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于永正老师课有感

合集下载

听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心得总结

听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心得总结

听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心得总结听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心得总结在网上看了国家的语文教学名家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特别是关于低年级语文的教学使我受益匪浅。

于老师把语文教学该如何去教、怎么教心里非常非常的明确。

教学应以本为本,不要偷工减料,不要违背规律。

低年级要把重点放在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上。

识字一定要把握好让孩子们充分的通过象形字、形声字等特点学习认识汉字,一定要确保孩子们认识汉字上的达标;写字根据书法学习的规律:读贴、描红、仿影、临帖。

交给孩子观察字的结构,一个一个进行认真的指导。

第一天学习每个字写三遍,第二天写两遍,第三天写一遍,一星期后写一遍,再停一星期后写一遍。

按照遗忘的规律,给孩子们留相应量的作业,讲究科学。

朗读指导的策略“跟我读”,教师一定要示范朗读,通过表情、语气动作的展示来朗读,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不用或者尽可能少的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解释。

背诵一定要人人过关。

谈到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于老师告诉我们要相信低年级孩子也已经可以自学了,可以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如果想提高孩子学语文课的兴趣,首先要孩子喜欢你。

课堂上少问、少讲,多示范;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果断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惜时如金;要有自己的绝招。

每节课后要冷静的反思,听课、上课、评课一定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处理,牢记让孩子们有最大的收获。

首先打造高校课堂,后转向深刻、独到、广博的优质课堂。

于老师如今已白发苍苍,年近七旬,教学艺术高超,但于老师仍然谦虚的.跟大家鞠躬行礼,在孩子们面前连声不敢称自己有学问。

非常的尊重和不断的发现寻找孩子们的闪光点,询问孩子的尊姓大名,夸奖孩子们的可爱和勇敢,与孩子们的交流不是和蔼,而是非常非常的和蔼、特别特别强的亲和力。

于老师的严谨治学,备课的充分,每个字和词语亲自的查找资料然后给孩子们示范,充分的体现和履行着“身教重于言教”的真理!学习于老师!向于老致敬!。

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左右

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左右

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左右于永正老师在1999年12月14日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提出了“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法”。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快来看看吧!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开卷有益,打开书时,就被吸引了,我边读边思考自己的教学,读到感动之处就写下读书心得。

当我读完时,真是收获颇多。

本书记录了于永正老师自己实实在在的教育经验,为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指明了教育方向,传授了实践方法。

我总结了几点:一、一生做好一件事。

做一件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尔后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上好课,把课上的有意思。

是我毕生的追求。

”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好一件事,能坚持一辈子,真是了不起。

想想自己能否一生就做好这一件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教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想我今后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课堂中,我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后要更多的关爱、关注学生。

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对这个老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相信在长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定有所发展。

二、课堂需要智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

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

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学的开心,老师教的也轻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快乐的成长并有所收获。

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大概就是如此吧。

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三、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在我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告诉我:“娃娃,做人一定要善良”,当老师之后我觉得做老师更要善良,自己快乐也要让孩子快乐。

2024年学习于永正心得体会模版(二篇)

2024年学习于永正心得体会模版(二篇)

2024年学习于永正心得体会模版聆听于永正大师教学观摩有感在____月____日这一重要日子里,我们有幸迎来了教育界的泰斗——于永正大师莅临我校进行教学观摩活动。

此前,我们虽在屏幕中领略过大师的风采,但此番亲临现场,心中不免激动万分。

当日,青州市小学的众多语文教师汇聚于我校旗城学校的报告厅,共同见证了这一场教育盛宴。

于老先生虽已年逾古稀,然其精神矍铄,花白的头发下是一副慈祥的眼镜,面带和煦的微笑,给人以极度的亲切感。

老先生所授课程为《珍珠鸟》。

课程伊始,他便以独特的方式与孩子们互动,引导他们说出最真挚的欢迎词,让孩子们在反复尝试中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达情感。

