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
结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复和掌握相关内容。
第一章秦汉帝国
- 法家思想:以法律为中心,重视法治,代表人物为李斯。
- 战国时期的变局:列举了战国七雄,并简要介绍了秦国崛起的背景和过程。
- 一统天下的始末:分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和影响,以及秦朝的衰落原因。
第二章希腊罗马的文明
- 古希腊城邦:讲解了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和各类政治制度。
- 古希腊的哲学与科学:介绍了古希腊哲学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以及古希腊的科学成就。
- 古罗马帝国:概述了古罗马帝国的建立、扩张和衰落的历史过程。
- 古罗马法的影响:介绍了古罗马法的特点和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影响。
第三章民族大迁徙与北欧海盗
- 民族大迁徙的背景:分析了民族大迁徙的原因,包括汉族与契丹族之间的关系。
- 北欧海盗的活动:介绍了北欧海盗对欧洲的影响,包括维京人的扩张和海上掠夺活动。
- 西方封建社会的形成:讲解了西方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特点,包括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级。
- 典型封建国家的比较:对比了英法德等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制度。
第四章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的创立:讲解了的创立和基本教义,以及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
-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介绍了阿拉伯帝国从麦加开始的扩张和征服,以及对所征服地区的统治和文化影响。
- 阿拉伯文化的传播:概述了阿拉伯文化在科学、哲学、医学等领域的繁荣和传播。
以上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详细内容请参阅教材。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与必修一的历史课本相比,必修二的历史内容明显复杂得多了,部分学生也因此感到头疼。
其实只要用心学,做好复习,必修二的历史就会变得简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必修二历史知识一、鸦片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2)表现: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②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④洋行大量增加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名字创办时间地址创办人安庆内军械所(最早) 1861 安庆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1865 上海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马尾左宗棠天津机器局 1867 天津崇厚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创办人备注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 李鸿章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开平矿务局 1878湖北织布局 1890 张之洞汉阳铁厂 1890 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3、军事工业性质、特点性质封建性企业特点(官办企业)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但企业都是官办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由封建官僚管理。
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
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
4、民用工业性质、特点性质带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特点(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演变过程:经历了从_______到________的演变过程。
前者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________时期开始,长期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演变原因——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传说中神农氏创制_____教导民众耕作;________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___代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曲柄锄和大镰和___犁、_______犁等先进的耕作方式;唐代江东(长江中下游)出现曲辕犁。
综观中国古代农具和生产技术的演变,多为量的增加,质的突破不多,长期以来农业耕作技术没有________的进步。
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1)过程: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
战国时期_____变法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打破了土地国有制度。
此后,私有土地一直呈上升趋势,土地私有制成为传统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制度。
(2)特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
①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_____的方式剥削农民。
农民在土地上艰辛劳动,只能获得耕作收获的很少一部分。
②土地_________,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3)影响:①___________导致耕者无其田,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
②“_____”的理念和要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3、以____________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以后,“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形成_____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
______手工业由官府直接经营,长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统治地位。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记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⑴我国古代始终很重视农业浇灌,闻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建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浇灌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全部,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全部,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全部制,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持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为满意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持续的重要缘由。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精华版)

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古代农业文明1、农耕经济黄河流域粟长江流域水稻2、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耒耜3、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Ps: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①商周时期: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ps:北魏到唐均田制(国家授予无主荒地)▲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四、赋税制度★五、水利工程★1、春秋战国: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郑国渠③西门豹在河北修西门豹渠2、秦:灵渠(湘江——珠江)3、两汉:①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②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黄河水患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水利工程,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灌溉工具①春秋战国:戽斗翻车②隋唐五代:北:立井水车南:高转筒车③宋:水转翻车④明清:风力水车▲人力→水力→风力六、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③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笔记(三)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笔记(三)2015-08-05 高中历史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措施(1)实行余粮收集制(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3)取消自由贸易(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评价(1)余粮收集制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2)但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很多政策超出战时需要)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内容(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3)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4)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5)废除实物分配制4、特点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5、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922年底,“苏联”成立。
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评价(1)积极: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归纳历史教育这一门古老的人文学科,要背的东西很多,所以要掌握基本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历史。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篇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模式”1、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重点结果失败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农业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工业(军事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3、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篇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学习历史的意义在于使青少年了解自己祖国发展历程,现在请欣赏本人带来的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新航路的开辟(1)原因:直接:土耳其扩张阻隔了传统商路。
根本(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
(2)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3)新航路开辟的四位航海家:(会考要求迪亚士、哥伦布的知识即可)①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②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③达伽马直通印度;④麦哲伦船队作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的经过时间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方向最终到达地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向东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印度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向西美洲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西班牙西班牙环球航行(4)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的影响①引起了“商业革命”( 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和“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
它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最主要影响)②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⑤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打击了教会的威信。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殖民扩张1.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1)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2)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弗吉尼亚。
(3)英荷战争的导火线: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4)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结果: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2.殖民国家的矛盾和冲突战争背景结果1.英西战争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2.英荷战争西班牙衰落,荷兰控制世界;英法崛起导火线:英颁布《航海条例》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失去北美殖民地3.英法战争法国插足印度、北美;英法在印度、北美矛盾尖锐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发达得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得出现1、起源中国就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得始祖3、地位中国就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与粟得国家。
