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猪窝产仔数与出生重的主要因素
猪什么原因早产

猪什么原因早产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猪什么原因早产》的内容,具体内容:每头母猪平均年产仔窝数,是衡量一个猪场母猪群繁殖性能的重要指标。
那么?小面就与我一起来学习下吧!一是营养缺乏,如饲料营养水平过低,缺乏维生素E、维生素A,造成猪体过度消...每头母猪平均年产仔窝数,是衡量一个猪场母猪群繁殖性能的重要指标。
那么?小面就与我一起来学习下吧!一是营养缺乏,如饲料营养水平过低,缺乏维生素E、维生素A,造成猪体过度消瘦而引起胚胎早期死亡;二是饲养管理不当,如饲养密度过大,体重大小悬殊而引起咬架、争斗,猪舍地面过滑易于滑跌等;三是饲喂有刺激性异味或发霉饲料以及冬季饲喂冰冻饲料;四是没有及时注射细小病毒和乙型脑炎等疫苗。
这几种病均可引起早产、流产和死胎。
猪早产的预防措施1查明原因,如果营养水平过低,要及时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喂量,防止猪过瘦。
维生素的供给要全,量要足,在饲喂复合多种维生素时按正常饲喂量的1.5倍供给。
2严禁饲喂有刺激性异味或霉变饲料,冬季要用温水拌料。
3按要求给母猪群注射细小病毒和乙型脑炎疫苗,注射方法是,细小病毒疫苗对后备母猪和后备公猪于配种前一个月进行注射;母猪分娩后或配种前2星期注射;种公猪每半年注射一次。
射疫苗后14天产生坚强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
乙型脑炎疫苗于每年4月底至5月初对后备公、母猪进行注射。
头胎母猪必须注射,二胎母猪也应尽量注射,三胎以上可不必注射。
母猪管理方法冬季气候寒冷,日照时间短,妊娠母猪常常出现流产、早产、死胎、成活率低等现象。
为实现母猪高产高效、降低胚胎死亡数量, 提高其产仔成活率,冬季要做好母猪繁殖管理工作。
具体做法如下:加强饲养管理饲养中可通过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控制猪舍环境,把胚胎死亡数降到最低限度。
猪舍的温度应保持在16-22℃,相对湿度70%-80%,配种后喂料量应降低到原来的较低水平,但应保证优质全价,保持圈舍清洁卫生,以便减少感染的机会。
影响仔猪出生重和死亡率的因素

影响仔猪出生重低和死亡率高的原因分析技术部仔猪出生重与断奶成活率,断奶体重,出栏体重呈密切正相关,仔猪出生重每提高0.1公斤,断奶重可提高1公斤,出栏重可提高10公斤,即以1:10:100的比例提高.影响仔猪出生重和死亡率的因素很多,如母猪本身状况,母猪的营养状况,环境条件及健康状况,窝产仔数及遗传因素等.1、遗传因素影响仔猪的出生重和死亡率不同品种仔猪的出生重是不同的,一般来讲杜洛克>大约克>长白>地方猪种,但是对同一品种来说,仔猪个体的出生重遗传力很低,大约15%,但也不能放弃选种的因素,在选择后备母猪的同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以利于提高母猪的繁殖力和仔猪的出生重。
(1)产仔数多初生重大的仔猪中选择;(2)从体型好发育正常四肢健壮的仔猪中选择;(3)从乳头多、符合品种特征的仔猪中选择;(4)从被膘和生长速度上,具有良好遗传素质的仔猪中选择。
近亲繁殖是导致产前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配种时尽量避免近交,选亲和力好的品种选配,如果确定父母双方具有隐性遗传缺陷基因,应该予以淘汰。
2、母猪个体差异影响仔猪初生重一般来说,体躯长,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品种特性明显的母猪所生仔猪的出生重大,体躯长的母猪腹腔空间大,能使胎儿和胎盘充分伸展。
在妊娠期,特别是妊娠后期,胎儿可充分利用母体所提供的营养物质,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
3、后备母猪的培养和初配年龄影响仔猪的出生重饲养后备母猪的目的是:使具备结实的体况,充足的营养储备,为配种繁殖做好充分准备,因此后备母猪应喂以营养水平较高的饲料,提供足够水平及质量的蛋白质,以确保稳定的体重增长;提供高能量的日粮,以保证生长的需要和足够的体脂储备,同时日粮中矿物质和维生素水平要比生长肥育猪高,这是为了确保骨骼发育和高水平的维生素储备的需要。
后备母猪建议营养水平:DE3200-3250kcal/kg,Cp15%-16%,lys0.65-0.8%,Ca0.85-0.90%,P0.70-0.75%。
怎么增加母猪窝产健仔数母猪窝产健仔数增加方法

