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基本性状物理性

合集下载

史上最完整土壤知识

史上最完整土壤知识

史上最完整土壤知识(一)土壤及其性状1、土壤的概念: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这个定义正确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

土壤之所以能生长绿色植物,是由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肥力。

土壤这种特殊本质,就是土壤区别于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据。

土壤肥力虽与土壤物质组成有联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状的影响。

2、土壤的主要性状(1)土壤质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直径小于0.01毫米的土粒称泥;直径为1—0.01毫米的土粒称砂;直径大于1毫米的土粒称砾石。

根据土壤质地不同将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和壤质土。

①砂土:这类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间大孔隙多,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克/厘米3之间,因此,土壤昼夜温差大,通透性好,有机质矿质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结,肥力一般较低。

种植作物要增施有机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

②粘土:这种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厘米3之间。

土壤硬度大,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都强,故适耕性差。

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潜在肥力较高。

但土紧难耕,土温低,肥效不易发挥。

因此,水田要注意管水,提高泥温,多施腐熟性有机肥和热性化肥。

③壤土:这种土壤泥砂比例适中,一般砂粘占40—55%,粘(泥)粒占45—60%。

土壤容重1.1—1.4克/厘米3之间。

质地轻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力强,耕作爽犁。

因此,它是水、肥、气、热协调的优质土壤。

(2)土壤结构:土壤形成团聚体的性能,称为土壤的结构性。

凡土粒胶结成直径为1—10毫米的团粒状土壤结构,称为团粒结构。

这是土壤结构中最好的一种。

其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胶结物质。

土壤中的胶结物质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菌丝及分泌物。

这些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养分丰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稳性团粒状土壤结构。

因此,增施钙质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团粒结构形成。

二是外力挤压作用。

土壤物理性质(四)

土壤物理性质(四)

土壤物理性质(四)(五)土壤力学性质与耕性土壤受外力作用(如耕作)时,显示出一系列动力学特性.统称土壤力学性质(又称物理机械性)。

主要包括黏结性、黏着性和塑性等。

耕性是上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综合性状,如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的好坏,宜耕期的长短等。

土壤耕性是土壤力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1.土壤黏结性和黏着性 (1)概念土壤黏结性是土粒与土粒之间因为分子引力而互相黏结在一起的性质。

这种性质使土壤具有反抗外力破裂的能力,是耕作阻力产生的主要缘由。

干燥土壤中,黏结性主要由土粒本身的分子引力引起。

而在潮湿时,因为土壤中含有水分,土粒与土粒的黏结经常是通过水膜为媒介的,所以事实上它是土粒-水膜-土粒之间的黏结作用。

同时,粗土粒可以通过细土粒(黏粒和胶粒)为媒介而黏结在一起,甚至通过各种化学胶结剂为媒介而黏结。

土壤黏结性的强弱,可用单位面积上的黏结力(g/cm2)来表示。

土壤的黏结力,包括不同来源和土粒本身的内在力。

有范德华力、库仑力以及水膜的表面张力等物理引力,有氢键的作用,还往往有如化学胶结剂(腐殖质、多糖胶和等)的胶结作用等化学键能的参加。

土壤黏着性是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土粒黏附在外物(农具)上的性质,即土粒-水-外物互相吸引的性能。

上壤黏着力大小仍以g/cm2等表示。

土壤开头展现豁着性时的最小含水量称为黏着点;上壤丧失黏着性时的最大含水量,称为脱黏点。

(2)结性与瓤着性的影响因素土壤赫结性和载着性均发生于土粒表面,同属表面现象,其影响因素相同,主要有土壤比表面大小和含水量凹凸两个方面。

1)土壤比表面及其影响因素土壤质地、黍占粒矿物种类和交换性阳离子组成,以及土壤团圆化程度等。

都是影响土壤黏结性和黏着性离子大小的因素。

土壤质地愈黏重,黏粒含量愈高,尤其是2:1型黏粒矿物含量高,交换性钠在交换性阳离子中占的比例大,而使土粒高度簇拥等,则黏结性与黏着性增加;反之,土粒团圆化降低了彼此间的接触面,所以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就整体来说黏结力与黏着性削弱。

小结土壤知识点总结

小结土壤知识点总结

小结土壤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地质、气候、植被、陆地利用和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在土壤形成的过程中,岩石会受到风化、侵蚀和分解的作用,生成土壤颗粒。

