个 非 常复杂 的看不 见摸 不 着 只能 通 过 观察 的翻译 规 范 在 起 作用 。 首 先是 预备规 范 。预 备规 范 考 虑 的是 文 本 翻译 的体 裁 选择 以及译 语读 者 的选 择等 问题 。 旅游 文本 翻译 有一定 的复 杂性 和特殊性 , 既可 以与法 律 文本 、 闻文本 、 新 医学 文 本 翻译 等 一样 归 入 实用 文 本 翻
第1 1卷
第 3期
漯河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
J un lo u h c t n l c oo yC l g o ra fL o eVo ai a hn lg ol e o Te e
Vo . 1 No 3 11 .
Ma 0 2 v2 1
21 02年 5月
di1 .9 9 ji n 17 -8 4 2 1 . 3 0 7 o:0 3 6 /.s .6 17 6 . 0 2 0 .4 s
、
旅 游文本 的概 念
旅游 文本是 一个 广义 的概念 , 括所 有 与旅 游产 业 它包 相 关 的文本 , 诸如 : 游资源 、 游产 品 、 旅 旅 旅游 统计 数 据 、 旅 游研究 、 旅游教育以及旅游交通 、 食宿、 购物、 娱乐等等 。 这些 旅游 文本 为游 客提 供 旅 游信 息 , 传播 旅 游 景 点文 化 , 正 在 日 成为 一种旅 游促销 和宣 传 的手 段 。 益 Βιβλιοθήκη 二、 翻译 规范 的概念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看旅游文本英译共3篇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看旅游文本英译共3篇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看旅游文本英译1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文本的翻译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而如何翻译旅游文本,尤其是如何传达旅游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一直是翻译界的难题。
功能派翻译理论提供了一种研究文本功能与翻译目的之间联系的理论框架,从此理论角度来看旅游文本的英译,既有助于深入理解旅游文本及其翻译策略,也可以为实践翻译提供一定的启示。
旅游文本是指介绍某个特定地点的景点、文化、风俗和特产的书面材料。
旅游文本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个文化和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方式。
将旅游文本译成另一种语言,不仅要考虑语言层面的问题,还要考虑文化差异和目的群体的不同需求。
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文本时,需要将原文的功能转化为目标文本所需的功能。
因此,在翻译旅游文本时,需要同时考虑原文的功能和翻译目的。
一方面,旅游文本需要传递很多特定的文化信息。
例如,介绍某个景点时,需要解释它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地方特色等等。
旅游文本还需要传递作者对该景点的态度和感受。
在翻译旅游文本时,需要通过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用词,确保译文能够传达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另一方面,旅游文本的翻译也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需求。
旅游文本的读者通常都是外国人或者说非本地人。
因此,在翻译旅游文本时,翻译者需要了解目标受众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旅游目的,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功能派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些可行的翻译策略。
例如,在解释某个特定文化现象时,可以采用比喻或对比的方法。
翻译者还可以通过逐字逐句和逐个篇章的阅读文本,并对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进行注释和解释,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另外,翻译者还可以在译文中加入一些注释或说明,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综上所述,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视角来看,旅游文本的英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
在翻译旅游文本时,翻译者需要了解原文的功能,同时考虑目标受众的需求,并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以确保译文能够传达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同时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生态翻译视角下旅游文本中的古诗词英译研究

生态翻译视角下旅游文本中的古诗词英译研究摘要:随着文旅融合,国际化交流的日益增加,旅游宣传资料中的古诗词英文翻译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中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因此,研究适合旅游文本中的古诗词的英译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翻译理论中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强调翻译活动是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过程。
译者应综合考虑整体语境,进行适应性转换,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之间的互联互动,达到“语美”、“意美”、“音美”、“形美”的生态平衡,使译语读者得到与源语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撼和美感。
因此,本文从生态翻译的视角出发,选取杭州风景名胜景点介绍,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角度出发,探讨适合旅游文本中古诗词的英文翻译策略。
关键词:旅游文本;古诗词英译;生态翻译理论;三位转换翻译;翻译策略随着国际化交流的日益增加以及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旅游宣传资料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中承担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而在这其中,旅游宣传资料中的古诗词英文翻译显的尤为重要。
如果从1871年英国传教士James League的《诗经》英译本问世算起,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已经走过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程(蔡丽慧,2012)。
英国学者Herbert Giles将唐诗翻译成英译版本,成效卓越。
而在20世纪末,美国著名诗人庞德更是从反浪漫主义的期待视野出发,从中国古诗词中挖掘出了丰富的材料,从而掀起了意象派诗歌运动,为西方现当代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蔡丽慧,2012)由此可以得出,中国古诗词的翻译研究蕴含着无限潜能。
同时,还能够反过来推动其他国家语言文化的发展。
而在西方国家,学者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古诗词的整体翻译,对在特定文本,如旅游文本中的中国古诗词的翻译研究少之又少。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东西文化交流和主体意识增强,中国学者的古诗词英译意识开始觉醒(许渊冲,2003)。
中国古诗词英译的理论从无到有,从形式单调到百家齐放。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旅游文本的翻译

862014年2月下半月刊旅游管理研究旅游文本的功能是在于通过对旅游景点的介绍,激发人们旅游参观的兴趣。
因此,翻译旅游文本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传递信息来吸引游客。
本文先从目的论出发,对目的论做了简要介绍,并以此为指导原则进行旅游文本的翻译。
一、目的论简介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欲达目的不择手段”。
(Shuttleworth & Cowie ,2004:156)。
在这一原则下,源文本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在译入语环境中,所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的需求。
旅游文本属于呼吁性文本,其中包括旅游景点的介绍,旅游宣传广告,旅游景点名称,旅游广告标牌,古迹楹联等等。
旅游文本的翻译,在语言上,应该注意与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相贴近,达到以语言的魅力吸引游客的目的。
二、英汉旅游文本语言特点及风格差异1.中文旅游文本的特点(1)语言渗透主观感受。
所谓“三分像,七分想”,就是在指中国人喜爱抒发内心的感情,尤其是在描述自然景观的时候,将自身的想象与现实景色相结合。
例如:南溪山,双峰并列,峭拔挺立,烟翠凌空,山形似马鞍。
每逢空山新雨,阳光映照,可见石色洁白如玉,恰似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丹青。