此举深刻诠释了“语文老师就要时时处处教语文”的教学理念。

于老先生的板书简洁明了,一笔一划间透露出其深厚的功底与对教学的严谨态度。

他亲自书写“珍珠鸟”三字,虽看似平凡,却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不凡。

在教学过程中,他始终保持微笑,与孩子们拉近距离,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讲解《珍珠鸟》一课时,于老先生没有采用复杂的导入语,而是直接从一个不常见的“蔓”字入手,引导孩子们思考、讨论。

面对孩子们的紧张与犹豫,他耐心地走到他们中间,以亲切的话语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在“蔓”字的讲解中,他细致入微,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随后,他又引出了“雏”字及其变体“雏儿”,进一步拓展了孩子们的词汇量。

于老先生的课堂不仅严谨有序,还充满了幽默与趣味。

他时常穿插一些笑话或趣闻,让全体老师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也能会心一笑。

在朗读指导方面,他更是展现出了深厚的功底与独特的魅力。

他的声音富有磁性、抑扬顿挫、节奏感强,让人仿佛置身于文章的意境之中。

他强调朗读要发自内心、自然流畅,这种理念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第二节课中,于老先生引导孩子们以“小珍珠鸟”的身份写作。

他鼓励孩子们展开想象、用事实说话、一气呵成地完成作文。

由于之前于老先生的悉心指导与鼓励,孩子们在写作过程中变得异常活跃与自信。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读完这本阅读教学实录,我感触很深,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工匠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同时也对照了自己平时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下面,我就结合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来谈谈我的收获与反思。

一、欢乐,在课堂中飘荡于老师的课堂总是给人一种轻松、惬意之感,你会在不经意间走进学习语文的教学情境之中。

为了使孩子们研习得有兴趣,于老师可以真是采用了十八般武艺--为了使孩子们明白一个词语的意思,于老师只需寥寥数笔孩子们就能够从形象的画面中找出答案;为了使孩子们体会文本更深刻,于老师可以一人参演多角,可以就是“耳背”的老奶奶,也可以就是凶残骗肉的“狐狸”;为了使孩子们自学兴趣更加浓郁,于老师可以用他那独特的嗓音演唱上一小段京剧……真所谓于老师的教学风格就是“演唱、读、搞、踢”自成一体。

于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但却没有丝毫的花拳绣腿。

他的阅读课就是要学生读,并且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读自悟。

我们评价一堂课,往往是看教师对教材挖的够不够深,却忽略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表现。

很多的公开课上,老师在学生不能准确回答问题时,我们常常以步步引导甚至换人回答的方式使得自己的教学流程得以顺畅地发展。

于老师的做法不同,每到这时,他总是鼓励学生再读读那一自然段,完善自己的答案或者通过引导,让学生再读、反复读、有感情的读,从而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一些。

他不会轻易地让别的同学去帮忙,更不会由老师来说出答案,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个人阅读体验的尊重。

二、鞭策,在航程中扬帆于老师说:“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

”在课堂上他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一节课中很难得有重复的,他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好!”“棒!”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言,激励有五大原则:针对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实指性原则、鼓动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

周弘先生说道:“没器重就没教育。

于永正上课有感

于永正上课有感

将语文带回最自然的状态——听于永正老师学术报告会有感3月20日下午,在实验小学,我有幸目睹了全国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大师的教学风采,欣赏了其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艺术,聆听了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于老师年逾7旬,头发花白,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尤其是身上散发着的那种蓬蓬勃勃的教育教学激情令人深深折服;其优雅娴熟的教育教学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听了于老师上的《爱如茉莉》这节课,我懂得了什么叫教学艺术。

对于老师的课,我觉得任何溢美之词都不为过,任何赞赏性的语言都会是多余的,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于老师这两节课,有三个细节令我深受感动。

细节之一:于老师上课板书一笔一画,无论写字的姿势还是力度都是那么一板一眼、一丝不苟。

是啊,“读好书、写好字、做好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重点。

加强学生的写字训练与指导固然重要,但教师的书写态度读学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植物都有向光性,学生也都有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写字更是这样。

如果教师板书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就难以培养起学生的正确的书写态度。

想想自己教学板书时,时有的随意性,心中着实惭愧。

何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不仅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的一言一行上,更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

于永正老师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楷模,真不愧称得上“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标杆”细节之二:当于老师让一名女生回答“妈妈为什么生气时?”那名学生可能是紧张,一时回答不出来。

