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完美版)

合集下载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ppt课件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ppt课件
博山道中壁》中上阕里 的愁和下阕里的愁有何 不同?
ppt课件
12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 的“愁”是指闲愁,下 片“而今识尽愁滋味” 的“愁”是指关怀国事, 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
ppt课件
13
词尾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 尾,作者不言愁苦反言天气,有 什么作用?
ppt课件
14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 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 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 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 “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 楚可以想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 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 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 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 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 表现了 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 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 少年不 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 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 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 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 情韵。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
“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
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
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
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
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

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
表达得十分完整。
ppt课件
9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 的“尽”字,有什么作用?
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 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 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 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

【 课 后 练 习 】
【思考】
俞平伯先生说本词“中间用叠句转折”,请任选上片或下篇谈谈你的理解。 · 上片:“爱上层楼”叠句的运用,把根本不懂忧愁而喜欢登楼赏玩和因 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勉强说些“愁闷”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 “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 下片:连用两句“欲说还休”,前句紧承“尽”字而来。深沉的忧愁翻 作自我调侃,后句紧连下文,忧国伤时之愁在当时不便直说,只得转而 言 天气,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
博大。
谢 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一个句“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 文。因为,如今作者胸中的忧愁不 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 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 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 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 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 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 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 大。
· 分析“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却”字的表达效果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他不 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 “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 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 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 “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 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 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 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 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 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 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优秀PPT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优秀PPT

“还”字
许慎《說文解字》:“还, 复也。”本义是回来的意思。
读 huán
后来虚化为副词,读 hái,
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 续进行。相当于“仍旧”。
明词意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 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
博丑
山奴 道儿 中
·
对 比
壁 下阙:成年后的感受——识尽愁
课后练习
7、词中“愁”有不同含义,上片含有 片含有 之意。(2分)
之意,下
8、下列诗句中与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类似的一句

(2分)
A、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读通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
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
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
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读通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 上/层楼。爱上/层楼,为 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 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 好个秋”!
பைடு நூலகம் 入诗境
1、这首词通篇都在写什么?
愁 ——贯穿全词的线索
2、上下阙的内容又有什么不 同? 上阙写的是少年时的人生感受; 下阙写的是成年后的人生感受。
3、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 和下片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 内涵是否一样?
不一样。前者为“闲愁”----涉世未深“ 少年”的无根之愁、做作之愁。后者是关怀 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受到压 抑、无以言说、无法解脱之愁。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PPT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PPT


第四章

历史趣闻
贺新郎
陈亮是辛弃疾的知交,是一位爱 国词人。淳熙十五年冬天,陈亮 从他的故乡浙江永康到江西拜访 辛弃疾。辛弃疾住在自建的“带 湖新居”,附近有其取名为“瓢 泉”的一条小溪。小病中的辛弃 疾见到陈亮,十分高兴。他俩或 在瓢泉共饮,或往鹅湖寺游览。 他们一边喝酒,一边纵谈国家大 事,时而欢笑,时而忧愤。陈亮 在铅山住了十天,才告别回去。 辛弃疾一程又一程地送他。
起义反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 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 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
目起 反 抗 。 当 金 人 内 部 矛 盾 爆 发 , 完
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
录撤 退 时 , 辛 弃 疾 于 绍 兴 三 十 二 年
(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 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 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 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 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 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当街游行 示众,后砍头)。
隐居生活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 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 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 被迫离职,于当年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 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 三年秋天溘然长逝,享年68岁。
少年:指年轻的 时候。不识:不 懂,不知道什么 是。
“为赋”句:为 了写出新词,没 有愁而硬要说有 愁。
强(qiǎng): 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 深懂得。
欲说还(huán) 休:表达的意思 可以分为两种:1. 男女之间难于启 齿的感情。2.内 心有所顾虑而不 敢表达。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精品课件