这种富有人文色彩的结合,将人的主观情感根植于描述的语言之中,同时,佐以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语言产生动人的魅力,是其他效果所不能比拟的。
(2)用词典雅,简约华美。
中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意合,将句子前后的语意相关联,辅以形容词的变幻多端,给人典雅的感受,同时,汉语的表达,通常会运用大量的对偶平行句子,以追求文章的对仗工整,声律和谐,以期达到音形意皆美的完美表现。
简单的三言两语,简约概括的表达原作者的意思。
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就完整的概括了中文的语言特点,旅游文本亦是如此。
(3)古诗词的引用。
在中国,各地的旅游景点都有着诉不尽的历史渊源,更不乏历代文人墨客的吟诵诗词。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翻译策略探析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翻译策略探析一、“目的论”视角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意义“目的论”是指翻译的目的和翻译的功能。
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游客,让他们对目的地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增加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旅游文本的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更要注重传达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情感。
二、旅游文本翻译的策略和方法1. 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避免出现生硬、呆板的译文。
如果原文是充满诗意的描述,译文也要通过词语的精美和句式的优美来传达原文的意境;如果原文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译文也要具有同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通过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2. 强化目的地的文化和特色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要注重强化目的地的文化和特色。
这就要求译文中充分体现出目的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地标建筑、美食特色等方面的信息,让游客在阅读译文时就能感受到目的地的魅力和独特性。
在翻译介绍北京的旅游文本时,要注重体现北京的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和特色小吃,而在翻译介绍上海的旅游文本时,要突出上海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特色。
3. 照顾游客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要照顾游客的文化背景和习惯。
这就要求译文中不仅要传达目的地的文化信息,还要根据游客的文化背景和习惯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翻译旅游指南时,要注意将目的地的风俗习惯、礼仪规范等信息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说明,以便游客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文化环境。
4. 增加互动性和体验性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要增加互动性和体验性。
这就要求译文中不仅要传达信息,还要引导游客参与到目的地的文化体验中来,让他们在阅读译文时就能感受到目的地的魅力和独特性。
在翻译景点介绍时,可以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引人入胜的叙述,让游客仿佛置身其中;在翻译美食介绍时,可以适当增加口味、刺激味蕾,让游客愿意品尝当地特色食品。
5. 注重语言的生动和形象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要注重语言的生动和形象。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翻译策略探析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翻译策略探析一、目的论简介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德国学者赫尔德·费雷尔-霍尔兹(Hans J. Vermeer)和其合作者所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和方法,翻译的质量应该以目的是否达到为评判标准。
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翻译不再仅仅是语言对语言的转换,而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尊重源文本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译文的接受对象和使用场景,从而制定合适的翻译策略。
二、目的论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意义旅游文本是指引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了解旅游景点、规划行程的一种重要文本类型。
在旅游文本翻译中,传达准确的信息并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愉悦感是至关重要的。
而目的论恰恰提供了一种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视角,为旅游文本的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目的论提醒翻译者要充分了解译文的使用环境和受众特点。
在旅游文本翻译中,译文可能面向不同的读者群体,比如外国游客、本地居民或者旅行社工作人员。
针对不同的受众,翻译者可以灵活调整词语、句式以及行文结构,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
目的论指导翻译者要注重译文的实际效果。
在旅游文本翻译中,译文的目的通常是引导读者进行旅行选择、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或者享受阅读乐趣。
翻译者应当注重译文的实际效果,通过精准的用词和生动的表达,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其产生积极的行动意愿。
目的论要求翻译者要权衡源文本与译文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适的翻译策略。
在旅游文本翻译中,一些地名、景点名称、民俗风情等文化特色的翻译常常需要考虑到源文本和译文之间的差异,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目的论的指导原则,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实现源文本和译文之间的文化传播和意义表达。
1. 注重读者导向。
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译文的受众特点,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如果译文面向外国游客,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介绍,以增强译文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旅游翻译文本的研究

第三章旅游文本翻译研究1. 旅游文本的语言特点旅游文本主要指旅游景区的面对旅游者提示或警示的文字信息。
其涉及面广,意义重大,是旅游文化和景区建设的重要环节。
旅游文本由于目的明确,其语言特点也非常鲜明,通过对常见旅游文本的汇总和比较,其主要呈现如下特点:(1)短小精悍由于旅游文本的特殊性,其构成过程中通常追求最简洁的语言效果,因此除了表达核心含义的字词外,其余部分尽可能的都会被省去。
这样短小精悍,却表意完整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禁止吸烟、非请勿进、小心路滑、游客止步(Passengers Only )、危险(Danger )、免票入场(Admission Free )等。
这些短小的文字一方面满足了宣传介绍的目的,另一方面也符合张贴这些宣传语言的地方的体积要求。
(2)实用性强旅游文本不同于其他文本,其文学价值较低,使用价值较强,具有明确的目标读者和使用目的。
同时,旅游文本也具有明显的程式化,简短活泼,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跨学科性质明显旅游文本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多元性,广泛性,关联性,是一种天然的跨学科性质文本,它的内涵包括自然、人文、科学、社会等方面,也正是因为如此,,对旅游文本的研究必须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思想高度上才能更好的开展。
反映在语言上,旅游文本中涉及的词汇量也是非常惊人的,许多在其他领域上并不常见的词汇,在旅游文本的创作和使用上得到了应用。
(4)语言生动具体国家旅游局征集文明旅游提醒用语时曾经对旅游文本提出了要求,该局提出的要求为:简洁明了、通俗易记,语言生动活泼、亦庄亦谐。
因此不难看出,旅游文本总是运用活泼而风趣的语言,生动而形象的描述,从而激发游览者对景物的兴趣和好奇。
例如如下的例子:落泉别墅体现了动与静,变幻与永恒,强劲与易逝的对立,使人生处于矛盾之中:兴致勃勃的进取与忧虑不安。
