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年1月1日相关的几个话题

合集下载

元旦的由来和风俗介绍

元旦的由来和风俗介绍

元旦的由来和风俗介绍“元旦”一词古已有之,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晋书》。

那么你知道多说关于元旦的由来故事和习俗活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元旦的由来和风俗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元旦的由来每年阳历的1月1日为元旦,“元”表示开始,“旦”表示日,即“初识的日子,新的一年的第一天”。

现在的元旦是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

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

“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

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元旦的风俗中国元旦的习俗:燃放鞭炮、祭拜各方神明、杀鸡杀鹅。

各大地方台也会举办元旦晚会,表演庆祝,一家人围坐一起观看,聚餐,团团圆圆,温馨且幸福。

元旦吃饺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

如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说,北京郊区的宛平县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长上为寿”。

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

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

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

喝椒柏酒:在东汉《四民月令》中已经出现。

椒是花椒,古人说椒是玉衡星之精,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柏树叶,古人视为仙药,可免百病。

椒、柏可分别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饮用。

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

饮椒柏酒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明代山东历城、浙江嘉兴均有此俗。

喝桃汤:即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而饮,古人以桃为五行之精,能厌伏邪气。

制百鬼,故饮之。

吃汤饼:古代凡小麦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

汤饼即面条。

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条之类的食品。

元旦的传说故事1、尼罗河涨潮时间大约在公元5万年前,古埃及人的生活方式已由游牧变成农耕,定居在尼罗河的两岸,他们的农业能否收成与尼罗河发洪水有很大关系。

元旦由来和背景介绍元旦的历史渊源与背景解析

元旦由来和背景介绍元旦的历史渊源与背景解析

元旦由来和背景介绍元旦的历史渊源与背景解析元旦,即公历的一月一日,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通行的公共假日,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本文将介绍元旦的由来、背景以及元旦在不同文化中的庆祝方式。

一、元旦的历史渊源1.西方元旦的起源西方元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的“卡拉邹”节庆,这是古罗马人在农历12月末和1月初庆祝的新年活动。

在公元前153年,罗马将元旦的日期确定为1月1日,以为新年的开始。

2.中国元旦的起源中国的元旦起源于汉朝,当时汉武帝将农历正月初一设定为农历新年。

直到1911年,随着清朝的灭亡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开始采用公历,并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二、元旦的背景解析1.西方元旦的背景在西方文化中,元旦被视为新的开始和新的希望。

人们通常会制定新年的愿望、目标和计划,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烟火表演、音乐会和家庭聚餐等。

同时,在元旦之夜,人们会倒数计时迎接新年的到来。

2.中国元旦的背景中国的元旦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和新的希望。

这一天,人们会放假休息,并且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观看焰火表演、举行文艺演出和家庭聚餐。

此外,中国还有一项特殊的传统活动,即包饺子。

包饺子是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和团圆的象征。

三、元旦的庆祝方式1.西方元旦的庆祝方式在西方国家,元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人们会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游行和音乐会,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同时,人们还会互相交换礼物,举行家庭聚餐,并观看烟火表演。

在一些国家,如美国,人们还会参加跨年派对,在午夜时分举杯祝酒。

2.中国元旦的庆祝方式在中国,元旦被视为公共假日,人们会放假休息。

在这一天,人们可以选择旅游、走亲访友、观看焰火表演或者参加各种庆祝活动。

同时,很多城市和景点还会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庆典活动,吸引游客和居民共同欢庆新年的到来。

综上所述,元旦作为新年的开始,具有重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们都通过庆祝活动和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新年的期待和祝福。

无论是走近西方的热闹喧哗,还是沉浸在中国的祥和团聚,元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享欢乐和祝福的机会。

元旦中国人的重要节日

元旦中国人的重要节日

元旦中国人的重要节日元旦——中国人的重要节日元旦是中国人民最为盛大、庄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1月1日,整个国家都会纷纷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元旦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是中国人民热爱生活、追逐梦想的象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元旦的起源、庆祝活动和它对中国人的意义。

