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工艺学名词解释
生物制药工艺学5章生物制药工艺学

优先选择技术成熟、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维护方便的设备,同时要考虑设备的 可扩展性和升级潜力。
车间布局规划原则和实例展示
车间布局规划原则
遵循工艺流程顺畅、物料搬运便捷、空间利用高效、安全卫 生等原则进行车间布局规划。
实例展示
以某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车间为例,展示如何根据生产工艺 流程、设备尺寸和产能等因素,合理规划车间布局,包括设 备摆放、物料存放、人员流动等方面的设计。
前景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物医药需求的增长,生物制药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未来 ,生物制药将在疾病治疗、预防保健、农业、环保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健康和 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02 原料选择与预处理
原料来源及选择原则
动物源原料
选择健康、无疾病、品种明确的动物,确保 原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资源管理
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
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过程监控和持续改进方法论述
过程监控
建立过程监控机制,对关键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过程稳定和 受控。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识别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机会。
持续改进
采用PDCA循环等方法,对过程进行持续改进,提高过程效率和 质量。
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建立
设备维护和保养的重要性
设备是生物制药生产的核心,良好的维护和保养制度能够确保设备稳定运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故障停机 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建立
制定详细的设备维护和保养计划,明确维护周期、保养内容和责任人;建立设备维护档案,记录设备维护历史和 故障处理情况;定期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生物制药工艺学名词解释

1 Biologics 生物制品:一般指的是用微生物(包括细菌,噬菌体,立克次体病毒等)为生物代谢产物,动物毒素,人或动物的血液或组织等加工而制成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特定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疾病的免疫制剂,主要指菌苗,疫苗,毒素,应变原与血液制品等。
2 Electroporation 电穿孔:是指在高压电脉冲的作用下使细胞膜上出现微小的孔洞,外界环境中的DNA穿孔而入,进入细胞,最终进入细胞核内部得的方法。
该方法既适合于贴壁生长的细胞,也适合用于悬浮生长的细胞,既可用于瞬时表达也可用于稳定转染。
3 Microcarrier culture 微载体培养:微载体培养是使细胞贴附在微小颗粒载体上,它创造了相当大的贴附面积,供细胞贴附生长、增殖。
载体体积很小,比重较轻,在轻度搅拌下即可使细胞自由悬浮于培养基内,充分发挥悬浮培养的优点。
4 Conventional filtration 常规过滤:是指料液流动方向和过滤介质垂直的过滤方式。
常规过滤时,固体颗粒易被填塞在过滤介质上,形成滤饼。
料液必须穿过滤饼和过滤介质的微孔。
恒压下,随着滤饼厚度的增加,滤液不断减慢。
5 SCF 超临界流体:是指处于超临界温度(TC)和超临界压力(PC)以上的特殊流体。
当气体物质处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时,不会凝缩为液体,只是密度增大,因此,超临界流体相既不同于一般的液相,也有别于一般的气相,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
6 Adsorption method 吸附法:指利用吸附作用,将样品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或杂质吸附于适当的吸附剂上,利用吸附剂对活性物质和杂质间吸附能力的差异,使目的物和其他物质分离,达到浓缩和提纯目的的方法。
7 Compound affinity 复合亲和力:即吸附剂的亲和结合过程,既涉及离子效应的应用,又有疏水作用,且这两种弱的作用还彼此增强,其结果使亲和力大大增强。
8 Thymus hormones 胸腺激素:胸腺是一个激素分泌器官,对免疫功能有多方面的影响。
生物制药工艺学(1)

生物药物对热、酸、碱、重金属及pH变化和各种理 化因素都较敏感,生物材料又易腐败、染菌、被微生 物的活动所分解或被自身的代谢酶所破坏,甚至机械 搅拌、压片机冲头的压力、金属器械、空气、日光等 对生物活性都会发生影响。
为此,要确保生物药物的有效药理作用,就要从 原料制造、工艺过程、制剂、贮存、运输和使用各个 环节严加控制。
3、 生物制品——用微生物及微生物代谢产物或 动物血清制成的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制品。
