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传入中国的研究植物考古资料
中国小麦的起源、传播及进化

麦类作物学报2021,1(3):305—309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 doi:10.7606/j.issn.l009-1041.2021.03.06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2网络出版地址:https://ki net/kcms/detail/61.1359.S.202103111631.018html中国小麦的起源、传播及进化魏益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摘要:小麦是由西亚引入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物质和文化交流的产物。
研究认为,大约38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小麦被引入河西走廊地区,作为春麦种植,逐步引种到祁连山以南地区,到达海东和洮河流域,之后进入关中平原;然后,进化为冬小麦,以适应当地的种植制度。
西汉时期,由于朝廷的重视和推广,小麦开始在黄河及淮河流域种植。
由于小麦可秋播夏熟,产量稳定,具有救荒救灾的作用,使小麦在中国的种植区域持续扩大。
近百年来由于作物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小麦产量已达到每公顷10500kg以上。
小麦在中国的传播和进化,对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以及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小麦;起源;进化;传播;河西走廊;中国中图分类号:S512.1;S3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41(2021)03-0305-05Origin,Spread and Evolution o f Wheat in ChinaWEI Yimin(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Agro-products Processing,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Beijing100193,China)Abstract:Wheat(Tri i icum aesiivum)is one of the staple crops introduced into China by West Asia, anditistheproductorresultofmaterialandculturalexchangesontheancientSilkRoad Ithasbeen-consideredthatabout3800yearsago,betweenthelate Neolithic period and the early Bronze Age, wheat was first planted as spring wheat in the Hexi Corridor area,gradually introduced to the south side of Qilian Mountain,reached to the Haidong and Tao River basins,and then continually spread into the Guanzhong Plain Consequently,wheat evolved into winter wheat in Guanzhong Plain to be suitable for local rotation system of crops.Dur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wheat began to be plan-tedintheYe l ow Riverbasinand HuaiRiverbasinduetothegovernmentsupportandpopularization growth Becausewheatcanbesowninautumn,harvestedinsummer,andyieldwasrelativestable,so that it played a role in helping to tide over a natural disaster or crop failure.Thus,wheat in China's growingareascontinuedtoexpandafter Han Dynasty Inthepasthundredyears,wheatyield has reached more than10500kg•hm—2due to the improvement of crop genetic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ThespreadandevolutionofwheatinChinahasaprofoundimpactonChineseagricultural productionstructure,populationdiettypeandfoodcultureKey words:Wheat(Tri i icum aesiivum);Origin;Evolution;Spread;Hexi Corridor;China 小麦是中国的第三大粮食作物,排在玉米、水稻之后。