一、元旦的起源元旦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农历的阳历对照。

根据历史记载,元旦最早可追溯到清朝。

清朝时,中国接受了国际上用西方的公历来制定时间的习惯,这样每年1月1日就成为了中国的元旦。

元旦,即一年的开始,也象征着新的希望和新的开始。

而在古代,元旦则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这一天与太阳的运行周期有关,被视为万物复苏之时。

二、元旦的庆祝活动元旦作为中国人民的重要节日,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

庆祝活动既有传统的习俗,又有现代的创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元旦庆祝活动:1. 文化表演:元旦期间,人们会在广场、剧院等场所举办各种文艺表演,如舞蹈、戏剧、音乐会等。

这些表演节目既能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展示现代的艺术成就。

2. 辞旧迎新:人们会在元旦前夕,整理家居,清扫尘垢,以辞旧迎新,迎接新年的到来。

同时,人们还会贴春联、剪窗花,将家里装饰得喜庆而温馨。

3. 贺年走亲访友:元旦是人们互相拜访的重要时刻。

亲朋好友会互相走动,互道新年祝福。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一起吃年夜饭,品尝传统美食,如饺子、汤圆等。

4. 烟花晚会:元旦晚上,各地还会举行盛大的烟花晚会。

人们聚集在广场上,观看华丽夺目的烟花表演,欢度新年的来临。

5. 体育竞赛:元旦期间,各地还会举行各类体育竞赛,如马拉松比赛、足球比赛等。

这些活动既有益于身体健康,也增加了元旦的喜庆氛围。

三、元旦对中国人的意义元旦是中国人民的盛大狂欢,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和祝福。

它对中国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 新的开始:元旦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是人们寄托希望、展望未来的重要节点。

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机遇和可能,人们会在这一天立下新年的愿望和目标。

中国元旦节的由来和习俗

中国元旦节的由来和习俗

中国元旦节的由来和习俗中国元旦节的由来和习俗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

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

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中国元旦节的由来和习俗的相关内容吧。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元旦的由来和习俗一、中国元旦的由来中国元旦的由来,据说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

在古代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开始的意思,而旦指的是日子元旦合称并是“初始的日子”。

而在历法上,专家们习惯称地球围绕太阳1周为1年。

到解放后元旦节被政府定为1月1日,在立春前后并且还有假放,而在民间有的地方会举行“庙会”等欢庆活动,传承古代的民俗。

二、元旦的习俗元旦的习俗种类很多,地方不同习俗也不同。

存在着饮食、服饰、活动、交互、过礼、娱乐等方面的差异!是由于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的!但大多数还是一样的。

元旦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对联,又称春联,它的种类很多,但大致有对联和春条。

每幅对联都有横披和一个「福」字,而春条则如「万事亨通」,则单贴在适当的地方,如门柱上等。

其实因春联(包括对联和春条)在古代都是专人挥毫(用毛笔)书写的,所以俗称「挥春」。

关于元旦的资料大全

关于元旦的资料大全

关于元旦的资料大全元旦是每年的1月1日,也是公历的开始。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节日,它在各国都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从历史、传统,到庆祝活动和习俗,下面将为你综合介绍关于元旦的资料大全。

1. 元旦的起源与历史元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年,当时罗马共和国的儒略·凯撒将1月1日定为新年。

此后,元旦的庆祝传统逐渐传播到欧洲各地,并在1582年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推行了现代公历,将1月1日作为全球新年的开始。

元旦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文化有关的庆祝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2. 元旦的国际庆祝活动在不同国家,元旦往往伴随着盛大的庆祝活动。

例如,在法国,人们会举行大规模的烟花和热气球表演;在澳大利亚,人们会聚集在悉尼港,欣赏世界著名的悉尼烟花表演等等。

这些庆祝活动不仅展示了各国的独特风情,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3. 中国的元旦传统在中国,元旦在20世纪初逐渐成为国家法定节日。

人们会放假休息,举家外出旅游、观光或举办家庭聚会等。

此外,元旦期间还有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如音乐会、舞台演出、电影放映等。

中国人还会以亲朋好友互送问候与祝福,寄托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4. 元旦和全球性的新年庆典元旦的庆祝不仅限于个别国家,世界上一些城市也举办了特殊的庆祝活动。