⑴ 狭义的疫苗亦称为病毒性疫苗,是用减毒的活病 毒或立克次体及灭活的强毒病毒或立克次体制备的一 类用于自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⑵ 广义的疫苗包括病毒性疫苗、细菌性疫苗(菌苗) 和类毒素等由微生物所制备的用于自动免疫的生物制 品。
预计基因工程疫苗的品种将会迅速增多。同时各 种免疫诊断制品和治疗用生物制品也迅速发展。
3、生物技术药物:
自1982年人胰岛素成为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第一 个生物医药产品以来,以基因重组为核心的生物技术 所开发研究的新药数目一直居首位。
此外,应用酶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和基因工程 技术生产抗生素、氨基酸和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也已步 入产业化阶段。
30年代中期建立了小鼠和鸡胚培养病毒的方法, 从而用小鼠脑组织或鸡胚制成黄热病、流感、乙型脑 炎、森林脑炎和斑疹伤寒等疫苗。
50年代,在离体细胞培养物中繁殖病毒的技术取 得突破,从而研制成功小儿麻痹、麻疹、腮腺炎等新 疫苗。
80年代后期,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己研制成功乙肝疫 苗、狂犬病疫苗、口蹄病疫苗和AIDS病疫苗程方法)和生化方法制成的,具有免疫学反应 或平衡生理作用的药物制剂。
生物制药工艺学是一门新型的现代制药工艺学。 具体任务是讨论:
①生物药物的来源及其原料药物生产的主要途径和 工艺过程;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

生物制药工艺学第一章生物药物得概述一、名词概念●1.生物药物: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综合应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物理化学与药学得原理与方法进行加工、制造而成得一大类预防、诊断、治疗制品。
●2.生化药物:运用生物化学得理论、方法与研究成果,从生物体分离、纯化得到得一些重要生理活性物质,如氨基酸、多肽等。
3.生物制药工艺学:就是从事各种生物药物得研究、生产与制剂得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4.生物制品:用生物学方法(包括基因工程方法)与生化方法制成得,具有免疫学反应或平衡生理作用得药物制剂。
5.多价菌苗:用人工合成法将单价菌苗纯化后,用化学方法相互连接起来生成具有复合免疫功能得一类新制品。
●6.细胞生物因子:在体内对动物细胞得生长有调节作用,并在靶细胞上具有特异受体得一类物质,现已发现得细胞生长因子均为多肽或蛋白质。
二、应掌握得知识点1.14世纪末,法国巴斯德创制得疫苗就是狂犬病疫苗。
2.1982年,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得第一个生物医药产品就是人胰岛素。
3.超氧化物歧化酶得英文缩写为SOD。
4.McAb表示得意义为单克隆抗体。
5.尿激酶可用于治疗血栓疾病。
6.人类治疗防病得三大药源有化学药物、生物医药产品与中草药。
7.生物药物主要包括生化药品、生物制品与生物医药产品。
8.“三致实验”就是指致突变、致癌与致畸。
三、重点及难点●1.生物药物发展得类型有三类:(1)第一类型就是利用生物材料加工制成得含有某些天然活性物质与混合成分得粗制剂;(2)第二类型就是根据生物化学与免疫学原理,应用近代生化分离、纯化技术从生物体取得得具有针对治疗作用得特异成分;(3)第三类型就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得天然活性物质以及通过蛋白质工程原理设计制造得比天然物质更高活性得类似或与天然结构不同得全新药理活性成分。
●2.生化药物得种类有:(1)氨基酸类药物;(2)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3)酶与辅酶类药物;(4)核酸及其降解物与衍生物;(5)多糖类药物;(6)脂类药物;(7)细胞生长因子与组织制剂。
生物制药工艺学名词解释

生物制药工艺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 药品:一定剂型和规格的药物并赋予一定的形式(如包装),而且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有明确的作用用途。
药物: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 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als:以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份为原料综合应用生物学、物理化学与现代药学的原理与方法加工制成的药物。
3. 生物活性Biological activity,Bioactivity:对活组织如疫苗有影响的特性。
4. 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酶学与工程学互相渗透结合,发展形成的生物技术,它是从应用目的出发,研究酶和应用酶的特异催化功能,并通过工程化过程将相应原料转化成所需产物的技术。
5. 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是指借助于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把酶束缚在一定空间内并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制剂。
