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哲学的问题域与多元化发展态势_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等概览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习题第51讲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第51讲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1.下图为某高校世界史教材中部分内容的子目。
该部分的标题最有可能是()A.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B.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和冷战局面的形成C.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的影响D.旧国际格局的动摇和美苏争霸的演变2.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这样叙述20世纪70—90年代的世界:建立在领土主权之上的民族国家,对其事务控制掌握的范围日渐缩小;反之,其行动运作不为领土疆界所局限的另一类组织,如跨国公司、国际货币市场,以及卫星时代的全球媒体传播事业,却开始高奏凯歌。
作者认为()A.发达国家控制世界的手段越来越隐秘B.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影响深远C.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治理提出新的挑战D.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政策损害他国主权3.(2024湖南部分学校第二次联考)在2021年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10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高级代表以视频或现场发言的方式就气候危机、可持续复苏、人道主义形势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探讨应对之策,联合国秘书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世界正处在深渊的边缘。
这说明()A.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开始出现B.经济全球化是强劲的时代潮流C.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势在必行D.各国在合作共赢中得到了发展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西方国家福利制度却开始步入困境。
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被资本家看作“单纯的成本因素”,都会促使资本“外逃”,于是形成了“强资本、弱国家、弱劳工”局面。
这说明()A.经济全球化阻碍国家福利制度发展B.西方国家工人的地位被进一步降低C.西方国家的政府职能受到一定程度削弱D.垄断资本进一步控制了西方国家的政权5.(2023广东茂名二模)20世纪70年代后,英美等国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金融管制的解除使资本能在国际间自由移动……电信技术的自由化及其在世界范围的扩散加速了跨国境的信息及数据传输。
这()A.反映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减弱B.表明“滞胀”已经解决C.说明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D.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6.(2023天津红桥一模)有学者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带来效应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全球化的心态,进而影响主导思想与战略选择。
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与前沿理论

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与前沿理论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都在探究人类的本质和宇宙的真相。
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哲学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变革。
本文将会介绍一些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和前沿理论。
1. 新唯实主义新唯实主义是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强调客观实在的存在性,并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描绘、反映和解释,而不是创造并构造。
新唯实主义与旧唯实主义相比,更加关注实在的本体性和客观性,强调真实存在是不受主体思想影响的。
2. 转态现象学转态现象学是由法国哲学家默里·梅洛·庞蒂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认为知觉、身体和语言无法被简单地分割开来,因此认为身体、主体和世界之间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转态现象学强调身体是理解存在和世界的重要参照点,而语言只是描述身体和存在的工具。
3. 边缘学派边缘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主张突破传统哲学对于主体和客体、本体和存在这些二元对立的刻板观念,强调哲学应该倾听被边缘化的声音,并关注社会和政治的真实情况。
边缘学派认为哲学应该体现人类共同的关怀和为社会弱势群体发声的责任。
4. 新唯心主义新唯心主义是一种当代哲学思潮,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存在只是对意识的认识。
新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唯一的真理,对物质的存在和宇宙的本质没有真正的了解。
与传统唯心主义不同,新唯心主义强调意识是一种能动的力量,能够引导和改变物质的存在和世界的本质。
5. 线下哲学线下哲学是一种新兴的哲学思潮,它强调哲学的反思和思考应该超越虚拟空间和社交媒体的束缚,回归到真实世界中来。
线下哲学认为哲学应该直面人类面临的问题,关注社会和人类的本质,而不是在虚拟世界和互联网上消耗时间。
这是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旨在消除虚拟和真实之间的隔阂,让人类重新认识到真实和现实的重要性。
6. 生态哲学生态哲学是一种关注生命、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潮。