怎么增加母猪窝产健仔数母猪窝产健仔数增加方法现在母猪的产能得到了彻底释放产仔数量一直非常高,但母猪的奶明显跟不上这个产能,这就非常影响现在母猪一年的生产总胎数,和断奶幼崽因的质量,更影响了断奶巴氏的体重,那么怎么不断增加母猪窝产健仔数?母猪窝产健仔数增加方法。
增大母猪窝产健仔数的措施增加窝产健仔数是增加断奶猪只的断奶基础。
这个指标来自种公猪和种母猪两方面的影响。
1、优先选择高产优良母猪选择产仔数多、泌乳力高、易人工繁殖的母猪配套系。
母猪要挑选体型好的个体,如:后驱宽大丰满,外生殖器发育正常,阴户充盈,外阴大小适中;乳房结实,结构合理,有效乳头数7对以上,排列整齐;背膘适中;第一次发情期年龄稍早,初生重和断奶窝重都相对较大,并来自大窝的亲代,所以购买尽快后备紫菊一定要到测定及时、记录完善的实蕨。
如果是商品猪场,可以充分利用母本的杂种优势。
一般F1母猪比纯种母猪可以提高产仔率10%~20%,即每窝多产仔猪1~2头。
如果F1杂种母猪,并盖上第三个品种公猪,还可以在F1的基础上,产仔数再提高5%~10%。
杂种仔猪抗逆性硬,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所以商品猪场都可以利用杂种优势,提高母猪年产断奶仔猪数。
怎么大大增加母猪窝产健仔数?母猪窝产健仔数增加算法2、选择品质优良的精液公猪的精液品质受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
首先应选用多产的山羊。
要选留或购买一头新公猪,除了外注意其生长及产肉兼容性的表型外,还要注意其猎食性能的表型,如睾丸形状与高低,乳头的排列、数量和形状,包皮的发育等;更重要的是要可以选择其生产更为性能,包括父母代性能和本身祖母性能。
所以,购买种公猪应到测定全面、记录完善的种猪场,完整的系谱及各项测定资料有助于提高选择的准确性。
影响种母羊精液品质的环境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包括公猪的频率使用或采精频率、绵羊舍的环境温度、公猪的营养以及采精、精液处理、运输和保存技术等。
在实际生产中,公猪的配种或采精频率往往发生过频或过疏的现象。
大窝产数、小初生重的仔猪健康问题解决方案

大窝产数、小初生重的仔猪健康问题解决方案作者:赵瑜来源:《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4年第11期研究养猪生产中从仔猪生命周期开始起的挑战,很容易锁定某一环节,即当前正在开发的高生长速度。
由于通过遗传改良来提高母猪生产性能已经成为全球通用的技术手段,而且生产经济一直影响着该目标。
因此,每头母猪年产断奶仔猪数(PSY)这一生产指标就显得尤其重要。
大多数养猪生产国都在经历着这种发展的变化。
如,在2002年至2012年的十年间,丹麦的PSY增加了6头。
在2012年,丹麦养猪行业实现了仔猪出生后前5 d的成活目标,由此增加了窝产仔数和仔猪成活率,这些成绩的取得使得当年丹麦的平均PSY接近30头。
通过查看相关统计数据以及与世界各地的同行交流可知,各国养猪行业不论其当前PSY实际发展水平如何,似乎都在呈现PSY不断增加的趋势。
1 影响仔猪初生重的因素随着窝产仔猪数的增加,仔猪平均初生重却正下降。
丹麦猪研究中心(the Danish Pig Research Centre,VSP)研究员Flemming Thorup最近发现,窝产仔数每增加一头,仔猪平均初生重将下降40 g。
这一下降听起来并不多,但这将使仔猪平均初生重低于1.5 kg,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值了。
虽然体重较轻的仔猪成活率可能比较低,但利用遗传学手段和管理技能可以提高其成活率。
这就使得个体较小的仔猪能够进入保育阶段。
在2012年于韩国济州岛召开的国际猪兽医协会(IPVS)大会上,来自托佩克种猪(Topigs)公司和猪遗传学研究所的Chris Opschoor等揭示了初生重、断奶重、保育期末重以及胴体重与日龄的关系(表1)。
仔猪初生重受母猪的饲养、管理或基因学的影响不大。
因此,事实上,随着窝产仔猪数的增加,仔猪断奶时的体重将持续减小。
断奶时较小的体重会使仔猪面临一系列众所周知的挑战:存活率低、采食量少、日增重小、药物治疗费用大和工作量增加,并最终因到达屠宰体重的时间延长和生长肥育期的饲料转化率数值增大而导致生产力潜在下降。
影响母猪产仔数量的原因以及改善的措施 - 养猪技术

影响母猪产仔数量的原因以及改善的措施-养猪技术在以前的内容里,我们多次提到了许多母猪高产的案例,一胎生十几到二十只,大大提高了猪场的效应,而在评论里也有很多猪友们抱怨为什么我们家的猪没有这么高产?下面我们就告诉大家是什么原因,一起来了解一下:影响母猪产仔数量的原因以及改善的措施。
1、能量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提高产仔数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提高母猪配种前后的营养水平。