6. 组合生物合成combinatorial biosynthesis(组合生物学combinatorial biology):应用基因重组技术重新组合微生物药物的基因簇,产生一些非天然的化合物。
7. 药物基因组学:一门研究个人的基因遗传如何影响身体对药物反应的科学。
8. 凝聚作用coagulation:指在电解质作用下,胶粒粒子的扩散双电子层排斥电位降低,破坏了胶体系统的分散状态,使胶体粒子发生聚集的过程。
9. 萃取extraction:将物质从基质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一般指有机溶剂将物质从水相转移到有机相的过程。
10. 反萃取stripping/back extraction:将萃取液与反萃取剂相接触,使某种被萃入有机相的溶质转入水相的过程。
11. 萃取因素/萃取比:萃取溶质进入萃取相的总量与该溶质在萃余相中总量之比。
12. 分离因素separation factor:在同一萃取体系内两种溶质在同样条件下分配系数的比值。
13. 双相萃取技术two-aqueous phase extraction:利用不同的高分子溶液相互混合可产两相或多相系统,静置平衡后,分成互不相溶的两个水相,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水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来进行萃取的方法。
生物制药工艺学(王徐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物:生物药物是指运用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综合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2、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细菌群体,促进其突变率大幅度提高,然后采用简便、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选出少数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菌株。
3、盐析法:是利用各种生物分子在浓盐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通过向溶液中引入一定数量的中性盐,使目的物或杂蛋白以沉淀析出,达到纯化目的的方法。
4、吸附法:指利用吸附作用,将样品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或杂质吸附于适当的吸附剂上,利用吸附剂对活性物质和杂质间吸附能力的差异,使目的物和其它物质分离,达到浓缩和提纯目的的方法。
5、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生物转化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的环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6、双水相萃取:不同的高分子溶液相互混合可产生两相或多相系统,利用物质在互不相容的两水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来进行萃取的方法。
7、生物分离技术:从动植物或者微生物的有机体或者器官、生物工程产物及其生物化学产品中提取、分离、纯化有用物质的技术过程。
也称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8、絮凝: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在悬浮粒子之间产生架桥作用使胶粒形成大的絮凝团的过程。
9、相对离心力:由于各种离心机转子的半径或者离心管至旋转轴中心的距离不同,离心力而受变化,相对离心力就是实际离心场转化为重力加速度的倍数。
10、亲和吸附剂:由载体及配基偶联构成,在亲和层析中起可逆结合的特异性物质称为配基,与配基结合的层析介质称为载体。
11、细胞破碎:是指利用外力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使细胞内容物包括目的产物成分释放出来的技术,是分离纯化细胞内合成的非分泌型生化物质(产品)的基础。
12、亲和层析:在生物分子中有些分子的特定结构部位能够同其他分子相互识别并结合,这种结合既是特异的,又是可逆的,改变条件可以使这种结合解除。
生物制药工艺

生物制药工艺
生物制药工艺是指应用生物技术和有机合成技术,利用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体制备理化药物的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物质合成有机或无机物质的生物过程的术语。
其主要的考虑点包括细胞学,基因学和生物流行病学的实验室工作,以及利用各种生物技术过程进行微生物和有机合成药物研制,有效将藏身于人类机体、病原体和病毒中的醣脂类物质,生合成药物和酶类药物。
生物制药工艺是当前药物研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艺的应用范围涉及到有机合成和非有机合成,以及利用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细胞或机体提供材料,通过不同的方法对生物物质进行加工,从而实现新药和药剂标准物质的制备。
在生物制药工艺中,合成技术和表观遗传学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应用了精细有机合成和小分子结构设计技术,以及核酸和蛋白质组学、化学结构生物活性和药效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可为新药和药物的研制开辟更多的途径。
