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克思是对的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而并非那些只知道选择做梦,选择美好的现实来简化制度和人性的低理 性乌托邦主义者。
通阅读观点之四我们小组得出如下体会:
马克思是一名悲剧的思想者,但他绝不是一个悲观的人。社会主义也不等 于乌托邦之梦!乌托邦是人们在简约化一切的人性黑暗和历史负面而来的简单的 和谐的社会!它源于人的感性愿望,所以它必将在很多方面与现实逻辑相背,缺 乏理性而成为真实世界的假命题! 因此,马克思要求我们用理性的,发展变化的,与时俱进的,观点来看待 世界,面对我们想要实现的美好社会,要不断的实践并剖析历史,发现真理所在, 创建出合理的制度,创造出能够屏蔽社会黑暗面的社会制度体系!使得人们能够 被满足需求,生活在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当中。从而得以让我们的理想社 (理想的理想)在现实中被实现(现实的理想) 小组分工:蒋明(讲课),苏雄枫(做课件),刘杰(做课件),梁伟 (读书建议),王康(读书建议),刘明振(读书报告撰写)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
马克思在西方被重温
马克思在西方被重温
乌托邦之梦 现实的理想 理想的理想
观点: 西方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它将希望寄托于一个完美 的社会,那里没有艰难,没有痛苦,没有暴力,也没有冲突。在共产主 义的世界里,没有对抗、私利、占有、竞争或者不平等。人人平等,毫 无贵贱之分。人不再需要工作,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物质财富源源不 断。 辨释: 说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就是荒诞,马克思是一名现实主义者 他坦然面对人生来就是自私、贪婪、好斗而富于竞争性的动物这一现实, 而且任何社会变革都不能改变这一点。马克思也不会那样的天真去认为, 并且反对将社会主义视为“现实必须为之调整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不会去预测未来 其一:未来还并未到来,因此假想的未来景象不过是一种谎言 其二:预测未来不仅是毫无意义的,而且是有害的 马克思对预测未来如此警惕, 为什么? : 十八世纪时欧洲中产阶级盲目自信,在他们眼中,相信未来将发展为 理性将推翻暴政,科学将战胜迷信,和平将驱除战争,全人类(更准确 地讲是欧洲)都将进入一个个人自由、社会和谐、商业繁荣的新时代。 马克思绝不会这样自大自满的幻想,他相信文明和进步存在,但更确 信文明和进步总是与愚昧和野蛮密不可分的。并且社会是物质利益冲突 的战场,马克思一直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这种寄希望于理性对话的想法。 要求人们关心历史真正发生了什么,而人又一直在做什么!从现实中寻 找符合历史规律的发展方向!从而将“理想的理想”在现实中得以驰骋!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是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创作的政治思想类著作,英文版于2011年4月首次出版。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契合点,基本上代表了西方关于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作者对十个西方常见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
反驳的十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终结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都是正确的,但是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梦想;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对人类精神层面毫无兴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是最无用过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倡导暴力政治;马克思主义相信国家是万能的;过去四十年中,所有引人注目的激进运动都源自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
特里·伊格尔顿写作该书的灵感来源于一个发人深省的想法: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反马克思主义论调都是错误的;即便这些论调并非一无是处,也至少是站不住脚的。
[1]
马克思也并非无懈可击,而特里·伊格尔顿只是想展示马克思观点的合理之处。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书中罗列了十种最常见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并试着一一反驳这些批评的错误之处。
他希望能以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那些不熟悉马克思著作的人们了解马克思的思想。
[1]
阿列克斯·卡利尼科斯、菲力浦·卡朋特和埃伦·梅克辛斯·伍德阅读了该书的初稿,并提出不少宝贵的批评和建议。
【2023高考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答题模板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答题模板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马克思是对的。
【答题要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科学性+真正的哲学。
【答题模板】(1)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又经过了实践的反复检验。
(3)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运用哲学的相关知识说明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答题要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答题模板】(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强调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推进人类解放。
(3)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满足了中国实践需要,在实践中一次又一次经受住了检验。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二、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或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分析……原因(意义)或措施【答题要素】物质决定作用+意识能动作用(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措施+意义【答题模板】(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2013年3月14日,是卡尔·马克思逝世130周年纪念日。
许多国家的人们都在深切缅怀马克思的非凡人生和伟大建树。
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纷纷出现对资本主义制度性缺陷的深刻反思,人们将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期冀从中汲取精神能量。