它认为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探讨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20...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criticism, and the origin between Steinbeck and ecological criticism. First of all,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from ecological holism to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analyzes ecological holism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mplications. Secondly, through Steinbeck’s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friendship between he and the marine biologist Edward Rickett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ranscendentalism, it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einbeck and the ecological criticism, and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e ecological thought.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十年期末考试题库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十年期末考试题库适用专业及层次: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
2022年1月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飞”的主要信号是(C)。
A.人造地球卫星升天B.DNA重组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D.试管婴儿培育成功2.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3.发动了早期有组织的全球问题研究活动并陆续发表《增长的极限》、《回答未来的挑战——学无止境》等一系列著名的研究报告的学术团体是(A)。
A.罗马俱乐部B.斯坦福国际问题研究所C.兰德公司D.赫德森研究所4.新时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开放、重建与发展的根本指针是(D)。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拿来主义”C.拨乱反正D.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5.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
A.胡塞尔,伽达默尔B.海德格尔,萨特C.弗洛伊德,荣格D.罗素,维特根斯坦6.19世纪形成高潮、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C)。
A.古典主义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7.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得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骨干的倡导;其主要倡导者是(A)。
A.李嘉图B.亚当·斯密C.恩格斯D.萨缪尔森9.由于早期社会法律制度远未健全,法学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界限不清。
作为独立学科的现代法学的诞生要推至19世纪,其标志是(A)。
A.资产阶级法学体系的建立B.社会法学派崛起C.分析法学派崛起D.新自然法学派崛起10.世界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在(A)。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二、名词解释11.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与人文科学(或称“人文学”)一起,共同组成人文社会科学。
专题13_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专项训练)(解析版)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考点扫描专题13: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单选题1.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下列关于哲学的正确表述是()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B.哲学是人们对自然科学的根本理论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D.哲学是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答案】C【解析】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因此,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C正确。
A:哲学不一定是科学,A错误,错在“科学”。
B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BD说法错误。
2.数学家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序言中说:“人类活动中如科学、美学、伦理学都可能产生宇宙观,而又受宇宙观的影响……哲学的功用是缓慢的,思想往往要潜伏好几个世纪,然后几乎是突然间发现它们已经在习惯中体现出来了。
”这段话体现了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B.哲学和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哲学和具体科学是辩证统一的【答案】D【解析】ABC:这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C。
D:人类活动中如科学、美学、伦理学都可能产生宇宙观,而又受宇宙观的影响,这说明了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即哲学和具体科学是辩证统一的,D正确。
3.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中指出:“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
”这主要强调①哲学是从具体科学中抽象出的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②自然科学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推动了哲学的发展③哲学能够为自然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④哲学思维是优秀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的必备素养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①:“哲学即科学之归宿”点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从具体科学中抽象出的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①符合题意。