同时,有机质的积累和生物活动也会对土壤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如砂质土壤、粘土壤、壤土等。

二、土壤的物理特性1. 土壤的质地土壤的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种颗粒的数量和比例。

一般来说,砂质土壤通透性较好,排水性较强;粘土壤含有较多的粘粒,保水性较好,但通透性差;壤土则是砂和粘的混合物,具有较好的通透性和保水性。

2. 土壤的结构土壤的结构指的是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和相互连接的程度。

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助于土壤的通气、排水和根系的生长。

土壤结构分为状结构、粒结构和块状结构等。

3. 土壤的孔隙度土壤的孔隙度是指土壤中的空气和水所占的比例。

孔隙度的大小对土壤的透气性、排水性和水分存留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土壤的密度土壤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土壤中所含的颗粒的重量。

密度大小对土壤的排水性、保水性和通气性有一定的影响。

5. 土壤的色泽土壤的色泽反映了土壤中有机质、氧化铁和其他矿物质的含量。

不同颜色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性,如黑色的土壤含有较多的有机质,红色的土壤含有氧化铁等。

三、土壤的化学特性1. 土壤的酸碱性土壤的酸碱性对植物的生长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酸性土壤会对植物的养分吸收和根系生长产生负面影响,而碱性土壤则会影响土壤中元素的溶解和养分的供应。

2. 土壤的养分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必需元素,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土壤的养分含量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

3. 土壤的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残体、粪便等有机物质分解而成。

有机质对土壤的保水、供养养分、促进微生物生长和改善土壤结构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土壤的生物特性1. 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

土壤性质

土壤性质
3)有机-无机复合胶体:上两者相结合,在土壤中为多数。
2土壤胶体构造:分晶型胶粒(无机胶体)和非晶型胶粒(有机胶体)。
土壤胶体微粒图:用双电层理论P60图1-23,P61图1-24,图1-25
双电层理论:胶体表面的电荷层与胶体周围由于静电吸力作用形成的反号电荷的离子层,构成双电层。其内层叫决定电位离子层,外层叫反离子层或补偿离子层。两层之间的距离,与一个粒子大小相当。双电层之间的电位呈直线迅速降低。反离子层内的反号离子并不是分布在同一个平面,距离胶体表面近的反号离子数量多,排列紧密,称为Stern层(非活性补偿离子层);随着离胶体距离增加,反号离子数量减少,以扩散状态分布,直至自由溶液,称活性补偿离子层或扩散层。Stern层以外的距离远远大于一个粒子的直径,电位也随着离胶体表面的距离的增加呈指数关系逐渐下降。Stern层(非活性补偿离子层)与自由溶液之间的电位降称电动电位(ζ)。它是表征双电层特征的重要指标,其值随扩散层厚度变化而变化,是可以测定出来的。决定电位粒子层与溶液之间的电位差为热力电位(ε),在一定的胶体系统内,其值不随扩散层厚度变化而变化。
c离子价数:介质中反号离子价数由原过来的1价变成2价,双电层的其他条件不变,这时胶体表面对离子的吸引力增加1倍,双电层厚度减小,ζ电位降低。
土壤胶体表面双电层厚度
溶液浓度N
双电层厚度(Å)
单价阳离子
双价阳离子
10-5
1000
500
10-3
100
50
10-1
10
5
同号离子对ζ电位的影响与胶体本身电位高低有关。胶体本身电位高,介质中同号离子被排斥在双电层固定层之外,同号离子价数变化对ζ电位无影响。胶体本身电位低时,双电层固定层内仍有同号离子存在,这时同号离子价数变化或数量变化,的都会影响ζ电位,即同号离子价数增高或离子浓度增加使ζ电位增高。

最完整的土壤知识,值得收藏!

最完整的土壤知识,值得收藏!

