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护

合集下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问题日益凸显。

他们经常面临着各种风险和威胁,如感染疾病、工作压力过大、暴力威胁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等。

本文将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首先,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之一是感染疾病的风险。

在医院工作中,医生、护士等人员接触大量病人,特别是传染病患者,容易暴露于感染的环境中。

例如,新冠病毒肆虐期间,许多医护人员感染了这种病毒,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此外,通过暴露于患者体液、血液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物质,医务人员也有可能感染其他传染性疾病。

其次,工作压力也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一个主要原因。

医生和护士们通常需要面对巨大的工作负荷,包括长时间的工作、频繁的昼夜倒班以及紧张的工作环境等。

加之医疗资源不足、患者期望过高等因素,使得他们承受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

这些压力不仅可能导致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问题,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此外,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还包括暴力威胁。

由于医患关系紧张,一些患者或家属对医务人员采取暴力行为的情况时有发生。

医护人员经常遭受患者的恶言恶语、推搡甚至是殴打。

这种暴力行为不仅对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还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和职业热情。

面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

医院管理部门可以制定更加严格的防护措施和培训计划,确保医务人员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并加强疫情监测和排查工作。

此外,可以提供疫苗接种服务,优先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其次,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至关重要。

医院管理部门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医疗设备和人员的投入,缓解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同时,也应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如开展定期心理辅导、组织团建活动等,帮助医务人员减轻工作压力,增强心理韧性。

另外,对于医务人员面临的暴力威胁问题,可以加强安全管理措施和加大法律保护力度。

医院可以增加安保力量,加强安全设施的监控和运营,确保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职业暴露及防护

职业暴露及防护

职业暴露及防护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人们可能接触到各种有害物质、病原体、辐射等对身体健康有危害的因素。

不同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差异,其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也不同。

为了保护工作者的健康,减少职业病的发生,防护措施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就职业暴露的种类及防护措施进行探讨。

职业暴露的种类1. 化学物质暴露化学物质是工作环境中最常见的危害因素之一。

例如,工厂工人可能接触到有毒的化学品、农民可能接触到农药、实验室人员可能接触到有害化学品等。

化学物质暴露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对身体各个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

2. 放射性物质暴露某些行业,如核工业、放射医学等,工作者可能暴露在放射性物质的辐射之下。

长时间的辐射暴露会对人体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包括细胞损伤、免疫系统功能下降、遗传变异等。

3. 生物性暴露在某些职业中,人们可能暴露于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例如,医护人员、兽医、实验室工作者等接触到这些病原体的风险较高。

生物性暴露会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对工作者和周围人的健康造成威胁。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1. 确定危害源针对不同的行业和工种,首先要明确可能存在的危害源,包括化学品、辐射源、病原体等。

只有确定了危害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护措施。

2. 工程控制工程控制是最有效的一种防护措施,它通过改变工作环境或工作方式来减少暴露风险。

例如,在化工厂中加强通风设备,控制有害气体的浓度;在医院手术室中使用无菌技术,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等。

3. 个人防护装备对于无法通过工程控制来消除职业暴露风险的情况,个人防护装备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接触化学品的情况下,戴上防护手套、防护眼镜和口罩等;在暴露于放射性物质的情况下,佩戴防护服和防护面罩等。

4. 健康监测和教育对于某些职业,由于工作特性,工作者可能长期处于暴露环境中,因此定期的健康监测非常重要。

同时,提供相关的职业健康教育,让工作者了解暴露风险及相应防护措施的重要性。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4篇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4篇

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1. 介绍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员工因职业活动而接触到有害物质或危险因素的情况。

这些有害因素可以是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健康问题。

因此,了解职业暴露的类型、风险评估和安全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2. 职业暴露的类型2.1 化学暴露化学暴露是指员工在工作中接触到有害化学物质的情况。

这些化学物质包括:有毒气体(如氨气、氯气)溶剂(如甲醇、苯)重金属(如铅、汞)2.2 生物暴露生物暴露主要源自生物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对员工的影响。

常见的生物暴露来源包括:医疗行业的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艾滋病毒)实验室中的微生物2.3 物理暴露物理暴露指员工在工作中遭受的物理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噪声(如工厂、建筑工地)辐射(如X光、射线)温度极端(如高温、高寒环境)2.4 心理暴露心理暴露涉及到员工因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等因素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类暴露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3. 职业暴露的风险评估3.1 识别风险识别工作场所的潜在危险源是进行风险评估的第一步。

