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误分析题 (1).doc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偏误的类别
• 训练偏误——指因为教科书、词典编写不恰当或教师讲解 不好而引发的偏误。
• *他的孩子十五十六岁。 • *王林觉得他自己受了亲人的爱。 • *我热爱我的男朋友。
• 认知偏误——指因人的认知能力跟某种语言规则产生矛盾 而出现的偏误。
偏误类别
系统前偏误: 学习者无法解释、不能改正。→容忍。 系统偏误: 学习者能够解释,不能改正→引导、改正、解释。 系统后偏误: 学习者能够解释,能够改正。→提醒
• b、d、g • *陶兰是活泼和大方。 • *摩托车的我丈夫很好。 • *会唱音乐英文的人很少。 • (人/的/会/唱/音乐/英语/很/少)
偏误的类别 • 语际偏误——就是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偏误, 是对比分析的重要内容。 • b、d、g • *陶兰是活泼和大方。 • *摩托车的我丈夫很好。 • *会唱音乐英文的人很少。 • (人/的/会/唱/音乐/英语/很/少)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过度泛化/过度概括
(over — generalization)
有限的、不充分的 目的语知识
用类推的办法 不适当地套用
目的语新的现象
1. *我们下周回去美国。(带趋向补语的动词,其宾语如不能因动作而 移动位置则必需放在动词预取向不予之间,此处为趋向补语的过度 泛化。) 2. *他们父子俩在驴子上骑。 3. *他很朝三暮四。 4. 我们每天两小时学习。(两小时应为时量补语,此处为状语的过度 泛化) 5. 他做练习做得很马马虎虎。(形容词重叠后不能再用“很”修饰, 此处为副词“很”的泛化) 6. 他在看看电视呢。(表进行态的动词不能再重叠,此处为动词重叠 的过度泛化。) 7. 这个天大家都休息。(“天”前边不需用量词,此处为量词的泛 化。)
偏误分析的局限
对外汉语教学中形容词重叠式及其偏误分析(DOC)

对外汉语教学中形容词重叠式及其偏误分析摘要:形容词重叠是汉语的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文中主要是对汉语形容词重叠式进行研究分析,包括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类型、条件、句法功能、语法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以期对以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教学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形容词重叠式;偏误;对外汉语教学;教学对策Adjective Overlapping and Its Error Analysis in Teaching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Abstract: Adjective overlapp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xpression in the grammar of modern Chinese. This paper is mainly to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Chinese adjective overlapping, including the study of Chinese adjective reduplication types, conditions, voice changes, syntactic function, grammatical meaning. At the same time trying to analysis the errors that foreigners mak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finding out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Key words:Chinese adjectives overlap, error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trategy目录一、汉语形容词重叠的类型和条件 (1)(一)汉语形容词重叠的类型 (1)(二)汉语形容词重叠的条件 (4)二、汉语形容词重叠的语音变化 (4)(一)AA的变调 (4)(二)ABB式形容词叠音后缀BB的语音变化 (5)(三)AABB的变调 (5)(四)A里AB式变调 (5)三、汉语形容词重叠的句法功能、语法意义、语用功能 (6)(一)汉语形容词重叠的句法功能 (6)(二)汉语形容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6)(三)汉语形容词重叠的语用功能 (7)四、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形容词重叠的偏误类型及原因 (8)(一)重叠形容词前加程度副词 (9)(二)AABB式重叠与ABAB式重叠混淆 (9)(三)重叠形容词前加“有点” (10)(四)形容词重叠式后面与“着”、“了”、“过”连用 (10)(五)形容词重叠式不能直接用否定副词“不”来否定 (11)(六)缺少“的”、“地”、“得” (11)(七)重叠残缺和赘余 (12)五、对外汉语教学对策 (12)(一)针对形容词重叠式本身的对策 (12)(二)教学原则的选用 (13)(三)教材的编写和选用 (13)(四)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14)(五)从留学生角度分析出的对策 (14)注释: (16)参考文献: (17)汉语形容词重叠是汉语的一大特色,重叠的类型繁多,语音变化多样,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偏误分析——精选推荐

偏误分析1、她虽然很忙,但是常常抽个时间来看我。
(⽇)“抽个时间”的误⽤。
属于误加的偏误。
2、我母亲晚年过得还可以,可是她的前⼀辈⼦过得很不幸福。
(⽇)(半辈⼦)对于“⼀辈⼦”的意思理解不当导致的搭配错误。
“前”与“后”相对,表⽰时间在先。
3、他们在王府井开了⼀个公司,可以说有钱⼈。
(⽇)“可以说有钱⼈”错误。
改为“可以说是有钱⼈了”。
⽇⽂的表达是:“⾦持ちだと⾔うことができます”。
在⽇语⾥⾯没有出现于汉语中判断动词“是”相近的概念。
这些在母语⾥⾯意义⽐较虚化的成分容易被遗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法进⾏教学。
假如先说“他们是有钱⼈”,学⽣不会漏掉“是”,再到“我们可以说他们是有钱⼈”进⼀步教“可以说他们是有钱⼈”。
但是如果直接教“可以说是有钱⼈”初学者表达起来就会困难。
让学⽣明⽩“是”在这⾥表⽰语法功能,不能省略。
4、战争前祖⽗母在中国⼯作,战争开始以后,他们不得不回⽇本,这时候母亲还很⼩,五岁了。
(⽇)(才、只有)“这时候母亲还很⼩,五岁了。
”第⼀是前后搭配不当。
第⼆对“了”的语法意义理解不明确。
前句⽤“很⼩”,形容“⼩”的程度⾼,后接“才”表⽰数量少,程度低,相当于“只”。
第⼆,句末的“了”应该是误⽤了“了1”的⽤法。
“了1”的基本意义是表达时间的完成。
这个意义和⽇语过去式相近,但并不完全⼀样。
“了1”只⽤于过去的事件,不⽤于过去的情态。
学⽣不了解这⼀点,“母亲还很⼩”是⼀个状态,不是⼀个事件,所以句末不能⽤“了”。
在教学中,可以在教“才”“只有”的时候,明确前⾯句⼦的限定条件。
对于“了1”的教学,不要过度泛化它对过去范围的限定。
可以在教学中列出⽤于过去的情态的错句。
避免学⽣在学习时出错。
5、姥姥⽼了,所以母亲替她开始做家务事了。
(⽇)6、我应该母亲学习。
(⽇)(学习母亲)‘“应该母亲学习”语序错误。
应该改为“我应该学习母亲”。
这⾥是受到⽇语语序的负迁移发⽣的偏误,⽇语⾥⾯这句话为:“母のことを学ぶべきである。
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四组 506宿舍
一、韩国中高级汉语水平学生语法偏误
(一)“了”的使用偏误 (二)补语的偏误 (三)副词、助动词、介词的偏误 (四)某些汉语中特殊的句式的偏误 (五)语序偏误
3·“被”字句误用
(五)语序偏误
1· 副词语序偏误
a.我也以前在你们公司学了很丰富的经验。 b.我在成均馆大学中国大学院学了已经三个月。
2· 宾语语序偏误
您能不能这几个方面的知识教我呢?
3· 状语后置的偏误
还有我有一些不满对你们公司的服务。
4· 否定副词的位置
有些传统文化给人们没有大的印象。
a.我上大学时,就曾经有过学生记者的经验,我每周在报纸上 写了一篇文章,采访了主要新闻。 b.一辈子行医的太爷爷决定了把它送到研究所,这时太爷爷向送别亲人 那样流眼泪,因为他知道小狮子不能回来。 c.毕业以后这些年你都做过什么工作?我教了汉语,此外我在贸易公司 翻译了汉语。
(二)补语的偏误 1· 缺少必要的补语
a.找工作以后,每个星期五晚上的聚餐是免不了的。 b.你能不能把这本书给我翻译?