例如,美国的纽约时代广场的跨年庆祝活动,吸引了全球观众;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大型倒数烟花表演则以其独特的气氛而著名;而德国的柏林大街派对,更是吸引了数百万人参与。

这些全球性的庆典充分展示了各国人民团结与欢庆的精神。

5. 元旦的意义和寓意元旦作为新年的开始,象征着新的希望和机遇。

对于许多人来说,元旦是时刻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教训,并制定新的目标和计划的良机。

人们会借此机会,反思过去的一年,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个人成长。

同时,元旦也意味着在原有基础上展望未来,为新的一年带来更多的幸福和成功。

总结:元旦作为全球性的节日,在世界各地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与文化内涵。

1月1日新闻联播主要内容摘抄

1月1日新闻联播主要内容摘抄

1月1日新闻联播主要内容摘抄
【新年致辞】
1、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新年致辞,强调要秉持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开放协调发展、全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号召所有党员、国家工作人员、监督者都要以最大的担当勇担使命,全力抓好特殊时期“六稳”工作,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巩固疫情防控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变革发展大局稳定。

【祝福回放】
2、中央电视台全程直播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致辞,并邀请全国人民奋力抓住新机遇,勇攀新高度,祝福新担当、新作为,实现伟大梦想。

【新年色彩】
3、全国诸多地方掀起“新年色彩”旋风,中央电视台新媒体宣传发布“走进县城,感受新年色彩”特别策划活动,覆盖10亿人口,提升新年喜庆气氛,喜迎新的开始。

【新年新福】
4、中国联通启动“网有福,学网降费”活动开展,帮助符合条件的学校和家长及时有效获取课堂教学支持,给快乐童年、新夏令营注入更多福气,未参与此活动的孩子们也可以受到家长关爱,全国多地孩子们享受到了不一样的新年新福。

【疫情防控】
5、中央宣传部启动“助力全面小康,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主题行动,疫情防控暨脱贫攻坚系列重磅专题,以健康攻关的示范方式,让更多民众了解当前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引导社会共同抗击疫情,全力建设美丽和谐的社会家园。

喜迎元旦来历

喜迎元旦来历

喜迎元旦来历喜迎元旦,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节日。

元旦,即公历的新年,是每年的1月1日,是世界各国共同庆祝的节日。

在中国,元旦是国家法定假日之一,也是人们休息、欢庆的日子。

元旦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其来历可以追溯到公元1582年,当时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颁布了一项重要的教令,即斯图尔特十三世格里历的颁布。

这个教令改革了当时广泛使用的儒略历,使之更加准确地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符。

改革后的格里历规定了每年的1月1日为新年,而且规定了闰年和平年的方法,使得公历的日期更加准确。

格里历的推行迅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接受和采用,成为了国际公认的日历标准。

在中国,元旦最早是在1928年实行的,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改用公历,废除农历,新年也就改在1月1日。

这一改革符合了中国近代化的潮流,也彰显了对传统农历的超越与新年的全球化意识。

自此以后,元旦成为中国的重要节日,通过新闻报道和传媒宣传,元旦的意义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每年的元旦,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大型晚会、焰火表演、游行等等,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元旦的来历还与旧年与新年的交替有关。

在农业社会时代,人们通常以农历来计算时间,因为农历与农作物的生长季节相符合。

旧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农历的腊月三十晚上,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以驱逐一年的不祥和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关于除旧迎新的习俗和民俗活动。

比如,家家户户会在腊月三十晚上贴春联、贴福字、挂灯笼,这些都是为了给新年增加喜庆的氛围。

此外,还有向长辈祭拜传统神明,贴门神、放鞭炮等传统风俗。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春天是个重要的季节,人们对春天充满了美好的祝福和期待。

所以,人们迎接新年的热情和欢庆情绪也是非常高涨的。

元旦作为新年的开始,往往也会引发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在这一天,人们会制定新年的计划和目标,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有所突破和进步。

这种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心愿,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如今的元旦节,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全民欢庆的节日。

