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土壤的理化性质..
农业科普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解析

农业科普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解析农业科普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解析农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对于合理的农田管理和高效的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土壤,并提供相关的农业科普知识。
一、土壤的物理性质1. 土壤颗粒组成土壤由不同颗粒组成,主要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
这些颗粒的比例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砂粒较大,通气性好;粉粒适中,保水能力较强;黏粒较小,黏性较强。
土壤中这些颗粒的比例影响着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排水性。
2.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指的是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
良好的土壤结构对于植物的根系生长和水分的保持至关重要。
常见的土壤结构包括砂状土壤、粉状土壤、块状土壤和颗粒状土壤等。
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3. 土壤密度土壤密度指的是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
土壤密度越大,说明土壤中颗粒之间的间隙越小,通气性和透水性相对较差,可能会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
二、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酸碱性土壤的酸碱性是指土壤中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的浓度。
酸性土壤中氢离子浓度高于氢氧根离子浓度,碱性土壤中氢离子浓度低于氢氧根离子浓度。
土壤的酸碱性对植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有很大影响,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性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2. 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养分供应起到重要作用。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残体、动物排泄物和微生物的分解物质。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通常肥力较好,具有较高的持水能力。
3. 土壤养分含量土壤中的养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主要的土壤养分包括氮、磷、钾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如铁、锌等。
合理的施肥和养分管理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三、土壤的生物性质1. 土壤微生物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这些微生物对土壤的养分转化和有机物分解起到重要作用,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壤动物土壤中的动物包括蚯蚓、昆虫等。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专业内容]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专业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f193b68ed630b1c58eeb532.png)
腐殖质(克/千克) 29.5 0 4.3 14.8 53.7 64.2
密度(克/厘米 3) 2.62 2.66 2.66 2.62 2.59 2.59
常用土壤密度值:
2.65克/厘米3。
高等教育
6
2、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干质
量。
土壤容重值多介于1.0-1.5克/厘米3范围内,
沼泽土
1.10~1.30
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土壤容重在1.14—1.26g/cm3之间比较适宜。
高等教育
7
容重、孔隙度与土壤松紧程度关系
松紧程度
最松 松 适合 稍紧 紧实
容重(g/cm3)
<1.0 1.0~1.14 1.14~1.26 1.26~1.30
>1.30
孔度(%)
>60 60~56 56~52 52~50
夯实的土壤容重典则型可土高壤达容1.重8-2.0克/厘米3。
土壤
容重(g/cm3)
土壤
容重(g/cm3)
泥炭
0.20~0.50
黄土
1.35~1.50
蓬松盐土 灰化层
0.80~1.00 0.80~1.00
土壤碱化层 土壤龟裂层
1.50~1.70 1.70~1.90
黑钙土耕层 1.10~1.30 灌溉后土壤结壳 1.60~1.90
注:式中土壤水吸力以 kPa为单位
高等教育
11
(二)土壤孔隙类型
土壤孔隙的持水功 能和毛管水上升情况 成为孔隙分类的主要 依据
孔隙类型
孔径大小 ( mm) 土壤水吸力 (kPa) 所含水分有效性
非活性孔隙(无效孔隙) < 0.002
土壤理化性质实验方法总结

土壤理化性质实验方法总结土壤的理化性质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土壤的肥力状况、水分保持能力、通气性等,从而指导农业生产和土地管理。
在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实验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测试和分析。
