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 量 发 展 规 划(2013-2020)
2020《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

2020《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1 总则1.0.1 为规范建设工程造价计价行为,统一建设工程计价文件的编制原则和计价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设工程发承包及实施阶段的计价活动。
1.0.3 建设工程发承包及实施阶段的丁程造价应由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和税金组成。
1.0.4 招标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工程计量、合同价款调整、合同价款结算与支付以及工程造价鉴定等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与核对,应由具有专专业资格的工程造价人员承担。
1.0.5 承担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与核对的工程造价人员及其所在单位,应对工程造价文件的质量负责。
1.0.6 建设工程发承包及实施阶段的计价活动应遵循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
1.0.7 建设工程发承包及实施阶段的计价活动,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工程量清单载明建设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其他项目的名称和相应数量以及规费、税金项目等内容的明细清单。
2.0.2招标工程量清单招标人依据国家标准、招标文件、设计文件以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编制的,随招标文件发布供投标报价的工程量清单,包括其说明和表格。
2.0.3 已标价工程量清单构成合同文件组成部分的投标文件中已标明价格,经算术性错误修正(如有)且承包人已确认的工程量清单,包括其说明和表格。
2.0.4 分部分项工程分部工程是单项或单位工程的组成部分,是按结构部位、路段长度及施工特点或施工任务将单项或单位工程划分为若干分部的工程;分项工程是分部工程的组成部分,是按不同施工方法、材料、工序及路段长度等将分部工程划分为若干个分项或项目的工程。
2.0.5 措施项目为完成工程项目施工,发生于该工程施工准备和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生活、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项目。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

/print?url…
4/18
2013-12-03
PrintWhatYouLike on 国务院关于印发…
破坏、谁修复”的原则,监督资源开发主体承担资源补偿、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等方面的
责任和义务,将企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本内部化。对资源衰竭的城市,国家给予必要的
棚户区需要改造,约14万公顷沉陷区需要治理,失业矿工人数达60多万,城市低保人数超
过180万。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依然较强,采掘业占二次产业的比重超过20%,现代制
造业、高技术产业等处于起步阶段。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能力弱,创新水平低,进一步
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支撑保障能力严重不足。
资源富集地区新矛盾显现,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部分地区开发强度过大,资源综合
初步建立,资源枯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现生机与活力。
但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
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由于内外部因素叠加,新旧矛盾交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
临严峻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依然严重,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不强。尚有近7000万平方米
2001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
为突破口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工作机制
/print?url…
1/1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3-12-03
PrintWhatYouLike on 国务院关于印发…
有待进一步规范,调控监管机制有待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
成本等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资源开发企业在资源补偿、生态建设和
大余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2013-2020年)-江西省发展计划

大余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2013—2020年)大余县是国家认定的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
为加快转型,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编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的指导意见》(发改办东北〔2009〕2173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字〔2011〕68号),结合《大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大余县转型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为— 1 —2013-2020年,近期为2013-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
一、转型背景大余县地处我国重要金属成矿带--南岭成矿带东段,盛产黑钨,并以质量好、品位高而著称于世,在我国矿业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
但是,随着资源逐步枯竭,资源环境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突出,大余县成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城市之一,迫切需要转型发展。
(一)现实挑战1.矿产资源枯竭。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余县先后有西华山、下垄、漂塘和荡坪等4个机械化中央直属企业,共开采钨精矿37.6万吨,占全国同期总产量的12.7%,为出口创汇、三年困难时期偿还外债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开采,现有钨矿可开采利用仅剩6.16万吨,开采年限不足10年。
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治理,中央驻县四大钨矿、县属地方国有钨矿相继— 2 —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钨矿采掘棚组数量从350家急剧减少到100家左右。
矿产品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7年的51.3%降低至2012年的36.3%,吃资源饭为特征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2.工业结构失衡。
大余县35户规模企业中,以钨为主的资源型企业20户,占规模企业总数的57.1%。
2012年,规模以上钨采掘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08亿元,利税2.33亿元,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1.9%、79.8%。
铜仁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贵州省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