这包括:进行工作环境调查收集化学物质的安全数据表(MSDS)观察工作流程和操作3.2 风险分析风险分析主要包括对已识别危险的评估,包括:危险的性质和类型接触的频率和时长员工的易感性3.3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采取措施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措施包括:替代有害物质工程控制(如通风、密闭操作)行政控制(如轮班制度、限制接触时间)个人防护装备(PPE)使用4. 安全防护措施4.1 职业健康教育与培训开展职业健康教育与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包括:安全操作规程的培训危险物质识别与处理的知识应急处理措施的培训4.2 个人防护装备(PPE)个人防护装备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主要包括:呼吸防护设备(如口罩、呼吸器)眼部防护(如护目镜、防护面罩)身体防护(如防护服、手套、安全鞋)4.3 职业健康监测实施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

职业暴露与防护(详细完整版)

职业暴露与防护(详细完整版)

职业暴露与防护职业暴露与防护是指在工作环境中,从事特定职业或行业时可能接触到的有害物质、病原体或其他危害因素。

一、职业暴露的类型:1.化学物质:如有毒气体、有害溶剂、重金属等。

2.生物物质:如病原体、细菌、病毒等。

3.物理因素:如噪音、振动、辐射等。

4.人体工程学问题:如重物提取、不良姿势等。

5.心理社会因素:如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等。

二、防护措施的分类:1.工程控制:包括改变工作环境、采用替代品、安装通风设备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物质的释放和扩散。

2.行政控制:包括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规章制度,确保从业人员按规定操作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3.个人防护装备(PPE):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用于直接保护从业人员的身体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

4.健康监护: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和职业健康监测,早期发现和处理职业疾病风险。

三、防护措施的具体应用:1.化学物质暴露防护:合理储存和使用化学品,定期检查通风系统,佩戴适当的呼吸器具和防护服。

2.生物物质暴露防护:严格按照感染控制原则操作,加强个人卫生,佩戴合适的口罩和防护服。

3.物理因素暴露防护:采取隔离措施,使用耳塞或耳罩保护听力,避免长时间暴露于辐射源。

4.人体工程学问题防护:调整工作台和椅子的高度,训练正确的体位和动作,定期休息和放松肌肉。

5.心理社会因素防护:改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建立适当的工作负荷和平衡。

四、培训和教育:1.向从业人员提供相关的职业暴露风险教育和培训,包括有害物质的辨识、防护措施的正确使用等。

2.定期组织培训课程和工作坊,帮助从业人员了解最新的防护技术和措施。

五、监测与评估:1.定期监测工作场所的环境污染物浓度和暴露水平,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监测,及时发现职业疾病风险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总之,职业暴露与防护是保护工作者健康的重要措施,它涉及到工程、管理和个人层面的防护手段。

通过合理的控制和防护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对健康的危害。

职业暴露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

职业暴露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

职业暴露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一、针刺伤常见原因1、护士徒手整理术后器械中的针头、刀片时被伤,手术后锐器未及时放入锐器盒。

2、保洁员回收医疗废物时被未盖紧的锐器盒内锐器所伤;使用不合格的纸质锐器盒,针头刺穿纸质锐器盒扎伤保洁员的手。

3、术中尖锐的镊子掉落排除扎伤护士的脚,手术室护士的拖鞋有孔未能遮盖足面。

4、护士注射时不小心扎在自己的手上。

5、护士注射时不小心扎在帮助婴儿摆体位护士的手上。

6、抽血后采血针头未拿稳,针头回弹到护士手上扎伤。

7、针炙针拔针时不小心扎到自己的手。

8、手术中、助产中缝合时扎到自己的手。

9、输液结束拔针时,未处理好针头,扎伤自己的手。

10、锐器盒过满,针头散落地上,保洁员整理时被扎伤。

二、针刺伤的预防措施1、注射、抽血、针炙拔针时拿筝针头,及时将针头放入锐器盒内。

2、手术中将使用后的锐器单独放入治疗盘或治疗碗内,手术后手术者及时将锐器放入锐器盒,避免二次分拣;术后器械如果需要分拣针头、刀片等锐器时使用持针器或止血钳夹取,不能徒手拿取。

3、使用合格的锐器盒,针头无法针透的锐器盒。

4、手术室、产房等需要更换鞋的科室,在室内工作中穿能完全遮盖足面的鞋。

5、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6、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立即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锐器盒实际容量达容积的3/4时及时更换。

7、避免手持锐器随意走动、双手回套针帽、徒手拆卸使用后的针头。

8、工作中尽量使用安全的工具,如针刺不破的手套,安全型留置针等。

三、皮肤、粘膜、呼吸道职业暴露的常见原因1、未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例手术时未戴眼罩,血液、体液喷溅到眼部。