“马克思热”迅速在西方涌动。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个问题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当然关于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仍然没有销声匿迹,就此特里·伊格尔顿就在他的这本书中对当前西方社会十个典型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
作者也强调,马克思主义并非无懈可击,但是其合理之处,以及对那个时代中一些重要问题的真知灼见都足以使“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一个令无数人心之向往的标签。
作者“申辩”式的写作手法提醒了人们,马克思以科学、辩证的方法诠释历史,但着眼点仍是人类的未来。
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其对资本主义制度全面彻底的揭露,还在于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当今社会同样适用。
该书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能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我国当下的经济建设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参考价值。
通过阅读伊格尔顿反驳的十大错误观点,我们可以简单地罗列出作者自己的十大观点:一、马克思主义在后工业社会依然有用。
二、马克思主义不是饥荒的代名词。
三、马克思主义没有冒犯自由和尊严。
四、马克思主义并非乌托邦之梦。
五、马克思主义不是非即白的历史观。
六、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蔑视宗教。
七、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仍然存在。
八、马克思主义不等于暴力和牺牲。
九、马克思主义不意味着消除个人自由。
十、马克思主义与其它政治倾向互惠。
正如伊格尔顿所言:“马克思对人抱着热情的信念,对抽象教条怀着深深的忧虑”,“他希望看到的多样化而不是整齐划一”,“他没有盲目崇拜物质生产,相反,他想要尽可能的废除物质生产”,“他慷慨地赞美中产阶级,并将社会主义视为自由、人权、和物质繁荣伟大遗产的继承者”。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不仅在19世纪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读完《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我深刻感受到了马克思的思想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首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深刻而透彻的。
他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剥削和压迫现象,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剥夺,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不平等和社会冲突。
在当今社会,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差距依然存在,社会矛盾依然尖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其次,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是理想主义的。
他设想了一个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的社会,主张实现人人平等和共同富裕。
尽管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尝试,但都未能真正实现。
然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依然给我们指明了一个美好的社会方向,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途径。
最后,马克思的思想对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
他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张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来推动社会的变革。
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认识到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实现社会的长足进步和人类的共同发展。
总之,读完《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他的思想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设想了一个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对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的思想不仅对19世纪的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思想,不断探索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途径,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本书的作者为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西方文论界继威廉斯之后英国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
他一直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或马克思主义“左派”自居,对马克思的坚守和发展使其理论独树一帜,倍受当今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本书始于“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反马克思主义论调都是错误的?即便这些论调并非一无是处,也至少是站不住脚的?”这一疑问。
作者罗列了十种最常见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并一一反驳这些批评的错误之处。
本书作者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正确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原著中的原理。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和东欧垮台以后,国际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怀疑,责难、误解、甚至任意对马克思主义加以歪曲、污蔑、恶意诋毁。
但是他作为一名生活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能够以明确、冷静、客观、公正而且通俗的语言对马克思的学说做出正本清源的说明,恢复了马克思理论学说的本来面目,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他反驳反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辩护的观点,有这样三种情况:一是长期以来被西方政客和学者歪曲和丑化的观点。
比如那么多年来,西方一些人不断地宣称马克思主义结束了,污蔑马克思主义意味着恐怖、独裁和暴政,胡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或乌托邦,歪曲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问题上辩证法,等等,特里·伊格尔顿在书中一一给以正名了。