Falling water is a study in opposites-motion and stability, change and permanence,power and ephemerality-that make the human condition a paradox of welcome adventure and anxious uncertainty. 这样灵活的语言,充分表达了旅游文本的魅力,深深的打动着游览者的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飘》的成长主题解读2 从电影《伴你高飞》看美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主题3 论《海的女儿》的女性自我价值主题4 关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学习策略的研究5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6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汉译7 《雾都孤儿》中的反犹主义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9 分析中国和美国的慈善文化10 目的论视角下的美国动画电影的翻译11 伯莎梅森形象分析12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其翻译技巧13 浅析《红字》中的森林意象14 Reread Shylock from a Tragic Viewpoint15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16 从《当汽车等待的时候》看欧•亨利的写作特色17 论跨文化商务中的非言语交际18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19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20 Analysis of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21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22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23 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塑造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主义意识24 美国校园俚语发展的促动因素看美国的自由精神25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26 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27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28 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29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30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31 改写理论视角下看葛浩文《狼图腾》的英译32 《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称呼语翻译的对比研究33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34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35 The Exploration of Black Female Characters in Toni Morrison’s Novels36 文化语境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37 从儿童心理角度看儿童文学中的对话翻译38 浅析中美婚礼习俗差异39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研究40 中西方饮料的跨文化差异41 论礼貌制约下You-attitude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用法42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43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44 《紫色》中黑人男性形象研究45 埃德加·爱伦·坡幽默小说研究46 《红楼梦》中的数字翻译及其文化分析47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48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49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50 中西社交礼仪的比较与融合51 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52 简爱的独立与反叛性格分析53 合作原则在电影《暮光之城》人物心理分析中的应用54 分析简•奥斯汀的作品《爱玛》中的理性主义55 商标翻译技巧56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57 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因素的手段的研究58 从礼貌原则看英语委婉语的构成和社会功能59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60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欲望分析61 《蝇王》中的人物原型研究62 名词化隐喻在外贸函电中的功能分析63 从模因论角度研究中文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64 Comparison between High and Low-context Culture in Language Expression65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66 On the Sufferings of the Protagonists in Wilde’s Fairy Tales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67 汽车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68 英语环境的营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69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探究70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71 从《红字》看霍桑的道德思想观72 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73 浅析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癫狂74 浅谈中学生中国式英语产生及对策75 On Stylistic Features of Obama’s Victory Speech76 中国菜名翻译方法的研究77 乌鸦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78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79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Writing Class80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81 模糊语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研究82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83 从《西游记》中的童话语言特色看其宗教色彩84 身势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85 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中的新女性独立精神86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87 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88 论英汉恭维语的差异89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90 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悲剧命运91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92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93 浅析中西习俗文化“冲突”94 On the Differ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95 Beyond Language, Toward Nature: A New Reading of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96 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思想研究97 《红楼梦》人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98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99 