2、未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例戴口罩时未完全遮住口鼻部。

3、未全程正确穿戴合适的个人防用品,例接触患者过程中脱口罩喝水。

4、未按正确程序脱防护用品。

四、皮肤、粘膜、呼吸道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落实相关疾病隔离措施。

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护

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护

职业病危害因素
尘肺
01
长期吸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如硅肺、石棉肺等,可能引
起尘肺病。
职业性中毒
02
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如苯、甲苯等,可能导致中毒性肝病、中
毒性神经炎等疾病。
肌肉骨骼疾病
03
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可能与长期保持不良姿势或过度
使用肌肉有关。
环境污染因素
空气污染
工作场所的空气质量差,如通风不良或有害物质 排放超标,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伤害。
《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护》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职业暴露概述 • 职业暴露的原因 •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 职业暴露的监测与评估 • 职业暴露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职业暴露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员工因接触有害物质或潜在风 险而面临健康风险的情况。
类型
职业暴露的类型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化学物质暴露、生物因 素暴露、物理因素暴露和机械因素暴露等。
尘肺病
长期吸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如硅尘、煤尘等,导致尘肺病 的发生。
职业中毒
接触有害气体、液体等物质,如硫化氢、苯等,引起职业中毒。
物理因素职业病
长时间接触高温、噪声、振动等物理因素,导致相应的职业病发 生。
环境污染因素职业暴露案例
大气污染
长期暴露在大气污染的环境中,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可引 起呼吸道疾病和肺癌等疾病。
04
职业暴露的监测与评估
职业暴露监测方法
环境监测
对工作场所进行定期监测,以评估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是 否符合相关标准,以及是否会对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影 响。
个体监测
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监测,以评估他们接触到的有害物 质浓度是否在安全范围内,以及是否会对他们的健康产 生不良影响。

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提供防护措施的建议和指导,以确保工作场所环境的安全和员工的健康。

职业暴露是工作环境中可能引起健康问题的风险因素,必须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来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职业暴露的类型职业暴露可以涉及各种致病因素,如化学物质、生物物质、物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职业暴露类型:1. 化学物质:如有毒气体、有害液体和粉尘等。

工作场所应使用适当的通风设备以及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或防止化学物质的暴露。

2. 生物物质:包括病原体、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在处理生物物质时,员工应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和防护服等。

3. 物理因素:包括噪音、辐射、震动和高温等。

工作场所应采取措施,如使用隔音设备、提供防护眼镜和耳塞等,以降低物理因素对员工的影响。

4. 心理因素:包括工作压力、暴力和虐待等。

雇主应提供心理支持和培训,并制定相关政策来预防和管理心理因素的影响。

职业暴露防护措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的建议:1. 了解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并提供充分的培训和教育以便员工能够识别和避免暴露。

2. 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面具、手套、护目镜等)以及必要的设备和材料来减少或防止职业暴露。

3. 确保工作场所的通风系统正常运行,并严格遵守有关化学品使用和储存的规定。

4. 设置明确的工作程序和安全规范,以确保员工正确使用和处理有害物质。

5.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和评估,以便及早发现职业暴露相关的健康问题。

6. 建立紧急事件应对计划,并进行演练,以预防和应对职业暴露事故。

结论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是保护员工健康和安全的关键措施。

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的职业暴露,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可以降低工作环境对员工健康的风险,并建立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场所。

职业暴露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

职业暴露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

职业暴露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
1.工作环境:一些工作环境中存在有害物质或条件,如工厂、化工厂、实验室等。

这些环境可能产生有害气体、粉尘、放射线等。

2.工作方式:一些工作需要长时间站立、高强度劳动、体力劳动等,
从而导致身体的健康问题。

3.心理压力:工作中的竞争、高强度工作、长时间工作、工作不满意
等因素可能导致心理压力,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1.改善工作环境:雇主应该采取措施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健康安全标准,包括提供良好的通风设施、合适的防护装备以及对有害物质的处理措施等。

2.提供培训和教育:雇主应向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使其了解
潜在的职业风险,并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和遵守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政策。

4.鼓励健康生活方式:雇主可以通过提供健康促进活动、健身设施等
方式,鼓励员工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5.灵活工作安排:雇主应该尽量提供弹性的工作安排,以减少员工的
心理压力。