公元和元旦的来历

公元和元旦的来历

公元和元旦的来历公元是公历的纪年方法。

在公元1年的基础上,通过以1为公比数进行逐年推算,计算到指定的年份。

公元是基于传统的基督教纪年法,起源于公元前后的时期。

在公元1年时,基督教徒相信是耶稣基督的诞生年份。

因此,公元纪年以耶稣基督的诞生年作为起点。

公元法最早在6世纪时由一位依拉克略(Dionysius Exiguus)称为教父的僧侣制定,是为了希望回避罗马某位黄道带球场库拉图勇士年之即位年。

公元被广泛接受并使用于全球,成为国际共同纪年的方式。

而元旦,是指每年的1月1日,是公元纪年方式下的一年的第一天。

元旦即“一切之始”之意。

元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当时,罗马人是用农历作为纪年的方式,新年通常在春节后的3月15日左右。

然而,公元前45年,罗马的儒略历由当时的罗马皇帝恺撒大帝改革,并以公历纪年法来管理国家。

恺撒大帝决定将新年的起始日从3月15日改为1月1日,这是为了更好地契合日间的晴朗和温暖,以此庆祝新年。

1月1日是罗马的守护神雅努斯神的纪念日,他是门户之神,因此也被称为“贾努斯之门”。

雅努斯神被认为是开始和结束的象征,因此罗马人相信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应该以雅努斯神来开启。

元旦的庆祝活动在罗马帝国时期有不同的形式,比如游行、歌曲、举办庙会等。

在中世纪,元旦庆祝活动被纳入基督教的圣诞节庆祝中,被称为“圣诞节的八日”之一。

而到了17世纪,欧洲的一些国家废除圣诞节八日的制度,将元旦重新定义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恢复其原有的庆祝形式。

元旦的庆祝活动因地区和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全球很多国家都将元旦定为法定节日,人们会和家人、朋友一起庆祝,举行盛大的活动。

最有名的元旦庆祝活动之一是位于美国纽约的“时代广场倒数钟声庆祝活动”,每年的12月31日晚上,数百万的人群聚集在时代广场,一起倒数迎接新年的到来。

同时,世界各地也会有盛大的焰火表演、音乐会、春节大游行等形式的庆祝活动。

元旦不仅是一个全球性的庆祝日,也是一个新的开始的时刻,人们会制定新年计划和目标,迎接崭新的一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年1月1日是星期几、干支为何,其公式是?这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公历元年1月1日是星期几的问题,网上的回答莫衷一是,有说周一、周五、周六的等等,以回答周一的居多,就是少有人回答是周日,更没有人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明。

干支为何,几乎没人问。

为转嫁对夏日酷热的注意,闲人就说道一下相关的问题,以更新我那老不更新的QQ空间。

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公历(也称格里高利历或儒略历)于元年(不存在公元0年,元年即1年)之后的修改和纠错情况:1、儒略历从公元前45年1月1日(罗马纪元709年11月1日)施行。

1582年10月15日以前的置闰方法是每四年置一闰,即每400年置100闰。

年长和现在一样,平年2月28天,全年365天;闰年2月为29天,全年366天。

大概在前9年以后,为拍奥古斯都大帝的马屁,罗马元老院调整了各月的天数,使之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此后儒略历的月序和各月的天数都没再作变更,沿用至今。

1582年10月15日之后,每400年97闰,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和能被400整除的年份均置闰,但能被100整除不能被400整除年份不置闰。

如,1700、1800、1900年为平年,2000年为闰年。

2、公元4年没有置闰,该年2月仍然为28天。

前45年--前9年之间,罗马掌管历法的大祭司把恺撒大帝改历令上的“每隔三年置一闰”错解成“每三年置一闰”。

为纠正此错,前9年,奥古斯都大帝下令从前8年至4年停止置闰,即前5年、前1年和4年仍是平年,以后又恢复为每四年一闰(前41年应为第1个闰年,因为前45年1月1日到前42年12月31日满四年整,故应在前41年2月置闰,实际上前42年被置为闰年。

前9年既是实际的闰年,也应为四年一闰的闰年。

前45年~前9年期间共36年,本应置9闰,实际闰了12次)。

3、儒略历年长为365.25天,而回归年更接近365.2422天,因此约128年就误差1天。

比如,325年的春分在3月21日,而1583年的春分却是3月11日,整整相差了10天。

基督教会于325年规定耶稣复活节应在春分之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由于春分已相差10天之多,耶稣究竟在哪一天“复活”的,也成了问题。