生物制药工艺可以大大改善医药产品的质量,其中有些产品更加安全、有效,也更具有药效和疗效,因此也有利于改善人们的健康水平。
此外,该工艺还能有效减少使用量,从而节省成本,并使药物的研发周期缩短,从而推动新药和新技术的发展,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生物制药工艺是基于生物技术和有机合成技术,以不同的生物细胞体系制备药物。
其特色在于可以高效合成药物能够令药物更加有效、安全而且具有良好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药物的质量。
可以说生物制药工艺是目前药物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现代医药的发展。
生物制药工艺学名词解释

生物制药工艺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 药品:一定剂型和规格的药物并赋予一定的形式(如包装),而且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有明确的作用用途。
药物: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 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als:以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份为原料综合应用生物学、物理化学与现代药学的原理与方法加工制成的药物。
3. 生物活性Biological activity,Bioactivity:对活组织如疫苗有影响的特性。
4. 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酶学与工程学互相渗透结合,发展形成的生物技术,它是从应用目的出发,研究酶和应用酶的特异催化功能,并通过工程化过程将相应原料转化成所需产物的技术。
5. 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是指借助于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把酶束缚在一定空间内并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制剂。
6. 组合生物合成combinatorial biosynthesis(组合生物学combinatorial biology):应用基因重组技术重新组合微生物药物的基因簇,产生一些非天然的化合物。
7. 药物基因组学:一门研究个人的基因遗传如何影响身体对药物反应的科学。
8. 凝聚作用coagulation:指在电解质作用下,胶粒粒子的扩散双电子层排斥电位降低,破坏了胶体系统的分散状态,使胶体粒子发生聚集的过程。
9. 萃取extraction:将物质从基质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一般指有机溶剂将物质从水相转移到有机相的过程。
10. 反萃取stripping/back extraction:将萃取液与反萃取剂相接触,使某种被萃入有机相的溶质转入水相的过程。
11. 萃取因素/萃取比:萃取溶质进入萃取相的总量与该溶质在萃余相中总量之比。
12. 分离因素separation factor:在同一萃取体系内两种溶质在同样条件下分配系数的比值。
13. 双相萃取技术two-aqueous phase extraction:利用不同的高分子溶液相互混合可产两相或多相系统,静置平衡后,分成互不相溶的两个水相,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水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来进行萃取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Biologics 生物制品:一般指的是用微生物(包括细菌,噬菌体,立克次体病毒等)为生物代谢产物,动物毒素,人或动物的血液或组织等加工而制成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特定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疾病的免疫制剂,主要指菌苗,疫苗,毒素,应变原与血液制品等。
2 Electroporation 电穿孔:是指在高压电脉冲的作用下使细胞膜上出现微小的孔洞,外界环境中的DNA穿孔而入,进入细胞,最终进入细胞核内部得的方法。
该方法既适合于贴壁生长的细胞,也适合用于悬浮生长的细胞,既可用于瞬时表达也可用于稳定转染。
3 Microcarrier culture 微载体培养:微载体培养是使细胞贴附在微小颗粒载体上,它创造了相当大的贴附面积,供细胞贴附生长、增殖。
载体体积很小,比重较轻,在轻度搅拌下即可使细胞自由悬浮于培养基内,充分发挥悬浮培养的优点。
4 Conventional filtration 常规过滤:是指料液流动方向和过滤介质垂直的过滤方式。
常规过滤时,固体颗粒易被填塞在过滤介质上,形成滤饼。
料液必须穿过滤饼和过滤介质的微孔。
恒压下,随着滤饼厚度的增加,滤液不断减慢。
5 SCF 超临界流体:是指处于超临界温度(TC)和超临界压力(PC)以上的特殊流体。
当气体物质处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时,不会凝缩为液体,只是密度增大,因此,超临界流体相既不同于一般的液相,也有别于一般的气相,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
6 Adsorption method 吸附法:指利用吸附作用,将样品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或杂质吸附于适当的吸附剂上,利用吸附剂对活性物质和杂质间吸附能力的差异,使目的物和其他物质分离,达到浓缩和提纯目的的方法。