2· 误用补语
a.除了北京,你绝对吃不了这样的烤鸭。 b.我希望贵公司尽快把这个问题解决过来。
3· 补语误作为状语来用
但是这个问题发生以后,给你们公司打电话了好几次„„
(三)副词、助动词、介词的偏误
1· 误用副词
我没有知道去哪儿旅游。
(二)不熟悉汉语某些特殊的句法规则
偏误分析2011

3、否定副词(能愿动词)的位置 我昨天把作业没做完就睡了。 他把五瓶啤酒能喝完。 4、关于补语的问题 (1)我把这本书看得懂。 我把老师的笔迹看不懂。 (可能补语是表示一种可能性。而把字句表示 通过动作的实现给把的宾语带来某种确定的 结果或变化。它的这个最基本的语义要求同 可能补语的意义是矛盾的。)
(四)趋向补语 第一类:来、去 第二类:上、下、进、出、回、过、起、开 (简单趋向补语) 第三类:上来、上去;下来、下去;(复合 趋向补语) 立足点问题 所谓立足点,这个基准就是说话人所在的位 置。当动作的趋向是朝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 时,就用“来”;当动作的趋向背离说话人 所在的位置时,就用“去”。
(3)她还没有把那本词典有吗? 我要把它成为盾牌的标志。 (关系动词,如:是、有、成、成为,意义抽象, 不表示行为动作)
(4)我至今还没把西藏去过。 我三年多只把家回过一次。 (趋向动词,没有处置义。“去”、“回” 动作本身不可能对表示处所的“西藏”、 “家”施加什么影响或使它发生会么变化, 不可能给他带来什么结果。) (5)我把这个道理懂了。 他把事情的全部经过知道了。 (认知、感受动词,动作性不强。)
3、我去了小卖部买酸奶。 上个星期,我们到了郭沫若故居参观。 后一个动作表示前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前 一个动作行为着重为后一个动作行为服务, 意义的重点不在于第一个动作行为是否完成, 或是说目的意义压倒、超过、淹没了动态意 义。
4、王先生摇了扇子走过来。 老汉笑了讲,这小茅屋不是他盖的。 并不表示前边的动作结束以后再发生后边的 动作,而是一种伴随意义。 5、我把自行车送了给新入学的学生。 他进屋就把行李放了在床上。 结果补语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
1、简单趋向补语和处所宾语的位置 三个月以后,我应该回去英国。 很高兴进来你的房间。 “来/去”做趋向补语,后头不能带处所宾 语。
外国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 过程性考核作业3

外国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过程性考核作业3单选题1()是方位词的典型偏误,数量最多。
A遗漏B误代C误加D错序学生答案:A2关于数量词“俩”,描述正确是()。
A可以加量词B可以和“两”互相替换使用C是“两个”的合音D可以重叠使用学生答案:C3不是离合词AB的重叠形式是()。
A AABB ABABC A了ABD A一AB学生答案:B4属于绝对程度副词的是()。
A最B更C比较D很学生答案:D5连词最常见的偏误类型是()。
A遗漏和错序B误代和遗漏C错序和误加D误加和误代学生答案:B6转折连词“虽然…但是……”从转折的程度上属于()A重转B轻转C弱转D中转学生答案:A7选项中不可以充当“把”字句结构中的“其他成分”的是()。
A“在/到/给/向”等介词引导的介词短语B形容词或者动词充当的结果补语C副词充当的程度补语D带“得”的情态补语学生答案:C8“广州的物价比其他的城市比较高”,这个偏误句属于()偏误。
A遗漏B误加C误代D错序学生答案:C9“我把母亲的话记住在心里”,这个偏误句属于结果补语的()。
A遗漏B误加C误代D错序学生答案:B10双宾句中,()是错序用例中最多的一种。
AO1后置BO2后置CO2前置DO1前置学生答案:D填空题1方位词,是名词的一种,又叫方位名词。
学生答案:方位名词2量词的典型偏误是误代,数量最多。
学生答案:误代3遗漏偏误在程度副词偏误中所占比例最大。
学生答案:遗漏4“和、同、跟、与”从类型上来说都属于并列连词。
学生答案:并列5留学生出现应该合用的连词搭配只出现了单个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学生受到母语规则迁移____的影响。
学生答案:母语规则迁移6外国学生“把”字句的偏误主要包括句式选择方面的偏误和句式构成成分方面的偏误。
学生答案:句式选择7“把”字句又称为处置式。
学生答案:处置8“她比我一岁大”,这个偏误句属于错序偏误。
学生答案:错序9遗漏是结果补语句最为典型的偏误类型。
学生答案:遗漏10留学生双宾句的使用多集中在给予类和言说类两类。
比字句偏误分析实例

1.因为我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能比亚洲人经过的不一样。
鉴别:“比亚洲人经过的”,显性偏误描写:词汇使用不当,比字句偏误解释:干扰偏误,英语的比较级;语偏误,目的语规则泛化,“经历”和“经过”使用出现偏差,也有可能包含发展偏误,因为语言知识有限所以建立了错误的假设。
修改:因为我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能和亚洲人的经历不一样。
2.再说,学习汉语对国人来讲比别的国家{CQ的}人学习比较容易一些。