因此,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采用意大利医生里利奥的方案,将1582年10月5日到14日之间的10天宣布撤销,继10月4日之后为10月15日,原有星期不变,并执行新的置闰规则。

此后这一历法没再作修改,沿用至今。

由前所述可知,1582年前后,除了置闰规则不同外,4年2月29日和1582年10月5日至14日在公历上根本没存在过。

掌握了这些知识,剩下的就是简单的运算问题了。

网上流传的可推算干支和星期的公式,大多只适用于1582年10月15日之后。

大概很少有人清楚这一点,所以用“W= (y-1)+[(y-1)/4]-[(y-1)/100]+[(y-1)/400]+d”推得元年1月1日是星期一。

这也是网上普遍认为元年1月1日是星期一的原因。

用w除以7,余几就是星期几。

y表示公元年份,d表示所求之日在这一年中是第几天,如3月1日在平年里是第31+28+1=60天,而3月1日在闰年里是第31+29+1=61天。

[.]表示取整运算,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不大于方括号里面的数的最大整数,如[3.1]=3,[-1.2]=-2,[6]=6。

下面用最笨的但也是最直观的方法来计算元年1月1日是星期几:查历书可知:2013年1月6日星期日元年1月1日--1582年10月4日的天数=1581×365+[1581÷4](取整数,得395闰)-1(公元4年没闰)+277(1582年元旦至10月4日天数)=577736 1582年10月15日--1600年12月31日的天数=78+(18×365+5闰)=6653 1601年1月1日--2013年1月6日星期日的天数=412×365+100闰+6(2013年的6天)=150486三项之和=577736+6653+150486=734875734875÷7 =104982+1/7 即余数=1注意了:2013年1月6日是星期日,从星期日、星期六、星期五……星期一、星期日……这样倒排、倒推至元年1月1日,余数为1,说明元年1月1日处在倒排的第一个位置(顺排则是第七位),正是星期日,而不是星期一。

如果以上所述历法知识没有遗漏天数、时日的话,则可以肯定元年1月1日是星期日。

相关话题1:公历日期的星期、干支公式及推导有了以上知识和计算,就能很容易的推导出相对通用的星期、干支公式。

本文主要术语及运算符如下:年序――所求之日所在的年份序数,用abcd分别表示其千位、百位、十位、个位数字;月序――所求之日所在的月份序数,用u表示;日序――所求之日在该年份中的序数用d表示,在第u月的日序数用r表示。

如2013年的3月8日,d=31+28+8=67, u=3 ,r=8;ab=20, cd=13.干支序数――干支在60甲子中的排序,如:甲子1;乙丑2;丙寅3……癸亥60;A mod B――表示取余运算,即:数字A÷数字B=余数C,如:19mod3=1;[.]――表示取整运算,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不大于方括号里面的数的最大整数,如[3.1]=3,[-1.2]=-2,[6]=6。

星期公式适用1582年10月4日之前:星期={(年序+3)+ [(年序+3)/4]+日序}mod 7上式中:1≤年序≤4时,所得结果须加1。

推导:星期={6 (因为1年1月1日是周日,加6是为了实现从周一到周日的顺排,在此6称为起算基数) +(年序-1)(表示每个平年天数除以7后余1天)+[(年序-5)/4](表示每4年闰1天,同时考虑到公元4年没闰) + 日序(从元旦到所求之日的总天数)}mod7 (余数为几就是星期几)。

={6 +(年序-1)+ [(年序-5)/4] + 日序}÷7 取余数(余数为几就是星期几)。

={(年序+ 5 )+ [(年序-5)/4]+日序}mod 7………①={(年序+ 3)+ [(年序+3)/4]+日序}mod 7………②因为星期是7天一个循环,365÷7的余数是1,所以在累计N个整平年的天数时,每年只计1天即可。