国际政治冲突与动荡五大根源

国际政治冲突与动荡五大根源国际政治冲突与动荡五大根源文、编:少年X最近国际政治界大事层出不穷,俄乌冲突还没有结束,一系列刷屏的国际政治事件就接踵而至——先是英国首相约翰逊闪电辞职、随后安倍被刺、斯里兰卡政B,如今因加里宁格勒禁运问题,俄罗斯与北约很可能开战......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将原本千疮百孔的世界,抛向了更复杂、更模糊、更不确定的未来。
为此,有人从民生角度感叹“又是场百姓遭殃的神仙打架”,也有人从阴谋论角度控诉“美帝再次试图操控世界”,但无论是哪种视角,背后都离不开一个更重要的本质——国际政治。
但今天面对各种各样的国际政治观点,我们的思维能力常常陷入瘫痪,以致于关键事件被噪音事件淹没,重要节点被细枝末节混淆,深层病因被表面病症迷惑,核心推理被琐碎逻辑牵绊。
究其原因,在于影响国际政治的变量千千万万,一个长期有效的解释框架,需要同时囊括军事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学科。
并且,由于国际政治的不断演变,国家与文明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外来移民与多元文化,让文明的冲突从国界外延伸到了国界以内。
面对如此新变局,原本占据国际政治学主流地位的学说,比如地缘政治、文明冲突论等等理论框架的解释力,都已在不同程度上失效。
更多的是国家与文明的两种影响互相叠加,形成一种更混沌,更难去解释的乱局。
理解国际政治的变化,亟需一个新视角和新框架。
新变局往往产生新理论与新视角,而国际政治领域最新的“世界政治学”,正是另辟蹊径,站在国家与文明的视角上,提出的一个全新视角。
“中国国际政治研究第一人”王缉思老师的《世界政治的终极目标》一书,就是国内相关研究领域里少见的用“世界政治学”视角,去尝试回答当下世界政治种种乱局与冲突的前沿著作。
王缉思老师从人类政治追逐的五种永恒价值:安全、财富、信仰、公正、自由这五个维度——一针见血地洞悉了国际政治中的乱局与冲突之根源。
在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中,安全、财富、信仰、公正、自由,几乎都是公认的终极价值,但在现实中,这几种价值之间却常常产生冲突。
第五专题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 治理 思考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五专题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思考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球治理新变化带来重重挑战近年来,一系列经济、卫生、环境、能源与数据等领域的危机事件暴露出全球治理体系的诸多缺陷,加剧了世界格局演变。
国家间冲突加剧、全球治理机制失灵、全球治理价值理念赤字,增加了维护多边主义的难度。
大国博弈回归多边机制导致“有限的多边主义”随着国际与区域组织在国际秩序塑造与维护中作用的增强,多边平台成为大国进行利益和话语权争夺的一个主场。
美国在建制派政府回归后,便试图通过修复与盟友关系、主导国际合作以重返国际舞台。
各国对于多边机制的功利性态度使其议题多限定在公共卫生、经贸等特定领域,以区域化、泛集团化为特征的“有限的多边主义”逐步显现。
各群体基于生存与发展目标对不同议题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参与意愿,广泛的多边合作面临阻力。
全球治理机制的碎片化污染“竞争性多边主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多样化、治理规范差异化和治理议题丰富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多元治理机制易发挥良性竞争的优势,促进各机制治理流程的优化与治理效率的提高,更好地回应各方利益诉求。
但过度分散的治理机制既无法凝聚最大全球治理合力,又难以协调各国行动、对多数国家形成有效约束,或将导致恶性竞争的出现。
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因为追求相对收益和施压新兴大国,阻碍了现有多边机制的运作或改革。
全球治理共识的弱化助长“伪多边主义”在全球治理实践中,多元主体间的一致行动必须基于一定的价值共识。
但各国对自身利益的优先追求、文化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对立等因素会破坏彼此间的信任基础,加剧全球治理价值观念的分歧。
美国拉拢盟友,强推西方价值规范,以打压中国。
此类利用所谓的“民主国家”联盟力量孤立中国的企图和行为,追求的是“小圈子”的利益,其实质是单边主义,是恶化国际合作环境的“伪多边主义”。
维护多边主义需要中国智慧中国普遍加入国际与区域组织,签署国际与区域公约,忠实履行国际义务,持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解决经济、生物、气候等一系列全球问题,不断表明中国维护多边主义的意愿和中国智慧的重要作用。
世界哲学大会

世界哲学大会是国际哲学界的盛会。它起始于20世纪初,第1届世界哲学大会由一些知名哲学家倡议于1900 年在巴黎召开,后每5年举办一次。 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简称 FISP )都成立了, 组织世界哲学大会成为FISP的主要活动之一,FISP和其成员组织又举办了10次,共已举办了21届世界哲学大会。 每次大会,有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成千的哲学家与会,进行直接的大规模学术交流,传播哲学中的新思想, 交流新研究成果,探讨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体现新哲学动向,被称为在哲学中反映时代精神之镜,所编的会 议文献也成为研究一个时期哲学趋向的重要资料。
“世界哲学大会的工作语言原为英、法、德、西班牙、俄五种,零八年韩国首尔召开第二十二届世界哲学大 会,中文作为一次性工作语言。由杜维明提出申请,希望中文作为永久性工作语言,经投票表决获通过。从第二 十三届世界哲学大会起,工作语言增加中文而达六种。”
FISP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哲学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非政府组织“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 的成员。它只吸收国家、地区与国际性的哲学团体加入,共有102个团体成员,其中79个是国家或地区性的,23 个是国际性的哲学团体。FISP致力于发展各国、各地区哲学界的学术联系,促进哲学研究与教育事业,注重对全 球性哲学问题的探讨。
感谢观看
大会章程
FISP的现行章程是1948年8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10届上通过的。以后又历经了8次修订,最后一次修订 是,1998年8月美国波士顿召开的第20届世界哲学会议上。
FISP章程有总章程和各分支委员会章程,总章程共有2章24条,其中第1章规定了联合会的性质、目标、总 部和会期。
