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手工制作中药蜜丸的主要工艺流程
蜜丸工艺流程

蜜丸工艺流程
蜜丸工艺流程是指制作蜜丸的具体步骤和工艺要求。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蜜丸工艺流程。
首先,选材。
蜜丸的主要原料是蜂蜜和草药。
蜂蜜的选择应该是经过纯净处理的高品质蜂蜜,草药也应该是经过筛选和质量检测确保安全的草药。
其次,准备。
制作蜜丸需要准备好蜂蜜、草药、炭火、工具等材料和设备。
蜂蜜需要预先熬煮以去除杂质并保持流动性。
草药需要经过研磨或切碎,以便更好地和蜂蜜混合。
然后,炮制。
将熬煮好的蜂蜜倒入炭火上,用小火慢慢煮沸,确保糖分充分溶解。
然后加入切碎的草药,搅拌均匀,使蜜丸的草药成分均匀分布,提高疗效。
接下来,炮制和制丸。
熬煮好的草药蜂蜜混合物会逐渐变得稠密,形成所谓的蜜丸原料。
将蜜丸原料倒入平盘上,用小刀或蜜丸机将其切割成小块。
然后,经过专业的工匠的手工操作,将小块药蜜卷成小圆球,制成蜜丸。
最后,干燥和包装。
制成的蜜丸需要晾晒一段时间以便蜜丸变得硬实。
然后,将蜜丸装入小罐子或袋子中,封口保鲜。
包装过程需要严格掌握,确保无杂质进入蜜丸,并为消费者保持新鲜和安全。
整个蜜丸工艺流程需要严格遵循传统工艺要求和标准操作规程。
工匠们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来掌握这一技艺。
总结起来,蜜丸工艺流程包括选材、准备、炮制、制丸、干燥和包装等步骤。
每个步骤都需要精心操作和管理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蜜丸。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蜜丸的制作工艺不断提高,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
最全干货:中药蜜丸的详细制备方法

最全干货:中药蜜丸的详细制备方法蜜丸是中医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中成药,然而现在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能制作蜜丸的中药店却越来越少了,即便有,制作的费用也相当高昂,这不可不说是一件憾事。
事实上,蜜丸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如果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便完全有条件自己进行制作。
基于此,笔者特意查阅了相关书籍及网络信息,编撰整理成这篇文章,希望对广大中医同仁及患者朋友们能有所帮助:蜜丸是将打粉机打好的药物细粉用炼制过的蜂蜜为粘合剂所制成的可塑性固体丸剂,由于蜂蜜具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补中缓急,润燥解毒等作用,可与主药相辅相成,增进疗效,所以尤其适宜于制作补益类中成药;又由于蜜丸味甜能矫正药味,且质软可塑,制成的丸粒圆整光洁,柔软滋润,并可任意改成小粒服用,也可用水化开饮服,所以又适宜于制成小儿中成药;另外,蜂蜜炼制后粘合力强,能有效地粘附药物,且与药粉混合后丸块表面不易硬化,崩解缓慢,且作用持久(丸者缓也),便于保存药性,避免药物有效成分的氧化变质和散失损坏,保持中药固有的气味特征,所以,临床上多用蜂蜜作为粘合剂。
此外,含有牛黄、麝香、冰片及苏合香等贵重细料或容易挥发的药物,也常制成蜜丸服用。
一般丸重 0.5g以上的称大蜜丸,0.5g以下的称小蜜丸。
手工制作中药蜜丸,主要工艺如下:1、配方与打粉:将按配方抓好的药物细火烘焙或暴晒干燥后,用打粉机打成细粉,制丸前装入消毒盆内备用。
焙干打粉2、配蜜:配蜜即以药粉的重量按1∶1.2~1.5的比例配好蜂蜜(如1000g药粉,配备1200~1500g蜂蜜,若药料中含糖质、胶质或淀粉较多的,则以1∶1~1.2的比例配备即可)。
蜜3、炼蜜:炼蜜即熬炼蜂蜜,炼蜜的目的是去除杂质,破坏酵素,杀灭细菌,蒸发水分,增强粘性。