4、概况(1)原始农业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作物种类:水稻与粟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得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得耒耜与石锄、石犁,仍就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得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得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得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得基础。
二、精耕细作得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得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得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使用耦犁得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得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得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与不同田块得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得不断进步(1)耕作方法:①垄作法(春秋战国)②代田法(西汉)(2)耕作技术:①西汉发明播种用得耧车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与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①两汉得耕作制度就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得稻麦轮作得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得发展: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②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期)、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得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得土地国有制与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2、小农经济得形成条件(1)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出现与牛耕得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生产关系: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得确立,如鲁国得初税亩、商鞅变法等2、小农经济得主要特点(1)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得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生产目得:主要满足自家得基本生活需要与交纳赋税(自给自足得自然经济)3、小农经济下得农民(1)拥有一定得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2)农民在自己有限得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得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3)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承担沉重得徭役,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第2课古代手工业得进步一、素称发达得官营手工业1、历程(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得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得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得大作坊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地位中国得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4、表现(1)冶金业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②冶炼钢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这一领域众多得发明创造,如两汉得高炉炼铁与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得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得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与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2)制瓷业①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②东汉烧出成熟得青瓷③北朝烧出成熟得白瓷④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⑤宋朝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⑥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就是著名得瓷都)(3)丝织业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得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得织法与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得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得织造局生产得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就是细密精致得缎,成为清朝丝织品得代表。
二、艰难经营得民间手工业1、生产特点(1)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得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与家庭消费,剩余得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得产品。
2、发展历程(1)早期状况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与秦汉得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
(2)隋唐到隋唐才得以恢复与发展。
唐朝朝廷赋税户调得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3)宋元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得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得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得纺织品比例。
(4)明清时期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得主导地位。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与商品经济得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得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地位中国古代得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与赞誉。
2、手工业得外传(1)西汉: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得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得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2)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得销量更大。
为适应国外客户得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与梵文装饰图案得瓷器。
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得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与鱼缸等。
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第3课古代商业得发展一、重农抑商下得古代商业1、古代商业发展历程(1)兴起于先秦时期①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得人称为“商人”。
②春秋战国:我国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得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与拥有雄厚资产得大商人。
(2)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①艰难原因: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得发展比较艰难。
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得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②发展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汉代“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③发展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许多商业中心(3)隋唐商业得发展①原因: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得发展,大运河得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得民族政策、开放得对外政策。
②表现:邸店不断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得柜坊与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商业繁荣①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得发展;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得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纸币得出现便利了商业活动;水陆交通得便利②表现: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得纸币“交子;边境贸易(榷场)与海外贸易发达;商税收入成为政府得重要财源;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得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概况: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得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
继承专卖专营得传统,限制了民营商业得经营范围。
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得作用越来越大。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得商人群体,叫做“商帮”。
二、市得变迁与城市得发展1、市得变迁(1)宋朝以前①位置与时间:县治以上得城市,一般都在特定得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与商品交易。
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
②政府监管: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得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③设市表现: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
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仅东市就有二百二十行。
(2)宋朝时期①位置与时间:城市中坊与市得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旧时日中为市得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②政府监管: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得直接监管。
③设市表现: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得市镇。
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就是最著名得四大商业名镇。
2、城市得发展(1)北方重要大城市古代得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就是不同时期得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就是著名得商业中心。
(2)一批新兴城市兴起繁荣得原因:丝绸之路得开通、大运河得开凿、经济重心得逐渐南移等。
表现:南方经济得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得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得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得对外贸易1、历代对外贸易发展得表现(1)西汉:由于开通了陆地与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得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得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就是重要得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得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主要特点(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控制。
(2)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
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得不在于获取最大得经济效益,而就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得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得需求。
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逐渐萎缩(1)原因:统治者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2)表现: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得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得3%左右。
第4课古代得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得演变1、原始社会(1)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2)表现形式: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1)土地制度:国王所有得贵族土地所有制(2)表现形式:井田制(3)主要特点: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庶民与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与奴役。
3、封建社会(1)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主体得多种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2)形成过程①井田制得瓦解:春秋时期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