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咳嗽中医护理方案

咳嗽中医护理方案

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风热犯肺证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咳痰色黄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渴喜饮。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或滑数。

(3)肺胃热盛证身热,午后为甚,心烦懊惊,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胀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糙,脉滑数。

(4)气阴两虚证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黏,自汗神倦,纳少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咳嗽咳痰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

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 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11.拔火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

1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

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二)发热1.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流通,温湿度适宜。

肺炎诊疗方案

肺炎诊疗方案

肺炎诊疗方案————————————————————————————————作者:————————————————————————————————日期:泗洪县中医院儿科2013中医优势病种-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疾病名称(TCD:BEZ020)中医:肺炎喘嗽西医:支气管肺炎一、概述: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

是支气管壁黏膜及其附近的肺泡发生炎症的疾病。

临床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等为特征。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以冬春季多发。

本病属于中医学“肺炎喘嗽”等范畴。

一、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12月发布的《小儿肺炎中医诊疗指南》和2002年第6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诊断。

(一)西医:支气管肺炎1.可有上呼吸道感染或麻疹、百日咳、流感等传染病史。

2.患儿多数起病较急,表现为发热,咳嗽,气急,可伴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轻度恶心、腹泻等症。

早期为刺激性干咳,逐渐加重,极期反略减轻,恢复期咳嗽有痰。

重症患儿有呼吸增快,鼻翼煽动,口唇发绀,明显三凹征,甚则并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中毒性脑病。

肺部叩诊浊音,听诊闻及管状呼吸音、中小水泡音。

心率增快,心音低钝。

3.细菌感染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且有核左移及中毒性颗粒,病毒感染白细胞正常或偏低。

4.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示两肺中下野有大小不等的点片状阴影,或融合成为片状阴影;也可伴有肺气肿或肺不张。

(二)中医:肺炎喘嗽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涕泪俱闭,面色苍白发绀。

(三)中医证型:分为常证和变证。

常证分为:风寒闭肺,风热闭肺,痰热闭肺,阴虚肺热,肺脾气虚;变证分为心阳虚衰和邪陷厥阴。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常证(1)风寒闭肺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呛咳频作,痰白清稀,甚则呼吸急促,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治法:辛温开肺。

主方:华盖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苏叶、苏子、陈皮、茯苓、白前、半夏、莱菔子等。

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及优化措施

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及优化措施

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及优化措施肺炎喘嗽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等症状。

中医诊疗方案通过辨证施治,既可以缓解症状,也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在评价疗效和优化措施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疗效评价1.症状改善:观察患者的咳嗽、气喘等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

通过问诊、观察和患者自己的反馈,了解症状是否有明显好转。

2.体征改善:观察患者的胸部启闭情况、呼吸频率等体征是否有所改善。

通过触诊、叩诊等手段,了解患者的体征是否发生变化。

3.辅助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观察辅助检查结果的变化。

例如,肺部X光或CT的结果是否有明显改善。

二、优化措施1.辨证施治:中医诊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证候,采用不同的中药配方以及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2.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病情好转,可以适当减少药物剂量或停止一些治疗措施;如果病情不稳定或进展,需要增加治疗措施或更换药物配方。

3.注意病人的日常护理: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避免劳累和寒冷刺激。

另外,还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烟尘等刺激物。

4.加强宣教: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的宣教,如疾病的预防、注意事项等。

提醒患者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

5.定期随访: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

在随访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了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

总结起来,肺炎喘嗽的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评价及优化措施主要包括观察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辅助检查结果的变化;优化措施则包括辨证施治、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注意病人的日常护理、加强宣教以及定期随访等。