7 Compound affinity 复合亲和力:即吸附剂的亲和结合过程,既涉及离子效应的应用,又有疏水作用,且这两种弱的作用还彼此增强,其结果使亲和力大大增强。
8 Thymus hormones 胸腺激素:胸腺是一个激素分泌器官,对免疫功能有多方面的影响。
胸腺依赖性的淋巴细胞群——T细胞直接参与有关免疫反应。
胸腺对T细胞发育的控制,主要通过由胸腺所产生的一系列胸腺激素,促使T细胞的前身细胞——前T细胞分化、增值、成熟为T细胞的各种功能亚群,由此控制调节免疫反应的质与量。
9溶菌酶,又称胞壁质酶或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
它广泛存在于鸟类和家禽的蛋清、哺乳动物的泪、唾液、血浆、尿、乳汁、白细胞和组织(如肝、肾)细胞内,其中以蛋清含量最丰富。
10.组织制剂系指采用动物的组织、器官、腺体等提取得到的具有生理作用的混合制剂。
11.趋化性细胞因子是一个蛋白质家族,由十余种结构有较大同源性、分子量多为8~10kD 的蛋白组成。
主要由白细胞与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分泌,可结合在内皮细胞的表面,具有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趋化和激活活性。
12. 体外培养就是将活的生物体结构成分或者活的微小个体放到体外环境中让共生存和生长的技术。
13. 维生素是生物体内一类量微、化学结构各异,具有特殊功能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们大多需从外界摄取。
14 固体培养法亦称麸曲培养法,该法是利用麸皮或米糠为主要原料,另外视需要添加其它谷糠、豆饼等,加水拌成含水适度的半固态物料作为培养基。
15.抗原(antigen)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而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或称完全抗原。
16.贴壁培养是必须让细胞贴附在某种基质上生长繁殖的培养方法。
它适用于一切贴附依赖性细胞(贝占壁细胞),也适用于兼性贴壁细胞。
该方法的优缺点与悬浮培养正好相反,优点是适用的细胞种类广(因为生产中所使用的细胞绝大多数是贴壁细胞),较容易采用灌流培养的方式使细胞达到高密度。
17. Transformation(转化):是指微生物细胞直接吸收外源DNA的过程。
18. Batch culture(分批培养):是一种间歇的培养方式,除了进气,排气和补加酸碱调节PH 外,在培养过程中与外界没有其他的物质交换。
19. Coagulation(凝聚作用):是指在某些电解质作用下,使胶体粒子的扩散双电子层的排斥点位降低,破坏了胶体系统的分散状态,而使胶体粒子聚集的过程。
20. RESS(快速膨胀法):是利用高密度的超临界流体溶解固体溶质,通过喷嘴快速泄压至一个大气压的低密度气体,溶质的溶解度急剧减小至万分之一以下,造成固体溶质结晶析出。
21 .Recrystallization(重结晶):即将晶体用适合的溶剂溶解后再次结晶,能使纯度提高,因为杂质和结晶物质在不同溶剂和不22. Chromatofocusing(色谱聚焦):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新型的蛋白质纯化技术。
23. Affinity precipitation(亲和沉淀):是生物亲和相互作用与沉淀分离相结合的蛋白质类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技术。
24. BAFC(生物亲和层析):是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特异性相互作用物质对的亲和层析,通常具有很高的选择性。
25. 生长因子,是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26. 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而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或称完全抗原。
27.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28. 干扰素,系指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有关生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诱生蛋白质。
29. 溶菌酶,是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天然抗感染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症。
30. 配基,在亲和层析中起可逆结合的特异性物质称为配基。
31. 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综合应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物理化学和药学的原理与方法进行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大类预防、诊断、治疗制品。
