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现状
新形势下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

新形势下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摘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而近年来,逆全球化的倾向已经逐渐暴露出发达国家主导下传统全球化的诸多弊端。
受此影响,许多国外科学家无法与我国继续合作,国内高校原有的国际科技合作受到严重制约。
海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天然载体和联系“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纽带,开展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将成为提升我国海洋科技实力,保障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因此,分析海洋领域科技实力及国际合作发展现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将对探索新形势下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创新模式,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际科技合作;海洋;高校;科技创新引言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
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
”而近年来,逆全球化的倾向已经逐渐暴露出发达国家主导下传统全球化的诸多弊端。
受此影响,许多国外科学家无法与我国继续合作,部分尖端仪器设备也对我国禁运,国内高校原有的国际科技合作受到严重制约。
2013 年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坚持以“开放、包容、共赢”的核心理念,与沿线国家实现经验、产业技术、市场资金等资源共享,提高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新水平,这也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
海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天然载体和联系“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纽带。
同时,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全球治理的新领域,已然成为各国寻求建立新发展优势的必争之地,竞争日趋激烈。
经略海洋的强者,从来都是掌握着人类挺进新空间的最先进科技能力,国家海洋能力实质上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海洋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管理

海洋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管理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海洋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海洋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与管理成为了推动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海洋数据涵盖了众多方面,包括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多个领域。
这些数据来源广泛,有来自科研机构的观测数据、海洋监测站的实时监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等。
然而,由于数据的分散性、多样性以及复杂性,使得海洋数据的有效利用面临诸多挑战。
构建一个统一、高效、便捷的海洋数据共享平台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构建海洋数据共享平台时,首先要明确其目标和功能定位。
平台的目标应当是整合各类海洋数据资源,为科研人员、政府决策部门、企业以及公众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数据服务。
其功能应包括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数据查询与检索、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可视化以及数据共享与交流等。
为了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技术架构。
硬件方面,要配备高性能的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网络设施,以确保数据的快速处理和稳定传输。
软件方面,选择适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分析工具以及数据可视化软件至关重要。
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采集与录入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质量是海洋数据共享平台的核心。
在数据采集阶段,要制定严格的数据采集标准和规范,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准确可靠。
在数据录入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数据审核和校验,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对于已经录入的数据,要定期进行数据清洗和更新,以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和可用性。
数据安全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海洋数据往往涉及国家安全、商业机密以及个人隐私等重要信息。
因此,平台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包括网络安全防护、用户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存储以及访问权限控制等措施,以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在平台的管理方面,需要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
管理团队应包括数据管理员、技术维护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用户服务人员等。
数据管理员负责数据的整理、分类和标注,确保数据的有序存储和管理。
国内外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现状

国内外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现状简介本文旨在介绍国内外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现状。
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对于推动环境科学研究、提高数据利用效率以及促进合作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现状国内在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
一些大型环境科学研究机构及数据中心积极推动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通过开展环境科学数据收集、整理和共享工作,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时,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提供了政策和经费的支持。
然而,国内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数据的标准化和一致性仍然存在问题,不同机构和部门之间的数据格式和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共享和整合的困难。
其次,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保护机制。
此外,数据共享的意识和意愿不足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外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现状与国内相比,国外在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方面更加成熟。
一些发达国家已有多个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运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这些平台不仅具备较高的数据整合和共享能力,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促进了跨学科研究和合作。
国外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经验对于国内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国外的平台在数据标准化和一致性方面有相应的标准和机制,促进了数据的整合和共享。
其次,国外平台注重用户体验,提供了友好的界面和丰富的功能,提高了数据利用的效率和便利性。
此外,国外平台还注重跨学科合作和交流,通过与各学科的专家和研究者合作,推动了环境科学研究的发展。
现状总结综上所述,国内外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
然而,仍需解决的问题包括数据标准化、隐私保护和数据共享意愿等。
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加强政府支持和协调,加强学术机构和数据中心的合作,将有助于推动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提高数据利用效率,促进环境科学研究的发展。
探究海洋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及应用