通过以上措施的应用,可以更好地评价疗效并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支气管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支气管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3、中医鉴别诊断:
1咳嗽:以咳嗽为主证,可伴发热,无气急、气喘、鼻煽,双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粗或 干 罗音。 2哮喘:以咳嗽,气喘,呼气延长为主证,多数不发热,肺部听诊以哮鸣音为主,伴继 发 感染者,可闻及湿罗音。
(二)西医诊断 1、诊断依据的出处:参照陈吉庆,吴升华主编《实用儿科诊疗规范》2002 年版。 2、诊断要点: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支气管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一、定义 1、中医定义:支气管肺炎相当于中医“肺炎喘嗽”等范畴。临床以气喘、咳嗽、咯痰痰
鸣、发热为主要特征。
2、西医定义:肺炎系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喘憋和
肺部固定的中小水泡音为其共同的临床表现。多见于婴幼儿。小儿以支气管肺炎为主。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风寒闭肺 1.主证: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气喘鼻
煽,痰稀白易咯, 可见泡沫样痰,或闻喉间痰嘶,咽不红,口不渴,面色淡白,纳呆,小 便清长,舌淡红, 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宣肺,止咳平喘。 方药:华盖散加减。恶寒身痛加桂枝、白芷;咳嗽痰多加白前、远志;如兼见内热可加 石膏、黄芩。 2.西医治疗: 1 一般治疗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室温一般保持在 20~22℃,相对湿度 55~60%。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勤吸痰,经常翻身拍背。 3.发热者宜卧床,进食易消化富营养食物,不能进食者,静脉补液每日 60~80ml/kg。 2 对症治疗 1.退热:高热者可用物理降温或口服退热药,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 2.镇静:烦躁不安者可用 10%水合氯醛口服或灌肠,每次 0.5ml/kg,或安定静注每次 0.25~0.5mg/kg。 3.祛痰止喘:可应用雾化吸入。止喘用氨茶碱每日 3~5mg/kg 溶于 10%葡萄糖 20~40ml 中静脉滴注。可应用酚妥拉明每次 0.3~0.5mg/kg 静脉滴注,最大量不超过 10mg。 (3)抗生素治疗:一般多采用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或大环内酯类药物。痰培养阳性者, 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选药。 4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每天剂量为 10~15mg/kg,加入 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入, 疗 程 5~7 天。 5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减少炎症渗出,解除支气管痉挛,减轻中毒症状。对严重暴 喘 ,用其他方法治疗无效者,或有严重中毒症状以及中毒性脑病可短期应用。常用地塞米 松 每次 2~5mg,每日 2 次,疗程 3~5 天。

咳嗽(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应询查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缓急,是否兼有表证,判断外感和内伤。

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有其他兼证。

(二)西医诊断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38度。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罗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款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

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证候诊断1.风热犯肺证: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咳痰色黄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渴喜饮。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或滑数。

3.肺胃热盛证:身热,午后为甚,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胀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糙,脉滑数。

4.热闭心包证: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惊厥或四肢厥冷。

舌降少津,苔黄,脉眩数或沉数。

5.气阴两虚针证: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粘,自汗神倦,纳少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6.邪陷正脱证:呼吸短促,鼻翼煽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汗出如油,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身热剧降。

或起病无身热,面色淡白,神志逐渐模糊。

舌质淡紫,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1.风热犯肺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或银翘散加减。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芦根、甘草。

中成药:乐频清胶囊2粒每日3次口服;清开灵颗粒1包每日3次口服。

2.痰热壅肺证治法:清热化痰素肺。

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护理方案

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护理方案
注意事项
拔罐时应选择肌肉丰满、皮肤平滑、没有毛发的部位,避开疤痕、皮肤皱褶、松弛以及大血管处。拔罐过程中要 随时观察患者反应,询问患者感觉。拔罐后避免受凉,注意拔罐部位的保暖,4~5小时后洗温水或热水澡,不要 洗冷水澡,否则冷气再次入侵,所做拔罐等同于无效。
艾灸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根据病情选择艾灸部位,将艾条点燃后,在距离施灸部位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灸,以患者感到温 热舒适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提供健康教育资料
向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护理知识手册、健康 处方等资料,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指导家属参与护理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护理工作,如协助患者排痰、拍背等,促进 患者康复。
04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 范
拔罐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操作规范
选择适当大小的罐具和舒适的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用闪火法或投火法将罐吸附于所选部位,留罐10 ~15分钟。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后,即可顺利起罐。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 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指标,以及病原学检查如痰培养、血清学检测等。胸部影像学检查
(如X线胸片、CT等)对于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02 中医对咳嗽认识与治疗原 则
中医对咳嗽病因病机分析
外感咳嗽
主要由于风、寒、暑、湿、燥、火六 淫邪气侵袭肺系,导致肺气失宣,引 发咳嗽。
饮食原则及禁忌食物清单
饮食原则
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 物为主,避免过于油腻、辛辣、 生冷的食物。
禁忌食物清单
如辣椒、生姜、大蒜等辛辣刺激 性食物;肥肉、油炸食品等油腻 食物;冷饮、冰淇淋等生冷食物 。