一、土壤粒径分析实验方法1.混合土壤与蒸馏水,使其充分溶解后加入分级筛网中;2.将分级筛网的粗细筛子按顺序从上到下放置,将混合土壤悬浮液倒入最上面的筛子中;3.用水冲洗分级筛网,清洗土壤颗粒后,将每个筛网上的土壤颗粒干燥并称重;4.根据每个筛网上土壤颗粒的重量,计算出不同粒径的百分比。
二、土壤质地分析实验方法1.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加入容器中;2.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使其均匀混合,静置片刻;3.利用实验室设备或称量仪器,测量容器中土壤和水的总重量;4.将容器放入烘箱中,干燥样品至恒重;5.再次测量容器中土壤和水的总重量;6.根据土壤和水的重量差,计算出土壤颗粒的质量百分比;7.根据质量百分比,判断土壤质地。
三、土壤水分含量分析实验方法1.取一定质量的土壤样品,放入烘箱中进行干燥至恒重;2.称量干燥后的土壤质量;3.将干燥后的土壤样品放入预先称好的量筒中;4.向量筒中注入一定量的酒精,使土壤颗粒充分与酒精接触;5.迅速取样量,用天平称量;6.根据差值计算出土壤的水分含量。
四、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实验方法1.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先进行干燥至恒重;2.将干燥后的土壤样品研磨成细粉,过筛筛去大颗粒;3.取一定质量的细粉状土壤样品,放入烧杯中;4.加入浓硫酸,充分混合后在水浴上加热,加热时间视土壤样品特性而定;5.冷却后,加入稀盐酸,使混合溶液中的硫酸被中和掉;6.用水稀释,将土壤中的有机质进行湿法氧化;7.过滤出有机质含量溶液,用测定仪器进行分析计算。
五、土壤酸碱度分析实验方法1.取一定质量的土壤样品,加入蒸馏水中,并搅拌均匀;2.将土壤和水的混合溶液静置,使其沉淀;3.取出上清液,用PH计或酸碱滴定法测定土壤的酸碱度。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的方法

1、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土壤有机质既是植物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的源泉,又是土壤中异养型微生物的能源物质,同时也是形成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
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明土壤的肥沃程度。
因为土壤有机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状。
测定原理在加热的条件下,用过量的重铬酸钾—硫酸(K 2Cr 2O 7-H 2SO 4)溶液,来氧化土壤有机质中的碳,Cr 2O -27等被还原成Cr +3,剩余的重铬酸钾(K 2Cr 2O 7)用硫酸亚铁(FeSO 4)标准溶液滴定,根据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出有机碳量,再乘以常数1.724,即为土壤有机质量。
其反应式为:重铬酸钾—硫酸溶液与有机质作用:2K 2Cr 2O 7+3C+8H 2SO 4=2K 2SO 4+2Cr 2(SO 4)3+3CO 2↑+8H 2O硫酸亚铁滴定剩余重铬酸钾的反应:K 2Cr 2O 7+6FeSO 4+7H 2SO 4=K 2SO 4+Cr 2(SO 4)3+3Fe 2(SO 4)3+7H 2O测定步骤:1.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通过60目筛子(<0.25mm)的土壤样品0.1—0.5g(精确到0.0001g)(0.3000),用长条腊光纸把称取的样品全部倒入干的硬质试管中,用移液管缓缓准确加入0.136mol/L 重铬酸钾—硫酸(K 2Cr 2O 7-H 2SO 4)溶液10ml ,(在加入约3ml 时,摇动试管,以使土壤分散),然后在试管口加一小漏斗。
2.预先将液体石蜡油或植物油浴锅加热至185—190℃,将试管放入铁丝笼中,然后将铁丝笼放入油浴锅中加热,放入后温度应控制在170—180℃,待试管中液体沸腾发生气泡时开始计时,煮沸5分钟,取出试管,稍冷,擦净试管外部油液。
3.冷却后,将试管内容物小心仔细地全部洗入250ml 的三角瓶中,使瓶内总体积在60—70ml,保持其中硫酸浓度为1—1.5mol/l,此时溶液的颜色应为橙黄色或淡黄色。
小结土壤知识点总结

小结土壤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地质、气候、植被、陆地利用和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在土壤形成的过程中,岩石会受到风化、侵蚀和分解的作用,生成土壤颗粒。
同时,有机质的积累和生物活动也会对土壤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如砂质土壤、粘土壤、壤土等。
二、土壤的物理特性1. 土壤的质地土壤的质地是指土壤中各种颗粒的数量和比例。
一般来说,砂质土壤通透性较好,排水性较强;粘土壤含有较多的粘粒,保水性较好,但通透性差;壤土则是砂和粘的混合物,具有较好的通透性和保水性。
2. 土壤的结构土壤的结构指的是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和相互连接的程度。
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助于土壤的通气、排水和根系的生长。
土壤结构分为状结构、粒结构和块状结构等。
3. 土壤的孔隙度土壤的孔隙度是指土壤中的空气和水所占的比例。
孔隙度的大小对土壤的透气性、排水性和水分存留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土壤的密度土壤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土壤中所含的颗粒的重量。
密度大小对土壤的排水性、保水性和通气性有一定的影响。
5. 土壤的色泽土壤的色泽反映了土壤中有机质、氧化铁和其他矿物质的含量。
不同颜色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性,如黑色的土壤含有较多的有机质,红色的土壤含有氧化铁等。
三、土壤的化学特性1. 土壤的酸碱性土壤的酸碱性对植物的生长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酸性土壤会对植物的养分吸收和根系生长产生负面影响,而碱性土壤则会影响土壤中元素的溶解和养分的供应。