揭开小麦传入中国之谜

揭开⼩麦传⼊中国之谜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粮⾷安全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
上⽉,商务部相关负责⼈表⽰,⽬前国内粮⾷⽣产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储备充⾜,价格长期稳定,国际市场对我国粮⾷供应的影响很⼩。
⽽作为国民最为重要的主粮之⼀,起源于西亚的⼩麦在中国有着不可忽视、举重若轻的地位。
⼩麦何时传⼊中国?最有可能通过哪条途径传⼊?对中国古代饮⾷传统造成了怎样的改变?5⽉9⽇上午本期⾸都科学讲堂之“极简科学课”,著名植物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根据近年的考古成果,开启了⼀场有“有图有真相”的植物考古之旅。
⼩麦为何不可能起源于中国?对中国来说,两种粮⾷是最重要的,⼀个是南⽅的⽔稻,⼀个是北⽅的⼩麦。
中国农业⽣产是“南稻北麦”这样⼀种种植制度。
南⽅⼈喜欢吃⼤⽶饭,北⽅⼈喜欢吃⾯粉做的各种⾯⾷,⾯条、馒头、烧饼。
在这两种主要的粮⾷作物中⽔稻起源于中国,是我们中国古代先民为全世界⼈民做出的巨⼤贡献。
⼩麦不是起源于中国,⽽是后来传⼊的。
考古学通过200多年的研究发现,世界有四个农业起源中⼼区:西亚农业起源中⼼区、中国农业起源中⼼区、中南美洲农业起源中⼼区、⾮洲北部农业起源中⼼区。
我们现今社会主要的农作物品种和家养动物品种,绝⼤部分都是起源于这四个农业起源中⼼区。
世界农业起源中⼼区出产部分作物及家畜分布图。
赵志军供图⼩麦起源于西亚农业起源中⼼区,这个中⼼区⾮常重要,西亚的古代先民为我们驯化出的农作物品种种类很多,⾕物类包括⼩麦、⼤麦、燕麦、⿊麦,也就是说所有的麦类作物都是起源于西亚,具体讲,就是西亚的半⽉形地带。
为什么⼩麦会在这半⽉形地带起源?原因很简单,因为⼩麦的野⽣祖本主要分布在这个半⽉形地带。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栽培作物是由野⽣植物驯化⽽成的,所以每⼀种栽培作物都有它的野⽣祖本,也就是说都有它的妈妈。
想找这种栽培作物是哪⼉起源的,⾸先要先找它的野⽣祖本在哪⾥分布。
有些学者曾经也讨论过,说⼩麦有没有可能起源于中国,但是从科学的⾓度讲,⼩麦不可能起源于中国。
考古发现中的小麦

考古发现中的小麦小麦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关于考古发现中的小麦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考古发现中的小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考古发现中的小麦:引言小麦是旱地高产作物,也是中国北方地区现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小麦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这不仅因为其在农业史研究方面的意义,而且还在于在考古学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古代文明化进程研究的深入,对史前时代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考古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现有的考古学资料显示,正是在文明化进程的关键时期—㎜龙山时代,考古遗址中小麦遗存普遍出现,这可能暗示当时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与农业特别是小麦种植有某种关联(1)。
关于农业对考古学文化发展的直接作用,在北美东部的史前文化中也有明显的表现(2)。
由于受到考古资料的局限,至今仍然对小麦这种重要粮食作物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很多模糊的认识。
本文通过系统收集已经发表的考古资料,对中国先秦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小麦遗存(3)进行系统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小麦产生与发展历史过程,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设想。