于老师轻抚学生的肩膀,温暖的说道:“没关系,都怪于老师太着急了。

”这是一种怎样的评价啊!我听了以后,一股暖暖的热流在我心头涌动。

课堂上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情况时有发生。

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学生内心一定会充满不安,甚至是自责。

此时教师不宜对学生批评、指责,亦不可流露出不满的情绪。

否则,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我们一直在讲以“学生文本”,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可我们做到了吗?于老师那轻轻的一个动作,那“都怪于老师太着急了”的话语,不正是对学生真心关爱、以生为本最好的诠释吗?细节之三:当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母女对话时,于老师说:“谁愿意和我做搭档分角色读”时,一个女生站了起来。

听于永正老师报告的心得体会

听于永正老师报告的心得体会

听于永正老师报告的心得体会后朱家小学张雪莉源于一本《教海漫谈》,源于两节精彩的课堂实录,对于永正老师有了了解。

于永正老师成为了我最熟悉,最崇拜的名家。

当听到校长告诉我,让我去听于老师的报告时,心中不由得窃喜。

居然能亲自听于老师的课,真是太棒啦!到了会场,第一感觉人真的太多了,可见想一睹大师风采的人真多啊。

经过一天的学习,真是收益颇丰。

首先是于老师的一堂《爱如茉莉》让我深有感触:一、于老师的课堂轻松而实在。

在课堂上,于老师不是肢解分析课文,也不是抄词解句,更不是下定义,而是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展开想象,从而体会作者深刻、细腻的思想感情。

于老师非常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一遍又一遍耐心的指导,更是饱含深情地进行了范读,在读的基础上指引学生品析文章。

于老师还非常注重“写”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节课,但我相信他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影响重大。

纵观整堂课,普普通通的五年级学生、平淡无奇的教学语言、司空见惯的教学方法,到了于老师这里被运用得出神入化,像被魔术棒点化了一般,居然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反思我们的教学,今后一定要抓好基本功训练,踏踏实实的进行教学。

二、课堂上的于老师是亲切的。

无论是动作还是语言无不透着于老师的和蔼可亲。

每当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或读课文时,于老师总是一首帮学生拿着话筒,一手扶着肩膀,无形之中一定会让学生感到温暖、感到踏实。

当于老师让一名女生回答“妈妈为什么生气时?”那名学生可能是紧张,一时回答不出来。

于老师轻抚学生的肩膀,温暖的说道:“没关系,都怪于老师太着急了。

”这是一种怎样的评价啊!我听了以后,一股暖暖的热流在我心头涌动。

三、课堂上的于老师是风趣的。

当一位学生读完之后(此同学读时错了一个字,当时他自觉改正了过来,这时另一位同学举手说:“老师,他读错了字”),于老师说:“他已经知道错了,再指出他的错,他会难为情的。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有感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有感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有感拜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在文字中又一次走进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感受他的教学思想、感悟于永正老师教学艺术的魅力。

那一篇篇精彩的课堂实录,让人手不释卷;那幽默风趣的激励语言,萦绕耳畔;那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让人如沐春风。

许多教学环节,在其他的课堂上也曾见过,但用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却显得珠联璧合,格外出彩。

下面以读书的几个环节为例略谈自己的感悟。

一、初读中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生读书要善思考,思考文中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情感……然后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于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在读书中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边读书边动笔圈生字、画词语、写批注……呈现出学生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

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

于老师在《梅兰芳学艺》中有这样一段教学:师:大部分小朋友都读了两遍,有的已经开始读第三遍了。

谁读懂了“学艺”这个词语?梅兰芳学艺,是什么意思?生:梅兰芳跟老师学习唱京剧。

生:梅兰芳拜师学习演京戏。

师:(高兴地)不愧是“娃哈哈”!只读了两遍,课文的意思就基本读懂了。

刚才大家读书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位小朋友做了不少记号(举起他读过的课文),这是个好习惯。

可惜只发现了一个。

也许大家光顾了解课文的意思了,还没来得及做记号。

下面,请小朋友再默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下来,在你喜欢的地方画上波浪线。

会做记号,就是会思考。

像这样的环节于老师几乎渗透在每堂课中,让我也有了不少收获。

二、细读中感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的重要部分,朗读是于老师课堂教学中的一大特点,他说要让学生读出灵性,读出悟性。