32. Antigen: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而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3. CSF:集落刺激因子是指能够刺激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34. Biopharmaceutics :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它成分,综合应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物理化学和药学的原理与方法进行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大类、诊断、治疗制品。
35. 免疫球蛋白是一类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具有抗体活性的糖蛋白。
36. 人工免疫:人为地给机体输入抗原以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或直接输入免疫血清,使获得某种特殊抵抗力,用以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者,称为人工免疫。
37. 连续培养法是利用连续培养反应器,在投料和接种培养一段时间后,以一定速度连续采集细胞和培养液,并以同样速度供给新鲜培养基,以使细胞生长环境长期维持恒定的方法。
38. 接触抑制:当细胞在基质上分裂增殖,每个细胞与其周围的细胞相互接触时,细胞就停止增殖。
此时若能保持充足的营养,细胞仍可存活相当一段时间,但细胞浓度不再增加,该现象称之为接触抑制。
39. 凝胶层析:是将样品化合物通过一定孔径的凝胶固定相,由于流经体积的差异,使不同分子量的组成得以分离的层析。
40. IFN(Interferon):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41. IL(Interleukin):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
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
42.CSF(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集落刺激因子可刺激骨髓未成熟细胞分化成熟并在体外可刺激集落形成的细胞因子43. EPO(Erythropoietin):促红细胞生成素由肾脏和肝脏分泌的一种激素样物质,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
44.EGF(Epidermal Growth Factor):表皮生长因子是一种小肽,由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是类EGF大家族的一个成员,是一种多功能的生长因子,在体内体外都对多种组织细胞有强烈的促分裂作用。
45. NGF(Nerve Growth Factor):神经生长因子是具有神经元营养和促突起生长双重生物学功能的一种神经细胞生长调节因子46.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能消除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
47.LH:由垂体产生的一种激素。
在男性中能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男性激素,在女性中刺激卵巢分泌女性雌激素48.乳化:将一种液体分散到另一种互不相溶的溶液中,形成高度分散体系。
49. 固定化细胞技术:将分泌目的的酶的细胞(或菌体)直接固定在大分子载体上的技术50. 亲和层析:利用生物体中多数大分子具有与某些相应的分子专一性可逆结合的特性而建立的分离纯化技术。
51. 氨基酸输液:多种结晶(纯)L-氨基酸依特定比例混合制成的静脉内输注液52. 人工免疫:人为地给机体输入抗原以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或直接输入免疫血清,使获得某种特殊抵抗力,用以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者,称为人工免疫。
53. Ig:免疫球蛋白,是一类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具有抗体活性的糖蛋白。
54. 接触抑制:当细胞在基质上分裂增殖,每个细胞与其周围的细胞相互接触时,细胞就停止增殖。
此时若能保持充足的营养,细胞仍可存活相当一段时间,但细胞浓度不再增加,该现象称之为接触抑制。
55. 组织制剂:采用动物的组织、器官、腺体等提取得到的具有生理作用的混合制剂。
56. 多肽与蛋白质药物:药物组成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结合成的肽或蛋白质。
57. Gastric mucin:胃膜素-是从猪胃粘膜中提取的一种以粘蛋白为主要成分的药物。
58. IFN:干扰素-系指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有关生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诱生蛋白质。
59 .transformation:微生物细胞从周围介质中直接吸收外源DNA而使它的基因型和表形发生变化的现象。
60. Biological product:生物制品-是应用普通的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获得的微生物、细胞及各种动物和人源的组织和体液等生物材料制备,用于人类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61. .recycling chromatography:循环层析-即在同一根或两根柱上,样品反复进行层析。
这种层析方法可使分子量极为相近的几个组分,经数次循环后,有可能完全分离。
6.6.isepsis:防腐--是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