数据库技术
探究海洋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及应用
杨 成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8)
摘 要: 当前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革新正在兴起。数据不仅是基础性的资源,更是重要的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与 人民生活中,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有机结合与实践应用,使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 3S 技术等的进步,我国的海洋监测网络已实现全方位发展,包括空中、地面、海面等监测平台,促进海洋大数据由原来的 GB、TB 级迅速增长到 PB 量级。为充分发挥海洋大数据的重要作用,需要加强对海洋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及应用。 关键词:海洋大数据平台;分布式储存技术;灾害预警 中图分类号:P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767(2017)06-149-03
not only a basic resour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productive forc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eople's lif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Internet of things and other technologies have greatly changed the mode of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With the progress of 3S technology, marine monitoring network in China has achieved all-round application of the ocean big data platform. development, including air, ground and sea monitoring platform,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data from GB, TB rapid growth in the order of PB.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ocean big data,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and Key words: ocean big data platform; distributed storage technology; disaster warning
海洋管理事业单位的海洋观测与数据共享实践

海洋管理事业单位的海洋观测与数据共享实践海洋观测是海洋管理事业单位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通过对海洋环境进行观测和研究,可以有效地监测和评估海洋资源的状况,为海洋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海洋观测所获取的海洋数据也是其他相关领域的重要数据来源,数据共享更是加强各个领域合作和提升整体海洋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海洋管理事业单位在海洋观测与数据共享方面的实践经验。
一、海洋观测实践海洋管理事业单位在海洋观测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海洋观测网络建设海洋观测涉及到广阔的海域和多种不同类型的观测参数,为了提高观测水平和数据全面性,海洋管理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和推动海洋观测网络的建设。
通过建立观测站点、安装观测设备等方式,实现对海洋环境各要素的连续监测,为之后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提供便利。
2. 观测仪器的更新与维护海洋环境的观测需要依靠各种观测仪器和设备,这些仪器的性能和准确度对于观测数据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海洋管理事业单位在实践中注重对观测仪器进行定期的更新和维护,确保其在观测工作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3. 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是海洋观测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海洋管理事业单位通过建立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对采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规范的筛选、校正和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数据共享实践海洋观测所获得的海洋数据是多个领域的重要参考和决策依据,海洋管理事业单位在数据共享方面积极实践,推动海洋数据的开放和共享。
1. 数据标准化与共享平台建设海洋数据的标准化对于实现数据的互通和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管理事业单位参与制定和推动海洋数据的标准化工作,通过制定数据格式、数据元标准等方式,实现数据在不同平台之间的有效共享和交流。
2. 数据共享政策与机制建立为了加强数据共享意识和促进数据流通,海洋管理事业单位积极制定和实施数据共享政策和机制。
通过明确权责关系、规范数据许可协议等方式,促进数据提供方和数据使用方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数据的开放和共享。
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

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海洋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准确、及时和共享的数据支持。
构建一个高效、便捷且全面的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对于推动海洋科学研究的进步、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海洋科学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等。
这些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海量的多源异构数据,如海洋观测数据、实验数据、模型模拟数据等。
然而,由于数据的分散存储、格式不统一、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等原因,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源往往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研究资源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洋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构建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个完善的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应当具备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首先,平台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
这是实现数据有效整合和共享的基础。
不同来源的数据可能具有不同的格式、精度和测量方法,只有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才能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可用性。
例如,对于海洋温度、盐度等物理参数的测量,应当明确规定测量仪器的精度、采样间隔、数据处理方法等,从而使不同研究团队获取的数据能够在平台上进行整合和对比分析。
其次,强大的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海洋科学数据量庞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因此需要具备高效、可靠的存储设备和数据管理软件,以保证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快速检索。
同时,还应当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数据丢失或损坏情况。
再者,用户友好的界面和便捷的检索功能对于平台的推广和使用至关重要。
科研人员在使用数据时,希望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数据。
因此,平台应当提供多种检索方式,如关键词检索、分类检索、地图检索等,并且能够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和排序。
此外,平台的界面设计应当简洁明了,操作流程简单易懂,方便用户快速上手。
除了数据的存储和检索,数据的质量控制也是平台建设的重要环节。
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国海洋数据平台综述研究