那么于老师是怎样让学生读出灵性,读出悟性的呢?于老师在课堂中通过多读,有层次的读来着重理解和感悟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辅以体态动作的读来加深对词句所含感情的理解。

达到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的目的。

例如于老师在《梅兰芳学艺》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谁愿意读?我想把这个机会给一个不举手的。

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范文

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范文

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范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是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他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艺术让人望其项背、赞叹不已。

下面就是带来的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1近日读他的著作《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其中收录了11篇口语交际课堂实录。

一篇篇读来,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在笑眯眯地望着面前的小朋友,我的耳边似乎能聆听到孩子们爽朗欢快的笑声。

一节节口语交际课不仅妙趣横生,让人感觉好玩开心,而且还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

平时在课堂上,对于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口语交际,我也能够认真地带领学生去完成,我比较注重课堂交际环境的轻松及交际双方的互动,还曾经被王庆华老师亲点参加课堂展示活动,但是对于交际环节的设计与交际情境的创设,则过于简单了,所以,在口语交际课上,时常会有现场失控、学生表达不够满意的感觉。

在阅读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节精彩的课例后,使我对口语交际课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教师要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课,怎样让学生愿意说?于老师善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交际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学生熟悉的、了解的、喜闻乐见的,因此,不仅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也有话说,所以,交际课堂上学生愿意说、积极地表达、主动地参与。

例如《说说,画画,写写》一课,学生说的是自己同班熟悉的同学,画的是自己想画的人物,自然课堂就充满了灵动。

《听广播,打电话,写紧急通知》一课,教师就从学生明天要举行的爬山比赛引入,自然就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为而作。

很多老师把口语交际做为可有可无的内容,而对于作文指导又一筹莫展,只好拼命让学生背范文,以求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眼中关注的都仅仅是分数而已,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没有具备语言表达的能力,仅靠背几篇范文侥幸取胜的学生不是真正的高素质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次周末万校、我、张燕、陈霞、欧阳宝、袁萍、汤晓等人参加了宜春市教育局主办的小学语文全国名师教艺展示会。

周六上午听的是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展示课《爱如茉莉》。

课堂部分实录和感受如下:师:我们一起上课。

一块儿学习(生齐说:“爱如茉莉”)。

下面抬起手来,我们一起写课题。

(导课略过)师:咱们一起读一读课题。

(生小声齐读)师:喜欢于老师的字吗?喜欢哪一点?生:喜欢老师的字大方、工整。

师:凡是写给别人看的字一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听课感受: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把字写好,让孩子的心理装着他人,以身作则,有榜样,有要求。

优秀的孩子会自觉模仿。

写字不好的孩子会受到感染。

春风化雨。

)师:课文读了几遍?生:三遍师:有没有不止三遍的?生:我读了五遍。

师:我读了七八遍。

生:预习了。

师:我们来看一个词。

(板书“嗔怪”)读什么?生:嗔(chēn)怪师:找这个词在文中哪个句子里?生:那是一个漂浮着橘黄色荒影的美丽黄昏,我忽然蹲在一旁嗅到了一股茉莉花枝的味道,妈妈,你爱爸爸吗?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啊?师: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生:责怪。

生:责备。

生:很生气。

师:你查字典了吗?生:没查。

师:你没查。

字典上不是这样解释的,我查了。

谁再来说?生:责怪。

师:老年人也害羞,不好意思。

所以生气了,明白了“嗔怪”,明白了?如果说敌人生气了,我们和敌人谈判,比方美国的飞机把中国的战斗机撞到海中,中国的外交官和他们谈判了好长时间,我们提得要求他们不同意,我们生气了,能说嗔怪美国人吗?能不能用在它身上,不能,这个“嗔怪”生气不满,只能用在我们之间,同学之间,爸爸妈妈之间,这个词不能乱用,不能用在与敌人的谈判上。