2. 土壤的养分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必需元素,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土壤的养分含量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
3. 土壤的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残体、粪便等有机物质分解而成。
有机质对土壤的保水、供养养分、促进微生物生长和改善土壤结构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土壤的生物特性1. 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
大学土管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学土管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章:土壤学基础知识1.1 土壤的定义与分类土壤是地球表面最上层由岩石颗粒、有机质、水和空气所组成的,支持生物生长的物质。
土壤根据其形成过程、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生物性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砂土、壤土、粘土、沙壤土等。
1.2 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土壤的密度、孔隙度等。
这些性质对土壤的渗透性、通气性、保水性等有一定的影响。
1.3 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的酸碱度、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等。
这些性质对于土壤的肥力、养分供应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1.4 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的生物性质主要指土壤中的微生物、腐解生物等。
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促进土壤的肥力等,对土壤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土壤与植物2.1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土壤中的养分、水分、氧气等对植物的生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的影响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土壤处理和管理。
2.2 土壤养分的供给土壤中的养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常见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需要通过施肥等方式来进行补充。
2.3 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促进植物的吸收养分等。
第三章:土壤改良与施肥技术3.1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等,来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等。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耕作、施肥、植被覆盖等。
3.2 施肥技术施肥是为了保证植物充分获得所需的养分而对土壤进行的一种活动。
施肥的方式有化肥施用、有机肥施用等,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第四章:土壤保护与治理4.1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风、水、人类等因素对土壤进行的剥蚀、冲刷等,导致土壤流失的过程。
土壤侵蚀对于土地的生产力有着严重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4.2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出现的有毒物质,对土壤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的情况。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土壤是各种陆地地形条件下的岩石风化物经过生物、气候诸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发展起来的。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一起来看看吧。
土壤的物理性质(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
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2.0~0.2mm)、细砂(0.2~0.02mm)、粉砂(0.02~0.002mm)和粘粒(0.002mm以下)。
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
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
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
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0.25mm)、团粒结构(0.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
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0.25~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和生长。