考古发现中的小麦:中国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发现根据学术界的一般观点,西汉以后,小麦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广大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从新石器时代到秦以前的时期,是探讨小麦这种作物在中国出现和早期发展的关键时期。
所以,本文中的“早期”就是指秦及其以前的时期。
关于中国早期小麦的研究,一直受到植物学家、农学家、古文字学家的重视,而从考古学角度进行探讨的工作很欠缺。
事实上,研究这个问题,考古学资料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系统检索公开报道的小麦考古遗存资料后发现,到目前为止,小麦考古遗存的相关报道不仅数量少,而且有些资料的可靠性比较低。
我们将所收集到的相关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的考古报告中公布的材料,另一类是转载或者是非考古报告中公布的材料。
第一类资料,还可以根据标本是否经过专业人员鉴定细分为两类。
早期小麦传入中国后的地位初析

早期小麦传入中国后的地位初析作者:董静来源:《卷宗》2020年第05期摘要:因环境气候、种植技术的代际传递、作物提供热量等各方面的考量,小麦进入中国后并没有立即得到广泛种植,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本文就早期小麦传入中国后的发展历程和地位进行了简单梳理。
关键词:小麦;早期农业;小麦历史;植物考古小麦传入中国的相关研究,历来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作为并非起源于我国的作物,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最主要作物之一,其发展历史显得更加重要。
有专家学者根据系统的浮选结果,结合C14测年结果认为,至迟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麦已经传入到中国境内,并且广泛地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以及西南地区。
[1]目前学界对小麦传入我国的时间基本得到了肯定。
但是小麦传入中国后并没有立即得到广泛的认可并成为相当重要的作物,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在推测作物的重要程度变化时,判断方法主要有出土某种作物的大致分布情况和密集程度、该作物的出土概率、百分比等,也有该作物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检测考古出土人骨来推测食用小麦的情况等。
首先在小麦遗存方面,黄河上游中游地区目前所发现的小麦遗存主要分布在甘青地区。
在青海喇家遗址2000年至2007年浮选的结果看来,小麦出土概率和百分比较低,整个遗址应该是粟和黍为主的旱作农业。
[2]甘肃地区主要是金蝉口遗址和李家坪遗址发现的小麦遗存。
金蝉口遗址发现的小麦数量为15粒,李家坪遗址发现8粒,与粟和黍的数千粒相比,非常少,而且年代约为齐家文化时期。
[3]东灰山遗址、天水的西山坪遗址等也表现出相似的情况。
[4]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小麦也很少,如山西、陕西和河南仅有8个遗址发现小麦,一共仅有数十余粒,与体量数百倍千倍于小麦的农作物种子总量相比,小麦数量非常少;在青铜时代,即使是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小麦数量也有限,这还不排除可能存在有晚期地层侵入的小麦遗存。
[5]这些说明周代开始,基本上小麦开始在北方普遍种植起来,但是农作物仍然是基本以粟和黍为主,小麦从数量上表现得仍然有限,并未占据作物的主导地位。
小麦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小麦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小麦的原产地在西亚,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距今4000年以前。
新疆地区发现了4000年前的碳化小麦。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原黄河流域开始种植小麦。
经过数千年的栽培历史,我国小麦的种植资源丰富,种植面积广阔,产量世界第一,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
一、小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
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大概在1万年前后,西亚就开始栽培小麦,之后在两河流域广泛种植。
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西亚作物小麦开始向东传播。