铜仁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贵州省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铜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8.03•【字号】铜府发〔2015〕14号•【施行日期】2015.08.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计量正文铜仁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贵州省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铜府发〔2015〕14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铜仁高新区、大龙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计量关系国计民生,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技术基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精神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意见》(黔府发〔2014〕22号)要求,进一步加强我市计量基础建设,增强计量服务和保障能力,提高计量监管水平。
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一)总体要求。
以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科技创新为主线,全面加强计量基础、检测管理和服务应用能力建设,提升量传溯源体系服务与保障能力,为推进质量兴市战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计量技术支撑。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市计量技术基础更加坚实,计量服务和保障能力全面提升,量传溯源体系趋于完善,计量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基本适应我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计量服务需求。
——科技计量:到2020年,新建市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40项,全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数量达到60项以上,满足市级重点项目和企业量值溯源的需求,量传溯源体系进一步适应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保障民生的需要,建成计量检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市级计量科技基础服务平台。
(牵头单位:市质监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各区县政府,铜仁高新区、大龙开发区管委会)——工业计量:到2020年,建立起满足区域发展的计量检测服务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实现计量活动贯穿企业生产全过程。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9.09•【字号】合政办[2013]34号•【施行日期】2013.09.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正文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合政办〔2013〕3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3年9月9日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
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正以其无穷的变革创新和极强的渗透力,推动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现代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明,每1-2元集成电路产值能带动10元左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进而带动100元左右的GDP增长。
集成电路产业是具有战略性和市场性双重特性的产业。
在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领域,集成电路在信息战和武器装备中起着维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主权的作用;在经济建设和增强综合国力的过程中,集成电路又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事关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人民生活和信息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新时期,国家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合肥是全国最大的面板产业基地、家电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汽车、装备、新能源产业基地,应用市场广阔。
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对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对于实现“新跨越、进十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国内外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本趋势(一)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

建 立 满 足 全 省 量 传溯 源 体 系 建 设 需 要 的 科研
,
善我宵
计量体系
传溯源体 系
,
、
监 督 管理体 系 和 诚 信
提升 全 省 科 学 计 量 水 平
”
,
。
建设
为 促 进 我 省 经 济 社 会 持续 健 康 发 展 提
。
山 东 省 计 量产 业 工 程 技 术 中 心
、
取得
、
一
批满 足
人
;
山 东省 人 民 政 府公 报
省 政府 文 件
市 级 法 定计
检 定 机构 具 备 高 级 工 程 技 术 人 员 资 县级 法 定 计 检 定 机构 具
。
构 建 我宵 产 业
测 试服 务 体 系
、
格的 比例 达到
绕高 技 术产 业
务 业等领 域 系 建设
,
战略性 新 兴 产 业
、
现代服
播 中 级 工 程技 术 人 员 资 格 的 比 例 达 到
:
工
枳极 参 与 国 家 区 域 发 展 计
测 试中 心
支栉 体
业 企 业 和 取点 用 能 企 业 配 备 满 足 耑 求 的 专 职 汁 盘 人员
。
建 设产 业 汁
研究 具 有 产 业
特 点 的 域 传 溯 源 技 术 和 产 业 关 键领 域 关 键 参 数 的
、
二
主要任 务
)
测过
。
、
测 试技 术
,
我
汁
、
作
现提 出 以 下 实 施 意 见
定 量 包装 商 品 净 含 量 抽 检 合 格 率 达 到
阜新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实施意见的通知

阜新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阜新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3.10•【字号】阜政发〔2015〕8号•【施行日期】2015.03.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阜新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实施意见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中省直各单位:现将《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阜新市人民政府2015年3月10日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实施意见的通知》(辽政发〔2014〕19号)精神,充分发挥计量在保障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我市计量工作,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一)总体要求以推进计量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突出法制计量、工业计量、民生计量、能源计量、科技计量,加强计量基础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统筹规划全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发展,进一步完善量传溯源体系、计量监管和诚信体系,为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和技术保障。
(二)工作目标1.计量技术基础更加坚实。
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检测能力显著增强,量传溯源体系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计量服务与保障能力普遍提升。
围绕全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进我市大唐煤制天然气、德尔汽车转向泵、晟宇铸造、伊利乳业、双汇食品等为代表的煤化工、液压、铸造、氟化工、农产品加工、皮革、新能源、板材家居、新型材料、玛瑙十大产业集群,以及阜矿集团、阜新发电公司等已有产业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全面提升能源资源计量检测技术服务能力与水平。
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一期2013-2015年行动计划)