能量是机体的第一营养需要,其对繁殖的影响可发生在任何阶段,在生长阶段低能量水平将推迟性成熟,为了催情,应在母猪发情前适当补料。
在母猪的空怀期、妊娠中期和哺乳后期多喂粗料,适当喂给青料;母猪妊娠后期能量水平低将延迟产后发情,产后低能量则影响受胎率,其影响的阶段和损伤程度取决于能量的缺乏程度。
能量水平长期不足不仅会推迟后备母猪的初情期,而且还会导致成年母畜产后乏情,使母猪的平均产仔间隔延长,繁殖率降低。
能量水平主要体现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三大营养物质中,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热力基础。
能量供给不足将影响母畜卵泡的生长发育和卵母细胞的成熟,大量的脂肪在卵巢组织沉积同样影响卵泡的生长发育和卵母细胞生长成熟。
蛋白质是种猪繁殖的必须营养物质。
哺乳期母猪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摄入量对母猪体况和泌乳量尤为重要,而瘦肉型母猪在哺乳期需要摄入足够的能量以满足母猪自身和泌乳的需要。
2、舍内环境环境因素中对窝产仔数影响最大的是温度,母猪舍温度控制在20℃以下时,可提高母猪产仔头数,舍温在35℃以上时,不但影响受精卵的发育,胚胎着床困难,而且还容易造成胚胎死亡。
所以,母猪舍适宜温度应在17~20℃,妊娠母猪适宜温度应在11~15℃为佳。
高温高湿可以降低母猪的窝产仔数、窝产活仔猪数和初生窝重。
要给母猪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尽可能地减少转群、驱赶、打架等外界刺激。
母猪的营养状态显著影响母猪的生理状态,受精、胚胎着床、胚胎发育等生理过程都离不开良好的营养状态。
这些生理过程又是影响窝产仔数的主要因素。
胎次对长大二元杂交母猪产活仔数和断奶窝重的影响

2021年第09期注:同列数据右上角标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 <0.01),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0.05),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 >0.05),下同表1不同胎次对长大二元杂交母猪产活仔数的影响本次实验通过对河北汉唐牧业7个胎次共计113窝母猪的产子分娩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对胎次是否对长大二元杂交母猪的产活仔数及断奶窝重有影响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胎次对长大二元杂交母猪的产活仔数呈现极显著差异(P <0.01),产活仔数随着胎次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到第4胎时产活仔数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
胎次对断奶窝重有显著影响(p <0.05),断奶窝重同样呈现逐胎上升趋势,到第三胎时断奶窝重达到最高,之后逐渐下降。
结论表明:胎次对长大二元杂交母猪的产活仔数和断奶窝重均有显著影响,以2~6胎的繁殖性能较好,3~5胎为二元杂交母猪的最佳繁殖胎次。
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尽量将母猪的繁殖胎次控制在3~5胎,将7胎以上的母猪淘汰不留做种用。
探索母猪最适的繁殖胎次,提高母猪的繁殖水平,可为工厂集约化养猪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本次实验以河北汉唐牧业的长大二元杂交母猪为基础。
共收集了7个胎次共113头长大二元杂交母猪的分娩产子记录。
其中1胎母猪18头、2胎母猪17头、3胎母猪15头、4胎母猪17头、5胎母猪13头、6胎母猪17头、7胎母猪16头。
对胎次、产活子数和断奶窝重的数据进行计算整理。
分析胎次对长大二元杂交母猪产活子数和断奶窝重的影响。
该厂根据现代集约化养猪生产的要求,厂区内设有种猪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
拥有规范的操作流程和严格的免疫程序,管理上实行全进全出制,饲喂全价配合饲料。
猪舍均设有排风扇,以保证猪舍通风性能良好。
妊娠母猪在产前3d 转入分娩舍,转入后当天对母猪统一进行清洗消毒,将母猪身上的污物彻底冲洗干净,尤其是乳房和外阴部。
产床上设有护仔栏,可以让仔猪自由活动,以免被挤压。