最完整的土壤知识,值得收藏!(一)土壤及其性状1、土壤的概念: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这个定义正确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

土壤之所以能生长绿色植物,是由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肥力。

土壤这种特殊本质,就是土壤区别于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据。

土壤肥力虽与土壤物质组成有联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状的影响。

2、土壤的主要性状(1)土壤质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直径小于0.01毫米的土粒称泥;直径为1—0.01毫米的土粒称砂;直径大于1毫米的土粒称砾石。

根据土壤质地不同将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和壤质土。

①砂土:这类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间大孔隙多,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克/厘米3之间,因此,土壤昼夜温差大,通透性好,有机质矿质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结,肥力一般较低。

种植作物要增施有机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

②粘土:这种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厘米3之间。

土壤硬度大,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都强,故适耕性差。

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潜在肥力较高。

但土紧难耕,土温低,肥效不易发挥。

因此,水田要注意管水,提高泥温,多施腐熟性有机肥和热性化肥。

③壤土:这种土壤泥砂比例适中,一般砂粘占40—55%,粘(泥)粒占45—60%。

土壤容重1.1—1.4克/厘米3之间。

质地轻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力强,耕作爽犁。

因此,它是水、肥、气、热协调的优质土壤。

(2)土壤结构:土壤形成团聚体的性能,称为土壤的结构性。

凡土粒胶结成直径为1—10毫米的团粒状土壤结构,称为团粒结构。

这是土壤结构中最好的一种。

其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胶结物质。

土壤中的胶结物质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菌丝及分泌物。

这些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养分丰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稳性团粒状土壤结构。

因此,增施钙质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团粒结构形成。

土壤物理知识点总结图解

土壤物理知识点总结图解

土壤物理知识点总结图解一、土壤颗粒性质1. 土壤颗粒组成土壤由砂、粉砂、壤土和粘土组成,颗粒大小依次减小。

2. 颗粒形态土壤颗粒的形态多种多样,有圆形、角形、片状等。

3. 颗粒结构土壤颗粒的结构有单粒结构、胶结结构、复合结构等。

二、土壤孔隙结构1. 孔隙分类土壤孔隙包括毛管孔隙、颗粒间隙和大孔隙。

2. 孔隙特征毛细管作用使土壤中的水分能上升,在土壤中形成一种特殊的溶液吸附现象,使土壤能保持一定量的水分。

3. 孔隙组成毛细管作用和颗粒结构使得土壤中有多样化的孔隙组成。

三、土壤水分运动1. 土壤中的水分形态土壤中的水分主要包括毛细吸附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2. 水分运动过程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主要有渗流、毛细吸附运动和重力排水等。

四、土壤气体运动1. 土壤中的气体土壤中的气体主要包括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它们对土壤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气体运动规律土壤中的气体运动与水分运动联系紧密,同时还受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五、土壤热量传导1. 热量传导的方式土壤中的热量主要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传导等方式进行。

2. 土壤热力学性质土壤的热导率、热容量等热力学性质对热量传导具有重要的影响。

六、土壤质地与结构1.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主要指土壤中砂、粉砂和粘土的含量比例,它对土壤的肥力和透水性等具有重要影响。

2.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可分为状结构、团粒结构、板状结构等,不同的土壤结构对土壤的通透性、保水性等有重要影响。

七、土壤物理性质与植物生长1. 土壤物理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土壤的通透性、保水性、含氧量等物理性质对植物生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2. 土壤改良通过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质,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促进植物生长。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对土壤物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实际的土壤改良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也希望通过图解和详细解释,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大学土管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学土管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学土管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章:土壤学基础知识1.1 土壤的定义与分类土壤是地球表面最上层由岩石颗粒、有机质、水和空气所组成的,支持生物生长的物质。

土壤根据其形成过程、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生物性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砂土、壤土、粘土、沙壤土等。

1.2 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土壤的密度、孔隙度等。

这些性质对土壤的渗透性、通气性、保水性等有一定的影响。

1.3 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的酸碱度、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等。

这些性质对于土壤的肥力、养分供应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1.4 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的生物性质主要指土壤中的微生物、腐解生物等。

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促进土壤的肥力等,对土壤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土壤与植物2.1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土壤中的养分、水分、氧气等对植物的生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的影响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土壤处理和管理。

2.2 土壤养分的供给土壤中的养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常见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需要通过施肥等方式来进行补充。

2.3 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促进植物的吸收养分等。

第三章:土壤改良与施肥技术3.1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等,来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等。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耕作、施肥、植被覆盖等。