2015年 比2010
2010年 浓度
2012年 浓度
2015年 浓度改
2015年 比2010
2015年 浓度改
善目标 年改善
善目标 年改善
善目标 年改善 善目标
(μg/m3)(μg/m3)(μg/m3)比例 (%)(μg/m3)(μg/m3)(μg/m3)比例 (%)(μg/m3)(μg/m3)(μg/m3)比例 (%) (μg/m3)
(2013-2015 年 ) 行 动 计 划 重 点 任 务 分 工 表 附件 2: 山 东 省 2013-2020 年 大 气 污 染 防 治 规 划 一 期
(2013-2015 年 ) 行 动 计 划 重 点 项 目 汇 总 表 附件 3: 山 东 省 2013-2020 年 大 气 污 染 防 治 规 划 一 期
70
88 65
64
27.3 50
40
39 22.0 153 120 114 25.5
70
24 25
24
0.0 34 24
24 29.4 69 62
59 14.5
70
43 37
37
14.0 41
35
34 17.1 102 82
78 23.5
70
126 86
81
35.7 52
40
39 25.0 157 138 129 17.8
— 43 —
一、控制目标 (一 ) 环 境 空 气 质 量 改 善 目 标 大气污染治理初见成效,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相比 2010年改
善20%以上。 (二 ) 主 要 污 染 物 总 量 控 制 目 标 到 2015 年 , 全 省 二 氧 化 硫 、 氮 氧 化 物 排 放 量 比 2010 年 分 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关系国计民生。
计量发展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全面提升计量整体能力和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计量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计量科研成果大量涌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计量发展与管理制度逐步形成。
国家计量基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量传溯源①体系不断完善,保证了全国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专用、新型、实用型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计量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逐步完善;国际比对和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我国计量测量能力居于世界前列。
但是,计量工作的基础仍较为薄弱。
国家新一代计量基准持续研究能力不足;量子计量基准相关研究尚处于攻坚阶段,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迟缓,部分领域量传溯源能力仍存在空白;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监管手段不完备,计量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人才缺乏。
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计量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世界范围内的计量技术革命将对各领域的测量精度产生深远影响;生命科学、海洋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技术等快速发展,带来巨大计量测试需求;国民经济安全运行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自然灾害有效防御等领域的量传溯源体系空白需尽快填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参与全球经济贸易等,需要不断提高计量检测能力。
夯实计量基础、完善计量体系、提升计量整体水平已成为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基础建设、法制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础前沿和应用型计量测试技术研究,统筹规划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发展,进一步完善量传溯源体系、计量监管和诚信体系,为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和技术保障。
(二)基本原则。
——突出重点,夯实基础。
加强计量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夯实计量技术基础;加快计量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带动科学技术、高技术产业以及企业科研等相关测试领域的发展与创新;加强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满足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对计量测试技术的需求。
——统筹兼顾,服务发展。
统筹社会计量资源,合理布局国家计量科技创新实验基地以及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等基础建设;统筹计量基础研究和应用计量技术研究,兼顾区域、领域、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
——完善法制,依法监管。
完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完善计量监管手段,推进公正执法;完善计量行政监管方式,推进规范执法;强化计量法制理念,推进文明执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计量科技基础更加坚实,量传溯源体系更加完善,计量法制建设更加健全,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科学技术领域:建立一批国家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攻克前沿技术。
突破一批关键测试技术,为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先进的计量测试技术手段。
提升一批国家计量基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服务和保障能力。
研制一批新型的标准物质②,保证重点领域检测、监测数据结果的溯源性、可比性和有效性。
建设一批符合新领域发展要求的计量实验室,推动创新实验基地建设跨越式发展。
法制监管领域: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相关配套法规、规章制修订工作。
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计量监管体系,建立民生计量、能源资源计量、安全计量等重点领域长效监管机制。
诚信计量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诚信计量意识普遍增强。
经济社会领域:量传溯源体系更加完备,测试技术能力显著提高,进一步扩大在食品安全、生物医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以及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的覆盖范围。
国家计量科技基础服务平台(基地)、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区域发展计量支撑体系等初步建立,计量服务与保障能力普遍提升。
三、加强计量科技基础研究(四)加强计量科技基础及国家计量基标准研究。
加强计量科技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物理常数等精密测量和量子计量基准研究,应对国际单位制中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自然基准取代实物基准的重大技术革命,建立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
突破关键技术,建立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国家计量基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加快改造和提升国家计量基标准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标准物质研究和研制。