新发现的考古证据显示,至少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麦就已经传入到中国境内。
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甘肃的东灰山遗址,山东聊城等地,均发现了距今超过四千年的炭化小麦。
后来小麦由西向东逐渐开始在中原种植,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流域开始种植小麦。
最终小麦取代了黍粟等作物,成为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二、我国小麦发展状况
我国地域广阔,环境多样,现在中国小麦栽培遍及全国,主产区为: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江苏、四川、陕西等。
其中根据其地理位置和种植方式,可将小麦种植区分为春小麦区、北
方冬小麦区和南方冬小麦区。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小麦栽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国家。
我国小麦产量在2020年已经达到了13168万吨,位于世界第一。
改变中国饮食文化的小麦,竟是4500年前从西亚而来的外来物种

改变中国饮食文化的小麦,竟是4500年前从西亚而来的外来物种说起中国面食文化的代表,馒头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一个品类,作为冬季北方人几乎顿顿必吃的主食,给予人以温暖和慰藉。
那带着甜味与酒味的香气,是源自小麦研磨成粉后发酵的结果,从粒食到粉食,中国人对小麦这一原材料的极致开发,渗透着中华世代传承的智慧。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小麦并不是本土作物,而是大约4500年前的史前时代,从西亚而来的外来物种。
馒头以小麦面粉为原材料,别称“馍”、“蒸馍”,味道松软可口,营养丰富,是中国人的日常主食之一。
从史前西亚远道而来的小麦作为与中国、中南美洲、非洲齐名的世界四大农业起源中心,西亚的农业起源中心区域被称“新月沃土”,范围包括如今地中海东岸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以及两河流域的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和伊朗的部分地区。
在西亚初始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鹰嘴豆、豌豆、蚕豆等,被驯化的家畜主要有绵羊、山羊以及牛等。
西亚是与中国、中南美洲、非洲齐名的世界四大农业起源中心。
在西亚,考古曾发掘到最早的小麦遗存距今约9000年,这意味着早在公元前7000多年,两河流域的先民就已经开始种植如今馒头的原料—小麦。
作为天生适应冬季寒冷潮湿、夏季炎热干燥的地中海气候的作物,以小麦为主体农作物的西亚农业,作物产量方面所达到的水准,相当于中古世纪欧洲的十倍之多,为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巴比伦文明的辉煌打下经济基础。
小麦传入中国的可能路线及中国各地出土碳化麦粒的年代时间示意图之后随着两河流域文明的强盛,小麦开始向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欧洲等地传播,也向东北通过中亚传播到了东亚的中国。
据考古发掘出来的碳化麦粒的同位素测定,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可追溯到距今4500〜4000年间,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时代。
这点在中国最早的古代文字—甲骨文(公元前14〜11世纪商代晚期)中出现的有关小麦的文字记载得到证实。
小麦在史前4500年前传入中国,在商代晚期的甲骨文中,“麦”字表示大麦,“来”字表示小麦。
小麦栽培历史

小麦栽培历史小麦栽培历史一、中国古代:1、上古—中国古代是小麦栽培最早的起源乡。
先秦时期,我国西北地区已经出现了小麦,后经商周、尧舜群境普及,使小麦栽培得以广泛开展,秦汉及西汉之前也已有小麦栽培。
2、唐宋时期—南宋时期,南宋桓茂凡在《食谱·谷草木》中提出了开展小麦栽培的科学实践原则,维护土地的肥沃,尊重土壤的生态平衡,协调天地气象的克拉格,以及处理农耕生态平衡的有效管理等,这一实践原则为后来的小麦栽培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它以科学的方式解决今天仍然存在的问题:睡莠的收获、土壤的破除等等,同时也使得中国的小麦栽培早具有了历史性。
二、西方古代:1、古埃及—小麦农业可能在古埃及发源,埃及是西方小麦农业历史发展的中心。
古埃及早期小麦分布于古埃及最大的山区中,西岸和南部草原,还有古埃及最重要的一个地区——奥尔菲托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古埃及先辈们把小麦与其他禾苗和作物混种,在旱、酷暑、沙尘等环境条件下优化灌溉、清理地表水源等,从而提高产量,成就了小麦的文明来源。
