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精品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4《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4《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在初中阶段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认识可能仍较为肤浅,对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改革措施及影响等方面的理解有待深化。此外,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但同时也存在注意力分散、学习耐心不足等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图片等历史资料,培养其史料实证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
4.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增强对改革的支持和参与意识。
2.理解维新派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培养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3.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增强历史唯物主义观念。
4.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
2.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纪录片片段等,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如模拟戊戌变法时期的朝会辩论,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当时的历史氛围,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
4.重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史料,如文献、图片等,分析戊戌变法的具体情况,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新课标)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9.3百日维新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新课标)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9.3百日维新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百日维新A课程目标: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B教学目标C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保国会及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

难点:保国会及戊戌变法的性质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讲述内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里?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①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③法国租借广州湾;④英国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2)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并得到光绪帝的支持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

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

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

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

——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

2、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表现(1)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痛陈变法1897年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的紧迫性,强调内忧外患,形势严峻,变法刻不容缓,否则,皇上与诸臣求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虽未到达皇上,但广为流传,影响颇大。

光绪帝为了摆脱慈禧太后束缚,开始准备接纳维新主张。

守旧派阻挠皇帝召见维新派,改令五大臣“问话”康有为,1898年1月24日,李鸿章、翁同和、荣禄、廖寿恒、张荫桓在总理衙门召见康有为,荣禄问:“祖宗之法不可变”,康答:“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即如此地为外交之署,亦非祖宗之法所有也,因时制宜,诚非得已。

最新人教版选修1《戊戌变法》教案

最新人教版选修1《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过程
备注
教具
课文插图投影片
板书计划
4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呼吁变法救国
康有为三次上书,痛陈必要为国家
梁启超戊戌变法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献身
课后小结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思
1导语设问:
(1)目前,我国人民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最大的主题是什么?(改革)
(2)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为了国家的富强,竭力主张变法维新。同学们知道著名的有哪些人、哪些事?(出示投影)
最新人教版选修1《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内容
4戊戌变法
课时
1
教材
简析
本课包括”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共两部分.
教学目的
与要求
1使学生知道”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及原因.
2使学生知道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进步分子的英雄壮举。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戊戌变法及失败后,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献身变法。
(3)板书课题:戊戌变法
二新课
(一)学习公车上书
1自读,了解公车上书的情时间是在什么时候?
(2)公车上书的目的是什么?
3讨论。
师根据黄海大战,让学生认识公车上书的历史背景。
师板书
(二)学习戊戌变法
1范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出示投影)
(1)戊戌变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为什么称“戊戌变法”?
2集体交流,讨论、释疑。
3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
师生共同交流。
4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献身
问“谭嗣同为何放弃逃生的希望?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情感?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民族危机、康有为的“公车上书”等事件,理解戊戌变法发生的必然性。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包括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政变等重大事件,分析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及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其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对历史事件的辩证分析能力。
4.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互动性。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设计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认识到改革与发展的艰难曲折,培养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4.告诉学生,历史的发展充满曲折,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整理戊戌变法的时间线,标注出关键事件,并简要说明每个事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过程和心态,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感悟。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相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图片、纪录片等,增强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要求:不少于500字,结合教材内容,对史料进行解读。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学习目标】《戊戌变法》 课堂设计1.掌握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总结戊戌变法的特点。

2 依据史料,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总结观点类问题做题方法。

3.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感悟维新志士救亡图存的时代责任。

【课前培训】1、预习培训:指导学生预习的步骤和方法。

先阅读文本一遍,然后根据教材助读对文本进行标注、补充,最后根据,,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 生成问题的预判与解决【导入新课】一课一故事——谭嗣同的《七绝有感》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下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七绝。

有感》1896 年 1896 年有感于时局的危急与忧愤,谭嗣同写下了这首诗此后他积极投身于变法改革,最终为了践行理想而血洒菜市口。

本节课我们就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跟随谭嗣同一起,重温这场希望与困顿之中的抗争——戊戌变法。

学生问题: 因为知识所限, 可能并不能深刻的把握戊戌变, 法的背景。

解决措施: 为此,本次导课 , 采用谭嗣同的诗歌,一方面让 学生通过时间、内容等信息, 分析相关的事件;另一方面体会以谭嗣为代表的国人救亡图 存的时代责任。

【自主探究,深度思 考】 1. 学生结合预习案尤其是“我的疑问”的批阅情况,再度研读教材,深度思考戊戌变法的国内外背景;分析维新派的主张与颁布的诏书之间的差别;并结合材料分析对于戊戌变法的评价。

2. 多角度思考,完成探究案,并在小组长的指导和课件 要求下,完成相关内容的黑板展示。

二次探究时,老师亲自深入到学生个人,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教材,把握教材核心,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合作探究,智慧提升】1. 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重点围绕戊戌变法的内容、评价;在此过程中,初步总结观点题的做题方法和步骤。

2. 自由展示:各小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展示人 员,展示内容为:戊戌变法的背景、失败的原因、评价;并 口头展示自己对维新志士的认知。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二、学情分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完成后,我将及时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戊戌变法与当前改革开放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改革措施及影响:讲解戊戌变法期间推出的各项改革措施,如设立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兴办实业等,并分析这些措施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积极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
2.维新派与守旧派在戊戌变法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但有时可能过于片面,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交流协作能力,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能存在一定的胆怯心理,需要教师关注并给予鼓励。
4.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戊戌变法中的改革措施,能够较快地理解并加以分析。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3.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情景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我会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视频、音乐、图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例如,在讲述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时,我可以播放甲午战争的历史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同时,我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增强他们的历史代入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视频、图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例如,我可以播放甲午战争的历史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民族危机的严重性。然后,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甲午战争后我国民族危机加深的原因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5.教学策略灵活运用:结合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课堂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他们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例如,我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然后进行交流和讨论。同时,我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二、教学目标
(一)知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激发他们的思考。同时,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讨论中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此外,我还将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地图、视频资料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学案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学案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 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学方案设计】【情境导入】1894 年甲午战争前,许多中国人自视甚高,没把日本放在眼里。

他们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长期以来形成的时日本的心理优势。

甲午一战,中国被日本打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以其割地之广、赔款之巨、丧权之多,成为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

战争的失败和民族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

那么,为什么“救亡图存”会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吧。

【教材处理】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不再相信洋务运动那一套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道路。

由于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图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奠定基础。

1、关于“《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让学生了解《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增加有关资本输出的内容,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等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甲午战后西方国家侵华方式变化的表现及危害。

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方式发生了哪些较大变化?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资本输出、瓜分有哪些方式?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什么要向帝国主义国家举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争做中国债主?引导学生分析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甲午中日战争可以算作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转折点,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精品教案
第一课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3、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4、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

5、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事实。

6、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1、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2、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
相同点: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②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③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④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⑤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⑥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①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②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

③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④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

⑤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⑥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