炼蜜时先用武火熬沸,然后改为文火慢熬,同时在旁边放一碗凉水,并注意观察蜂蜜的颜色,当发现蜂蜜泛黄沫时,用一根竹筷在蜂蜜中沾上一滴,然后把竹筷挪到凉水碗上方,让蜂蜜滴入水中,如果蜂蜜在水中不散开而沉底(即“滴水成珠”),蜂蜜就算炼好了。
中药蜜丸制作工艺

中药蜜丸制作工艺
中药蜜丸制作工艺
编辑
炼蜜(炼蜜)
(1).熬炼蜂蜜。
宋苏辙《和子瞻蜜酒歌》:“哺糟不听渔父言,
炼蜜深愧仙人传。
”
(2).经熬炼的蜜。
制作中药蜜丸的炼蜜方法
炼蜜前应选取无浮沫、死蜂等杂质的优质蜂蜜,若蜂蜜中含有这类杂质,就须将蜂蜜置锅内,加少量清水(蜜水总量不超过锅的1/3,
以防加热时外溢)加热煮沸,再用4号筛滤过,除去浮沫、死蜂等杂质,再入锅内加热,炼至需要的程度即可。
优质蜂蜜就无需滤过这一环节。
怎样选择蜜
炼蜜程度分嫩、中、老三种。
这三种程度的确定,过去老一辈的中医是采取眼观、手捻、冷水测试等“看火色”的方法,没有多次的
实践是难以掌握准确的。
如今加用检测炼蜜温度的方法就容易了。
炼蜜的工艺
嫩蜜:系指蜂蜜加热至105~115℃而得的制品。
嫩蜜含水量在20%以上,色泽无明显变化,稍有粘性。
适用于粘性较强的药物制丸。
中蜜:系指蜂蜜加热至116~118℃,满锅内出现均匀淡黄色细气泡的制品。
炼蜜含水量约为10~13%,用手指捻之多有粘性,但两手
指分开时无长白丝出现。
中蜜适用于粘性适中的药物制丸。
老蜜:系指蜂蜜加热至119~122℃,出现有较大的红棕色气泡时
的制品。
老蜜含水量仅为4%以下,粘性强,两手指捻之出现白丝,滴入冷水中成边缘清楚的团状。
多用于粘性差的矿物或纤维较重的药物制丸。
《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炼蜜方法,总结成现代的方法,是500克蜂蜜加125克水,用火熬到只有390克为最好。
中药蜜丸的传统制作方法[总结]
![中药蜜丸的传统制作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78ffce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5.png)
中药蜜丸的传统制作方法一中药汤剂的剂量要先换成丸剂剂量,一般的换算方法是:一付汤剂(一日量)做成丸药可以服用十日。
原因是汤剂时,经过加热要破坏一部分。
但要注意的是,在换算前,最好请教一下身边的中医,问问处方中,有没有要特殊处理或加减量的药物,以求得安全和最好的疗效。
二做丸药工序1 粉碎:把从药店买回来的中药,首先要经过粉碎成细末,这过程并不十分简单,主要要有如下几个问题。
①粉碎工具:粉碎机市面或淘宝网有售(见照片),适于家庭使用的是,一次容量为4两的,价格在360元左右。
一般豆浆机,榨汁机不行,因为转速不够,功率太小不会粉碎很细。
80目筛一个(相当于能过面粉的筛孔即可)。
②湿度:随空气情况,中药会含有一定量水分,有时含量多些时,中药不易被粉碎,较好的办法是经过初步打碎情况下(可以用粉碎机少打一会儿),再把药放到高压锅内(因为高压锅底厚相对热的传导慢些,中药不易焦糊),注意小火开始加热,并不时用手在其中翻动,以使加热均匀。
当手觉得烫时,断火,仍要不停翻动药物。
直到觉得温度明显下降,再重新开小火,不断这样反复,直到药物干燥。
建议不要用薄底锅或微波炉。
③黏度:有些中药有一定黏度,如熟地,天冬,麦冬,枸杞等,但凡发软的几乎都是有一定黏度。
解决办法是先从大块变小块,按上述加热法加热,放凉后入粉碎机,加些已经粉碎好并过筛的细药粉同时粉碎,这样可以明显减少黏度并能尽快粉碎。
2 炼蜜:选择上好蜂蜜(市面有售的本人只对天津安氏蜂业有限公司产品有信任)。
①量比:药粉重:蜂蜜重=1:0.7-1 .想做较硬如黄豆大小丸,用1:0.7,想做较软大丸(6-9克)用1:1 。
②炼蜜:把蜂蜜放小锅内小火加热至沸,开始为小而密集小泡,随加热变成大泡就可以了。
药业专业要达到炼蜜为珠的程度,就是把蜂蜜熬到取一滴热蜂蜜滴入凉水中沉底成珠状(圆型不扁)。
3 药蜜混合:趁热把蜂蜜倒入事先准备好的药粉中,用筷子不停搅动,因为蜜的浓度很大,不会很快就和药粉亲和在一起,要不停搅动,等大块团块变小如一分硬币大小时,可以小心轻力度用手团和(小心烫手),把所有药粉和在一起,并团到软硬一致。
中药蜜丸的制作方法