呼吸科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2

呼吸科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2

风温肺热病、咳嗽(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病史及发病特点: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四季发病,以冬春多见。

(2)临床表现:发病初起,发热重恶寒轻、咳嗽、咳痰不爽、头痛、舌边尖红、苔薄黄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或高热烦渴、咳喘胸痛、咯痰色黄或带血丝、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3)主要体征:肺部局部叩诊可有浊音,听诊呼吸音降低或有湿罗音,或有支气管呼吸音。

(4)主要辅助检查:肺部X线可有炎性改变;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或中性增多。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10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片检查:片状、斑片状浸润影,或间质性改变;★凡⑴-⑷项中有任何一项,加第⑸项者,并排除其它引起肺部阴影之疾病,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归属中医咳嗽及肺热病辨证范畴1.风热犯肺:主症:发热重,恶寒轻,咳嗽痰白、口微渴,头痛,鼻塞;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风寒犯肺: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3.风燥伤肺:主症:干咳少痰,咳痰不爽,温燥: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凉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淡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

4.痰热壅肺:主症:高热不退,咳嗽,咳痰黄稠或咳铁锈色痰,胸痛,呼吸气促,口渴烦躁,小便黄赤,伴见大便干燥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5.痰浊壅肺证:主症:咳嗽,咳声重浊,胸闷,咯白粘痰,伴有疲倦纳呆,腹胀,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肺炎喘嗽的诊断标准。

(1)起病较急,有发热,干咳,气促,鼻煽等症,或有轻度发绀。

(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及《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

(1)新近出现发热,干咳为主,稍有黏痰,可伴有畏寒、头痛、胸痛等症状。

婴幼儿症状相对较重,可出现喘息或呼吸困难。

(2)肺部听诊可闻及吸气末固定的中细湿啰音或干啰音,年长患儿肺部体征初期常不明显。

(3)胸部X线检查显示点状、斑片状、节段性、大叶性浸润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必要时行胸部CT检查。

(4)肺炎支原体检测:肺炎支原体(MP)抗原阳性和(或)单次MP–IgM抗体滴度≥1∶160;或者恢复期和急性期双份血清MP–IgM或IgG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减低。

(二)证候诊断参考《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1.急性期常证(1)风热闭肺证:发热,咳嗽,咽红,气急,有汗,口微渴,痰黄,量少或无,舌红,苔黄,脉浮数。

(2)痰热闭肺证:高热不退,咳嗽,痰黄黏稠,痰涎壅盛,气急鼻煽,面赤口渴,口周发绀,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3)毒热闭肺证:高热炽盛,喘憋,咳嗽,烦躁口渴,涕泪俱无,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红芒刺,苔黄,脉洪数。

(4)湿热闭肺证:身热不扬,咳嗽,咯痰不爽,食少腹胀,大便黏腻,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兼证瘀血阻络证:咳嗽,喘促,气急,胸闷胸痛,口周发绀,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曲张,脉弦涩。

2.恢复期(1)阴虚肺热证:干咳,少痰,盗汗,低热,手足心热,面色潮红,咽干,舌红而干,苔剥脱、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2)肺脾气虚证:咳嗽无力,食少纳呆,动则汗出,气短懒言,面白神疲,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
【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一)中医诊断
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应询查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缓急,是否兼有表证,判断外感和内伤。

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有其他兼证。

(二)西医诊断
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38度。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罗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款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

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证候诊断
1.风热犯肺证: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咳痰色黄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渴喜饮。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或滑数。

3.肺胃热盛证:身热,午后为甚,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胀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糙,脉滑数。

