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件.pptx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与政策(ppt 51页)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与政策(ppt 51页)

7
图3.2 三大经济圈的界定
2019/11/8
第三章 中国区域经济
8
三大经济圈的范围
2019/11/8
(1)长三角经济圈:一般是指上海和江苏、浙江 两省一市的长江下游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杭州、 南京、南通、扬州、常州、镇江、无锡、苏州、 宁波、绍兴、温州、舟山、嘉兴、湖州和台州等 16个城市。
(2)珠三角经济圈:一般是指广东省境内的广州、 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肇庆市 区、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高要 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
一步向沿海地区集中。
第三章 中国区域经济
17
表3.3 中国各区域的产业结构比较
经济 区域
1952年中国各区域三次产业结构 (%)
1998年中国各区域三次产业结构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东部
50.18
26.22
23.60
17.39
46.45
36.16
中部
61.65
第三章 中国区域经济
12
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及其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2019/11/8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区域经济
13
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比较
由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包括的省市不同,地域面 积有很大差异,我们采用人均指标概述各区域发展情况。
比较1978年以来三大经济地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年均增长 率,可以发现,两个指标均显示出东部发展最快,中部次之, 而西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增长率都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这 说明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具有不平衡的态势,并且东西部 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在继续扩大;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ppt课件 (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ppt课件 (2)
(2)产业环境 ①产业结构分析 ②生产状况分析 ③产品状况分析 ④产品的市场状况分析 ⑤产品生产环境、关联产业的发展以及相关技
术研究、开发状况等 ⑥产品技术状况分析
精选PPT课件
17
2.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
(3)企业或公司环境 ——一般只在极小地域范围编制规划时才予以研
究 ——与产业环境的差别:产业环境基本上是从同
科技条件
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劳动力、资金市场状况、交通 运输、政府、法律、政策、体制
科技水平、激素后人员状况、人口劳动文化水平状 况
精选PPT课件
3
(一)评价方法
1.绝对量评价
——从自然条件来说,经过调查、勘探与分 析而确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不同等级的实物 或价值数量,称为绝对量
——绝对量评价,也包括对各类资源条件的质 量评价。如矿产资源的品位,企业生产的技 术水平,交通运输线路的运输能力等。
1.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 2.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
精选PPT课件
9
1.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
(1)区域的地位 ——评估区域的地位,目的在于明确区域在地
域分工中所处的位置,在社会经济 发展中 能起的作用和适宜扮演的角色。
——评估区域地位时,明确规划区域所处的经 济发展阶段,对于确定区域未来的经济发展 方向、经济结构和近期的战略重点,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精选PPT课件
20
三、提出战略构想
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区域要在第一种可能方 面去努力,并且依第一种情况制订战略,提 出决策;在第二种可能方面,区域将面临不 少竞争和不利的因素,制订战略的重点在于 如何排除彰碍,如何应付危机;在第三种可 能方面,区域必须把握一些发展的机会,或 者其他周围其他的实力也不强,故应努力去 争取,否则会把一个大好时机给错过;在第 四种呢能方面,区域不应去发展,不应依这 种情况提出发展的努力,避之仍惟恐不及。

区域经济发展ppt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ppt课件
题思维流程
4
5
6
思维建模 农业发展的思路分析 区域农业的发展应主要从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农业生产 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评价某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的思路:要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 地。 (2)分析农业生产特点的思路:一般从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类型等方面 分析。耕作制度主要看所处的温度带,热量丰富,复种指数就高。 (3)分析发展农业生产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关系的思路:强调农业可 持续发展观点,如农牧业生产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等问 题及相应措施。
章末整合提升
1
2
浮想联篇
(1)区域工业、农业的发展以及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是区域发展 的主要内容。 (2)区域农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优势,因地制宜,推进农业产业化、地区专业化以及农产品 的深加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3)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工业化发展要充分利 用当地有利的区位条件,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产业升级 的持续性,城市化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强城市规 划与管理。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都要注意生态环境的 保护与治理。
7

第九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pptx

第九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pptx

一定数量的人口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 的前提。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增加劳动 力在生产中的投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例如, 在我国农村地区开发中,增加劳动力投入,走 劳动集约的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 物质投入的不足,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劳 动者身体素质、思想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 质的提高,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区域 经济增长。区域科技人才资源,可起到使知识 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作用。因此, 重视人才资源开发,通过加强研究与开发工作, 推动科技进步,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效率、公平和 生态持续性。用最小的稀缺资源成本获得最大 的社会福利(即追求最大效率),满足人的需 要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研究表明,最富裕 和最贫困的阶层造成的环境损坏比中间阶层要 大得多。富方能够将资本不断地投入新的领域, 为了最大利润,往往不顾环境的承受力,而穷 方为谋求温逸则滥用自然资源和劳务。因此, 高度两极分化必然导致环境恶化。再者贫富之 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容易破坏生产力,影响社 会经济发展。因此,促进公平分配,给那些贫 困落后地区以发展机会,逐渐培植后进区域的 发展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相对均衡发展是可 持续发展模式的目标之一。
区际贸易的增长,一般能使区域社会经济成倍 地增长。外部对区域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越大, 区域可输出商品的比较优势越强,区域间的贸 易障碍越小,区域经济增长就越有利。近几年 我国沿边境的某些地区经济增长较快,主要得 益于地区边境贸易的迅速发展。国家的区域政 策,往往对一个地区区域经济增长起关键性作 用。如我国沿海经济特区经济的迅速增长,主 要依靠国家特殊的政策。国家的投资重点区, 重点开发区,政策倾斜区通常也是经济增长较 快的地区。
1)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增长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优质ppt]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优质ppt]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用本国产品代替进口 出口替代战略:用工业制成品代替初级产品 工业赶超战略 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