猪生产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1.屠宰率:胴体重占宰前活重的百分比。
即:胴体重/宰前活重×100%。
2.工厂化养猪:指以工业生产方式安排生产,品种杂优化、设备机械化、饲料功能化、环境标准化、生产工艺化、作业流水化、免疫程序化、产品规格化批量化的一种养猪生产形式。
(或者:指以工业生产方式,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进行高效率的养猪生产,使猪群的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以及猪场的劳动生产率都达到高效率。
是现代化养猪的重要组成部分。
)3.杂种优势利用:又叫经济杂交,指的是杂交亲本的选优提纯和杂交组合的有效选择。
4.初生个体重:是指仔猪在出生后吃初乳前称重所得的个体重量。
5.集约化养猪:指以“集中、密集、约制、节约”为前提,按照养猪生产的客观规律,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而采取的对猪群、劳动力、设备的合理配置和适度组合的经营形式。
6.断奶窝重:是指断奶时全窝仔猪的总重量。
7.性周期:我们把母猪上一次发情排卵到下一次发情排卵的这段时间称之为性周期或发情周期。
8.猪生产学特性:是指猪所共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内在性质。
a)产仔数:指的是母猪产一窝仔猪的总数(或活仔数)。
9.初生窝重:是指一窝仔猪所有个体重的和。
10.流水式的生产工艺流程:是指按照养猪生产的6个环节(配种、怀孕、分娩哺乳、保育、生长、肥育)分阶段饲养,并按照一定的方式和要求进行流动,组成一条生产线来进行生产。
又叫分阶段作业流水线生产工艺或分阶段饲养技术。
是现代化猪场采用的一种生产流程。
11.PSE猪肉:指猪宰后呈现苍白颜色、质地松软和汁液渗出特征的肌肉。
表面粗糙,结构松散。
12.DFD猪肉:宰后肌肉外观呈现暗红色、质地硬、肌肉表面干燥的特征,即DFD肉。
这类肉由于肌肉表面干燥、结构致密、嫩度差,同样既不适合鲜食用也不适合加工用。
13.猪应激综合症(PSS):猪在遭受各种不良因素或应激原的刺激时,表现出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性能和肉品质量降低,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的一种非特异性反映。
影响母猪产仔数量的有哪些因素

影响母猪产仔数量的有哪些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养猪场越来越重视科学养猪,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来寻求更有效的养猪方法,促进母猪产仔数量和仔猪出生重的提高。
那么影响到母猪产仔数的因素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1、品种种猪的品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养猪场越来越重视科学养猪,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来寻求更有效的养猪方法,促进母猪产仔数量和仔猪出生重的提高。
那么影响到母猪产仔数的因素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1、品种
种猪的品种是影响母猪产仔数和仔猪出生重的重要因素,受遗传因素影响,采取好的种猪精液给母猪授精,母猪产仔数都非常高,仔猪的存活率也非常高,给养猪场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比较可观。
养猪场要在保证仔猪质量的前提下促进产仔数的提高,为发挥遗传的最大效用,养猪场要选择优良品种的种猪来给母猪授精。
2、母猪营养
母猪的营养状态严重影响到母猪的产仔数,只有母猪获得足够的营养供给,这将使得母猪有一个好的生理状态,在受精、胚胎着床、胚胎发育期间都需要大量的营养,而这些都影响到产仔数量。
据调查显示,母猪在配种10天气饲喂高蛋白饲料,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排卵率和产仔数,在配种2-3内,不能喂过多的饲料,否则会降低胚胎的存活率。
3、生活环境
如果母猪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将会大大的提高母猪的产仔率,环境因素中对于产仔数影响最多及时温度。
如果母猪在一个高温