4.热闭心包证: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惊厥或四肢厥冷。

舌降少津,苔黄,脉眩数或沉数。

5.气阴两虚针证: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粘,自汗神倦,纳少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6.邪陷正脱证:呼吸短促,鼻翼煽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汗出如油,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身热剧降。

或起病无身热,面色淡白,神志逐渐模糊。

舌质淡紫,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或银翘散加减。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芦根、甘草。

中成药:乐频清胶囊2粒每日3次口服;清开灵颗粒1包每日3次口服。

2.痰热壅肺证
治法:清热化痰素肺。

方药:清金化痰汤或桑白皮汤加味。

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贝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

中成药:急支糖浆10ml 每日3次口服;鲜竹沥口服液10ml 每日3次口服。

3.肺胃热盛证
治法:泻肺泄热,清胃通腑。

方药:麻杏石甘汤、银翘白虎汤合凉膈散加减。

生石膏、麻黄、杏仁、桑白皮、黄芩、瓜蒌、甘草。

4.热闭心包证
治法:清营解毒,化痰开窍。

方药:清营汤合猴枣散加减。

水牛角、丹参、玄参、麦冬、金银花、连翘、黄连、淡竹叶、猴枣散。

5.气阴两虚证
治法:银翘白虎汤合生脉饮加减。

方药:银翘白虎汤合生脉饮加减。

金银花、连翘、石膏、知母、麦冬、人参、五味子、甘草。

中成药:百合固金口服液10ml 每日3次口服;川贝止咳糖浆10ml 每日
3次口服。

6.邪陷正脱证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人参四逆汤合生脉散加减。

人参、枳实、柴胡、芍药、麦冬、麦冬、五味子、甘草。

二、其他治疗
1.双黄连注射液或鱼腥草注射液或穿琥宁注射液或痰热清常规剂量,静脉滴注。

2.气阴两虚或邪陷正脱型,可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三、西医治疗
1.抗感染治疗:根据估计或病原学诊断选择敏感药物。

(1)青壮年、无基础疾病患者:常见病原体: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

抗菌药物选择:大环内酯类、青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新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曲伐沙星等)。

(2)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患者:常见病原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等。

抗菌药物选择:第二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联合大环内酯类、新喹诺酮类。

(3)需要住院患者:常见病原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复合菌(包括厌氧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衣原体、呼吸道病毒等。

抗菌药物选择:①第二代头孢菌素单用或联合大环内酯类;①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单用,或取大环内酯类;①新喹诺酮类或新大环内酯类;①青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联合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

(4)重症患者:常见病原体:肺炎链球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嗜肺军团杆菌、肺炎支原体、呼吸道病毒、流感嗜血杆菌等。

抗菌药物选择:①大环内酯类联合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①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广谱青霉素、内酰胺酶抑制剂或头孢菌素类,或前二者之一联合大环内酯类;①碳青霉烯类;①青霉素过敏者选用新喹诺酮联合氨基糖苷类。

2.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祛痰、止咳、止血、止痛、退热,纠正低蛋白血症,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循环及心肺功能支持,还包括保证有效循环血容量,应
用血管活性药物、正性心力药物、氧疗以及必要时的机械通气等。

要注意休息,进食高能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重症患者要入住呼吸监护病房。

四、护理调摄
对于咳嗽的预防,首应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饮食不宜甘肥、辛辣及过咸,戒烟酒,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肺卫不固者,可酌情选玉屏风散口服。

【疗效评价】
痊愈:用药后3 d内体温恢复正常,5 d内咳嗽停止,10 d内肺部干湿性啰音及X线胸片检查肺部阴影完全消失。

显效:用药后3 d内体温正常,7 d内咳嗽缓解,10 d内肺部干湿性啰音明显减少,X线胸片检查肺部阴影基本消失。

好转:用药7 d体温基本恢复正常,1个疗程结束时咳嗽症状仍存在,但较治疗前明显减轻,肺部体征及X线胸片检查肺部阴影有所减轻。

无效:用药疗程结束时仍有发热或刺激性咳嗽,肺部体征及X线胸片检查肺部阴影仍存在。

痊愈﹑显效和好转判为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