2、古希腊—维埃拉在公元前7世纪给出了割谷作业的方法,普鲁兹在公元前6世纪首次提出了灌溉小麦,古希腊小麦农业发达,经营小麦和大麦的种植成为古希腊社会的一种标准,中国小麦农业学家也曾引用了古希腊的农业成果。
三、近代:1、18世纪—18世纪的科学进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小麦农业得到迅速发展,1830年大革命使得社会经济出现一大变革,进步的新物种被引入到欧洲的小麦生产中,新的小麦品种已经被引进,1839年法国军事家马伦发明了小麦收获机,这也极大地改善了农业收获和加工技术,20世纪以后,随着政府在农业有关事业的投资,人们又不断引进新的品种,使小麦生产日益提升。
2、20世纪—20世纪以后,农业在科技上得到了质的飞跃,人们利用越来越多的科技和农业技术,使小麦生产日新月异,育种技术不断发展,以抗病、抗虫、抗涝等研究日趋成熟,农业的效率不断提高,以至于今天我们能够吃上安全、健康的高质量进口小麦。
先秦两汉农作物分布组合的考古学研究

先秦两汉时期种植的粮食作物很多,根据文献 常 见 的 谷 物 名 称 以 及 传 统 上 对 历 史 时 期 粮 食 的 认 识 ,我 确 定 粟 、黍 、稻 、麦 、豆 、麻 、高 粱 七 种 最 主 要 的 作 物 加 以 考 察 ,其 他 如 小 豆 、薏 米 、荞 麦 、稗 子 等 ,对 农 业 社 会 的 影 响 力 远 没 有 七 种 作 物 大 ,又 由 于 受 发 现 情 况 的 制 约 ,在 此 不 作 主 要 研究对象。虽然这七种作物不是先秦两汉时期种植 作 物 的 全 部,但 却 是 最 重 要 也 最 常 见 的 谷 物种类。七种主要农作物中除高粱、小麦外,都是我国 本 土 起 源 的(小 麦 起 源 尚 有 争 议),它 们 在遥远的史前时期即已被驯化、栽培或引种,驯化栽 培 的 时 间 有 先 有 后,发 展 的 势 头 也 各 有 不 同。对考古发现的先秦两汉时期作物遗存材料的收集是进行时空分布和组合情况研究的基 础,我们将这一时期主要粮食作物遗存的考古发现列为附表 ,对不同作物进行简单的说明。附 表 所 列 材 料 尽 管 不 全 面 ,但 还 是 有 一 定 代 表 性 ,基 本 能 够 反 映 作 物 种 植 和 推 广 的 大 致 情 况 。 附 表大致依时代早晚排列,同 时 代 按 地 区 排 列。“时 代”根 据 考 古 报 告 的 认 定,对 报 告 中 表 述 为 “新 石 器 ”但 年 代 在 夏 商 纪 年 范 围 的 遗 存 也 一 样 收 入 ,时 代 跨 度 较 大 的 取 最 晚 的 年 代 。
刘兴林:先秦两汉农作物分布组合的考古学研究
(三)稻 中国是水稻起源中心,发现万年古稻遗存 的 地 点 就 有 浙 江 浦 江 上 山〔1〕、江 西 万 年 仙 人 洞 和吊桶环〔2〕、湖南道州玉蟾岩〔3〕。目前在具体 起 源 地 上 尚 有 不 同 认 识,长 江 下 游 江 南、长 江 中游两湖、华南、云贵和江淮 之 间 等 几 大 区 域 都 是 早 期 稻 作 遗 存 或 普 通 野 生 稻 集 中 分 布 的 地 区,也都曾是人们探讨稻作起源地所关注的地 区。最 近 又 有 学 者 根 据 第 四 纪 气 候 变 化 和 古 稻 出土及后世农业发展的连续性,推测澧阳盆地 最 有 可 能 是 中 国 稻 作 起 源 的 中 心〔4〕,与 前 述 长 江 中 游 地 区 有 重 合 。 我 无 意 介 入 起 源 地 的 讨 论 ,只 是 想 从 人 们 着 眼 的 这 些 地 区 来 说 明 ,水 稻 是 我国南方地区的优势作物,早期水稻种植大都在长 江 流 域 及 以 南 地 区。 新 石 器 时 代 遗 址 中 发 现 稻 作 遗 存 的 地 点 有 一 百 五 十 多 处 ,主 要 分 布 于 南 方 地 区 ,其 出 土 次 数 大 大 超 过 北 方 地 区 优 势 作 物 粟 和 黍 ,这 虽 然 与 人 们 对 于 史 前 考 古 中 稻 作 的 热 情 有 一 定 关 系 ,但 也 可 以 说 明 早 期 水 稻 种 植 的 形 势 。 至 新 石 器 时 代 晚 期 的 龙 山 时 代 ,水 稻 开 始 跨 出 江 淮 地 区 向 北 推 进 ,历 史 时 期 即 已 成 为 遍 布 全 国 的 粮 食 作 物 ,但 主 要 的 产 区 还 是 在 南 方 。 夏至汉代稻作遗存发现的总次数没有新石器 时 代 多,时 代 区 间 的 大 小 和 浮 选 等 手 段 应 用 的多少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他作物存在同样的 情 况,因 此,对 历 史 时 期 谷 物 的 种 植 情 况 不 能单看考古发现的次 数 和 频 率。 四 川 成 都 金 沙 出 土 商 末 到 西 周 时 期 的 炭 化 稻 谷 201 粒〔5〕。 湖北江陵纪南城陈 家 台 遗 址 发 现 多 处 被 火 烧 过 的 战 国 时 期 的 稻 米 堆 积 ,其 中 一 处 堆 积 面 积 5.25平方米,厚5-8厘米〔6〕。江陵凤凰山167号西汉初期 墓 随 葬 陶 仓 内 发 现 了 四 束 形 态 完 整的稻穗〔7〕。