高湿的环境中进行生活,将大大降低母猪的产仔数和仔猪的出生重。
所以如果母猪在一个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进行生活,将大大降低母猪的产仔数和仔猪的出生重。
以上是影响母猪产仔数量有哪些因素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敬请关注我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猪窝产仔数与出生重的主要因素
窝产仔数除与母猪的营养有关系外,还与胎盘形状有很大的关系。
抓好泌乳母猪的饲养管理是实现初生重的重要因素。
一、遗传的影响
出生体重是影响仔猪质量和存活的一个重要的性状,平均出生体重和总出生体重等性状有非常高的遗传力,分别为0.25和0.15。
大多数生产者都知道,仔猪出生重低(<800g)和窝产仔猪不均匀是决定一窝仔猪断奶前损失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的遗传力也相当高,分别为0.10和0.07,表明这些性状有遗传改善的潜力。
单纯追求窝产仔数显然可能导致比较低的出生体重和均匀度下降,因为窝产仔数和仔猪品质性状呈负相关。
这意味着,单纯追求其中一种性状可能会间接促进对其他性状的反向选择。
总之,遗传选择的重点应当在出生时创造出由优质仔猪构成的更大的窝重。
随着对影响多产性能的基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虽然养猪业的平均窝产仔数可能还会不断增加。
但是,窝产仔数的遗传力较低(0.1~0.15),因此,在群内对窝产仔数进行选育的效果很差。
许多遗传育种学家试图通过遗传选育来提高猪的窝产仔数,但只取得了有限的遗传进展,而且成本很高。
二、环境、营养和管理的影响
环境因素中对窝产仔数影响最大的是温度,高温高湿可以降低母猪的窝产仔数、窝产活仔猪数和初生窝重。
母猪的营养状态显著影响母猪的生理状态,受精、胚胎着床、胚胎发育等生理过程都离不开良好的营养状态。
这些生理过程又是影响窝产仔数的主要因素。
青年母猪应至少在配种前10d开始饲喂高质量日粮,自由采
食,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排卵率和窝产仔数。
但如果在配种后2~3d内给青年母猪饲喂过多(超过2.5kg/d),又会降低胚胎存活率。
以往的研究发现,猪的胚胎中富含精氨酸,妊娠40d时特别明显,在这个阶段,精氨酸对胚胎发育与存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一组科学家发现,在妊娠期的关键时期调整日粮精氨酸水平可使活产仔数增加2头,活产出生窝重可提高24%。
在成群饲养的情况下,当猪群的数量过大(多于20头)时,会降低窝产仔数,尤其是青年母猪。
配种选择在母猪排卵前0—24h(最佳为12h)可得到最多的窝产仔数。
三、配种管理的影响
青年母猪初配时的体重可以明显影响第1窝的产仔数、仔猪出生重、成活率和断奶重,这反过来又决定以后的窝产仔数。
配种选择在母猪排卵前0~24h(最佳为12h)可得到最多的窝产仔数。
为了根据排卵来确定配种时间,应搞清楚母猪和青年母猪的发情持续时间,应在70%发情期进行配种。
在配种的时候,对于青年母猪来说,性成熟(经历的发情周期数)对窝产仔数的影响比日龄和体重更重要。
与首次发情配种相比,在第2个发情期给青年母猪配种可增加0.7个窝产仔数。
如果在首次发情时先用结扎输精管的公猪给青年母猪交配,第2次发情再用正常公猪配种,这样得到的窝产仔数比第1次发情不配种的情况高0.7。
但目前还不清楚这两个数字之间有没有加性效应。
对青年母猪来说,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相结合比仅做人工授精获得的窝产仔数更高。
对成年母猪来说,如果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都做得很好的话,二者所得的窝产仔数没有差别。
母猪断奶7d后发情比例的增加会导致分娩率和窝产仔数降低。
至少85%的母猪应在断奶后第4~6d返情。
四、胚胎存活率管理的影响
在妊娠的早期阶段,是受精卵植入子宫壁的过程,在此期间,胚胎是非常敏感的,任何应激都可能会导致胚胎的损失。
因此,至少在妊娠28d前不要转移母猪,要保持环境安静,使母猪不受干扰。
在这期间,高温或低温加上贼风都可能会导致母猪返情。
研究表明,在妊娠的初期至中期放置l头公猪和提供良好的照明对于胚胎的存活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妊娠早期饲养的影响
人们普遍建议,在妊娠的前21~28d饲喂低水平的饲料,因为认为这可以取得最大化的胚胎存活率。