从不平衡发展到相对协调发展



中部崛起
由 东 振兴东北 到 西
西部大开发
时间与次序 由中心到边缘再到外围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内容交叉、冲突较多 ,规划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和协调。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出口额
出口额(亿美元)
1-5月 累计
8752.0 19.5 91.8
221.1 185.2
20.7 53.6
6.6 52.9 31.6
1.9 19.7 73.3
1-5月 累计±%
-0.4 36.2 44.5 45.4 10.1
16 56.4 -59 50.3 46.2 -26.4 30.9 -6.6
几个重要的不同之处
层次 不同点
特区
全面性综合配 局部性综合配 套改革试验区 套改革试验区
区域战略阶段 沿海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
战略
体制背景 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初期
经济初步建立
重点取向
面向国外,引 示范建立社会 解决重大战略
进与学习
主义市场经济 问题 体制
• 当前我国区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购进价格指数
地区
全国 内蒙古 广西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出厂价格指数(%)购进价格指数(%)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PPT完美版课件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PPT完美版课件
多 大 不平衡
均衡
非均衡
1
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从非均衡到均衡再到非均衡的演变。
要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就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
PANDUAN
判断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提出:2013年,国家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2.范围:包括 、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 、贵州、云南等省市, 占全国的21%,人口和 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3.在我国总体发展格局中的地位(1)是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经济带。(2)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3)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4)是我国 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内部环境
自身实力
以黄金水道长江为轴,覆盖11个省市,人口众多、经济总量高
综合实力强大;战略支撑全国的发展
内部环境
空间组成
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依托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航道
可以形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格局,有利于发挥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整体发展
土地面积
上海
四川
经济
内河
生态文明
1
2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没有限制性因素。
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为上海、南京、杭州。
PANDUAN
判断
3
长江经济带应发挥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扬长补短,协调发展。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1.发展背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同属华北要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 、文化 ,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2.规划: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 机制、生态环保 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3.发展战略:重点是疏解北京 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着力推进京津冀 ,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二)PPT课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二)PPT课件

18.74 21.18 15.67 16.69 13.96
710.24 717.03 747.88 488.6 724.6
13152.86
4656.38
13821.2
4512.5
13119.05
4097.24
12866
4697
12990.4
4202.5
2008年中部地区GDP总额对比
2008年中部地区人均GDP对比

2008年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对比
2008年中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对比
亿元
2008年中部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8年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主要战略解读
(1)功能定位 (2)发展重点 (3)发展目标 (4)地方主要举措 (5)国家政策支持
3、重要区域
(1)武汉城市群 (2)中原城市群 (3)长株潭一体化 (4)环鄱阳湖城市群 (5)皖江城市带 (6)合芜蚌实验区
(7)合肥城市群 (8)太原城市群
(9)昌九工业走廊
(1)武汉城市群
(2)中原城市群
(3)长株潭一体化
(4)环鄱阳湖城市群
(5)皖江城市带
(6)太原都市圈
(7)合芜蚌实验区
(8)合肥城市群
(9)昌九工业走廊
中部城市群主要经济指标占中部地区的比例
%
中部城市群与国内三大城市群经济总量对比图
(F)辽宁中部城市群
(三)中部崛起
1、中部六省主要经济数据
地区
GDP
(2008年 (亿元)
人均 GDP
中 河南
部 湖北 六 湖南
山西