例如,提供休假和弹性工作时间等。

6.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帮助发现职业暴露可能造成的健康问题。

雇主可以提供免费的健康检查服务,帮助员工及早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
问题。

总之,预防职业暴露需要雇主和员工共同努力。

雇主应为员工提供安
全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

员工应遵守相关的安全
规范和政策,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只有通过合作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职业暴露带来的健康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三,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
3 针刺伤情况严 重 经调查某院432 名实习护士10个 月实习期间发生 锐器损伤的占 93.3%,被污染物 刺伤的占37.72%; 传染病医院护理 人员针刺伤发生 率为86.7%。
13
三,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
◆4,医疗废物处理不规范
◆ 如注射后针头处理(收废弃针、毁形浸泡、 取下针头及重套针帽)所致针头刺伤占刺伤 总数的62.68%;调查示某院432名实习护士 发生针刺伤不同环节的刺伤率分别为操作 前占25.6%,操作中占20.0%,操作后占 54.4%;护生实习6个月就有72.6%的人被刺 伤,其中79.4%的是被用过的针头刺伤。
3
2
护士面临的职业危险
1,生物性损害 包括各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及 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医院是各 种微生物聚集的场所,病人的 呕吐物和排泄物是病房环境空 气的主要污染源,主要通过患 者的排泄物、分泌物传播疾病, 经血液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 乙肝、丙肝感染是医护人员生 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
4
2.2 物理性因素
14
三,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
15
四,防护措施
1 加强对职业暴露安全防护的管理与教育 SARS流行期间, 我国医护人员SARS感染率是一般居民的38倍,医务人员作 为直接接触患者的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度很高,而目前 我国关于职业暴露的管理监控力度仍欠缺。医疗机构管理 层应完善有关职业暴露防护的规章制度,制定有关职业暴 露的防护措施,配臵充足的防护用具及设备,加强对医务 人员有关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职业暴露重在防护, 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护措 施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之一。
29
四,防护措施 (4)接触梅毒阳性血液后,必须24h内服 用预防药物,并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 (5)应急处理:当有标本溅到粘膜时,首 先应用自来水冲洗20min,再用碘酒消 毒,并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
30
总结: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涉 及诸多因素,但只要 提高安全防护意识, 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适 当的防护措施,就可 以减少职业暴露。
2.2.1 辐射损伤 护士工作中有受到辐射、触电、烫伤、噪声等危害的可能, 尤其是护理参与实施放射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受到放射线 的危害最为严重,由于大多数护士不具备放射防护的知识, 得不到很好的自我防护,易受损伤。有报道说从事放射性 诊断和治疗的医务人员因接触放射线而致恶性肿瘤、白血 病、不良生殖结果及放射病者比例较高。
LOGO
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护
泌尿外科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成为 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而2002~2003年6月, 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暴发流行,医务 人员首先受到本地区第一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感染冲击, 卫生部正式公布的医务人员感染率为18.38%的暴发流行, 把医院感染推到了一个重要地位,医务人员的职业风险性 与职业保健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医务人员职业防护 已列入了2006年出台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十五条。 显而易见,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成为了当前急待解决 的问题。而在临床工作中,临床护士因与患者和污染物品 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也较大。近年 来,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职业危害和职业防护的研究,其 主要问题如下。
6
2
护士面临的职业危险
锐器伤
7
2
护士面临的职业危险
2.3 化学性因素 包括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消毒剂。护士每天都要 接触大量化学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对皮肤有轻度 损害,强烈的气味对呼吸道刺激大;戊二醛在医 院中使用是引起职业性哮喘的原因之一。对不同 职业人群手部皮炎检出度的调查表明,对照组人 群皮炎检出率男性为5.2%,女性为10.6%;而外科 护士手部皮炎检出率男性为29.4%,女性为32%。
11
三,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
2 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严重 我国乙肝表面抗原的携带率为9.75%,丙肝感染率约为 3%,有关专家最新评估中国艾滋病感染者是65万人。医护 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逐日增加,检测发现的HIV感染者 及患者由2002年的40560例增加到2005年6月底的14.1万人, 其中艾滋病患者7.5万人,累计死亡7375人的重大的危害 性。调查显示,由于ICU护士长期处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中,腰部受力多,搬运患者频繁,加上不正确的姿势,腰 痛发生率为76.17%。
21
四,防护措施
5 着装应规范 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 理操作时,着装应规范,穿工作服和或隔 离衣,戴口罩、帽子,更换工作鞋,必需 时戴护目镜。工作服或隔离衣要有一定厚 度,吸水性强,口罩必须遮住口鼻,工作 鞋必须遮盖脚背。口罩、帽子、工作鞋、 工作服、隔离衣及护目镜要定期清洁消毒, 污染时及时更换。着装规范是防范职业暴 露有效的防护措施,它能对医务人员起到 一定的保护作用。
