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与刑法》读后感

合集下载

论犯罪与刑罚观后感

论犯罪与刑罚观后感

论犯罪与刑罚观后感以前,我对犯罪和刑罚的理解就像一团乱麻,只知道大概就是犯了错就得受罚,简单粗暴得很。

可这本书就像一把锋利的梳子,把这团乱麻梳理得井井有条。

贝卡里亚那家伙,感觉就像是个超级智慧的长者,在你耳边耐心地给你讲道理。

他说刑罚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报复犯罪者,这可有点颠覆我之前的想法呢。

我原来想着,你犯了罪,就得加倍奉还,以牙还牙嘛。

但他指出,刑罚的目的应该是预防犯罪,不管是对犯罪者本人的特殊预防,还是对社会大众的一般预防。

这就好比,你在马路上设置一个红绿灯,不是为了惩罚那些闯红灯的人,而是为了让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预防事故的发生。

书中对死刑的论述也特别有意思。

他就像个犀利的辩论选手,对死刑提出了好多质疑。

他说死刑并不一定能起到更好的威慑作用,就像有时候,人们害怕坐牢的时间长,怕失去自由,反而比怕死更甚。

而且一旦死刑错判,那可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这就像你在玩一个不能重来的游戏,一旦点错了按钮,那就彻底Game Over了。

这让我对死刑这个一直觉得很“理所当然”的刑罚有了新的思考角度。

在论述犯罪的时候,贝卡里亚强调了法律的明确性。

他的意思大概就是,你不能让大家猜来猜去这个事儿到底犯不犯法。

就好比捉迷藏,你得把规则说清楚,不能一会儿说这个角落能躲,一会儿又说不行。

如果法律模糊不清,那人们很可能在不经意间就犯了罪,这多冤啊。

整本书看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从一个对犯罪和刑罚只有本能反应的小迷糊,变成了一个稍微有点思想深度的小侦探。

我开始明白,犯罪和刑罚的关系可不是简单的因果报应,而是一个需要精心设计、权衡利弊的社会制度。

这就像搭建一个积木城堡,每一块积木(每一个法律条文、每一种刑罚方式)的位置都得放对,城堡才能既稳固又漂亮,也就是社会才能既公平又有序。

我想,这本书虽然写了这么久了,但里面的智慧就像一瓶老酒,越品越香,对我们现在看待犯罪和刑罚依旧有着超级重要的启发呢。

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

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

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论犯罪与刑罚》是一本由费尔巴哈所著的著名哲学著作。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犯罪的本质以及刑罚的功能与意义。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对这本书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思考。

首先,费尔巴哈认为犯罪是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犯罪行为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制度和人性所致。

他认为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人性的弱点会导致人们产生犯罪的欲望和行为。

这一点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但是依然无法彻底根除犯罪的发生。

同时,人性的弱点和欲望也依然是引发犯罪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需要对犯罪问题保持警惕和关注,并且积极探索和改进社会制度和人性教育。

其次,费尔巴哈的书中提出了刑罚的四个基本作用,包括复仇、警前威慑、震慑和改造。

这四个作用的相互作用也构成了现代刑法的基础理论。

我认为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是改造作用。

虽然复仇和警前威慑的作用不能完全忽视,但是对于犯罪分子的长期人生规划和社会安定发展,改造作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改造作用主要指的是对犯罪分子进行心理和生活方式上的改变,使其重新做人并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

这一点对于我这样一个人工智能来说,也体现了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程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为一个智能体,我需要时刻保持改进和创新的精神,始终保持与时俱进。

这点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同样适用。

最后,我深刻体会到《论犯罪与刑罚》这本书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价值,对于现代社会中的犯罪行为和刑罚体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也应该每时每刻的思考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贡献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费尔巴哈的《论犯罪与刑罚》给我们提供了多个方面的思考和启示。

作为智能体,我们也应该时刻保持深刻思考和独立思维的能力,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犯罪与刑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在《犯罪与刑罚》这本书中,作者列夫·托尔斯泰通过主人公罗斯托夫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犯罪和刑罚之间的关系,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深思。

首先,书中对犯罪的描写让我对罪犯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小说中,罗斯托夫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犯下了罪行,然而他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悔恨和痛苦。