3.2 施肥技术施肥是为了保证植物充分获得所需的养分而对土壤进行的一种活动。

施肥的方式有化肥施用、有机肥施用等,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第四章:土壤保护与治理4.1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风、水、人类等因素对土壤进行的剥蚀、冲刷等,导致土壤流失的过程。

土壤侵蚀对于土地的生产力有着严重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4.2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出现的有毒物质,对土壤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的情况。

土壤的生产性状

土壤的生产性状

土壤的生产性状1. 引言土壤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土壤的生产性状对于优化农业管理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土壤的生产性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土壤的物理性状2.1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之一,主要包括砂、粉、黏三种颗粒的比例和结合状态。

不同的土壤质地对于作物生长和土壤保水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2.2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集合方式,包括状结、团结和块结三种形态。

合理的土壤结构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土壤通气排水,促进作物生长。

2.3 土壤密度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直接影响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根系生长空间。

高密度土壤容易产生板结,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3. 土壤的化学性状3.1 pH值土壤的pH值是指土壤中氢离子的浓度,影响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

不同作物对pH值有不同的适应性,调节土壤pH 值可以提高养分的利用率。

3.2 有机质含量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是指有机物对土壤总质量的占比,由于有机质的分解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因此有机质含量是评估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3.3 养分含量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吸收和利用。

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基本营养元素的含量。

合理调节土壤养分含量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 土壤的生物性状4.1 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对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4.2 土壤动物土壤中生活着多种土壤动物,如蚯蚓、昆虫等。

这些动物对于土壤的疏松化、通气性和养分循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 土壤的生产性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土壤的生产性状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不同性状的土壤对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影响,如土壤质地和结构影响根系的生长和水分的供应,化学性状影响养分的供应,生物性状影响养分的循环和土壤肥力的维持。