0引言我国拥有300多万km 2的管辖海域和1.8万km大陆岸线,海洋资源丰富,构建协同性海洋数字平台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临海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23年8月24日13时,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根据计划,排海时间至少持续30年[1]。
这对全球公海环境及我国临海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极大压力,也对海洋水环境监测提出更明确的要求。
国务院2015年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水环境监控预警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实行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明确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加强水环境监控预警国际交流合作[2]。
2021年,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全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总体方案(2021—2025年),方案包括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典型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海洋生态灾害预警监测、海洋生态分类分区、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同监测、监测能力建设等[3]。
我国海洋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智慧海洋信息技术和平台建设总体上能力不强,不能满足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总体需求[4]。
针对水污染预警及海洋生态多样性保护,建立综合性、预警性海洋大数据平台有深远意义。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以综述方式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海洋数据平台的研究现状,并对海洋数据平台建设提出具体意见,以期为高融合、协同性海洋数据提供信息支撑。
1数据平台及海洋数据平台研究现状1.1可视化及聚类分析1.1.1以“数据平台”为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为更加直观地分析海洋数据平台的发展状况,本文利用中国知网学术平台,以“数据平台”为主题词,设检索时间为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29日,得到1387篇期刊论文,利用Vosviewer 软件制作关键词聚类表(见表1)。
通过关键词聚类可以快速定位数据平台中的热点探究领域。
聚类区1区突出了数据平台的概念性特征,如信息化、全产业链及大数据平台等;聚类2区重点突出数据平台的技术,如区块链技术,同时可以看到,数字平台在医疗和政府政务服务中普及度较高;聚类3区聚焦于医疗临床科研、智慧校园及数据平台的安全性等领域。
海洋信息服务的现状与挑战