总章程的第1章第2条明确地规定了FISP的工作目标,其内容如下: 1促进各国哲学家在自由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专业交往和思想交流。 2推动各国、各地区哲学家之间的多方面的联系。 3推动各国、各地区哲学协会、团体和哲学学术期刊之间的联系。 4整理和搜集有助于哲学研究发展的文献资料以便团体联合会的成员们能够很方便地去查阅已创建的档案资料。 5筹集资金资助已成为会员的哲学组织维护和发展其工作。 6通过特殊拨款随时对具有国际水平的、能促进哲学发展的各种学术活动提供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卷第1期2006年3月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 No.1Mar.2006 文章编号:100823499(2006)0120001204当代世界哲学的问题域与多元化发展态势———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等概览3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 430074)摘 要:从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统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第13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等三大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中概括出以问题为中心的当代世界哲学走向,探讨了当代世界哲学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指出其突出表现是主流话语受到挑战,地区问题和民族哲学受到重视,哲学深入到全球化时代的问题之中,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直接和密切,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有所增强,中国学者的声音也得到越来越密切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世界哲学;问题域;多元化中图分类号:B152 文献标识码:A 应有关方面邀请,受国家教育部派遣和资助,笔者于2003年8月先后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和瑞典斯德哥尔摩等地参加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统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21届世界哲学大会和13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
在这三个不同类型的会议中深切地感受到当代世界哲学以现实人类问题为中心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兹将有关情况概述如下。
一、三大国际学术会议概览(一)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世界哲学大会是国际哲学界最大规模也是最高规格的学术会议,第一次会议于1900年在巴黎召开。
国际哲学联合会(Federatio n of Internatio nalSocieties of Philo sop hy ,FISP )于1948年成立,成为全世界最高级别的非政府哲学机构,现有75个国家级的哲学研究机构和23个国际性的哲学学会作为其集体会员单位。
世界哲学大会每5年由国际哲学联合会和它所属的一个会员国联合主办一次,向全球所有的哲学家开放,而不分种族、民族、宗教和政治倾向。
每次会议设计一个主题,在各个具体学科领域并以多种方式展开。
会议以英语、法语、德语、俄语和西班牙语同时作为工作语言。
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定在土耳其召开,据说当时选址时主要考虑到该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横跨欧洲和亚洲,而且在文化上也是多种文化与宗教并存,从而有利于加强欧洲与亚洲哲学家之间的联系。
本次会议由土耳其哲学学会(Philo sop hical Societ y ofTurkey )承办,于2003年8月10日至17日在伊斯坦布尔的国际会展中心(L utfi K irdar Internatio nalCo ngress and Exhibitio n Hall )举行。
会议的主题是“面对世界问题的哲学”(Philo sop hy FacingWorld Pro blems )。
据说有来自85个国家的1800多人注册,参加会议的人则达到2000多人。
会议分为全会、圆桌会、专题研讨会、主题演讲会、学生论坛等形式。
本次会议主要有哈贝马斯(J urgen Habermas )、瓦蒂摩(G ianni Vattimo )、杨(Iris Y o ung )、哲勒夫(J elyu Zhelev )、赫勒(Agness Heller )、本哈比(Sey 2la Benhabib )、霍菲(Otf ried Hoffe )、辛格(Peter Singer )等一批重要学者参加。
此次与会学者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也许算是哈贝马斯,他在8月11日的第一次全体大会上作了题为《转向后民族国家的定位:关于国际法的未来的争论》(Transitio n to a Po st natio nal Co nstellatio n :Disp ute o n t he Fut ure of Internatio nal Law )的发言,在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同时,本次会议也得到了中国哲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数10位学者专程赴土耳其参加了会议。
笔者在本次3收稿日期:2005209209;修订日期:2006201216基金项目: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BZX005)作者简介:欧阳康(1953-),男,四川资阳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认识论和哲学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
世界哲学大会上有三篇英文学术论文入选:一篇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8月10日的圆桌会议“走向21世纪和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上作了发言;另一篇是《超越比较哲学研究中的“围城”现象》,在8月11日的比较哲学论坛中作了发言;再一篇是《在亚洲价值观的争论背后》,在8月14日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哲学论坛”中作了发言。
本届大会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也许是青年尤其是学生的参与。
大会专设了三个学生论坛,其论题也涉及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议题:“人权:批评与辩护”;“排外与‘自我和他者’问题”;“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政治行动主义”。
不少土耳其的学生前来注册参会。
在一次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圆桌会议上,竟然有近20位当地的高中生前来参加,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让人感到相当地意外和惊奇。