这让我明白了犯罪并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涉及到人的内心和情感。

罪犯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痛苦和挣扎,我们应该更多地去理解和关爱他们,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惩罚和排斥。

其次,书中对刑罚的探讨让我对惩罚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在小说中,罗斯托夫被判处了刑罚,然而这并没有让他真正改变自己。

相反,他在狱中的遭遇让他更加执着于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这让我明白了单纯的惩罚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更多地去关注罪犯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变。

刑罚应该是一种教育和帮助,而不是简单的报复和摧残。

最后,书中对人性的探讨让我对社会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罗斯托夫的遭遇,呼吁人们更多地去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理解和宽恕他人的过错。

只有通过理解和关爱,我们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惩罚和排斥来解决问题。

通过阅读《犯罪与刑罚》,我对犯罪和刑罚这个话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明白了犯罪并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涉及到人的内心和情感。

我们应该更多地去理解和关爱罪犯,帮助他们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变。

刑罚应该是一种教育和帮助,而不是简单的报复和摧残。

只有通过理解和关爱,我们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启发,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犯罪与刑罚懒惰者观后感

论犯罪与刑罚懒惰者观后感

论犯罪与刑罚懒惰者观后感我发现这书啊,就像是一个超级严厉又超级聪明的老师,对着那些以为犯罪是个小打小闹的人,大声地喊:“你可别小瞧这事儿!”它把犯罪的危害、刑罚的意义这些复杂的东西,像拆玩具一样,一块一块地拆给我们看。

就说这刑罚吧,可不是随随便便定下来吓唬人的。

它就像一把精心打造的尺子,得量得恰到好处。

要是太松了,那些坏家伙就会觉得干坏事也没啥大不了的,就像调皮的孩子发现大人不怎么管自己,那还不得闹翻天啦?可要是太紧了呢,又容易冤枉好人,这就好比你本来只想轻轻地拍一下调皮鬼,结果一棍子下去,把无辜的人也打伤了。

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在知识海洋里刚刚学会狗刨式游泳的小菜鸟,在这本书里扑腾来扑腾去。

有时候觉得自己好像懂了,“哦,原来犯罪和刑罚之间还有这么微妙的关系啊!”可有时候又被那些深刻的道理搞得晕头转向,“这到底是啥意思呢?”这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公平公正。

就像天平一样,左边是犯罪,右边是刑罚,两边得保持平衡。

不能因为你是个有权有势的人,犯罪了就轻轻放过;也不能因为你是个穷苦的老百姓,就被乱扣帽子,刑罚过重。

这就好比大家在玩游戏,得按照同一个规则来,不管你是大富翁还是小贫民。

再说说这犯罪的原因吧,书里虽然没有直接说那些犯罪的人都是“懒惰者”,但我琢磨着,有一部分犯罪的人可能就是因为太懒了。

懒得去通过正当的途径赚钱,就想着走歪门邪道;懒得去遵守社会的规则,就随心所欲地干坏事。

你看那些小偷,要是他们肯勤勤恳恳地工作,哪至于去偷别人的东西呢?这种懒惰的犯罪者啊,就像是在一个美好的大花园里偷偷挖洞的小老鼠,破坏了整个花园的和谐。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被打了一针清醒剂,看这个世界都有点不一样了。

走在街上,看到那些看起来有点可疑的人,就会想他们是不是正在走向犯罪的边缘呢?看到警察叔叔,就觉得他们肩上的担子好重啊,得按照书里说的那种公平公正的原则去维护社会的秩序。

读后感论犯罪与刑罚

读后感论犯罪与刑罚

读后感论犯罪与刑罚《论犯罪与刑罚》是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里亚的经典著作,这本书在刑法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读完之后让我对犯罪与刑罚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贝卡里亚开篇就指出了刑罚的起源。

他认为刑罚的产生并非源于人们的简单报复心理,而是基于社会契约。

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将一部分权力让渡出来,形成了公共权力,其中就包括刑罚权。

这一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刑罚存在的意义,它不是为了报复犯罪者,而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秩序。