中药蜜丸的制作方法作者:闲在居士引子:蜜丸是中医临床除汤剂外,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剂型。
然而,现在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能制作蜜丸的中药店却越来越少了,即便有,制作的费用也相当高昂,这不可不说是一件憾事。
事实上,蜜丸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如果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便完全有条件自己进行制作。
基于此,笔者特查阅相关书籍,编撰整理成这篇文章,希望对广大中医同仁及患者朋友能有所帮助。
蜜丸概述蜜丸是将打粉机打好的药物细粉用炼制过的蜂蜜为粘合剂所制成的可塑性固体丸剂。
因蜂蜜具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补中缓急,润燥解毒等作用,可与主药相辅相成,增进疗效,故尤其适宜于制作补益类中成药。
同时,因蜜丸味甜,能矫正药味,且质软可塑,可任意改成小粒服用,也可用水化开饮服,所以又适宜于制成小儿中成药。
蜂蜜炼制后粘合力强,能有效地粘附药物,且与药粉混合后丸块表面不易硬化,崩解缓慢,且作用持久(丸者缓也),便于保存药性,避免药物有效成分的氧化变质和散失损坏,保持中药固有的气味特征,故临床上多用蜂蜜作为粘合剂。
此外,含有牛黄、麝香、冰片及苏合香等贵重细料或容易挥发药物的方剂,也常制成蜜丸服用。
一般丸重0.5克以上的称大蜜丸,0.5克以下的称小蜜丸。
制作过程手工制作中药蜜丸,主要工艺如下:1、配方与打粉:将按配方抓好的药物细火烘焙或暴晒干燥后,用打粉机打成细粉,制丸前装入消毒盆内备用。
2、配蜜:配蜜即以药粉的重量按1∶1.2~1.5的比例配好蜂蜜(如1000克药粉,配备1200~1500克蜂蜜;若药料中含糖质、胶质或淀粉较多的,则以1∶1~1.2的比例配备即可)。
3、炼蜜:炼蜜即熬炼蜂蜜,其目的是去除杂质,破坏酵素,杀灭细菌,蒸发水分,增强粘性。
炼蜜时,先用武火将蜂蜜熬沸,然后改为文火慢熬,同时在旁边放一碗凉水,并注意观察蜂蜜的颜色。
当发现蜂蜜泛黄沫时,用一根竹筷在蜂蜜中沾上一滴,然后把竹筷挪到凉水碗上方,让蜂蜜滴入水中。
如果蜂蜜在水中不散开而沉底,即“滴水成珠”,就算炼好了(若蜂蜜炼不到火候,便作不了药丸,当然,火候太过也不好)。
中药蜜丸的制作方法

中药蜜丸的制作方法中药蜜丸是一种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后加入蜂蜜制成的固体球状剂型,具有口感可口、易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蜜丸的制作方法。
材料准备:1.中药材:选择优质的中药材,根据需要选用相应的药材。
2.器具:研磨机、筛网、搅拌器、秤盘、天平、锅铲、滤网、火炉等。
3.辅助材料:蜂蜜、淀粉、植物油等。
步骤一:研磨药材首先,将所选中药材洗净,晾干后研磨成粉末。
可以使用研磨机将其粉碎,也可以用研钵、研杵等工具慢慢研磨成粉末。
研磨时避免过度研磨,以免影响药材的药效。
步骤二:筛选药材将研磨后的药材粉末通过筛网过筛,去除较大的颗粒,确保药材粉末的细度均匀。
步骤三:加入辅助材料在筛选好的药材粉末中加入辅助材料。
辅助材料的使用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常用的辅助材料有淀粉、植物油等。
淀粉可增加药丸的稳定性和粘合性,而植物油可提高药材粉末的粘附力。
根据药材粉末的量和需要达到的药丸数量,适量加入辅助材料,将其充分混合,使药材粉末与辅助材料均匀融合。
步骤四:加入蜂蜜将混合好的药材粉末加入蜂蜜中,适量搅拌均匀。
在加入蜂蜜时,应保持搅拌的力度适中,以免过度搅拌导致药材粉末过于湿润或出现成块现象。
步骤五:调制成团将搅拌好的药材蜜糊按照所需药丸大小分割成小球状,再使用手或工具将其调制成团。
调制时要注意力度的掌握,既要使药材蜜糊紧凑,又要避免过度压实而导致团块过于硬实。
步骤六:晾晒或烘干将调制好的药材团晾晒或烘干,直至表面干燥。
晾晒或烘干的时间根据药材的湿度和环境温度而定,一般需要几天至数周的时间。