荆州谢家桥一号西汉墓陶仓内底部有厚5.4厘米的稻谷〔8〕。湖南长沙马王 堆 一号汉墓出土的稻有籼稻、粳稻、黏稻、糯稻,长、中、短粒并存〔9〕。出土的稻谷往往数量巨 大, 形 态 完 好 。 从 分 布 上 看 ,南 方 地 区 自 不 必 说 ,北 方 的 山 东 、河 南 、江 苏 (苏 北 )也 是 水 稻 出 土 较 多 的地区,新疆也有汉晋时期的稻谷出土。新疆 尉 犁 营 盘 墓 地 1995 年 发 掘 的 三 十 二 座 墓 中,有 十二座墓底或二层台以大麦草、稷草、稻草等铺盖,报 告 从 营 盘 的 环 境 条 件 和 其 有 限 的 出 土 数 量推测这些稻“似为野稻”,但新疆师范大学 生 物 系 对 出 土 作 物 遗 存 鉴 定 的 结 果 有 “稻 子”〔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传入中国的研究——植物考古资料摘要: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地取代了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形成了现今中国“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
目前已见报道的有关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发现多达数十例,这些新发现的考古证据显示,至迟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麦已经传入到中国境内,而且很有可能早至距今4500年。
考古证据还揭示,小麦传入中国至少有两个途径,即草原通道和绿洲通道。
草原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欧亚草原诸青铜文化-中国北方文化区-黄河中下游地区;绿洲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绿洲-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地区。
一世界有四个农业起源中心区,即西亚、中国、非洲北部和中南美洲,其中西亚是小麦的故乡。
小麦起源于西亚的肥沃新月地带(Fertile Crescent),这个地带大体包括现今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伊拉克东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小麦遗存出土于EPPNB(早前陶新石器时代B期)时期的考古遗址中,绝对年代在距今10500-9500年间。
最初被驯化的栽培小麦有两个品种,即一粒小麦(Triticum monococcum)和二粒小麦(T. turgidum)。
大约在距今8000年前后,二粒小麦向东传播到伊朗高原北部与里海东南部之间的河谷地区,与当地自然生长的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杂交,形成了一个新的栽培品种,即现今广泛种植和食用的六倍体小麦(T. aestivum),也被称为普通小麦或面包小麦。
栽培小麦出现之后向四周传播,并逐步成为世界几个主要古代文明的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作物品种,例如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以及后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等,这些古代文明都是建立在以种植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农业生产基础之上的。
小麦的传播向东抵达中亚地区后就停滞了,确切地说,传播速度变得缓慢了。
考古发现显示,早在距今7000年前后,小麦已经传播到了中亚地区的西南部,例如位于土库曼斯坦境内的科佩特山脉(Kopet-Dagh)北麓,但迟至数千年后才继续向东进入了东亚地区。
小麦向东传播受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应该是西亚和东亚的气候特点的不同。
小麦起源的西亚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Mediterranean climate),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阴冷湿润,主要降雨季节在冬春两季。
而包括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内的东亚地区属于季风气候(monsoon climate),气候特点是水热同季,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降水集中在夏季。
这种降水季节的差别对小麦的生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小麦是夏收作物,冬播夏收。