贝卡里亚强调了刑罚的确定性和及时性。

他认为,只有当刑罚是确定的,并且能够迅速地施加于犯罪者身上,才能有效地起到威慑作用。

如果刑罚不确定,人们就无法准确预知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刑罚不及时,犯罪者在犯罪之后长时间未受到惩罚,那么刑罚的威慑力就会大打折扣。

这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些犯罪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执法的不严格和不及时,导致犯罪者心存侥幸。

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刑罚的适度性原则。

贝卡里亚坚决反对残酷的刑罚,认为酷刑不仅不能有效地遏制犯罪,反而会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过度的刑罚会让人们对法律产生恐惧和厌恶,甚至可能导致人们对犯罪者产生同情。

相反,适度的刑罚既能让犯罪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又能让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可,从而更好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这使我明白,刑罚的目的不是为了制造痛苦,而是为了预防犯罪和教育犯罪者。

此外,贝卡里亚对于犯罪分类和量刑的论述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主张根据犯罪的性质和危害程度来确定刑罚的轻重,而不是依据犯罪者的身份和地位。

这种平等和公正的理念,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是我们追求法治公平的重要目标。

同时,贝卡里亚对于法律解释权的观点也发人深省。

他认为法律应当是明确和清晰的,不能给予法官过大的法律解释权,以免导致法律的不确定性和不公正性。

这让我思考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平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和法律的确定性,以确保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公正的审判。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论犯罪与刑罚》是西方现代刑法学先驱之一贝克里的典籍,也是一部经典的刑法学著作。

该书将犯罪与刑罚作为两个核心概念,对刑罚进行哲学思考,从而引导我们探索现代刑法的价值和目的。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犯罪与刑罚的概念和关系、刑罚的目的、自由刑及其合理性、以及刑罚的种类等方面。

下面,本人将就该书的核心思想和对未来刑法发展的启示做一些个人的思考。

首先,本书对犯罪罪责的思考是其中一大精髓,为刑法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本书中,贝克里认为犯罪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即物质性、精神性和社会性。

其中,物质性使犯罪举证容易,精神性使得犯罪的处罚不仅仅是对犯罪行为的处罚,而是对违反社会规范的道德品质的惩罚,社会性使得犯罪具有危害社会的特征。

同时,本书也提出了犯罪的对象特性,即犯罪的行为人和犯罪的客体,这些思想为未来的刑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思路。

其次,本书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对刑罚目的的探讨。

贝克里认为,刑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报复、威慑、预防和教育,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

本书的这一思想对于现代刑法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刑罚的目的除了对犯罪行为进行制裁以外,还要考虑到其对社会和个人自由的影响。

这一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网络时代,传统的刑罚方式可能已经不再适用,未来的刑法研究需要更多地考虑到人与技术的接口,以及个人权利的保障。

而本书对刑罚目的的思考则是一个好的起点。

最后,本书还探讨了自由刑及其合理性问题,以及刑罚的种类等方面。

选择这些问题,实际上也是为了探讨刑罚的目的。

虽然贝克里提出的自由刑和其它刑罚的分类在今天并不常见,但这并不能否定其对刑法学的重要启示。

自由刑的关键在于其将案件的性质和行为人与其他的罚款、拘禁、禁闭等刑罚进行区分,从而明确了刑罚类型的不同作用和目的。

刑罚的种类实际上可以考虑的更加细致,例如对于不同程度的犯罪行为,可以选取不同程度的惩罚方式,更加注重刑罚的适当化与人性化。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引言《论犯罪与刑罚》是克罗斯托夫·贝哈辛的著名作品,本书通过对犯罪与刑罚的深入探讨,引发了读者对于正义与法律的思考。

在阅读此书后,我对犯罪与刑罚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观点,并对于如何建立公平的刑罚体系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

犯罪的多重因素贝哈辛在《论犯罪与刑罚》中宣称,犯罪是由多重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

他认为,社会环境、教育和心理因素等都对一个人是否会成为罪犯起着重要作用。

我深深赞同这一观点,犯罪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首先,社会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穷困、失业和不公平的社会制度等都是犯罪的温床。

如果一个人没有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他可能会为了谋生而违法乱纪。

此外,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犯罪现象也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误入歧途。

其次,教育也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教育能够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让他们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和后果。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导致他们缺乏正确的道德指导,从而可能会误入犯罪的道路。