真题演练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真题演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C.词的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核心,回忆了年少时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 D.词的下片表现“而今识尽愁滋味”, 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深沉和悲愤。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 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 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 说愁,而今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却道天 凉好个秋”的理解是:心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只 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
语文课件
九年级(上册)
——【南宋】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激趣导入
01
他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 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临港街道四 风闸村)人。
03
他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 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
请大家根据下 列信息猜测这 是哪一位诗人
问题探究
7、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愁:无病呻吟的闲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①反复、叠句,②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把两个 不同层次的内容联系起来,③表达了少年无病呻 吟的闲愁。
“强”:表现了年轻人的纯真、好胜。
揭示主旨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停止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①反复、叠句、对比②表现了遍尝心 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状况,体现愁 得深沉博大③表达了忧国忧民之忧愁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忧愤以 及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不满。
【强】 qiánɡ :①弓有力。 ②强大。
③有余。 qiǎnɡ : 竭力,尽力
【还】 hái :①表示现象继续存在,动作继续进行。度上勉强 过得去。③表示不合理,不寻常。 huán :①返回原地或恢复原状。②交还。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中心, 你觉得可以用哪一个字?

如何读出“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愁的内涵有哪些?
①无病呻吟的闲愁 ②忧国忧民之忧愁 ③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哀愁
文中几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①“少年”和“而今”对比; ②“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 ③“不识”与“识尽”对比。
词人运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将昔日不知“愁”滋味 与现在尝尽“愁”滋味相比较,突出了一个“愁” 字,以此作为全词的线索,感情真挚而又平易浅近。
以“愁”为线索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
问君能有几愁

谁愁? 为何愁? 如何说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高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写 勉强地,硬要
上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 关系,后一个“爱上层楼”同后句构成因果关系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课件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课件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课件
$number {01}
目 录
• 引言 • 词句解析 • 艺术特色 • 作品评价 • 结语
01 引言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 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 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难酬之情。
通过这首词,我感受到了辛弃疾 高超的文学造诣和卓越的思想境 界,也体会到了宋词的韵味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对作者的致敬
辛弃疾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爱国 者,他的作品和精神将永载史册。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以辛弃疾为 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想境界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 量。
05 结语
学习心得
01
深刻理解了辛弃疾的词风和情感表达方式,对 宋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02
学会了如何从词中提炼意境,提高了文学鉴赏 能力。
03
体会到了辛弃疾的忧国忧民情怀,对历史和人 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对作品的感悟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表达了 辛弃疾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 关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壮志
元明清评价
元明清时期的文人对辛弃疾的词也 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词具有豪 放、激昂、悲壮的特点,情感真挚 动人。
现代评价
现代学者对辛弃疾的词评价不一, 有人认为其词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也有人认为其思想内容较为陈旧。
作品影响
对宋词的影响
辛弃疾的词对后世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词风被后人称为“辛 派”,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之一。
"愁"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件(幻灯片30张)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件(幻灯片30张)
后一个句“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 文。因为,如今作者胸中的忧愁不 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 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 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 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
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 实则满含辛酸,将词人无 处倾诉的苦衷写了出来。
-:
问题探究一
-:
“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和“尽”字分别有什么表 达效果?
“而今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 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应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 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尽:·概括、包含着词人一生众多的艰巨与辛酸 ·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 ·领起“欲说还休”
词人少年时没有愁,为什么还要写? 作者描述这一矛盾现象,真实地写出了他少
年时的生活,既是回忆,也是自省。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A
B
找出文中的一处叠句,思考其作用?
此叠句有力带起下文,A同首句构成因果
关系,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
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B同上片结句构
-:
上阕。
醉眼朦胧,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 好像回到了连接的军营,听到了响亮的号 角声。在军营里,分赏给部下大块烤熟的 牛肉,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雄浑的军歌。 天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
上阕着重描画空想中的军营生活, 表达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
下阕。
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奔腾,利箭射出,弓弦就像震 雷一样惊响。本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统一大业,赢得 生前死后的美名,可惜呀,现在已满头白发丛生!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意: 少年时不懂得什么是忧愁,闲来无事喜欢登上高楼。
喜欢登上高楼,为了写首新词没有忧愁也要说有许多忧愁。 如今尝尽了愁的滋味,想说却又说不出口,而只是说:
“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这首词精彩地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
Page 3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
辛弃疾简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完美 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完美 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作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 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
Page 2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
Page 4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博山道中壁》PPT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于战乱年代,长大后积极 抗金,主张北伐,恢复中原。他的词慷慨悲壮,风格豪放, 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反映了时代精神。
这首词精彩地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青少年时代,无 忧无虑,不知愁苦是什么滋味。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心 态的转变,真正体会到人生的苦涩艰辛后,那许多的愁连 说都说不出口,只好独自承受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
Page 6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 莲蓬。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
Page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