但是,最近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对于现今的瘦肉型和高产母猪,这种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窝产仔数和产仔率降低。
青年母猪的采食量在2.4-2.6kg,成年母猪的采食量在2.6-2.8kg可能是最大限度提高产仔数最好的对策,尽管对这种做法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评价。
六、哺乳期时间长短的影响
哺乳期时间的长短对窝产仔数有显著的影响。
哺乳期低于21d,母猪排卵数少,甚至不排卵,子宫内环境未完全恢复,此时断奶配种的母猪窝平活产仔数将会降低10%--20%。
哺乳期大于21d对窝产仔数有显著影响,母猪哺乳21—28d断奶为最佳。
七、断奶到配种间隔的影响
断奶到配种的间隔可能是影响以后生产力特别是窝产仔数最重要的指标。
断奶到配种的间隔平均为4-6d,将可以取得最大的窝产仔数。
在影响这方面的许多因素中,哺乳期采食量是最重要的因素。
使用赖氨酸含量比较高的饲料(1.2%~l.3%总赖氨酸),或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哺乳期的最后7d集中修正为最高饲喂,增加0.5kg/d,直到配种,将有助于减少体重损失并促进开始发情。
在断奶到配种之间高采食量对于最大窝产仔数也是必须的。
每天饲喂4次或自由采食,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和卫生良好的饲槽都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已经证实,与单栏饲养的母猪比较,断奶后成群饲养的母猪其断奶到发情间隔短。
提供适当的照明,至少100Ix,最好是l50Ix,每天14--16h,将有助于刺激母猪迅速发情。
良好的公猪接触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在预计发情的前2--3d。
八、胎次分布的影响
胎次可以影响窝产仔数。
母猪第l胎窝产仔数通常最少,之后逐渐增多。
在第3~5胎时达到最多,此后保持稳定并随着母猪胎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此外,死产仔猪数随母猪胎龄的增加而增加,出生重也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因此,为了实现一致的窝产仔数和有最高质量的仔猪,猪群胎次结构应保持均衡稳定。
这就需要青年母猪有规律的进入猪群,大部分的母猪最多生产3-6个胎次,并在生产7~8个胎次后进行严格的淘汰。
反之,不规则的引进青年母猪、青年母猪的退出率高或不当的淘汰等引起不平衡的胎次结构,从而造成平均窝产仔数和出生重发生不必要的变化,这将对从断奶到上市猪的增长和效率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
九、提高仔猪出生重的影响
仔猪出生重是决定断奶重的重要因素,是断奶能力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虽然难以影响仔猪的出生重,但是,可以采取一些做法来提高仔猪的出生重。
最广泛采用的做法是,在妊娠的最后21~28d时增加母猪的饲料水平,一般是青年母猪增加
到2.6~2.8kg,成年母猪增加到2.8--3.0kg。
法国最近进行的研究表明,向日粮中添加油脂(总量5%的油脂)可以减少仔猪死产,提高比较小仔猪的存活和比较高的断奶重。
在整个繁殖周期提供正确的饲料水平和注意母猪的健康也将有助于提高出生重。
十、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影响
随着国内外集约化养猪的发展,大规模养猪场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繁殖降碍性疾病,成为危害养猪业经济效益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罪魁祸首通常是细小病毒病(PPV)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这些疾病的病原可穿过胎盘感染胚胎,造成胚胎死亡。
其他疾病如肠病毒感染症、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等都可以引起繁殖障碍的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流产、死产、木乃伊的比例会升高,窝产仔数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