春季是生长时期,最需要水,但东亚地区的春季普遍缺少雨水,例如中国北方广大区域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这种状况不利于小麦生长期中的拔节和灌浆。
而夏季频繁的降雨又影响了小麦的成熟和收获。
所以,如果缺乏人工灌溉,东亚地区实际上是不适合小麦的生长和种植。
这应该是造成了小麦在东传过程中速度逐渐缓慢的主要原因。
然而历史事实证明,小麦终究还是继续向东传播,并进入到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区域,即黄河中下游地区,随后逐步地取代了当地本土农作物品种-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形成了现今中国“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
由此可见,虽然小麦的起源与中国无关,但小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通过哪条途径传入中国的、传入中国后又是如何扩散的、对中国古代文明进程产生了那些影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重要学术问题。
二关于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从历史文献中能够查到一些线索。
例如《左傳²成公十八年》记载:“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已经开始广泛种植小麦了,以至于当时的普通人都应该能够分得清大豆和小麦这两种农作物。
不仅如此,在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即甲骨文中也已经出现了小麦的文字,并为探讨小麦的传入提供了一些蛛丝马迹。
例如,甲骨文中的“来”和“麦”这两个字都被诠释为麦类作物,前者一般被释为小麦,后者被释为大麦。
“来”字是个象形文字,本意应该是专指小麦,但后来却被转义为来来去去的来,因此有学者认为这就暗示了小麦外来的含义,但也有学者持不同的意见。
不论如何,甲骨文中出现的“来”字明确地证实,小麦至迟在距今33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已经传入中国。
文献的记载到此为止了,如果再继续向前追溯就需要通过考古发掘获得比历史文献记载更早的资料,确切地说,绝对年代在距今3000年以前的考古实物资料。
这也是本文讨论的年代界限。
考古学是以物说话的,探讨有关小麦传入的问题,最直接的考古证据当然就是古代小麦遗存。
但是,小麦作为植物是有机物质,容易腐烂,很难长期保存在考古遗址文化堆积中。
与其他考古出土遗物相比,小麦籽粒比较细小,肉眼难以发现,所以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使用常规的发掘方法是不易找到古代小麦遗存的。
即便如此,在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工作中,也曾出现过有关小麦遗存的报道。
其中出土有早期即距今3000年以前小麦遗存的考古遗址有:甘肃的民乐东灰山遗址、陕西的武功赵家来村遗址、安徽的亳县钓鱼台遗址、云南的剑川海门口遗址、西藏的山南昌果沟遗址、以及新疆的罗布泊古墓沟遗址、巴里坤兰州湾子遗址和哈密五堡古墓等(表一)。
表一上世纪考古发现的早期小麦遗存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小麦遗存的出土大多是偶然发现,而且在年代的测定上或植物种属的鉴定上,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一些疑惑和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些争论。
例如,亳县钓鱼台遗址的小麦遗存出土于一件陶鬲中,当时被认定为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但随后这件陶鬲又被确认为是西周时期的遗物。
再如,武功赵家来村遗址发现的小麦遗存在年代上虽然没有争议(客省庄二期),但植物种属的鉴定值得怀疑。
根据报道,赵家来村的小麦遗存实际是发现于墙皮草拌泥中的某种植物茎秆的印痕,然而,大多数谷物的茎秆即便是在新鲜状况下仅凭外观也很难进行种属鉴定的,更何况是残留在草拌泥中的印痕。
在上个世纪发现的这些小麦遗存中,影响力最大、争论也最多的当属民乐东灰山遗址出土的小麦遗存。
东灰山遗址的小麦遗存最早是由李璠先生研究的,他曾于1985年和1986年两次前往东灰山遗址采集到一批炭化谷物遗存,从中鉴定出了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vum)和密穗小麦(T. compactum)两个小麦品种,并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对采自遗址土样(黑炭土)的测年结果,判断东灰山遗址出土小麦的年代在距今5000前后。
李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他对东灰山遗址出土小麦遗存的植物种属鉴定是可信的。