土壤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2)土壤水分土壤水分能直接被植物根系所吸收。
实验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

实验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1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决定分析结果能否正确反映土壤特性的关键。
因此,采集的土壤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以确保土壤质量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从田间采集来的土壤样品不可直接进行化学分析,需经过筛或风干过筛等处理后方可进行分析。
因此,在风干过筛处理中保持最小的误差是同样的重要。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土壤样品采集的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采集具有代表性土壤样品的技能和合理处理样品的技能。
1.1土壤样品的采集1.1.1耕层混合土壤样品的采集(1)确定采样单元根据有关资料和现场勘查后,将采样区划分为数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的图类型,肥力状况和地形等因素要尽可能均匀一致。
(2)确定采样点数及采样点位置采样点数的确定,取决于采样区域的大小、地块的复杂程度和所要求的精密度等因素,一般以5-20个为宜。
采样点位置的确定要遵循随机布点的原则,常采用“S”型布点方式,该方式能较好地克服耕作、施肥等农业措施造成的误差。
但在采样单元面积较小,地形变化较小,地力较均匀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对角线(或梅花)形布点方式。
为从总体上控制采样点的代表性,避免在堆过肥的地方和田埂,沟边以及特殊地形部位采样。
(3)各采样点土样的采集遵循采样“等量”的原则,即每点所采土样的土体的宽度、厚度及深度均相同。
使用采样器采样时应垂直于地面向下至规定的深度。
用取土铲取样应先铲出一个耕层断面,再平行于断面下取土。
(4)混合土样的制备将个点采集的土样集中在一起,尽可能捏碎,混均;如果采集的样品数量过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样弃去,以取1kg为宜。
其方法是将混均的土样平铺成四方形,划对角线将土样分成四份,将其中一对角线的两份弃去,如所剩样品仍很多,可重复上诉方法处理,知道所需数目为止。
采集含水较多的土样时(如水稻土),四分法很难使用,可将各样点采集的烂泥状样品搅拌均匀后,再取出所需数量。
将采好的土样装袋,土袋最好采用布制的,以保持通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土温对块茎和块根形成的影响
(1)土温的高低不仅影响马铃薯的产量,还影响 块茎的大小、比重、含糖量与形状等。马铃薯块茎 形成最适宜的土温是15.6~23.9℃,但也有人认为 17.8℃是块茎形成的最适宜温度,21.1℃对地上部 营养体生长最好。土温低(8.9℃)则块茎个数多 ,但小而轻;土温适当(15.6~22.2℃)块茎个数 少而薯块大;土温过高(28.9℃)则个数少而薯块 小,块茎变成尖长型,大大减产。
8
5.
垄作:垄作可以提高土壤表层温度,有利于种子发
芽与幼苗生长,一般可使垄背土壤(5cm)日平均温 度提高1~2℃,并可加大土温日较差。寒冷季节垄 作反而降温,有的地区利用垄作秋季降温作用来防 止马铃薯退化。 6. 染色剂:喷洒或施用黑色物质如草木灰、泥炭等, 使土壤能更多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施用浅色物质 如石灰、高岭土等,可反射太阳辐射而降温并缓和 温度日变化。 7. 增温剂:土壤增温剂是一种覆盖物,它具有增温和 防止风蚀、水蚀的多种作用。增温原理主要是抑制 了蒸发,减少了蒸发耗热。 增温剂目前在我国主要 用于早春水稻、棉花、蔬菜等的育苗,可使作物早 出苗5~10 d,早移栽、早成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9 。
6
2. 3.
排水 松土(锄地):锄地(包括搂地)质量高
而条件适宜,可使暖季晴天土壤表层(3cm) 日平均温度增高约1℃,最高可增加2~3℃或 更多。锄地可使表层增温而使下层降温。另 外春季,锄地增温对促进作物生长起着重要 作用;增温、通气还可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 ,加快养分的分解与供给;锄地还可以增加 表层土温日较差与垂直梯度;并可使晴朗白 天贴地气层的温度略有提高,可有利于作物 长根发叶,制造、输送与积累有机养分。
10
二、土壤水分的类型
固态水 冬季土壤结冰时存在 土壤水 气态水 存在于土壤空气中 受土粒分子引力 液态水 受毛管力作用 受重力作用 吸湿水 膜状水 毛管悬着水
毛管上升水
重力水
地下水
11
根据水分子受 力情况的不同, 土壤水分可划 分为吸湿水、 膜状水、毛管 水和重力水等 类型。
12
1. 吸湿水(束缚水)
0.1—1mm
有明显的毛管作用
0.05—0.1mm
毛管作用较强
0.05—0.005mm
毛管作用最强 <0.001mm 毛管作用消失
(1)毛管上升水(毛管支持水)
与地下水有联系,随毛管上升保持在土壤中 的水分。
土粒 地下水位
三、土壤的理化性质
(一)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与矿质营养的溶解、流动与转化,有机质 的分解,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密切相关,直接影响果树 根系的生长、吸收及运输能力,进而影响果树的生长发 育。 果树根系的生长、水分和矿质营养的吸收都与土温 有关。
1
1、土温影响种子发芽与出苗
小麦、大麦、燕麦当土温平均为1~2℃即能萌 发;棉花、水稻、高粱则需12~14℃。土温的高低 对出苗时间也有很大影响,例如冬小麦,当温度在5 ~20℃时,温度每升高1℃,达到盛苗期的时间可减 少1.3 d。
全天日前土温最低,日 出后土温逐渐升高,至14时 左右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 下降。 全年土壤最低温出现在 1~2月份,最高温出现在7~8 月份。
5
调节土壤温度的措施
土壤温度受太阳辐射能的制约,也与纬度、 海拔高度、坡向、土壤质地及土壤含水量等有 关。
1.