步骤七:包装保存药材团晾晒或烘干后,即可进行包装保存。
可将其放入干燥、阴凉的容器中,以防潮湿或受潮变质。
1.选择优质的中药材,确保药效和安全性。
2.药材的研磨和筛选要均匀细致,以确保药材粉末的质量。
3.辅助材料的选择要考虑药丸的稳定性和粘合性。
4.加入蜂蜜时要适量、均匀搅拌。
5.药材团的调制要掌握合适的力度,避免团块过于硬实。
6.晾晒或烘干的时间需要根据药材的湿度和环境温度来决定,以确保药材团的干燥程度。
中药蜜丸的传统制作方法

中药蜜丸的传统制作方法中药蜜丸是一种将中药炮制糊剂加入蜂蜜制成的药丸剂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传统制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选材、炮制、配合、形成药丸、烘干。
首先是选材。
在制作中药蜜丸时需要选择优质的药材。
一般选择具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根据临床应用的需要进行选择。
药材的选取要符合药典中对它们的要求,确保其中含有符合药用标准的有效成分。
选好药材后,进行炮制。
炮制是将原始药材进行加工和处理,以增加药效或减轻毒性。
首先,药材需要洗净,去除杂质和不符合要求的部分。
然后药材需要进行炙烤、炒制、蒸煮等一系列炮制工序。
炮制过程中需要控制好火候、时间和方法,以确保药材的有效成分不被破坏。
接下来是配合。
配合是将炮制好的药材进行合理的组合与配比。
根据药材的功效、性味和炮制后的特点,进行科学的组方。
配合的目的是使各种药材之间互相协同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配合好的药材中,加入适量的蜂蜜。
蜂蜜是中药蜜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天然的蜜香和糖分,能够增加药丸的口感和稳定性。
加入蜂蜜后,需要进行充分的搅拌和糅合,使药材均匀地分散在蜂蜜中。
形成药丸的过程是将药材和蜂蜜混合物制成固态药丸。
传统方法中,使用圆形或椭圆形的药丸制模。
将混合好的药材和蜂蜜糊剂,用力揉搓成团,然后将其放入制模中,用力塞实。
再通过手工或机器的助力,使药丸脱模,成为一个个固态的药丸。
最后是烘干。
制作好的药丸需要经过一定的干燥过程,以去除多余的水分,提高保存性和稳定性。
传统方法中,一般使用室温自然干燥的方法,也可利用炒锅加热的方法。
烘干时间需要根据药丸的大小和材质进行适当调整,一般需持续数日至数十日。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制作中药蜜丸的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特点,但其制作过程较为繁琐,效率较低。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更加现代化和标准化的制作方法,如利用制丸机进行生产,可以更加高效地生产出质量稳定的中药蜜丸。
总之,中药蜜丸是一种传统的药丸剂型,制作过程包括选材、炮制、配合、形成药丸和烘干这几个步骤。
中药蜜丸生产流程

中药蜜丸生产流程
中药蜜丸生产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材料准备:根据所需制作蜜丸的中药配方,准备好各种中药材料,并按照要求进行研磨或者切割。
2. 煎煮浸泡:将中药材料加入适量的水中煮沸,煮开后继续煎煮一段时间,使中药成分释放出来。
大多数中药材需要进行浸泡,使其更好地溶解。
3. 过滤离渣:将煎煮后的中药液过滤,去除杂质和固体材料。
4. 调味调配:根据制作配方,将适量的蜂蜜、糖浆等添加到过滤后的中药液中,使药液具有较好的口感和服用性。
5. 搅拌均匀:使用搅拌器或者其他设备将中药液和添加物充分搅拌均匀,确保各种成分混合均匀。
6. 凝固成型:将搅拌均匀的药液通过成型设备,如模具或者滚轮等,进行成型。
常见的蜜丸形状有球形、圆柱形等。
7. 干燥保鲜:将成型的蜜丸放置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进行适当时间的干燥,以保持蜜丸的质量和保鲜度。