24
四,防护措施
8 健康监测 医务人员必须每年进行身体 健康检查,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9 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 感染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效率为96%~ 99%,该疫苗同时亦对乙肝有防护作用。
25
四,防护措施
10 建立职业暴露的应急、登记、监测、 保密和报告制度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 要立即进行正确处V、HIV、 TP的检测,依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 措施,减少感染率。
18
四,防护措施
19
20
四,防护措施
4 戴手套 医务人员每天需完成大量的手术、穿刺、注 射、抽血、输液、吸痰、导尿、灌肠等治疗工作,戴手套 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体液暴露的 最主要的措施之一。戴手套能减少接触血液、体液的次数 并且减少皮肤损伤。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破一层 医用胶乳手套,该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 减少50%以上。因此戴医用胶乳手套是医务人员防范职业 暴露有效的防护措施,它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皮肤与血液、 体液的接触。
31
thanks!!!
26
四,防护措施
◆(1)HBV 接触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血液,并 被针头刺伤,首先要轻挤伤口,挤出污血, 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再用碘伏消毒 液原液消毒伤口。尽可能肌注高效乙肝免 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定期进行乙肝血清 学检查。补救措施实施最好发生在24h内, 最迟不超过7d。
27
四,防护措施
◆(2)HCV 接触HCV阳性血液后,由于没有疫
22
四,防护措施
6 清洁消毒 当地面、台面、物品、医疗 器械被血液污染时,应先用消毒液浸泡 30min~60min后再清洁,对不能浸泡的物 品或医疗器械可用消毒液擦拭消毒。正确 有效的清洁消毒能避免交叉感染,是减少 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之一。
23
四,防护措施
7 医疗废物的处理 医疗护理工作产生 的相关医疗废物如一次性输血器、输液器、 注射器、针头、标本应按《医疗废物管理 条例》处理,并醒目标识。正确处理医疗 废物,也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有效 措施。
2
1
对职业暴露的认识
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有学者对医护人员的 “职业暴露”问题作了专门研究。职业暴露是指 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 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实验室、医护、预防保 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被认为是职业 暴露的高危人群。而护理人员位于职业暴露高危 人群之首。在职业暴露中,针刺伤发生的几率最 高,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所谓 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 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 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
8
2
护士面临的职业危险
2.4 心理社会性因素 工作紧张、倒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由于护士 工作长期面对患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这些忧 伤情绪都会影响护士的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随 着对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加上恶性事件以及酗 酒、吸毒等社会问题,增加了护士工作的风险性 和不确定性以及工作紧张感。过度的压力会造成 心理、生理上的损害。
16
四,防护措施
2 防止和减少意外针刺伤的 发生 正确处理污染针头是防 止针刺伤的关键之一。医务人 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注意力要集中;手持针头和锐 器时,不要让锐利面对着自己 或他人;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套 回针帽,防止刺伤自己;将用 过的针头丢入贴有标签锐器合 内;针头用过后及时处理,不 要留在操作台上。
苗预防,只能进行伤口(同HBV)处理, 并进行HCV感染的检测与监测。是否要 进行抗病毒治疗,应由医院医生决定。
28
四,防护措施 ◆(3)HIV 意外接触HIV阳性血液后的处 理同HBV,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各 做血清学检查。最好在接触HIV阳性物 质6h内服用抗病毒药物,降低感染HIV 的风险。
5
2
护士面临的职业危险
2.2.2 锐器伤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 的职业事故,不仅引起皮 肤粘膜损伤,更危险的是 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由于近年来经血液传播的 传染病如艾滋病、各种肝 炎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因此器械伤所造成的职业 暴露而引发血液感染和病 毒感染的潜在威胁日趋严 重。对医务工作者的健康 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9
2
护士面临的职业危险
◆ 2.5 医务人员相关因素
◆ 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程度、个人防 护意识、职业暴露的频率、防护措施、安 全用具、预防接种等。
10
三,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
1 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 对普遍性预防原则的了解不够。调查表明,国内护 士学校普遍未设臵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也没有相应教 材;调查显示,只有28.5%的临床护理人员得到相关的培 训,而有97.5%的临床护理人员认为自己有必要参加相关 的培训。调查26所护士学院校发现98.6%护士上岗前没有 接授过系统的针刺伤的防护培训教育。护理人员在被针刺 伤的当时,约86%的人采取一般的消毒措施(碘酒加酒精), 能较规范处理的仅占4%左右,有0.33%的护士未做任何处 理;调查临床护士针刺伤后向上级汇报的仅为10.2%;调 查报道显示40.36%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因没有使用防护 用品所致。护士防护知识的缺乏是影响护士防护意识的一 个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