但李璠先生不是考古学家,他在东灰山遗址采集植物遗存的方法以及对出土小麦遗存的年代判断需要专业的考古学者进行核实。
1987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系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对东灰山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
发掘结果显示,东灰山遗址属于一处单纯的四坝文化遗址。
四坝文化是分布在河西走廊的一支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年代在距今3900~3400年之间。
如此,考古学者通过发掘对东灰山遗址的年代认定不同于李璠先生对东灰山出土小麦的年代判断,二者之间相差千余年。
更为复杂的是,考古发掘后正式出版的报告中附有两份碳十四测年结果,一份是由国家文物局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测定的具有明确采集层位(87MDTG②)的木炭样品,测年结果是距今3490±100,树轮校正年代是距今3770±145年,恰好落在了四坝文化的年代范畴内。
另一份是由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年代测定实验室测试的采自四坝文化层位的炭化小麦样品,测年结果是距今4230±250年(年代数据未作树轮年代校正),这个数据似乎又接近了李璠先生的判断。
这些互相矛盾的测年数据为东灰山遗址出土小麦遗存的年代问题又罩上了一层迷雾,引发了学术争论。
2005年,一支由中国和美国考古学者组成的联合考察队专程前往东灰山遗址,根据文化层重新采集了土壤样品并进行了浮选,从中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小麦和大麦遗存。
北京大学碳十四实验室从浮选结果中选择了10余份系列的炭化麦粒样品,应用加速器质谱测年方法对这些出土炭化麦粒直接进行了测年,绝大多数小麦样品的测年结果都落在了距今3600~3400年之间。
近几年,由中国和澳大利亚的环境学者合作对东灰山遗址出土小麦再次进行了采样和年代测定,校正年代为3829~3488 cal. BP※。
这些新的年代数据无可辩驳地证实了,东灰山遗址的文化堆积及其包含的小麦遗存应该属于四坝文化时期,绝对年代在距今3600年前后。
由此,困扰学术界数十年的一桩疑案终于得到解决。
三浮选法是植物考古学的田野工作方法之一,是通过考古发掘获取古代植物遗存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本世纪以来,浮选法在中国得到了大力推广和普及,彻底解决了在考古发掘过程中难以发现和获取古代植物遗存的问题。
截至目前为止,开展过浮选工作的考古遗址已经多达数百处,从中获得了数量惊人的炭化植物遗存,为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大批珍贵的古代植物遗存资料。
通过浮选获得的植物遗存中也包括了早期古代小麦遗存,这些通过浮选法获取的古代小麦新资料,为探讨小麦传入中国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根据不完全统计,自本世纪以来正式发表或报道的有关早期小麦遗存的发现已经多达数十例。
与上个世纪的发现有所不同,本世纪新发现的小麦遗存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这些早期小麦遗存大多数不再是偶然的发现,而是通过考古发掘或田野调查,有目的地采集土样进行浮选或筛选获得的结果。
其二,获取并研究早期小麦遗存不再是考古学的专利,许多地学或生物学的学者也积极地参与这项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其三,由于碳十四测年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加速器质谱计(AMS)测年方法的完善,使得一粒小麦粒就足以作为测年样品,再加之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带来的科研经费的充足,许多新发现的早期小麦遗存都被直接送交国内外的测年实验室对小麦粒本身进行年代测定,测年数据相对比较准确。
本世纪新发现的早期小麦遗存有两个不同的获取途径,一类是通过正式考古发掘从考古遗址文化堆积中获得的,这些考古出土的小麦遗存一般都具备明确的考古学文化层位,但大多缺乏对出土小麦籽粒的直接测年,小麦的相对年代多是根据考古遗址的文化性质判断的、或根据同出的其他物质样品如木炭、兽骨、皮毛甚至土样(全样)的年代测定结果推测的。
另一类是通过环境考察或考古调查从剖面沉积物或文化堆积物中获得的,这些调查发现的小麦遗存虽然考古学文化背景不是很明确,但大多数都拥有可靠的测年数据,即对出土小麦籽粒直接进行AMS年代测定获得的年代数据。
从表二的统计可以看出,仅有相对年代的早期小麦遗存中,除了天水西山坪的之外,其他都是通过正式考古发掘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