鉴别:“比别的国家人学习比较容易一些”,显性偏误描写:附加,误用,缺词解释:干扰偏误,英语比较级的误用;目的语规则泛化,“相对”和“比较”的语境未掌握。
修改:再说,学习汉语对国人来讲比别的国家的人学习起来容易一些。
3.在外国留学的学生们比国学生更多的困难。
鉴别:显性偏误描写:省略解释:语际迁移修改:在外国留学的学生们比国学生存在更多的困难。
4.所以我一天比一天心理不舒服。
错序鉴别:显性偏误描写:错序解释:语际偏误,英语和汉语的语序差异修改:所以我心理一天比一天不舒服。
5.后来如果再遇到困难时,这时,你以前更容易克服。
(缺少比字)鉴别:显性偏误描写:遗漏,附加解释:语际干扰;发展偏误修改:后来如果再遇到困难时,你比以前更容易克服。
6.现在社会生活水平比以前越来越高。
鉴别:显性描写:附加解释:语偏误,目的语规则泛化修改:现在社会生活水平比以前高了。
现在社会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
7.另有人夸地说代沟是一天比一天不一样{。
鉴别:显性描写:附加,类推解释:语偏误;语际偏误;发展偏误修改:另有人夸地说代沟是一天比一天大。
另有人夸地说代沟是一天一天一个样儿。
8.后来,听说科学家研究:发现静音环境对人体的危害比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还更大。
鉴别:显性描写:遗漏,附加解释:语际偏误,发展偏误修改:后来,听说科学家研究发现静音环境对人体的危害比噪声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
或者···还大。
9.虽然价钱贵了一点,但我们都认为健康不如任何的东西重要。
偏误分析

• 按照目的语范畴描写和分类 ——语音、 词汇、 语法、 语用、篇章等范畴 语音、 词汇、 语法、 语用、 语音
把字句, 声、韵、调 量、副、介等 把字句,被字句 遗漏,误加,误代, • 根据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方式 遗漏,误加,误代,错序
外国人学汉语的偏误,从形式上说有四大类型:
二. “偏误分析”的程序与步骤
• Corder(1974)提出了偏误分析步骤和方法及 其评价方法,大大地促进了偏误分析的发展。 偏误分析包括五个步骤: • 1. 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Collection of a (Collection sample of learner language); • 2. 学习者偏误的鉴别(Identification of errors); • 3. 学习者偏误的描写(Description of errors); • 4. 学习者偏误的解释(Explanation of errors); • 5. 学习者偏误的评价(Evaluation of errors)。
• 偏误分析虽然提出了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步 骤,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 • 由于偏误分析这些问题,70年代后开始衰 落。
学习者偏误的重要作用
一、对语言教师而言: 对语言教师而言 通过偏误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掌握的 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对研究者而言: 二、对研究者而言 通过偏误可以了解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通过偏误可以了解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三、对学习者而言: 对学习者而言 通过偏误可以验证他们对第二语言规则的理 解正确与否。 解正确与否。
• ⑴遗漏(少成分) 遗漏(少成分)
• • • • *打球(打)了三个钟头。 *他有照相机,也(有)收音机。 *你不(要)做那件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分析“我每天晚上都散步散步”这个句子的偏误成因,并加以改正。
说明避免这类偏误应当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7分)
1 、是由汉语动词重叠知识泛化造成的偏误 .汉语动词重叠:单音节双音节之分.单音节动词重叠为AA式,如笑笑,说说等;双音节动词重叠为ABAB式,如考虑考虑研究研究。
外国学生把这个结构不适当的泛化就说成了“散步散步”
2、改正:我每天晚上都散散步。
3、教学策略:比较法归纳法
词语构成例词重叠形式其他例子
双音节动词 + 动词研究 ABAB 研究研究掂量掂量打扫打扫
单音节动词+ 宾语笑AA 散散步\打打球\看看电视
“散步散步”不是在考查离合词,我认为是考动词的重叠,如:说说话,聊聊天,打打球,散散步,“散步”不比“运动运动”“活动活动”疏松疏松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等
外国学生常说“我见面了我的朋友”这样的句子。