江西
安徽省
18407.78 11330.38 11156.64 6938.73 6480.3 8874.2

区域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课件

区域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课件
业等社会目标的实现。
2.区域经济要素分布的空间上不平等性,导致区
域间贫富差距加大。
区域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课件
5
四、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和手段
1、区域政策工具:一般有微观政策工具、宏观政 策工具、协调政策工具。
微观政策工具:包括劳动力再布局政策,如迁移 政策、劳动力流动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效率政 策。还包括资本再布局政策。可通过税收与补贴 对投入、产出、技术进行引导,还可通过资本市 场效率政策、管理控制等实现政策目标。
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要; 二是运用财政手段支持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对社
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带动效应的产业; 三是利用财政手段限制污染环境、掠夺性资源
开采等外部负效应和外部不经济状况。
区域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课件
11
2 调节收入分配
一是政府通过税收、补贴等财政手段, 调节居民、产业、地区之间的收入水平 和收入差距;
29
区域发展战略包括以下几种:
经济总体发展战略
经济总体发展战略通常把发展指导思想、 远景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产业结构、主导产 业、人口控制目标、各产业的比例和发展方向 作为谋划重点。
区域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课件
30
总体目标
战略目标的设置
经济目标
经济总量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 经济结构指标
社会目标
人口构成指标 人口总量指标 物质生活水平指标 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指标
建设目标
空间结构指标 空间规模指标
环境质量指标
区域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课件
31
经济部门发展战略
经济部门发展战略主要是明确各部 门的发展方向、远景目标、重点建设项 目和实施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课件
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圈层即城市影响区,一产占优势,还是城市水资源保护区、 动力供应基地和假日休闲地。
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圈层理论总结了城市扩张和发展的一 般规律,对发展城市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指导 意义。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这对我 们合理规划和发展城市经济、合理规划小城镇的发展更具有 现实意义。
(1)梯度推进理论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提高 经济发展效率。
(2)梯度推进理论有较强的适应性。 (3)在实践中梯度推进理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局限性:难以科学划分梯度,实践中容易扩大地区间的发 展差距。
(三)增长极模式
主要观点:主张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 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 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 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增长极理论有着广泛的适应性;有 利于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增长极理论在实 践中的成功事例很多(如各类开发区)。 局限性:在培育增长极的过程中可能加大增长极与周边地 区的贫富差距。
(二)梯度推进模式
主要观点:梯度推进理论重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 差距,认为较为发达地区属于高梯度地区、不发达地区属 于低梯度地区。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应在高梯度地区优 先发展,而传统产业应在低梯度地区发展。产业结构的升 级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该模式把经济效率放在区域发展和生 产力布局的首位,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该理论在制定 地区发展战略时具有重要意义,应用范围较广。
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该理论对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十分注 重,强调交通条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增长极理论不同 的是,点轴开发是一种地带开发,它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 动作用,要大于单纯的增长极开发。 沿边开发战略 长江开发战略 亚欧大陆桥
(五)网络开发模式
主要观点: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个地区形成了增长极即各类
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注重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差距 和维护社会稳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有利于区域和 产业协调发展。
局限性:不发达地区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条件;注重地区公 平和产业平衡,忽视了效率;实践效果不佳,计划经济时 代采取平衡发展战略,虽缩小了区域差距,但投资分散, 重点不突出,导致全国经济发展迟缓。
(四)以156项重大项目为标志,战略布 局开始向内地倾斜
1953-1957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沿 海与内地关系。苏联援建的156项重大工业项目 主要安排在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同时积 极利用沿海的工业,推进中国的工业化。中国生 产力布局开始向内地倾斜。
(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以重点投资和建设内陆 地区的均衡发展阶段;
--“六五”和“七五”时期加快发展沿海地区的非均 衡发展阶段;
--“八五”时期以来的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二)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的四次大规模调整
--以“一五”156个重点项目布点为标志的内陆 地区倾斜政策 --以大小“三线建设”为标志的进一步向中西部 倾斜政策 --以“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为标志优先发展 东南沿海地区的政策 --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标志的区域协调发展
(四)点轴开发理论
主要观点: 重视“点”即增长极和“轴”即交通干线的作用,
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 的建立,连接地区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生产 和运输成本降低,形成了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 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 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 增长点和增长轴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带 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领头羊。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城乡一体化。
(六)圈层结构模式
主要观点: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
用与空间距离成反比,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 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
内圈层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城区,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以第 三产业为主;
中间圈层即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居民点密度低,建筑 密度小,以二产为主,可发展城郊农业;
(三)历史上中国就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 极不平衡的大国
旧中国留下极不平衡的区域格局:现代工业主 要布局在沈阳、大连等东北地区、上海和长江三 角洲地区、武汉地区。中国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 中所占比重仍不足10%,而且主要布局在东部地 区,西部地区除四川盆地外,基本上都是未开发 的不毛之地,没有现代工业和工业文明。
中心城镇和增长轴即交通沿线,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范 围不断扩大,在较大的区域内已经形成了商品、资金、技 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 强调加强增长极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 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
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
增长极开发、点轴开发都是以强调重点发展为特征, 在一定时期内会扩大地区发展差距,而网络开发是以 均衡分散为特征,将增长极、增长轴的扩散向外推移。 该理论一方面要求对已有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更新、 扩散、转移;另一方面又要求全面开发新区,以达到 经济布局的平衡。
大城市功能定位与城市改造
中心城市的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它对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大作用。
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理模式论适用的条件和范 围不一样,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在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时,应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考 虑区域内外的发展环境,做出合理的选择。
二、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重点 变化的回顾
我国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研究
主讲人 白超英
主要内容
◆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及简要评价 ◆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重点转变的回顾 ◆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 ◆ 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 及简要评价
(一)平衡发展模式
主要观点:主张各地区、各产业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 衡部署生产力,特别是加大对落后地区、不发达产业投资, 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