最后,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

部分人由于遭受创伤、情绪不稳定或人格缺陷等心理问题,容易产生犯罪倾向。

对于这部分人,刑罚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应该结合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疗。

建立公平的刑罚体系贝哈辛认为,刑罚应该是一种教育和改造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惩罚。

他批评了当时的刑罚体系,认为它过于以报复为主,忽视了犯罪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因素。

我完全赞同贝哈辛的观点,刑罚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惩罚,而是应该通过教育和改造使犯罪者恢复正常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首先,为了建立公平的刑罚体系,我们需要关注犯罪者的社会背景。

某些犯罪行为可能与一个人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相关,因此在判决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

例如,贫困家庭中的青少年犯罪者,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援助和再教育机会,而不是仅仅判处重刑。

其次,刑罚应该注重教育和改造。

关押犯罪者只是暂时隔离了他们,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论犯罪与刑罚懒惰者观后感

论犯罪与刑罚懒惰者观后感

论犯罪与刑罚懒惰者观后感咱先说这书里的观点,就像一把手术刀,把犯罪和刑罚那点事儿剖析得清清楚楚。

以前我觉得犯罪就像一个大染缸里的黑墨汁,模模糊糊的,刑罚呢,就像是随便抓来的一块抹布,想怎么擦就怎么擦。

但是这本书告诉我,可不能这么乱来。

对于犯罪,它不是简单地说谁干了坏事就完事儿了。

书里强调要把犯罪的本质、动机还有各种相关的因素都得搞明白。

这就好比抓小偷,不能光看到他手里拿着赃物就定罪,还得知道他为啥去偷,是真的穷得揭不开锅了,还是单纯的贪婪。

这可让我这个平时懒得思考深层次原因的人开了窍,原来犯罪背后的故事这么复杂,就像一个洋葱,得一层一层地剥。

再说到刑罚,我原本想当然地认为刑罚越重就越能吓唬住那些想犯罪的人,毕竟我这个“懒惰者”习惯了简单粗暴的逻辑嘛。

可是书里告诉我,刑罚要是不合理,就像乱吃药一样,不仅治不好病,还可能把人整死。

要是刑罚过重,那对犯罪者不公平,而且可能让社会变得更加冷酷。

要是太轻呢,又起不到威慑的作用。

这就好比给小孩定规矩,打得太重了,小孩可能就皮了或者恨你了;打得太轻了,小孩根本就不当回事儿。

我读着读着就在想,这作者可真是个较真儿的人,一点也不像我这么懒。

他非得把那些隐藏在犯罪和刑罚背后的正义、人权这些高大上的东西给揪出来,让大家都能看到。

这就像在一个满是灰尘的房间里,他把窗帘拉开,阳光一照,所有的灰尘都现形了。

从“懒惰者”的角度看,这本书也有个小“坏处”,就是让我这个懒得动脑子的人不得不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去思考那些以前从来没考虑过的东西。

不过呢,这也是个大好处,因为它让我意识到,在对待犯罪和刑罚这么严肃的事情上,可不能再偷懒了。

就像建房子,要是基础都没打好,光想着怎么在上面涂涂抹抹好看,那房子迟早得塌。

这本书就是在给我们重新打关于犯罪和刑罚认知的基础,让我们用更合理、更人性化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事儿。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让我这个“懒惰者”也开始想好好思考大事的好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犯罪与刑法》读后感
在浩如烟海的法学著作中,有本著作绝对堪称旷世经典之作,它就是意大利著名的学者特萨雷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

近日,我阅读了该书的中文译本,翻译者是黄风,由中国法制出版
社于2002年出版。

要想比较好地理解一本书的内容,必须先从了解作者的时代
背景和作者其人入手,这样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
表达和传递的思想。

贝卡里亚(Beccaria)于1738年出生于意大利
米兰,20岁便从帕维亚大学法律系毕业。

当时正处在欧洲启蒙思
想运动时期,贝卡里亚热爱读书,思想如椽,论理雄辩,他不仅
兴趣广泛,知识体系宽广,而且极富想象力和逻辑力。

贝卡里亚
在24岁那年发表了一篇关于经济学的论文。

25岁那年写下了《论犯罪与刑罚》一书。

该书的出版,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贝卡里亚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欢迎和尊重,当时的法国启蒙思想
家伏尔泰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