(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统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跨文化对话会是由美国文化与价值研究中心(Center for t he St udy of Cult ure and Values)和伊斯坦布尔大学合办的,作为世界哲学大会的会前会也是热身会而于8月8日至9日在土耳其文化大学召开。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全球视野中的文化传统对话。
来自2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百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以英语为工作语言,除了在全体会议上的重点发言外,还安排了4个重要分会:第一,认识论与解释学,主要探讨思考和解释的方式;第二,个人和群体:权利与责任、文化基础和公民社会;第三,全球化问题:多样性与单一性、对话与霸权、合作与冲突;第四,价值与伦理:生态与公共服务、道德与审美等。
本次会议有两个主要特色:一是在分会主席之外又设了一个讨论引导者(discussio n leader)以专门加强会场的提问争鸣和研讨气氛;二是对四个主题性分会的研讨情况均各请一位学者在大会上作30分钟的学术概括,以便于各分会的同仁把握学术探讨的全局。
这两种方式对于提升本次会议的学术蕴涵发挥了积极作用。
笔者除作为一个分会的讨论引导者主持了学术讨论外,还受命在全体大会上介绍了伦理与价值两个分会研讨的情况,并报告了自己对于文化交往中的围城现象的感受与思考,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
(三)第13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第13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由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办,斯德哥尔摩大学中国研究系、美兰岛林大学欧亚研究中心、斯德哥尔摩华文书院等联合承办。
国际中国哲学会(Internatio nal A ssociatio n o n Chi2nese Philo sop hy)是国际中国哲学界最为重要的学术组织之一,由现任名誉会长成中英教授发起,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
本次会议于2003年8月16日至20日在瑞典近郊的瓦斯特络斯(Vasteras)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哲学与人类智慧资源”。
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等10多个国家的代表近80人参加。
成中英、刘述先、沈青松、汤一介、方克立、刘文英等知名学者和一批优秀中青年学者与会。
围绕会议主题,会议分中文组和英文组展开研讨,组织了中国哲学与生态问题、中国哲学与政治、中国传统哲学的当代反思、中国哲学的未来等专题分会。
笔者除了主持一个分会外,还在中国哲学与政治分会上作了题为《现代化的“围城”与中国的未来》的发言。
二、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广阔视野本次世界哲学大会讨论的问题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古今世界哲学的所有领域、问题和分支,展示了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广阔视野。
从论坛的设置来看,大体可以分为4个方面。
一是历史和地域哲学。
如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现代哲学;当代哲学;非洲哲学;亚洲和太平洋哲学;拉丁美洲哲学;美洲哲学;土耳其哲学等。
二是分支哲学和部门哲学。
如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教育哲学;历史哲学;语言哲学;法哲学;逻辑学和逻辑哲学;数学哲学;心灵哲学;自然科学哲学;运动哲学;自然哲学;宗教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经济哲学;环境哲学;技术哲学;社会和政治哲学;价值哲学;美学与艺术哲学;行动哲学;比较哲学;文化哲学;现象学;哲学人类学;哲学解释学;认知科学哲学;交往和信息哲学等。
三是应用哲学或哲学的应用。
如应用伦理学;哲学方法论;生物和医学伦理;职业伦理学;个人与认同;哲学与未来;哲学与儿童;时间和记忆;哲学教学;人权问题等。
四是对于一些社会文化问题的哲学关注,这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对于全体大会的论题设置上,本文下面专门予以分析。
三、当代哲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定时代的时代精神孕育在当时时代的实践活动中。
人类在实践中所面对的问题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思考,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哲学则在对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前提性反思中领悟和提升时代精神。
因此,哲学就是一种高度问题化的学问,正是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学2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理性关注中,哲学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对象,而又正是在对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前提性追问中,哲学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哲学对于时代精神的把握是通过哲学家的学术研究来实现的,哲学研究以个体哲学家为主体,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而在哲学研究高度职业化的情况下,又以一定的社会组织方式而得以协调和组织。
各种形式和各种层次的哲学学术机构,是哲学家们交流学术思想和开展合作研究的社会性组织。
各种形式的国际性、地域性、国度性和专题性学术会则是哲学家们开展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重要场所。
一定的会议主题既表现着主办者的学术追求和价值取向,也对哲学家们的学术研究有非常积极的导向。
国际哲学联合会作为国际哲学界的最高层次的学术组织,其学术兴奋点对于世界哲学届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作为21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哲学大会,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直接以“面对世界问题的哲学”作为本次会议的主题,明确表明了会议主办者的强烈问题意识,是与哲学的本性相符合的。
世界哲学大会主办者的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又通过会议征文和论文的选拔而对世界范围内的哲学家发挥出积极的导向功能。
本次会议的这种问题意识通过会议的设置而得到了充分地表达和体现。
会议组织了4场全体大会(plenary),每场邀请3位著名哲学家同台演讲。
4场大会的主题分别是: (1)哲学的作用:启蒙、后现代思想和其它展望;(2)全球化和文化认同;(3)人权、国家和国际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