6. 结论土壤的生产性状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土壤结构形成
土壤结构体形成大体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由原生土粒(分散的单个土粒)黏结形成为初 级的次生土粒(复粒)或较大的土体; 第二个阶段则是由初级的复粒在各种胶结物的作用下进行 团聚或由土粒粘结成的土体沿一定方向破裂而成。 重点介绍几个作用:
4、团粒结构 有机质丰富的自然土壤与耕作土壤中,为近 似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土团。0.25-10mm之间,<0.25mm称 微团粒,是形成团粒的基础,在提高水稻土和农业土壤肥力具 重要作用。
(三)土壤结构体与土壤肥力 1.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 对土壤肥力尤其是粘土的肥力起良好的作用,原因如下: (1)团粒结构具有较适宜的孔性; (2)团粒结构较多的土壤具有蓄水抗旱作用; (3)团粒结构较多的土壤可以协调水气矛盾、保肥和供肥 的矛盾; (4)团粒结构可提高土壤耕作质量; 2、其它结构与土壤肥力 有这些结构的土体中水肥气热极不协调,因此为不良结构 体。
于心土、底土,有机质比重1.2-1.4g/cm3,由于土壤比重差别 较小,一般2.6-2.7,通常用2.65作为土壤比重。
二、土壤容重
单位体积自然状态土壤(包括孔隙)的质量(干重)称 为土壤容重。单位为g/cm3 , 土壤之间差别较大,受五 个因素影响: ①是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含量有关; ②是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 ③与土壤质地有关; ④与土壤结构有关; ⑤与土壤松紧度有关。所以容重必须测定获得,容重值 砂质土1.2 ~ 1.8,粉质土1.0 ~ 1.5,容重用处很大,不仅 在农业上建筑、筑路、桥梁工程常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基本数据。
(二)土壤结构体的类型
1、块状和核状结构体,农民称之为“坷垃”,土粒在长宽高三轴上,大体相等,边面 不明显,分大块状、块状和碎块状。表土中多见块状与碎块状。常出现于有机质缺乏 瘠薄而粘重的土壤,土壤过干过湿耕作最易形成块状结构。核状结构表面有褐色胶膜, 由石灰质铁质胶膜胶结而成,常出现于缺乏有机质的心、底土中,农民称之为“蒜瓣 土”。
第一节 土壤孔隙性
土壤孔隙性——指土壤孔隙的状况 土壤中大小、形状不同的复杂孔隙的状况好坏由两方
面衡量:①孔隙的量,以孔隙度表示②孔隙的质,即大 小孔隙分配,上下土层分布。孔隙状况必须保证作物对 水分和空气的需要,有利于根系的伸展和活动,因此一 是要求土壤中孔隙的容积要较多,二是要求大小孔隙的 搭配和分布较为恰当。
第二节 土壤的结构性
(一)土壤结构性的概念 通常所说的“土壤结构”实际包含两个方面,土壤结构性 和土壤结构体,土壤结构体是指土壤中的土粒相互黏结团 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聚合体称之为土壤结构体。土 壤结构性是指土体中土壤结构体的大小、类型、数量、品 质及其相互排列方式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的综合特性。它 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质
2、柱状、棱柱状结构体 在结构体形成时纵轴发育大于水平轴,在土体中直立, 边面不明显称柱状结构体。边面棱角明显称棱柱状结构。它常出现于北方干 旱半干旱,富含粉砂或粘重质地、干湿交替明显的心底土中,群众称之为立 土、竖土。表面有铁质、锰质胶膜形成棱柱状结构,内部紧实。
3、片状结构 农民称卧土,水平轴 发育大大超过纵轴,呈 扁平状,厚度1-5mm。常出现与犁底层和雨后或灌溉结壳
(四)土壤三相组成的计算
1.土壤的固相率=1-土壤孔隙度 2.土壤液相率(容积含水率)=土壤含水量(质量%)×土壤容重 3.土壤气相率=土壤孔隙度-土壤容积含水率 4.土壤三相比=固相率︰液相率︰气相率 适宜旱地土壤要求固相率50%左右,容积含水量在25—30% 之间,气相率10%~20%,土体还应“上虚下实”。
(三)影响土壤孔性的因素
1、土壤质地 粘质土孔隙度45—60%之间,以毛管孔和非活性孔为主 ; 砂质土孔隙度33—45%,通气孔较多; 壤质土孔隙度45—52%,有适量通气孔又有较多毛管孔, 水气协调,利于作物生长。 2、土壤有机质 有机质多的土壤易形成团粒结构而孔度较 高。 3、自然因素和土壤管理等
一、土壤相对密度和容重 土壤相对密度(比重):指单位体积(不包括孔隙体 积)土壤固体颗粒的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比。水密度
1g/cm3 所以土壤比重又常用土壤密度表示,固体土粒单位体积 的重量,单位为g/cm3 。 土壤物质组成有差别,土壤比重也就不同, 土壤比重数值的大小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
①土壤矿物组成和含量有关,书上见矿物比重:P71页 ②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表土层有机质含量高,比重小
二、土壤孔隙度与孔隙比
土壤孔性的数量指标 1、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的容积占整个土壤容积的百分数。
孔隙容积
孔隙度%=
×100
土壤容积
容重
孔隙度%= (1- 比重 )×100
2、孔隙度
孔隙比= 1-土壤孔隙度
三、土壤孔隙的类型 (1)非活性孔隙(无效孔隙) 土壤最细小的孔隙 当量孔径﹤0.002mm,土壤水吸力>1.5bar, 该类孔隙充满无效水,根毛难以进入,微生物亦难进入, 在粘质土壤中此孔较多,板结土壤此孔也较多。 (2)毛管孔隙 该孔隙直径d=0.002mm~0.02mm,具毛管 作用,土壤水吸力1.5 ~0.15bar, 壤土和结构好的土壤此孔 较多。 (3)通气孔隙(非毛管孔隙)孔隙直径 d>0.02mm,此 类孔隙中的水分可在重力作用下短时间内排出而成为通气 孔隙,土壤水吸力<0.15bar 。
<一>、计算孔隙度, <二>、判断土壤熟化程度 1.1~1.3较疏松,1.5以上紧实, <三>、利用它计算土壤重量、水分、养分、盐分含量。 例已 知土壤容重为1.15g/cm3,求亩(666.7m2)耕层0-20cm土壤土重。 解:666.7×0.2×1.15=153t=153000 kg 因此过去常说每亩耕层土壤约30万斤,即每公顷耕层土重225万 kg。 2、已测得有机质含量1%,土壤容重为1.2g/cm3,求1亩耕层土壤 有机质重量? W有=W±×1%=666.7×0.7×1.2×1%=1.6t=1600kg N、P、K等都可计算出,如测得N含量0.05%,则亩含N 80kg, 如测得盐含量0.3%,则亩含盐480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