同时根据运算需要,既可忽略也可增加7的倍数,以下运算、式子变换,I常用此法。

由①到②的处理是为了避免 [(年序-5)/4]出现负整数,同时也使得式子更加整齐易记。

适用1582年10月15日之后:公式一:星期={(年序-1)+ [(年序-1)/4 ] - [(年序-1)/100] + [(年序-1)/400 ] + 日序}mod 7推导:星期={6+(年序-1)×365 + [(年序-5)/4 ] - [(年序-1501)/100](表示1582年后能被100整除的年份不置闰) + [ (年序-1201)/400 ](表示1582年后能被400整除的年份要置闰)+日序-10(表示公历上没存在的那10天)}mod 7。

={6 + (年序-1)+ [(年序-5)/4 ] - [(年序-1501)/100] + [(年序-1201)/400 ] + 日序-10}mod 7。

={(年序-1)+ [(年序-1)/4 ] - [(年序-1)/100] + [(年序-1)/400 ]+ 日序}mod 7看看这个公式,是不是与网上流传的星期公式相同啊!!公式二:星期={N世纪基数 + (年序后两位-1) + [(年序后两位-1)/4] +日序}mod7={N + (cd-1) + [(cd-1)/4] +d}mod7当年份后两位数 cd=00时,按100算。

N世纪基数={5(N世纪-17) +[(N世纪-17)/4]}mod7N世纪――所求之日所在的世纪。

由这个公式可求得20世纪的基数为1,21世纪的基数为0等(即2000年12月31日是星期日60)。

记住1、0这两个基数,用该公式求20、21世纪的星期非常简便。

此公式只适用于1601年1月1日之后。

可用于编程的星期公式适用1582.10.4之前:星期公式(起算点前1年3月1日0时周二,基数1)星期=﹛6ab+ [cd /4 ] + 2u+[3(u+1)/5 ] +r+6﹜mod7 (u≥3)当1≤abcd≤3时,所求结果须加1,如周二加1天变周三;当所求月份为1、2月时,分别将其当作是上一年的第13、14月份,年份相应变成abcd-1,即变成的上一年份数字。

如,求2000年1月1日是周几,实质就是求1999年13月1日是周几。

推导:星期=﹛1+6ab(100年25闰,100年总天数除7余6)+[cd /4 ] -1(公元4年没闰)+ 2u+[3(u+1)/5 ]-8(表示从3月起,大、小月除以7各余3天、2天,这个部分表示第u 月之前各月所余天数之和)+ r(表示所求之日在u月中的序数)﹜mod7=﹛1+6ab+ [cd /4 ] -1+ 2u+[3(u+1)/5 ]-8 + r﹜mod7=﹛6ab+ [cd /4 ] + 2u+[3(u+1)/5 ] -8 + r﹜mod7=﹛6ab+ [cd /4 ] + 2u+[3(u+1)/5 ] +r+6﹜mod7适用1582.10.15之后(起算点1500年3月1日0时周日,基数6)星期=﹛6+5(ab-15)+[ab /4 ]-3 + cd+ [cd /4 ]+ 2u+[3(u+1)/5 ] -8-10(公历上没存在的那10天)+ r﹜mod7=﹛5ab+ cd+[ab /4 ] + [cd /4 ] + 2u+[3(u+1)/5 ] +r+1﹜mod7例:2000年1月1日是星期几?解:实质就是求1999年13月1日是星期几∴ab=19,cd=99,u=13,r=1星期=﹛5×19+99+[19 /4 ]+ [99 /4 ]+2×13+[3(13+1)/5 ]+1+1﹜mod7 =﹛95+99+4+24+26+8+1+1﹜mod7=6例:2001年2月22日是星期几?解:实质就是求2000年14月22日是星期几。

∴ ab=20=>20-7×2=6 ; cd=0 ;u=14;r=22=>22-7×3=1 星期=﹛5×6+0+[20 /4 ]+ [0/4 ]+2×14+[3(14+1)/5 ]+1+1﹜mod7=﹛30+0+5+0+28+9+1+1﹜mod7=4干支公式推导公历日期干支公式,可以照葫芦画瓢,只是循环周期不同而已。

实际上,本人是先推导日干支公式,后推导星期公式。

元年1月1日的干支:经查,2013年2月26日的干支是癸亥,即60甲子的最后一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