海洋信息服务的现状与挑战概述海洋信息服务是指通过收集、加工和传递海洋数据和信息,为决策者、研究者、企业和公众提供有关海洋环境、资源、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科学、准确和及时的信息支持。
随着全球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信息服务在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气候研究等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海洋信息服务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海洋数据获取、处理和管理的困难、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压力以及国际合作的不足等。
本文将探讨海洋信息服务的现状和挑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海洋信息服务的现状海洋信息服务的现状可以从数据收集、处理和传递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数据收集方面,目前海洋数据的来源包括卫星遥感、观测设备、海洋浮标和船舶观测等。
同时,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也在共享和发布海洋数据。
然而,由于海洋环境复杂多变,数据获取面临着许多困难,如观测设备的维护和更新、遥感技术的限制以及数据质量和准确性的问题。
数据处理方面,海洋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建模等。
当前,海洋数据处理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海洋数据的处理更加高效和精确。
然而,由于海洋数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数据处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数据融合和集成、数据共享和开放、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
数据传递方面,海洋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互联网、移动应用和传统媒体等渠道进行。
当前,许多海洋信息平台和应用已经建立,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海洋信息服务。
然而,由于海洋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数据传递面临着一些困难,如信息传递的延迟、传输带宽的限制以及信息过滤和筛选的问题。
海洋信息服务面临的挑战海洋信息服务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包括数据获取、处理和传递的挑战、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挑战以及国际合作的挑战。
首先,海洋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仍然面临一些困难。
海洋环境复杂多变,数据获取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海洋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也是一个问题。
另外,海洋数据处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融合和集成的复杂性、数据共享和开放的安全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现状
摘要:列举了国内外44个有代表性的运行较成熟的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突出其服务内容。
浅析了我国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工作在共享理念、共享规范标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数据共享平台海洋规范标准
科学数据的管理、应用与共享已成为衡量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其他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推进海洋科学数据的共享,我国也大力提倡信息共享,充分挖掘海洋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促进海洋科学研究迅速发展。
1 国外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进展
发达国家很早就认识到海洋科学数据共享的重要作用。
近30年来,从国际组织到沿海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先后通过国家的政策引导和投入,加强对海洋科学数据的收集、管理和服务工作。
1960年成立的国际海洋资料和情报交换委员会(I0DE)开展国际间海洋资料交换工作,为多个国家海洋中心(NODC、BODC、SISMER、BSH、AODC、JODC、KODC等)资料共享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3年国际海委会(IOC)、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和国际科联理事会(ICSU)等组织联合建立全球海洋观测系统(COOS)。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对公益性科学数据实施国有科学数据完全与开放共享国策,2002年欧盟提出公
共科学数据、公共当局持有的信息开放共享的公益性共享原则和指导思想。
美国海洋大气局(NOA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GDC)、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等无偿共享实时性、完备性、可靠性的数据集。
在国际数据共享良好氛围影响下,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海洋信息共享系统。
印度国家海洋所网站提供印度周边及印度洋的化学、水文、地质与地球物理的数据查询服务。
2010年肯尼亚海洋与渔业研究协会开通肯尼亚沿海与海洋信息交换共享系统,提供西印度洋地区海洋环境数据和信息。
毛里求斯、科摩罗、南非、坦桑尼亚、莫桑比克以及塞舌尔等其他西印度洋海域国家也将相继开通类似网站,实现区域内海洋环保信息的全面共享。
国外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地开展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工作,目前国外正常运行的代表性的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见表1。
2 我国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进展
我国的海洋信息共享工作在数据内容、数据共享标准规范、技术路线上不断扩展、改进、完善,取得了显著成绩。
1982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科学数据库及其信息系统项目、1996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建成海洋信息共享网络服务系统、1999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启动中国极地科学数据库建设项目,3者近年都做了改版。
“九五”和“十五”期间,由国家863计划海洋监测技术主题支持研建区
域性海洋环境立体监测和信息服务示范系统——上海示范区等6个数据共享平台,积累和丰富了系统设计、集成、开发、安装、调试、运行等全套技术。
2003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筹建了国家基金委青岛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中心,至今本站访问人数达24056位,汇交数据量达19.2 GB。
2003年国家科技部和财政部启动海洋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建设项目,建立北海区、东海区、南海区、青岛及极地等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分中心,总数据量达到300多GB,累计访问量达995450人次。
2006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完成海岸带海岛基础数据库系统,对20世纪实施的全国海岸带与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形成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和集成统一管理。
2007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负责的908专项“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项目,是迄今我国涉及学科最全、国家投入最多、采用开发技术手段最为先进的国家级海洋数据共享工程。
“数字海洋”信息基础平台在体系结构上由国家级和省市级系统构成,各级系统统一设计,标准统一、接口规范和功能的基本一致,并与现有业务系统有机结合;在展示方式上采用基于地球球体模型,通过多媒体、动态可视化和虚拟仿真等多种手段,生动展示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
我国海洋数据共享逐步形成多维空间化、多样产品化、动态可视化、便捷网络化服务模式。
目前我国代表性的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见表2。
3 对我国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建议
我国多年来极力推进海洋科学数据共享,但当前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工作中问题日益突出,仍需不断改进。
3.1 树立共享理念
一些海洋科学数据持有者过高看重信息的价值,因担心数据安全问题,将原本可以公开的信息封闭起来,形成信息孤岛,严重制约海洋资料共享良性发展。
可组织海洋科研工作者学习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流动思想,使大家深刻认识到信息共享的迫切和重要,破除思想壁垒,摆脱部门、单位等局部利益束缚,把主动提供信息、推动信息共享作为一种责任,促进海洋科学数据共享融合。
3.2 整合现有资源
虽已建立满足局部业务需求的多个海洋数据共享平台,分散在各地区或不同业务部门,彼此间服务和功能相关性差,数据表达存在较大差异,整合程度低,难以发挥整体效益,导致领域内协同业务建设难以推进,跨领域协同更加困难。
另许多海洋科研人员不了解已有数据共享平台的运行情况,不知从何查询相关历史数据,存在实地调查、系统开发重复现象。
改善此局面需搜集整理现有共享平台、数据库和容量清单(包括至今还未公开的),做质量评估后鼓励建档和共享。
利用先进的共享平台建设技术如SSH、SSI等网站后台框架技术,ExtJS、ZK、Flex、jQuery等富客户端技术,WebGIS、OSG、Skyline等二维、三维技术与软件,Z39.50协议、SOA架构等数据交换、集成技术,把分散的
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整合统一平台内,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与效能,增强部门协作,节省建设和运维资金。
3.3 利用现有标准,规范管理
我国从“九五”开始有组织地开展海洋信息标准化和格式化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海洋信息的标准规范有45种以上。
但是一部分已建共享系统规范性差,客观上导致共享困难。
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标准规范,打破异构信息难沟通局面,做到真正的信息共享。
4 结语
我国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工作中改变了传统数据处理模式,建立了基于网络数据共享平台,并已着手进一步的制度完善和平台推广工作。
但数据共享工作中仍存在各种问题,需要科学家积极转变思想、改进管理模式,为海洋管理、科研人员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完整、可靠的海洋科学数据,积极发挥其基础信息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闯,王正兴.美国全球变化数据共享的经历对我国数据共享决策的启示[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1):151-157.
[2]陈奎英.发展海洋信息共享事业之我见[J].海洋信息,200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