开展基础前沿标准物质研究,扩大国家标准物质覆盖面,填补国家标准物质体系的缺项和不足。
加强标准物质定值、分离纯化、制备、保存等相关技术、方法研究,提高技术指标。
加快标准物质研制,提高质量和数量,满足食品安全、生物、环保等领域和新兴产业检测技术配套和支撑需求。
完善标准物质量传溯源体系,保证检测、监测数据结果的溯源性、可比性和有效性。
(六)加强实用型、新型和专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
加快新型传感器技术、功能安全技术等新型计量测试技术和测试方法研究,加快转化和应用,填补新领域计量测试技术空白。
加快航空航天、海洋监测、交通运输等专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专业计量测试水平。
提高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突发事故的检测报警、环境和气候监测等领域的计量测试技术水平,增强快速检测能力。
将计量测试嵌入到产品研发、制造、质量提升、全过程工艺控制中,实现关键量准确测量与实时校准。
加强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核心控制技术研究,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仪器仪表品牌产品。
(七)加强量传溯源所需技术和方法研究。
加强与微观量、复杂量、动态量、多参数综合参量等相关的量传溯源所需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加强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防安全等领域量值测量范围扩展、测量准确度提高等量传溯源所需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加强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领域计量传感技术、远程测试技术和在线测量等相关量传溯源所需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加强计量对能源资源的投入产出、流通过程中的统计与测量,以及对贸易、税收、阶梯电价等国家政策的支持方式和模式研究。
(八)推进计量科技创新。
大力推动计量科技与物理、化学、材料、信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完善学科布局。
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部门科研项目的合作,开展重点领域、重点专业、重点技术难题专项合作研究。
改善对环境控制和设施配套有较高要求并与先进测量、高精密测量相适应的超高、超宽和洁净实验条件以及计量科技创新实验环境。
构建以计量前沿科研为主体、计量科研创新发展为手段、服务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宗旨的“检学研”相结合的计量技术创新体系。
(九)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计量科研项目的立项、论证等要与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研项目对接,把科研成果的转化作为应用型计量技术研究课题立项、执行、验收的全过程评审指标。
加快计量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建立计量科研机构与企业技术机构交流平台,加强计量技术机构与企业联合立项、联合攻关、联合研发力度,开展计量科研成果展示、科研人员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或共同开发等,促进计量科研成果转化和有效应用。
(十)积极参与计量国际比对。
积极参加计量基标准国际比对,增加作为主导实验室组织计量国际比对的数量,提高我国量值的国际等效性。
加强对计量国际比对各环节管理,为参与和组织计量国际比对提供便利。
积极参与国际同行评审,加快校准测量能力建设,提升我国在国际计量领域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十一)制修订计量技术规范。
及时制修订计量技术规范,满足量传溯源及计量执法需要。
加大经济发展、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的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力度。
加强部门(行业)和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工作管理,促进计量技术规范协调统一。
增强实质性参与制修订国际建议③的能力,推动我国量值与国际量值等效一致。
四、加强计量服务与保障能力建设(十二)提升量传溯源体系服务与保障能力。
统筹国家计量基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科学规划量传溯源体系。
加速提升时间频率等关键量和温室气体、水、粮食、能源资源等重点对象量传溯源能力。
加快食品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填补量传溯源体系空白。
全面提升各级计量技术机构量传溯源能力。
根据需要合理配置计量标准,做好企(事)业单位的内部量传溯源工作,保证量值准确可靠。
专栏4 国家量值传递能力提升1.国家计量基标准保存单位的能力提升:加快国家计量基标准建立,加大国家计量基标准改造力度,加强相关标准物质的研制,完善实验基础条件,提升国家计量量传溯源源头的计量基标准水平和量传溯源能力;2.各大区计量测试中心能力提升:建立大区级别计量标准,完善实验基础条件,重点开展量传溯源计量技术与方法的应用研究等,提升各大区量传溯源能力以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3.部门(专业)计量技术机构(计量站)能力提升:完善实验基础条件,开展专用计量技术与方法研究等,满足海洋、农(林)业、气象、水利、地震、电力、通讯、铁路交通等部门(专业)发展需求;4.省级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完善实验基础条件,开展实用型计量技术研究和计量测试工作,全面提升量传溯源服务能力,适应各省(区、市)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以及当地产业发展需求;5.地(市)级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完善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强制检定需要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计量检定实验条件,重点满足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以及特种设备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需要;6.县级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完善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强制检定需要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计量检定实验条件,重点满足食品安全、安全生产、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等领域发展需要;7.企(事)业计量能力提升:建立企(事)业内部量传溯源所需的计量标准,加强对计量标准、工作计量器具的管理,采用先进的计量器具和检测仪器设备,提升生产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升级的相关计量技术支撑能力。
(十三)完善国家计量科技基础服务平台(基地)。
以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为主体,以量传溯源体系为基本架构,进一步完善国家计量科技基础服务平台(基地)。
加强大型计量科学仪器、设备共享,营造开放、共享的计量研究实验环境。
加强科技文献数据、计量科研数据和科研成果数据共享,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
强化平台(基地)信息化建设,不断充实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计量科研成果、计量服务能力和水平等信息。
(十四)构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