8. 包装封装:对已干燥的蜜丸进行包装封装,一般采用密封包装袋,以避免潮湿和氧化。
9. 质检检验:对包装好的蜜丸进行质量检验,确保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10. 成品出库:检验合格的蜜丸经过封装后,可以进行出库销售或者存放。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中药蜜丸生产流程可能会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以及根据企业生产工艺和标准的要求进行调整。
以上仅为一般中药蜜丸生产流程的简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蜜丸是将打粉机打好的药物细粉用炼制过的蜂蜜为粘合剂所制成的可塑性固体丸剂。
因蜂蜜具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补中缓急,润燥解毒等作用,可与主药相辅相成,增进疗效,故尤其适宜于制作补益类中成药。
同时,因蜜丸味甜,能矫正药味,且质软可塑,可任意改成小粒服用,也可用水化开饮服,所以又适宜于制成小儿中成药。
蜂蜜炼制后粘合力强,能有效地粘附药物,且与药粉混合后丸块表面不易硬化,崩解缓慢,且作用持久(丸者缓也),便于保存药性,避免药物有效成分的氧化变质和散失损坏,保持中药固有的气味特征,故临床上多用蜂蜜作为粘合剂。
此外,含有牛黄、麝香、冰片及苏合香等贵重细料或容易挥发药物的方剂,也常制成蜜丸服用。
一般丸重0.5克以上的称大蜜丸,0.5克以下的称小蜜丸。
制作过程
手工制作中药蜜丸,主要工艺如下:
1、配方与打粉:将按配方抓好的药物细火烘焙或暴晒干燥后,用打粉机打成细粉,制丸前装入消毒盆内备用。
2、配蜜:配蜜即以药粉的重量按1∶1.2~1.5的比例配好蜂蜜(如1000克药粉,配备1200~1500克蜂蜜;若药料中含糖质、胶质或淀粉较多的,则以1∶1~1.2的比例配备即可)。
3、炼蜜:炼蜜即熬炼蜂蜜,其目的是去除杂质,破坏酵素,杀灭细菌,蒸发水分,增强粘性。
炼蜜时,先用武火将蜂蜜熬沸,然后改为文火慢熬,同时在旁边放一碗凉水,并注意观察蜂蜜的颜色。
当发现蜂蜜泛黄沫时,用一根竹筷在蜂蜜中沾上一滴,然后把竹筷挪到凉水碗上方,让蜂蜜滴入水中。
如果蜂蜜在水中不散开而沉底,即“滴水成珠”,就算炼好了(若蜂蜜炼不到火候,便作不了药丸,当然,火候太过也不好)。
炼蜜分为3种,即嫩蜜、中蜜和老蜜:
“嫩蜜”是将生蜜加热煮沸直到温度达到105℃~115℃,过滤去沫即成,其颜色变化不显著,失水量较少,稍带粘性,适用于含较多淀粉、粘液质、糖类、脂肪等粘性较大的药材制丸。
“中蜜”是将生蜜加热熬沸较长时间或将嫩蜜继续加热至116℃~118℃,泡沫呈浅红色光泽,手捻有粘性,但不能拉成长的白丝,适用于含部分粘性或部分纤维的药材制丸。
“老蜜”是将生蜜加热更长的时间或将嫩蜜、中蜜继续加热至119℃~122℃,使水分充分蒸发,气泡呈红棕色,有光泽,手捻甚粘,且可拉出白丝,适用于含大量纤维性或矿物等粘性较差的药材制丸。
制蜜丸大多使用中蜜,1000克蜂蜜大约能出炼蜜800克左右;1000克中药粉,大约须用炼好的蜂蜜1200克左右。
4、调药与和药:将熬炼好的蜂蜜用勺子倒入消毒盆盛装的药粉内,同时用粗竹筷在药粉内搅拌,就像平时做饺子前加水和面一样,边倒蜂蜜边调药粉,当基本上看不到干药粉时停止加蜜(注意不能加得太多,蜜多了药丸不易成形)。
如果开始时蜂蜜的总量没掌握好,此时在调蜜时就可根据药粉的干湿度来补救。
调好后,像和面一样将药和蜜在消毒盆内和成团状。
5、搓条与和丸:为避免药团粘手或粘器具,搓条与和丸时可用少量甘油、芝麻油或花生油等点于掌心进行,这样不仅不易沾粘,还能使丸药圆滑光亮。
如按每粒丸药重10克计算,一料药共重3000克,则要做成药丸300粒。
可将和好的药团分为三坨,每坨再分为5小坨,每小坨搓条后,切为20节,每节搓一丸即可,余皆准此。
6、包装与贮藏:制成的蜜丸,其外形圆整光滑,表面致密滋润,无可见纤维或其他异色点。
待药丸发汗,外表变硬后,用蜡纸、保鲜膜、塑料袋或蜡壳等包好,贮存于阴凉干燥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