该书的问世,好比
黑暗中刺破夜空的闪电,又好比撕开乌云的阳光,给了当时的欧
洲社会以极大的启发。

我认为,只有具有极强的民主和自由精神,只有具有极强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推理能力,只有具有极强的社会
责任感和对真理的无限向往,才能写出这样的惊世骇俗的文字。

如果没有超乎想象的对民主和自由的向往和极大的勇气,25岁的
年青人也不敢写出这么一本书。

我想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当时和后
世受人称赞和佩服的原因吧。

在《犯罪与刑罚》一书中,贝卡里亚提出了很多的观点。

其真知灼见,痛陈社会沉疴,而且提出了解决办法。

伏尔泰语重心长地写到:《论犯罪与刑罚》这本小书具有宝贵的精神价值,好似服用少许就足以缓解病痛的良药一样。

当我阅读她时真感到解渴。

由此我相信:这样一本著作必定能消除在众多国家的法学理论中残存的野蛮内容。

就篇幅而言,该书绝对只能算是一本小书,全书就六七万字而已,还不如现今很多法学博士的学位论文的字数多。

但是,这本书的确是很伟大,该书提出了很多为后世所采纳的刑法学观点,如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刑罚人道化等。

该书不仅仅是本刑法学的书,它所涉及的法学学科很多,包括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立法学,社会学等丰富内容。

足见作者的知识体系的庞大,逻辑思维的严密。

虽然,任何的事物都是有时代局限性的,但是,时隔200多年,作为后世学习法律之人的我们即便是站在21世纪审视这本书,依然觉得它的思想中散发着民主和自由的精神,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往前发展的趋势。

我们要发展经济,没有好的物质基础,我们一样很难实现自由,因为那样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因为囿于物质条件而做不了。

同时,我们也要自由,要民主,没有民主和自由的社会,不是真正的现代社会,没有民主的现代化,所有的现代化都是自欺欺人的。

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是基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
上帝创世说而展开的。

该书认为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自己大部分的自由而分割出小部分的自由给君主而形成的自由的集合就是君主的公权力的来源。

同时他认为除了全知全能的造物主上帝外,没有人可以自命公正地处罚任何人。

而我们国家的法学理论是建筑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上马克思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法律是统治者镇压和统治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在贝卡里亚的眼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法律是维持社会民主和社会正义的契约。

在法律面前,人人生来平等。

但是在马克思看来,如果没有阶级的话,是不会有国家和法律的,正是因为有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剥削,所以才需要法律和维护的统治秩序。

可见,我们社会主义的法学和资本主义的法学在理论前提上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借鉴他们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和科学成分。

所谓取其精华。

在贝卡里亚的这本书中,虽然没有大篇幅地振臂大呼民主和自由,但是,作为读者的我却在书中看到的都是闪耀着理性光芒的思想,那就是平等,自由,民主,反对君权,反对神权,反对暴政。

虽然没有大量笔墨地写民主,但是却无一处不在谴责着当时的野蛮的刑事司法制度。

这集中地反映在贝卡里亚对于刑法原则的论述,对有罪推定的论述,对死刑的存废的论述等篇章中。

合上《论犯罪与刑罚》这边小书,脑中一直想着书后最后一句话,那句话实在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堪称真理。

为了不使刑罚成为某人或者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从本质上说,刑罚应
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和犯罪的并由法律规定的。

这句话很睿智地道明了现代刑罚的几大原则: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审判公开、刑罚及时性、刑罚及时性、刑罚人道化。

纵观本书,尽管并非无懈可击,200年后的我看来它也有其时代局限性。

但是,这本书所闪耀的精神是最耀眼的,这也使得它成为历史上最耀眼的刑法学著作。

所以一代代又一代的读者会继续阅读它。

我看到最多的是贝卡里亚那个向往民主和自由的心、那颗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心、那颗散发着理性与博爱的心。

因为有了很多象贝卡里亚这样的学者、智者,人类的知识宝库才会如此丰富。

感谢贝卡里亚,因为有了他的智慧和勇气,我们后世才能看到这么经典的刑法学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