你想想是不是啊?所以要多读书,我们的汉语非常的有意思,许多词它的使用是有范围的,记住啊,“嗔怪”是生气,不满,但是你想一想,它是不是真生气?你想一想,“妈妈,你爱爸爸吗?必须要多体会,细心的体会每一个词的意思。

每个词都有它的使用范围,有意思吧?师:再检查一个:(板书)眸子生:眸子师:“眸子”是什么意思?生:眼睛师:眸子是眼睛,那于老师又考试了“眸”的本意是什么?(于老师边说边在眸字下面点了个点)生:眼珠师:眼珠里面是什么?生:瞳人。

师:瞳人的“人”字怎么写?生:瞳仁师:这两个,人和仁都对。

请上两位同学,面对面对视。

你看见他的眼睛里有什么?有个人。

你看见他的眼睛里有什么?也有个人。

所以用“瞳人”也对。

师:好好学语文,语文很有意思。

看书多了,就知道很多知识。

在预习时要使用工具书。

每一个字都有很多种意思,所以,要学会使用工具书。

用“眸”组词。

(听课感受:教孩子就是要教会孩子学习。

学习用工具书,是学语文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但平时我们都没有利用机会教孩子、培养孩子使用工具书。

现在我知道该怎么引导了。

)生:双眸。

生:回眸一笑师:“回眸一笑”不能用在男人的身上,它是专门形容女的,形容女的很漂亮,很恬静,但有点害羞,这个“回眸一笑”只能用在女孩的身上,不能用在男人的身上。

你知道“回眸一笑”这个词出自与哪首诗吗?生:不知道。

师:谁知道?出自于哪首诗?师:你知道回眸一笑出自于哪一首诗?生: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粉黛……师:你真不错,看了很多课外书。

“回眸一笑”出自《长恨歌》,描写杨贵妃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师:现在我们开火车来读课文。

谁来读第一自然段?生读第一自然段。

生笑。

师:不要笑,应该支持他。

师:读的正确。

在同学读的时候,我们不要笑,要给他支持。

(再找一生读第2自然段)师:我很欣赏你的语气,语气比较自然。

指导读——赶忙把“这也叫爱”咽了回去。

师:加了引号,里面的句子要强调。

生读3、4自然段。

师:我断定你是一个爱看课外书的孩子,我断定你的语文成绩一定不差。

因为你读书读得好!师:我是认真地听你们朗读。

读书是很难的,我读了七八遍也不满意。

现在你们仔细听,注意听老师的停顿,句子与句子间的停顿,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

停顿是为了转换语气,自己酝酿感情。

还要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出人物的内心,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要读谁像谁。

妈妈就要用妈妈的声音,爸爸就要用爸爸的声音,小孩就要像小孩,要演什么像什么。

教师范读,读到结尾,读出了泪花。

(听课感受:教孩子读书一直是自己不知道该怎么教的,现在被于老师一点:读什么像什么,注意句子的语气和停顿。

感到指导朗读也没有那么难,只要用心体会课文情感,沉进去即可。

)下面就不再一一详述。

师:1—4自然段主要写母女的对话,下面光练对话,看看怎样读。

指名一生找出本班读的最好,而且表演最好的同学。

师生表演情景剧,指导学生读对话时要“读谁像谁”。

练读女儿进病房门看到的一幕。

师:读第一部分清楚明白;第二部分要轻声、慢。

为什么这样读?生:因为爸妈睡着了。

于老师范读本部分,生自由练读。

然后指名读。

师:有进步!掌声送给她。

师:不仅写了爸妈睡的样子,还写了阳光,为什么?生:是衬托。

师:爸妈感人的一幕,连阳光都被感动了。

一定要学会写景衬托。

好好读书,多读书,就会写作文!(第二课时)师:书读到这份上,这个爱是谁和谁之间的爱,为什么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爱像茉莉呢,咱们先研究一下茉莉有什么特点,静心读书,默读,朗读可以走进作者情感的深处而默读可以思考,当你思考的时候一定要默读不要出声,仔细地,从头到尾遇到写茉莉花的关键词标出来,静心读书。

静心思考,默读,默读要有速度,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生:平淡无奇师:画出平淡无奇这个词语的举手?(于老师竖起大拇指)师:在文中找出含有平淡无奇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还画了那些词语?生:第二个是清香。