灌溉:在温暖季节与时期的灌溉可起降温作
用,寒冷季节可以起保温作用,一般对10cm 的土温来说,冬水保温效应可有1 ℃左右,夏 季灌溉的降温作用可达1-3 ℃,具体效应的 大小,因天气、土壤、植物覆盖以及灌水量 、水温与面积等条件而异。
2、土温与根系的生长
一般情况下,根系在2~4℃时开始微弱生长, 10℃以上根系生长比较活跃,土温超过30~35℃时根 系生长受阻。 土温的高低还影响根的分布方向,在低温土壤中, 大豆根系横ຫໍສະໝຸດ 生长,几乎与地表面平行;而在高温土
2
中,大豆根系却是纵向生长,能够伸向深层土壤 当中,这对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都是十 分有利的
3
(2)甘薯块根着生土层(5~25cm)的土壤温
度日较差与上下层土温的垂直梯度的大小,对块根 的形成有明显影响,土温日较差与土温垂直梯度大, 可使块根长得较圆,反之成尖长型。昼夜温差大的
砂性土壤对甘薯的块根形成较为有利。
4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幅 度逐渐减小以致不高,最高、最低温出现的时间也 逐渐推迟。
概念:土粒通过吸附力吸附空气中水汽分子所保持
的水分。
特点:(1) 吸附力
(2)无溶解能力 (3)不能自由移动,通常在105~110℃条件
下烘干除去。对植物无效。
2.膜状水
概念:土粒吸附力所保持的液态水,在土粒周
围形成连续水膜。
膜 状 水 示 意 图
14
特点:(1) 保持的力较吸湿水低,无溶解性
7
4.
镇压:它能增加土壤容重,减少土壤孔隙,
增加表层土壤水分,从而使土壤热容量,热 导率都有增加。土壤经镇压后,白天热量下 传较快,使土壤表层在一天的高温期间有降 温趋势;夜间下层热量上传较多,故在一天 的低温期间可提高土温,即缓和了土壤表层 的温度日变化。镇压过的耕地,夜间土壤表 层不易结冻。此外,镇压可以消灭颗粒与土 壤裂缝,防止因风抽而造成越冬作物的死亡。 镇压对深层土温的影响一般与表层相反。
(2)移动缓慢,由水膜厚的地方往水膜薄
的地方移动,速度仅0.2~0.4mm/hr。
(3)膜状水对植物有效性低,仅部分有效。
3. 毛管水
概念 : 存在于毛管孔隙中为弯月面力所保持的水
分。 特点:移动性强,能溶解并携带养分运输到植物根 际,是最有效的水分。
水 沿 着 毛 管 上 升
毛管作用力范围:
(二)土壤水分
一、关于土壤水分的概念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1、土壤水分并非纯水,而是溶解有各种有机无机物质的 稀溶液。(成份) 2、土壤水是指在105~110℃情况下,从土壤中能够被烘 出来的水分总和。(范围) 3、 土壤水分均是来自于自然界降水、灌溉或地下水的 上升等,保蓄在土壤当中。(来源) 4、土壤水与大气水、地表水、植物水、地下水处于平衡 与交换状态,成为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