二是由于我们曾经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解读给世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是苏联模式在世界上造成消极影响的观点。
对此,特里·伊格尔顿在书中也进行了分析,以事实证明这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过错。
三是马克思提出过的一些富有远见的科学观点,由于过去的历史条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今天一些人以新的实践为由头来批评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观点。
比如,他讲到马克思关于“位于工人和资本家中间”的“数量持续增长的中产阶级”的论述,长期来被我们所忽视;再比如,他讲到马克思说过“一般的社会知识正在变成一种直接的生产力”,可以说几乎预见到了今天信息社会的主要特点等等。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马克思是对的读后感。
马克思是对的这本书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作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使读者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魅力和深刻内涵,也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而阶级斗争又是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所决定的。
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使我们对社会的运行机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模式,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也是深刻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统治,是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制度。
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劳动者被剥夺了劳动果实,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了巨大的财富。
这种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必然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最终导致社会的崩溃。
因此,马克思主义呼吁人们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对自己命运的掌控。
最后,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和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理想状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被束缚在物质利益和金钱的追逐中,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而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下,人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由和解放,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通过阅读《马克思是对的》,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内在规律,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武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将会更加深入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着力量。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用他睿智的目光为世界描绘了未来。
然而前世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推崇和认可,甚至被大众误读曲解。
直到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开始受到广泛质疑。
社会主义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力量”,在金融海啸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正是基于多年对马克思主义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认为,让整个世界重新认识、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契机正在显现。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通过犀利而充分的论证反驳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不正确的认识,有力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当下的经济建设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参考价值。
作者特里·伊格尔顿对西方最常见的十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反驳。
反驳的十个观点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结束了。
伊格尔顿做了形象的比喻:马克思主义者就像拿着手术刀的医生,只有有病的人才想找医生,病好了就赶紧摆脱。
医生深知这一点,但还是尽心竭力救治病人。
资本主义的病情不会被永远治愈,伊格尔顿说,新的全球政治经济危机又开始召唤马克思大夫的幽灵了。
即便资本主义好了伤疤忘了痛也改变不了马克思主义对世界产生重大意义这个事实。
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看也许还有些道理,不过一旦将其付诸实践,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恐怖、独裁和暴政。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就是奴隶制、大屠杀、暴力和剥削的产物。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也是在无数人的血泪中造就的。
只是资本主义存续的时间相对较长,使人们得以忘记它过去的黑暗和恐怖。
马克思没有患上资本主义的健忘症,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他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体制尚处于萌芽期。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可实施的,只是看你如何正确地运用。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