师:还有么?清香前面还有一个写香味的词语叫什么来着?生:缕缕幽香。

师:(板书)缕缕幽香师:齐读含有这个词的句子师:还有写茉莉花的一个词生:洁白纯净。

师:洁白纯净,把这句话读一读。

(板书)洁白纯净师:这叫会读书,会抓关键词。

师:把爸爸妈妈相互关爱的句子画下来。

默读做上记号就深入了。

生:默读句子。

师:按顺序读读爸爸妈妈互相关爱的句子。

生读句子。

师:你还没忘记自己是个病人。

(学生和听课老师笑)师:(学生边读,教师板书)买吃完没直奔坐握伏师:爸爸怎么做的?你来读。

生读句子。

师: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悄悄地进行着,悄悄地传递着。

谁来读读病房内感人的一幕。

生读。

师:联系茉莉,爸爸妈妈相互关爱,说说为什么爱如茉莉。

生答。

师:引导小结师:下面我们写字,(提要求)1、首先认真观察,慢慢描,把红色全部盖住。

2、注意头正肩平。

3、注意起笔和收笔生写字描红。

师:已经描完的同学不要罢工,本节课只写四个字生写字,学生推荐四个优秀的学生在黑板上书写。

师:评价,指出优缺点。

师:写的不好的我给它整容。

生再次到黑板上写“幽”。

师:好,下课之前送大家三句话,第一句读好书,第二句做好文,第三,写好字。

(下课)于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一课,无论是教学设计层面,还是在处理关键词、关键段落、重点句子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

一、巧妙理解字词。

《爱如茉莉》,出示“嗔怪”,“嗔”字典上怎么解释?往往不经意间从一个字词,从一句话提起,但课堂往往起到出奇效果。

学生生成也较快。

于老师匠心独运抓住妈妈一个一个动作,“嗔怪”。

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嗔”之意,现身说法,于老师和学生配合,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博得在场师生开怀大笑,学生就在这种轻松氛围中很快理解词意。

这要比苍白的说教、死记硬背,不知要强多少倍。

相信,扎根在学生心里的不只是几个简单词语而已。

接着考查词语“眸子”,什么是眸子?放手学生自己找答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于老师的耐心点拨,几个学生学生配合表演,自己找出了答案。

从而正确理解“瞳仁”,也记作“瞳人”。

词语的处理,看似随口一说,随手一写,实质是于老师匠心独运,巧妙抓住有关动作、神态的关键词“嗔怪”、“眸子”、“袅袅”,抓住了母女之间、爸爸妈妈之间的情感线,抓住了文本爸爸妈妈互相关爱的实质。

于老师处理方法轻松自然,没有“强买强卖”,学生学得有趣。

关键词的提纲挈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给在座的听课老师处理文本不同角度出发,就可能达到事半功效的效果。

几个苦涩、生硬的词语,在于永正老师的演绎下变得如此有内涵活力,有人情味。

不让人折服哪行?正是:爱在细微处,读到情感中。

二、读字当头。

检查学生读书环节,于老师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错音,力争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

接下来于老师范读课文,爸爸、妈妈和莺儿的三个不同人物角色定位,在于老师的声情并茂地读书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妈妈的虚弱,妈妈的嗔怪、爸爸的体贴入微及莺儿的聪明善解人意,爸爸、妈妈之间的互相关爱,淡淡的、纯洁的、散发出缕缕幽香,犹如茉莉。

指导学生读对话,也正是学生所期盼的环节,现实指导读女儿和妈妈的对话。

强调读谁像谁,师生配合,学生之间配合。

指导文中其他对话,独处病人的虚弱,体会当时的情景。

做到入情入境。

理解为什么“爱如茉莉"?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不知不觉一下接触到文本的实质。

茉莉花的特点,父母之间感情的特点,指导学生抓住板书“直奔、握、副、坐”。

是啊,爱就是这样悄悄地、平淡地、无奇地传递着。

简简单单教语文,真情真爱留美名。

总之,名师的课,听一节,有滴水见苍海的感觉。

有大道至简的感觉。

有榜样的感觉。

于老师就是我们教学的榜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