论中英商业广告及其翻译100 爱情描写与《》核心主题的关系101 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策102 浅析《阿拉比》中男孩的心理成长历程103 英语歌曲名称汉译研究104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保罗•D的形象解析105 《高级英语》中某些修辞手法赏析106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107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108 探析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风险109110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广告翻译111 在关联理论观照下电影名称翻译探析112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113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114 一个反叛者的肖像--以《土生子》为例115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116 《围城》英译本中的幽默翻译117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118 作家的病态心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19 目的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翻译120 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性异化——解读wrence《儿子与情人》121 分析《呼啸山庄》的哥特式特征122 Study of Translating Skills of Business Correspondence123 《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124 《红字》中珠儿形象的象征主义分析125 迪斯尼动画《木兰》中的中美文化融合分析126 以“三美论”对比《登高》两个英译版本的“意美”与“音美”127 冯内古特《五号屠场》的主题分析128 论伊恩•班克斯《捕蜂器》的现代哥特风格129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宠儿》中塞斯的内心世界——黑人民族精神重塑130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131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分析132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133 论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134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Prison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135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xx初中为例136 Americans’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as Viewed from Two Movies Mulan and Ku ng Fu Panda137 The Lost Generation—“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138 《老友记》中言语幽默的修辞学思考139 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140 《基督山伯爵》中等待和希望的哲学141 《老人与海》中的和谐关系142 论英汉翻译过程143 从建立商务关系的角度对比中美商务礼仪144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145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146 浅析《红字》的含混性147 论《嘉莉妹妹》中德莱赛的自然主义148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149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哈利波特》小说中魔法生物名的翻译150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151 控制学对英语家教影响的实证分析152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153 浅析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154 《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155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156 英语中的汉语词汇157 中美之间宴请礼貌原则的差异以及其产生原因158 An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Errors in Junior High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159 “反偶像的偶像”乔治奥威尔160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新词翻译策略161 论科技英语新词的翻译162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163 xx大学英语专业四年级英语语言实践课程的调查164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y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Grapes of Wrath165 浅谈数字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66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析汉语成语中数字的翻译167 Analysis on Earnest Hemingway’s Doom Consciousnes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68 从美国电影中透视个人主义:以《当幸福来敲门》为例169 Ezra Pound’s Attempt to Find a Savior in His Poetry Writing170 The Travel of Freedom—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71 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172 浅析英语演说中对照与其他修辞格的混合应用173 欧•亨利《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的核心意象解读174 论《呼啸山庄》中的意象175 英语体育新闻中模糊语言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对策176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 177 中英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178 The Gothic Love in Wuthering Heights179 浅析公示语的翻译180 论杰伊·盖茨比的悲剧181 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182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183 论中西方零售业企业文化的对比184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185 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186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187 从《西风颂》初析雪莱的反传统人格特征188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189 自立和创新——对爱默生超验主义的解读190 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191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192 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193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海狼》两个译本194 Analysis of Social Condition from American Gold Rush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195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196 论旅游英语的语言学特征197 中美商务礼仪差异的跨文化解析198 小说《面纱》中的中国形象分析199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200 从哲学角度看中西餐具文化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