马克思所发表的很多重要观点都不是他的首创,同时,马克思也本人对社会主义动地是个什么样子也没下定论,只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做出了合乎情理的推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传统的工业制造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消费主义的 “后工业时代”——文化、通讯、信息技术和服务业。 • 实际上,让马克思主义失去信心的并非资本主义制度的改头换面,普 遍的政治无力感是让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失去大众信任的主要原因。资 本主义制度仍按照以前的方式运行,并没有进行任何改进,在西方马 克思主义被边缘化,其原因在于它所对抗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仅没 有丝毫软化、反而变本加厉的愈发无情和极端。 •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只有在资本 主义结束以后,马克思主义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 这些管理委员会将独立与政府之外,负责对公共资源进行分配,将公 有文化的设施“租赁”给个体的艺术从业者或者由演员、记者、音乐 家等组成的民主自治的独立公司机构。获得使用权的个人将得以在免 受政府监管和市场压力的环境之下进行文艺创作。这种体制最明显的 好处在于,可以避免让一群权欲熏心、贪得无厌的商人政客利用他们 所掌握的媒体资源给我们洗脑——或者更直白点说,像我们灌输他们 自私自利的观点,让我们支持他们所支持的体制。 • 当媒体试图以最小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劫掠最大一片市场的时候, “流行”才变成了粗俗的代名词。而这企图背后最主要的动机就是商 业的利益。
一、马克思主义结束了
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结束了。在那个工厂林立,到处充 满着饥饿暴动的世界里,那个以数量众多的工人阶级为标志的世界里, 马克思主义对少还有些用处。但马克思主义在今天这个阶级分化日益 淡化、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后工业化西方社会里,绝对没有一点用 武之地。
辩护:当今资本主义制度发生的变化是马克思所预见到的,资本主义不 同历史阶段的划分更是来自马克思主义:商业资本主义、农业资本主 义、工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帝国资本主义等 等。马克思本人曾预言工人阶级数量的锐减和白领工人的增加,他还 预见到了所谓的全球化。
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
• 反观点:人类只是历史的工具,马克思相信存在某种任何凡人都无法 抗拒的历史规律。封建主义注定要孕育出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总有 一天也必将为社会主义让路。如此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伦不过是 世俗版的天命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马克思主义究竟有何独到之处呢? •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阶级斗争都不是马克思的首创。马克思思想的 独到之处在于他将阶级斗争和生产方式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从而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 • (2)两条重要的原理构成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1.经济因素在社会 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历史上各种生产方式的不断交替。 • 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生产力指的是我们用来改造 世界、重建物质生活的工具。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 了其它社会关系。
• 麦克.艾伯特这样描述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那些在体面舒适的环 境中做着富有成就感工作的医生们的收入总是要高于那些在嘈杂的环 境中冒着致残甚至丧命的危险、做着无聊而低贱的工作的工人,他们 的收入与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努力程度完全无关。”事实上,那些从事 枯燥的体力劳动或是危险的脏活累活得工人的确应该比那些工资相对 偏高的医生和学者们挣得更多。或许我们应该把大多数脏活累活都交 给前皇室成员做。 • 雷蒙德.威廉姆斯在其名为《传播学》的杰出著作中勾勒了文艺和媒体 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一般都会受到利益驱动的支 配,媒体的内容往往会成为政府审查和控制的对象。而在威廉姆斯设 计的体制中,积极的媒体内容提供方将有权控制其表达和沟通的方式。 实际生产文化产品的“工厂”将被收归公有,这些机构的管理层也将 通过民主选举产生,选出的管理机构中将包括普通民众和媒体或者艺 术机构的代表。
• 参与性经济模式
• 既不是中央计划的经济体制,也不是市场控制的经济体制。 • 在这样一个体制中,资源分配由人民联合协商决定。宏观经济参数由 地方、区域和国家级的代表大会分别决定,决策层层下达,由区域、 地方一级的负责机构制定详细的经济计划。这样,生产什么和怎么生 产都取决于社会需求,而不是受到私立的驱动。 • 代表大会通过自上而下的民主选举产生。民主选出的机构代表商业领 域或生产领域的不同部门,这些机构与国家经济委员会协商制定投资 计划。价格将有生产单位在消费者、用户,相关利益集体等各方的一 件基础上制定,中央政府将不再插手。 • 参与性经济模式的一些倡导者认为,虽然人的才能、技艺和职业各不 相同,但只要做的是等量的工作,就应该获得同等的报酬。
二、将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恐怖、 独裁和专政
• 资本主义是在无数人的血泪中造就的,只是资本主义存续的时间相对 较长,使人们得以忘记它过去的黑暗和恐怖。社会主义体制也有自己 的成就,中国和前苏联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人力成本,却成功的改变了 本国经济落后的局面,建立了工业化的现代国家。 • 在人们的观念中斯大林主义已经定格为充满血腥的拙劣实验,它们败 坏了社会主义的名声,让那些能从社会主义体制中获得最多益处的人 们也对社会主义不屑一顾。而资本主义又如何呢?西方失业人数剧增, 贫富差距加大,犯罪激增。 • 资本主义曾经发挥过不小的作用,为世界上一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 富足生活,但能做到这一点的并非只有资本主义,斯大林也做到了。 资本主义只有在对大多数人实行野蛮剥削的情况下才能创造财富。
• 社会主义的实现要求掌握高水平的技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 高政治素质的人民,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开明的自由主义传统,以 及民主的习惯。 • 马克思坚称,社会主义还要求缩短每天的工作时数——部分原因是为 了让社会主义社会的男男女女们有时间去追求者个人价值的实现,另 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让政治和经济上的自治得以成为可能。如果人民穷 困的连鞋子都穿不起,那么一切就都是空谈。而要让百万人都能穿上 鞋子,就需要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政府。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你不 仅得有鞋穿,还得穿上好鞋。或者如果你还不够富有,那就得有一个 富有同情心的邻居出手相助。对于布尔什维克来说,这就意味着邻国 国内也发生社会主义革命。 • 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并非不能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是如果没有必要的 物质资源,社会主义会扭曲变形,最终变成斯大林主义。因为贫困的 环境本身已经足以让社会主义事业失去一切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