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改正;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1指出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把离合词“见面”等同于自己母语中相应意义的及物动词。
(2分)
2改正句子,例如:a. 我和/跟朋友见了(一)面。
或:b. 我见到了我的朋友。
(2分)
3“离合词”的教学对策:说明离合词的结构和用法特点,(1分)把离合词作为动宾短语处理,(1分)把离合词同动量补语、时量补语等的教学结合起来。
(1分)
(1)改为:我明天跟他见面
(2)理由:因为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之后不能加宾语。
所以采用介词“跟+名词”的结构将其作为状语。
(3)错误原因:受翻译的影响。
“见面”对应的英语翻译为“meet”,而“meet”是一个及物动词,所以容易让学生产生偏误。
(4)教学策略:说明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的同时,增加“跟/与……见面”的结构,并通过大量例句进行操练。
(具体步骤及举例请自行设计)
外国学生常说“她是漂亮。
”这样的句子。
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参考答案:(1)改为“她很漂亮。
”
(2)理由:汉语中形容词可以直接做谓语,而且形容词往往不单独做谓语,经常在之前加程度副词,比如:很、比较、非常等。
如果没有强调程度高,此时的“很”,是成句的需要,要轻读。
(3)错误原因:受英语的结构影响“she is beautiful.”
(4)教学策略:教形容词时,强化“很+形容词”的结构。
(具体步骤及举例请自行设计)
外国学生常说“我洗澡了半个小时。
”这样的句子。
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参考答案:(1)改为:“我洗澡洗了半个小时。
”或者“我洗了半个小时澡。
”
(2)理由:“洗澡”是离合词,是特殊的一类词。
可以看做一个词,也可以看做一个短语。
如果这类词加动态助词“了”和时间补语,必须放在词的中间,或者重复其中的第一个语素。
(3)错误原因:受翻译的影响,将其理解为一个普通动词。
(4)教学策略:将离合词的时候,一定要说明其特殊性,并采用上述两种方式,将其扩展,并进行大量的操练。
(具体步骤及举例请自行设计)
外国学生会说“一看见他,就我高兴极了”这样的句子。
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改正;再举例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答题要点:指出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副词“就”的位置不对,不清楚副词与主语的位置关系。
改正句子:一看见他,我就高兴极了。
副词的教学对策:说明在汉语中副词的意义一般都比较多,副词的教学重点在于其与主语的位置关系,即副词多在主语后边。
例如,“明天要是下雨,她们就不去公园。
”“这个电影不错,他又看了一遍。
”
外国学生常说“发音和听力很有意思和比较容易”之类的句子,请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
偏误分析:“和”一般常用于连接体词性的名词、代词及其短语,在连接充当谓语的动词和形容词方面是很受限制。
这种偏误产生的原因是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在英语中“and”可以连接句子,因此学生在说有连词的句子时受了母语的影响,加了“和”。
应改为“发音和听力很有意思,也比较容易”。
教学对策:教师在教“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个词连接名词、代词,在连接充当谓语形容词和动词方面是很受限制的,通过对比分析强调目的语和学生母语的一些词在用法上的差别。
常常听到有的留学生说这样的话:“下课以后,他马上走出去教室了。
”请你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并简要说明在教学中你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偏误原因:复合趋向补语的处所宾语位置不对。
“下课以后,他马上走出去教室了。
”这句话中,“出去”是“走”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室”是处所宾语,应该放在复合趋向补语的中间。
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下课以后,他马上走出教室去了。
”
教学方法:在讲授动词的复合趋向补语时,用比较法,将动词的一般宾语和处所宾语的位置做比较,不同类型的宾语,在“V+复合趋向补语”中位置不同,处所宾语要放在复合趋向补语的中间。
教学对策:反复强调处所宾语放中间这样的概念,强化练习,通过反复,让学生明白并且在实际运用中没有偏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