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永远的校长

蔡元培:永远的校长

永远的校长

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永远的校长;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这句话是教育家蔡元培所说。他的一生,重视教育,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业绩。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他“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并没有沉醉于名利之中,在他波澜壮阔的人生中,他选择了什么?

1894年,甲午惊雷,让他深感民族之痛。依他对家国的赤诚,他让自己成为一个救天下人之病、救国家之病的勇士。他离开翰林院,回到故乡绍兴,开始了教育生涯中第一次教育改革,他兴办爱国学社、担任中国教育会会长。他的目的意在为中国寻找出路。

1907年,蔡元培远渡德国,开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转折,这一转折事关风雨飘摇的中国的走向。很多年后,蔡元培向他的学生说出救治中国的“秘方”,“我们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

1912年,留学回国的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子曰诗云的旧教育被推下时代飞驰的“列车”,中国近代教育开始高起点起步。在抱残守缺的年代,蔡元培以超前的眼光为中国教育安放下包含现代教育思想精髓的基石。

1916年是个不平静的年份。那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是著名的官僚养成所。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在他上任的第一天,按照惯例,十几个校役侧立两旁,向他鞠躬致敬;突然,他脱帽致敬,那时候,北大校长可是内阁大臣,根本不把校役这些下人放在眼里。而蔡先生这一鞠躬,是读书人最大的修为。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先生在此,北大重生。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

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领袖风范,先生的人格魅力,先生的学问等等,这一切都是北大在那个时代得以辉煌并成为影响中国走向的重要因素。

今天的北大依旧尊称蔡元培为“永远的校长”。北大因他而重生,中国因他而改变。美国学者杜威说过:“世界上大学校长很多,但没有一个校长能对一个国家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在蔡元培身上,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种不可言说的人格魅力。

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